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1、内容介绍

本章编写的思路是从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基础、结构形式以及环境条件入手,介绍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本章包括两节内容分别是:人体是怎样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

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从解剖学的角度阐述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成分。编写从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开始介绍,因细胞分化产生的不同细胞群构成了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有机结合构成器官,功能密切联系的器官组成系统,最后各个系统有机组合成协调统一的整体——人体。总体上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基本原则,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五个层次介绍生命活动的结构形式。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从生理学上最核心的问题“内环境及其稳定性”入手,介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在小学《自然》及初中《科学》课程有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建组织、器官和系统等概念,知道人体的结构层次,认识并理解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本章的教学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规范使用低倍显微镜的基本技能以及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人体生理数据。

2

3、本章要求

核心概念: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的结构层次、内环境及其稳定性

机动1课时可用作本章内容的小结和练习。

4、重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

几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内环境及其组成部分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本章难点

人体主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内环境稳定性的含义

血液常规检查对诊断疾病的意义

尿生成过程

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5、教学建议

第一章第一节

第1目: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2课时)

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对细胞及其类型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目从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相互关系着手,引出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细胞群,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了不同的组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讨论细胞分化的含义、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如何观察细胞的结构,从而引出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由于《科学》对显微镜知识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中可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知识。在学生初步具备使用显微镜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为其主动探究学习做准备。而观察细胞的前提是必须制作好临时装片,因此引导每位学生按要求制作临时装片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在《科学》课程中学过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在课堂上请他们谈谈制作装片的体会,这对全体学生是很好的激励,有助于学生树立制作装片的信心。在制作装片以前,可先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方法与技能”,并思考诸如“为什么要将显微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等问题,以引导学生注意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要点,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第2课时是实验课,在实验室进行。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人体细胞的生活状态。用0.1%龙胆紫生理盐水是便于初学者寻找和观察细胞。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死的。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实验组。一组滴加生理盐水;一组滴加0.1%龙胆紫生理盐水,分别制成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再进行观察,并进行实验效果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染色的作用。

教师应利用学生在《科学》课程已经知道的有关动物细胞形态结构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构成人体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在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组织的概念。学生在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的玻片标本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显微镜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会影响观察的效果和时间。如果学校条件许可,教师不妨利用显微投影或实物投影指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总结构成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的特点上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第2目:器官是由什么构成的(2课时)

第1课时为实验课,在实验室进行。

在引导学生认识器官这个概念时,可采用解剖新鲜猪胃并结合观察胃壁永久装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组成胃壁的几层结构。由于神经组织需要特殊的染色才能显示其结构。因此,观察胃横切面的切片时,学生可能会问神经组织在哪里,教师回答在黏膜下和肌层之间都有

神经组织,进餐后分泌胃液是黏膜下神经丛活动的结果;而胃的运动则是肌层神经丛活动的结果。

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时,教师尽量避免直接讲述,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让他们练习口头表述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观察人体结构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因为要观察的系统比较多,需要学生较长时间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如果依次观察、顺序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影响学习情绪。所以,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通过“活动园地”中“你知道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吗?”让学生分成小组对照图讨论,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器官系统的相应位置和分布情况,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有可拆装的人体结构模型,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拆装过程进一步识别。

第2课时,课堂讨论。

教材中设置“思考与讨论”栏目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用担心学生回答错,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思考与讨论”栏目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解剖学知识”,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回答,对于回答不正确的方面,教师再有意识地重点介绍。

问题1:为什么说挖耳是一种坏习惯?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耳的结构,提出这一问题的用意是复习耳结构的知识,特别是中耳结构的知识。教师可以提供中耳的解剖图,并提问:“中耳通过什么结构与外界相通?”并通过临床中耳炎患者听力受损的现象让学生理解中耳的传音功能。

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含有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耵聍腺分泌耵聍,有保护耳道的作用。耵聍与脱落的上皮和尘埃混合后形成耳垢。挖耳时,如果不小心很可能损伤外耳道的皮肤,造成炎症。

问题2:痤疮是皮肤的哪一部分表现异常?

皮肤分表皮和真皮,表皮位于表层,真皮位于表皮的下面。真皮层中含有神经和血管,也含有其他一些结构,如汗腺、毛发和油脂腺。如果皮脂腺被油脂堵塞,会引起的细菌感染,产生粉刺或痤疮。

问题3:吃饭时为什么不能大笑或大声说话?

咽是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颈椎前方,上附于颅底,下于第6颈椎下缘移行为食管。咽的前方自上而下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据此,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食物从口腔经咽峡到咽腔,再入食管,吸入鼻腔的空气经鼻后孔(或从口腔经过咽峡),再经咽腔入喉,然后气管。由于腭的形成,使口腔和鼻腔完全隔开,但在咽部仍有部分腔道是消化、呼吸管道的交叉通道。

吞咽是食团经咽部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射动作。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部感受器,反射性地使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封闭鼻咽通道;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封闭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停;食管上括约肌舒张,食团被挤入食管上端。

吃饭时,如果大声说话或大笑,使吞咽反射不能协调进行,咽与鼻腔或咽与气管的通路不能及时封闭,食物会呛入气管或从鼻腔流出。

问题4:如果长期坐姿不正,会造成什么后果?

从侧面观察,人体的脊柱呈“S ”形,有颈、胸、腰和骶四个生理性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这样便加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人类脊柱的弯曲是人体直立的结果。从个体发生上看,这些弯曲也是直立姿势影响下形成的。婴儿脊柱的胸曲和骶曲在胚胎时即已形成。出生后三个月,随着婴儿学坐和抬头,出现颈曲;孩子约一岁半左右,当学站立和走路时,则产生了腰曲。这些弯曲,使人类脊柱具有弹性,从而缓冲了在跑、跳和走路时所产生的震动,对脑有保护的作用。

如果长期坐姿不正,会造成脊柱四个生理性弯曲的变形。例如,长期趴着写字,有弯腰干活,会造成胸曲加大造成驼背;大腹便便的人腰曲更加前凸。这些变形使脊柱的弹性减弱,不利于缓冲运动时产生的震动。

问题5:如果右下腹疼痛,可能是什么器官出了问题?

临床上将人的腹部以脐部为交点划分成四个部分:右上腹、左上腹、右下腹和左下腹。右上腹疼痛一般与肝脏和胆囊有关;左上腹疼痛可能与胃的发炎有关;右下腹疼痛可能与阑尾发炎有关,在女性下腹部疼痛有可能与输卵管炎症有关;整个腹部的疼痛又可能与肠痉挛有关。由于腹部疼痛与内脏器官病变的关系定位较困难,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为了能让医生正确地判断出问题的内脏器官,腹部疼痛时,一般不应乱吃止痛药。

问题6:我们抬腿走路时,肌肉和骨骼是如何配合的?

结合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起重点介绍。

骨与骨间的连结叫做骨连结。人体骨连结的构造和功能各有不同,可分为纤维连结和滑膜关节连结两种形式。抬腿走路主要涉及到膝关节,它属于滑膜关节,简称关节。滑膜关节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具有腔隙,活动性较大。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在骨骼肌的牵引下,关节能做各种动作,其形式有屈和伸、内收和外展、旋转、环转等。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即骨骼,有维持体形、支撑体重和保护内脏器官等功能;骨骼肌借腱附着于相邻两块骨的骨面上,收缩时以骨连结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各种活动。因此,在运动过程中,骨是杠杆,骨连结为支点,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部分。

在运动过程中,使关节运动方向相反的肌肉叫做拮抗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是拮抗肌,胸锁乳突肌收缩使颈弯曲(低头),斜方肌收缩使颈伸展(抬头)。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是拮抗肌,肱二头肌收缩使前臂屈,肱三头肌收缩使前臂伸。

第3目:器官之间有联系吗(1课时)

观察人体的主要系统,是全面认识人体的组成、体验人体是统一整体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器官系统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完整的人体中,这些器官系统的活动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归纳人体的几大系统”的教学:

这一栏目中设置了8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组成人体主要系统的各个器官名称。其中问题1~4以及问题7是让学生总结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

系统的组成,教师可结合练习册上的题目进行教学;问题8的教学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在这里只要让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淋巴循环系统由淋巴结、淋巴管和淋巴液组成即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可在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后再归纳,问题5重点放在神经细胞的结构特点上,是让学生复习第一目所学的知识,问题6可放在讲授激素调节时提出。

问题1:运动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如何起保护内脏、支持躯体和运动躯体的功能?

在上一个“思考与讨论”栏目问题6的基础上,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困难。教师可提供人体骨骼的标本或模型,重点观察颅骨、胸廓、髋关节和肩关节。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颅骨以骨缝连结,保护脑;胸廓由脊柱、胸骨和肋骨组成,保护心脏和肺;髋关节的三块骨(髂骨、坐骨和耻骨)成年后愈合在一起,容纳股骨头的髋臼很深,形成稳定的髋关节,支持人的体重;肩关节中肱骨头与肩胛骨的连结面小,组成的关节活动范围大。

问题2:呼吸系统使人体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外界的气体经过呼吸道的哪些器官最后到达肺泡?

呼吸系统由传导部和呼吸部两部分组成。传导部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内多级支气管;呼吸部包括肺内的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临床上,常将鼻、咽、喉叫做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叫做下呼吸道。

问题3:食物在哪些器官中被消化,又在哪些器官中被吸收?消化腺有什么作用? 消化系统可根据其功能不同分为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管从起始到终末依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其中,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等。

消化腺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类: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粘膜层和黏膜下层内,如唇腺、舌腺、颊腺、腭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以外,如大唾液腺、胰腺和肝等。它们以导管通连,并开口于消化管腔中,其分泌物都进入消化管中,参与化学性消化或起润滑作用。另外,消化腺也可分泌一些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对机体有保护的作用。

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消化,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可吸收水分和一些维生素。

问题4:尿液是在肾脏中形成的,膀胱起什么作用?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的代谢产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尿酸和多余的水分等,随着血液循环运送到肾而形成尿液,由输尿管将尿液输送到膀胱进行暂时贮存,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问题5:神经系统是人体的调控中心,神经细胞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神经细胞是如何在体内形成网络的?

神经细胞在形态上的特点是具有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细胞通过其突起及其形成的突触形成网络。

问题6:内分泌系统中的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胸腺、性腺(卵巢、睾丸)等都没有导管,这与肝、胰和唾液腺有什么区别?

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叫做腺。

根据腺的分泌物排出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类。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到其他器官或体表,如肝、胰和唾液腺等;内分泌腺没有导管,腺细胞常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腺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叫做激素,激素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随血或淋巴运送至全身,选择性地作用于一定的细胞或器官。

问题7:男性生殖系统有哪些器官?女性生殖系统有哪些器官?生殖细胞是由什么器官产生的?

男女生殖器官,均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

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输精管道和附属腺。睾丸是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输精管道包括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睾丸产生的精子,先贮存在附睾中,并在此继续发育成熟;射精时,精液经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排出体外。附属腺包括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它们的分泌物参与组成精液,供给精子营养并有利于精子的活动。男性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卵巢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输卵管是输送卵子和受精的管道。子宫可孕育胎儿和定期产生月经。阴道是分娩出胎儿和排出月经的器官。女性外生殖器即女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前庭球和前庭大腺等。

问题8: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它们分别由哪些器官或组成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淋巴循环系统由淋巴结、淋巴液、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组成。

第4目:人体的结构层次(1课时)

在上述三目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充分的观察和讨论,已经获得了有关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知识,因此,在此总结出人体的结构层次是顺理成章的事。教师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并通过对思考与讨论栏目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人体活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并指出这种整体性和协调性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基础上实现的。

第一章第二节

第1目:人类能在怎样的环境中生存(1课时)

在本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从讨论载人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是如何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通过对思考与讨论栏目所提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条件,从而引出内环境的概念。

不利于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

极地——低温;沙漠——缺水;海洋——高压和缺氧;火山——高温和粉尘;高山——缺氧和低温;太空——缺氧、缺水、低温和辐射等。

第2目: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3课时)

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是本目教学活动的重点,而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总之,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一些恐惧。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当然,学生的回答往往很不全面,很不系统。这时,教师不要忙着补充,而是要及时评价学生从生活经验和教材外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继续积极补充,再进行归纳,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可以用鸡、鸭或家鸽的血,也可以用猪、牛或羊的血) 演示给学生看。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关于贫血

贫血有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两种。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少铁元素,使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造成的一种贫血症。贫血时,患者表现出面色苍白,头晕,精神不振,身体消瘦,肌肉软弱无力,抗病能力差等症状。

引起这类贫血有三方面原因:(1)生长快,对铁的需求量猛增。据估计,3岁~10岁的儿童需铁10毫克/日,而到了青春期就高达15毫克/日~18毫克/日,比成人需要量高几倍。一旦铁的摄入量不足,就会引起缺铁;(2)因外伤而大量失血,或因钩虫病、肠息肉而慢性失血,以及女孩青春期出现月经初潮等,都会使体内铁贮量下降而缺铁;(3)因缺乏营养知识,膳食中铁的摄入量不足而缺铁。

纠正缺铁性贫血除应及时彻底治愈造成失血的疾病以外,还应该增加铁的摄入量。增加铁的摄入量的关键在于饮食。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动物血、瘦肉、豆腐、木耳、虾皮、海带等,这些食物都有助于治愈贫血症。

营养不良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B 12和叶酸引起的。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往往正

常,但是红细胞的数量少,红细胞的体积比正常大。此病的主要症状是:口、唇、指甲等处明显苍白,皮肤蜡黄,颜面浮肿,精神状态差,反应迟钝,患者还常常合并缺铁性贫血。

纠正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一旦确诊,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叶酸、维生素C ,并且肌肉注射维生素B 12,同时改善饮食,多吃牛肉、猪肝、绿叶蔬菜和水果等。还应该配

合治疗缺铁性贫血,否则不会取得良好的疗效。

关于血液凝固

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这一现象叫做血液凝固。血液流出人体血管就会发生凝固。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连锁反应的结果,其最后阶段是由原来溶解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像细丝一样,在形成过程中相互交错重叠,并把血细胞网罗在内,使原来呈溶胶状态的血液逐渐变成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血凝块形成以后,由于血小板收缩蛋白的收缩作用,使血凝块回缩变硬,同时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血清。

血管内循环着的血液一般不会发生凝固,主要原因是:(1)正常的心脏和血管的内膜光滑,不致发生血小板的破坏;(2)血液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是体内产生的一种较重要的抗凝物质。它可以抑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3)血浆中还有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可以随时将血管内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

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内环境的稳定性以及内环境的稳定是通过调节实现的。本目中“实验与实践”栏目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测定体温、心率、唾液pH 等生理数据,体验内环境稳定的两层含义。

在所测定的三种生理数据中,只有体温属于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它是保持相对恒定的,即不管外界环境温度如何,正常人体温在36.5℃~37.5℃范围内(口腔)。心率和唾液的pH 不属于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它们的数值随人处于不同状态而变化很大。而这种变化正是为了满足内环境的稳定而进行生理活动调节的结果。

第3目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4课时)

关于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展开,由于学生已在《自然》和《科学》两门课程学习了部分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引导学生分析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利用模型、教学挂图或课件引导学生复习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然后以内环境稳定为中心,举例分析各系统所起的作用。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

首先提问问题3: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心的血管,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的微细血管,血液在此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

血液由心脏节律性地泵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心,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称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分为大循环(体循环)和小循环(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时进行。

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明确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教学挂图、投影及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并通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说明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肺循环:全身返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血沿上述路径

的循环,称肺循环或小循环。

体循环: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脉窦流回左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体循环或大循环。

再提出问题1:血液从哪里获得养分和氧气?

血液从肺泡毛细血管处获得氧气。由于在讨论肺循环时,已获得了答案,在这里主要讨论肺泡和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气体交换速率的关系,教师可列举一些临床病例如肺气肿患者呼吸困难的实例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血液主要从小肠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通过营养物质的吸收获得养分。

食物在变成可吸收的形式之前需要经过消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各种消化腺及其所分泌的消化液的生理作用,让学生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关于小肠结构特点与吸收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认识小肠的长度、肠腔内的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细胞等。

最后提出问题2:组织细胞从哪里获得养分和氧气?

细胞细胞通过组织液(细胞外液)获得养分和氧气。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主要从组织液的成分和组织毛细血管的特点讨论组织液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明白组织细胞通过组织液的中介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尿液在形成过程中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教学:

在讲述肾脏的泌尿功能以前,有必要先介绍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推测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小囊壁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1和2:

尿液是样品A ,理由是: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尿素、尿酸和无机盐含量显著增加; 原尿是样品B ,理由是含微量蛋白质;

血浆是样品C ,理由是含葡萄糖和蛋白质。

血液流经肾小球发生滤过时,必须穿越肾小球滤过膜这道屏障。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层)、基膜(中间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外层)三层结构组成。物质能否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决定于物质分子的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

一般来说,分子有效半径小于1.8纳米的物质,如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180)的有效半径为0.36纳米,可以被完全滤过;有效半径大于3.6纳米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白蛋白(相对分子量约69000)则几乎完全不能滤过。

正常情况下,滤过膜的面积通透性都比较稳定。但在病理情况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管腔变窄,使具有滤过功能的面积减少,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使血浆蛋白甚至红细胞“漏”出,故可出现少尿、蛋白尿和血尿现象。

尿液中混有血细胞时叫做血尿。血尿可以呈鲜红色、洗肉水样或茶水样,用显微镜检查尿液,可以观察到血细胞的存在。

泌尿系统及其邻近器官发生病变或某些全身性疾病,都可以引起血尿。

如果泌尿系统有炎症、结石、肿瘤、外伤等疾患,使肾脏血管破裂或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以造成血尿。由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如精囊、子宫) 的炎症、肿瘤等疾患会波及到尿道,使尿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常常会造成血尿。由于感染、血液病、心血管病等疾患,使有关部位的血管受损或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因血小板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可以造成血尿。

如果发现血尿,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确定发生病变的部位,根据造成血尿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 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于150毫克) ,蛋白质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反应。

在病理情况下,如患有肾病时,滤过膜的滤过作用会发生改变。原因之一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被滤过;另一个原因是滤过膜表层覆盖着带负电的某种蛋白,按照同性相斥的原理,它能阻止血液中带负电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 通过。因此,当患有肾病时,滤过膜上的某种蛋白减少,白蛋白滤出增多;在病理情况下,还可能会造成肾小管的重吸收障碍,使原来滤过的少量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以上情况都可能造成尿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每日排出量超过150毫克) ,形成蛋白尿。

在了解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以后,教师可以提出“维持内环境稳定有什么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并自然过渡到“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为第2章的学习作铺垫。

第二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内容介绍

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环境的稳定依赖于各系统功能的协调,而各系统功能的协调则依赖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与该个体的基因组以及发育环境有关。本章的设计思路是先从神经调节入手,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其次是激素调节,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最后是基因的控制控制作用,介绍人体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分别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基因的控制作用。

第一节“神经调节”重点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与作用。学生通过观察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非条件反射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知道反射的含义及反射弧的组成。

第二节“体液调节”重点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激素的生理作用。通过分析应急反应的过程说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通过对一些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对于人体主要系统如何相互依存、分工合作完成整体功能有较深的理解。

第三节“基因的控制作用”主要介绍人体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分析人体性状的调查结果来直观感受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比较男、女染色体图谱来了解人体性别的决定,了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人体的整体性,认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生命活动调节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人体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

3、本章要求

核心概念:神经调节、反射、体液调节、激素、染色体、基因、性状、遗传与变异

4、重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

人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组成

人体主要的激素及其功能

人体的整体性

人体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人体的性别决定

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本章难点

反射弧的结构组成

人体的整体性

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5、教学建议

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教学要尽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开展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和提出疑问,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联想和疑问,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并给予明确的归纳和指导。

第1目神经系统的组成(3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神经系统的模型或教材中的插图,并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与归纳来完成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学习。

概述(1课时)

脑的组成(1课时)

重点讨论大脑和下丘脑的功能,大脑活动与心理现象、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人类对大脑功能的认识是从对临床病人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资料的分析中获得的。教师可提问学生“大脑功能分区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引起学生思考,接着向学生介绍以下一些资料,让学生明白这些名称的由来,从而了解大脑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

关于皮层初级感觉区和感觉联合区:

早年的研究认为神经系统对信息的加工是逐级的,感觉的初级皮层如顶叶初级感觉区、初级味觉区、枕叶初级视觉区、颞叶初级听觉区等,从皮层下结构(主要是丘脑)接受感觉信息,然后向其他大脑皮层区域投射。感觉联合区如顶叶的感觉联合区、枕叶的视觉联合区、颞叶的听觉联合区等,接受不同初级感觉皮层来的感觉信息,加以分析整合,形成知觉。虽然,近年来的研究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但是,大脑功能分区的名称还是保留下来。

关于布洛卡区和魏尼克区:

这两个区域与语言功能有关。布洛卡(Braca )是法国神经病学家,1863年,他发表了他的8例病例报告。这些病人好像都因损伤左半球额叶(额下回后部)而产生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困难,病人好像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有时,病人的语言呈打电报样,能蹦出一些有意义的词汇如主语、谓语而省略连接词或代词,并常有语法错误和意译错误。病人一般能理解读到或听到的语言,但往往是简单语言。后经实验研究证明多数人左半球与语言功能有关,因此,由Broca 所发现的与语言相关的左额叶额下回后部就被称为Broca 区。1874年,德国神经病学家魏尼克(Wernicke)报告了损伤左半球Broca 区以外的、位于听皮层和角回之间的颞叶上面皮质也能造成语言障碍。这个部位被称为Wernicke 区。该区损伤引起的失语症与Broca 区损伤导致的语言障碍颇为不同。Wernicke 失语症主要表现为理解语言困难。病人常常能相对流利地讲话,但是其内容往往没有意义。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因其与垂体在解剖学上的密切联系而使得下丘脑成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纽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学挂图讲明白下丘脑与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的关系。

脊髓的组成及神经系统组成的总结:1课时

第2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3课时)

实验(1课时)

要组织好膝跳反射的学生实验。要求每个同学都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措施,一是选准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二是叩击时机应是趁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实验后,教师可以请同学们根据膝跳反射的实验,自己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反射弧分析(1课时)

关于反射弧的教学,应当首先充分利用膝跳反射的事例和教材中的插图,要求学生真正看懂膝跳反射的插图,并根据该图试着写出该反射通过的神经结构──反射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试着写出眨眼反射等反射的反射弧,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新情境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如为什么有的同学注意力集中在膝盖部位时未能出现膝跳反射,如何解释等。从而让学生理解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虽然不在大脑皮层,在脊髓或脑干,但大脑皮层可以通过传出联系对这些反射的神经中枢进行调控,从而决定反射是否出现。

排尿反射及其调节(1课时)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内容为“排尿反射及其调节”,目的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理解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有层次性的,虽然排尿反射的基本中枢在骶髓(脊髓骶部),但是高位中枢如大脑皮质可以对基本中枢的活动进行调节。

膀胱的逼尿肌和内括约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由2~4骶髓发出的盆神经中含副交感神经纤维,它的兴奋可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弛缓,促进排尿。交感神经纤维是由腰髓发出,经腹下神经到达膀胱。它的兴奋则使逼尿肌松弛,内括约肌收缩,阻抑尿的排放。但在排尿活动中交感神经的作用比较次要。

膀胱外括约肌受阴部神经(由骶髓发出的躯体神经)支配,它的兴奋可使外括约肌收缩。这一作用受意识控制。至于外括约肌的弛缓,则是阴部神经活动的反射性抑制所造成的。

上述三种神经中也含传入纤维。

排尿活动是一种反射活动。当膀胱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时(400毫升~500毫升),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也到达脑干和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并产生排尿欲。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沿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扩约肌松弛,于是尿液进入后尿道。

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能对脊髓初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小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未臻完善,对初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小儿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排尿或贮尿任何一方发生障碍,均可出现排尿异常。临床上常见的有尿频、尿潴留和尿失禁。排尿次数多叫做尿频,常常是由于膀胱炎症或机械性损伤(如膀胱结石)而引起的。膀胱中尿液充盈过多而不能排出者称为尿潴留。尿潴留多半是由于腰骶部脊髓损伤使排尿初级中枢的活动发生了障碍所致。当脊髓受损,以致初级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时,排尿便失去了意识控制,可出现尿失禁。

关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重点放在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经过学习形成的差异上,关于条件反射,课程标准未作要求,教师可以不加以展开。

第二章第二节

大多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各部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可以据此提出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性激素的知识,进而导出体液调节的问题。

第1目激素有什么作用(3课时)

内分泌腺的特点及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在介绍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同时出示内、外分泌腺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对比观察并分析得出内分泌腺在结构上的特点,进而引出内分泌系统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表格:

教师应结合你知道吗模块中提供的素材,了解胰岛素的发现史及著名的研究实验,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的教学:

教材中所提供的资料主要说明了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作用,并且说明了激素的作用是只能加速(或抑制)某些器官和组织原有的生理活动,而不是创造出一种新的生理活动。从这个资料中还能得出研究激素生理作用的基本方法,即去掉某种激素或其来源观察某种生理现象是否消失或显著减少;恢复这种激素后观察该种生理现象是否重新出现;对正常动物增加这种激素的含量是否加速(或减慢)这种生理现象的出现。

可能的结论:由于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因此被破坏了甲状腺的的蝌蚪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而不能发育成蛙。当在饲养缸的水中放入了外源的甲状腺激素,补偿了因甲状腺损坏而失去的功能。因此,被破坏了甲状腺的蝌蚪能发育成蛙(这种实验方法为自身对照)。正常的蝌蚪能分泌甲状腺激素,在正常蝌蚪的饲养缸内添加外源的甲状腺激素,使正常蝌蚪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浓度增高,作用增强,发育加速,由于蝌蚪没有足够的时间长大,因此蛙个体很小。

关于“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激素分泌失常的后果”的教学: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侏儒症和巨人症患者以及呆小症和甲状腺亢进患者图片以及分析患者的症状了解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归纳,填写下面的表格,最后,可由同学自己归纳出激素的概念。

第2目激素的释放是怎样控制的(3课时)

这一目的教学内容虽然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教材编写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人体的整体性,以及理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还是有必要对学生介绍激素分泌的调节以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互关系。

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特点是含量少,作用大。因此,体液中激素的浓度必须保持稳定,从而保证内环境的稳定。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长期缺碘为什么会造成甲状腺肿大?”的教学:

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关于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可以放在第2目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甲状腺的功能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的调节。此外,甲状腺还可进行自身调节及受神经系统调节。某些地区由于饮食中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致使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促甲状腺激素刺激佳状腺细胞增生,结果导致甲状腺肿大,临床上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单纯性甲状腺肿。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怎样判断糖尿病患者”的教学: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绝对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多而造成胰岛素的相对不足以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所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或糖尿病不典型症状时,就会考虑到自己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单凭口渴、喝水多、尿多等症状不能诊断自己患有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是以血糖水平为标准的。尿糖阳性也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因为尿糖出现加号(+),有时在正常人中也会出现。所以要确诊糖尿病必须是以静脉抽血检查出的血糖浓度为准。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简单地讲,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126mg/100 m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200mg/100ml。

这里的餐后2小时,常常是以进餐2两馒头为标准,因为进餐的多少也会影响血糖的高低。

OGTT 试验: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当血糖升高的程度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使诊断摸棱两可时,而进行的一种进一步确诊糖尿病的检验措施。让患者在空腹情况下口服75克葡萄糖,于2小时后抽血检查血糖水平,如果要诊断糖尿病则:

服糖后2小时血糖>200mg/100ml,

糖耐量异常(IGT)和空腹葡萄糖受损(IFG)。

糖耐量异常(IGT)是指OGTT 试验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正常的138mg/100ml,但仍未达到200mg/100m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这些患者叫做葡萄糖耐量异常。

空腹葡萄糖受损(IFG)相应的就是指空腹血糖升高,也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在112mg/100 ml~126mg/100 ml之间。

IGT 和IFG 可以说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的过度状态,这部分人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患者,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性非常高,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先兆。据有关研究报道,每年5%-8%的IGT 者将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此外IGT 者发生心血管病变,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的危险性也大大提高。

从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的曲线可以看出患者乙的空腹血糖>126mg/100 ml,并且餐后2小时血糖>200mg/100ml,因此患者乙是糖尿病患者。

关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的教学,教师可从肾上腺的结构特点以及神经支配的特点入手,重点介绍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功能以及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接着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特别兴奋或突遇危险时的感觉及身体状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一个案

例,归纳出哪些是神经调节的结果,哪些是激素调节的结果。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二章第三节

人们对遗传与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比较亲子代的各种特征开始的,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本节的教学也应按着这样的思路设计。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人体的性状,然后探讨性状的控制。

第1目人体的性状和遗传现象(1课时)

由于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提出了遗传和变异现象,对生物的各种性状已有初步了解。如果有条件,教师在课前应简要指导学生具体识别性状,安排学生调查自己和父母、父母的父母之间的性状关系,调查身边动物和植物上下代性状的情况,这样可以使讨论更充分些。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通过讨论应使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性状包括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如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有些性状是可见的,有些性状是难以观察到的。

2、能够初步识别不同种类的性状和相对性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3、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但也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2目染色体与基因(3课时)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目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人体性别的决定因子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在此需要教师总结出以下几点。

1、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他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由此判断男女差异与这对染色体有关,据此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2、男性体细胞的一对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 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 染色体。

3、女性体细胞的一对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且和男性体细胞中的X 染色体相似,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们同是X 染色体。

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困难一些。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体细胞内的性染色体是成对的,精子和卵细胞内会有几条性染色体呢(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回答问题)? 如果根据性染色体区分生殖细胞,精子有几种? 卵细胞有几种? 然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上的图解。在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安排模拟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

模拟实验:人类性别的遗传

目的

在人类,男的性染色体为XY ,可以产生两种精子,分別具有X 或Y 染色体。女的性染色体为XX ,产生的卵只有一种,具有X 染色体。本活动以卡片代表父亲和母亲的性染色体,并设计实验,以了解人类性別的遗传和生男生女的机率。

器材:

红色及蓝色卡片(10cm×8cm) 各2张

步骤

取红色卡片两张,分別写上X ,代表母亲细胞的兩个X 染色体。另取两张蓝色卡片,分別写X 或Y ,代表父亲细胞內的性染色体。

母亲产生的卵细胞含有一个X 染色体,父亲产生的精子含有个X 或一个Y 染色体。將代表卵和精子染色体的卡片依照图示的位置放在棋盘格的左方和上方。将新个体细胞內性染色体的组合写在方格中。

问题

男孩的Y 染色体来自父亲还是母亲?

男孩的X 染色体來自父亲还是母亲?

人类子代性別由哪一方決定?

一对夫妇已生一个儿子,理论上,下一胎生儿子的几率有多少?

基因控制性状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安排了一个信息库,介绍转基因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库和本节拓展视野中提供的资料,介绍人们运用转基因技术(转染色体技术)改变生物性状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基因控制性状。

在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问题,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问题是顺理成章的。教师在引入中,应明确探讨基因传递问题的思路,即基因在什么地方? 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教师可以事先备好图片,帮助学生回顾《科学》中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从中回忆起细胞核内染色体含有蛋白质和DNA ,以及DNA 是遗传物质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既然DNA 是遗传物质,基因应该在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但最终教师应明确地说明基因在DNA 上(学生不具备排除基因在蛋白质上的基础)。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 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两图帮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1、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的特定时期出现。染色体可通过特殊染色清楚的辨别出来。

2、一条DNA 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 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

关于基因的传递,教师可以通过回顾人的生殖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得出这一结论。接着可以提出,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 由此激发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有关部分,并通过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教师可利用人类某些遗传性异常的资料训练学生进行一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图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婚姻法禁止三代直系结婚?为什么国家倡导婚前检查?让学生明白近亲不能结婚以及婚前检查是控制遗传病发生的预防措施之一。

第3目生物的变异(2课时)

学生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并组织好“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讨论。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都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 健康与疾病

1、内容介绍

健康是公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初中生命科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健康,学会关爱生命。本主题是在学习有关人体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健康的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应用部分。

本章包括三节,分别是认识健康、常见病及其预防和医疗技术。

第一节“认识健康”是健康主题中的基础概念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及其内涵,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强调生命的自我管理在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制定健康计划。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参与。通过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健康问题,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理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个人的整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是情绪问题,情绪健康是判断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人因为缺乏调节情绪的技能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信息库介绍了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会这方面的技能,缓解压力,主动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第二节“常见病及其预防”是在学生对健康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常见病及其预防措施。通过分析各种疾病的发病原因,让学生了解保持健康的方法。

为帮助学生认识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中,我们以饮酒和吸烟为例,在实验与实践栏目中安排了“酒精和药物(尼古丁)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以此来说明酒精和烟草对身体的危害。这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

第三节“医药常识与医疗技术”是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健康,以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之后,为了进一步学会健康地生活,向学生介绍安全用药的基本常识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对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报刊资料,让学生学会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并提供平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本节实验与实践栏目安排的实验是“模拟现场心肺复苏”和“模拟伤口处理和包扎,让学生学会一些急救措施和方法。

2

3、本章要求

核心概念: 健康新概念、免疫、常见病、医疗技术、药物、祖国医学

4、重点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 健康新概念 健康的身体

青春期健康 制定健康计划 人体的免疫

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常见病的危害及其预防 安全用药常识 配置家庭小药箱 意外伤害与急救 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祖国医学 本章难点

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人体的免疫 5、教学建议 第三章第一节

第1目健康新概念(1课时)

本目以“我的健康观”这个活动入手,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关注自己的健康。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你知道吗模块和信息库中提供的资料,组织好教学。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健康三方面的关系。

教师在小结时,应把重点放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以执行猴的实验结果加以分析说明,也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有调查表明,在机场从事调度的工作人员,患心脏病的比例高于其他人。又如,美国的硅谷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但是工作竞争压力也非常大,经常有裁员的事情发生。在裁员期间,雇员的猝死率高于其他时期;失业者的血压也升高,在获得新工作后,血压又下降。这些都是由于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良所引起的疾病。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情绪不好时,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调节不良情绪? 请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可以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办法。注意,老师在学生发言时,对他们的方法先不要给予评价,等学生说完后再按照书上的类别逐一归纳。有些同学列举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并不合适,如吸烟、打架、饮酒、暴饮暴食等,教师应在最后予以指出和纠正。

第2目青春期健康(1课时)

大部分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必要的调查。例如,从学校卫生室借来学生八年级以前的体检表进行分析研究;安排学生在课前测量身高和体重,或在全年级做一次问卷调查,以便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的身体、生理和心理情况以及他们所产生的疑问。

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教学内容,真正关系到我们,我们只有了解这些事情,才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本目的教学过程更应

该多设计几个学生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历年身高资料,绘制出自己身高的变化曲线,与邻座男生(或女生) 所绘制好的身高变化曲线进行对比。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对于可能出现的差异以及讨论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其次,针对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也可以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如个别初中生谈恋爱、个别少女做母亲、个别少年与父母吵架并离家出走等。再次,对于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教师可以采用电视台“实话实说”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对于自己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变化及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应对种种心理变化的办法,一起找到健康度过青春期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开展“写给父母的一封信”、“青春期宣言”等活动,可以使青春期教育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健康度过青春期的目的。

第3目生命自我管理(3课时)

教师可以用1课时的时间介绍生命自我管理的内涵,介绍如何制定健康计划及其实施健康计划,然后让4个同学为一组,结合教材思考与讨论栏目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哪些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一份健康计划。

第三章第二节

第一目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2课时)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建议在上课的前几天,布置学生收集他们所知道的疾病的名称,并提出以下问题,以供思考:

1. 在你们所知道的疾病中,哪些病是传染病? 哪些病不是传染病? 并说明理由。 2. 哪些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3. 你能根据这些传染病发病的原因而将它们分为几种类型吗?

经过课前的调查和思考,学生应该对传染病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这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上课时,教师可将教材信息库中提供的传染病名称和学生说的传染病名称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分析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分析一些常见的传染病时,教师应出示一些病原体的挂图或幻灯片,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传染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将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传染病预防的措施联系在一起学习。在学生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之后,教师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针对这三个基本环节怎样开展对传染病的预防。然后再以艾滋病为例,提供给学生一些艾滋病的资料,如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艾滋病的最新报告或一些报刊的报道(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艾滋病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再与学生一起分析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教师应当注意现代社会的疾病类型的变化,一是传染病。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的提高,传染病曾一度被人类遏制住肆虐的脚步。但是,这

些年来,不仅肺结核、疟疾和鼠疫等过去几乎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而且还产生了艾滋病、埃博拉病和克雅氏病等一些新的传染病。可见,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还远未到高奏凯歌的时候,丝毫懈怠不得。二是艾滋病。虽然艾滋病传入我国不过1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极为迅速,形势相当严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与学生探讨这个问题,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及其预防的知识,这无疑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三是器官移植与免疫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关注这个问题,关注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目人体的免疫功能(2课时)

人体的免疫功能是本节的难点,内容涉及到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建议教师多联系生活实例分析和将解,先从感性的材料入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近年来,随着计划免疫的全面普及以及各种媒体对器官移植报道的增多,学生涉及到的免疫的事例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只要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材料与生活中的有关免疫的事例相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收集与免疫有关的事例,并将这些事例经过整理之后以适当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下一些问题,可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你知道器官移植吗? ”“当一个人肾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医生是否可将任何一个健康人捐献的肾脏移植给病人呢? ”“如果不能这样做,原因是什么呢? ”“人体这种能识别自己和非己的功能是好还是坏呢? ”等等。每个问题都让学生回答。上面的一系列问题除了最后一个不好回答,会引起学生争议外,其他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而且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为顺利地进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关于人体的三道防线,教材分别从皮肤和粘膜对细菌的杀灭作用、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对第一、第二道防线作了说明。关于第三道防线,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从活动园地的预防接种事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道防线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感染病原体或预防接种后获得的。教师讲述这三道防线时,应注意补充生活中更多的事例,并与形象生动的卡通插图相结合,边讨论边总结,并在必要时展示吞噬细胞、淋巴结、脾脏、肝脏、胸腺、白细胞的挂图或幻灯片,以帮助学生的理解。

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异性免疫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将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做成动画,或用简单的示意图进行演示(如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以帮助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天花病毒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吗? 水痘病毒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吗?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一定的抗原作用于淋巴细胞只能产生特定的抗体,并且因为这些抗体是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形成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关于计划免疫的学习,不要求学生知道多少疫苗的名称,主要是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上课时将自己的预防接种证带来,看看自己儿童时期接过哪些疫苗,并从这些接种过的疫苗中能体会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国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心。

第三目生活方式与常见非传染病(2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本目安排了一个实验,酒精和药物(尼古丁)(用烟草浸出液替代)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要顺利完成这个实验,需要教师认真加以指导,如选择什么样的酒精浓度、水蚤心脏的位置、心率的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等等,这些细节非常重要,往往影响实验的效率,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些提示。在实验中,每一组的学生最好选择3个对照实验完成,即清水中水蚤的心率、两组有一定浓度梯度的酒精溶液中水蚤的心率,每一组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次数以求取平均值,然后从这三组中的平均数据中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具体的一些事项可参考背景资料。

虽然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与青少年所患疾病相距甚远,但是,教材在生活方式与常见非传染性疾病的教学内容中还是在思考与讨论栏目中安排了对这些常见病的发病原因的分析。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方面因为这些疾病是当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必须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另一方面,这些疾病的形成除了遗传和生活环境的原因外,还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方式有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不注意,将来成年后就可能会患这些疾病。同时,关注这些疾病还可以影响青少年的父母和家人的生活方式,等等。通过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已经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

建议教师课前多收集(也可以同时让学生收集)一些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资料,如这些疾病的图片、形成原因、症状和危害等,为课堂教学和讨论做准备。在课堂教学时,重点应放在这些疾病的形成原因及危害上,如恶性肿瘤中的肺癌主要是因为吸烟等原因造成的;膳食中的营养不平衡,过多地吃一些脂肪含量高或热价高的食物,会导致身体肥胖,到一定年龄时可能会引起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等等。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形成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从而自觉地注意饮食习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如果学生有兴趣和能力,可以建议学生根据本节实验的结论和讨论的结果,出一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黑板报进行宣传,把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这样的教育意义更大。

第三章第三节 第一目医药常识(4课时)

本目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医药常识。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或家人是否有过在生病的时候,没有去医院而直接吃药的经历? 这样做可以吗? 为什么? 一般来讲,城市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生病以后家长给吃两片药就好了,也不用去医院,既能够节省时间,又能够及时治病,不会耽误学习。这样做是可以的,但前提条件是家长要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一旦用药错误,不仅耽误治病,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这两个名词对大多数同学来讲还比较陌生,一般只有在大城市中规模较大的药房中才可以见到。教师一定要向同学解释清楚,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采用这种

方法来管理药房和药品,这也是我国国家药品管理的要求和趋势,虽然现在仅有少数药房是这样做的,但以后所有的正规药房都必须要采用这两个名称。所有的处方药,都需要患者持有医生开的诊断证明和药方,才可以购买,就像在医院的药房一样。而非处方药则可以任意购买,然后按照药品说明使用。这样,就要求大家都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和药品的常识。

教材中信息库中提供的资料就是用来帮助同学学会读懂药物的使用说明的,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种方式有利于同学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而且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教师需要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作业,请同学每人从家中带来一张药物的使用说明,以备课上使用。上课时,教师先带领同学阅读书上的药物使用说明,让同学先对使用说明有一个基本概念,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书中列举的新速效感冒片是西药,牛黄解毒片是中药。在药物的使用说明中,“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一项,主要说明该药对哪些病起作用,即能治疗何种病症。因此,使用时一定要结合病情,对症下药。“用法”主要说明药物的使用方法,有些药物不是口服的,可能是外用或含片,请同学们注意。药物的“用量”指出用药的多少,有些时候必须与规格结合起来看,例如,感冒冲剂为袋装,在用量上写明:“每次12克”,规格上写明:“每袋6克”,因此,实际上每次应服用2袋。药物的有效期是关键,请大家注意看清楚,上面标明的是生产日期,有时需要依此来推算有效期。“批准文号”和“制造单位”说明该药品经过国家检验合格,否则为非法药品,不能使用。介绍后,教师可以把同学分成4~5人一组,每人拿出自己带来的药品使用说明,大家交换着阅读,并讨论书上的问题。每组选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的讨论结果。大约15分钟后,请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每组的记录员向大家汇报讨论的结果。报告时,应先向大家介绍本组都讨论了哪些药物的使用说明,然后逐一回答讨论题目。教师在每组同学报告后给予点评,最后进行小结。

关于活动园地“了解医药发展式史上的杰出人物”教师可以以主题活动日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对于家庭药箱的配置,应该请每个同学都自己配置一个。应引起教师注意的是,同学们配置出来的药箱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区别。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学生家庭成员的特点,指导同学合理配置。因此,通过这个活动,既可以增加同学对常用药物的了解,又可以培养同学独立、全面地考虑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急救。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拓展视野中紧急救护的内容重点介绍急救电话的拨打方法。在介绍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这部分内容时,最好使用急救模型,边讲解边演示。如果没有模型供同学练习,教师一定要把动作要领讲解清楚。教师可以用一个较软的玩具娃娃作为模型,边讲解边演示。在介绍出血和止血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同学回忆第一、二章中有关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的内容。在大血管破裂出血时,首先要保证心脏的血液供应(在此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全身的血液循环方向),在大动脉出血时,要按住破裂血管的近心端;在大静脉出血时,要按住破裂血管的远心端。

有关急救的内容,还可以请学校医务室的医生、学校或社区红十字会的老师协助,介绍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例如,急救箱中各项物品的放置和用途,止血用的止血带和三角巾的使用方法,等等,使同学更形象地学习和掌握急救的要点。

第二目(1课时)

本目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医疗技术,教师可以采取观看录像、或让学生阅读第二章第三节拓展视野、第三章第二节拓展视野以及第三章第三节中你知道吗模块的内容以及本目教材中的一些图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从网络收集更多的资料,出一期墙报。

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1、内容介绍

本章编写的思路是从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基础、结构形式以及环境条件入手,介绍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本章包括两节内容分别是:人体是怎样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

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从解剖学的角度阐述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成分。编写从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开始介绍,因细胞分化产生的不同细胞群构成了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有机结合构成器官,功能密切联系的器官组成系统,最后各个系统有机组合成协调统一的整体——人体。总体上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基本原则,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五个层次介绍生命活动的结构形式。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从生理学上最核心的问题“内环境及其稳定性”入手,介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在小学《自然》及初中《科学》课程有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建组织、器官和系统等概念,知道人体的结构层次,认识并理解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本章的教学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规范使用低倍显微镜的基本技能以及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人体生理数据。

2

3、本章要求

核心概念: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的结构层次、内环境及其稳定性

机动1课时可用作本章内容的小结和练习。

4、重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

几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内环境及其组成部分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本章难点

人体主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内环境稳定性的含义

血液常规检查对诊断疾病的意义

尿生成过程

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5、教学建议

第一章第一节

第1目: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2课时)

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对细胞及其类型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目从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相互关系着手,引出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细胞群,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了不同的组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讨论细胞分化的含义、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如何观察细胞的结构,从而引出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由于《科学》对显微镜知识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中可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知识。在学生初步具备使用显微镜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为其主动探究学习做准备。而观察细胞的前提是必须制作好临时装片,因此引导每位学生按要求制作临时装片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在《科学》课程中学过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在课堂上请他们谈谈制作装片的体会,这对全体学生是很好的激励,有助于学生树立制作装片的信心。在制作装片以前,可先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方法与技能”,并思考诸如“为什么要将显微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等问题,以引导学生注意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要点,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第2课时是实验课,在实验室进行。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人体细胞的生活状态。用0.1%龙胆紫生理盐水是便于初学者寻找和观察细胞。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死的。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实验组。一组滴加生理盐水;一组滴加0.1%龙胆紫生理盐水,分别制成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再进行观察,并进行实验效果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染色的作用。

教师应利用学生在《科学》课程已经知道的有关动物细胞形态结构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构成人体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在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组织的概念。学生在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的玻片标本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显微镜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会影响观察的效果和时间。如果学校条件许可,教师不妨利用显微投影或实物投影指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总结构成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的特点上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第2目:器官是由什么构成的(2课时)

第1课时为实验课,在实验室进行。

在引导学生认识器官这个概念时,可采用解剖新鲜猪胃并结合观察胃壁永久装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组成胃壁的几层结构。由于神经组织需要特殊的染色才能显示其结构。因此,观察胃横切面的切片时,学生可能会问神经组织在哪里,教师回答在黏膜下和肌层之间都有

神经组织,进餐后分泌胃液是黏膜下神经丛活动的结果;而胃的运动则是肌层神经丛活动的结果。

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时,教师尽量避免直接讲述,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让他们练习口头表述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观察人体结构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因为要观察的系统比较多,需要学生较长时间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如果依次观察、顺序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影响学习情绪。所以,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通过“活动园地”中“你知道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吗?”让学生分成小组对照图讨论,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器官系统的相应位置和分布情况,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有可拆装的人体结构模型,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拆装过程进一步识别。

第2课时,课堂讨论。

教材中设置“思考与讨论”栏目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用担心学生回答错,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思考与讨论”栏目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解剖学知识”,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回答,对于回答不正确的方面,教师再有意识地重点介绍。

问题1:为什么说挖耳是一种坏习惯?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耳的结构,提出这一问题的用意是复习耳结构的知识,特别是中耳结构的知识。教师可以提供中耳的解剖图,并提问:“中耳通过什么结构与外界相通?”并通过临床中耳炎患者听力受损的现象让学生理解中耳的传音功能。

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含有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耵聍腺分泌耵聍,有保护耳道的作用。耵聍与脱落的上皮和尘埃混合后形成耳垢。挖耳时,如果不小心很可能损伤外耳道的皮肤,造成炎症。

问题2:痤疮是皮肤的哪一部分表现异常?

皮肤分表皮和真皮,表皮位于表层,真皮位于表皮的下面。真皮层中含有神经和血管,也含有其他一些结构,如汗腺、毛发和油脂腺。如果皮脂腺被油脂堵塞,会引起的细菌感染,产生粉刺或痤疮。

问题3:吃饭时为什么不能大笑或大声说话?

咽是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颈椎前方,上附于颅底,下于第6颈椎下缘移行为食管。咽的前方自上而下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据此,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食物从口腔经咽峡到咽腔,再入食管,吸入鼻腔的空气经鼻后孔(或从口腔经过咽峡),再经咽腔入喉,然后气管。由于腭的形成,使口腔和鼻腔完全隔开,但在咽部仍有部分腔道是消化、呼吸管道的交叉通道。

吞咽是食团经咽部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射动作。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部感受器,反射性地使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封闭鼻咽通道;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封闭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停;食管上括约肌舒张,食团被挤入食管上端。

吃饭时,如果大声说话或大笑,使吞咽反射不能协调进行,咽与鼻腔或咽与气管的通路不能及时封闭,食物会呛入气管或从鼻腔流出。

问题4:如果长期坐姿不正,会造成什么后果?

从侧面观察,人体的脊柱呈“S ”形,有颈、胸、腰和骶四个生理性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这样便加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人类脊柱的弯曲是人体直立的结果。从个体发生上看,这些弯曲也是直立姿势影响下形成的。婴儿脊柱的胸曲和骶曲在胚胎时即已形成。出生后三个月,随着婴儿学坐和抬头,出现颈曲;孩子约一岁半左右,当学站立和走路时,则产生了腰曲。这些弯曲,使人类脊柱具有弹性,从而缓冲了在跑、跳和走路时所产生的震动,对脑有保护的作用。

如果长期坐姿不正,会造成脊柱四个生理性弯曲的变形。例如,长期趴着写字,有弯腰干活,会造成胸曲加大造成驼背;大腹便便的人腰曲更加前凸。这些变形使脊柱的弹性减弱,不利于缓冲运动时产生的震动。

问题5:如果右下腹疼痛,可能是什么器官出了问题?

临床上将人的腹部以脐部为交点划分成四个部分:右上腹、左上腹、右下腹和左下腹。右上腹疼痛一般与肝脏和胆囊有关;左上腹疼痛可能与胃的发炎有关;右下腹疼痛可能与阑尾发炎有关,在女性下腹部疼痛有可能与输卵管炎症有关;整个腹部的疼痛又可能与肠痉挛有关。由于腹部疼痛与内脏器官病变的关系定位较困难,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为了能让医生正确地判断出问题的内脏器官,腹部疼痛时,一般不应乱吃止痛药。

问题6:我们抬腿走路时,肌肉和骨骼是如何配合的?

结合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起重点介绍。

骨与骨间的连结叫做骨连结。人体骨连结的构造和功能各有不同,可分为纤维连结和滑膜关节连结两种形式。抬腿走路主要涉及到膝关节,它属于滑膜关节,简称关节。滑膜关节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具有腔隙,活动性较大。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在骨骼肌的牵引下,关节能做各种动作,其形式有屈和伸、内收和外展、旋转、环转等。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即骨骼,有维持体形、支撑体重和保护内脏器官等功能;骨骼肌借腱附着于相邻两块骨的骨面上,收缩时以骨连结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各种活动。因此,在运动过程中,骨是杠杆,骨连结为支点,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部分。

在运动过程中,使关节运动方向相反的肌肉叫做拮抗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是拮抗肌,胸锁乳突肌收缩使颈弯曲(低头),斜方肌收缩使颈伸展(抬头)。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是拮抗肌,肱二头肌收缩使前臂屈,肱三头肌收缩使前臂伸。

第3目:器官之间有联系吗(1课时)

观察人体的主要系统,是全面认识人体的组成、体验人体是统一整体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器官系统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完整的人体中,这些器官系统的活动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归纳人体的几大系统”的教学:

这一栏目中设置了8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组成人体主要系统的各个器官名称。其中问题1~4以及问题7是让学生总结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

系统的组成,教师可结合练习册上的题目进行教学;问题8的教学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在这里只要让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淋巴循环系统由淋巴结、淋巴管和淋巴液组成即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可在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后再归纳,问题5重点放在神经细胞的结构特点上,是让学生复习第一目所学的知识,问题6可放在讲授激素调节时提出。

问题1:运动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如何起保护内脏、支持躯体和运动躯体的功能?

在上一个“思考与讨论”栏目问题6的基础上,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困难。教师可提供人体骨骼的标本或模型,重点观察颅骨、胸廓、髋关节和肩关节。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颅骨以骨缝连结,保护脑;胸廓由脊柱、胸骨和肋骨组成,保护心脏和肺;髋关节的三块骨(髂骨、坐骨和耻骨)成年后愈合在一起,容纳股骨头的髋臼很深,形成稳定的髋关节,支持人的体重;肩关节中肱骨头与肩胛骨的连结面小,组成的关节活动范围大。

问题2:呼吸系统使人体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外界的气体经过呼吸道的哪些器官最后到达肺泡?

呼吸系统由传导部和呼吸部两部分组成。传导部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内多级支气管;呼吸部包括肺内的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临床上,常将鼻、咽、喉叫做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叫做下呼吸道。

问题3:食物在哪些器官中被消化,又在哪些器官中被吸收?消化腺有什么作用? 消化系统可根据其功能不同分为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管从起始到终末依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其中,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等。

消化腺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类: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粘膜层和黏膜下层内,如唇腺、舌腺、颊腺、腭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以外,如大唾液腺、胰腺和肝等。它们以导管通连,并开口于消化管腔中,其分泌物都进入消化管中,参与化学性消化或起润滑作用。另外,消化腺也可分泌一些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对机体有保护的作用。

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消化,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可吸收水分和一些维生素。

问题4:尿液是在肾脏中形成的,膀胱起什么作用?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的代谢产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尿酸和多余的水分等,随着血液循环运送到肾而形成尿液,由输尿管将尿液输送到膀胱进行暂时贮存,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问题5:神经系统是人体的调控中心,神经细胞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神经细胞是如何在体内形成网络的?

神经细胞在形态上的特点是具有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细胞通过其突起及其形成的突触形成网络。

问题6:内分泌系统中的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胸腺、性腺(卵巢、睾丸)等都没有导管,这与肝、胰和唾液腺有什么区别?

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叫做腺。

根据腺的分泌物排出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类。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到其他器官或体表,如肝、胰和唾液腺等;内分泌腺没有导管,腺细胞常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腺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叫做激素,激素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随血或淋巴运送至全身,选择性地作用于一定的细胞或器官。

问题7:男性生殖系统有哪些器官?女性生殖系统有哪些器官?生殖细胞是由什么器官产生的?

男女生殖器官,均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

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输精管道和附属腺。睾丸是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输精管道包括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睾丸产生的精子,先贮存在附睾中,并在此继续发育成熟;射精时,精液经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排出体外。附属腺包括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它们的分泌物参与组成精液,供给精子营养并有利于精子的活动。男性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卵巢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输卵管是输送卵子和受精的管道。子宫可孕育胎儿和定期产生月经。阴道是分娩出胎儿和排出月经的器官。女性外生殖器即女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前庭球和前庭大腺等。

问题8: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它们分别由哪些器官或组成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淋巴循环系统由淋巴结、淋巴液、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组成。

第4目:人体的结构层次(1课时)

在上述三目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充分的观察和讨论,已经获得了有关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知识,因此,在此总结出人体的结构层次是顺理成章的事。教师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并通过对思考与讨论栏目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人体活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并指出这种整体性和协调性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基础上实现的。

第一章第二节

第1目:人类能在怎样的环境中生存(1课时)

在本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从讨论载人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是如何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通过对思考与讨论栏目所提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条件,从而引出内环境的概念。

不利于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

极地——低温;沙漠——缺水;海洋——高压和缺氧;火山——高温和粉尘;高山——缺氧和低温;太空——缺氧、缺水、低温和辐射等。

第2目: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3课时)

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是本目教学活动的重点,而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总之,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一些恐惧。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当然,学生的回答往往很不全面,很不系统。这时,教师不要忙着补充,而是要及时评价学生从生活经验和教材外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继续积极补充,再进行归纳,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可以用鸡、鸭或家鸽的血,也可以用猪、牛或羊的血) 演示给学生看。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关于贫血

贫血有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两种。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少铁元素,使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造成的一种贫血症。贫血时,患者表现出面色苍白,头晕,精神不振,身体消瘦,肌肉软弱无力,抗病能力差等症状。

引起这类贫血有三方面原因:(1)生长快,对铁的需求量猛增。据估计,3岁~10岁的儿童需铁10毫克/日,而到了青春期就高达15毫克/日~18毫克/日,比成人需要量高几倍。一旦铁的摄入量不足,就会引起缺铁;(2)因外伤而大量失血,或因钩虫病、肠息肉而慢性失血,以及女孩青春期出现月经初潮等,都会使体内铁贮量下降而缺铁;(3)因缺乏营养知识,膳食中铁的摄入量不足而缺铁。

纠正缺铁性贫血除应及时彻底治愈造成失血的疾病以外,还应该增加铁的摄入量。增加铁的摄入量的关键在于饮食。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动物血、瘦肉、豆腐、木耳、虾皮、海带等,这些食物都有助于治愈贫血症。

营养不良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B 12和叶酸引起的。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往往正

常,但是红细胞的数量少,红细胞的体积比正常大。此病的主要症状是:口、唇、指甲等处明显苍白,皮肤蜡黄,颜面浮肿,精神状态差,反应迟钝,患者还常常合并缺铁性贫血。

纠正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一旦确诊,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叶酸、维生素C ,并且肌肉注射维生素B 12,同时改善饮食,多吃牛肉、猪肝、绿叶蔬菜和水果等。还应该配

合治疗缺铁性贫血,否则不会取得良好的疗效。

关于血液凝固

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这一现象叫做血液凝固。血液流出人体血管就会发生凝固。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连锁反应的结果,其最后阶段是由原来溶解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像细丝一样,在形成过程中相互交错重叠,并把血细胞网罗在内,使原来呈溶胶状态的血液逐渐变成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血凝块形成以后,由于血小板收缩蛋白的收缩作用,使血凝块回缩变硬,同时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血清。

血管内循环着的血液一般不会发生凝固,主要原因是:(1)正常的心脏和血管的内膜光滑,不致发生血小板的破坏;(2)血液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是体内产生的一种较重要的抗凝物质。它可以抑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3)血浆中还有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可以随时将血管内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

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内环境的稳定性以及内环境的稳定是通过调节实现的。本目中“实验与实践”栏目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测定体温、心率、唾液pH 等生理数据,体验内环境稳定的两层含义。

在所测定的三种生理数据中,只有体温属于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它是保持相对恒定的,即不管外界环境温度如何,正常人体温在36.5℃~37.5℃范围内(口腔)。心率和唾液的pH 不属于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它们的数值随人处于不同状态而变化很大。而这种变化正是为了满足内环境的稳定而进行生理活动调节的结果。

第3目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4课时)

关于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展开,由于学生已在《自然》和《科学》两门课程学习了部分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引导学生分析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利用模型、教学挂图或课件引导学生复习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然后以内环境稳定为中心,举例分析各系统所起的作用。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

首先提问问题3: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心的血管,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的微细血管,血液在此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

血液由心脏节律性地泵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心,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称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分为大循环(体循环)和小循环(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时进行。

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明确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教学挂图、投影及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并通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说明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肺循环:全身返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血沿上述路径

的循环,称肺循环或小循环。

体循环: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脉窦流回左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体循环或大循环。

再提出问题1:血液从哪里获得养分和氧气?

血液从肺泡毛细血管处获得氧气。由于在讨论肺循环时,已获得了答案,在这里主要讨论肺泡和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气体交换速率的关系,教师可列举一些临床病例如肺气肿患者呼吸困难的实例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血液主要从小肠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通过营养物质的吸收获得养分。

食物在变成可吸收的形式之前需要经过消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各种消化腺及其所分泌的消化液的生理作用,让学生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关于小肠结构特点与吸收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认识小肠的长度、肠腔内的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细胞等。

最后提出问题2:组织细胞从哪里获得养分和氧气?

细胞细胞通过组织液(细胞外液)获得养分和氧气。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主要从组织液的成分和组织毛细血管的特点讨论组织液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明白组织细胞通过组织液的中介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尿液在形成过程中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教学:

在讲述肾脏的泌尿功能以前,有必要先介绍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推测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小囊壁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1和2:

尿液是样品A ,理由是: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尿素、尿酸和无机盐含量显著增加; 原尿是样品B ,理由是含微量蛋白质;

血浆是样品C ,理由是含葡萄糖和蛋白质。

血液流经肾小球发生滤过时,必须穿越肾小球滤过膜这道屏障。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层)、基膜(中间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外层)三层结构组成。物质能否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决定于物质分子的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

一般来说,分子有效半径小于1.8纳米的物质,如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180)的有效半径为0.36纳米,可以被完全滤过;有效半径大于3.6纳米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白蛋白(相对分子量约69000)则几乎完全不能滤过。

正常情况下,滤过膜的面积通透性都比较稳定。但在病理情况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管腔变窄,使具有滤过功能的面积减少,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使血浆蛋白甚至红细胞“漏”出,故可出现少尿、蛋白尿和血尿现象。

尿液中混有血细胞时叫做血尿。血尿可以呈鲜红色、洗肉水样或茶水样,用显微镜检查尿液,可以观察到血细胞的存在。

泌尿系统及其邻近器官发生病变或某些全身性疾病,都可以引起血尿。

如果泌尿系统有炎症、结石、肿瘤、外伤等疾患,使肾脏血管破裂或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以造成血尿。由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如精囊、子宫) 的炎症、肿瘤等疾患会波及到尿道,使尿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常常会造成血尿。由于感染、血液病、心血管病等疾患,使有关部位的血管受损或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因血小板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可以造成血尿。

如果发现血尿,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确定发生病变的部位,根据造成血尿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 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于150毫克) ,蛋白质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反应。

在病理情况下,如患有肾病时,滤过膜的滤过作用会发生改变。原因之一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被滤过;另一个原因是滤过膜表层覆盖着带负电的某种蛋白,按照同性相斥的原理,它能阻止血液中带负电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 通过。因此,当患有肾病时,滤过膜上的某种蛋白减少,白蛋白滤出增多;在病理情况下,还可能会造成肾小管的重吸收障碍,使原来滤过的少量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以上情况都可能造成尿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每日排出量超过150毫克) ,形成蛋白尿。

在了解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以后,教师可以提出“维持内环境稳定有什么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并自然过渡到“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为第2章的学习作铺垫。

第二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内容介绍

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环境的稳定依赖于各系统功能的协调,而各系统功能的协调则依赖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与该个体的基因组以及发育环境有关。本章的设计思路是先从神经调节入手,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其次是激素调节,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最后是基因的控制控制作用,介绍人体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分别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基因的控制作用。

第一节“神经调节”重点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与作用。学生通过观察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非条件反射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知道反射的含义及反射弧的组成。

第二节“体液调节”重点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激素的生理作用。通过分析应急反应的过程说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通过对一些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对于人体主要系统如何相互依存、分工合作完成整体功能有较深的理解。

第三节“基因的控制作用”主要介绍人体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分析人体性状的调查结果来直观感受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比较男、女染色体图谱来了解人体性别的决定,了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人体的整体性,认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生命活动调节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人体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

3、本章要求

核心概念:神经调节、反射、体液调节、激素、染色体、基因、性状、遗传与变异

4、重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

人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组成

人体主要的激素及其功能

人体的整体性

人体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人体的性别决定

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本章难点

反射弧的结构组成

人体的整体性

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5、教学建议

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教学要尽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开展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和提出疑问,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联想和疑问,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并给予明确的归纳和指导。

第1目神经系统的组成(3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神经系统的模型或教材中的插图,并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与归纳来完成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学习。

概述(1课时)

脑的组成(1课时)

重点讨论大脑和下丘脑的功能,大脑活动与心理现象、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人类对大脑功能的认识是从对临床病人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资料的分析中获得的。教师可提问学生“大脑功能分区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引起学生思考,接着向学生介绍以下一些资料,让学生明白这些名称的由来,从而了解大脑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

关于皮层初级感觉区和感觉联合区:

早年的研究认为神经系统对信息的加工是逐级的,感觉的初级皮层如顶叶初级感觉区、初级味觉区、枕叶初级视觉区、颞叶初级听觉区等,从皮层下结构(主要是丘脑)接受感觉信息,然后向其他大脑皮层区域投射。感觉联合区如顶叶的感觉联合区、枕叶的视觉联合区、颞叶的听觉联合区等,接受不同初级感觉皮层来的感觉信息,加以分析整合,形成知觉。虽然,近年来的研究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但是,大脑功能分区的名称还是保留下来。

关于布洛卡区和魏尼克区:

这两个区域与语言功能有关。布洛卡(Braca )是法国神经病学家,1863年,他发表了他的8例病例报告。这些病人好像都因损伤左半球额叶(额下回后部)而产生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困难,病人好像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有时,病人的语言呈打电报样,能蹦出一些有意义的词汇如主语、谓语而省略连接词或代词,并常有语法错误和意译错误。病人一般能理解读到或听到的语言,但往往是简单语言。后经实验研究证明多数人左半球与语言功能有关,因此,由Broca 所发现的与语言相关的左额叶额下回后部就被称为Broca 区。1874年,德国神经病学家魏尼克(Wernicke)报告了损伤左半球Broca 区以外的、位于听皮层和角回之间的颞叶上面皮质也能造成语言障碍。这个部位被称为Wernicke 区。该区损伤引起的失语症与Broca 区损伤导致的语言障碍颇为不同。Wernicke 失语症主要表现为理解语言困难。病人常常能相对流利地讲话,但是其内容往往没有意义。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因其与垂体在解剖学上的密切联系而使得下丘脑成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纽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学挂图讲明白下丘脑与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的关系。

脊髓的组成及神经系统组成的总结:1课时

第2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3课时)

实验(1课时)

要组织好膝跳反射的学生实验。要求每个同学都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措施,一是选准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二是叩击时机应是趁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实验后,教师可以请同学们根据膝跳反射的实验,自己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反射弧分析(1课时)

关于反射弧的教学,应当首先充分利用膝跳反射的事例和教材中的插图,要求学生真正看懂膝跳反射的插图,并根据该图试着写出该反射通过的神经结构──反射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试着写出眨眼反射等反射的反射弧,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新情境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如为什么有的同学注意力集中在膝盖部位时未能出现膝跳反射,如何解释等。从而让学生理解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虽然不在大脑皮层,在脊髓或脑干,但大脑皮层可以通过传出联系对这些反射的神经中枢进行调控,从而决定反射是否出现。

排尿反射及其调节(1课时)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内容为“排尿反射及其调节”,目的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理解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有层次性的,虽然排尿反射的基本中枢在骶髓(脊髓骶部),但是高位中枢如大脑皮质可以对基本中枢的活动进行调节。

膀胱的逼尿肌和内括约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由2~4骶髓发出的盆神经中含副交感神经纤维,它的兴奋可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弛缓,促进排尿。交感神经纤维是由腰髓发出,经腹下神经到达膀胱。它的兴奋则使逼尿肌松弛,内括约肌收缩,阻抑尿的排放。但在排尿活动中交感神经的作用比较次要。

膀胱外括约肌受阴部神经(由骶髓发出的躯体神经)支配,它的兴奋可使外括约肌收缩。这一作用受意识控制。至于外括约肌的弛缓,则是阴部神经活动的反射性抑制所造成的。

上述三种神经中也含传入纤维。

排尿活动是一种反射活动。当膀胱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时(400毫升~500毫升),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也到达脑干和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并产生排尿欲。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沿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扩约肌松弛,于是尿液进入后尿道。

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能对脊髓初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小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未臻完善,对初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小儿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排尿或贮尿任何一方发生障碍,均可出现排尿异常。临床上常见的有尿频、尿潴留和尿失禁。排尿次数多叫做尿频,常常是由于膀胱炎症或机械性损伤(如膀胱结石)而引起的。膀胱中尿液充盈过多而不能排出者称为尿潴留。尿潴留多半是由于腰骶部脊髓损伤使排尿初级中枢的活动发生了障碍所致。当脊髓受损,以致初级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时,排尿便失去了意识控制,可出现尿失禁。

关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重点放在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经过学习形成的差异上,关于条件反射,课程标准未作要求,教师可以不加以展开。

第二章第二节

大多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各部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可以据此提出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性激素的知识,进而导出体液调节的问题。

第1目激素有什么作用(3课时)

内分泌腺的特点及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在介绍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同时出示内、外分泌腺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对比观察并分析得出内分泌腺在结构上的特点,进而引出内分泌系统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表格:

教师应结合你知道吗模块中提供的素材,了解胰岛素的发现史及著名的研究实验,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的教学:

教材中所提供的资料主要说明了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作用,并且说明了激素的作用是只能加速(或抑制)某些器官和组织原有的生理活动,而不是创造出一种新的生理活动。从这个资料中还能得出研究激素生理作用的基本方法,即去掉某种激素或其来源观察某种生理现象是否消失或显著减少;恢复这种激素后观察该种生理现象是否重新出现;对正常动物增加这种激素的含量是否加速(或减慢)这种生理现象的出现。

可能的结论:由于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因此被破坏了甲状腺的的蝌蚪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而不能发育成蛙。当在饲养缸的水中放入了外源的甲状腺激素,补偿了因甲状腺损坏而失去的功能。因此,被破坏了甲状腺的蝌蚪能发育成蛙(这种实验方法为自身对照)。正常的蝌蚪能分泌甲状腺激素,在正常蝌蚪的饲养缸内添加外源的甲状腺激素,使正常蝌蚪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浓度增高,作用增强,发育加速,由于蝌蚪没有足够的时间长大,因此蛙个体很小。

关于“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激素分泌失常的后果”的教学: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侏儒症和巨人症患者以及呆小症和甲状腺亢进患者图片以及分析患者的症状了解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归纳,填写下面的表格,最后,可由同学自己归纳出激素的概念。

第2目激素的释放是怎样控制的(3课时)

这一目的教学内容虽然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教材编写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人体的整体性,以及理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还是有必要对学生介绍激素分泌的调节以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互关系。

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特点是含量少,作用大。因此,体液中激素的浓度必须保持稳定,从而保证内环境的稳定。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长期缺碘为什么会造成甲状腺肿大?”的教学:

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关于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可以放在第2目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甲状腺的功能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的调节。此外,甲状腺还可进行自身调节及受神经系统调节。某些地区由于饮食中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致使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促甲状腺激素刺激佳状腺细胞增生,结果导致甲状腺肿大,临床上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单纯性甲状腺肿。

关于“思考与讨论”中“怎样判断糖尿病患者”的教学: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绝对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多而造成胰岛素的相对不足以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所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或糖尿病不典型症状时,就会考虑到自己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单凭口渴、喝水多、尿多等症状不能诊断自己患有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是以血糖水平为标准的。尿糖阳性也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因为尿糖出现加号(+),有时在正常人中也会出现。所以要确诊糖尿病必须是以静脉抽血检查出的血糖浓度为准。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简单地讲,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126mg/100 m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200mg/100ml。

这里的餐后2小时,常常是以进餐2两馒头为标准,因为进餐的多少也会影响血糖的高低。

OGTT 试验: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当血糖升高的程度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使诊断摸棱两可时,而进行的一种进一步确诊糖尿病的检验措施。让患者在空腹情况下口服75克葡萄糖,于2小时后抽血检查血糖水平,如果要诊断糖尿病则:

服糖后2小时血糖>200mg/100ml,

糖耐量异常(IGT)和空腹葡萄糖受损(IFG)。

糖耐量异常(IGT)是指OGTT 试验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正常的138mg/100ml,但仍未达到200mg/100m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这些患者叫做葡萄糖耐量异常。

空腹葡萄糖受损(IFG)相应的就是指空腹血糖升高,也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在112mg/100 ml~126mg/100 ml之间。

IGT 和IFG 可以说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的过度状态,这部分人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患者,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性非常高,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先兆。据有关研究报道,每年5%-8%的IGT 者将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此外IGT 者发生心血管病变,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的危险性也大大提高。

从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的曲线可以看出患者乙的空腹血糖>126mg/100 ml,并且餐后2小时血糖>200mg/100ml,因此患者乙是糖尿病患者。

关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的教学,教师可从肾上腺的结构特点以及神经支配的特点入手,重点介绍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功能以及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接着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特别兴奋或突遇危险时的感觉及身体状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一个案

例,归纳出哪些是神经调节的结果,哪些是激素调节的结果。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二章第三节

人们对遗传与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比较亲子代的各种特征开始的,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本节的教学也应按着这样的思路设计。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人体的性状,然后探讨性状的控制。

第1目人体的性状和遗传现象(1课时)

由于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提出了遗传和变异现象,对生物的各种性状已有初步了解。如果有条件,教师在课前应简要指导学生具体识别性状,安排学生调查自己和父母、父母的父母之间的性状关系,调查身边动物和植物上下代性状的情况,这样可以使讨论更充分些。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通过讨论应使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性状包括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如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有些性状是可见的,有些性状是难以观察到的。

2、能够初步识别不同种类的性状和相对性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3、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但也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2目染色体与基因(3课时)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目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人体性别的决定因子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在此需要教师总结出以下几点。

1、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他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由此判断男女差异与这对染色体有关,据此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2、男性体细胞的一对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 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 染色体。

3、女性体细胞的一对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且和男性体细胞中的X 染色体相似,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们同是X 染色体。

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困难一些。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体细胞内的性染色体是成对的,精子和卵细胞内会有几条性染色体呢(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回答问题)? 如果根据性染色体区分生殖细胞,精子有几种? 卵细胞有几种? 然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上的图解。在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安排模拟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

模拟实验:人类性别的遗传

目的

在人类,男的性染色体为XY ,可以产生两种精子,分別具有X 或Y 染色体。女的性染色体为XX ,产生的卵只有一种,具有X 染色体。本活动以卡片代表父亲和母亲的性染色体,并设计实验,以了解人类性別的遗传和生男生女的机率。

器材:

红色及蓝色卡片(10cm×8cm) 各2张

步骤

取红色卡片两张,分別写上X ,代表母亲细胞的兩个X 染色体。另取两张蓝色卡片,分別写X 或Y ,代表父亲细胞內的性染色体。

母亲产生的卵细胞含有一个X 染色体,父亲产生的精子含有个X 或一个Y 染色体。將代表卵和精子染色体的卡片依照图示的位置放在棋盘格的左方和上方。将新个体细胞內性染色体的组合写在方格中。

问题

男孩的Y 染色体来自父亲还是母亲?

男孩的X 染色体來自父亲还是母亲?

人类子代性別由哪一方決定?

一对夫妇已生一个儿子,理论上,下一胎生儿子的几率有多少?

基因控制性状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安排了一个信息库,介绍转基因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库和本节拓展视野中提供的资料,介绍人们运用转基因技术(转染色体技术)改变生物性状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基因控制性状。

在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问题,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问题是顺理成章的。教师在引入中,应明确探讨基因传递问题的思路,即基因在什么地方? 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教师可以事先备好图片,帮助学生回顾《科学》中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从中回忆起细胞核内染色体含有蛋白质和DNA ,以及DNA 是遗传物质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既然DNA 是遗传物质,基因应该在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但最终教师应明确地说明基因在DNA 上(学生不具备排除基因在蛋白质上的基础)。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 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两图帮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1、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的特定时期出现。染色体可通过特殊染色清楚的辨别出来。

2、一条DNA 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 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

关于基因的传递,教师可以通过回顾人的生殖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得出这一结论。接着可以提出,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 由此激发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有关部分,并通过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教师可利用人类某些遗传性异常的资料训练学生进行一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图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婚姻法禁止三代直系结婚?为什么国家倡导婚前检查?让学生明白近亲不能结婚以及婚前检查是控制遗传病发生的预防措施之一。

第3目生物的变异(2课时)

学生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并组织好“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讨论。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都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 健康与疾病

1、内容介绍

健康是公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初中生命科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健康,学会关爱生命。本主题是在学习有关人体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健康的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应用部分。

本章包括三节,分别是认识健康、常见病及其预防和医疗技术。

第一节“认识健康”是健康主题中的基础概念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及其内涵,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强调生命的自我管理在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制定健康计划。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参与。通过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健康问题,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理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个人的整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是情绪问题,情绪健康是判断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人因为缺乏调节情绪的技能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信息库介绍了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会这方面的技能,缓解压力,主动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第二节“常见病及其预防”是在学生对健康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常见病及其预防措施。通过分析各种疾病的发病原因,让学生了解保持健康的方法。

为帮助学生认识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中,我们以饮酒和吸烟为例,在实验与实践栏目中安排了“酒精和药物(尼古丁)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以此来说明酒精和烟草对身体的危害。这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

第三节“医药常识与医疗技术”是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健康,以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之后,为了进一步学会健康地生活,向学生介绍安全用药的基本常识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对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报刊资料,让学生学会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并提供平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本节实验与实践栏目安排的实验是“模拟现场心肺复苏”和“模拟伤口处理和包扎,让学生学会一些急救措施和方法。

2

3、本章要求

核心概念: 健康新概念、免疫、常见病、医疗技术、药物、祖国医学

4、重点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 健康新概念 健康的身体

青春期健康 制定健康计划 人体的免疫

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常见病的危害及其预防 安全用药常识 配置家庭小药箱 意外伤害与急救 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祖国医学 本章难点

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人体的免疫 5、教学建议 第三章第一节

第1目健康新概念(1课时)

本目以“我的健康观”这个活动入手,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关注自己的健康。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你知道吗模块和信息库中提供的资料,组织好教学。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健康三方面的关系。

教师在小结时,应把重点放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以执行猴的实验结果加以分析说明,也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有调查表明,在机场从事调度的工作人员,患心脏病的比例高于其他人。又如,美国的硅谷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但是工作竞争压力也非常大,经常有裁员的事情发生。在裁员期间,雇员的猝死率高于其他时期;失业者的血压也升高,在获得新工作后,血压又下降。这些都是由于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良所引起的疾病。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情绪不好时,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调节不良情绪? 请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可以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办法。注意,老师在学生发言时,对他们的方法先不要给予评价,等学生说完后再按照书上的类别逐一归纳。有些同学列举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并不合适,如吸烟、打架、饮酒、暴饮暴食等,教师应在最后予以指出和纠正。

第2目青春期健康(1课时)

大部分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必要的调查。例如,从学校卫生室借来学生八年级以前的体检表进行分析研究;安排学生在课前测量身高和体重,或在全年级做一次问卷调查,以便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的身体、生理和心理情况以及他们所产生的疑问。

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教学内容,真正关系到我们,我们只有了解这些事情,才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本目的教学过程更应

该多设计几个学生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历年身高资料,绘制出自己身高的变化曲线,与邻座男生(或女生) 所绘制好的身高变化曲线进行对比。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对于可能出现的差异以及讨论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其次,针对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也可以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如个别初中生谈恋爱、个别少女做母亲、个别少年与父母吵架并离家出走等。再次,对于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教师可以采用电视台“实话实说”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对于自己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变化及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应对种种心理变化的办法,一起找到健康度过青春期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开展“写给父母的一封信”、“青春期宣言”等活动,可以使青春期教育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健康度过青春期的目的。

第3目生命自我管理(3课时)

教师可以用1课时的时间介绍生命自我管理的内涵,介绍如何制定健康计划及其实施健康计划,然后让4个同学为一组,结合教材思考与讨论栏目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哪些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一份健康计划。

第三章第二节

第一目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2课时)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建议在上课的前几天,布置学生收集他们所知道的疾病的名称,并提出以下问题,以供思考:

1. 在你们所知道的疾病中,哪些病是传染病? 哪些病不是传染病? 并说明理由。 2. 哪些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3. 你能根据这些传染病发病的原因而将它们分为几种类型吗?

经过课前的调查和思考,学生应该对传染病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这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上课时,教师可将教材信息库中提供的传染病名称和学生说的传染病名称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分析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分析一些常见的传染病时,教师应出示一些病原体的挂图或幻灯片,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传染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将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传染病预防的措施联系在一起学习。在学生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之后,教师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针对这三个基本环节怎样开展对传染病的预防。然后再以艾滋病为例,提供给学生一些艾滋病的资料,如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艾滋病的最新报告或一些报刊的报道(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艾滋病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再与学生一起分析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教师应当注意现代社会的疾病类型的变化,一是传染病。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的提高,传染病曾一度被人类遏制住肆虐的脚步。但是,这

些年来,不仅肺结核、疟疾和鼠疫等过去几乎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而且还产生了艾滋病、埃博拉病和克雅氏病等一些新的传染病。可见,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还远未到高奏凯歌的时候,丝毫懈怠不得。二是艾滋病。虽然艾滋病传入我国不过1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极为迅速,形势相当严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与学生探讨这个问题,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及其预防的知识,这无疑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三是器官移植与免疫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关注这个问题,关注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目人体的免疫功能(2课时)

人体的免疫功能是本节的难点,内容涉及到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建议教师多联系生活实例分析和将解,先从感性的材料入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近年来,随着计划免疫的全面普及以及各种媒体对器官移植报道的增多,学生涉及到的免疫的事例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只要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材料与生活中的有关免疫的事例相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收集与免疫有关的事例,并将这些事例经过整理之后以适当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下一些问题,可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你知道器官移植吗? ”“当一个人肾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医生是否可将任何一个健康人捐献的肾脏移植给病人呢? ”“如果不能这样做,原因是什么呢? ”“人体这种能识别自己和非己的功能是好还是坏呢? ”等等。每个问题都让学生回答。上面的一系列问题除了最后一个不好回答,会引起学生争议外,其他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而且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为顺利地进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关于人体的三道防线,教材分别从皮肤和粘膜对细菌的杀灭作用、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对第一、第二道防线作了说明。关于第三道防线,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从活动园地的预防接种事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道防线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感染病原体或预防接种后获得的。教师讲述这三道防线时,应注意补充生活中更多的事例,并与形象生动的卡通插图相结合,边讨论边总结,并在必要时展示吞噬细胞、淋巴结、脾脏、肝脏、胸腺、白细胞的挂图或幻灯片,以帮助学生的理解。

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异性免疫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将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做成动画,或用简单的示意图进行演示(如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以帮助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天花病毒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吗? 水痘病毒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吗?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一定的抗原作用于淋巴细胞只能产生特定的抗体,并且因为这些抗体是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形成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关于计划免疫的学习,不要求学生知道多少疫苗的名称,主要是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上课时将自己的预防接种证带来,看看自己儿童时期接过哪些疫苗,并从这些接种过的疫苗中能体会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国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心。

第三目生活方式与常见非传染病(2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本目安排了一个实验,酒精和药物(尼古丁)(用烟草浸出液替代)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要顺利完成这个实验,需要教师认真加以指导,如选择什么样的酒精浓度、水蚤心脏的位置、心率的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等等,这些细节非常重要,往往影响实验的效率,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些提示。在实验中,每一组的学生最好选择3个对照实验完成,即清水中水蚤的心率、两组有一定浓度梯度的酒精溶液中水蚤的心率,每一组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次数以求取平均值,然后从这三组中的平均数据中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具体的一些事项可参考背景资料。

虽然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与青少年所患疾病相距甚远,但是,教材在生活方式与常见非传染性疾病的教学内容中还是在思考与讨论栏目中安排了对这些常见病的发病原因的分析。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方面因为这些疾病是当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必须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另一方面,这些疾病的形成除了遗传和生活环境的原因外,还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方式有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不注意,将来成年后就可能会患这些疾病。同时,关注这些疾病还可以影响青少年的父母和家人的生活方式,等等。通过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已经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

建议教师课前多收集(也可以同时让学生收集)一些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资料,如这些疾病的图片、形成原因、症状和危害等,为课堂教学和讨论做准备。在课堂教学时,重点应放在这些疾病的形成原因及危害上,如恶性肿瘤中的肺癌主要是因为吸烟等原因造成的;膳食中的营养不平衡,过多地吃一些脂肪含量高或热价高的食物,会导致身体肥胖,到一定年龄时可能会引起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等等。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形成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从而自觉地注意饮食习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如果学生有兴趣和能力,可以建议学生根据本节实验的结论和讨论的结果,出一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黑板报进行宣传,把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这样的教育意义更大。

第三章第三节 第一目医药常识(4课时)

本目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医药常识。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或家人是否有过在生病的时候,没有去医院而直接吃药的经历? 这样做可以吗? 为什么? 一般来讲,城市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生病以后家长给吃两片药就好了,也不用去医院,既能够节省时间,又能够及时治病,不会耽误学习。这样做是可以的,但前提条件是家长要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一旦用药错误,不仅耽误治病,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这两个名词对大多数同学来讲还比较陌生,一般只有在大城市中规模较大的药房中才可以见到。教师一定要向同学解释清楚,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采用这种

方法来管理药房和药品,这也是我国国家药品管理的要求和趋势,虽然现在仅有少数药房是这样做的,但以后所有的正规药房都必须要采用这两个名称。所有的处方药,都需要患者持有医生开的诊断证明和药方,才可以购买,就像在医院的药房一样。而非处方药则可以任意购买,然后按照药品说明使用。这样,就要求大家都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和药品的常识。

教材中信息库中提供的资料就是用来帮助同学学会读懂药物的使用说明的,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种方式有利于同学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而且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教师需要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作业,请同学每人从家中带来一张药物的使用说明,以备课上使用。上课时,教师先带领同学阅读书上的药物使用说明,让同学先对使用说明有一个基本概念,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书中列举的新速效感冒片是西药,牛黄解毒片是中药。在药物的使用说明中,“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一项,主要说明该药对哪些病起作用,即能治疗何种病症。因此,使用时一定要结合病情,对症下药。“用法”主要说明药物的使用方法,有些药物不是口服的,可能是外用或含片,请同学们注意。药物的“用量”指出用药的多少,有些时候必须与规格结合起来看,例如,感冒冲剂为袋装,在用量上写明:“每次12克”,规格上写明:“每袋6克”,因此,实际上每次应服用2袋。药物的有效期是关键,请大家注意看清楚,上面标明的是生产日期,有时需要依此来推算有效期。“批准文号”和“制造单位”说明该药品经过国家检验合格,否则为非法药品,不能使用。介绍后,教师可以把同学分成4~5人一组,每人拿出自己带来的药品使用说明,大家交换着阅读,并讨论书上的问题。每组选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的讨论结果。大约15分钟后,请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每组的记录员向大家汇报讨论的结果。报告时,应先向大家介绍本组都讨论了哪些药物的使用说明,然后逐一回答讨论题目。教师在每组同学报告后给予点评,最后进行小结。

关于活动园地“了解医药发展式史上的杰出人物”教师可以以主题活动日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对于家庭药箱的配置,应该请每个同学都自己配置一个。应引起教师注意的是,同学们配置出来的药箱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区别。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学生家庭成员的特点,指导同学合理配置。因此,通过这个活动,既可以增加同学对常用药物的了解,又可以培养同学独立、全面地考虑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急救。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拓展视野中紧急救护的内容重点介绍急救电话的拨打方法。在介绍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这部分内容时,最好使用急救模型,边讲解边演示。如果没有模型供同学练习,教师一定要把动作要领讲解清楚。教师可以用一个较软的玩具娃娃作为模型,边讲解边演示。在介绍出血和止血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同学回忆第一、二章中有关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的内容。在大血管破裂出血时,首先要保证心脏的血液供应(在此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全身的血液循环方向),在大动脉出血时,要按住破裂血管的近心端;在大静脉出血时,要按住破裂血管的远心端。

有关急救的内容,还可以请学校医务室的医生、学校或社区红十字会的老师协助,介绍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例如,急救箱中各项物品的放置和用途,止血用的止血带和三角巾的使用方法,等等,使同学更形象地学习和掌握急救的要点。

第二目(1课时)

本目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医疗技术,教师可以采取观看录像、或让学生阅读第二章第三节拓展视野、第三章第二节拓展视野以及第三章第三节中你知道吗模块的内容以及本目教材中的一些图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从网络收集更多的资料,出一期墙报。


相关内容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 ...

  • 健康与营养参考资料
  • 营养与健康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当我们询问什么是健康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 ...

  • 试论四时饮食养生的原理
  • 四时饮食养生 摘 要: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说明保养生命,关键就在于能否把握好四时养生法则. 关键词:四季:<黄帝内经>:养生: ...

  • 医学伦理学
  • 绪论 1.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作为维系手段,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2. 伦理: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3. 两者存在学理区别,如: 道德(morality)是后天形成的/个体性 伦理 ...

  • 中考科学生物总复习
  •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严谨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都有应激性.(4)都有生长现象.(5)都能生殖和发育.(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物的上 ...

  • 生理01绪论答案
  • 工程生理学绪论 练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 ● ● human 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human physiology: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gross anatomy大体解剖学:用肉眼观察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的科学.如观察运动系统.内脏系统.脉管系统.感官系统. ...

  •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
  •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

  • 2011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 2011 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生物科学从 20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倒如,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 成功.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 物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 ...

  •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
  • 中医学区别于西医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