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名词解释--秋分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们品尝螃蟹的最好时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也不适宜多吃。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

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们品尝螃蟹的最好时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也不适宜多吃。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

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相关内容

  •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 一.24 节 气 的 含 义 及 来 历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 ...

  • 24节气的由来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 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 ...

  • 二十四节气知识
  • 中国农历的24节气 一.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24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 ...

  • 秋分节气各地流行的谚语
  • 核心提示:秋分节日后,青蛙仍在叫,秋末还有大雨到. ◆有关冷暖的气象谚语有: 早上凉,中午热,要下雨,得半月.(豫) 早晚冷,中午热,要下雨还得半个月.(粤) 早晨冷,午后热,要想下雨等半月.(鲁) 早晨冷,晌午热,落雨也得半个月.(甘) ◆以晴.雨为依据,预测后期的天气谚有: 秋分天晴必久旱. 秋 ...

  • 有关农业的格言
  • 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①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枣芽发,种棉花”,②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如“伏里有雨多种麦”。”稻秀暖、麦秀寒”。③农业措施的气象效应方面,如”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④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晚田不归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⑤ ...

  •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农业.智慧而又勤劳 ...

  • 农业的格言和谚语
  • 格言: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 ...

  • 农谚在河南冬小麦种植及气候适应中的应用
  • 第30卷第4期2011年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Vol.30No.4Aug.2011 农谚在河南冬小麦种植及气候适应中的应用 尹 a 君,苏 筠 b (北京师范大学a.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b.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北京100875) 摘要:农谚是反映 ...

  •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名词解释
  • [环境]相对于某中心事物而言的周围境况.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 物的环境.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生物体周围的其他生物和无机自然界,以及与作为主体的生物之间 存在着种种客观的生存.营养关系和因果关系.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