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用)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用) ( )

课题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成员 王乃华 王洪侠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

握文

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写作背景

191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

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

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2、阅读导航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问题发

表自己的观念。比如,“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经验告诉我们,这”

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

划。”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以一个主题即“格物致知”。这就

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确立的一个中心论点。

作者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

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

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二、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

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

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

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生字正音。

丁肇中( ) 嘹望( ) 授予( ) ...

彷徨 ( ) 儒家( ) 埋没( ) ....

3. 词语解释。

授予: 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 ~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

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四、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

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

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

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

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第一、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第二、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

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

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

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

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

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

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 对比 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

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

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

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补充资料】

相关事例:

●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是出了名的。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

便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做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长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 不磨刀等于没有刀

一个伐树的工人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可他发觉自己的伐树树木却越来越少。他开始想,

一定是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够长,所以他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伐树,但他每天伐树的树木反而有减无增。他迷惑了。一天,他把他的饿苦恼说给他的主管听,主管看了看他,再看了看他手中的斧头若有所悟地说:“你是否每天用这斧头伐树呢?”工人认真地说:“当然了!这是我从开始伐树以来,一直不离手的工具呢!”主管关心地问他:“你有没有磨利这把斧头再使用它呢?”工人回答说:“我每天勤奋工作,伐树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磨利这把斧头?”主管接着说:“你可知道,这就是你伐树数目每天递减的原因。你没有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又如何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呢?”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用) ( )

课题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成员 王乃华 王洪侠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

握文

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写作背景

191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

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

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2、阅读导航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问题发

表自己的观念。比如,“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经验告诉我们,这”

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

划。”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以一个主题即“格物致知”。这就

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确立的一个中心论点。

作者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

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

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二、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

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

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

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生字正音。

丁肇中( ) 嘹望( ) 授予( ) ...

彷徨 ( ) 儒家( ) 埋没( ) ....

3. 词语解释。

授予: 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 ~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

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四、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

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

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

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

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第一、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第二、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

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

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

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

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

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

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 对比 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

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

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

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补充资料】

相关事例:

●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是出了名的。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

便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做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长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 不磨刀等于没有刀

一个伐树的工人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可他发觉自己的伐树树木却越来越少。他开始想,

一定是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够长,所以他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伐树,但他每天伐树的树木反而有减无增。他迷惑了。一天,他把他的饿苦恼说给他的主管听,主管看了看他,再看了看他手中的斧头若有所悟地说:“你是否每天用这斧头伐树呢?”工人认真地说:“当然了!这是我从开始伐树以来,一直不离手的工具呢!”主管关心地问他:“你有没有磨利这把斧头再使用它呢?”工人回答说:“我每天勤奋工作,伐树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磨利这把斧头?”主管接着说:“你可知道,这就是你伐树数目每天递减的原因。你没有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又如何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呢?”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教学点 ①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 能力训练点 ①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②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③学习编写 ...

  •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学校 课题 教 学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并理解生字词,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及篇章结构. 感受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地感知课文,大胆合作探究,共同克服 疑难问题 绥滨县第三中学 学科 九年级语文 姓名 武淑兰 教 ...

  •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 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 ...

  • 愚公移山教学后记
  •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郑场一中 刘伶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学生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 ...

  •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 初中语文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优质资源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长沙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文题解题] ◎导读 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
  •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 ...

  • 初中议论文写作浅析
  • 摘要:议论文在初三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它承载着培养学生读写议论文能力的重要任务.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写好议论文的过程中,尽管方法多种.形式多样.但毕竟是初始阶段,不宜拓得过宽,在农村教学学中尤为如此.笔者主张写议论文必须做到四个"性":"说服性.逻辑性.方法性.创新性&q ...

  • 初中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预习: 1.字音: 脸(liǎn)颊(ji) 伫(zh)立(l) 褡(dā)裢(lin) 难(nn)堪(kān) 瞟(piǎo) 过(gu)瘾(yǐn) 赊(shē)欠(qin) 金(jīn)銮(lun)殿(din) 松(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