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

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引语]

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名问话,似乎是把“道”在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将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爱民治国”。

[评析]

本章继前几章而深入阐述有关修身的问题。开头六句提出六种情况、六个疑问:“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这六个问题实际上说的就是有关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一章的解释,学术界有些分歧。一是对“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判定,有人认为是与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错简;也有人认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圣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对象不同。在《道德经》一书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况,前后重复的情况都是常见的现象,不必认定为错简。此外对于“载营魄抱一”的“一”,有学者认为此一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与躯体合而为一身,不可分离;有人认为“一”即“道”,“抱一”即统一于道;也有人认为“一”可以当“专一”解释,此句译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专一慎独,须臾也不能受物欲的诱惑。本书依从前种观点。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

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引语]

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名问话,似乎是把“道”在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将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爱民治国”。

[评析]

本章继前几章而深入阐述有关修身的问题。开头六句提出六种情况、六个疑问:“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这六个问题实际上说的就是有关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一章的解释,学术界有些分歧。一是对“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判定,有人认为是与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错简;也有人认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圣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对象不同。在《道德经》一书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况,前后重复的情况都是常见的现象,不必认定为错简。此外对于“载营魄抱一”的“一”,有学者认为此一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与躯体合而为一身,不可分离;有人认为“一”即“道”,“抱一”即统一于道;也有人认为“一”可以当“专一”解释,此句译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专一慎独,须臾也不能受物欲的诱惑。本书依从前种观点。


相关内容

  • [老子]疑问句的翻译及其语言类型学意义_
  • <老子>疑问句的翻译及其语言类型学意义* 马道山 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世传本比帛书本和竹简本传播更广,译本更多,影响更大.世传本<老 子>中共有疑问句39句(其中第五十章有两句重复),既有是非问,又有特指 问.把这些疑问句的英译和汉语原文进行句法语义的对比,有助于 ...

  • 老子[道德经]译文
  •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无形的大道如果能说清楚,就不是至高无上的规律了:有形的认知如果一成不变,就不是正常的有 ...

  • 老子[道德经]译文- 作者:南怀瑾(三)
  • 2009-11-11 13:15 40.<道德经>之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呈正负相反运行的就是道的运行规律.正是利用正反向的虚无的道来达到把握自然界的法则.天下万物均是从另一具象之有演变而来,这些具象事物之所以能演变为新的物质,又是由于有事物抽 ...

  • 老子五章教案
  • <老子>五章教案 教学要点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 ...

  •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 老子"无为"概念求真
  • 关键词: 道德经:"无为":翻译:变异 摘要: 老子"无为"概念被误译的问题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化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误区.译者们的理解根植于自身文化,很难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无为"在原文中包涵着"为于始".&quo ...

  • 林语堂妙译道德经_以_老子的智慧_之_上善若水_篇为例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NO.02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作家与作品研究 林语堂妙译道德经 --以<老子的智慧>之"上善若水"篇为例 王越西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11) 摘 要:本文试根据林语堂在193 ...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翻译
  • 第四十一章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 2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3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4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5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6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1 ...

  •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解读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 "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