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一)王国问题的出现

刘邦实行“分封制”, 诸侯国权力很大。景帝在位时,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减诸侯王的封地。

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位诸侯王起兵反叛,掀起“七国之乱”。后被景帝平定。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1)颁布“推恩令”。这样,王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对抗中央了。

(2)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部委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

(3)设立“司隶校尉”,以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2、经济:将货币铸造、食盐与铁器生产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中央收入。

3、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凡是与孔子思想不相符的各家学说都加以禁绝。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保证了皇帝的权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

4、教育: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了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官学”。私人传授儒家学说的学者也很多。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通过一系列措施,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三)王莽篡权:

汉武帝以后,汉朝开始由盛而衰,矛盾加剧,外戚王莽乘机篡权。不久,各地起兵反抗,推翻王莽政权。

(四)东汉建立:

1、公元25年,参加过推翻王莽军事斗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权,统治日益黑暗。最后,在起义军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开放

(一)秦与匈奴的关系(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1、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2、秦统一后,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大片领土。

3、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2)刘邦即位不久,曾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军队围困,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史称“白登之围”。

(2)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迁徙百姓居住垦荒,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2、西汉与匈奴的“和亲”:

(1)“白登之围”后,西汉政府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2)“昭君出塞”:匈奴被击败后,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1、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东汉派军大败北匈奴。匈奴势力逐渐消失。

2、东汉与匈奴的文化交流:(1)匈奴贵族派子弟到洛阳就学,回去后传播汉朝文化。(2)匈奴仿制汉式铜器和铁器。(3)汉人从匈奴引进重要畜力——驴、骡、骆驼。匈奴的乐器中、歌舞传到汉地。摔跤、赛马等体育活动也源于匈奴的习俗。

(四)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期,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西域大部分以农耕为主,少部分以畜牧为主。盛产稻、麦、葡萄等农产品,还产良马和玉石。

2、张骞通西域:

(1)经过:①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2)影响: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②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

日益活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张骞通西域经过的地方现在大致属于哪些国家?(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途中会经过哪些高山峻岭和戈壁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商旅往来。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4、西汉时期对西域在外交、军事和行政管理方面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外交: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军事: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行政管理:公元前121年,汉朝在河西走廊先后设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五)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何时由谁开辟的?(张骞在西汉时期开辟的)。

2、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起点是长安;最远到达的地方:欧洲的大秦,即罗马)。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到欧洲。

3、丝绸之路经过的今境外部分大致属于哪些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

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有哪些?(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5、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6、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稳定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贸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同时也稳定了长城沿线地区的社会秩序。)

7、汉代丝路古镇:库车县(史称龟兹);敦煌;武威;楼兰。

(六)汉朝与朝鲜和日本的交流

1、东汉时,朝鲜半岛上各国与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汉朝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

2、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造纸术的产生、成熟:

1、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质量产量提高,使用逐渐普遍。4世纪以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纸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1)造价低廉,容易推广,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2)纸面平整光滑,便于书写成文。(3)纸质轻薄,便于装订、携带、和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二)数学成就:

1、《周髀算经》:西周数学家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比西方早500年。

2、《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涉及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三)医学成就: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直到今天,这部书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东汉医学家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发明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四)史学成就:

1、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代的著名史学家,撰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2、《史记》:(1)内容: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2)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特点:体例完善,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4)地位: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

(五)宗教: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1、佛教: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使者到西方求佛法,在洛阳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寺庙“白马寺”。

2、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1、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最强。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跨有黄河以北的

大部分地区,兵势最强。

2

3①资料1: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曹操精于谋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②资料3:曹操以诚心待人,能宽容人。③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袁绍所没有的政治优势。

4、“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

(1)刘备“三顾”的原因: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吸引人才的诚意。(2)诸葛亮“二拒”的原因:当时政权分立,形势严峻。

(3)诸葛亮的策略: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援而不可图”;对刘备:控制西南少数民族,结盟江东,内修政治。总的策略:孙刘结盟,共同抵抗曹操。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6、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国修建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展,蜀锦非常有名。(3)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7、对“三国鼎立”的评价:

(1)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是历史的退步。因为:秦汉时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而三国鼎立后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加剧了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属于大规模的分裂,不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8、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266-280-316)

(1)建立: 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3)灭亡: 316年,匈奴人攻陷长安,西晋灭亡 。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2、南朝:从420年到589年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3、“士族”与“庶族”:(1)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名门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叫做“士族”。(2)士族以外的地主,叫做“庶族”。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弱,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前秦的统治: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北方地区。(2)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使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农业发展: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开垦出大量良田,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都是东晋南朝时期的重要粮仓。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③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稻田开始使用粪肥。④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⑤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手工业发展:①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高,丝织品产量激增。②棉布生产和使用逐渐发展。③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④制瓷业发展迅速,瓷器成为较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最为当时人所青睐。

(3)联系课本P79资料,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①人口的增多;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耕作技术的进步。④手工业的发展。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酷热的状况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

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③江南民众与北方移民的辛勤劳动。④北方人民迁到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4)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北方的政局演变

(1)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304-439年),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各国连年战争,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割据局面结束。

(2)北朝: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史称“北朝”。

2、北方的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交往频繁,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3)促进北方民族融合的因素:①少数民族的内迁;②黄河流域的统一;③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4)民族融合的表现: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蒸馍、烙饼、馅饼、面条和油炸饼等传入中原)、服饰、家具(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音乐舞蹈、先进的牲畜选种、改良和畜病防治技术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生产方式的融合: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

(5)北魏孝文帝改革

(A )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B)目的: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内容:①迁都洛阳;(原因: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②汉化政策(禁止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改穿汉族服饰;改用汉族姓氏;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D)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6、课本P82资料:

(1)资料1中,胡服与汉服的区别:汉服宽袍大袖,胡服窄衣小袖。(2)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3)资料3中,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蕴含着哪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1)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促进民族融合,使民族矛盾和民族隔阂减弱。(3)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后来是前秦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一些有见识的政治家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如曹操、诸葛亮、北魏孝文帝等。(5)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科技:(1)祖冲之:南朝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①数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了一千年。数学著作《缀术》。②天文学: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只相差50秒;“祖冲之山”和“祖冲之星”。③机械制造:造出“千里船”和“水碓磨”。(2)贾思勰:北朝著名的农学家。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著作《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2、艺术:(1)书法——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吸收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圆转流利”。当时人评论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尊称他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2)绘画——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主张画人物要“以形写神”。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顾恺之的“三绝”:才绝、画绝、痴绝。)(3)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的艺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特点。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在造像风格上有哪些差异?云冈造像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龙门佛像肃穆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中原文化的风采。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活泼开放,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一)隋的兴亡(581-589-618)

1、 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2)隋文帝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打败突厥,稳固后方。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影响: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4)灭亡:隋炀帝实施暴政(大兴土木,发动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引发隋末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1)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课本P87“隋大运河示意图”①一个中心:洛阳。②两个端点:南起余杭,北至涿郡。③四段: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④沟通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开凿的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4)联系课本P88的资料,评价大运河。①积极作用:大运河作为历代漕运要道,在沟通南北经济,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影响:隋炀帝滥用民力,挥霍浪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5)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①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绝成就,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显示了当时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发达。②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如漕运;四大徽班沿运河进京,为京剧形成奠定了基础。③京杭大运河还是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证者。如十里红妆。

3、隋朝的制度创新:隋文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

(二)唐的盛衰

1、唐朝的建立、强盛、衰落和灭亡

(1)建立:617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下长安。618年,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2)强盛: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贞观遗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3)衰落: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4)灭亡:907年,节度使朱全忠夺取政权,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2、“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1)吸取隋亡教训,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重视君民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国家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诏令的审核;尚书省及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特点: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5)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进一步完善隋代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选官标准:才能。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改变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赖荐举和凭借家庭出身来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6)课本P89资料:唐太宗这番话表达了什么意思?把魏征比作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

这番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3、“贞观遗风”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豪门大族,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贞观遗风”。

用一句话评价武则天(为武则天写一句碑文)(1)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3)毛泽东:“武则天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4、“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①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贤人做宰相:姚崇、宋璟。②重视地方吏治:关注各州刺史,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虚心求谏,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2)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①农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改进(曲辕犁的发明)和灌溉工具的改进(筒车的发明),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②手工业:丝织业——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极富特色的一种,它色彩绚丽,造型美妙高超,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唐代瓷器的品种很多,以邢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最负盛名。③商业: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扬州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运转中心。

1、民族关系融洽:

(1)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推行“一视同仁”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①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②金城公主入藏: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联系很紧密。唐朝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800多个府、州、县。

(4)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

2、对外交流:(1)唐朝的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2

)唐朝与开竺的关系:“玄奘西行”。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去天竺求佛法,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根据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3)唐朝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除传播佛教外,还将唐朝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日本。

((5)唐朝民族关系和睦与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①唐朝的全面繁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②唐朝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③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突出地位及巨大影响:唐朝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④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对民族关系的贡献;玄奘、鉴真对对外交流的贡献。

(四)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雕版印刷术:(1)大约在7世纪(隋唐时期),中国人受古代印章和拓石的启发,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2)隋唐时,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4)雕版印刷术的缺陷:刻版费工费时、不易修改、不易保存。

2、火药的发明和应用:火药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的。这种火药是由硝石、硫磺、木炭三种成分配成的黑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3、诗歌:(1)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层出不穷。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当推李白和“诗圣”杜甫。

(2)李白: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大气磅礴,个性张扬,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如写大江东去的景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黄河奔腾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自己的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自己的生活愿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心还复来”。

(3)体现盛唐风貌的其他诗人和诗句:形象刻画奇特壮丽风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反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建功报国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人称“诗圣”,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如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他悲痛地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军收复失地,他以狂喜的心情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体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

(5)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改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用“敲”字的理由:①既然是夜晚,比较安静,别人家大多已关门,“敲”字更符合诗句意境,体现“静中有动”。②晚上去别人家,直接推门比较冒失,敲门更符合礼仪要求。

“推敲”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诗歌创作十分重视用词的精准,往往一字创意境,一字见功底,文学精品创作需要反复琢磨。

4、时代风尚(1)唐代的习俗风尚体现“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的特点,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2)多民族交融:①饮食: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唐都长安有专门经营胡饼的店铺,民间流行互相馈赠胡饼的习俗。②服饰: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妇女也常穿胡服,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3)中西互通:唐代流行打马球的游戏,这种游戏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时间—960年;人物—赵匡胤(宋太祖);事件—陈桥兵变;都城—东京(今开封)。(2)统一: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消灭南唐等政权,统一中原地区和南方。但是,当时仍处于北宋、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稳定;宋太祖通过兵变夺取政权,需要防止兵变重演。

(2)措施:①军事: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各地强壮士兵,组成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②政治: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③经济: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④文化: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选拔大批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⑤其他措施:君臣礼仪的变化。大臣上朝由坐到站,实质上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3)积极影响:将地方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官员的权力得到分割和制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宠大,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3、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从历史上看,这种观念反映了北宋初年“崇文抑武”的策略,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快速发展。从历史影响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2)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3)内容:“富国”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强兵”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4)积极影响: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5)失败原因: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6)变法失败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变法(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用人,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三)南宋与金的和战

冶铁、丝织、制瓷等手工业得到高度发展。(3)思想文化:建立孔庙,春秋祭祀(重视儒家思想);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仿效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

3、西夏的统治(1)经济:党项族与汉族杂居地区,农业相当发达;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相当发达。(西夏掌握了先进的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西夏兵器被誉为“天下第一”。)(2)思想文化: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用汉文铸造钱币;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

4、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仿效中原开设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家思想;仿效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5、宋辽和战:(1)战: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发生了“澶州之战”。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征,宋军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2)和:1005年,宋辽议和,签署“澶渊之盟”。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史称“岁币”)评价:是一个屈辱的盟约。(是在有利形势之下接受议和,是妥协政策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是一个不失为有远见的盟约。(宋辽之间出现了长期的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宋辽统治地区的发展。)

6、宋、西夏的和战:(1)西夏连年与宋交战,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2)北宋和西夏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议和后,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

7、契丹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饮食(乳酪传入中原);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汉族和契丹人经常通婚;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8、女真族的崛起(1)生活区域: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2)特产:貂皮、黄金、珍珠、人参、猎鹰(海东青)。

(3)生产:10世纪末,一部分女真人从事农业;学会冶铁,能制造铁工具和铁兵器;畜牧业比较兴旺,以养猪闻名。(4)生活:睡火炕的习俗。(5)统一: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9、“靖康之耻”: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1127年(靖康二年),宋徽宗、宋钦宗和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被金军掳获,宫廷仪仗、典籍和大批珍宝器物也被掠走,北宋灭亡。

10、岳飞抗金:(1)岳家军: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作战勇敢(“撼山易,撼岳家军难”)。(2)多次打败金军,收复北方部分失地。1140年岳家军在河南郾城取得大捷。(3)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以所谓“谋反”(即“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4)岳飞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①抗金斗争符合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支持。②岳家军作战勇敢,军纪严明。③其他抗金将领的配合和支持。(5)岳飞为什么深受爱戴?(抗金有功;军纪严明;蒙冤而死)。

11、宋金议和:(1)背景:抗金形势对南宋非常有利。(2)内容: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3)结果: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宋金对峙的分界线:淮水、大散关一线)。(4)评价:消极影响——是屈辱的盟约:是南宋妥协政策的产物,双方是不平等的,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积极影响——是一个有远见的盟约:减少了双方之间的战争,形成了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2、金朝巩固统治的措施:(1)为了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控制,1153年迁都燕京,定名中都。(2)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3)实施汉化改革:①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生活习俗上: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中原女真大多改用汉姓。

13、课本P105:哪些属于女真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资料1:女真服饰(羊裘狼帽)对汴京服饰文化的影响;资料2:女真的乐器(葫芦笛、番鼓)深受中原汉人的欢迎。哪些女真旧俗至今仍留有痕迹?资料3:女真睡火炕的习俗影响了北方汉人的生活。至今,北方仍然有睡火炕的习俗。资料4:反映了女真的饮食习俗。这种礼仪至今仍有影响。

(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蒙古族的崛起(1)生活区域:蒙古族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生活方式:游牧和狩猎。(2)统一: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尊称为“成吉思汗”。(3)蒙古帝国的建立: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发动了扩张战争,对金、西夏和南宋作战,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都城:大都(今北京)。

3、元朝的统一: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继秦朝、西晋、隋朝以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疆域比以往的任何朝代都辽阔。)

4、元朝的统治:

(1)政治: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立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现在的省级行政区最早开始于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在西藏委派官吏、派驻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时,台湾叫“琉球”,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2)经济: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①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②禁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3)交通:①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元朝开凿了两段新运河:通惠河(通州至北京)、会通河(临清至徐州),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②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④沟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4)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①中外经济交流:中国的陶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到元代,中国陶瓷风靡亚、非、欧三洲,取代铜器、玻璃器皿,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②中外文化交流: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如火药和火药武器,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蕃客墓”体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

③《马可·波罗行记》如何描述中国?(向西方展示迷人的东方文明;介绍中国的富有;介绍中国先进的科技。)《马可·波罗行记》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往来。)

(5)丝绸之路的开通、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马可·波罗行记》等,都见证了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地

的友好交往。请结合这些史实,简要说说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和平交往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和友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

(6)为什么元代会出现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这种开放和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

出现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原因:①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广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②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

元代空前开放和交流的表现:①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瓷器和茶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③阿拉伯的医学、天文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④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形成高潮,如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中国,成为“回族”的一部分;⑤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中国传播开来。

(7)民族大融合:①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的发达;各族的杂居、通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等。②表现: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融合;回族开始形成。③影响: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开始南移:唐代中晚期。(3)完成南移:南宋。

2、宋代江南地区的发展:

(1)农业发展很快:①粮食作物:水稻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麦田面积迅速增加,麦、粟、豆等作物。②经济作物: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种植很广;甘蔗、柑橘、荔枝等生产兴旺。

(2)手工业非常繁荣:①纺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衣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上供朝廷。海南岛兴起的棉丝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②制瓷业: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中心,重要的瓷窑有定窑、钧窑等;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瓷都。当时瓷器带有异域风格,说明“来样加工”的模式已经出现。③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3)商业繁荣,超过前代:①城市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界限消除,店铺集中的地方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区。②商业繁荣带来许多新事物,如纸币、商标、广告。③商业城市:最大的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会东京和临安。苏州、泉州等中等城市。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鄂州、麻沙镇、潭州等。

(4)最早的纸币、商标和广告:①北宋时期,成都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商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商标。③“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广告。

(5)从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商标和广告的出现各有什么意义?①纸币:比以往的金属货币更方便携带和交换。②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容易分辩商品的来源,生产者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③广告可以引导消费者的选购,有利于商家的经营活动。

3、联系课本P108资料,归纳“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1)资料1:水利建设频繁,提供良好的灌溉条件。(2)资料2:采取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3)资料3: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农业发展。(4)资料3、4:新稻种的引进与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5)南北方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江南。(6)政治中心的南移、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六)社会生活与文化

1、宋代的社会阶层:宋代社会按社会地位的高低,可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1)统治阶层:皇室、官僚、地主。相当一部分官僚来自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

(2)被统治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的身份有所提高,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驰;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宋元的社会生活:

(1)唐宋之际,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①城市居民的活动不再受坊、市分割和日落闭市等空间、时间的限制。②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③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具。

(2)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①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习俗: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喝屠苏酒、更换新桃符)、元宵节(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习俗:吃月饼、赏月)等,宋元时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②民间的庙会、社火。③祭祀活动:旱龙船、舞狮子、扑蝴蝶。④《元日》诗反映北宋时的过年习俗(即春节习俗):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更换桃符。

(3)城市的文娱生活:宋元时期,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居民人口增加、文化活动的开展,出现了文化娱乐场所“瓦子”。瓦子中固定的演出场所叫“勾栏”,勾栏上面有“看棚”。瓦子中经常演出傀儡戏、滑稽戏、影戏、杂技、说唱、歌舞等节目,其中最吸引观众的是“杂剧”。瓦子的出现,意味着都市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3、宋元文化和文人:

(1)宋代文化渗透看浓郁的文人气息。宋代文人的特点:多才多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2)词是宋代文人抒发情感的新式诗歌体裁。两宋时期,杰出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苏轼的代表作《念妈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李清照的代表作《如梦令》《声声慢》。

(3)宋元时期,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元散曲:马致远的散曲最为人熟知,如《天静沙·秋思》。杂剧源于宋金时代,宋杂剧是滑稽短剧,元杂剧是成熟的戏曲艺术,融合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元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七)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1、宋元时期,中国在科学技术发明、运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火药: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金兵使用的“震天雷”。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阶层作出了巨大贡献。

(2)活字印刷术:①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②进步性:省时省力、排版错误容易修改、容易保存。③重大缺陷:容易破裂、不易着墨。④改进:泥活字——木活字——铅活字。元代科学家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⑤传播和影响: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⑥领先世界: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400年。

(3)指南针:①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制成“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②传播和影响: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4)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古代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5)棉纺织技术:①代表人物: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向海南岛黎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授给家乡(上海松江)人民。改造制成了能同时纺出三根纱的“木制棉纺车”。②人们服装原料的变革:宋元时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条件:棉花的普遍种植;棉纺织技术的日益推广和进步。变革:柔软保暖又结实的棉布取代价格昂贵的丝绸和质地粗糙的麻布。③课本P115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元代的木制棉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说明黄道婆改进的棉纺织技术领先欧洲四百多年。

2、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1)宋元时期政治发展和经济繁荣。(2)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对隋唐科技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科技文化的吸收。(4)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3、宋元科技的深远影响: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1、《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形象资料。

2、“清明”的含义:(1)清明时节。(2)东京的“清明坊”。(3)北宋的政治清明。

3、汴河:北宋时期,流经东京的汴河是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重要河流,是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要道。从水路运往东京的粮食百分之七八十要经过汴河。东京需要的日用百货、军备物资也主要依赖渡河。汴河是东京的母亲河。

为什么北宋东京主要依靠汴河而不是黄河运输物资?(1)黄河水患严重,河流泥沙量大,淤塞严重。(2)黄河河道改道频繁。

(3)黄河水量不稳定,汛期水量大,旱季水量不足,不利于航行。

4、虹桥:横跨汴河两岸的单孔木桥,便于船运。桥头的商业活动:桥头人流众多,往往成为大的商店、茶馆、酒楼的所在地;桥面上往往出现很多流动摊贩。

5、《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交通工具:船、牛车、马车、独轮车、轿子、骆驼、毛驴等。

6、《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北宋东京商业活动:

(1)店铺:“正店”(高级酒楼)、“脚店”(小饮食店)、药铺、香铺、茶馆、说书棚、当铺、酒店等。

(2)各类招牌和广告等:《清明上河图》中各类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5座。

(3)租赁业务:北宋时一些商铺从事车、马、轿、婚嫁服饰、宴会器具等的租赁业务,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专门化的服务行业。

7、宋代城市与唐代城市的比较:(北宋东京与唐都长安的差异?)(1)突破了唐朝的坊、市格局,商业区与居住区混合在一起。

(2)商业区的交易时间更适合市民阶层日常生活的需要,除了白天正常营业,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即: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知识归类:

1、重要文字:(1)古代埃及(象形文字);(2)古代西亚(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3)古代希腊(希腊字母);(4)古代罗马(拉丁字母、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5)中国商朝(甲骨文);(6)中国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

2、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2)罗马帝国(2世纪);(3)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叶)。

3、重大的改革或变法:

(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或改革:①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国)(课本P14)。②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课本P15)。③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本P81-82)。⑤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本P100)。(2)日本的“大化改新”(课本P40-41)。

4、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周髀算经》记载“勾三股四弦五”,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

(3)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

(4)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5)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年。

(6)大约在7世纪(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7)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约400年。

(8)13世纪末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改造制成能同时纺出三根纱的木制棉纺车,表明我国元代的棉纺织技术领先欧洲400多年。

(9)战国时期,人们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5、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

(1)秦朝:(公元前221年)结束春秋战国的割据混战局面,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2)西晋:(280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

(3)隋朝:(589年)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全国。

(4)元朝:(1279年)结束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6、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3)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4)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5)隋唐:创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6)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7、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2)208年: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

(3)383年: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

8、古代的著名人物:

(1)古代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力学之父”:阿基米德。

(2)中国古代:①“医圣”张仲景(东汉)。②“书圣”王羲之(东晋),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诗仙”李白(盛唐时期)。④“诗圣”杜甫(唐朝由盛转衰时期)。⑤豪放派词人: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⑥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南宋)。

9、中国古代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

(2)439年,北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10、我国古代的盛世局面:

(1)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2)东汉初年,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唐太宗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4)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贞观遗风”。

(5)唐玄宗开元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1、新疆、西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1)新疆开始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2)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

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2、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重要“迁都”: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标志着东周开始。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迁都的根本目的:为了加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3)1153年,金统治者把都城从会宁迁至“燕京”(后定名为“中都”,即今北京)。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控制。

13、中国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

(3)我国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齐桓公。

(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6)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

(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

14、世界之“最”:

(1)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古代埃及人发明的太阳历。

(2)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3)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最通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

(4)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中国。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中国。

(5)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

(6)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的科学家:祖冲之。

(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8)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9)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中国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

(10)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

15、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秦国“商鞅变法”中发展农业的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战时逃亡者回乡,发还原有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4)西汉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汉文帝:进一步减轻徭役和赋税(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租,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指出“农耕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发展: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小麦种植推广;广泛应用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6)唐太宗贞观年间: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7)唐玄宗开元年间:开辟大量荒地;耕作技术的改进(曲辕犁);灌溉工具的改进(筒车);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杜甫的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反映了开元年间的社会现实: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

(8)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一)王国问题的出现

刘邦实行“分封制”, 诸侯国权力很大。景帝在位时,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减诸侯王的封地。

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位诸侯王起兵反叛,掀起“七国之乱”。后被景帝平定。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1)颁布“推恩令”。这样,王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对抗中央了。

(2)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部委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

(3)设立“司隶校尉”,以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2、经济:将货币铸造、食盐与铁器生产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中央收入。

3、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凡是与孔子思想不相符的各家学说都加以禁绝。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保证了皇帝的权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

4、教育: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了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官学”。私人传授儒家学说的学者也很多。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通过一系列措施,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三)王莽篡权:

汉武帝以后,汉朝开始由盛而衰,矛盾加剧,外戚王莽乘机篡权。不久,各地起兵反抗,推翻王莽政权。

(四)东汉建立:

1、公元25年,参加过推翻王莽军事斗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权,统治日益黑暗。最后,在起义军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开放

(一)秦与匈奴的关系(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1、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2、秦统一后,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大片领土。

3、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2)刘邦即位不久,曾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军队围困,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史称“白登之围”。

(2)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迁徙百姓居住垦荒,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2、西汉与匈奴的“和亲”:

(1)“白登之围”后,西汉政府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2)“昭君出塞”:匈奴被击败后,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1、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东汉派军大败北匈奴。匈奴势力逐渐消失。

2、东汉与匈奴的文化交流:(1)匈奴贵族派子弟到洛阳就学,回去后传播汉朝文化。(2)匈奴仿制汉式铜器和铁器。(3)汉人从匈奴引进重要畜力——驴、骡、骆驼。匈奴的乐器中、歌舞传到汉地。摔跤、赛马等体育活动也源于匈奴的习俗。

(四)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期,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西域大部分以农耕为主,少部分以畜牧为主。盛产稻、麦、葡萄等农产品,还产良马和玉石。

2、张骞通西域:

(1)经过:①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2)影响: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②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

日益活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张骞通西域经过的地方现在大致属于哪些国家?(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途中会经过哪些高山峻岭和戈壁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商旅往来。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4、西汉时期对西域在外交、军事和行政管理方面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外交: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军事: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行政管理:公元前121年,汉朝在河西走廊先后设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五)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何时由谁开辟的?(张骞在西汉时期开辟的)。

2、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起点是长安;最远到达的地方:欧洲的大秦,即罗马)。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到欧洲。

3、丝绸之路经过的今境外部分大致属于哪些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

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有哪些?(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5、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6、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稳定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贸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同时也稳定了长城沿线地区的社会秩序。)

7、汉代丝路古镇:库车县(史称龟兹);敦煌;武威;楼兰。

(六)汉朝与朝鲜和日本的交流

1、东汉时,朝鲜半岛上各国与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汉朝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

2、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造纸术的产生、成熟:

1、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质量产量提高,使用逐渐普遍。4世纪以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纸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1)造价低廉,容易推广,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2)纸面平整光滑,便于书写成文。(3)纸质轻薄,便于装订、携带、和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二)数学成就:

1、《周髀算经》:西周数学家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比西方早500年。

2、《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涉及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三)医学成就: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直到今天,这部书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东汉医学家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发明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四)史学成就:

1、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代的著名史学家,撰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2、《史记》:(1)内容: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2)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特点:体例完善,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4)地位: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

(五)宗教: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1、佛教: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使者到西方求佛法,在洛阳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寺庙“白马寺”。

2、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1、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最强。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跨有黄河以北的

大部分地区,兵势最强。

2

3①资料1: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曹操精于谋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②资料3:曹操以诚心待人,能宽容人。③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袁绍所没有的政治优势。

4、“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

(1)刘备“三顾”的原因: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吸引人才的诚意。(2)诸葛亮“二拒”的原因:当时政权分立,形势严峻。

(3)诸葛亮的策略: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援而不可图”;对刘备:控制西南少数民族,结盟江东,内修政治。总的策略:孙刘结盟,共同抵抗曹操。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6、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国修建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展,蜀锦非常有名。(3)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7、对“三国鼎立”的评价:

(1)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是历史的退步。因为:秦汉时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而三国鼎立后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加剧了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属于大规模的分裂,不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8、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266-280-316)

(1)建立: 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3)灭亡: 316年,匈奴人攻陷长安,西晋灭亡 。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2、南朝:从420年到589年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3、“士族”与“庶族”:(1)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名门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叫做“士族”。(2)士族以外的地主,叫做“庶族”。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弱,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前秦的统治: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北方地区。(2)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使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农业发展: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开垦出大量良田,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都是东晋南朝时期的重要粮仓。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③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稻田开始使用粪肥。④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⑤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手工业发展:①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高,丝织品产量激增。②棉布生产和使用逐渐发展。③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④制瓷业发展迅速,瓷器成为较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最为当时人所青睐。

(3)联系课本P79资料,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①人口的增多;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耕作技术的进步。④手工业的发展。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酷热的状况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

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③江南民众与北方移民的辛勤劳动。④北方人民迁到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4)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北方的政局演变

(1)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304-439年),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各国连年战争,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割据局面结束。

(2)北朝: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史称“北朝”。

2、北方的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交往频繁,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3)促进北方民族融合的因素:①少数民族的内迁;②黄河流域的统一;③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4)民族融合的表现: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蒸馍、烙饼、馅饼、面条和油炸饼等传入中原)、服饰、家具(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音乐舞蹈、先进的牲畜选种、改良和畜病防治技术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生产方式的融合: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

(5)北魏孝文帝改革

(A )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B)目的: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内容:①迁都洛阳;(原因: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②汉化政策(禁止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改穿汉族服饰;改用汉族姓氏;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D)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6、课本P82资料:

(1)资料1中,胡服与汉服的区别:汉服宽袍大袖,胡服窄衣小袖。(2)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3)资料3中,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蕴含着哪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1)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促进民族融合,使民族矛盾和民族隔阂减弱。(3)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后来是前秦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一些有见识的政治家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如曹操、诸葛亮、北魏孝文帝等。(5)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科技:(1)祖冲之:南朝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①数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了一千年。数学著作《缀术》。②天文学: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只相差50秒;“祖冲之山”和“祖冲之星”。③机械制造:造出“千里船”和“水碓磨”。(2)贾思勰:北朝著名的农学家。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著作《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2、艺术:(1)书法——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吸收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圆转流利”。当时人评论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尊称他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2)绘画——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主张画人物要“以形写神”。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顾恺之的“三绝”:才绝、画绝、痴绝。)(3)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的艺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特点。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在造像风格上有哪些差异?云冈造像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龙门佛像肃穆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中原文化的风采。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活泼开放,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一)隋的兴亡(581-589-618)

1、 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2)隋文帝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打败突厥,稳固后方。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影响: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4)灭亡:隋炀帝实施暴政(大兴土木,发动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引发隋末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1)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课本P87“隋大运河示意图”①一个中心:洛阳。②两个端点:南起余杭,北至涿郡。③四段: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④沟通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开凿的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4)联系课本P88的资料,评价大运河。①积极作用:大运河作为历代漕运要道,在沟通南北经济,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影响:隋炀帝滥用民力,挥霍浪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5)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①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绝成就,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显示了当时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发达。②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如漕运;四大徽班沿运河进京,为京剧形成奠定了基础。③京杭大运河还是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证者。如十里红妆。

3、隋朝的制度创新:隋文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

(二)唐的盛衰

1、唐朝的建立、强盛、衰落和灭亡

(1)建立:617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下长安。618年,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2)强盛: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贞观遗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3)衰落: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4)灭亡:907年,节度使朱全忠夺取政权,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2、“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1)吸取隋亡教训,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重视君民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国家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诏令的审核;尚书省及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特点: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5)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进一步完善隋代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选官标准:才能。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改变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赖荐举和凭借家庭出身来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6)课本P89资料:唐太宗这番话表达了什么意思?把魏征比作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

这番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3、“贞观遗风”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豪门大族,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贞观遗风”。

用一句话评价武则天(为武则天写一句碑文)(1)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3)毛泽东:“武则天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4、“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①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贤人做宰相:姚崇、宋璟。②重视地方吏治:关注各州刺史,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虚心求谏,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2)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①农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改进(曲辕犁的发明)和灌溉工具的改进(筒车的发明),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②手工业:丝织业——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极富特色的一种,它色彩绚丽,造型美妙高超,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唐代瓷器的品种很多,以邢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最负盛名。③商业: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扬州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运转中心。

1、民族关系融洽:

(1)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推行“一视同仁”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①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②金城公主入藏: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联系很紧密。唐朝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800多个府、州、县。

(4)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

2、对外交流:(1)唐朝的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2

)唐朝与开竺的关系:“玄奘西行”。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去天竺求佛法,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根据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3)唐朝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除传播佛教外,还将唐朝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日本。

((5)唐朝民族关系和睦与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①唐朝的全面繁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②唐朝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③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突出地位及巨大影响:唐朝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④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对民族关系的贡献;玄奘、鉴真对对外交流的贡献。

(四)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雕版印刷术:(1)大约在7世纪(隋唐时期),中国人受古代印章和拓石的启发,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2)隋唐时,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4)雕版印刷术的缺陷:刻版费工费时、不易修改、不易保存。

2、火药的发明和应用:火药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的。这种火药是由硝石、硫磺、木炭三种成分配成的黑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3、诗歌:(1)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层出不穷。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当推李白和“诗圣”杜甫。

(2)李白: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大气磅礴,个性张扬,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如写大江东去的景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黄河奔腾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自己的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自己的生活愿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心还复来”。

(3)体现盛唐风貌的其他诗人和诗句:形象刻画奇特壮丽风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反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建功报国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人称“诗圣”,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如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他悲痛地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军收复失地,他以狂喜的心情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体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

(5)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改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用“敲”字的理由:①既然是夜晚,比较安静,别人家大多已关门,“敲”字更符合诗句意境,体现“静中有动”。②晚上去别人家,直接推门比较冒失,敲门更符合礼仪要求。

“推敲”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诗歌创作十分重视用词的精准,往往一字创意境,一字见功底,文学精品创作需要反复琢磨。

4、时代风尚(1)唐代的习俗风尚体现“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的特点,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2)多民族交融:①饮食: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唐都长安有专门经营胡饼的店铺,民间流行互相馈赠胡饼的习俗。②服饰: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妇女也常穿胡服,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3)中西互通:唐代流行打马球的游戏,这种游戏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时间—960年;人物—赵匡胤(宋太祖);事件—陈桥兵变;都城—东京(今开封)。(2)统一: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消灭南唐等政权,统一中原地区和南方。但是,当时仍处于北宋、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稳定;宋太祖通过兵变夺取政权,需要防止兵变重演。

(2)措施:①军事: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各地强壮士兵,组成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②政治: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③经济: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④文化: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选拔大批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⑤其他措施:君臣礼仪的变化。大臣上朝由坐到站,实质上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3)积极影响:将地方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官员的权力得到分割和制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宠大,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3、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从历史上看,这种观念反映了北宋初年“崇文抑武”的策略,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快速发展。从历史影响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2)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3)内容:“富国”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强兵”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4)积极影响: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5)失败原因: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6)变法失败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变法(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用人,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三)南宋与金的和战

冶铁、丝织、制瓷等手工业得到高度发展。(3)思想文化:建立孔庙,春秋祭祀(重视儒家思想);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仿效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

3、西夏的统治(1)经济:党项族与汉族杂居地区,农业相当发达;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相当发达。(西夏掌握了先进的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西夏兵器被誉为“天下第一”。)(2)思想文化: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用汉文铸造钱币;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

4、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仿效中原开设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家思想;仿效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5、宋辽和战:(1)战: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发生了“澶州之战”。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征,宋军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2)和:1005年,宋辽议和,签署“澶渊之盟”。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史称“岁币”)评价:是一个屈辱的盟约。(是在有利形势之下接受议和,是妥协政策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是一个不失为有远见的盟约。(宋辽之间出现了长期的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宋辽统治地区的发展。)

6、宋、西夏的和战:(1)西夏连年与宋交战,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2)北宋和西夏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议和后,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

7、契丹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饮食(乳酪传入中原);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汉族和契丹人经常通婚;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8、女真族的崛起(1)生活区域: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2)特产:貂皮、黄金、珍珠、人参、猎鹰(海东青)。

(3)生产:10世纪末,一部分女真人从事农业;学会冶铁,能制造铁工具和铁兵器;畜牧业比较兴旺,以养猪闻名。(4)生活:睡火炕的习俗。(5)统一: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9、“靖康之耻”: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1127年(靖康二年),宋徽宗、宋钦宗和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被金军掳获,宫廷仪仗、典籍和大批珍宝器物也被掠走,北宋灭亡。

10、岳飞抗金:(1)岳家军: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作战勇敢(“撼山易,撼岳家军难”)。(2)多次打败金军,收复北方部分失地。1140年岳家军在河南郾城取得大捷。(3)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以所谓“谋反”(即“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4)岳飞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①抗金斗争符合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支持。②岳家军作战勇敢,军纪严明。③其他抗金将领的配合和支持。(5)岳飞为什么深受爱戴?(抗金有功;军纪严明;蒙冤而死)。

11、宋金议和:(1)背景:抗金形势对南宋非常有利。(2)内容: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3)结果: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宋金对峙的分界线:淮水、大散关一线)。(4)评价:消极影响——是屈辱的盟约:是南宋妥协政策的产物,双方是不平等的,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积极影响——是一个有远见的盟约:减少了双方之间的战争,形成了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2、金朝巩固统治的措施:(1)为了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控制,1153年迁都燕京,定名中都。(2)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3)实施汉化改革:①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生活习俗上: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中原女真大多改用汉姓。

13、课本P105:哪些属于女真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资料1:女真服饰(羊裘狼帽)对汴京服饰文化的影响;资料2:女真的乐器(葫芦笛、番鼓)深受中原汉人的欢迎。哪些女真旧俗至今仍留有痕迹?资料3:女真睡火炕的习俗影响了北方汉人的生活。至今,北方仍然有睡火炕的习俗。资料4:反映了女真的饮食习俗。这种礼仪至今仍有影响。

(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蒙古族的崛起(1)生活区域:蒙古族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生活方式:游牧和狩猎。(2)统一: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尊称为“成吉思汗”。(3)蒙古帝国的建立: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发动了扩张战争,对金、西夏和南宋作战,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都城:大都(今北京)。

3、元朝的统一: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继秦朝、西晋、隋朝以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疆域比以往的任何朝代都辽阔。)

4、元朝的统治:

(1)政治: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立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现在的省级行政区最早开始于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在西藏委派官吏、派驻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时,台湾叫“琉球”,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2)经济: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①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②禁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3)交通:①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元朝开凿了两段新运河:通惠河(通州至北京)、会通河(临清至徐州),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②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④沟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4)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①中外经济交流:中国的陶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到元代,中国陶瓷风靡亚、非、欧三洲,取代铜器、玻璃器皿,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②中外文化交流: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如火药和火药武器,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蕃客墓”体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

③《马可·波罗行记》如何描述中国?(向西方展示迷人的东方文明;介绍中国的富有;介绍中国先进的科技。)《马可·波罗行记》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往来。)

(5)丝绸之路的开通、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马可·波罗行记》等,都见证了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地

的友好交往。请结合这些史实,简要说说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和平交往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和友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

(6)为什么元代会出现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这种开放和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

出现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原因:①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广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②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

元代空前开放和交流的表现:①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瓷器和茶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③阿拉伯的医学、天文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④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形成高潮,如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中国,成为“回族”的一部分;⑤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中国传播开来。

(7)民族大融合:①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的发达;各族的杂居、通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等。②表现: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融合;回族开始形成。③影响: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开始南移:唐代中晚期。(3)完成南移:南宋。

2、宋代江南地区的发展:

(1)农业发展很快:①粮食作物:水稻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麦田面积迅速增加,麦、粟、豆等作物。②经济作物: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种植很广;甘蔗、柑橘、荔枝等生产兴旺。

(2)手工业非常繁荣:①纺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衣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上供朝廷。海南岛兴起的棉丝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②制瓷业: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中心,重要的瓷窑有定窑、钧窑等;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瓷都。当时瓷器带有异域风格,说明“来样加工”的模式已经出现。③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3)商业繁荣,超过前代:①城市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界限消除,店铺集中的地方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区。②商业繁荣带来许多新事物,如纸币、商标、广告。③商业城市:最大的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会东京和临安。苏州、泉州等中等城市。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鄂州、麻沙镇、潭州等。

(4)最早的纸币、商标和广告:①北宋时期,成都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商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商标。③“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广告。

(5)从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商标和广告的出现各有什么意义?①纸币:比以往的金属货币更方便携带和交换。②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容易分辩商品的来源,生产者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③广告可以引导消费者的选购,有利于商家的经营活动。

3、联系课本P108资料,归纳“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1)资料1:水利建设频繁,提供良好的灌溉条件。(2)资料2:采取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3)资料3: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农业发展。(4)资料3、4:新稻种的引进与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5)南北方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江南。(6)政治中心的南移、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六)社会生活与文化

1、宋代的社会阶层:宋代社会按社会地位的高低,可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1)统治阶层:皇室、官僚、地主。相当一部分官僚来自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

(2)被统治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的身份有所提高,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驰;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宋元的社会生活:

(1)唐宋之际,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①城市居民的活动不再受坊、市分割和日落闭市等空间、时间的限制。②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③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具。

(2)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①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习俗: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喝屠苏酒、更换新桃符)、元宵节(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习俗:吃月饼、赏月)等,宋元时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②民间的庙会、社火。③祭祀活动:旱龙船、舞狮子、扑蝴蝶。④《元日》诗反映北宋时的过年习俗(即春节习俗):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更换桃符。

(3)城市的文娱生活:宋元时期,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居民人口增加、文化活动的开展,出现了文化娱乐场所“瓦子”。瓦子中固定的演出场所叫“勾栏”,勾栏上面有“看棚”。瓦子中经常演出傀儡戏、滑稽戏、影戏、杂技、说唱、歌舞等节目,其中最吸引观众的是“杂剧”。瓦子的出现,意味着都市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3、宋元文化和文人:

(1)宋代文化渗透看浓郁的文人气息。宋代文人的特点:多才多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2)词是宋代文人抒发情感的新式诗歌体裁。两宋时期,杰出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苏轼的代表作《念妈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李清照的代表作《如梦令》《声声慢》。

(3)宋元时期,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元散曲:马致远的散曲最为人熟知,如《天静沙·秋思》。杂剧源于宋金时代,宋杂剧是滑稽短剧,元杂剧是成熟的戏曲艺术,融合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元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七)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1、宋元时期,中国在科学技术发明、运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火药: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金兵使用的“震天雷”。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阶层作出了巨大贡献。

(2)活字印刷术:①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②进步性:省时省力、排版错误容易修改、容易保存。③重大缺陷:容易破裂、不易着墨。④改进:泥活字——木活字——铅活字。元代科学家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⑤传播和影响: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⑥领先世界: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400年。

(3)指南针:①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制成“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②传播和影响: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4)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古代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5)棉纺织技术:①代表人物: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向海南岛黎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授给家乡(上海松江)人民。改造制成了能同时纺出三根纱的“木制棉纺车”。②人们服装原料的变革:宋元时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条件:棉花的普遍种植;棉纺织技术的日益推广和进步。变革:柔软保暖又结实的棉布取代价格昂贵的丝绸和质地粗糙的麻布。③课本P115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元代的木制棉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说明黄道婆改进的棉纺织技术领先欧洲四百多年。

2、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1)宋元时期政治发展和经济繁荣。(2)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对隋唐科技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科技文化的吸收。(4)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3、宋元科技的深远影响: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1、《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形象资料。

2、“清明”的含义:(1)清明时节。(2)东京的“清明坊”。(3)北宋的政治清明。

3、汴河:北宋时期,流经东京的汴河是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重要河流,是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要道。从水路运往东京的粮食百分之七八十要经过汴河。东京需要的日用百货、军备物资也主要依赖渡河。汴河是东京的母亲河。

为什么北宋东京主要依靠汴河而不是黄河运输物资?(1)黄河水患严重,河流泥沙量大,淤塞严重。(2)黄河河道改道频繁。

(3)黄河水量不稳定,汛期水量大,旱季水量不足,不利于航行。

4、虹桥:横跨汴河两岸的单孔木桥,便于船运。桥头的商业活动:桥头人流众多,往往成为大的商店、茶馆、酒楼的所在地;桥面上往往出现很多流动摊贩。

5、《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交通工具:船、牛车、马车、独轮车、轿子、骆驼、毛驴等。

6、《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北宋东京商业活动:

(1)店铺:“正店”(高级酒楼)、“脚店”(小饮食店)、药铺、香铺、茶馆、说书棚、当铺、酒店等。

(2)各类招牌和广告等:《清明上河图》中各类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5座。

(3)租赁业务:北宋时一些商铺从事车、马、轿、婚嫁服饰、宴会器具等的租赁业务,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专门化的服务行业。

7、宋代城市与唐代城市的比较:(北宋东京与唐都长安的差异?)(1)突破了唐朝的坊、市格局,商业区与居住区混合在一起。

(2)商业区的交易时间更适合市民阶层日常生活的需要,除了白天正常营业,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即: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知识归类:

1、重要文字:(1)古代埃及(象形文字);(2)古代西亚(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3)古代希腊(希腊字母);(4)古代罗马(拉丁字母、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5)中国商朝(甲骨文);(6)中国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

2、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2)罗马帝国(2世纪);(3)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叶)。

3、重大的改革或变法:

(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或改革:①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国)(课本P14)。②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课本P15)。③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本P81-82)。⑤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本P100)。(2)日本的“大化改新”(课本P40-41)。

4、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周髀算经》记载“勾三股四弦五”,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

(3)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

(4)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5)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年。

(6)大约在7世纪(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7)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约400年。

(8)13世纪末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改造制成能同时纺出三根纱的木制棉纺车,表明我国元代的棉纺织技术领先欧洲400多年。

(9)战国时期,人们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5、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

(1)秦朝:(公元前221年)结束春秋战国的割据混战局面,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2)西晋:(280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

(3)隋朝:(589年)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全国。

(4)元朝:(1279年)结束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6、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3)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4)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5)隋唐:创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6)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7、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2)208年: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

(3)383年: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

8、古代的著名人物:

(1)古代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力学之父”:阿基米德。

(2)中国古代:①“医圣”张仲景(东汉)。②“书圣”王羲之(东晋),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诗仙”李白(盛唐时期)。④“诗圣”杜甫(唐朝由盛转衰时期)。⑤豪放派词人: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⑥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南宋)。

9、中国古代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

(2)439年,北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10、我国古代的盛世局面:

(1)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2)东汉初年,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唐太宗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4)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贞观遗风”。

(5)唐玄宗开元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1、新疆、西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1)新疆开始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2)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

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2、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重要“迁都”: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标志着东周开始。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迁都的根本目的:为了加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3)1153年,金统治者把都城从会宁迁至“燕京”(后定名为“中都”,即今北京)。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控制。

13、中国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

(3)我国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齐桓公。

(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6)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

(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

14、世界之“最”:

(1)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古代埃及人发明的太阳历。

(2)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3)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最通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

(4)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中国。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中国。

(5)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

(6)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的科学家:祖冲之。

(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8)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9)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中国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

(10)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

15、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秦国“商鞅变法”中发展农业的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战时逃亡者回乡,发还原有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4)西汉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汉文帝:进一步减轻徭役和赋税(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租,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指出“农耕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发展: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小麦种植推广;广泛应用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6)唐太宗贞观年间: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7)唐玄宗开元年间:开辟大量荒地;耕作技术的改进(曲辕犁);灌溉工具的改进(筒车);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杜甫的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反映了开元年间的社会现实: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

(8)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


相关内容

  •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 西大沟镇中心学校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总体来看符合八年级学生实际,总体覆盖了所学内容,难度适中,题型灵活, 能够准确的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现就试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试题评价. 1.试卷功能显著,知识覆盖面较广. 2.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 ...

  •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结
  •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上的是七年级(1)班和七年级(5)班,此两个班中,七(1)班纪律较为松懈,有相当部分学生总是无天野地,结果纵然及格人数不少,可由于许多学生落后太多,导致了两级分化太大,结果均分也上不去.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较差,他们学习 ...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一)附答案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期末模拟(一)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得分______ 一.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佳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 ) A.地势平坦 B.地势陡峭 C.山顶 D.洼地 2. ...

  •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期末检测试卷
  •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期末检测试卷 2006.1 一.选择题:(22×2=44分) 1.揭开人类起源谜底,推翻神灵造人说法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爱因斯坦 C.笛卡尔 D.达尔文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3.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

  •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一
  •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一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 教 ...

  •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科期末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把所选答案填写在相应的序号下,每小题2分,共54分) 1.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下列事件中向世界宣告这头雄狮已醒的是( ) A.五四运动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 ...

  •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题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每题2.5分,20题,共50分,请将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表中) 1.小明同学搜索引擎上输入了"发现新大陆"."环球航行""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等关 键词后,查 ...

  • 中学期末工作总结
  • 中学期末工作总结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弹指间一学期就这样过去了,在过去的这一学期里,我校在上级党委和学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教师发扬"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学生乐学,身心健康,整个学校出现了朝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 ...

  •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 八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为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答案必须填入下列表格中,否则不给分. 是 A. 党的七大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中共八大 2. 右图人物庄严地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图中所反映的 ...

  •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
  • 黄冈市2010年秋期末考试九年级历史模拟试题(岳麓版) (闭卷 总分:40分 时间:35-40分钟) 命题人:湖北黄冈华英学校 夏杰 第I 卷 选择题(共1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8分) 1.伯利克里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共和制.大化改新.法兰克王国的采邑制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