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产业转移的难点

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4卷№.2008V o l . 34

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因素

与内地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杜录之①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开始, 香港曾经繁荣一时的制造业走入低谷, 其产值在经济总量中逐年下滑, 产业开始向中国内陆转移。对于承接香港制造业转移的中国内地,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随着港资的大量注入, 迅速地催化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区域。在珠三角依托香港产业转移而迅速发展的同时, 处于中西部的地区也将面临重要的时机。

关键词:香港制造业; 转移内地; 产业承接

  香港制造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60年代的高速增长, 在70年代达到顶峰。1984年, 制造业在香港G D P 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4%的最高水平, 取代转口贸易成为经济支柱。然而经济起飞后, 香港的传统产业失去了低劳动力成本优势, 但是, 香港并未因此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淘汰, 而是使其得到了延续、扩张和发展。香港传统产业优势的延续是通过大规模投资内地进行产业转移的方式实现的。

部分开始采用新设备与新技术, 并成立高科技产品开发研制中心。

二、香港制造业内迁大陆的结构性因素分析

(一) 生产成本上涨

香港的土地资源十分短缺, 有关专家估计, 在香港1077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 适宜于产业发展的用地只有20%左右。近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急剧膨胀使香港土地价格空前飙升, 香港工业用地拍卖价格从1959年的每平方米105港元上升到1992年的每平方米41000港元,

33年

间上涨了390多倍。

生产成本高涨, 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难以承受。香港政府实行高地价政策, 使香港写字楼、工厂、大厦住宅的销售、租金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地区之一。高地价、高租金又带动了高工资成本。这给厂商带来了很大的成本负担。

(二) 高科技限制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挑战

香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香港制造业的企业结构中, 中小企业一直都在99%以上, 大企业的比重始终未超过0. 4%。中小企业

①成了香港制造业发展的主体。

一、香港制造业内迁大陆概况

虽然制造业一直是香港经济的重要环节。但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成本提高和制造业本身低技术含量等因素, 香港制造业开始快速的下滑。与此同时, 在中国内地却出现了三万多家香港企业, 主要集中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境内制造业的从业人员近年来减少了50余万, 但在内地却有400多万人受雇于香港企业, 超过香港制造业从业人数的10倍以上。

众多在内地设厂的港商都把主要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和生产线配置在内地, 而把在香港保留的公司转向生产前期和后期的管理与服务。由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的迁出, 为香港本土的制造业升级换代让出了发展空间, 创造了有利条件。香港本地的生产开始逐步走向高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 不少企业已开始根据产品的技术层次进行本港与内地的跨地区分工, 留在本港的生产

在20世纪80年代, 香港政府没有引导发展高科技产业, 但同一时期在全世界已经掀起了发

650091) 。

①作者简介:杜录之,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

①杨 英等:《港澳珠共同发展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年。

                 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因素与内地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杜录之★

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浪潮, 例如韩国的大德科学城, 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新加坡的肯特岗科技公司。当时香港政府没有注重发展高新技术, 对教育科研的投入仅占本地生产总值的0. 05%,远远低于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新加坡每年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费都占生产总值的1. 1%,韩国政府也一直从信贷方面大力支持三星、金星等大型企业发展高科技产品, 使这些大企业的汽车、家电等产品价廉物美, 在本国和世界市场上占得了优势。

此外, 香港企业大多只重视地产及金融发展, 而缺乏在科技发展上做长远投资的信心, 使香港制造业在某些低技术层次、低品质的产品退出市场后, 没有能够有新的更高技术层次、更高品质的产品去填补。

(三) 国际整体政治经济冲击了香港制造业的发展

香港经济相对世界市场来说是个规模较小的经济体, 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开放性, 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从而影响贸易或市场和产品的需求。例如20世纪各国国内市场的贸易保护政策的兴起, 由于美国和欧盟限制纺织品及成品衣帽的进口数量,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香港纺织品销往这些主要市场的出口。欧盟、美国及其他市场对香港某些制造商的倾销指控, 和这些市场采取的反倾销行动, 严重影响了香港的有关工业。美国逐年考虑延长中国最惠国贸易地位待遇, 也严重影响到香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 批发零售、金融等服务性行业的迅速崛起对制造业的冲击

香港服务业在最近20年中有很快的发展。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 4%。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对外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业, 以及法律财会等。在香港整体经济发展上比重日渐增大。

同时, 近年来香港金融、信息、服务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吸引了大批高质量的劳动力, 引发了香港内部产业之间的人才转移, 造成了制造业企业的人才匮乏。在这一时期, 很多制造业的厂商都感觉到了招聘员工的困难。

总而言之, 由于经济和产业转型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使香港的产业经济进入了某种困境, 都普遍面临着资本与人口不断流失, 制造业萎缩, 就业严重下降, 结构性失业, 社会问题层出

不穷。这些都是促使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原因。

三、内地承接香港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中国内地的对外开放政策为香港制造业的外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内陆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1亿的人口为发展市场经济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丰富的资源, 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内陆地区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所有的这些条件使中国内陆成为承接香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最理想的地区。

同时, 又受“空心论”的影响, 使香港制造商把绝大多数的产业转移至中国内陆, 留在香港的仅是工厂的设计研究等。据有关资料显示, 香港已有塑胶业、电子业的八成半至九成, 玩具业和钟表业的九成以上的工厂或者加工工业已转移到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根据贸易理论的分工说, 香港制造业向内地的转移很好地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性。香港在完成产业转移的同时, 其服务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物流、金融方面以供应链管理和现金流管理为发展方向的先进业态发展模式和管理手段为内地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活力, 同时内地制造业已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内地制造业提升竞争力要主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 深化产业间和产业内、产品间和产品内产

①香港业分工合作关系, 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

服务业可以嵌入在内地制造业的各个阶段, 将会很快地提升对内地制造业的竞争力。

四、结

总之,

20世纪80年代, 赖以高速增长的主

客观因素发生深刻变化, 高度集中于加工装配的工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显露, 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遇到种种困扰。此时, 适逢中国内地改革开放, 香港企业家绝处逢生, 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 纷纷将工厂北迁中国内地, 利用内地低廉的劳动力和厂房, 开发内地丰富的资源, 并利用内地颇具实力的基础工业大力发展原材料供应基地, 从而使原材料供应到加工环节都大大降低了成本, 使产品更具竞争力, 并减少了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 两地实现了双赢。

(责任编辑繁星)

①李红梅:《服务业———香港经济的主导产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29页。

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4卷№.2008V o l . 34

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因素

与内地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杜录之①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开始, 香港曾经繁荣一时的制造业走入低谷, 其产值在经济总量中逐年下滑, 产业开始向中国内陆转移。对于承接香港制造业转移的中国内地,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随着港资的大量注入, 迅速地催化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区域。在珠三角依托香港产业转移而迅速发展的同时, 处于中西部的地区也将面临重要的时机。

关键词:香港制造业; 转移内地; 产业承接

  香港制造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60年代的高速增长, 在70年代达到顶峰。1984年, 制造业在香港G D P 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4%的最高水平, 取代转口贸易成为经济支柱。然而经济起飞后, 香港的传统产业失去了低劳动力成本优势, 但是, 香港并未因此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淘汰, 而是使其得到了延续、扩张和发展。香港传统产业优势的延续是通过大规模投资内地进行产业转移的方式实现的。

部分开始采用新设备与新技术, 并成立高科技产品开发研制中心。

二、香港制造业内迁大陆的结构性因素分析

(一) 生产成本上涨

香港的土地资源十分短缺, 有关专家估计, 在香港1077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 适宜于产业发展的用地只有20%左右。近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急剧膨胀使香港土地价格空前飙升, 香港工业用地拍卖价格从1959年的每平方米105港元上升到1992年的每平方米41000港元,

33年

间上涨了390多倍。

生产成本高涨, 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难以承受。香港政府实行高地价政策, 使香港写字楼、工厂、大厦住宅的销售、租金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地区之一。高地价、高租金又带动了高工资成本。这给厂商带来了很大的成本负担。

(二) 高科技限制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挑战

香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香港制造业的企业结构中, 中小企业一直都在99%以上, 大企业的比重始终未超过0. 4%。中小企业

①成了香港制造业发展的主体。

一、香港制造业内迁大陆概况

虽然制造业一直是香港经济的重要环节。但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成本提高和制造业本身低技术含量等因素, 香港制造业开始快速的下滑。与此同时, 在中国内地却出现了三万多家香港企业, 主要集中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境内制造业的从业人员近年来减少了50余万, 但在内地却有400多万人受雇于香港企业, 超过香港制造业从业人数的10倍以上。

众多在内地设厂的港商都把主要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和生产线配置在内地, 而把在香港保留的公司转向生产前期和后期的管理与服务。由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的迁出, 为香港本土的制造业升级换代让出了发展空间, 创造了有利条件。香港本地的生产开始逐步走向高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 不少企业已开始根据产品的技术层次进行本港与内地的跨地区分工, 留在本港的生产

在20世纪80年代, 香港政府没有引导发展高科技产业, 但同一时期在全世界已经掀起了发

650091) 。

①作者简介:杜录之,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

①杨 英等:《港澳珠共同发展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年。

                 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因素与内地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杜录之★

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浪潮, 例如韩国的大德科学城, 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新加坡的肯特岗科技公司。当时香港政府没有注重发展高新技术, 对教育科研的投入仅占本地生产总值的0. 05%,远远低于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新加坡每年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费都占生产总值的1. 1%,韩国政府也一直从信贷方面大力支持三星、金星等大型企业发展高科技产品, 使这些大企业的汽车、家电等产品价廉物美, 在本国和世界市场上占得了优势。

此外, 香港企业大多只重视地产及金融发展, 而缺乏在科技发展上做长远投资的信心, 使香港制造业在某些低技术层次、低品质的产品退出市场后, 没有能够有新的更高技术层次、更高品质的产品去填补。

(三) 国际整体政治经济冲击了香港制造业的发展

香港经济相对世界市场来说是个规模较小的经济体, 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开放性, 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从而影响贸易或市场和产品的需求。例如20世纪各国国内市场的贸易保护政策的兴起, 由于美国和欧盟限制纺织品及成品衣帽的进口数量,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香港纺织品销往这些主要市场的出口。欧盟、美国及其他市场对香港某些制造商的倾销指控, 和这些市场采取的反倾销行动, 严重影响了香港的有关工业。美国逐年考虑延长中国最惠国贸易地位待遇, 也严重影响到香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 批发零售、金融等服务性行业的迅速崛起对制造业的冲击

香港服务业在最近20年中有很快的发展。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 4%。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对外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业, 以及法律财会等。在香港整体经济发展上比重日渐增大。

同时, 近年来香港金融、信息、服务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吸引了大批高质量的劳动力, 引发了香港内部产业之间的人才转移, 造成了制造业企业的人才匮乏。在这一时期, 很多制造业的厂商都感觉到了招聘员工的困难。

总而言之, 由于经济和产业转型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使香港的产业经济进入了某种困境, 都普遍面临着资本与人口不断流失, 制造业萎缩, 就业严重下降, 结构性失业, 社会问题层出

不穷。这些都是促使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原因。

三、内地承接香港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中国内地的对外开放政策为香港制造业的外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内陆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1亿的人口为发展市场经济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丰富的资源, 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内陆地区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所有的这些条件使中国内陆成为承接香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最理想的地区。

同时, 又受“空心论”的影响, 使香港制造商把绝大多数的产业转移至中国内陆, 留在香港的仅是工厂的设计研究等。据有关资料显示, 香港已有塑胶业、电子业的八成半至九成, 玩具业和钟表业的九成以上的工厂或者加工工业已转移到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根据贸易理论的分工说, 香港制造业向内地的转移很好地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性。香港在完成产业转移的同时, 其服务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物流、金融方面以供应链管理和现金流管理为发展方向的先进业态发展模式和管理手段为内地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活力, 同时内地制造业已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内地制造业提升竞争力要主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 深化产业间和产业内、产品间和产品内产

①香港业分工合作关系, 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

服务业可以嵌入在内地制造业的各个阶段, 将会很快地提升对内地制造业的竞争力。

四、结

总之,

20世纪80年代, 赖以高速增长的主

客观因素发生深刻变化, 高度集中于加工装配的工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显露, 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遇到种种困扰。此时, 适逢中国内地改革开放, 香港企业家绝处逢生, 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 纷纷将工厂北迁中国内地, 利用内地低廉的劳动力和厂房, 开发内地丰富的资源, 并利用内地颇具实力的基础工业大力发展原材料供应基地, 从而使原材料供应到加工环节都大大降低了成本, 使产品更具竞争力, 并减少了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 两地实现了双赢。

(责任编辑繁星)

①李红梅:《服务业———香港经济的主导产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29页。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产业转移]
  • 高中地理<产业转移> 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材分析 <产业转移>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节紧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 ...

  • 区域经济联系
  •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2.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意义: 3.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了解和掌握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5.通过读图.析图和案例分析,能正确看待产业转移及 ...

  • 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围绕县委、县政府实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现代化”建设目标,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拓展招商领域,搭建招商载体,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抢抓机遇引项目,全力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2 ...

  • 2009年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计划
  •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围绕县委.县政府实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现代化"建设目标,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拓展招商领域,搭建招商载体,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抢抓机遇引项目,全力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 ...

  • 考察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 考察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安排,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周再华带队,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商务局.市招商局.**高新区等单位组成考察组,于5月5日至8日赴江西**.湖南**两市,就招商引资工作与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组认真听取了两市的经验介绍,参观考察了两市的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和部分 ...

  • 徐绍史介绍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
  • [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郭卫民]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今 ...

  • 李培林: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析
  • 李培林: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最初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入21世纪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纳入四大建设之中,而且摆在突出的位置.社会建设要是从大处着眼来讲,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基础.政治保证.文 ...

  •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
  •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目标: 1.重点:(1)<共同纲领>的内容及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3)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2.难点:(1)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和职权 第一课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① 时间: ② 地 ...

  • 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2010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 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 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 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