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竟会有如此言语?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引用一些事例,或是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没有意见。但对于长篇大论的复制粘贴,我是深恶痛绝。

我希望的是,咱们面对面,心平气和地用心交谈着,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聆听,你说的每一个字,我都会品味。我希望从你的留言中,能看到你的诚意......

满意答案:

一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感觉呵!

提问人的追问:哦?

回答人的补充:“为往圣继绝学”这个“圣”字不是仅仅讲孔孟的,那是从尧舜开始的,从华夏三代文明开始的,三代文明的精华沉淀在六经,儒家则始终自觉传承六经代表的中华文明的经典,所以说,“为往圣继绝学”,可以理解为,是要接续、继承、复兴、发扬从尧舜周孔到以后的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所以这里的“学”,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发展,而是我们夏商周三代以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主流传统,就是努力复兴中华文化,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

上承我先祖披荆斩棘之功绩,下开我子孙太平盛世之基业。无数过去的过去,未来的未来,都汇聚到一个焦点——现在的我。对已知的,我了如指掌,对未知的,我成竹在胸。在历史的长河里,在过去与未来构成的太极t图之上,唯有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儒士胸襟何其坦荡,志气何其宏大!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吾辈存“高山仰止”之心,膜拜民族英豪,立济世之志,终躬亲而为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提问人的感言:

境界不是一般的高啊,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其他答案

这句话出之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张载,又叫张横渠(1020-1077),名载字子厚,陕西扶风人。为二程先生之表叔。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以千数,其著作凡而十三卷。因讲学于横渠镇,故人称横渠先生。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宋史.张载传》)

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就是要求一切有抱负、负责任的仁人志士,能顺应宇宙万事万物向上进化的要求,去自觉推动社会历史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能为天地立心者,也必能为民众立言。所以,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的志士仁人不绝如缕,被鲁迅誉为“民族的脊梁”。但这四句话并不好讲。今特稍作解释,或者于青年学子不无助益。

(1)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化」。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

(2)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可弃废,必须有以安立。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为了生民。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

(3)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尤其唐末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象样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能,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佛教手里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4)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不过,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层次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开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体制,却正是政治层面上的太平轨道,再加上科学,就更可满足「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确将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休美。

------北大教授蔡仁厚

在《中国文化特质》一文中(参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133页)钱穆老先生言道:

“从心所欲,莫不中规中矩,使其心亦一如自然,一如天命,此一种境界,亦即是后人所谓一天人合内外。乃为中国人莫大理想之最高寄托之所在。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矣!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则天地本无心,由人为之立心。天地不为仁立命,由为天地立心者来为人民立命。此非人类中之大圣大贤莫属。而人类大生命之理想则实寄托于此。故横渠又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注明:此文为摘自互联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呵呵 深恶痛决什么呢 以感恩的心看待一切不更好么

这句话的意义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一个为学和教学发心的话,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过去未来,一个人存在于世,心系国家安危,应当传承和发扬历史中好的思想来造福当代及子孙后代,为人类社会和谐,安宁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个发心,世界大同了„„

提问人的追问:呵呵,天性使然,见谅....

透过你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位闲情雅士——“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

但我此时心潮澎湃,眼见“为万世开太平”感觉一股浩然之气喷薄欲出,想理一理而已 ...... 道不同,不相为谋。依然谢谢你的回答,感激不尽!

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必然时时刻刻怀着一颗救世之心,从而达到无我之境。

这位朋友说浩然之气喷薄欲出。呵呵,那个男儿没有壮志雄心,我看到这句话也热心沸腾。救世之心难道仅凭一个人的豪言壮语就可以了?建国六十年了,一步步走的惨目人睹,古圣先贤的东西都抛掷脑后,中国5000年的历史啊,一味的崇洋,搞经济,搞建设,唉,把教育丢了,现在又回过头提倡和谐社会,难。

历代王朝如何走向衰弱的,你如果仔细看看我国现在的局势,纵使你现在浩然之气顶到天了,也无处可用。要扭转一个人心,难。千千万万的人心。对此,只能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与人为善。其他的说在多无益。

此“横渠四句”为宋代至今之通行的说法。据《张子语录》记载,原文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曾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概括其为学宗旨,实际上,这也是对其本末一贯、体用兼备的为学规模的很好概括。

张载是陜西人,陜西古为关中之地,而他的学派也称为“关学”。他年轻时热衷于军事,曾想呼召同伴取回被西夏所占的洮西地区。二十一岁时上书范仲淹,畅谈兵学。当时范仲淹受宋仁宗任命为陜西经略安抚副使,也是一位著名学者。范仲淹见他器宇不凡,就提醒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同时劝他读《中庸》。

他当时读了《中庸》,但觉得有所不足,于是又念了佛教与道家的数据,然后再回到《六经》。三十八岁时,他在京师“坐虎皮,说周易”。对其他学者的期许是:“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

他拜访当时推行新法的王安石,但相谈不洽,因为他的政治观已经深受孟子影响,主张「法三代,仁政必自经界始」,居然想要取法古人的示范,并以画分田界作为推行仁政的第一步。这其实也是先拚好经济,改善百姓生活,然后再实施教化的构想。他五十岁回归老家,学问渐成系统,教导学生“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他的气魄日益开阔,他说:“学必如圣人而后已。”并且认为:秦、汉以来学者之大蔽正是:“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 他所谓的“为往圣继绝学”就由此展开了。首先,往圣是指孔孟,而绝学是感叹儒家之道久已失传。学术不能复古,若要继承就必须“接着讲”而不能只是“照着讲”。这时挑战有二:一是要由儒家立场批判当时流行的佛教与道家;二是要重新诠释儒家与人生各种问题的关连。 针对佛教,张载的对策是“立气破空”佛教主张四大皆空,以“心”作为天地起灭的主宰,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同时,佛教还“以空为真”,认为人生人死皆是幻妄。如果这是真实情况,那么死后轮回又是怎么回事?张载的意思是:万物的原始质料是“气”,气的屈伸即是鬼神:“鬼者,归也“,”神者,伸也“。他说:”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为魂。“这是从《易经·系辞传》得到的理解线索。

针对道家,张载的对策是“以有破无”。老子的思想是“有生于无”,由此可能导入消极无为,甚至避世颓废的后果。张载认为,有与无都只是“气”的聚与散,这两者是一体之两种面貌,并无本末之分。

接着,让人好奇的是,这种“气化一元论”(用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的存在与发展)真能代表孔孟的思想吗?读过道家《庄子》一书的人都知道,庄子在描写生死时,明白宣称那是“气之聚散”。那么,张载如果坚持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太虚”,而“太虚即气”,那么他就必须说明人性的特殊结构,否则又如何接得上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修行?

张载认为:人有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前者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可以经由学习而改善的。这两者都是人性的组合部分。他的说法是:“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意即:人诞生于世,有了身体,那么气质之性随之出现。这种气质有清有浊,有刚有柔,但总是有所偏执。如果“善反之”,好好回溯本源,譬如读书明理,反身而诚,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存着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又称“天理”,气质之性则代表了“人欲”。孔孟立“天理”,但其学说失传,以致后人“灭天理而穷人欲”,陷入人欲横流的不堪之境。因此,人生只有一条路,就是“存天理,

去人欲”。这种观念成为宋明儒学的共识。于是问题成为:人皆有人欲,但人欲必然是恶的吗?答案是:把人欲当成私欲或物欲,那么必然以私害公,造成社会灾难;但是人欲也可以经由修行而成为大公无私而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时就显示了“天理”的作用。所谓读书明理,学做圣人,其关键全在此处。这种说法不是没有困难。譬如,既然“气”是万物的本源与实质,那么气与天理的关系如何?为何物质性的气,会给人以道德上的要求?人为何一方面要随顺气的变化,如张载所云:“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而同时又须致力于成为完美的圣人?

宋明儒者凡是主张“存天理,去人欲”的,大概都无法回避这一类质疑。现代人固然要学习明白天理(人生的应行之道),但同时也知道自己既然是人,就不可能摆脱人欲的束缚。人欲未必是束缚,它也是真实人生的轨道。就像孟子说的,圣人之中,有“清者、和者、任者”,以及像孔子一样的“时者”。清、和、任三者,都离不开特定的气质轨道;“时”则难上加难。宋儒之可贵,未必在其学说,而在其理想高远而心境平和,是即孔子所谓“君子坦荡荡”。

达则兼济天下

儒学也称圣学,继承圣学不使其断绝,因为有圣学,人能明白仁义,道德,礼教,能守礼约身,家庭就会和谐,国家社会天下就会太平。

豪言壮语,始于平淡。

从前一大文学家(可能白居易)问鸟巢禅师:“佛教的精义怎样、怎样成佛?”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说:这套话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说:三岁小儿知的,九十岁的做不了。白居易拜服。 一个人如上能做好,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是空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狷狂的人,一般在春风得意或者自认怀瑾握瑜时会发此言语

不过敢出狂语必有奇才(除了嗑了药的、大脑有缺陷的)

从话里可以看出

一、说话人很有责任感,有正气,有匡扶济世之志

二、说话人很自信,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

三、说话人有霸气,敢为天下先,敢冒大不韪

四、说话人很狂傲,以救世主自居

如果单说后半句,感觉有和当局对抗的意思

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竟会有如此言语?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引用一些事例,或是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没有意见。但对于长篇大论的复制粘贴,我是深恶痛绝。

我希望的是,咱们面对面,心平气和地用心交谈着,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聆听,你说的每一个字,我都会品味。我希望从你的留言中,能看到你的诚意......

满意答案:

一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感觉呵!

提问人的追问:哦?

回答人的补充:“为往圣继绝学”这个“圣”字不是仅仅讲孔孟的,那是从尧舜开始的,从华夏三代文明开始的,三代文明的精华沉淀在六经,儒家则始终自觉传承六经代表的中华文明的经典,所以说,“为往圣继绝学”,可以理解为,是要接续、继承、复兴、发扬从尧舜周孔到以后的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所以这里的“学”,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发展,而是我们夏商周三代以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主流传统,就是努力复兴中华文化,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

上承我先祖披荆斩棘之功绩,下开我子孙太平盛世之基业。无数过去的过去,未来的未来,都汇聚到一个焦点——现在的我。对已知的,我了如指掌,对未知的,我成竹在胸。在历史的长河里,在过去与未来构成的太极t图之上,唯有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儒士胸襟何其坦荡,志气何其宏大!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吾辈存“高山仰止”之心,膜拜民族英豪,立济世之志,终躬亲而为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提问人的感言:

境界不是一般的高啊,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其他答案

这句话出之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张载,又叫张横渠(1020-1077),名载字子厚,陕西扶风人。为二程先生之表叔。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以千数,其著作凡而十三卷。因讲学于横渠镇,故人称横渠先生。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宋史.张载传》)

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就是要求一切有抱负、负责任的仁人志士,能顺应宇宙万事万物向上进化的要求,去自觉推动社会历史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能为天地立心者,也必能为民众立言。所以,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的志士仁人不绝如缕,被鲁迅誉为“民族的脊梁”。但这四句话并不好讲。今特稍作解释,或者于青年学子不无助益。

(1)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化」。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

(2)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可弃废,必须有以安立。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为了生民。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

(3)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尤其唐末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象样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能,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佛教手里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4)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不过,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层次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开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体制,却正是政治层面上的太平轨道,再加上科学,就更可满足「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确将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休美。

------北大教授蔡仁厚

在《中国文化特质》一文中(参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133页)钱穆老先生言道:

“从心所欲,莫不中规中矩,使其心亦一如自然,一如天命,此一种境界,亦即是后人所谓一天人合内外。乃为中国人莫大理想之最高寄托之所在。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矣!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则天地本无心,由人为之立心。天地不为仁立命,由为天地立心者来为人民立命。此非人类中之大圣大贤莫属。而人类大生命之理想则实寄托于此。故横渠又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注明:此文为摘自互联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呵呵 深恶痛决什么呢 以感恩的心看待一切不更好么

这句话的意义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一个为学和教学发心的话,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过去未来,一个人存在于世,心系国家安危,应当传承和发扬历史中好的思想来造福当代及子孙后代,为人类社会和谐,安宁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个发心,世界大同了„„

提问人的追问:呵呵,天性使然,见谅....

透过你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位闲情雅士——“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

但我此时心潮澎湃,眼见“为万世开太平”感觉一股浩然之气喷薄欲出,想理一理而已 ...... 道不同,不相为谋。依然谢谢你的回答,感激不尽!

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必然时时刻刻怀着一颗救世之心,从而达到无我之境。

这位朋友说浩然之气喷薄欲出。呵呵,那个男儿没有壮志雄心,我看到这句话也热心沸腾。救世之心难道仅凭一个人的豪言壮语就可以了?建国六十年了,一步步走的惨目人睹,古圣先贤的东西都抛掷脑后,中国5000年的历史啊,一味的崇洋,搞经济,搞建设,唉,把教育丢了,现在又回过头提倡和谐社会,难。

历代王朝如何走向衰弱的,你如果仔细看看我国现在的局势,纵使你现在浩然之气顶到天了,也无处可用。要扭转一个人心,难。千千万万的人心。对此,只能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与人为善。其他的说在多无益。

此“横渠四句”为宋代至今之通行的说法。据《张子语录》记载,原文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曾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概括其为学宗旨,实际上,这也是对其本末一贯、体用兼备的为学规模的很好概括。

张载是陜西人,陜西古为关中之地,而他的学派也称为“关学”。他年轻时热衷于军事,曾想呼召同伴取回被西夏所占的洮西地区。二十一岁时上书范仲淹,畅谈兵学。当时范仲淹受宋仁宗任命为陜西经略安抚副使,也是一位著名学者。范仲淹见他器宇不凡,就提醒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同时劝他读《中庸》。

他当时读了《中庸》,但觉得有所不足,于是又念了佛教与道家的数据,然后再回到《六经》。三十八岁时,他在京师“坐虎皮,说周易”。对其他学者的期许是:“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

他拜访当时推行新法的王安石,但相谈不洽,因为他的政治观已经深受孟子影响,主张「法三代,仁政必自经界始」,居然想要取法古人的示范,并以画分田界作为推行仁政的第一步。这其实也是先拚好经济,改善百姓生活,然后再实施教化的构想。他五十岁回归老家,学问渐成系统,教导学生“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他的气魄日益开阔,他说:“学必如圣人而后已。”并且认为:秦、汉以来学者之大蔽正是:“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 他所谓的“为往圣继绝学”就由此展开了。首先,往圣是指孔孟,而绝学是感叹儒家之道久已失传。学术不能复古,若要继承就必须“接着讲”而不能只是“照着讲”。这时挑战有二:一是要由儒家立场批判当时流行的佛教与道家;二是要重新诠释儒家与人生各种问题的关连。 针对佛教,张载的对策是“立气破空”佛教主张四大皆空,以“心”作为天地起灭的主宰,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同时,佛教还“以空为真”,认为人生人死皆是幻妄。如果这是真实情况,那么死后轮回又是怎么回事?张载的意思是:万物的原始质料是“气”,气的屈伸即是鬼神:“鬼者,归也“,”神者,伸也“。他说:”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为魂。“这是从《易经·系辞传》得到的理解线索。

针对道家,张载的对策是“以有破无”。老子的思想是“有生于无”,由此可能导入消极无为,甚至避世颓废的后果。张载认为,有与无都只是“气”的聚与散,这两者是一体之两种面貌,并无本末之分。

接着,让人好奇的是,这种“气化一元论”(用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的存在与发展)真能代表孔孟的思想吗?读过道家《庄子》一书的人都知道,庄子在描写生死时,明白宣称那是“气之聚散”。那么,张载如果坚持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太虚”,而“太虚即气”,那么他就必须说明人性的特殊结构,否则又如何接得上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修行?

张载认为:人有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前者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可以经由学习而改善的。这两者都是人性的组合部分。他的说法是:“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意即:人诞生于世,有了身体,那么气质之性随之出现。这种气质有清有浊,有刚有柔,但总是有所偏执。如果“善反之”,好好回溯本源,譬如读书明理,反身而诚,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存着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又称“天理”,气质之性则代表了“人欲”。孔孟立“天理”,但其学说失传,以致后人“灭天理而穷人欲”,陷入人欲横流的不堪之境。因此,人生只有一条路,就是“存天理,

去人欲”。这种观念成为宋明儒学的共识。于是问题成为:人皆有人欲,但人欲必然是恶的吗?答案是:把人欲当成私欲或物欲,那么必然以私害公,造成社会灾难;但是人欲也可以经由修行而成为大公无私而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时就显示了“天理”的作用。所谓读书明理,学做圣人,其关键全在此处。这种说法不是没有困难。譬如,既然“气”是万物的本源与实质,那么气与天理的关系如何?为何物质性的气,会给人以道德上的要求?人为何一方面要随顺气的变化,如张载所云:“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而同时又须致力于成为完美的圣人?

宋明儒者凡是主张“存天理,去人欲”的,大概都无法回避这一类质疑。现代人固然要学习明白天理(人生的应行之道),但同时也知道自己既然是人,就不可能摆脱人欲的束缚。人欲未必是束缚,它也是真实人生的轨道。就像孟子说的,圣人之中,有“清者、和者、任者”,以及像孔子一样的“时者”。清、和、任三者,都离不开特定的气质轨道;“时”则难上加难。宋儒之可贵,未必在其学说,而在其理想高远而心境平和,是即孔子所谓“君子坦荡荡”。

达则兼济天下

儒学也称圣学,继承圣学不使其断绝,因为有圣学,人能明白仁义,道德,礼教,能守礼约身,家庭就会和谐,国家社会天下就会太平。

豪言壮语,始于平淡。

从前一大文学家(可能白居易)问鸟巢禅师:“佛教的精义怎样、怎样成佛?”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说:这套话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说:三岁小儿知的,九十岁的做不了。白居易拜服。 一个人如上能做好,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是空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狷狂的人,一般在春风得意或者自认怀瑾握瑜时会发此言语

不过敢出狂语必有奇才(除了嗑了药的、大脑有缺陷的)

从话里可以看出

一、说话人很有责任感,有正气,有匡扶济世之志

二、说话人很自信,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

三、说话人有霸气,敢为天下先,敢冒大不韪

四、说话人很狂傲,以救世主自居

如果单说后半句,感觉有和当局对抗的意思


相关内容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往今来,有多少的仁人义士.英明帝王践行着这四句话.可时至今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一.为天地立心 天地本无心,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观 ...

  • 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上大学时,曾经去过张载祠(在今陕西宝鸡眉县),记得在刚进门的地方,一块青石上刻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仔细一看是于右任所题.后来,才注意到这句话很有名,时常被后人提及,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其为"横渠四句". 张载祠 张载,北宋思 ...

  • 重新读解宋儒张载的"名言"
  • --"往圣"."绝学"只在老子.<道德经>         黎 鸣 宋明理学的重镇张载先生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为历代儒家文人们所称赏.所赞美.所传扬.但是作为儒家传人的张载来说,这 ...

  • 哲学的终极关怀
  • 哲学的终极关怀 哲学家的终极关怀,首先要说哲学究竟研究什么,它的对象是什么. 今天跟大家讲两个问题:1.哲学家的终极关怀,2.哲学家如何围绕他们的终极关怀进行探索和思考.哲学家的终极关怀,首先要说哲学究竟研究什么,它的对象是什么.我们大致讲了一些看法,其中有些讲法是比较含混的.比如说,哲学是研究普遍 ...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 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一面墙壁上镶嵌着大幅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故大书家顾廷龙先生的篆体书法,高古苍劲,不可一世.凡莅临本所的承学之士,无不抬头默念此教.我平时当所内学人例聚之时,也每以此教相勖勉. 张 ...

  • 张岂之:对现实认识越深 越能理解张载"四句教"
  • 导读:现代中国为什么亟需重建文化自信?重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什么?出路又在哪里?10月28日上午,年届九旬的著名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登上岳麓书院讲坛,主讲<文化自信的历史纪实与时代意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担任主持,这是"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quo ...

  • 南渡北归读书报告
  • 刚看完<南渡>的时候,心里是满满的惋惜和钦佩.我一直困惑着,怎样的一群人,才能被作者称为"后无来者"的大师? 所谓大师,我想,可以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一句话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刚刚走出封建社会的中国还很闭 ...

  • 人生规划人生就像一次旅行
  •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旅途中增长见识和学问.直到终点.而旅途总是多变的,环境事而波澜壮阔,时而坎坷崎岖.有时前方一马平川,但有时车辆也免不得连续拐弯.最后在生命的尽头嘎然而止.而这场旅行到什么地方,走什么样的路线是一个我们需要一生来思考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下面要说到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大 ...

  • 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
  • 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 议论文阅读在中考已经屡见不鲜了,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编辑了议论文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练一练吧! [2013年·内蒙古省包头市] [试题] (四)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22-26题.(12分)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