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元炳和张謇

沙元炳与张謇

高广丰

沙元炳与张謇的出身不同,一个出自书香门第,一个起自田舍小户。但两个人经过各自的不懈努力,沿着科举的台阶不断攀登,同时金榜题名,一个进士及第,一个大魁天下。他们都进入了当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翰林院,一个被授修撰,一个受任编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们一起辞别朝堂,开始了共同合作的创业之路。

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别号䃣髯,江苏如皋人。父亲沙宝臣(字瀛仙),母亲孙濂贞,博学多才,教子甚严。沙元炳自幼好学,手不释卷。光绪七年(1881) 院试录为附生,光绪十七年(1891)乡试中举。沙元炳与张謇相识,是“执徐之岁,邂逅京师”。“ 执徐之岁”即为辰年,亦即光绪十八年(1892),他们都参加了这一年的会试,于是“邂逅京师”,结果沙元炳中式贡士,而张謇名落孙山“乃弃其试具”。 光绪二十年(1894),两人“再就公车,遂同庭试”,经殿试,沙元炳择为庶吉士,而张謇则成了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七月八日,沙元炳返乡;而张謇这个六品京官则卷入了帝后党争,直到九月十七日父丧丁忧南返回乡。这以后,两人过从甚密,时有书信往来,也利用一切机会相见。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张謇往东台时往返途径如皋,就曾两次拜访沙元炳,沙元炳专门设宴招待。他们也曾讨论过“通、海、如、泰合练乐舞事”,张謇还为沙元炳的父母七十寿辰写了寿序和寿屏。

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已经投入实业的张謇进京向翰林院去销拖了很久的丁忧假,与沙元炳京师相遇,一起住进会典馆,一起参加了保和殿散馆试。之后,他们目睹了自己的恩师、帝党首领和戊戌变法枢纽的相国翁同龢被开缺回籍以后,“忧心京京,朝局至是将大变,外患亦将日亟矣”,痛失信心。沙元炳“以二亲年高,谒告归养”,六月三日,他与张謇一起离京南返。张謇自嘲说:“读书卅年,在官半日,身世如此,可笑人也!”,沙元炳回家后名其书斋曰“志颐”,决心“读书养志,以终其身”。此次两人弃官回乡,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从此一心一意致力于兴办实业和教育,造福桑梓。

沙元炳为发展通州及如皋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与张謇一起兴办学校,改革教育,实施教育救国,“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

沙元炳参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张謇集通、如、泰、海士绰议设师范学校,沙元炳参加了会议。二月下旬,张謇去江宁劝说两江总督刘坤一首先兴办师范,一年后各州县分别设立高等、寻常小学校,三年后各府立中等学校,五年后各省设高等专科学校,京师设大学校。此举受到刘坤一周围守旧官员的攻讦,刘坤一则暮气渐增,下不了决心。于是张謇回到通州自行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三月十九日,沙元炳等陪张謇于城西京江公所等处勘定校址,最后确定利用城东南濠河外千佛寺废址建校。四月二十一日张謇将拟定的《通州私立师范学校公禀》寄给沙元炳等人,经会商修改后,由沙元炳寄送刘坤一批准。五月十三日,张謇与沙元炳、范当世等会商开办师范学校的具体事宜,并拟

定《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十月,沙元炳与张謇一起应移督两江的张之洞之邀去江宁议商教育,又一起参观了拟改新式学校的文正书院。返抵通州后,沙元炳又马上到通师拜访张謇。次年四月一日,我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师建成开学。通师虽然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但师生的程度都非常高,最初聘任的一批教员中有著名学者王国维等以及日籍教师共十八人,学生都是原来的秀才,由于报考的科举士人很多,学校不得不宣布“学生遵旨不取举人”。学校后来又陆续创办了测绘、蚕桑、农、工等科,还建立了工科教室、农学教室、农场、博物苑、测候所(气象台)等,超出了中级师范的范围,显然是想往大专学校发展。

沙元炳还参与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创办。有资料显示,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日,沙元炳作为如皋代表参加了张謇在通州南门外濠河边通海五属学务公所召集的通州视府、海门厅、如皋县、泰兴县、静海乡五地士绅商议设立中学事项。此次会议提议事件六项:定名、校地、校舍、名额、筹费、筹备。会后形成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集议要略》,从而奠定了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的基础。

几乎在此同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沙元炳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乙种商业学校等新式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创办之初,沙元炳为总理,张藩、马文忠为副办。校址用的也是近于废弃的庙宇,即南东岳庙和常胜庵,拆庙搬掉了偶像。次年,附设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兼办附属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兼办中学,易名为“如皋初级师范兼中学附属两等小学堂”。1912年更名为“如皋县立师范学校”。在办学中,沙元炳以“贵全”为教育宗旨,立“沈笃醇和”为一代学风。在建校的过程中,沙元炳满腔热忱,全力以赴,邀请张謇、李审之等知名人士商讨办学事宜。他四出奔波,勘察校址,筹措经费,规划校舍,延聘教师,可谓事必躬亲。光绪二十九年(190 3)校舍全部建成后,计有楼房和平房174间,教室、会堂、讲台、饭堂、操场等均可适应需要。师资建设方面,沙元炳举贤任能,不论亲疏,不分畛域,南至福建,北达直隶,旁及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广揽人才十余人。他苦于国内缺乏理化、教育学、外国史地教员,就委派协办张藩到日本一面考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师范教育,一面聘请日籍教员。同时又选派教员任为霖、姜渭璜等和学生邹土冕等赴日本留学,学成回校任教。教学改革方面。沙元炳要求教员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按学科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以体现如皋师范的教学特点,“贵使学生于受业之际,须会教授之有法”。在教学改革中,着力于教材建设。沙元炳提倡自编教材或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删、改。不论自编还是修订教材,他主张“中西结合,讲求实益”。当时开设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外国历史、外国地理、教育学、体育等学科,属于新学范畴的课程,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讲经读经”课程,开始作为必修科,旋改为选修科,进而只在国文课内安排一些章节。沙元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拯救中国,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沙元炳在他的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科学技术和实践环节。他仿照日本建立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三个教育体系以刷新教育的做法,先在如皋师范学堂内附设了中学堂与测绘专修科,后又创办了“如皋乙种工业学堂”和“如皋县乙种商业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将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如皋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给师范生提供实习场所。三年后又将附属高等小学堂扩充为附属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謇应如皋知县周松孙和沙元炳之邀到如皋高等小学演说,张謇说,

“江北学校,通、如最先而最多。如皋设无健庵倡之,焉能如此?校之规模稍逊于通,然非扬属所及,可喜也!”,对沙元炳的在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了推进教育,成立了通海五属学务公所的地方自治组织,作为统筹推广新式教育的办事机构。沙元炳和张謇、孙宝书一起出任议长,议员十三人(通州、静海五人,海门、如皋各三人,泰兴二人)。通海五属学务公所成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州金沙、如皋石庄之初等小学校及泰兴高等小学校,先后为愚民所毁,均维持之”; 陆续在各地兴办了一批中学和小学,“先是通州已成立初等小学校五所,是年力增九所”;九月,清廷诏废科举,“遂主张进行之法,为齐一课程,综核教法,议设初等小学调查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日,张謇邀集士绅四十人在通海五属学务公所议商设立公立中学校事宜,沙元炳出席会议。会上讨论了学校定名、校地、校舍、名额、筹费、筹备等六件大事,形成了《通海五属中学集议要略》的文件。以后围绕办学问题又先后进行过两次会议。是年八月,校舍兴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工竣;宣统元年(1909)二月十六日正式开学。从而诞生了南通历史上第一所中学,这就是现在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前身。

作为张謇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沙元炳积极支持张謇“舍身喂虎”,创办实业的壮举。他除了投资张謇的一些实业外,还直接与张謇合作创办实业,甚至主持实业的经营活动。

沙元炳与张謇一起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动议,最早发轫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大生纱厂已经建成,其他企业亦相继兴办。“民船转运迟而偷漏多,难济厂需,故议购小轮拖运”。是年正月,张謇结识了在上海开办永安轮船公司的浙江人朱葆三,议租他的“济安”小轮,为突出大生纱厂标识,改名为“大生”。因租价低廉,又允许搭客。朱葆三见有利可图,于是提出通沪合股经营,通股一万二千元,沪股二万元,定由朱葆三负责经营管理,从此“大生”轮开航于通州、海门、常熟、上海等地。但是,通沪合作之初纠纷即起,而两年后通州股东既没看到一张股票,也没见到任何账目。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十六日张謇日记记有“叙小轮事”,很可能便是计议自办的开始。次年五月,张謇与沙元炳于唐家闸北川桥“议商股本,创设大达内河小轮公司”,重新集股二万六千元,改订章程,实际接手续办,从此与朱葆三无涉。初创时定名为“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后改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原计划集资本40万两,但实收不足12万两,其中大生纱厂投资18500万两。公司由张謇任总理,首任经理顾莼溪,仅数月病故,即由沙元炳任经理。在开辟内河航线过程中,公司曾受到盐运使和盐商的百般阻挠。公司特别与受盐官、盐商控制的木船运输业的利益直接冲突。木船运输商深恐小轮代替了木船,影响其特殊权利,便以河道狭窄,小轮要碰撞木船;掀起水浪会冲坍河岸,阻塞运河;小轮烟囱的火星会引起草船火灾;轮上炉灰将污染饮水等种种理由,先后通过盐运使和常镇道进行反对。张謇曾愤慨地说,他们把“水火、盗贼、瘟疫世间一切大患,悉归狱于小轮,多方阻抑”。经据理力争,几经周折,后来终于得到了两江总督的支持。这时公司拥有“达淮”、“达湖”、“达江”、“达河”、“达海”、“达泰” 6艘小轮。到光绪三十年(1904),航行于通州、如皋、泰州、扬州;东路有通州、金沙、余东、余西、吕四。公司以后续有发展,全盛时期曾有小轮20艘、拖轮14艘,开辟航线10条,沿途56个码头。

沙元炳又与张謇一起创办了广生油厂。光绪二十七年(1901),盛宣怀的华盛纱厂准备与外商在通州、海门分别合办轧花、榨油厂。南洋大臣魏光焘认为有违成约,遂令盛宣怀不得与洋商合办,要求他将榨油机器并设于大生纱厂。次年三月二十一日,沙元炳抵达大生纱厂与张謇商议创办油厂事宜。经华盛与大生协商,所购榨油机器价1万两,由双方各认一半,在唐家闸筹建广生油厂;初步测算,共需资本5万两,除双方各认5000两外,需另招新股,此事由沙元炳“帮同招集料理”;并决定“其管理重要厂事之人”,“由通厂与沙(元炳)编修商酌分派”。沙元炳开始了负责广生油厂的集股筹建的工作。后在招股基础上又由大生纱厂投资,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成开车。广生油厂由沙元炳任总理,张詧、张謇任协理。光绪三十一年(1905)华盛将股权全部让给大生,大生共投资5万两。广生油厂以大生纱厂轧花下来的棉籽为原料,产品主要是棉油和棉饼。由于棉油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生产规模过小,容易造成亏损,于是又在原厂东边另建了东厂,并增购了机器设备。到宣统元年(1909),第一次股东会议决定继续增加资本,筹办新机,其时股本达到21.3万两。以后又陆续增资,到1914年,资本已达30万两以上。1921年以后,因资金周转不灵,两度由金融界维持,最后由上海银行单独放款,监理账目。

沙元炳还和张謇等人一起投入了收回与自办苏省铁路的运动。“自中日战后,外人窥伺中国益亟,侵略之策,以揽办铁路为先”,这不能不使中国人民感到怵目惊心,而刚刚萌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争夺国内市场,尤感忧虑。其中“沪宁筑路,倡于盛宣怀,„„方从事淞沪工作,而英声请承办,宣怀与订草约。二十九年,正约成,借英金三百二十五万镑,五十年为期”,“而糜费之巨尤为各路所无”,“五十年后万无收回之望。为中国自削其主权,则为外人益固其基础”。光绪三十年(1904)英国开始建造,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极大愤慨,纷纷表示抗议。次年秋,形成了斗争的高潮。九、十月间,张謇偕王清穆、沙元炳等向商部呈文和联电两江总督周馥“言沪宁路事”,痛陈路权丧失的危害,反对盛宣怀将铁路主权出卖给英国银公司(即中英公司),表示“欲责成收回,亦必自逐款钩勒始”,综核路政,以清积弊,“拟公推监督二人,实行逐款钩勒之法”。张謇还主张苏人自筹路基地价25万镑,以减少借款和多少收回一些主权(地权),希望早日将路权赎回。在张謇等人致商部头等顾问官黄慎之的电函中,告诉他“津镇铁路苏省辖境,拟地方筹款自办”,并请他明示“沪宁铁路是否官款收赎,抑俟核减后仍由地方筹款”,“苏省路政紧要,应如何保护地方主权之处”。在这场由张謇领衔的斗争中,沙元炳坚决地站在张謇一边与之并肩作战。

沙元炳十分赞赏和积极支持张謇创办的文化事业。民国元年(1912),张謇利用南通岳庙原址创办图书馆。规模颇为宏大,“先后凡用银二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元,岁用之银二千四百元或强”,“计有图书楼两幢二十间,曝书台五间,厢楼上下十二间,阅览楼上下八间,两廊办事室十间,道故斋上下六间,燕息亭三间,庶务室、门房、厨房、厕所等十三间,共六十七间”,“书橱二百架,图书十三万千百卷,他人赠者五万卷弱”。图书馆建成后,沙元炳担任了馆长。张謇创办伶工学社,延请梅兰芳、欧阳予倩为南通培养戏剧人才,沙元炳非常支持,他在《梅欧阁诗录序》中说的“梅欧二生,伶之极工者也。啬庵既建伶学于南通,延欧阳主之,并招梅生歌,各尽其艺。广场既开,万掌竞拊,赞不尽辞,多寓于诗”,极具赞赏之情。

沙元炳深爱家乡如皋。他说,“吾皋处长淮之委,南滨江,东北滨海,宛然

交通之会”,“水土沃衍,半耕而倍获”;他决心通过努力,“更始自新,强立不反,以善其群,以厚其力,以阜其财,充之以学,而纳诸法度”;他认为“有天有人,安在百里之县不能起而争天下之先耶”?沙元炳在如皋,一心一意,埋头苦干,除了老友张謇外,他很少与士大夫们交往,“当代公卿大夫邮筒时至,常不见省答”,“平生知交姓字,大率为乡里布衣、诸生”。沙元炳在如皋,也像张謇在通州、海门一样,苦心经营,有利于国计民生之事,几乎无所不做。他先后倡导和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生德中药铺、鼎丰碾坊、裕如钱庄、皋明电灯公司,主持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出任县中医医学公会名誉会长、如皋医学研究社社长。光绪三十年(1904),沙元炳被推为如皋县商务分会会长。辛亥革命爆发,沙元炳对革命军给予了经济支持。如皋光复后,沙元炳出任县民政长。1913年,沙元炳被选为江苏省议长。不久沙元炳以“自审病躯万万不足以任事”为由辞职,他认为“天下之患,莫大于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事事之实”,而“议会者,固吾江南北六十县之人所托以表示其意思者也;议长者,又国会百数十君所认为首事者也”,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了大事。1914年沙元炳任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1915年主持编修《如皋县志》,测绘如皋县境图,病中还叫来朋友兼助手金鉽“坐卧榻旁商量文字”,然而《如皋县志》“久而未就,遂抱遗恨以终”。沙元炳“虽当百事倥偬之时,不废吟咏。而于乡邦文献,探讨尤勤。晚年探研内典(佛经),修持净业”。1927年1月29日病逝后,其遗著由门人项本源、姚祖诏等编辑成《志颐堂诗文集》。

沙元炳与张謇的友谊至深至厚,他们经常相聚,并有许多诗词唱和。沙元炳的医术十分高明,堪称一代名医,而张謇每请必到。例如,从1920年年初开始,刺绣艺术家沈寿病情恶化,直到五月三日逝世,张謇日记中有很多关于沙元炳应张謇之邀为沈寿诊治的记载。而在张謇临终前,沙元炳也为挽救这位终生知已尽了自己的心力。

参考文献

《张謇全集》第二、三、四、五、六卷

《大生系统企业史》

《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

《志颐堂诗文集》

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

《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

《南通师范学校史》

《南通中学百年发展史》

沙元炳与张謇

高广丰

沙元炳与张謇的出身不同,一个出自书香门第,一个起自田舍小户。但两个人经过各自的不懈努力,沿着科举的台阶不断攀登,同时金榜题名,一个进士及第,一个大魁天下。他们都进入了当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翰林院,一个被授修撰,一个受任编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们一起辞别朝堂,开始了共同合作的创业之路。

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别号䃣髯,江苏如皋人。父亲沙宝臣(字瀛仙),母亲孙濂贞,博学多才,教子甚严。沙元炳自幼好学,手不释卷。光绪七年(1881) 院试录为附生,光绪十七年(1891)乡试中举。沙元炳与张謇相识,是“执徐之岁,邂逅京师”。“ 执徐之岁”即为辰年,亦即光绪十八年(1892),他们都参加了这一年的会试,于是“邂逅京师”,结果沙元炳中式贡士,而张謇名落孙山“乃弃其试具”。 光绪二十年(1894),两人“再就公车,遂同庭试”,经殿试,沙元炳择为庶吉士,而张謇则成了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七月八日,沙元炳返乡;而张謇这个六品京官则卷入了帝后党争,直到九月十七日父丧丁忧南返回乡。这以后,两人过从甚密,时有书信往来,也利用一切机会相见。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张謇往东台时往返途径如皋,就曾两次拜访沙元炳,沙元炳专门设宴招待。他们也曾讨论过“通、海、如、泰合练乐舞事”,张謇还为沙元炳的父母七十寿辰写了寿序和寿屏。

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已经投入实业的张謇进京向翰林院去销拖了很久的丁忧假,与沙元炳京师相遇,一起住进会典馆,一起参加了保和殿散馆试。之后,他们目睹了自己的恩师、帝党首领和戊戌变法枢纽的相国翁同龢被开缺回籍以后,“忧心京京,朝局至是将大变,外患亦将日亟矣”,痛失信心。沙元炳“以二亲年高,谒告归养”,六月三日,他与张謇一起离京南返。张謇自嘲说:“读书卅年,在官半日,身世如此,可笑人也!”,沙元炳回家后名其书斋曰“志颐”,决心“读书养志,以终其身”。此次两人弃官回乡,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从此一心一意致力于兴办实业和教育,造福桑梓。

沙元炳为发展通州及如皋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与张謇一起兴办学校,改革教育,实施教育救国,“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

沙元炳参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张謇集通、如、泰、海士绰议设师范学校,沙元炳参加了会议。二月下旬,张謇去江宁劝说两江总督刘坤一首先兴办师范,一年后各州县分别设立高等、寻常小学校,三年后各府立中等学校,五年后各省设高等专科学校,京师设大学校。此举受到刘坤一周围守旧官员的攻讦,刘坤一则暮气渐增,下不了决心。于是张謇回到通州自行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三月十九日,沙元炳等陪张謇于城西京江公所等处勘定校址,最后确定利用城东南濠河外千佛寺废址建校。四月二十一日张謇将拟定的《通州私立师范学校公禀》寄给沙元炳等人,经会商修改后,由沙元炳寄送刘坤一批准。五月十三日,张謇与沙元炳、范当世等会商开办师范学校的具体事宜,并拟

定《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十月,沙元炳与张謇一起应移督两江的张之洞之邀去江宁议商教育,又一起参观了拟改新式学校的文正书院。返抵通州后,沙元炳又马上到通师拜访张謇。次年四月一日,我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师建成开学。通师虽然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但师生的程度都非常高,最初聘任的一批教员中有著名学者王国维等以及日籍教师共十八人,学生都是原来的秀才,由于报考的科举士人很多,学校不得不宣布“学生遵旨不取举人”。学校后来又陆续创办了测绘、蚕桑、农、工等科,还建立了工科教室、农学教室、农场、博物苑、测候所(气象台)等,超出了中级师范的范围,显然是想往大专学校发展。

沙元炳还参与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创办。有资料显示,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日,沙元炳作为如皋代表参加了张謇在通州南门外濠河边通海五属学务公所召集的通州视府、海门厅、如皋县、泰兴县、静海乡五地士绅商议设立中学事项。此次会议提议事件六项:定名、校地、校舍、名额、筹费、筹备。会后形成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集议要略》,从而奠定了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的基础。

几乎在此同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沙元炳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乙种商业学校等新式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创办之初,沙元炳为总理,张藩、马文忠为副办。校址用的也是近于废弃的庙宇,即南东岳庙和常胜庵,拆庙搬掉了偶像。次年,附设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兼办附属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兼办中学,易名为“如皋初级师范兼中学附属两等小学堂”。1912年更名为“如皋县立师范学校”。在办学中,沙元炳以“贵全”为教育宗旨,立“沈笃醇和”为一代学风。在建校的过程中,沙元炳满腔热忱,全力以赴,邀请张謇、李审之等知名人士商讨办学事宜。他四出奔波,勘察校址,筹措经费,规划校舍,延聘教师,可谓事必躬亲。光绪二十九年(190 3)校舍全部建成后,计有楼房和平房174间,教室、会堂、讲台、饭堂、操场等均可适应需要。师资建设方面,沙元炳举贤任能,不论亲疏,不分畛域,南至福建,北达直隶,旁及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广揽人才十余人。他苦于国内缺乏理化、教育学、外国史地教员,就委派协办张藩到日本一面考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师范教育,一面聘请日籍教员。同时又选派教员任为霖、姜渭璜等和学生邹土冕等赴日本留学,学成回校任教。教学改革方面。沙元炳要求教员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按学科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以体现如皋师范的教学特点,“贵使学生于受业之际,须会教授之有法”。在教学改革中,着力于教材建设。沙元炳提倡自编教材或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删、改。不论自编还是修订教材,他主张“中西结合,讲求实益”。当时开设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外国历史、外国地理、教育学、体育等学科,属于新学范畴的课程,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讲经读经”课程,开始作为必修科,旋改为选修科,进而只在国文课内安排一些章节。沙元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拯救中国,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沙元炳在他的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科学技术和实践环节。他仿照日本建立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三个教育体系以刷新教育的做法,先在如皋师范学堂内附设了中学堂与测绘专修科,后又创办了“如皋乙种工业学堂”和“如皋县乙种商业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将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如皋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给师范生提供实习场所。三年后又将附属高等小学堂扩充为附属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謇应如皋知县周松孙和沙元炳之邀到如皋高等小学演说,张謇说,

“江北学校,通、如最先而最多。如皋设无健庵倡之,焉能如此?校之规模稍逊于通,然非扬属所及,可喜也!”,对沙元炳的在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了推进教育,成立了通海五属学务公所的地方自治组织,作为统筹推广新式教育的办事机构。沙元炳和张謇、孙宝书一起出任议长,议员十三人(通州、静海五人,海门、如皋各三人,泰兴二人)。通海五属学务公所成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州金沙、如皋石庄之初等小学校及泰兴高等小学校,先后为愚民所毁,均维持之”; 陆续在各地兴办了一批中学和小学,“先是通州已成立初等小学校五所,是年力增九所”;九月,清廷诏废科举,“遂主张进行之法,为齐一课程,综核教法,议设初等小学调查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日,张謇邀集士绅四十人在通海五属学务公所议商设立公立中学校事宜,沙元炳出席会议。会上讨论了学校定名、校地、校舍、名额、筹费、筹备等六件大事,形成了《通海五属中学集议要略》的文件。以后围绕办学问题又先后进行过两次会议。是年八月,校舍兴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工竣;宣统元年(1909)二月十六日正式开学。从而诞生了南通历史上第一所中学,这就是现在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前身。

作为张謇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沙元炳积极支持张謇“舍身喂虎”,创办实业的壮举。他除了投资张謇的一些实业外,还直接与张謇合作创办实业,甚至主持实业的经营活动。

沙元炳与张謇一起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动议,最早发轫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大生纱厂已经建成,其他企业亦相继兴办。“民船转运迟而偷漏多,难济厂需,故议购小轮拖运”。是年正月,张謇结识了在上海开办永安轮船公司的浙江人朱葆三,议租他的“济安”小轮,为突出大生纱厂标识,改名为“大生”。因租价低廉,又允许搭客。朱葆三见有利可图,于是提出通沪合股经营,通股一万二千元,沪股二万元,定由朱葆三负责经营管理,从此“大生”轮开航于通州、海门、常熟、上海等地。但是,通沪合作之初纠纷即起,而两年后通州股东既没看到一张股票,也没见到任何账目。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十六日张謇日记记有“叙小轮事”,很可能便是计议自办的开始。次年五月,张謇与沙元炳于唐家闸北川桥“议商股本,创设大达内河小轮公司”,重新集股二万六千元,改订章程,实际接手续办,从此与朱葆三无涉。初创时定名为“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后改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原计划集资本40万两,但实收不足12万两,其中大生纱厂投资18500万两。公司由张謇任总理,首任经理顾莼溪,仅数月病故,即由沙元炳任经理。在开辟内河航线过程中,公司曾受到盐运使和盐商的百般阻挠。公司特别与受盐官、盐商控制的木船运输业的利益直接冲突。木船运输商深恐小轮代替了木船,影响其特殊权利,便以河道狭窄,小轮要碰撞木船;掀起水浪会冲坍河岸,阻塞运河;小轮烟囱的火星会引起草船火灾;轮上炉灰将污染饮水等种种理由,先后通过盐运使和常镇道进行反对。张謇曾愤慨地说,他们把“水火、盗贼、瘟疫世间一切大患,悉归狱于小轮,多方阻抑”。经据理力争,几经周折,后来终于得到了两江总督的支持。这时公司拥有“达淮”、“达湖”、“达江”、“达河”、“达海”、“达泰” 6艘小轮。到光绪三十年(1904),航行于通州、如皋、泰州、扬州;东路有通州、金沙、余东、余西、吕四。公司以后续有发展,全盛时期曾有小轮20艘、拖轮14艘,开辟航线10条,沿途56个码头。

沙元炳又与张謇一起创办了广生油厂。光绪二十七年(1901),盛宣怀的华盛纱厂准备与外商在通州、海门分别合办轧花、榨油厂。南洋大臣魏光焘认为有违成约,遂令盛宣怀不得与洋商合办,要求他将榨油机器并设于大生纱厂。次年三月二十一日,沙元炳抵达大生纱厂与张謇商议创办油厂事宜。经华盛与大生协商,所购榨油机器价1万两,由双方各认一半,在唐家闸筹建广生油厂;初步测算,共需资本5万两,除双方各认5000两外,需另招新股,此事由沙元炳“帮同招集料理”;并决定“其管理重要厂事之人”,“由通厂与沙(元炳)编修商酌分派”。沙元炳开始了负责广生油厂的集股筹建的工作。后在招股基础上又由大生纱厂投资,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成开车。广生油厂由沙元炳任总理,张詧、张謇任协理。光绪三十一年(1905)华盛将股权全部让给大生,大生共投资5万两。广生油厂以大生纱厂轧花下来的棉籽为原料,产品主要是棉油和棉饼。由于棉油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生产规模过小,容易造成亏损,于是又在原厂东边另建了东厂,并增购了机器设备。到宣统元年(1909),第一次股东会议决定继续增加资本,筹办新机,其时股本达到21.3万两。以后又陆续增资,到1914年,资本已达30万两以上。1921年以后,因资金周转不灵,两度由金融界维持,最后由上海银行单独放款,监理账目。

沙元炳还和张謇等人一起投入了收回与自办苏省铁路的运动。“自中日战后,外人窥伺中国益亟,侵略之策,以揽办铁路为先”,这不能不使中国人民感到怵目惊心,而刚刚萌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争夺国内市场,尤感忧虑。其中“沪宁筑路,倡于盛宣怀,„„方从事淞沪工作,而英声请承办,宣怀与订草约。二十九年,正约成,借英金三百二十五万镑,五十年为期”,“而糜费之巨尤为各路所无”,“五十年后万无收回之望。为中国自削其主权,则为外人益固其基础”。光绪三十年(1904)英国开始建造,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极大愤慨,纷纷表示抗议。次年秋,形成了斗争的高潮。九、十月间,张謇偕王清穆、沙元炳等向商部呈文和联电两江总督周馥“言沪宁路事”,痛陈路权丧失的危害,反对盛宣怀将铁路主权出卖给英国银公司(即中英公司),表示“欲责成收回,亦必自逐款钩勒始”,综核路政,以清积弊,“拟公推监督二人,实行逐款钩勒之法”。张謇还主张苏人自筹路基地价25万镑,以减少借款和多少收回一些主权(地权),希望早日将路权赎回。在张謇等人致商部头等顾问官黄慎之的电函中,告诉他“津镇铁路苏省辖境,拟地方筹款自办”,并请他明示“沪宁铁路是否官款收赎,抑俟核减后仍由地方筹款”,“苏省路政紧要,应如何保护地方主权之处”。在这场由张謇领衔的斗争中,沙元炳坚决地站在张謇一边与之并肩作战。

沙元炳十分赞赏和积极支持张謇创办的文化事业。民国元年(1912),张謇利用南通岳庙原址创办图书馆。规模颇为宏大,“先后凡用银二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元,岁用之银二千四百元或强”,“计有图书楼两幢二十间,曝书台五间,厢楼上下十二间,阅览楼上下八间,两廊办事室十间,道故斋上下六间,燕息亭三间,庶务室、门房、厨房、厕所等十三间,共六十七间”,“书橱二百架,图书十三万千百卷,他人赠者五万卷弱”。图书馆建成后,沙元炳担任了馆长。张謇创办伶工学社,延请梅兰芳、欧阳予倩为南通培养戏剧人才,沙元炳非常支持,他在《梅欧阁诗录序》中说的“梅欧二生,伶之极工者也。啬庵既建伶学于南通,延欧阳主之,并招梅生歌,各尽其艺。广场既开,万掌竞拊,赞不尽辞,多寓于诗”,极具赞赏之情。

沙元炳深爱家乡如皋。他说,“吾皋处长淮之委,南滨江,东北滨海,宛然

交通之会”,“水土沃衍,半耕而倍获”;他决心通过努力,“更始自新,强立不反,以善其群,以厚其力,以阜其财,充之以学,而纳诸法度”;他认为“有天有人,安在百里之县不能起而争天下之先耶”?沙元炳在如皋,一心一意,埋头苦干,除了老友张謇外,他很少与士大夫们交往,“当代公卿大夫邮筒时至,常不见省答”,“平生知交姓字,大率为乡里布衣、诸生”。沙元炳在如皋,也像张謇在通州、海门一样,苦心经营,有利于国计民生之事,几乎无所不做。他先后倡导和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生德中药铺、鼎丰碾坊、裕如钱庄、皋明电灯公司,主持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出任县中医医学公会名誉会长、如皋医学研究社社长。光绪三十年(1904),沙元炳被推为如皋县商务分会会长。辛亥革命爆发,沙元炳对革命军给予了经济支持。如皋光复后,沙元炳出任县民政长。1913年,沙元炳被选为江苏省议长。不久沙元炳以“自审病躯万万不足以任事”为由辞职,他认为“天下之患,莫大于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事事之实”,而“议会者,固吾江南北六十县之人所托以表示其意思者也;议长者,又国会百数十君所认为首事者也”,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了大事。1914年沙元炳任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1915年主持编修《如皋县志》,测绘如皋县境图,病中还叫来朋友兼助手金鉽“坐卧榻旁商量文字”,然而《如皋县志》“久而未就,遂抱遗恨以终”。沙元炳“虽当百事倥偬之时,不废吟咏。而于乡邦文献,探讨尤勤。晚年探研内典(佛经),修持净业”。1927年1月29日病逝后,其遗著由门人项本源、姚祖诏等编辑成《志颐堂诗文集》。

沙元炳与张謇的友谊至深至厚,他们经常相聚,并有许多诗词唱和。沙元炳的医术十分高明,堪称一代名医,而张謇每请必到。例如,从1920年年初开始,刺绣艺术家沈寿病情恶化,直到五月三日逝世,张謇日记中有很多关于沙元炳应张謇之邀为沈寿诊治的记载。而在张謇临终前,沙元炳也为挽救这位终生知已尽了自己的心力。

参考文献

《张謇全集》第二、三、四、五、六卷

《大生系统企业史》

《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

《志颐堂诗文集》

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

《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

《南通师范学校史》

《南通中学百年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