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的演变历史&华夏文明创建发展

吟诵之学

今之读书非古之读书也,读既无法,书亦无道。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知其非鬼,岂可谄媚?知其不义,岂可不为?汲汲戚戚,唯唯否否,非大丈夫也。

吟诵者,读书之法也。读书之法不存,文化之脉何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读中华经典而用西学之所谓阅读、朗读、歌唱,甚而无法之平读,新法之快板者,与以拳击而学太极者何异?

天不绝斯文于中华,当吾不绝吟诵于斯文。

吟诵兮归来!

——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徐健顺教授即将出版专著《普通话吟诵教程》连载,每周一更新。

本期:《普通话吟诵教程》第二讲“汉字的音与义”第三节“汉字音形义一体的体系”第二部分。

汉字的出现,一定是极大地丰富了汉语。

汉语在没有汉字的时候,一定是简陋的系统,因为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而单音节的数量太少了。同音字的涵义区别,仅仅依靠语音之外的东西,如手势、表情、语境等来表达,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汉语的词汇不可能有丰富的发展。看看至今也没有文字的那些民族的词汇量,就是一个证明。

而汉字,凭藉层层叠加的象形符号,几乎可以令语义无限分化,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词汇。华夏文化于此获得了高速、高质量发展传承的利器。此即仓颉造字传说所蕴含的历史。

汉语的每一个层次,其声音都是有涵义的、有系统的、有理由的。这说明汉字,包括字形、字音和字义,一定经过了系统的整理,也许不止一次。这样才会出现如此整齐的系统。

世界上的语言都历经了漫长的演变历史。

大部分语言的历史没有文献记录,所以无法探究其上古音。汉语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记录,而且语音系统没有经过大的变动。虽然很多学者都说汉语古今音异很大,但那是在汉语内部而言。

相对于世界上其他语言来说,汉语是变化小的,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大的变化,我们是唯一继承下来的上古文明。因此汉语的上古语料和间接证据很多,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上古汉语的大致面貌。

由此我们才发现,在华夏文明确立之初,汉语就呈现出了数学一样的严整而美丽的结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精神,而且其主体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对汉语应该感到由衷的骄傲,对我们的祖先心怀由衷的感激!

汉语汉字形成了如此精美庞大的系统,如数学之严谨,如艺术之巧妙,实属世所罕见。而这个系统历经历史沧桑,仍然基本传承了下来,更是难得可贵。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它?应该让所有的华人都知道我们的文化之伟大。

以语音为核心,可以突破当下汉字教学的困境,把汉字恢复为一个有理有趣有文化的体系,对于儿童建立正确的语感、字感、诗感,对于重建汉语汉字的字典和教学系统,直至对于全民族恢复文化自信心都是必由之径。

现在,学术主流往往否定汉语语音与语义的关系,因为这个关系很复杂。

其实,最复杂的事情已经颇有成果,那就是汉字汉音的古今流变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剩下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统计。如果同语素、同声母、同韵母、同声调的字在一起,语义有交叉点,就是语音有意义,否则就是没有意义。这就是科学的证实性与证伪性,完全符合学术规范。这一点并不是做不到,而且已经取得了大量的证实性结果。

所以我想,现在简单地以索绪尔的观点漠视汉字语音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真正要做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进来,一起来探究总结汉字语音的意义,把这项研究蓬勃开展起来。

汉字语音意义理论的建立,对于世界语言学的进展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汉语音义表样章)

我不是音韵学者,只是一门外汉。但现在的国学教育需要把这些教给孩子们,因此我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一套粗糙的汉语音义表,以供教师们尝试使用,以供学者们批评修正。

这套表的制作过程,是首先按照声韵调把字归类排列好,然后对每一类字的上古形、义进行考察,主要是考察前辈学者对这个字的形、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义的推断,然后总结出这类字的上古字义的共同点。然后证以这类字的共同发音方式,看是否有明显的关联,可以从发音过程上做出解释。最后,所有的音义关系出来以后,再整体观察,是否形成一个整体,有无相互矛盾的地方。

从目前的情况看,基本上能找到同类字的同义,并且与发音过程有明显关联,并且这些音义关系还是能形成一个体系的,比如,开口度和字义的开合洪细有关,送气和力量远近有关,发音部位和高下过程有关,舌态即轻触、挤压、平展、高低和性质状态有关,等等,所以才对汉语音义关系的存在比较有信心。

我所使用的工具书和前辈学者著作主要有《古文字诂林》(李圃)、《汉语音义字典》(齐冲天、齐小乎)、《古代汉语》(王力)、《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新音韵学》(周祖庠)、《常用字解》(白川静)、《上古音系》(郑张尚芳)、《细说汉字》(左民安)等。

这套表可查常见汉字的音义关系。方法是从声调音义表、上古声元音义表、上古韵部音义表中分别查找此字的声、韵、调的涵义,按照发音过程组合起来而探知其音义关系。然后再通过同源字串,结合字形,即可弄清汉字系统。我们集合前辈学者的成果,已经编写了古籍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演变分析的教学资料。

(汉语音形义字典样章一)

(汉语音形义表样章二)

总的来说,初民以音表义,由声、韵、调的组合感知音节的涵义,而创造出最初的汉语。

其后有“文”,(《说文》:“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即象形符号,它在音节义的基础上再加一层涵义,既丰富了涵义,又缩小了外延。一个音节可以有不同的“文”,表达不同的涵义。这些不同的“文”的涵义之间有交集,就是音节义。这就是独体字。大部分的独体字都成为后来的声符或形符。声符还有一些来自独体字的合成,即用指事、会意之法合成的字。声符即同源字根,其涵义(即音节义加象形符号义)即语源义。

其后有“字”,(《说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即“文”的“孳乳”,也就是给同源字根配上形符,再加一层涵义,就形成了形声字的本义,既丰富了涵义,又缩小了外延。一个声符可以配有不同的形符,表达不同的涵义。这些不同的同源字的涵义之间有交集,就是语源义。本义经过演变,而有引申义。这就是形声字系统。

汉语在有了汉字以后,一定是增加了很多新词,才有可能表达更丰富、更细致、更有文化积淀的涵义,中华文化的创建和发展,一定和汉字的发明和体系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

徐健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国学教育促进会首席专家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

吟诵之学

今之读书非古之读书也,读既无法,书亦无道。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知其非鬼,岂可谄媚?知其不义,岂可不为?汲汲戚戚,唯唯否否,非大丈夫也。

吟诵者,读书之法也。读书之法不存,文化之脉何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读中华经典而用西学之所谓阅读、朗读、歌唱,甚而无法之平读,新法之快板者,与以拳击而学太极者何异?

天不绝斯文于中华,当吾不绝吟诵于斯文。

吟诵兮归来!

——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徐健顺教授即将出版专著《普通话吟诵教程》连载,每周一更新。

本期:《普通话吟诵教程》第二讲“汉字的音与义”第三节“汉字音形义一体的体系”第二部分。

汉字的出现,一定是极大地丰富了汉语。

汉语在没有汉字的时候,一定是简陋的系统,因为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而单音节的数量太少了。同音字的涵义区别,仅仅依靠语音之外的东西,如手势、表情、语境等来表达,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汉语的词汇不可能有丰富的发展。看看至今也没有文字的那些民族的词汇量,就是一个证明。

而汉字,凭藉层层叠加的象形符号,几乎可以令语义无限分化,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词汇。华夏文化于此获得了高速、高质量发展传承的利器。此即仓颉造字传说所蕴含的历史。

汉语的每一个层次,其声音都是有涵义的、有系统的、有理由的。这说明汉字,包括字形、字音和字义,一定经过了系统的整理,也许不止一次。这样才会出现如此整齐的系统。

世界上的语言都历经了漫长的演变历史。

大部分语言的历史没有文献记录,所以无法探究其上古音。汉语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记录,而且语音系统没有经过大的变动。虽然很多学者都说汉语古今音异很大,但那是在汉语内部而言。

相对于世界上其他语言来说,汉语是变化小的,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大的变化,我们是唯一继承下来的上古文明。因此汉语的上古语料和间接证据很多,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上古汉语的大致面貌。

由此我们才发现,在华夏文明确立之初,汉语就呈现出了数学一样的严整而美丽的结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精神,而且其主体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对汉语应该感到由衷的骄傲,对我们的祖先心怀由衷的感激!

汉语汉字形成了如此精美庞大的系统,如数学之严谨,如艺术之巧妙,实属世所罕见。而这个系统历经历史沧桑,仍然基本传承了下来,更是难得可贵。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它?应该让所有的华人都知道我们的文化之伟大。

以语音为核心,可以突破当下汉字教学的困境,把汉字恢复为一个有理有趣有文化的体系,对于儿童建立正确的语感、字感、诗感,对于重建汉语汉字的字典和教学系统,直至对于全民族恢复文化自信心都是必由之径。

现在,学术主流往往否定汉语语音与语义的关系,因为这个关系很复杂。

其实,最复杂的事情已经颇有成果,那就是汉字汉音的古今流变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剩下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统计。如果同语素、同声母、同韵母、同声调的字在一起,语义有交叉点,就是语音有意义,否则就是没有意义。这就是科学的证实性与证伪性,完全符合学术规范。这一点并不是做不到,而且已经取得了大量的证实性结果。

所以我想,现在简单地以索绪尔的观点漠视汉字语音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真正要做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进来,一起来探究总结汉字语音的意义,把这项研究蓬勃开展起来。

汉字语音意义理论的建立,对于世界语言学的进展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汉语音义表样章)

我不是音韵学者,只是一门外汉。但现在的国学教育需要把这些教给孩子们,因此我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一套粗糙的汉语音义表,以供教师们尝试使用,以供学者们批评修正。

这套表的制作过程,是首先按照声韵调把字归类排列好,然后对每一类字的上古形、义进行考察,主要是考察前辈学者对这个字的形、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义的推断,然后总结出这类字的上古字义的共同点。然后证以这类字的共同发音方式,看是否有明显的关联,可以从发音过程上做出解释。最后,所有的音义关系出来以后,再整体观察,是否形成一个整体,有无相互矛盾的地方。

从目前的情况看,基本上能找到同类字的同义,并且与发音过程有明显关联,并且这些音义关系还是能形成一个体系的,比如,开口度和字义的开合洪细有关,送气和力量远近有关,发音部位和高下过程有关,舌态即轻触、挤压、平展、高低和性质状态有关,等等,所以才对汉语音义关系的存在比较有信心。

我所使用的工具书和前辈学者著作主要有《古文字诂林》(李圃)、《汉语音义字典》(齐冲天、齐小乎)、《古代汉语》(王力)、《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新音韵学》(周祖庠)、《常用字解》(白川静)、《上古音系》(郑张尚芳)、《细说汉字》(左民安)等。

这套表可查常见汉字的音义关系。方法是从声调音义表、上古声元音义表、上古韵部音义表中分别查找此字的声、韵、调的涵义,按照发音过程组合起来而探知其音义关系。然后再通过同源字串,结合字形,即可弄清汉字系统。我们集合前辈学者的成果,已经编写了古籍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演变分析的教学资料。

(汉语音形义字典样章一)

(汉语音形义表样章二)

总的来说,初民以音表义,由声、韵、调的组合感知音节的涵义,而创造出最初的汉语。

其后有“文”,(《说文》:“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即象形符号,它在音节义的基础上再加一层涵义,既丰富了涵义,又缩小了外延。一个音节可以有不同的“文”,表达不同的涵义。这些不同的“文”的涵义之间有交集,就是音节义。这就是独体字。大部分的独体字都成为后来的声符或形符。声符还有一些来自独体字的合成,即用指事、会意之法合成的字。声符即同源字根,其涵义(即音节义加象形符号义)即语源义。

其后有“字”,(《说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即“文”的“孳乳”,也就是给同源字根配上形符,再加一层涵义,就形成了形声字的本义,既丰富了涵义,又缩小了外延。一个声符可以配有不同的形符,表达不同的涵义。这些不同的同源字的涵义之间有交集,就是语源义。本义经过演变,而有引申义。这就是形声字系统。

汉语在有了汉字以后,一定是增加了很多新词,才有可能表达更丰富、更细致、更有文化积淀的涵义,中华文化的创建和发展,一定和汉字的发明和体系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

徐健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国学教育促进会首席专家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


相关内容

  • 汉字与传统文化
  • 汉字:传统与现代 --"字思维"说的商榷 关于汉语的语言特质及其诗性(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的争论自五·四以来已掀起过多次.而以汉语文字自身的特性为基础,与西方文字进行文化.哲学上的比较,并试图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诗学或美学标准(甚至哲学体系),也是近代以来许多人所尝试过的. ...

  • 汉字--华夏文明的不朽见证
  • 汉字--华夏文明的不朽见证 考古发现证明,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体系.近百年来,随着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汉字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汉字具体的发端时间,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始终未能取得共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许多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认为,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 ...

  • 汉字危机建议书
  • 关于"汉字危机"的话题与佳作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一段时间,主打汉字听写的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惊艳电视荧 屏.尤其央视科教频道制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quo ...

  • 汉字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 论中国的语言文字 09广策 苏韵09075016 中国的语言文字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相当良好系统和规范.历史悠久的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古老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丰富,发达,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字的载体,而且本来就是一种灿 ...

  • 汉字五千年
  • <汉字五千年>之读书笔记 进入21世纪,世界上悄悄地出现了一个新事物:从2004年开始,在短短的四年里,在几十个国家里陆续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平均每三天一所).这是有史以来汉语和中国文化第一次应外国政府和人民的要求,成体系地走出国门.八集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 ...

  • 赞美汉语的句子
  • 赞美汉语的句子 1. 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精灵,她演绎出了许多文学经典,她为我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对我来说,她的魅力越来越大. 2. 哦,汉语,我们的母亲的声音和呼吸!你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你可以变战争为和平.是你,使我们可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你使我们能够浅吟低唱,喁 ...

  • 汉字的传播与未来发展之走向
  • 汉字的传播与未来发展之走向 [摘 要] 汉字自诞生以来, 以中原为中心, 传播于中国境内, 从而形成了中国境内汉文字体系各种类型的文字以及最终传播于中国境外产生了/汉字文化圈0.笔者着重探讨了汉字今后的发展.走向及其面临的问题后认为, 不应立即废止汉字代之以拼音化文字, 汉字的现代化应分两步走, 当 ...

  •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作者:李如龙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08日 16 版) 1936年生,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李如龙提供) "龙"字 ...

  • 文化语言学论文马林
  • 文化语言学论文 院 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 级: 1班 姓 名: 马林 学 号: 2011508097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关键字:汉字.中国文化.关系 汉字,这一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暂且称它为一种东西吧.我们从一出生,便生活在它所编织的环境里,直到生命的终结它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