[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下)

24.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病机: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证治分类:实秘

1. 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肠腑燥热,津伤便结。麻子仁丸加减。泻火导滞,润肠通便。

2. 气秘: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肝脾气滞,腑气不通。六磨汤加减。顺气导滞。

3. 冷秘: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阴寒内盛,凝滞胃肠。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虚秘

1. 气虚秘: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 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脾肺气虚,传送无力。黄芪汤加减。益气润肠。

2. 血虚秘:大便干结,面色五华,头晕目弦,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 脉细。血液亏虚,肠道失荣。润肠丸加减。养血润燥。

3. 阴虚秘: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 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阴津不足,肠失濡润。增液汤加减。滋阴通便。

4. 阳虚秘: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氧气虚衰,阴寒凝结。济川煎加减。温阳通便。

25.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一下至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证治分类: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蹿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理气。

26.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病机: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淤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因于湿和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

病证鉴别:阳黄和引黄: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先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7.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俯病。 病机:本病的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

治疗原则: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

证治分类:聚证

1. 肝气郁结证: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满不适,苔薄,脉弦等。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2. 食滞痰阻证: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六磨汤为主方。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28.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病机: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病证鉴别:鼓胀与水肿: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大为主,四肢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9头痛:

病机:外感头痛多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辩证要点: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因外邪致病,属实证,起病较急,一般疼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内伤头痛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为

多见,如起病缓慢,疼痛较轻,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多属虚证;如因肝阳、痰浊、淤血所致者属实,表现为头昏胀痛,或昏蒙重痛,或刺痛钝痛,痛点固定,常伴有肝阳、痰浊、淤血的相应证候。

临证备要:引经药的应用:治疗头痛,

除根据辩证论治原则外,还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芪、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蒿本等。

30. 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辨证要点:辨相关脏腑:眩晕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治疗原则: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泄实,调养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31.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中风又分:中经络和中脏腑。

诊断依据:

1. 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

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证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 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 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 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辩证要点:

1. 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2. 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

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32.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证鉴别:水肿阳水和阴水:水肿可分为阳水与阴水。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肿、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极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之风水、皮水多属此类。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金贵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33.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机:淋证的成因虽有内、外因之分,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于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膀胱与肾。

证治分类:

1. 热淋: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

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湿热蕴结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八正散加减。清热利湿通淋。

2. 石淋:尿中夹砂石,排尿色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石韦散加减。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3. 血淋: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破血妄行。小蓟饮子加减。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4. 气淋: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沉香散加减。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5. 膏淋:小便混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6. 劳淋:小便不甚赤涩,弱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无比山药丸加减。补脾益肾。

34.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病机: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其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

证治分类:

1. 膀胱湿热证: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下腹胀满,口苦口

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八正散加减。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2. 肺热壅盛证: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

嗽,舌红,苔薄黄,脉数。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清肺饮加减。倾泄肺热,通利水道。

3. 肝郁气滞证: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

红,苔薄黄,脉弦。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宣,膀胱气化不利。沉香散加减。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4. 浊瘀阻塞证: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

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淤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代抵当丸加减。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5. 脾气不生证: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神疲乏力,食

欲不振,气短而雨声低微,舌淡,苔薄脉细。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加减。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6. 肾阳衰惫证: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畏寒肢

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弱。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济生肾气丸加减。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35. 阳痿:证治分类

1. 命门火衰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宗筋失养。赞育丸加减温肾壮阳。

2. 心脾亏虚证: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

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减。补益心脾。

3. 肝郁不舒证:阳事不举,或起而不坚,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

食少便溏,苔薄白,脉弦。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所聚无能。逍遥散加减。疏肝解郁。

4. 惊恐伤肾证:阳痿不振,心悸易怒,胆怯多疑,夜多噩梦,常有被惊吓史,

苔薄白脉弦细。惊恐伤肾,肾经破散,心气逆乱,气血不达宗筋。启阳娱心丹加减。益肾凝神。

5. 湿热下注:阴茎萎软,阴囊潮湿,瘙痒腥臭,睾丸坠胀作痛,小便赤涩灼痛,胁胀腹闷,肢体困倦,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下注肝经,宗筋经络失畅。龙胆泻肝汤加减。清利湿热。

36. 遗精:

证治分类:

1. 君相火旺证:少寐多梦,梦则遗精,阳事易举,心中烦热,头晕目弦,口苦胁痛,小溲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君火妄动,相火随之,迫精妄泄。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清心泄肝。

2. 湿热下注证:遗精时作,小溲黄赤,热涩不畅,口苦而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蕴滞,下扰精室。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清热利湿。

3. 劳伤心脾证:劳则遗精,失眠健忘,心悸不宁,面色萎黄,很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薄,脉弱。心脾两虚,气虚神浮,气不摄精。妙香散加减。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4. 肾气不固证:多为无梦而遗,甚则滑泄不禁,精液清稀而冷,面色晄白,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夜尿清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肾元虚衰,封藏失职,精关不固。金锁固精丸加减。补肾固精。

37.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机: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易怒伤肝,导致气郁结而成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射涉及心、脾、肾。肝喜调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肝气郁结,横逆乘土,则出现肝脾失和之证。肝郁化火,可致心火偏亢。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既可导致气郁生痰,又可因生化无源,气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或心神失养之证。更有甚者,肝郁化火,火郁伤阴,心失所养,肾阴被耗,还可出现阴虚火旺或心肾阴虚之证。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兼顾。

38. 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与口鼻诸窍,或下泄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的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病机: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 治疗原则:

1. 治火: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虚实的不同,

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并应结合受病脏腑的不同,分别选用适当的方药。

2. 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故《医贯·血证论》说:“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 治血:《血证论·吐血》说;“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辩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

39.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治疗原则: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

分证论治:痰饮:

1. 脾阳虚弱证:胸胁支满,心下痞满,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弦,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脾阳虚弱,饮停于胃,清阳不升。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温脾化痰。

2. 饮留胃肠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攻下逐饮。

悬饮:

1. 邪犯胸肺证:换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柴枳半夏汤加减。和解宣利。

2. 饮停胸胁证: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病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泄肺祛饮。

3. 络气不和证: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质黯,脉弦。因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香附旋覆花汤加减。理气和络。

4. 阴虚内热证:咳呛时作,咳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

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溢饮:

5. 表寒里饮证: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肺脾失调,寒水内留,泛溢肢体。小青龙汤加减。发表化饮。 支饮:

1. 寒饮伏肺证: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法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身体

振振瞤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寒饮伏肺,遇感引动,肺失宣降。小青龙汤加减。宣肺化饮。

2. 脾肾阳虚: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挤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支饮日久,脾肾阳虚,饮凌心肺。金贵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40. 消渴: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治疗原则: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语·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证治分类:上消:肺热津伤证: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红数。肺脏燥热,津液失步。消渴方加减。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中消:

1. 胃热炽盛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玉女煎加减。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2. 气阴亏虚证: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气阴不足,脾失健运。七味白术散加减。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下消:

1. 肾阴亏虚证: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肾阴亏虚,肾失固摄。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固肾。

2. 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燥,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失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金贵肾气丸。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41. 自汗、盗汗:分证论治:

1. 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变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焕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益气固表。

2. 心血不足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心血耗伤,心液不藏。归脾汤加减。养血补心。

3. 阴虚火旺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渴,舌红少苔,脉细数哦。虚火内灼,逼津外泄。当归六黄汤加减。滋阴降火。

4. 邪热郁蒸证: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湿热内蕴,逼津外泄。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泄热,化湿外泄。

42.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治疗原则: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输血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出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证治分类:

1. 阴虚发热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

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清骨散加减。滋阴清热。

2. 血虚发热证: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

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血虚失养,阴不配阳。归脾汤加减。益气养血。

3. 气虚发热证: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

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4. 阳虚发热证: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

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白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太白润,脉沉细无力。肾阳亏虚,火不归原。金贵肾气丸加减。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5. 气郁发热证: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较少,舌红,苔黄,脉弦数。气郁日久,化火生热。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6. 痰湿瘀热证: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

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痰湿内蕴,壅遏化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43.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证治分类:气虚

1. 肺气虚证:咳嗽无力,痰液清稀,气短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

素易于感冒,面白。肺气不足,表虚不固。补肺汤加减。补益肺气。

2. 心气虚证: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心气不足,心失所养。七福饮加减。益气养心。

3. 脾气虚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脾虚失健,生化乏源。加味四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

4. 肾气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细弱。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大补元煎加减。益气补肾。

血虚:

1.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养心汤加减。养血宁心。

2. 肝血虚证: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瞤,妇女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四物汤加减。补血养血。 阴虚:

1. 肺阴虚证: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肺阴亏虚,肺失清润。沙参麦门冬汤加减。养阴润肺。

2. 脾胃阴虚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心阴亏耗,心失濡养。天王补心丹加减。滋阴养心。

3. 脾胃阴虚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呕逆,面色潮红。脾胃阴伤,失去濡养。益胃汤加减。养阴和胃。

4. 肝阴虚证:头痛,眩晕,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

惕肉瞤,面朝红。阴虚阳亢,上扰清空。补肝汤加减。滋养肝阴。

5. 肾阴虚证: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 红,舌红,少津,脉沉细。肾精不足,失于濡养。左归丸加减。滋补肾阴。

阳虚:

1. 心阳虚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保元汤加减。益气温阳。

2. 脾阳虚证:面色萎黄,食少,形寒,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长命

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加剧。中阳亏虚,温熙乏力,运化失常。附子理中汤加减。温中健脾。

3. 肾阳虚证: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少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

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肾阳亏虚,失于温熙,固摄无权。右归丸加减。温补肾阳。

44. 肥胖:是由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胜。

45. 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

病机:基本病理变化为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病理性质总属本虚表实。

治疗原则:癌病属于正虚邪实,邪盛正衰的一类疾病,所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要结合病史、病程、四诊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辩证施治,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46.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辨证要点:痹症的辩证,

一是辨邪气的偏盛,而是要辨别虚实。临床痹痛用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肉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

治疗原则:痹症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痹症的治疗,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完麻”。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47. 痿症: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

不能步履之意。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敝,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而西方补虚”。《内经》提出“治痿者读取阳明”,是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滋养五脏的一种重要措施。“治痿者独取阳明”。主要是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痿证。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与脾胃的生化,所以胃津不足者,宜养阴益胃,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脾胃功能健忘饮食得增,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旺盛,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恢复。其次,“独取阳明”尚包括祛除邪气,调理脾胃。清阳明之热亦属“独取阳明”之范畴。对于“治痿独取阳明”,临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补益脾胃。二是“独取阳明”尚包括清胃火、祛湿热,以调理脾胃。三是临证时要重视辩证施治。

48.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振掉" 、“颤振”、“震颤”。

病机: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淤血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

49. 腰痛:病机: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熙。 治疗原则: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24.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病机: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证治分类:实秘

1. 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肠腑燥热,津伤便结。麻子仁丸加减。泻火导滞,润肠通便。

2. 气秘: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肝脾气滞,腑气不通。六磨汤加减。顺气导滞。

3. 冷秘: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阴寒内盛,凝滞胃肠。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虚秘

1. 气虚秘: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 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脾肺气虚,传送无力。黄芪汤加减。益气润肠。

2. 血虚秘:大便干结,面色五华,头晕目弦,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 脉细。血液亏虚,肠道失荣。润肠丸加减。养血润燥。

3. 阴虚秘: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 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阴津不足,肠失濡润。增液汤加减。滋阴通便。

4. 阳虚秘: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氧气虚衰,阴寒凝结。济川煎加减。温阳通便。

25.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一下至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证治分类: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蹿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理气。

26.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病机: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淤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因于湿和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

病证鉴别:阳黄和引黄: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先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7.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俯病。 病机:本病的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

治疗原则: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

证治分类:聚证

1. 肝气郁结证: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满不适,苔薄,脉弦等。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2. 食滞痰阻证: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六磨汤为主方。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28.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病机: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病证鉴别:鼓胀与水肿: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大为主,四肢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9头痛:

病机:外感头痛多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辩证要点: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因外邪致病,属实证,起病较急,一般疼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内伤头痛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为

多见,如起病缓慢,疼痛较轻,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多属虚证;如因肝阳、痰浊、淤血所致者属实,表现为头昏胀痛,或昏蒙重痛,或刺痛钝痛,痛点固定,常伴有肝阳、痰浊、淤血的相应证候。

临证备要:引经药的应用:治疗头痛,

除根据辩证论治原则外,还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芪、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蒿本等。

30. 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辨证要点:辨相关脏腑:眩晕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治疗原则: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泄实,调养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31.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中风又分:中经络和中脏腑。

诊断依据:

1. 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

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证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 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 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 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辩证要点:

1. 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2. 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

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32.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证鉴别:水肿阳水和阴水:水肿可分为阳水与阴水。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肿、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极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之风水、皮水多属此类。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金贵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33.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机:淋证的成因虽有内、外因之分,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于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膀胱与肾。

证治分类:

1. 热淋: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

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湿热蕴结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八正散加减。清热利湿通淋。

2. 石淋:尿中夹砂石,排尿色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石韦散加减。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3. 血淋: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破血妄行。小蓟饮子加减。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4. 气淋: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沉香散加减。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5. 膏淋:小便混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6. 劳淋:小便不甚赤涩,弱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无比山药丸加减。补脾益肾。

34.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病机: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其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

证治分类:

1. 膀胱湿热证: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下腹胀满,口苦口

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八正散加减。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2. 肺热壅盛证: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

嗽,舌红,苔薄黄,脉数。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清肺饮加减。倾泄肺热,通利水道。

3. 肝郁气滞证: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

红,苔薄黄,脉弦。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宣,膀胱气化不利。沉香散加减。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4. 浊瘀阻塞证: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

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淤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代抵当丸加减。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5. 脾气不生证: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神疲乏力,食

欲不振,气短而雨声低微,舌淡,苔薄脉细。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加减。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6. 肾阳衰惫证: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畏寒肢

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弱。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济生肾气丸加减。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35. 阳痿:证治分类

1. 命门火衰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宗筋失养。赞育丸加减温肾壮阳。

2. 心脾亏虚证: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

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减。补益心脾。

3. 肝郁不舒证:阳事不举,或起而不坚,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

食少便溏,苔薄白,脉弦。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所聚无能。逍遥散加减。疏肝解郁。

4. 惊恐伤肾证:阳痿不振,心悸易怒,胆怯多疑,夜多噩梦,常有被惊吓史,

苔薄白脉弦细。惊恐伤肾,肾经破散,心气逆乱,气血不达宗筋。启阳娱心丹加减。益肾凝神。

5. 湿热下注:阴茎萎软,阴囊潮湿,瘙痒腥臭,睾丸坠胀作痛,小便赤涩灼痛,胁胀腹闷,肢体困倦,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下注肝经,宗筋经络失畅。龙胆泻肝汤加减。清利湿热。

36. 遗精:

证治分类:

1. 君相火旺证:少寐多梦,梦则遗精,阳事易举,心中烦热,头晕目弦,口苦胁痛,小溲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君火妄动,相火随之,迫精妄泄。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清心泄肝。

2. 湿热下注证:遗精时作,小溲黄赤,热涩不畅,口苦而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蕴滞,下扰精室。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清热利湿。

3. 劳伤心脾证:劳则遗精,失眠健忘,心悸不宁,面色萎黄,很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薄,脉弱。心脾两虚,气虚神浮,气不摄精。妙香散加减。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4. 肾气不固证:多为无梦而遗,甚则滑泄不禁,精液清稀而冷,面色晄白,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夜尿清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肾元虚衰,封藏失职,精关不固。金锁固精丸加减。补肾固精。

37.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机: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易怒伤肝,导致气郁结而成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射涉及心、脾、肾。肝喜调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肝气郁结,横逆乘土,则出现肝脾失和之证。肝郁化火,可致心火偏亢。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既可导致气郁生痰,又可因生化无源,气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或心神失养之证。更有甚者,肝郁化火,火郁伤阴,心失所养,肾阴被耗,还可出现阴虚火旺或心肾阴虚之证。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兼顾。

38. 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与口鼻诸窍,或下泄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的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病机: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 治疗原则:

1. 治火: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虚实的不同,

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并应结合受病脏腑的不同,分别选用适当的方药。

2. 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故《医贯·血证论》说:“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 治血:《血证论·吐血》说;“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辩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

39.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治疗原则: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

分证论治:痰饮:

1. 脾阳虚弱证:胸胁支满,心下痞满,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弦,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脾阳虚弱,饮停于胃,清阳不升。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温脾化痰。

2. 饮留胃肠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攻下逐饮。

悬饮:

1. 邪犯胸肺证:换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柴枳半夏汤加减。和解宣利。

2. 饮停胸胁证: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病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泄肺祛饮。

3. 络气不和证: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质黯,脉弦。因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香附旋覆花汤加减。理气和络。

4. 阴虚内热证:咳呛时作,咳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

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溢饮:

5. 表寒里饮证: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肺脾失调,寒水内留,泛溢肢体。小青龙汤加减。发表化饮。 支饮:

1. 寒饮伏肺证: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法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身体

振振瞤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寒饮伏肺,遇感引动,肺失宣降。小青龙汤加减。宣肺化饮。

2. 脾肾阳虚: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挤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支饮日久,脾肾阳虚,饮凌心肺。金贵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40. 消渴: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治疗原则: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语·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证治分类:上消:肺热津伤证: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红数。肺脏燥热,津液失步。消渴方加减。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中消:

1. 胃热炽盛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玉女煎加减。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2. 气阴亏虚证: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气阴不足,脾失健运。七味白术散加减。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下消:

1. 肾阴亏虚证: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肾阴亏虚,肾失固摄。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固肾。

2. 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燥,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失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金贵肾气丸。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41. 自汗、盗汗:分证论治:

1. 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变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焕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益气固表。

2. 心血不足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心血耗伤,心液不藏。归脾汤加减。养血补心。

3. 阴虚火旺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渴,舌红少苔,脉细数哦。虚火内灼,逼津外泄。当归六黄汤加减。滋阴降火。

4. 邪热郁蒸证: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湿热内蕴,逼津外泄。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泄热,化湿外泄。

42.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治疗原则: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输血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出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证治分类:

1. 阴虚发热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

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清骨散加减。滋阴清热。

2. 血虚发热证: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

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血虚失养,阴不配阳。归脾汤加减。益气养血。

3. 气虚发热证: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

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4. 阳虚发热证: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

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白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太白润,脉沉细无力。肾阳亏虚,火不归原。金贵肾气丸加减。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5. 气郁发热证: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较少,舌红,苔黄,脉弦数。气郁日久,化火生热。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6. 痰湿瘀热证: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

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痰湿内蕴,壅遏化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43.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证治分类:气虚

1. 肺气虚证:咳嗽无力,痰液清稀,气短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

素易于感冒,面白。肺气不足,表虚不固。补肺汤加减。补益肺气。

2. 心气虚证: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心气不足,心失所养。七福饮加减。益气养心。

3. 脾气虚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脾虚失健,生化乏源。加味四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

4. 肾气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细弱。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大补元煎加减。益气补肾。

血虚:

1.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养心汤加减。养血宁心。

2. 肝血虚证: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瞤,妇女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四物汤加减。补血养血。 阴虚:

1. 肺阴虚证: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肺阴亏虚,肺失清润。沙参麦门冬汤加减。养阴润肺。

2. 脾胃阴虚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心阴亏耗,心失濡养。天王补心丹加减。滋阴养心。

3. 脾胃阴虚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呕逆,面色潮红。脾胃阴伤,失去濡养。益胃汤加减。养阴和胃。

4. 肝阴虚证:头痛,眩晕,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

惕肉瞤,面朝红。阴虚阳亢,上扰清空。补肝汤加减。滋养肝阴。

5. 肾阴虚证: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 红,舌红,少津,脉沉细。肾精不足,失于濡养。左归丸加减。滋补肾阴。

阳虚:

1. 心阳虚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保元汤加减。益气温阳。

2. 脾阳虚证:面色萎黄,食少,形寒,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长命

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加剧。中阳亏虚,温熙乏力,运化失常。附子理中汤加减。温中健脾。

3. 肾阳虚证: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少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

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肾阳亏虚,失于温熙,固摄无权。右归丸加减。温补肾阳。

44. 肥胖:是由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胜。

45. 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

病机:基本病理变化为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病理性质总属本虚表实。

治疗原则:癌病属于正虚邪实,邪盛正衰的一类疾病,所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要结合病史、病程、四诊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辩证施治,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46.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辨证要点:痹症的辩证,

一是辨邪气的偏盛,而是要辨别虚实。临床痹痛用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肉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

治疗原则:痹症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痹症的治疗,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完麻”。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47. 痿症: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

不能步履之意。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敝,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而西方补虚”。《内经》提出“治痿者读取阳明”,是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滋养五脏的一种重要措施。“治痿者独取阳明”。主要是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痿证。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与脾胃的生化,所以胃津不足者,宜养阴益胃,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脾胃功能健忘饮食得增,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旺盛,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恢复。其次,“独取阳明”尚包括祛除邪气,调理脾胃。清阳明之热亦属“独取阳明”之范畴。对于“治痿独取阳明”,临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补益脾胃。二是“独取阳明”尚包括清胃火、祛湿热,以调理脾胃。三是临证时要重视辩证施治。

48.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振掉" 、“颤振”、“震颤”。

病机: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淤血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

49. 腰痛:病机: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熙。 治疗原则: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相关内容

  •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考研招生简章
  •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考研招生简章 一.简介 我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俗称"祖研"),现已发展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集医疗.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机构,先后荣获"全省小康建设先进集体"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q ...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 录──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院校之一,为省级重 点院校,是全国首批有权 授予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和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是卫生 部.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师 资培训基地和国家教育部设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医药 类)中药 ...

  • 成都中医药大学招生
  •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2014年招生简章 四川省招生代码304512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原四川省卫生管理 ...

  •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中
  •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发挥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2007年1月1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quo ...

  • 河北省事业考试题522
  • 16.<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为提高社区护士的业务素质,措施中不正确的有 C A 建立和完善社区护士规范化岗位培训制度B 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 C 社区护理管理人员规范化培训D 发挥医院的护理专业技术力量,对社区护士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

  • 安徽中医药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 安徽中医药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现占地总面积1171亩,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学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全国较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权,1999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8年获得开展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2013年被教育 ...

  • 2015年中医内科学副高级职称考试大纲综合知识
  • 2015年中医内科学副高级职称考试大纲综合知识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高级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 考前冲刺.历 年真题等.中医内科学试题量:7902道.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各专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代表 ...

  • 2015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考指南
  • 2015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考指南 考试介绍 考试大纲 报名条件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成绩管理 考试科目 考试题型 考试介绍 返回顶部↑ 通过标准 为适应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由人事部与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负责报名.资格审核等全部考务工作.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

  • 医疗卫生招聘考试题库
  • 全国医疗卫生招聘信息 丨 医学基础知识 丨 公共基础知识 丨 医疗卫生招聘考试面试 丨 临床医学知识 丨 护理基础知识 丨 药学基础知识 丨 中医基础知识 丨 卫生职称考试资料 丨 执业资格考试资料 丨 其他 添加文档 1 全国医疗卫生招聘信息: doc  2014年敦化市医院招聘 2页 doc   ...

  • 广州市中医医院2015年第二批招聘公告
  • 广州市中医医院2015年第二批招聘公告 广州市中医医院是广州市卫生局直属事业单位,珠玑路总院坐落于有"西关"之称的荔湾区黄沙地段,与风景秀丽的沙面.白鹅潭相邻.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