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知识要点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

三大资源/三大支柱产业:信息、物质、能源

MIS 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

1、信息:是从记录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数据中提取出来的,对决策提供帮助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数据。

特征:1)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主观性;2)具有整体性、层次性、不完全性;3)具有动态性、时效性;

4)具有依存性、可传递性;5)具有可生产性、经济性

类型:按产生先后和加工深度: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综述、专题报告、词典、年鉴等)

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元素/部件有机集合而成的,能够执行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基本要素(从结构分):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

特征: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稳定性、相似性

分类:按系统内部结构分:开环系统、闭环系统(控制要素:目标、控制机制、反馈环)

按系统的抽象程度分:概念系统、逻辑系统、实在系统

3、系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

系统工程基础:是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以数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技术为手段来研究一般系统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问题的科学方法。

4、信息系统IS/CBIS:是一个系统,有五个组成部分;人和机器共同组成,人是核心。

一般信息系统的模式:

5、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工具和手段,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储蓄和传递等功能,同时具有预测、控制、组织和决策等功能的人--机系统。

特征:是一个人--机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人+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动态系统(有生命周期)

功能:信息处理功能、预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辅助决策功能

结构:

概念结构:

层次结构:基层(作业处理)、中层(战术管理)和高层(战术策略)

功能结构:业务角度:行政、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物流子系统等

综合结构:纵向+横向

物理结构:集中式、分布式、分布--集中式

6、发展阶段:事务处理系统TPS 、管理信息系统MIS 、决策支持系统DSS 、不同系统集成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事务处理系统TPS :主要用于运作层,面向详尽的数据,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亦称运作型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 :为各管理层提供信息,处理综合性、带有指标、趋势性的信息,兼具管理信息资源DBMS 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它广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称之为管理报告系统MRS

决策支持系统DSS :利用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和友好的人机对话部分和图形部分,帮助问题②③

问题:可分为①结构化(好的结构)问题、②半结构化问题和③非结构化(不良结构)

集成一体化信息系统:指管理、控制、设计 、生产控制、销售等功能结合为一体而构建出一种多功能系统 例: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RP 、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 Ⅱ、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第二章 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①经济全球化、②现代技术更新加快、③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④“虚拟组织”的形成与发展、⑤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到来

①经济全球化:特征: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与消费倾向的全球化

基本动力:1)市场的作用范围扩大,贸易壁垒降低, 资本和信息高度自由流通;

2)跨国公司加速扩张;3)交易成本急剧下降

②现代技术更新加快:主要原因是信息化趋势所致

③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产品市场:生产者为导向→顾客需求为导向;

表现:个性化、高质量要求、青睐迅捷服务

④“虚拟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虚拟组织: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分组费用、联合开发、互助互利的联盟体,是网络经济中的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商业模式。

2、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⑴管理体制合理化;⑵管理方法科学化;⑶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⑷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⑸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支持:⑴对计划职能的支持;⑵组织职能;⑶领导职能;⑷控制职能

⑴对计划职能的支持:支持计划编制工作、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计划的基础——预测、计划的优化 ⑵对组织职能的支持: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⑶对领导职能的支持:领导职能的作用在于指引、影响个人和组织按照计划去实现目标

⑷对控制职能的支持: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反映管理运行动态的系统监测信息和调控所必要的反馈信息

4、决策:为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在充分搜集并详细分析了相关信息后,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并依据评定准则,选定方案并实施,是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三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环境

决策过程:经过四个阶段: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执行阶段

分类:按制定的组织层次分:战略jc(全局长期战略性) 、管理jc(局部中期战术性) 、业务jc(琐碎短期日常性) 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分:结构化jc(通用模型&决策规则) 、非结构化jc(情况+数据+经验) 、半结构化jc 决策者的属性:洞察力、信息容量、风险偏好和渴望程度

决策的策略:分为最大化、满意和渐进三种

5、企业信息化:

概念: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内涵:1)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系统→ERP )

2)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战略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信息)

3) 信息化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信息化内容:产品、生产、管理、市场经营信息化)

4) 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差异产品或服务、改变竞争方式、扩大竞争领域等等)

5)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发展速度受限:企业业务的发展、员工对数字化工具使用的水平) 层次:美国文卡特拉曼教授:企业信息化是螺旋式深化发展的过程

内容:1)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智能化)

2)流通过程信息化(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售后服务)

3)管理决策信息化(管理贯穿供产存销、分别管理人财物技术、系统辅助决策支持决策实施)

4)组织结构信息化(扁平化企业组织结构)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1、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根据数据存储结构和处理方式分为: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管理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PC 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外存为顺序存取设备;没有操作系统,没有数据管理软件

特点:用户完全负责数据管理工作;数据完全面向特定的应用程序;数据与程序没有独立性

文件管理阶段:科学计算+管理;外存有直接存取设备(磁盘/鼓) ;有了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文件系统) 特点:系统提供一定的数据管理功能;数据仍是面向应用的;数据与程序有一定的独立性

数据库管理阶段:数据量大关系复杂共享性要求强;外存有了大容量磁盘光盘;应用程序成本相对增加; 特点:含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复杂的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数据冗余度小,能实现数据共享,易扩充; 数据独立性较高;提供方便的用户接口;提供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2、数据库:

概念: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用综合的方法组织数据,使数据独立性高、冗余小,可供多个用户共享,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允许并发地使用数据库,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主要目标:使数据冗余最小,达到数据独立性和共享性

3、数据库系统:

概念:数据库系统是指组织、存取和维护大量数据的人—机管理系统,是由计算机、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成部分:①计算机系统;②数据库;③数据库管理系统;④知识工作者

①计算机系统:指用于数据库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②数据库:结构化的、逻辑相关的数据集合。实际数据的物理数据库+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数据库

④知识工作者:数据库用户、数据库设计人员、数据库管理员(DBA )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一个负责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

包括:数据定义语言及其编译程序、数据操纵语言及其编译程序以及数据管理例行程序等一组软件。

功能: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操纵、数据库查询、数据库控制、数据库通信

4、现实世界:是指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事实及其联系,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环境。

事物、特征、事物类、 、事物及其联系

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抽象化、概念化了的世界。

实体、属性、主键、实体集、实体之间的联系(一一、一多、多多)

数据世界:亦计算机世界,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联系经过信息世界的抽象后,转换到计算机中的表示形式。 记录、字段、主键、文件、数据库

5、数据模型:是用来表示和处理数据之间联系的,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是关于全局数据的组织方式的抽象表达。

类型:层次模型(一一、一多) 、网状模型(多多) 、关系模型(运用最广)

关系模型:用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

术语:关系、元组、属性、关键字、域

关系的规范化:数据依赖:函数、多值、完全、部分、传递依赖

规范化:第一、第二、第三范式

6、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四个阶段。

需求分析:获得用户对计划建立数据库的信息需求的全面描述。数据流程图(DFD )、数据字典(DD )。 概念结构设计:需求转化为信息世界中的实体及其联系,用概念模型描述。E -R 图。

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模型从E -R 图转换成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 物理结构设计:为数据模型在可用的硬件设备上确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并建立索引等。

7、企业对信息的应用:联机事务处理(OLTP )、联机分析处理(OLAP )[快速、可分析、多维、信息性]

8、数据仓库DW :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变化、但信息本身相对稳定的数据集合。

特征:将来自不同数据库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是多维的、支持决策而不是事务处理

9、数据挖掘DM :

阶段:数据准备、挖掘操作、结果表达和解释

10

BS 结构优点:采用基于超文本协议HTTP 的web 服务器~;跨平台通信协议~;附带语言,开发成本低~

11、计算机网络从功能上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有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可靠可用、分布处理等功能。

网络拓扑结构:星型、环型、总线、数型、网型

网络类型:按网络覆盖地理范围:局域、城域、广域网;按网络所有权:公共、专用、增值、虚拟专用网

12、Internet 采用基于开放系统的网络参考模型的TCP/IP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共分为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联层和主机至网络层。

典型服务:E-mail 、WWW 、电子公告板BBS 、网络新闻服务Usenet 、文件传输协议FTP 、远程登录Telnet

13、企业内部网(Intranet ):使用Internet 技术组建的企业内部网,以3W 方式向企业内的用户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企业外部网(Extranet ):是Intranet 的一种延伸,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是把相互合作企业的Intranet 网络连在一起,是一种广义上的企业内部网。

第四章 企业资源计划

1、ERP :是一种集销售、采购、制造、成本、财务、服务和质量等管理功能为一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经营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与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计划与控制为主线,以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

从管理思想角度: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从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ERP 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以及计算机软、硬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从软件产品角度:ERP 是综合应用了C /S 或B /S 体系结构、大型数据库、面向对象技术(OOP)、图形用户界面(GCI)、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成果,面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软件产品。

产生的原因:1) 企业生产线缺货、不能按单生产;2) 仓库库位饱和、资金周转慢;3) 数据不准确、信息流不畅;

4) 社会产值能耗高

2、发展阶段:20c60s 物料需求计划MRP 、20c70s 闭环MRP 、20c80s 制造资源计划MRP Ⅱ、20c90sERP

MRP :面向生产,产-供-销部门物料信息的集成,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

MRPII :面向企业,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财务帐”与“实物帐”同步生成

ERP :面向供需链,客户、供应商、制造商信息的集成,优化供需链——协同合作竞争

3、物料:是指为了产品销售出厂, 需要列入计划﹑控制库存﹑控制成本的一切不可缺少的物的统称。

按来源不同分为:独立需求件、相关需求件

独立需求件:指与其他任何项目中的物料需求无关的无物料,是由市场(企业外部) 决定需求量的物料(产品) 相关需求件:是指与其他物料或产品需求相关的物料,是由出厂产品决定需求量的各种加工和采购物料。

4、订货点理论:一种使库存量不得低于安全库存的库存补充方法。

订货点=订货提前期起始时库存量+安全库存量

订货点应用的条件:1) 物料消耗相对稳定;2) 物料供应比较稳定;3) 物料需求是独立的;4) 物料价格不是太高

5、物料需求计划理论:约瑟夫·奥利佛

基本思想: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准时生产

输出:零部件投入产出计划、原材料需求计划

物料清单:是产品结构的技术性描述文件

工作中心(Work Center):它是各种生产或加工能力单元和成本计算单元的统称。

产品结构:列出构成成品或装配件的所有部件、组件、零件等的组成、装配关系和数量要求。(图形)

工艺路线:是描述加工步骤及制造和装配产品的操作顺序,它包括加工顺序,指明各工序所需要用到的工作中心以及加工件在该工作中心的加工效率等。

6、闭环MRP :在MRP 系统的基础上,把能力需求计划和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环形回路。

产生背景:MRP 提出了“建议的”加工和采购计划,没有论证实现的可能性。

闭环MRP 除编制资源需求计划,还要制定能力需求计划CRP

7、MRPII :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

背景:MRP 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没有说明计划执行结果是否符合企业总体目标

基本思想: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地发挥作用。

特点: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管理的系统性、数据共享性、动态应变性、模拟预见性、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8、ERP 与MRPII 的主要区别:

1)资源管理范围:MRP2侧重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管理;ERP 是面向供需链管理﹑面向流程的信息集成;

2)在生产方式管理:MRP2将企业归类于重复制造典型的生产方式而管理;ERP 满足企业多角化经营需求;

3)管理功能:MRP2制造、分销、财务;ERP 支持整个供应链过程的供产需

4)事物处理控制:MRP2计划及时滚动实现事中控制;ERP 事后反馈和事前控制能力

5)跨国经营事物处理;6)计算机信息处理

9、ERP 管理思想:①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②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③事先计划、事中控制

10、ERP 系统实施:

项目前期准备阶段:ERP 原理的培训、企业诊断、需求分析确定目标、软件选型

实施准备阶段:项目组织、数据准备

项目实施阶段:系统安装调试、软件原型测试、模拟运行及用户化、制定工作准则与工作章程、验收

系统切换、运行 项目改进阶段

ERP 应用成功标志: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1、必要性:①信息系统规划是系统开发的前提条件;②信息系统规划是系统开发的纲领;

③信息系统规划是系统开发成功的保证;④信息系统规划是系统验收、评价的标准。

任务:①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②制订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③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④制订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特点:①系统规划是面向全局、面向长远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结构化程度较低;

②系统规划是高层次的系统分析,高层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体;③系统规划不宜过细;

④系统规划是企业规划的一部分,并随环境发展而变化。

原则:①支持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②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③摆脱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结构的依从性;④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采用自顶向下的规划);⑤便于实施。

组织:信息系统规划领导小组、人员培训、规定进度

步骤:①确定总体规划的性质;②收集相关信息;③进行总体战略分析;④定义约束条件;⑤明确规划目标;⑥提出未来的略图,给出MIS 的初步框架;⑦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⑧通过总体规划。

技术成果:系统开发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开发计划书

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战略目标转化法SSF 、企业资源规划法BSP

2、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通过分析找到影响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其确定组织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根据信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对企业组织的成功(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 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步骤:⑴了解企业(或MIS )战略目标;⑵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⑶识别性能的评价指标和标准;⑷识别度量性能的数据,定义数据字典。

工具:树枝因果图

3、战略目标转化法SSF :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等组成。

步骤:⑴识别组织的战略集[人员结构及其目标使命战略];

⑵组织战略集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组织目标→信息系统目标;组织战略集元素→信息系统战略约束 信息系统目标和约束→信息系统战略

4、企业资源规划法BSP :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然后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根据过程/数据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作用:①确定出未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整个系统的子系统组成以及开发这些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②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步骤:①准备工作;②定义企业管理目标;③识别管理功能(归纳法、演绎法) ;

④确定企业过程(组织/过程矩阵表) ;⑤确定数据类(实体法、过程法) ;

⑥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划分子系统——通过U/C矩阵、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

5、可行性研究

信息系统的初步调查:新系统的目的和要求、组织机构的概况、现行系统的运行情况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技术可行性: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技术人员

经济可行性:资金可得性、经济合理性

社会可行性: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

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开发策略:①自行开发、②委托开发、③合作开发、④利用现成软件包开发

开发方法:①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②原型法、③面向对象开发方法、④CASE 开发方法

1、自行开发:由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项任务。

适用于:有较强专业开发分析与设计队伍和程序设计人员、系统维护使用队伍的组织和单位。

优点:开发费用少,容易开发出适合本单位需要的系统,方便维护和扩展,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系统开发人员。 缺点:(1)容易受业务工作的限制,系统整体优化不够,开发水平较低。

(2)系统开发时间长,开发人员调动后,系统维护工作没有保障。

2、委托开发:由使用单位(甲方)委托通常是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按照用户的需求承担系统开发的任务。

适用于:使用单位(甲方) 没有MIS 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开发人员或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充足的单位。 优点: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费用高、系统维护与扩展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不利于本单位的人才培养。

3、合作开发:由使用单位(甲方)和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共同完成开发任务。双方共享开发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半委托性质的开发工作。

适用于:使用单位有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但开发队伍力量较弱,希望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技术队伍,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的单位。

优点:相对于委托开发节约资金,可培养增强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系统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是双方在合作中沟通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双方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检查。

4、利用现成软件包开发:为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系统开发的经济效益,可利用市场上现成的软件包开发组织的MIS 。

优点:是能缩短开发时间,节省开发费用,技术水平比较高,系统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

缺点:是功能比较简单,通用软件的专用性比较差,难以满足特殊要求,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做软件改善和编制必要的接口软件等二次开发的工作。

5、原型法:根据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快速开发出一个原型系统,提供给用户,与用户一起反复协商修改,直至实现新系统。其开发是一个分析、设计、编程、运行、评价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

开发阶段:①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②开发初始原型系统;③对原型进行评价;④修正和改进原型系统 适用场合:①用户事先难以说明需求的较小的应用系统;②决策支持系统;③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整体上仍使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而仅对其中功能独立的模块采用原型法。

优点:认识论上的突破;提高了综合开发效益;用户满意度提高;开发风险低

6、面向对象法:

基本思想:系统开发人员首先根据用户的需求,找出和确定问题领域对象和类,对其进行静态的结构描述和动态行为描述,然后建立解决领域的模型,用问题领域对象和类、接口对象和类、运行对象和类以及基础与实用对象和类去构成一个体系结构,通过不断地反复与累增,尽可能直接描述现实世界,实现模块化、可重用,完全而准确地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

特点:封装性、抽象性、继承性、多态性

适用场合:适用于中小规模信息系统

优点:以对象为中心,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结构的转换,缩短了开发周期,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系统开发方法。

7、CASE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是计算机技术在系统开发活动、技术和方法中的应用,是软件工具与开发方法的结合体。

CASE 工具:是指能够支持或使结构化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中一个或多个阶段自动化的计算机程序(软件) 特点:①在实际开发一个系统中,CASE 环境的应用必须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开发方法;②CASE 只是一种辅助的开发方法;③由于CASE 环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开发系统的软件基础。

软件工具:①查询语言;②报表生成器、③图表软件、④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⑤应用软件包等

8、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要开发的系统,从层次的角度,自顶向下地分析和设计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生命周期,新系统是旧系统的继续。

基本思想: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最后在系统实施阶段,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逐步实施。

适用场合:适用于大系统或系统开发缺乏经验的情况

特点:①系统观点:明确建立系统目的;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考虑系统的相关性及环境适应性; ②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应得的成果;

③自顶向下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的系统实施;

④工作成果文档化,文档资料规范化、标准化。

生命周期: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提出要求→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审批==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阶段:详细调查→逻辑设计→开发方案选择→审查==系统分析说明书

系统设计阶段: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审查==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阶段:编程调试→系统转换→验收==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系统维护→系统评价

优点:整体思路清楚能够从全局出发;阶段性强;工作进度容易把握;诊断出原系统中的问题和结构缺陷 缺点:开发周期太长;充分地掌握用户需求、管理状况以及预见可能发生的变化;需要大量的文档和图表

9、MIS 的系统分析:

特点:⑴抽象性和概括性;⑵系统描述形式化;⑶“自顶向下”的工作原则;⑷强调逻辑结构而非物理实现 任务:(目的: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⑴了解用户要求:用户要求新系统应具有的全部功能和特性: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性要求;开发费用和开发周期;可使用资源等方面的限制。

从四个方面进行:①问题识别、②分析与综合、③制定规格说明、④需求分析评审

⑵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管理业务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数据流程的调查和分析

内容:环境及运行状况、组织结构及人员分工、业务流程、基础数据、资源、约束条件、系统存在的问题 方法:收集资料、发调查表征求意见、开调查会、访问、直接参加业务实践

⑶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分析:各级组织的职能、有关人员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各环节处理及信息来去

描述方法: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

⑷系统数据流程分析;⑸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⑹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基本思想: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并用结构化分析的图表作为系统逻辑模型描述的主要手段。(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数据处理说明)

基本方法:是“抽象”和“分解”,分析过程体现为“自顶向下逐层分解”,下为上的分解,上为下的抽象 主要工具:①组织结构图、功能结构图;②业务流程图;③数据流程图;④数据字典;

②业务流程图TFD :是一种描述管理系统内各单位、人员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 基本符号:系统中人员 系统外实体 数据流向数据报表账面 表格分配图:某种单据或报告复印多份分发到其他多个部门,可以采用表格分配图来描述有关业务

③数据流程图DFD :是进行数据流程分析的主要工具,也是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

特点:抽象性、概况性

基本符号:外部实体 数据流 数据储存D 处理逻辑P

一般步骤:确定外部实体;确定系统的处理逻辑;确定系统的存储单元;绘制顶层的数据流程图(从左到右,自顶向下);绘制低层的数据流程图(逐层细化);各方面代表反复讨论得到可理解的、满意的数据流程图

②③的关系:业务走向;数据走向

完整的业务流程,以业务处理为中心;处理与数据,以处理、数据流、数据储存为核心 从②到③:抽象出业务流程图中的内部人员的管理工作,③是②的基础上形成的

④数据字典DD :是以特定格式记录下来的、对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中各个基本要素(数据流、加工、存储、和外部实体) 的内容和特征所作的完整的定义和说明。

内容:数据项:名称、编号、别名、简述;取值范围;长度

数据结构:名称、编号;简述;数据结构的组成

数据流:名称、编号;简述;来源;去向;组成;流通量;高峰期数据流

处理逻辑:处理逻辑的名称、编号;简述;输入;处理过程;输出;处理频率;

数据存储:数据存储的编号;名称;简述;组成;关键字;相关的处理

外部实体:外部实体编号;外部实体名称;简述;输入的数据流;输出的数据流;

表达处理逻辑的工具:①结构化查询语言、②决策树、③决策表

①结构化查询语言:介于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语言,主要作用是解决自然语言描述不准确的问题。 三种基本语句:简单的祈使语句、判断语句、循环语句。

三类词汇:祈使句中的动词、数据字典中定义的名词以及某些逻辑表达式中的保留字。

②决策树:又称判断树,是用来表示逻辑判断问题的一种图形工具。

树根→条件→分支→行动或策略

③决策表:判断表,它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各种条件的全部组合以及在各种组合下应采取的行动。

10、MIS 的系统设计

任务: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逻辑模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为下一阶段系统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

总体/结构设计:系统功能结构图设计、功能模块结构图设计

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流程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等

设计原则: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功能结构图: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每一个方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也称模块结构图。MIS 子系统(模块)的划分是从信息的角度来划分的。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经过层层分解,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个功能单一的功能模块,这种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个模块的方法。

特点: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块内联系紧密、块间联系松散;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模块的属性:输入与输出、逻辑功能、程序代码和内部数据

模块结构图:由模块 、调用 、模块间的通信 等基本符号组成

模块间联系:耦合↓、内聚↑、扇入和扇出

模块间耦合形式:数据耦合 、控制耦合、公共环境耦合、内容耦合

模块间内聚按其聚合度的高低分为:低内聚、中内聚和高内聚

数据流程图→模块结构图的转换方法有两种:变换中心[同来同去]和事务中心[同来异去]

代码设计:

设计原则:唯一性;标准化通用性;合理性;稳定性;可扩充性与灵活性;规律性[编码识别];简洁性 代码功能:识别;分类;排序;特定含义;人机交换信息的工具

种类:顺序码、区间码、表意码、合成码

校验位可发现错误的种类:抄写错误、移位错、双移位错、其他随机错误

确定校验位值的方法:算术级数法、几何级数法、质数法

数据库设计:见第三章

用户界面设计:输出设计、、人机界面设计

输出设计:用户的需求(目的速度频率数量) 、信息形式(表图文字) 、输出设备和介质、输出格式

输入设计:输入数据内容、数据的输入方式、数据的记录格式、数据的正确性校验、输入设备

人机界面设计的原则:可靠性、简单性、易学习与易使用性、立即反馈性

基本类型:菜单、图像、对话框、窗口

处理流程设计:主要通过处理流程图,描述信息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之间的流动、转换和存情况,以便为程序框图设计提供详细的输入输出数据。 成果:程序设计说明书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计算机硬件的选择:客户端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机型和数量的选配

计算机软件的选择: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系统网络的设计与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的逻辑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

11、MIS 的系统实施

内容:硬件获取→软件获取→用户准备→人员聘用→场所准备→数据准备→安装→测试→试运行→用户验收 影响成功的技术因素:数据整理与规范化、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的建设、开发技术的选择和使用

程序设计:主要任务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以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构图、判断表、设计说明书等为依据,选择适当的程序设计语言及软件开发环境和工具,编制和调试程序,检查运行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原则:可维护性、可靠性、可理解性、效率、健壮性

系统测试:是对软件计划、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进行查错和纠错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找出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错误,以便分析错误的性质和确定错误的位置,并纠正错误。

内容: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分类:模块测试(单调) 、子系统测试(分调) 、系统测试(联调)

方法:人工测试(个人复查、走查、会审) 、机器测试(黑盒测试[功能]、白盒测试]结构])

系统切换:新系统与旧系统的交替,旧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投入运行的过程。

准备工作:数据准备、文档准备、用户培训

切换方式:直接方式、平行方式、逐步方式

直接方式:在某一特定时刻,旧系统停止使用,同时新系统立即投入运行。[简单但风险大]

平行方式:指在一段时间内新旧系统并存,各自完成相应的工作,并相互对比、审核。[费用大、可靠] 逐步方式:指分阶段、按部分地完成系统的交替过程,开发完一部分则即刻平行运行一部分。[接口多] 系统运行:包括系统日常操作、维护等。

系统运行管理的内容:运行情况记录;审计踪迹;审核应急措施的落实;系统资源管理(人软件硬件资金) 运行制度:各类机房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的其他管理制度

系统维护:硬件维护、数据代码维护、软件维护、

软件维护类型: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系统评价:技术性能、效益(直接间接);目标的完成情况、实用性、运行效率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

三大资源/三大支柱产业:信息、物质、能源

MIS 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

1、信息:是从记录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数据中提取出来的,对决策提供帮助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数据。

特征:1)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主观性;2)具有整体性、层次性、不完全性;3)具有动态性、时效性;

4)具有依存性、可传递性;5)具有可生产性、经济性

类型:按产生先后和加工深度: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综述、专题报告、词典、年鉴等)

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元素/部件有机集合而成的,能够执行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基本要素(从结构分):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

特征: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稳定性、相似性

分类:按系统内部结构分:开环系统、闭环系统(控制要素:目标、控制机制、反馈环)

按系统的抽象程度分:概念系统、逻辑系统、实在系统

3、系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

系统工程基础:是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以数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技术为手段来研究一般系统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问题的科学方法。

4、信息系统IS/CBIS:是一个系统,有五个组成部分;人和机器共同组成,人是核心。

一般信息系统的模式:

5、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工具和手段,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储蓄和传递等功能,同时具有预测、控制、组织和决策等功能的人--机系统。

特征:是一个人--机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人+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动态系统(有生命周期)

功能:信息处理功能、预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辅助决策功能

结构:

概念结构:

层次结构:基层(作业处理)、中层(战术管理)和高层(战术策略)

功能结构:业务角度:行政、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物流子系统等

综合结构:纵向+横向

物理结构:集中式、分布式、分布--集中式

6、发展阶段:事务处理系统TPS 、管理信息系统MIS 、决策支持系统DSS 、不同系统集成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事务处理系统TPS :主要用于运作层,面向详尽的数据,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亦称运作型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 :为各管理层提供信息,处理综合性、带有指标、趋势性的信息,兼具管理信息资源DBMS 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它广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称之为管理报告系统MRS

决策支持系统DSS :利用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和友好的人机对话部分和图形部分,帮助问题②③

问题:可分为①结构化(好的结构)问题、②半结构化问题和③非结构化(不良结构)

集成一体化信息系统:指管理、控制、设计 、生产控制、销售等功能结合为一体而构建出一种多功能系统 例: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RP 、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 Ⅱ、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第二章 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①经济全球化、②现代技术更新加快、③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④“虚拟组织”的形成与发展、⑤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到来

①经济全球化:特征: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与消费倾向的全球化

基本动力:1)市场的作用范围扩大,贸易壁垒降低, 资本和信息高度自由流通;

2)跨国公司加速扩张;3)交易成本急剧下降

②现代技术更新加快:主要原因是信息化趋势所致

③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产品市场:生产者为导向→顾客需求为导向;

表现:个性化、高质量要求、青睐迅捷服务

④“虚拟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虚拟组织: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分组费用、联合开发、互助互利的联盟体,是网络经济中的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商业模式。

2、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⑴管理体制合理化;⑵管理方法科学化;⑶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⑷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⑸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支持:⑴对计划职能的支持;⑵组织职能;⑶领导职能;⑷控制职能

⑴对计划职能的支持:支持计划编制工作、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计划的基础——预测、计划的优化 ⑵对组织职能的支持: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⑶对领导职能的支持:领导职能的作用在于指引、影响个人和组织按照计划去实现目标

⑷对控制职能的支持: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反映管理运行动态的系统监测信息和调控所必要的反馈信息

4、决策:为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在充分搜集并详细分析了相关信息后,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并依据评定准则,选定方案并实施,是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三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环境

决策过程:经过四个阶段: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执行阶段

分类:按制定的组织层次分:战略jc(全局长期战略性) 、管理jc(局部中期战术性) 、业务jc(琐碎短期日常性) 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分:结构化jc(通用模型&决策规则) 、非结构化jc(情况+数据+经验) 、半结构化jc 决策者的属性:洞察力、信息容量、风险偏好和渴望程度

决策的策略:分为最大化、满意和渐进三种

5、企业信息化:

概念: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内涵:1)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系统→ERP )

2)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战略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信息)

3) 信息化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信息化内容:产品、生产、管理、市场经营信息化)

4) 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差异产品或服务、改变竞争方式、扩大竞争领域等等)

5)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发展速度受限:企业业务的发展、员工对数字化工具使用的水平) 层次:美国文卡特拉曼教授:企业信息化是螺旋式深化发展的过程

内容:1)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智能化)

2)流通过程信息化(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售后服务)

3)管理决策信息化(管理贯穿供产存销、分别管理人财物技术、系统辅助决策支持决策实施)

4)组织结构信息化(扁平化企业组织结构)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1、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根据数据存储结构和处理方式分为: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管理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PC 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外存为顺序存取设备;没有操作系统,没有数据管理软件

特点:用户完全负责数据管理工作;数据完全面向特定的应用程序;数据与程序没有独立性

文件管理阶段:科学计算+管理;外存有直接存取设备(磁盘/鼓) ;有了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文件系统) 特点:系统提供一定的数据管理功能;数据仍是面向应用的;数据与程序有一定的独立性

数据库管理阶段:数据量大关系复杂共享性要求强;外存有了大容量磁盘光盘;应用程序成本相对增加; 特点:含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复杂的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数据冗余度小,能实现数据共享,易扩充; 数据独立性较高;提供方便的用户接口;提供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2、数据库:

概念: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用综合的方法组织数据,使数据独立性高、冗余小,可供多个用户共享,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允许并发地使用数据库,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主要目标:使数据冗余最小,达到数据独立性和共享性

3、数据库系统:

概念:数据库系统是指组织、存取和维护大量数据的人—机管理系统,是由计算机、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成部分:①计算机系统;②数据库;③数据库管理系统;④知识工作者

①计算机系统:指用于数据库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②数据库:结构化的、逻辑相关的数据集合。实际数据的物理数据库+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数据库

④知识工作者:数据库用户、数据库设计人员、数据库管理员(DBA )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一个负责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

包括:数据定义语言及其编译程序、数据操纵语言及其编译程序以及数据管理例行程序等一组软件。

功能: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操纵、数据库查询、数据库控制、数据库通信

4、现实世界:是指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事实及其联系,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环境。

事物、特征、事物类、 、事物及其联系

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抽象化、概念化了的世界。

实体、属性、主键、实体集、实体之间的联系(一一、一多、多多)

数据世界:亦计算机世界,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联系经过信息世界的抽象后,转换到计算机中的表示形式。 记录、字段、主键、文件、数据库

5、数据模型:是用来表示和处理数据之间联系的,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是关于全局数据的组织方式的抽象表达。

类型:层次模型(一一、一多) 、网状模型(多多) 、关系模型(运用最广)

关系模型:用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

术语:关系、元组、属性、关键字、域

关系的规范化:数据依赖:函数、多值、完全、部分、传递依赖

规范化:第一、第二、第三范式

6、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四个阶段。

需求分析:获得用户对计划建立数据库的信息需求的全面描述。数据流程图(DFD )、数据字典(DD )。 概念结构设计:需求转化为信息世界中的实体及其联系,用概念模型描述。E -R 图。

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模型从E -R 图转换成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 物理结构设计:为数据模型在可用的硬件设备上确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并建立索引等。

7、企业对信息的应用:联机事务处理(OLTP )、联机分析处理(OLAP )[快速、可分析、多维、信息性]

8、数据仓库DW :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变化、但信息本身相对稳定的数据集合。

特征:将来自不同数据库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是多维的、支持决策而不是事务处理

9、数据挖掘DM :

阶段:数据准备、挖掘操作、结果表达和解释

10

BS 结构优点:采用基于超文本协议HTTP 的web 服务器~;跨平台通信协议~;附带语言,开发成本低~

11、计算机网络从功能上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有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可靠可用、分布处理等功能。

网络拓扑结构:星型、环型、总线、数型、网型

网络类型:按网络覆盖地理范围:局域、城域、广域网;按网络所有权:公共、专用、增值、虚拟专用网

12、Internet 采用基于开放系统的网络参考模型的TCP/IP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共分为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联层和主机至网络层。

典型服务:E-mail 、WWW 、电子公告板BBS 、网络新闻服务Usenet 、文件传输协议FTP 、远程登录Telnet

13、企业内部网(Intranet ):使用Internet 技术组建的企业内部网,以3W 方式向企业内的用户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企业外部网(Extranet ):是Intranet 的一种延伸,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是把相互合作企业的Intranet 网络连在一起,是一种广义上的企业内部网。

第四章 企业资源计划

1、ERP :是一种集销售、采购、制造、成本、财务、服务和质量等管理功能为一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经营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与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计划与控制为主线,以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

从管理思想角度: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从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ERP 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以及计算机软、硬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从软件产品角度:ERP 是综合应用了C /S 或B /S 体系结构、大型数据库、面向对象技术(OOP)、图形用户界面(GCI)、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成果,面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软件产品。

产生的原因:1) 企业生产线缺货、不能按单生产;2) 仓库库位饱和、资金周转慢;3) 数据不准确、信息流不畅;

4) 社会产值能耗高

2、发展阶段:20c60s 物料需求计划MRP 、20c70s 闭环MRP 、20c80s 制造资源计划MRP Ⅱ、20c90sERP

MRP :面向生产,产-供-销部门物料信息的集成,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

MRPII :面向企业,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财务帐”与“实物帐”同步生成

ERP :面向供需链,客户、供应商、制造商信息的集成,优化供需链——协同合作竞争

3、物料:是指为了产品销售出厂, 需要列入计划﹑控制库存﹑控制成本的一切不可缺少的物的统称。

按来源不同分为:独立需求件、相关需求件

独立需求件:指与其他任何项目中的物料需求无关的无物料,是由市场(企业外部) 决定需求量的物料(产品) 相关需求件:是指与其他物料或产品需求相关的物料,是由出厂产品决定需求量的各种加工和采购物料。

4、订货点理论:一种使库存量不得低于安全库存的库存补充方法。

订货点=订货提前期起始时库存量+安全库存量

订货点应用的条件:1) 物料消耗相对稳定;2) 物料供应比较稳定;3) 物料需求是独立的;4) 物料价格不是太高

5、物料需求计划理论:约瑟夫·奥利佛

基本思想: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准时生产

输出:零部件投入产出计划、原材料需求计划

物料清单:是产品结构的技术性描述文件

工作中心(Work Center):它是各种生产或加工能力单元和成本计算单元的统称。

产品结构:列出构成成品或装配件的所有部件、组件、零件等的组成、装配关系和数量要求。(图形)

工艺路线:是描述加工步骤及制造和装配产品的操作顺序,它包括加工顺序,指明各工序所需要用到的工作中心以及加工件在该工作中心的加工效率等。

6、闭环MRP :在MRP 系统的基础上,把能力需求计划和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环形回路。

产生背景:MRP 提出了“建议的”加工和采购计划,没有论证实现的可能性。

闭环MRP 除编制资源需求计划,还要制定能力需求计划CRP

7、MRPII :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

背景:MRP 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没有说明计划执行结果是否符合企业总体目标

基本思想: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地发挥作用。

特点: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管理的系统性、数据共享性、动态应变性、模拟预见性、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8、ERP 与MRPII 的主要区别:

1)资源管理范围:MRP2侧重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管理;ERP 是面向供需链管理﹑面向流程的信息集成;

2)在生产方式管理:MRP2将企业归类于重复制造典型的生产方式而管理;ERP 满足企业多角化经营需求;

3)管理功能:MRP2制造、分销、财务;ERP 支持整个供应链过程的供产需

4)事物处理控制:MRP2计划及时滚动实现事中控制;ERP 事后反馈和事前控制能力

5)跨国经营事物处理;6)计算机信息处理

9、ERP 管理思想:①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②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③事先计划、事中控制

10、ERP 系统实施:

项目前期准备阶段:ERP 原理的培训、企业诊断、需求分析确定目标、软件选型

实施准备阶段:项目组织、数据准备

项目实施阶段:系统安装调试、软件原型测试、模拟运行及用户化、制定工作准则与工作章程、验收

系统切换、运行 项目改进阶段

ERP 应用成功标志: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1、必要性:①信息系统规划是系统开发的前提条件;②信息系统规划是系统开发的纲领;

③信息系统规划是系统开发成功的保证;④信息系统规划是系统验收、评价的标准。

任务:①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②制订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③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④制订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特点:①系统规划是面向全局、面向长远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结构化程度较低;

②系统规划是高层次的系统分析,高层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体;③系统规划不宜过细;

④系统规划是企业规划的一部分,并随环境发展而变化。

原则:①支持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②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③摆脱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结构的依从性;④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采用自顶向下的规划);⑤便于实施。

组织:信息系统规划领导小组、人员培训、规定进度

步骤:①确定总体规划的性质;②收集相关信息;③进行总体战略分析;④定义约束条件;⑤明确规划目标;⑥提出未来的略图,给出MIS 的初步框架;⑦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⑧通过总体规划。

技术成果:系统开发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开发计划书

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战略目标转化法SSF 、企业资源规划法BSP

2、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通过分析找到影响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其确定组织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根据信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对企业组织的成功(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 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步骤:⑴了解企业(或MIS )战略目标;⑵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⑶识别性能的评价指标和标准;⑷识别度量性能的数据,定义数据字典。

工具:树枝因果图

3、战略目标转化法SSF :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等组成。

步骤:⑴识别组织的战略集[人员结构及其目标使命战略];

⑵组织战略集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组织目标→信息系统目标;组织战略集元素→信息系统战略约束 信息系统目标和约束→信息系统战略

4、企业资源规划法BSP :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然后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根据过程/数据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作用:①确定出未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整个系统的子系统组成以及开发这些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②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步骤:①准备工作;②定义企业管理目标;③识别管理功能(归纳法、演绎法) ;

④确定企业过程(组织/过程矩阵表) ;⑤确定数据类(实体法、过程法) ;

⑥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划分子系统——通过U/C矩阵、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

5、可行性研究

信息系统的初步调查:新系统的目的和要求、组织机构的概况、现行系统的运行情况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技术可行性: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技术人员

经济可行性:资金可得性、经济合理性

社会可行性: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

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开发策略:①自行开发、②委托开发、③合作开发、④利用现成软件包开发

开发方法:①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②原型法、③面向对象开发方法、④CASE 开发方法

1、自行开发:由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项任务。

适用于:有较强专业开发分析与设计队伍和程序设计人员、系统维护使用队伍的组织和单位。

优点:开发费用少,容易开发出适合本单位需要的系统,方便维护和扩展,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系统开发人员。 缺点:(1)容易受业务工作的限制,系统整体优化不够,开发水平较低。

(2)系统开发时间长,开发人员调动后,系统维护工作没有保障。

2、委托开发:由使用单位(甲方)委托通常是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按照用户的需求承担系统开发的任务。

适用于:使用单位(甲方) 没有MIS 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开发人员或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充足的单位。 优点: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费用高、系统维护与扩展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不利于本单位的人才培养。

3、合作开发:由使用单位(甲方)和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共同完成开发任务。双方共享开发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半委托性质的开发工作。

适用于:使用单位有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但开发队伍力量较弱,希望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技术队伍,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的单位。

优点:相对于委托开发节约资金,可培养增强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系统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是双方在合作中沟通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双方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检查。

4、利用现成软件包开发:为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系统开发的经济效益,可利用市场上现成的软件包开发组织的MIS 。

优点:是能缩短开发时间,节省开发费用,技术水平比较高,系统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

缺点:是功能比较简单,通用软件的专用性比较差,难以满足特殊要求,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做软件改善和编制必要的接口软件等二次开发的工作。

5、原型法:根据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快速开发出一个原型系统,提供给用户,与用户一起反复协商修改,直至实现新系统。其开发是一个分析、设计、编程、运行、评价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

开发阶段:①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②开发初始原型系统;③对原型进行评价;④修正和改进原型系统 适用场合:①用户事先难以说明需求的较小的应用系统;②决策支持系统;③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整体上仍使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而仅对其中功能独立的模块采用原型法。

优点:认识论上的突破;提高了综合开发效益;用户满意度提高;开发风险低

6、面向对象法:

基本思想:系统开发人员首先根据用户的需求,找出和确定问题领域对象和类,对其进行静态的结构描述和动态行为描述,然后建立解决领域的模型,用问题领域对象和类、接口对象和类、运行对象和类以及基础与实用对象和类去构成一个体系结构,通过不断地反复与累增,尽可能直接描述现实世界,实现模块化、可重用,完全而准确地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

特点:封装性、抽象性、继承性、多态性

适用场合:适用于中小规模信息系统

优点:以对象为中心,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结构的转换,缩短了开发周期,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系统开发方法。

7、CASE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是计算机技术在系统开发活动、技术和方法中的应用,是软件工具与开发方法的结合体。

CASE 工具:是指能够支持或使结构化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中一个或多个阶段自动化的计算机程序(软件) 特点:①在实际开发一个系统中,CASE 环境的应用必须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开发方法;②CASE 只是一种辅助的开发方法;③由于CASE 环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开发系统的软件基础。

软件工具:①查询语言;②报表生成器、③图表软件、④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⑤应用软件包等

8、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要开发的系统,从层次的角度,自顶向下地分析和设计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生命周期,新系统是旧系统的继续。

基本思想: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最后在系统实施阶段,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逐步实施。

适用场合:适用于大系统或系统开发缺乏经验的情况

特点:①系统观点:明确建立系统目的;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考虑系统的相关性及环境适应性; ②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应得的成果;

③自顶向下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的系统实施;

④工作成果文档化,文档资料规范化、标准化。

生命周期: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提出要求→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审批==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阶段:详细调查→逻辑设计→开发方案选择→审查==系统分析说明书

系统设计阶段: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审查==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阶段:编程调试→系统转换→验收==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系统维护→系统评价

优点:整体思路清楚能够从全局出发;阶段性强;工作进度容易把握;诊断出原系统中的问题和结构缺陷 缺点:开发周期太长;充分地掌握用户需求、管理状况以及预见可能发生的变化;需要大量的文档和图表

9、MIS 的系统分析:

特点:⑴抽象性和概括性;⑵系统描述形式化;⑶“自顶向下”的工作原则;⑷强调逻辑结构而非物理实现 任务:(目的: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⑴了解用户要求:用户要求新系统应具有的全部功能和特性: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性要求;开发费用和开发周期;可使用资源等方面的限制。

从四个方面进行:①问题识别、②分析与综合、③制定规格说明、④需求分析评审

⑵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管理业务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数据流程的调查和分析

内容:环境及运行状况、组织结构及人员分工、业务流程、基础数据、资源、约束条件、系统存在的问题 方法:收集资料、发调查表征求意见、开调查会、访问、直接参加业务实践

⑶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分析:各级组织的职能、有关人员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各环节处理及信息来去

描述方法: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

⑷系统数据流程分析;⑸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⑹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基本思想: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并用结构化分析的图表作为系统逻辑模型描述的主要手段。(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数据处理说明)

基本方法:是“抽象”和“分解”,分析过程体现为“自顶向下逐层分解”,下为上的分解,上为下的抽象 主要工具:①组织结构图、功能结构图;②业务流程图;③数据流程图;④数据字典;

②业务流程图TFD :是一种描述管理系统内各单位、人员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 基本符号:系统中人员 系统外实体 数据流向数据报表账面 表格分配图:某种单据或报告复印多份分发到其他多个部门,可以采用表格分配图来描述有关业务

③数据流程图DFD :是进行数据流程分析的主要工具,也是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

特点:抽象性、概况性

基本符号:外部实体 数据流 数据储存D 处理逻辑P

一般步骤:确定外部实体;确定系统的处理逻辑;确定系统的存储单元;绘制顶层的数据流程图(从左到右,自顶向下);绘制低层的数据流程图(逐层细化);各方面代表反复讨论得到可理解的、满意的数据流程图

②③的关系:业务走向;数据走向

完整的业务流程,以业务处理为中心;处理与数据,以处理、数据流、数据储存为核心 从②到③:抽象出业务流程图中的内部人员的管理工作,③是②的基础上形成的

④数据字典DD :是以特定格式记录下来的、对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中各个基本要素(数据流、加工、存储、和外部实体) 的内容和特征所作的完整的定义和说明。

内容:数据项:名称、编号、别名、简述;取值范围;长度

数据结构:名称、编号;简述;数据结构的组成

数据流:名称、编号;简述;来源;去向;组成;流通量;高峰期数据流

处理逻辑:处理逻辑的名称、编号;简述;输入;处理过程;输出;处理频率;

数据存储:数据存储的编号;名称;简述;组成;关键字;相关的处理

外部实体:外部实体编号;外部实体名称;简述;输入的数据流;输出的数据流;

表达处理逻辑的工具:①结构化查询语言、②决策树、③决策表

①结构化查询语言:介于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语言,主要作用是解决自然语言描述不准确的问题。 三种基本语句:简单的祈使语句、判断语句、循环语句。

三类词汇:祈使句中的动词、数据字典中定义的名词以及某些逻辑表达式中的保留字。

②决策树:又称判断树,是用来表示逻辑判断问题的一种图形工具。

树根→条件→分支→行动或策略

③决策表:判断表,它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各种条件的全部组合以及在各种组合下应采取的行动。

10、MIS 的系统设计

任务: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逻辑模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为下一阶段系统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

总体/结构设计:系统功能结构图设计、功能模块结构图设计

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流程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等

设计原则: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功能结构图: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每一个方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也称模块结构图。MIS 子系统(模块)的划分是从信息的角度来划分的。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经过层层分解,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个功能单一的功能模块,这种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个模块的方法。

特点: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块内联系紧密、块间联系松散;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模块的属性:输入与输出、逻辑功能、程序代码和内部数据

模块结构图:由模块 、调用 、模块间的通信 等基本符号组成

模块间联系:耦合↓、内聚↑、扇入和扇出

模块间耦合形式:数据耦合 、控制耦合、公共环境耦合、内容耦合

模块间内聚按其聚合度的高低分为:低内聚、中内聚和高内聚

数据流程图→模块结构图的转换方法有两种:变换中心[同来同去]和事务中心[同来异去]

代码设计:

设计原则:唯一性;标准化通用性;合理性;稳定性;可扩充性与灵活性;规律性[编码识别];简洁性 代码功能:识别;分类;排序;特定含义;人机交换信息的工具

种类:顺序码、区间码、表意码、合成码

校验位可发现错误的种类:抄写错误、移位错、双移位错、其他随机错误

确定校验位值的方法:算术级数法、几何级数法、质数法

数据库设计:见第三章

用户界面设计:输出设计、、人机界面设计

输出设计:用户的需求(目的速度频率数量) 、信息形式(表图文字) 、输出设备和介质、输出格式

输入设计:输入数据内容、数据的输入方式、数据的记录格式、数据的正确性校验、输入设备

人机界面设计的原则:可靠性、简单性、易学习与易使用性、立即反馈性

基本类型:菜单、图像、对话框、窗口

处理流程设计:主要通过处理流程图,描述信息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之间的流动、转换和存情况,以便为程序框图设计提供详细的输入输出数据。 成果:程序设计说明书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计算机硬件的选择:客户端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机型和数量的选配

计算机软件的选择: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系统网络的设计与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的逻辑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

11、MIS 的系统实施

内容:硬件获取→软件获取→用户准备→人员聘用→场所准备→数据准备→安装→测试→试运行→用户验收 影响成功的技术因素:数据整理与规范化、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的建设、开发技术的选择和使用

程序设计:主要任务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以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构图、判断表、设计说明书等为依据,选择适当的程序设计语言及软件开发环境和工具,编制和调试程序,检查运行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原则:可维护性、可靠性、可理解性、效率、健壮性

系统测试:是对软件计划、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进行查错和纠错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找出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错误,以便分析错误的性质和确定错误的位置,并纠正错误。

内容: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分类:模块测试(单调) 、子系统测试(分调) 、系统测试(联调)

方法:人工测试(个人复查、走查、会审) 、机器测试(黑盒测试[功能]、白盒测试]结构])

系统切换:新系统与旧系统的交替,旧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投入运行的过程。

准备工作:数据准备、文档准备、用户培训

切换方式:直接方式、平行方式、逐步方式

直接方式:在某一特定时刻,旧系统停止使用,同时新系统立即投入运行。[简单但风险大]

平行方式:指在一段时间内新旧系统并存,各自完成相应的工作,并相互对比、审核。[费用大、可靠] 逐步方式:指分阶段、按部分地完成系统的交替过程,开发完一部分则即刻平行运行一部分。[接口多] 系统运行:包括系统日常操作、维护等。

系统运行管理的内容:运行情况记录;审计踪迹;审核应急措施的落实;系统资源管理(人软件硬件资金) 运行制度:各类机房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的其他管理制度

系统维护:硬件维护、数据代码维护、软件维护、

软件维护类型: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系统评价:技术性能、效益(直接间接);目标的完成情况、实用性、运行效率


相关内容

  • 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简介
  • 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简介 1.什么是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认证 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 Auditor,简称CISA),也称IT审计师,是指一批专家级的人士,既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管理和安全,又熟悉经济管理的核心 ...

  • 学习笔记-信息技术与教育
  • 目录 概述 ................................................................................ 1 1 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概述 ............................................... ...

  • 网络工程课程体系
  • 网络工程课程体系 第一部分:计算机与网络知识(上午考试科目)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的硬件.操作系统和系统配置的知识 学习重点.难点:操作系统知识和系统配置的知识 本章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一.硬件知识: 1. 计算机结构:计算机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部 ...

  • 秘书资格证书专题教学大纲
  • 一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秘书资格证书专题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选修课。使用的文字基本教材为《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中级)(曲克敏等主编,海潮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次印刷出版发行),辅助教材有《中级秘书学习指导》、《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应试指南》 ...

  • 网络工程师师认证考试
  • 网络工程师是什么 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考试合格人员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能进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 ...

  • 黑客攻防实战(双色版)
  • 无师自通:黑客攻防实战(双色版)(附光盘) 正在读(4人), 已读过(31人) | 放入书架 什么是书架? 所属分类: 图书 >> 计算机/网络 >> 信息安全 定价:¥24.80 当当价:¥19.80 折扣:80折 节省:¥5.00 送积分:198 积分说明 顾客评分: 最 ...

  • 信息论基础
  • <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31305) 课程名称:信息论基础 参考学时:48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0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概率论.信号与系统 后续课:通信原理.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 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2.课程教学的目的 ...

  • 中石油内控手册
  • 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控制环境) 版次:2005年试行版 编制:内控项目办公室 审核:内控项目建设委员会 批准: 中国石油华北销售公司 二〇〇五年八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内容........................................................ ...

  • 电子政务考试要点
  • 电子政务考试内容梳理 名词解释: 1. 电子政务P6 电子政务是指各种公务机构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政务活动方式的变革,提高行政效率,发展民主决策进程,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与结果. 2. 自动化P20(这个仅供参考) 信息自动化就是计算机在信息处理领域自动识别.判断 ...

  •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
  • 第1章 知识要点 1.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 普遍性 ◇ 依附性 ◇ 共享性 ◇ 价值性 ◇ 时效性 3.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