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财富管理变质(11.5.7)

本应是新兴业务的银行财富管理,应该具备如朝阳产业一样的成长性,却在一开始就沦落为银行固有的信贷模式的附属品,不仅丧失了蜕变为独立产品的可能性,相反,却成为银行规避政策、转嫁风险的挡箭牌。变了质的银行理财产品还值得投资吗?

进入2011年,信贷紧缩如期而至,银行财富管理如同喷涌而出的理财产品一样,成为银行从业人员嘴上经常挂着的时髦词。但光鲜靓丽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目前的银行财富管理市场上,短期限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几乎已经成为了许多银行的主打产品。在央行连续4次加息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趋短”效应正在不断放大。

普益财富的数据统计显示,在4月首周新发的177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有64款的投资期限为1个月以下,占比高达36.16%,而在今年2月份,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产品占比还只有28%左右。

短期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发行一方面反映了当前银行资金面的紧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落后的现状。

从财富管理上来说,银行必须进一步扩充理财产品的种类和挂钩的资产类别,逐步向外资银行的成熟财富管理模式靠拢。

品种单一的理财产品

目前,许多银行旗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种类十分单一,某些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几天、1个月或最长1年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这些产品的供给一方面来自信托公司;另一方面来自于银行自身的同业部和资金部的固定收益工具投资以及信贷资产的收益让渡。

通过银信合作发行的理财产品由于受到严厉的政策监管限制,其供给持续性不强,因此银行目前发行的许多理财产品都来自于信贷资产的高收益转让。这些由信贷资产打包发行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银行为了避开信贷调控而变相放贷的结果。

通过大量地发行此类信贷理财产品,银行的真实信贷规模将大大提升,理财产品所投向的信贷资产将以表外资产的形式存在,这也就是业界所谓的“伪贷”。长期地大量发行此类产品将大大削弱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效果,并且部分“伪贷”的资金流向可能有违国家的行业引导政策。

伪贷也是导致房地产泡沫长期下不来的重要原因,因为资金持续通过此方式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使其通过此畸形方式获得融资,且使得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失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大量发行此类理财产品,可能将对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

同时,购买此类理财产品的客户事实上成为了银行的风险转嫁方,因此将承担巨大的本金损失风险。目前,大多数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都能在到期日支付合同所承诺的收益率,但之前已有部分银行出现过收益率大打折扣的情况。虽然还只是个案,但随着系统性风险在天量信贷投放后的不断累积,未来信贷和信托类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未必能达到预期,甚至可能会出现本金亏损。

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银行的客户经理通常不会向客户揭示这些风险,而只是一味地向客户鼓吹其安全性和高收益,因而目前很少有客户知道市场上大多数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实际上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当产品所投资的信贷资产出现违约或其他风险时,客户的本金将面临损失的风险。

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这些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实际上也只是差强人意。虽然目前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能够提供比短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但若和目前CPI将近5%左右的平均增速进行比较,这些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仍然是负的。

换言之,如果银行引导客户长期投资于这些固定收益产品,其客户的资产不但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将在通货膨胀中逐渐失去原有的购买力。虽然目前许多客户无法洞察到这一潜在的资产贬值,但若银行长期地只为客户提供单一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那么客户迟早会发现所谓的“高收益”只是假象,在时间的冲击下,资金的实际购买力仍在不断地缩水。

目前,银行出于自身利益驱动,用高于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的眼球,从而为银行争取更多的资金,并借此创造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可以说,许多银行财富管理的出发点并非着眼于客户的利益,其真实目的只是为了筹措资金获得利润,而这与财富管理的初衷相距甚远。

与国外的一些大型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虽然能够大量盈利,但其盈利质量很低,大部分利润都是依靠国家的存贷利差限制和市场保护政策获得。随着未来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利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盈利,则必须在服务和产品上进行升级和创新——这正是中国银行业的软肋。

若将来国内的银行仍想依靠单一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作为财富管理的主要产品,那么当市场进入降息周期时,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吸引力将远不及股票和基金类产品,那些只能提供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商业银行将在激烈的财富管理市场的竞争中失去优势。

同时,固定收益类的产品长期不能跑赢通胀和供给不确定性强的特点,也将令客户对银行财富管理的能力引发质疑,并导致客户最终流向私募、证券公司等其他财富管理机构,客户的流失将使银行的放贷模式丧失立足的基础。

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

尽管现在已经有一些银行认识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弊端,并开始着手发行一些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但总体而言,目前尚未成为银行财富管理生态系统里的“大气候”。

据了解,目前有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光大银行(601818.SH)等银行在有意识地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其产品线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到挂钩境内股票、外汇和大宗商品等结构性理财产品均有广泛的覆盖。其中,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有效地增强了客户的投资收益率,在保本的前提下使得客户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为实现跑赢长期通胀的资产保值目标提供了有效手段。

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无论是产品的设计发行,还是产品销售及售后管理等,中资银行的财富管理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结构性产品一直是其低风险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法兴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星展银行、德意志银行、南洋商业银行9家外资银行共推出理财产品302款,其中大多数为挂钩境外标的的结构性产品。

由于外资银行对其客户群体的层次分析做得十分深入透彻,因此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外资银行通常能够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设计服务。由于结构性产品的灵活收益结构和高度的市场成熟度,外资银行一直利用结构性产品来为客户提供量身订制的高端理财服务。因此,结构性产品已经成为了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发行结构性产品也使得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种类十分多样化。由于挂钩标的的选择面广,看多看空等收益结构的设计灵活,因此无论在市场出现牛市或熊市时,结构性产品总可以为客户实现一定的收益,并为银行建立起客户的信任和赞誉。

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股本类结构性产品的供给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原因之一是其自身的管理运营能力和对客户分析的深度不足;而另一原因则是国内银行对结构性产品的认识存在误区。

事实上,股本类结构性产品对发行商的风险很低,并且由于其保本的安全收益结构,其对客户的安全性也要较其他股本类衍生品来得更高。在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股本类衍生品几乎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对发行商来说是持续盈利的。

以股本类结构性产品为主营品种的巴黎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为例,其股本类结构性产品业务在此期间仍然为银行创造了十分可观的利润。对于其他投资银行,如高盛、德意志银行等,股本类结构性产品也一直是其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前,外资银行的结构性产品通常挂钩境外标的,而国内的客户对这些标的资产的历史走势和未来趋势都不甚了解,因而当产品最后没有产生任何收益时,部分客户不免会有不满情绪。若国内银行能够着手研发挂钩境内A股的结构性产品,那么客户将能根据自己对市场行情的研判来选择是否购买产品,结构性产品优质的风险收益特征必将受到许多投资者的欢迎。

本应是新兴业务的银行财富管理,应该具备如朝阳产业一样的成长性,却在一开始就沦落为银行固有的信贷模式的附属品,不仅丧失了蜕变为独立产品的可能性,相反,却成为银行规避政策、转嫁风险的挡箭牌。变了质的银行理财产品还值得投资吗?

进入2011年,信贷紧缩如期而至,银行财富管理如同喷涌而出的理财产品一样,成为银行从业人员嘴上经常挂着的时髦词。但光鲜靓丽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目前的银行财富管理市场上,短期限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几乎已经成为了许多银行的主打产品。在央行连续4次加息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趋短”效应正在不断放大。

普益财富的数据统计显示,在4月首周新发的177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有64款的投资期限为1个月以下,占比高达36.16%,而在今年2月份,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产品占比还只有28%左右。

短期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发行一方面反映了当前银行资金面的紧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落后的现状。

从财富管理上来说,银行必须进一步扩充理财产品的种类和挂钩的资产类别,逐步向外资银行的成熟财富管理模式靠拢。

品种单一的理财产品

目前,许多银行旗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种类十分单一,某些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几天、1个月或最长1年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这些产品的供给一方面来自信托公司;另一方面来自于银行自身的同业部和资金部的固定收益工具投资以及信贷资产的收益让渡。

通过银信合作发行的理财产品由于受到严厉的政策监管限制,其供给持续性不强,因此银行目前发行的许多理财产品都来自于信贷资产的高收益转让。这些由信贷资产打包发行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银行为了避开信贷调控而变相放贷的结果。

通过大量地发行此类信贷理财产品,银行的真实信贷规模将大大提升,理财产品所投向的信贷资产将以表外资产的形式存在,这也就是业界所谓的“伪贷”。长期地大量发行此类产品将大大削弱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效果,并且部分“伪贷”的资金流向可能有违国家的行业引导政策。

伪贷也是导致房地产泡沫长期下不来的重要原因,因为资金持续通过此方式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使其通过此畸形方式获得融资,且使得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失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大量发行此类理财产品,可能将对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

同时,购买此类理财产品的客户事实上成为了银行的风险转嫁方,因此将承担巨大的本金损失风险。目前,大多数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都能在到期日支付合同所承诺的收益率,但之前已有部分银行出现过收益率大打折扣的情况。虽然还只是个案,但随着系统性风险在天量信贷投放后的不断累积,未来信贷和信托类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未必能达到预期,甚至可能会出现本金亏损。

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银行的客户经理通常不会向客户揭示这些风险,而只是一味地向客户鼓吹其安全性和高收益,因而目前很少有客户知道市场上大多数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实际上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当产品所投资的信贷资产出现违约或其他风险时,客户的本金将面临损失的风险。

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这些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实际上也只是差强人意。虽然目前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能够提供比短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但若和目前CPI将近5%左右的平均增速进行比较,这些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仍然是负的。

换言之,如果银行引导客户长期投资于这些固定收益产品,其客户的资产不但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将在通货膨胀中逐渐失去原有的购买力。虽然目前许多客户无法洞察到这一潜在的资产贬值,但若银行长期地只为客户提供单一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那么客户迟早会发现所谓的“高收益”只是假象,在时间的冲击下,资金的实际购买力仍在不断地缩水。

目前,银行出于自身利益驱动,用高于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的眼球,从而为银行争取更多的资金,并借此创造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可以说,许多银行财富管理的出发点并非着眼于客户的利益,其真实目的只是为了筹措资金获得利润,而这与财富管理的初衷相距甚远。

与国外的一些大型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虽然能够大量盈利,但其盈利质量很低,大部分利润都是依靠国家的存贷利差限制和市场保护政策获得。随着未来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利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盈利,则必须在服务和产品上进行升级和创新——这正是中国银行业的软肋。

若将来国内的银行仍想依靠单一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作为财富管理的主要产品,那么当市场进入降息周期时,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吸引力将远不及股票和基金类产品,那些只能提供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商业银行将在激烈的财富管理市场的竞争中失去优势。

同时,固定收益类的产品长期不能跑赢通胀和供给不确定性强的特点,也将令客户对银行财富管理的能力引发质疑,并导致客户最终流向私募、证券公司等其他财富管理机构,客户的流失将使银行的放贷模式丧失立足的基础。

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

尽管现在已经有一些银行认识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弊端,并开始着手发行一些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但总体而言,目前尚未成为银行财富管理生态系统里的“大气候”。

据了解,目前有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光大银行(601818.SH)等银行在有意识地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其产品线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到挂钩境内股票、外汇和大宗商品等结构性理财产品均有广泛的覆盖。其中,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有效地增强了客户的投资收益率,在保本的前提下使得客户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为实现跑赢长期通胀的资产保值目标提供了有效手段。

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无论是产品的设计发行,还是产品销售及售后管理等,中资银行的财富管理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结构性产品一直是其低风险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法兴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星展银行、德意志银行、南洋商业银行9家外资银行共推出理财产品302款,其中大多数为挂钩境外标的的结构性产品。

由于外资银行对其客户群体的层次分析做得十分深入透彻,因此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外资银行通常能够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设计服务。由于结构性产品的灵活收益结构和高度的市场成熟度,外资银行一直利用结构性产品来为客户提供量身订制的高端理财服务。因此,结构性产品已经成为了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发行结构性产品也使得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种类十分多样化。由于挂钩标的的选择面广,看多看空等收益结构的设计灵活,因此无论在市场出现牛市或熊市时,结构性产品总可以为客户实现一定的收益,并为银行建立起客户的信任和赞誉。

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股本类结构性产品的供给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原因之一是其自身的管理运营能力和对客户分析的深度不足;而另一原因则是国内银行对结构性产品的认识存在误区。

事实上,股本类结构性产品对发行商的风险很低,并且由于其保本的安全收益结构,其对客户的安全性也要较其他股本类衍生品来得更高。在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股本类衍生品几乎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对发行商来说是持续盈利的。

以股本类结构性产品为主营品种的巴黎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为例,其股本类结构性产品业务在此期间仍然为银行创造了十分可观的利润。对于其他投资银行,如高盛、德意志银行等,股本类结构性产品也一直是其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前,外资银行的结构性产品通常挂钩境外标的,而国内的客户对这些标的资产的历史走势和未来趋势都不甚了解,因而当产品最后没有产生任何收益时,部分客户不免会有不满情绪。若国内银行能够着手研发挂钩境内A股的结构性产品,那么客户将能根据自己对市场行情的研判来选择是否购买产品,结构性产品优质的风险收益特征必将受到许多投资者的欢迎。


相关内容

  • 2012年公司财务管理基础试题
  • ( )是在特定利率条件下,为了使年金终值达到一定数额,而每期应支付的数额. 答案:C A.预付年金 公司依法设立后,要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必须凭依法设立的文件或上级主管机关证明到( )当地分支机构办理核准开户许可证,然后任意选取一家商业银行的营业机构办理开户. 答案:D A.工商部门B.任意商业银行C ...

  • 诺亚效应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乱象调查(11.5.25)
  • 未来两三年内,这个泥沙俱下的行业或将爆发一个标志性的风险事件,然后引起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设定准入门槛. "银行私人银行部客户经理提供客户名单,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销售人员打电话营销产品,双方佣金五五分成."这种俗称"飞单"的行为,近期屡屡发生. 一个例子是,去 ...

  • 财务管理考试
  • 1.根据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在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承担最大风险并可能获得最大报酬的是(). A.股东 B.债权人 C.经营者 D.供应商 [答案]A [解析]相关利益者最大化的观点中,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在企业中承担着最大的权力.义务.风险和报酬.所以选项A正确. 2.公司在创立时首先选择的筹资方式是( ...

  • 主要授信品种风险分析提示
  • (一) 流动性短期资金需求应关注 1. 融资需求的时间性(常年性还是季节性) 2. 对存货融资,要充分考虑当实际销售已经小于或将小于所预期的销售量时的风险和 对策,以及存货本身的风险,如过时或变质 3. 应收账款的质量与坏账准备情况 4. 存货的周期 (二) 设备采购和更新融资需求应关注 1. 时机 ...

  • 浅谈企业资金管理
  • 摘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搞好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而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强化资金管理――资金贯穿于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企业能否体现其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与资金管理的效率.方法密不可分.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获利,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 ...

  •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
  • 1 南海事件泡沫分析 年 级: 10金4 学 号: [1**********] 姓 名: 张可 专 业: 金融 二零一三年六月 目录 一 事件回顾 二 事件成因 1.直接原因 2.深层原因 三 事件总结与影响 正文 一 事件回顾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 ...

  • 理财产品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
  • 凉山州商业银行 人民币理财产品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 1 目的和范围 .......................................... 2 2 定义.缩写和分类 .................................... 3 3 职责与权限 ............. ...

  • 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
  • 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 杨文化 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 ........................................................................................... 1 一.商品.价值和价格...................... ...

  •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
  •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 2011年,全球经济错综复杂,风云突变,宏观调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此时此刻,重新剖析中国私人银行业的现状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波士顿咨询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私人银行部结合各自优势,运用国际最佳实践的分析方法和国内大量相关数据,建立了中国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