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理论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摘要】随着接受理论的东进西渐,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接受理论,国内的一些学者们便开始运用接受理论研究翻译的本质、译者的主体作用、翻译文本与译者和译本读者的关系,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等,为翻译研究开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来探究中国翻译理论史的开端――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亦欲尝试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解读“五失本,三不易”说。   【关键词】美学 理论 道安   一、潜在读者与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在接受美学中,“读者”这一术语备受青睐,因其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必须通过读者才能得以实现。作者将其生气灌注于作品,赋予作品以潜在的文学性。然而,只有当读者进行阅读活动后,作者的主体性才能对象化,作品的潜在意义才能具体化,文学的创作目的才能实现。   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同时也是译作的创造者。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两次接受活动:译者与原作的交流;译者同原作者一样,对译文可能的读者进行预设,预测译文读者的参与和接受。同理,译文读者也会对译文的产生造成影响。   然而,所有的读者,包括译者在内,受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文化能力的影响,在进入阅读时,心理上就已经有了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个结构图式会影响他们的阅读与接受,海德格尔将之称为“前结构”。姚斯认为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前结构”,而是审美认识活动,因而将“前结构”发展为“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无疑,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他们阅读和接受的基本走向。   二、“五失本,三不易”新解   一般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始于佛经翻译。经佛经翻译的实践,东晋时期的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提出了著名的具备译论价值的“五失本,三不易”说,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五失本,三不易”说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道安写道:   �g胡�榍兀�有五失本也:一者,胡�Z�M倒而使�那兀�一失本也。二者,胡�尚�|,秦人好文,�骺杀�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委悉,至於��U,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x�正似�y�o,�ふf向�Z,文�o以��,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⒏�傍及,反�v前�o已,乃後�f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三�_之心,覆面所演,�}必因�r,�r俗有易,而�h雅古,以�m今�r,一不易也。愚智天隔,�}人叵�A,乃欲以千�q之上微言,�魇购习偻踔�下末俗。二不易也。阿�y出�,去佛未�h,尊大迦�~,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今�x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_�h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M�⒉恢�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他的意思是翻译梵文佛经,有五种情况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文的面目,有三种情况不易处理。目前,对“五失本,三不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直译与意译这一翻译方法问题上,以求忠实;也有另辟蹊径者,如王宏印教授在《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中分别从“五失本”的客体角度、“三不易”的主体性差异来论述翻译本体论问题。而作者则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窥见了道安对潜在读者和读者期待视界的感悟。   对于“五失本”,道安曾在《�@婆沙序》中说:“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如此,道安的直译态度是无疑的了。然而,梵语汉语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使得道安不得不“时改倒句”,见五失本“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此处,道安已预设了他译本的潜在读者,即“秦人”。   “三不易”则更体现了道安对读者接受问题的重视。“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指的是古今时俗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世俗有异,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期待世界亦随之改变,为适应现时读者的视界,译者只能“删雅古”,此乃其一。“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此处道安考虑到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今日读者的智力水平不可比拟当日佛陀的思考水平,于是译者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接受能力,只能让前者俯就后者,“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此乃其二。“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道安则点出了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作者佛陀已逝,译者只能以其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做到“近意量裁”,再将其传达给译文读者,一方面说明“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对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足客体”,一方面又体现的了同样作为读者的译者的重要性,此乃其三。而在中西方翻译宗教典籍的历史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奈达才提出读者反应说,但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就已经有了读者反应的思想萌芽。   三、结语   杨自俭先生在为王宏印教授的《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所作的序――《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中提到要建设中国译学,就必须对我国传统译论进行现代阐释,对传统译论进行继承性研究。他说道:“中国也有家训相传,不过那是话语代代传承,话语形式可能不变,但内容会因时空的不同而变化。看来精神的继承是要随时空的变迁而变化的。所以今天讨论传统译论的继承问题,就必须联系今天的时代、社会现状以及本学科发展状况来进行,也就是说要我们现代人的创新研究相结合”。秉着继承传统的愿望,本文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相结合,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潜在读者与读者期待视界的思想萌芽,满足了从新的角度和思路来解释中国传统译论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孙丽丽,张志芳.对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的新认识[J].法制与经济,2009.   [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摘要】随着接受理论的东进西渐,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接受理论,国内的一些学者们便开始运用接受理论研究翻译的本质、译者的主体作用、翻译文本与译者和译本读者的关系,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等,为翻译研究开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来探究中国翻译理论史的开端――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亦欲尝试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解读“五失本,三不易”说。   【关键词】美学 理论 道安   一、潜在读者与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在接受美学中,“读者”这一术语备受青睐,因其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必须通过读者才能得以实现。作者将其生气灌注于作品,赋予作品以潜在的文学性。然而,只有当读者进行阅读活动后,作者的主体性才能对象化,作品的潜在意义才能具体化,文学的创作目的才能实现。   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同时也是译作的创造者。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两次接受活动:译者与原作的交流;译者同原作者一样,对译文可能的读者进行预设,预测译文读者的参与和接受。同理,译文读者也会对译文的产生造成影响。   然而,所有的读者,包括译者在内,受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文化能力的影响,在进入阅读时,心理上就已经有了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个结构图式会影响他们的阅读与接受,海德格尔将之称为“前结构”。姚斯认为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前结构”,而是审美认识活动,因而将“前结构”发展为“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无疑,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他们阅读和接受的基本走向。   二、“五失本,三不易”新解   一般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始于佛经翻译。经佛经翻译的实践,东晋时期的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提出了著名的具备译论价值的“五失本,三不易”说,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五失本,三不易”说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道安写道:   �g胡�榍兀�有五失本也:一者,胡�Z�M倒而使�那兀�一失本也。二者,胡�尚�|,秦人好文,�骺杀�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委悉,至於��U,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x�正似�y�o,�ふf向�Z,文�o以��,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⒏�傍及,反�v前�o已,乃後�f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三�_之心,覆面所演,�}必因�r,�r俗有易,而�h雅古,以�m今�r,一不易也。愚智天隔,�}人叵�A,乃欲以千�q之上微言,�魇购习偻踔�下末俗。二不易也。阿�y出�,去佛未�h,尊大迦�~,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今�x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_�h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M�⒉恢�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他的意思是翻译梵文佛经,有五种情况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文的面目,有三种情况不易处理。目前,对“五失本,三不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直译与意译这一翻译方法问题上,以求忠实;也有另辟蹊径者,如王宏印教授在《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中分别从“五失本”的客体角度、“三不易”的主体性差异来论述翻译本体论问题。而作者则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窥见了道安对潜在读者和读者期待视界的感悟。   对于“五失本”,道安曾在《�@婆沙序》中说:“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如此,道安的直译态度是无疑的了。然而,梵语汉语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使得道安不得不“时改倒句”,见五失本“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此处,道安已预设了他译本的潜在读者,即“秦人”。   “三不易”则更体现了道安对读者接受问题的重视。“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指的是古今时俗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世俗有异,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期待世界亦随之改变,为适应现时读者的视界,译者只能“删雅古”,此乃其一。“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此处道安考虑到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今日读者的智力水平不可比拟当日佛陀的思考水平,于是译者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接受能力,只能让前者俯就后者,“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此乃其二。“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道安则点出了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作者佛陀已逝,译者只能以其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做到“近意量裁”,再将其传达给译文读者,一方面说明“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对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足客体”,一方面又体现的了同样作为读者的译者的重要性,此乃其三。而在中西方翻译宗教典籍的历史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奈达才提出读者反应说,但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就已经有了读者反应的思想萌芽。   三、结语   杨自俭先生在为王宏印教授的《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所作的序――《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中提到要建设中国译学,就必须对我国传统译论进行现代阐释,对传统译论进行继承性研究。他说道:“中国也有家训相传,不过那是话语代代传承,话语形式可能不变,但内容会因时空的不同而变化。看来精神的继承是要随时空的变迁而变化的。所以今天讨论传统译论的继承问题,就必须联系今天的时代、社会现状以及本学科发展状况来进行,也就是说要我们现代人的创新研究相结合”。秉着继承传统的愿望,本文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相结合,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潜在读者与读者期待视界的思想萌芽,满足了从新的角度和思路来解释中国传统译论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孙丽丽,张志芳.对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的新认识[J].法制与经济,2009.   [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内容

  • 佛经汉译的历史和作用
  • 佛经汉译的历史和作用* 刘祥清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衡阳市.. 421001 ) 摘.. 要.. 佛教向中国引入.传播和发展过程中, 翻译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佛教的影响已深入中国社会的 方方面面.本文主要概述.分析佛经汉译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中国汉语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 ...

  • 一名之立,旬月踟躇--论科技文本翻译之译事不易
  • 一名之立,旬月踟躇--论科技文本翻译之译事不易 李迪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12) 摘要:自古就有译事不易之说.而科技文本的翻译因涉及专业领域背景知识.专业术语以及其独特的风格,尤为不易.该 文结合一些实例分析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译事之不易.关键词:不易:科技文本:背景知识:术语:风格中图分 ...

  •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 一.填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比较文学学科萌芽于19世纪30年代,19世纪70.80年代正式产生,二战后繁荣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2."比较文学"一词出处: 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篡了一本各国文学选集,以<比较文学 ...

  • 魏晋玄学向佛学转变的内在哲学根据
  • 一魏晋玄学向佛教般若学的转变是跨文化交流上的一个典范,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 问题 .东晋 时代 的佛学领袖释道安曾认为:"自经流秦土,有自来矣„„以斯邦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注:<鼻奈耶序>.)这个观点把般若学与老庄思想(主要是魏晋玄学) ...

  •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 2008年第4期(总第77期)2008年8月出版 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4(Sum77)August.2008南昌高专学报 81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王秀娟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摘 上海 200241) 要: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接受 ...

  • 论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征
  • 校园英语 论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征 徐时俊(南昌陆军学院科文教研室) 摘 要:新好莱坞电影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在电影 五六十年代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走进了萧条期,好莱坞管理层开始大胆启用新人导演寻求突破,新导演大多出身学院派,具有较系统的影视理论,能够借鉴其他国家电影的风格,新人导演的上位意味 ...

  • [稿件]丹纳[艺术哲学]与中国审美
  • 以梦为马,以史明鉴,以智入理 爱智慧微信订阅号:aizhihui20141004 您的关注是我们的动力! ·小编语· 感谢这位读者的来稿.文章或许具有直觉洞见不能幸免的粗疏和武断,其中纵横捭阖的思想力.磅礴的文采以及对待人文领域巨大火舌般向上灼烧的自信和野心使人激动. 爱智慧欢迎善于写作和思考的读者 ...

  • 博士三年学习计划
  • 博士三年学习计划 虽然博士和硕士同属于研究生阶段但博士阶段的学习并不是硕士阶段学习的机械重复或简单延续二者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知识层面上有其各自的侧重点.博士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一些基本专业理论的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对专业理论发展前沿的把握和探索以研究为主一方面对专业理论的反思并作一些实证性研究另一 ...

  • 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精神..
  • 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精神 学院: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 专业:10级园林(风景园林方向) 学号:[1**********] 姓名:陈小越 时间:2011年11月1日 诚,物之哀,空寂,闲寂,幽玄是日本独特的传统美意识,以致影响着日本 人深层文化心理.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