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小学教育学就是研究小学教育(研究对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目的),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科(性质)。

2、研究小学教育学的意义:

①树立正确的小学教育观念;

②掌握小学教育规律;

③构建小学教育素养;

3、小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外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代表—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自然性。其他---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其中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是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传统教育学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代表—英国实证主义者斯宾塞《教育论》,主张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教育,他认为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的观点反映了功利主义的倾向。其他—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的概念。德国拉伊《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民

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

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教

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20世纪后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

出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全面”与“和谐”。罗杰斯

—人本主义理论。

第一章:教育概述

1、 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

的;

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施加教育影响

的人)、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教育措施(教

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容及其方式)

3、 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

尔诺《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二)心理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

学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三)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主

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教育是人类

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

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

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4、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的单一;无专门的教育

机构;没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教育内容贫乏;教育途径单调;

古代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为统治阶级服务;形成专门的教育机

构—学校;开始有了专门教育人员;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

科学和治人之术;教育途径呆板;

现代教育-----教育目的多样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教

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

发展;

5.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目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并存;教育管理的

民主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与现代化;教育人员的不断专业化、民主

化与终身化;教育途径的信息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社会

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

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

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

2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制度

制约着教育制度;社会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

员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文化影响

教育制度的确定;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文化影响着教育

人员;文化影响教育方法;

4、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

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

5、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目的;自然环境制

约着教育机构;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内容;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人员;

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的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教育通过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政治;教育有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

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教

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

重要手段;

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文

化交流和选择、整理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

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5、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环

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6、教育性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与其他社

会子系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

又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出相对独立性。首先,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

统都属于各自不同的范畴,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也不在同一层面上,

这些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和多性质的;其次,社会个子系

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们意认识到,并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

要求时,才能得以实现;再次,教育系统内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有自己特殊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如果无视教育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和

教育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7、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

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1、人的发展的概念:(社会学观点)人的发展是指人们掌握社会知识、

技能和行为方式,实现社会性成熟;(心理学观点)人的发展是指个

体从生命的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

互补性;

3、小学生发展的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身体发育;神经系统发育; 心理特征----认知能力的发展(感觉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注

意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现象的发展);非认知能力的

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4、小学生记忆发展的表现: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意义识记在

逐步发展;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注意的发展表现: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小学生对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发展,但是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小学生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思维的发展表现: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

语言的发展表现:在入学时口语已经有初步发展,能与周围人交谈,但利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有缺点或错误,语意不清晰;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最初是落后于口头语言的,需要教师引导进行造句、写作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

想象的发展表现: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4、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二)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所谓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指学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全面培养,高速高效地促进她们的发展,为她们走向生活、选择职业、做人做事奠定坚实基础};(四)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遗传素质—物质前提;成熟---准备状态;环境---提供多种可能;教育---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广义: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狭义:国家对学校培育培养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确立:(一)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又称“个人本为论“;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又称“社会本位论”;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称文化本位论”;(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个人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可能性。(三)确立教育目的还需借鉴前人及他人是思想成果;

4、2001年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一代新人。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②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旧时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④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⑤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 社会依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人口状况;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汲取原有学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外国学制的经验

3、小学教育

---也称初等教育或基础教育,它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

小学教育的特点:

(一)基础性;(二)义务性—全民普及性、强制性;(三)全面性

第六章:小学教师和小学生

1、教师的概念:-----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3、教师职业的内涵:

教师是一种职业人员、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人员;

4、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经历的阶段: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专门化阶段、教师培养模式多元化阶段;

5、小学教师的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得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⑥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6、小学教师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

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教书育人---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的过程。

8、小学教师的素养:(一)身体素养:健康的体魄;(二)道德素养:①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③对待自己的态度:严于律己、勤于进取;④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共同进步;⑤对待家长的态度:尊重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家长;⑥对待领导的态度:服从组织、尊重领导,顾全大局;(三)业务素养:①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知识;③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四)职业能力素养:①组织管理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自我调控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

9、小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ⅰ小学生是人;ⅱ小学生是未成熟的人;ⅲ小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10、小学生的权利:(一)、生存权;(二)、受教育权;(三)、发展的权利 (四)、受尊重权;

11、小学生的义务:(一)、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二)、接受教育,完成学习与发展任务的义务;(三)、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

12、小学生学习习惯----指小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所养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13、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情感依赖;

14、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㈠防止不良学习习惯;㈡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㈢提升学习效率;

15、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㈠采取有效方法,使儿童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㈡根据儿童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㈢通过规范的制约,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㈣反复实践与外部强化相结合。

16、学生群体的个人价值---指学生群体的存在及其活动对学生个人的的作用,他只要指的是学生群体本身对于个体的影响价值。 社会价值----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社会的作用。

17、师生关系的特点: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

18、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教育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第七章 小学课程

1、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3、小学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关辅助材料)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辅助材料有辅导材料、补充材料、课程包(专门设计用于达到特殊目标的一套配套的教学材料)

4、小学课程的类型: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隐形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非学术性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课程;

隐形课程的特点:弥漫性和普遍性、持久性、对学生的影响即可是消极也可能是积极的。

隐形课程的意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陶冶学生道德情感;锻炼学生道德意志;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隐形课程建设的原则:系统性原则;育人性原则;以生为本则,创新性原则。

显性课程----在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形课程的特点:从结果上看,显性课程强调的是学术性知识;从计划上看,它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识参参与的成分很大;在学习环境上,通过课程教学传递进行的。

显性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5、世界课程改革的时代特点:①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②实施课程编制、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③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整合。

6、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⑴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重视学生全面个性的养成;⑵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⑶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⑷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关注学生环境意识的提升;⑸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7、新课程标准的特征:①课程价值体现了义务教育所具有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②课程目标上,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在课程内容和要求上,突破学科中心;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⑤课程评价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评价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第八章 小学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对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目标化;课程目标结构化;课程结构系列化;课程内容结构化。

2、小学素质教育的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基本途径(教学最优化—苏联—巴班斯基)

辅助途径(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第九章 小学教学

1、小学教学的任务:

(一)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个性。

2、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之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四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物质)五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媒体)六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目的)七要素说(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

(二)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辩证统一;

(三)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5、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③巩固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教学效果测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6、教学原则-----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7、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教育目的、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实践依据。

8、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

(一)普遍性教学原则: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二)特殊性教学原则:趣味性原则、激励性评价原则。

9、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10、小学教学技术----小学教师想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11、小学教学技术的功能:

(一)掌握教学技术是构成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技术是小学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12、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技术:语言教学技术、教学体态变化

技术、板书技术、导入技术、讲解技术、演示技术、提问技术、强化技术、结束技术、教学组织技术。

第十二章 课外活动与少先队活动

1、课外活动-----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组织领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伸缩性;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课外活动的作用:(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ⅳ)可以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4、小学课外活动的类型:校内课外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课间休息活动);家庭教育活动;校外社会活动。

5、开放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复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③活动要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④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开张课外活动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

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7、少先队活动----在教育目标的规范下,由少先队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队员积极主动地开展主体性活动、阵地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通过活动发展队员的智力与体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学校实施教育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8. 、少先队活动的特点:集体性、实践性、开放性。

9、少先队活动的作用:少先队的性质决定了少先队活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少先队活动的任务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充分体现。

10 、开展少先队活动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要处理好少先队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要处理好思想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小学教育学就是研究小学教育(研究对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目的),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科(性质)。

2、研究小学教育学的意义:

①树立正确的小学教育观念;

②掌握小学教育规律;

③构建小学教育素养;

3、小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外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代表—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自然性。其他---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其中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是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传统教育学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代表—英国实证主义者斯宾塞《教育论》,主张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教育,他认为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的观点反映了功利主义的倾向。其他—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的概念。德国拉伊《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民

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

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教

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20世纪后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

出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全面”与“和谐”。罗杰斯

—人本主义理论。

第一章:教育概述

1、 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

的;

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施加教育影响

的人)、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教育措施(教

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容及其方式)

3、 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

尔诺《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二)心理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

学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三)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主

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教育是人类

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

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

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4、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的单一;无专门的教育

机构;没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教育内容贫乏;教育途径单调;

古代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为统治阶级服务;形成专门的教育机

构—学校;开始有了专门教育人员;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

科学和治人之术;教育途径呆板;

现代教育-----教育目的多样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教

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

发展;

5.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目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并存;教育管理的

民主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与现代化;教育人员的不断专业化、民主

化与终身化;教育途径的信息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社会

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

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

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

2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制度

制约着教育制度;社会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

员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文化影响

教育制度的确定;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文化影响着教育

人员;文化影响教育方法;

4、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

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

5、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目的;自然环境制

约着教育机构;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内容;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人员;

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的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教育通过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政治;教育有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

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教

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

重要手段;

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文

化交流和选择、整理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

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5、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环

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6、教育性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与其他社

会子系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

又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出相对独立性。首先,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

统都属于各自不同的范畴,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也不在同一层面上,

这些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和多性质的;其次,社会个子系

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们意认识到,并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

要求时,才能得以实现;再次,教育系统内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有自己特殊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如果无视教育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和

教育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7、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

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1、人的发展的概念:(社会学观点)人的发展是指人们掌握社会知识、

技能和行为方式,实现社会性成熟;(心理学观点)人的发展是指个

体从生命的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

互补性;

3、小学生发展的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身体发育;神经系统发育; 心理特征----认知能力的发展(感觉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注

意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现象的发展);非认知能力的

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4、小学生记忆发展的表现: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意义识记在

逐步发展;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注意的发展表现: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小学生对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发展,但是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小学生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思维的发展表现: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

语言的发展表现:在入学时口语已经有初步发展,能与周围人交谈,但利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有缺点或错误,语意不清晰;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最初是落后于口头语言的,需要教师引导进行造句、写作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

想象的发展表现: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4、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二)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所谓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指学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全面培养,高速高效地促进她们的发展,为她们走向生活、选择职业、做人做事奠定坚实基础};(四)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遗传素质—物质前提;成熟---准备状态;环境---提供多种可能;教育---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广义: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狭义:国家对学校培育培养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确立:(一)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又称“个人本为论“;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又称“社会本位论”;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称文化本位论”;(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个人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可能性。(三)确立教育目的还需借鉴前人及他人是思想成果;

4、2001年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一代新人。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②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旧时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④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⑤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 社会依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人口状况;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汲取原有学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外国学制的经验

3、小学教育

---也称初等教育或基础教育,它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

小学教育的特点:

(一)基础性;(二)义务性—全民普及性、强制性;(三)全面性

第六章:小学教师和小学生

1、教师的概念:-----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3、教师职业的内涵:

教师是一种职业人员、教师是一种专业职业人员;

4、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经历的阶段: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专门化阶段、教师培养模式多元化阶段;

5、小学教师的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得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⑥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6、小学教师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

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教书育人---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的过程。

8、小学教师的素养:(一)身体素养:健康的体魄;(二)道德素养:①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③对待自己的态度:严于律己、勤于进取;④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共同进步;⑤对待家长的态度:尊重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家长;⑥对待领导的态度:服从组织、尊重领导,顾全大局;(三)业务素养:①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知识;③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四)职业能力素养:①组织管理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自我调控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

9、小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ⅰ小学生是人;ⅱ小学生是未成熟的人;ⅲ小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10、小学生的权利:(一)、生存权;(二)、受教育权;(三)、发展的权利 (四)、受尊重权;

11、小学生的义务:(一)、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二)、接受教育,完成学习与发展任务的义务;(三)、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

12、小学生学习习惯----指小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所养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13、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情感依赖;

14、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㈠防止不良学习习惯;㈡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㈢提升学习效率;

15、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㈠采取有效方法,使儿童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㈡根据儿童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㈢通过规范的制约,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㈣反复实践与外部强化相结合。

16、学生群体的个人价值---指学生群体的存在及其活动对学生个人的的作用,他只要指的是学生群体本身对于个体的影响价值。 社会价值----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社会的作用。

17、师生关系的特点: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

18、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教育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第七章 小学课程

1、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3、小学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关辅助材料)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辅助材料有辅导材料、补充材料、课程包(专门设计用于达到特殊目标的一套配套的教学材料)

4、小学课程的类型: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隐形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非学术性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课程;

隐形课程的特点:弥漫性和普遍性、持久性、对学生的影响即可是消极也可能是积极的。

隐形课程的意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陶冶学生道德情感;锻炼学生道德意志;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隐形课程建设的原则:系统性原则;育人性原则;以生为本则,创新性原则。

显性课程----在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形课程的特点:从结果上看,显性课程强调的是学术性知识;从计划上看,它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识参参与的成分很大;在学习环境上,通过课程教学传递进行的。

显性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5、世界课程改革的时代特点:①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②实施课程编制、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③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整合。

6、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⑴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重视学生全面个性的养成;⑵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⑶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⑷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关注学生环境意识的提升;⑸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7、新课程标准的特征:①课程价值体现了义务教育所具有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②课程目标上,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在课程内容和要求上,突破学科中心;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⑤课程评价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评价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第八章 小学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对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目标化;课程目标结构化;课程结构系列化;课程内容结构化。

2、小学素质教育的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基本途径(教学最优化—苏联—巴班斯基)

辅助途径(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第九章 小学教学

1、小学教学的任务:

(一)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个性。

2、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之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四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物质)五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媒体)六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目的)七要素说(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

(二)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辩证统一;

(三)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5、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③巩固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教学效果测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6、教学原则-----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7、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教育目的、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实践依据。

8、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

(一)普遍性教学原则: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二)特殊性教学原则:趣味性原则、激励性评价原则。

9、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10、小学教学技术----小学教师想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11、小学教学技术的功能:

(一)掌握教学技术是构成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技术是小学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12、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技术:语言教学技术、教学体态变化

技术、板书技术、导入技术、讲解技术、演示技术、提问技术、强化技术、结束技术、教学组织技术。

第十二章 课外活动与少先队活动

1、课外活动-----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组织领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伸缩性;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课外活动的作用:(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ⅳ)可以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4、小学课外活动的类型:校内课外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课间休息活动);家庭教育活动;校外社会活动。

5、开放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复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③活动要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④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开张课外活动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

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7、少先队活动----在教育目标的规范下,由少先队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队员积极主动地开展主体性活动、阵地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通过活动发展队员的智力与体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学校实施教育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8. 、少先队活动的特点:集体性、实践性、开放性。

9、少先队活动的作用:少先队的性质决定了少先队活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少先队活动的任务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充分体现。

10 、开展少先队活动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要处理好少先队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要处理好思想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方法经验介绍
  •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经验交流 育才小学 关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进行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交流探讨,回顾自己的工作,感觉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经验"存在,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就是要促进学生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进行比较系统的回顾.整理和查缺补漏.总结归纳, ...

  • 小学数学期末的复习技巧
  • 小学数学期末的复习技巧 小学数学复习方法和形式各不相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个人认为"步步反馈,逐层提高"的复习法的确是一种高效合理灵活综合性强的复习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避免陷入题海,提高复习的效率.下面谈一下这种方法的理解与实施.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不仅 ...

  • 白路乡小学毕业班工作会议
  • 白路乡小学毕业班工作会议 白学先 毕业班是窗口年级,抓好毕业班工作,促进我校发展,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 一.毕业班工作总的思路是: 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强化能力为主线.夯实基础,狠抓主干:分段要求,狠抓重点:强化过程,狠抓落实:提升品位,追求发展. 二.工作 ...

  • 怎样上好小学语文复习课
  • 教学实践 新课程 NEWCURRICULUM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浅议 赵友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杨家营子寄宿制学校) 摘要:识字是学生阅读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利用图画.想象.动作来进行识字,学生的识字效率与识 字能力明显提升. 关键词:识字:策略:教学 如,认识&q ...

  • 小学期末考试复习方法
  • 小学期末考试复习方法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相信家长和孩子都希望能有一个好的成绩总结这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吧!紫尖教育总结出一系列的考试复习方法,希望在考前可以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重基础,再提高,全面反馈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内化完整的知识体系,总复习必须要全面系统,要作出全面反馈.复习中我 ...

  • 提高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1
  •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下面我就从学生的养成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和期末总复习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一.抓好 ...

  • 小学教师个人工作目标
  • 伴着新年的鞭炮声和吉祥如意的亲朋好友的祝福我们开心地迎来了年。今年我的教师工作路在何方?我已给了自己明确的方向,以下是我的小学教师个人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基本依托,以课堂教学为突破 ...

  • 2016-2017六年级备考方案
  • 2016-2017学年度六年级数 学教学复习备考方案 张渠小学 任科教师:白应彬 小学六年级即将进入期末复习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状况,对于学生能够顺利的通过复习.考试及毕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愈临近毕业,学生心理愈焦虑的特点,教师要用温馨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平常&q ...

  • 小学数学毕业复习计划
  • 一、复习内容1、整数和小数部分:复习整、小数的概念以及整、小数的运算和应用题。2、简易方程: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题、应用题。3、分数和百分数: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应用题。4、量的计量:复习计量单位、掌握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改写。5、几 ...

  • 小学教师第二学期个人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基本依托,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管理评价改革为保障,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致力于推进全镇小学教学改革,推进我镇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