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人故事

篇一:古代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廉政故事

陈寿:“三不喜”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魏书》

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因其祖父戌卫辽东,遂入籍宁远。历任户科给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

早在他少年时期,有一次拾到金子,但他分文未拿,坐守一个晚上,终于将金子交还给失主。1472年,他考中进士,授官户科给事中,从此登上官路,他一生做官四十年,直做到尚书,他都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他有三不喜:一是不喜随意弹劾官吏;二是不喜为子弟亲友争功或谋取好处;三是不喜金钱财物。他初为官时任给事中,给事中是言官,纠劾百官是其分内的事情,可是陈寿却从不弹劾朝廷官吏,他的这种做法让人感到奇怪,他为此解释说:“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

弘治年间,他到陕西做官,当时的陕西地区经常遭到边地少数民族的骚扰,他到之后,整顿了军务,使地方上安定了下来,有一次,各部族首领率众来战,派出少数骑兵来诱敌,有些明朝将领不知道是计谋,准备出击,陈寿却不准,他独自来到帐外,与数十名骑士坐在凳子上吃东西,敌军见了,怕有埋伏,连忙退却,陈寿乘机下令出击,结果大获全胜。当他向朝廷保捷报时,有人说让他在捷报上写下战士的名字,他说:“吾子弟不事弓马,安得以欺朝廷?”他的公正无私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护和爱戴。

陈寿从小便不爱财,至有守夜还金之举,当官后不改初衷,清正廉洁到底,他当了右副都御史那样的大官,因为得罪了专权的太监刘瑾,被命罚米二千三百石,布一千五百匹,陈寿平时清廉不取,除去俸禄外,一无所有,被命罚米布,贫苦不能偿,只好上书自诉,刘瑾也知道他的清贫,只好免去了处罚。陈寿自己从不爱财,同时他对贪污的官吏也敢于严厉惩办,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在他调任南京兵部侍郎时,在陕西要离开时,整整一天,车轿也没能前进一步,史书上记载说,“军民数千人,拥集抚台,泣留公(指陈寿)。公曰:君命也。出城之日,号呼之声震地。”

陈寿为官四十年,为官清廉,家无余钱,以至于家贫无家可归,只得流离失所,住所不蔽风雨,甚至在死后也无钱下葬。但他“三不喜”却永远的留在了后人的心中。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入京》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不畏强暴,刚正不阿。著有《于忠肃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围攻北京,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成为“救时宰相”。此后一直主持朝政。天顺元年(1457年),“守门之变”后被害。

宣德初年,他受命巡抚按江西,他到任后,平反冤狱,打击富豪,为民请命,安抚流离,政绩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视,亲自手书于谦之名授与吏部,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当时他年仅三十三岁。正统六年,于谦上书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于谦居官三十五年,一直兢兢业业,不贪私利,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深为后人称颂。当时,官场腐败,贿赂公行。尤其是英宗即位后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勾结内外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进京,必须馈送重金厚礼,否则后果难堪。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决不随波逐流。他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装。好心人怕他遭殃,劝说:“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带点土特产品送一送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我带有两袖清风!”于谦身居兵部尚书大任后,“口不言功”,“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所居仅蔽风雨”,常被“错认野人家”。他曾作诗形容他的床“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他遭诬谄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资”。抄家者见正屋紧闭,还上了锁,认为必是钱财藏其内,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皇帝赏赐的物品。

于谦死后,石享的党羽陈汝言代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贪脏累计巨万,英宗召集大臣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受重用,死时没有剩余财产,陈汝言为什么那么多。” 石享低下头不能回答,天顺三年(1459年),石享被关进监狱,第二年死在那里。天顺五年,曹吉祥谋反全族被处死,于谦的冤案才真相大白。

他曾经在16岁那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表明了他一生为官的原则:不与世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理想,清廉刚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节用爱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始祖,被尊称为“圣人”和“万世师表”。 孔子自幼家境贫寒,3岁丧父,是母亲颜氏将他抚养长大。后做小官,官职最高到主管鲁国的司法,此后便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进行讲学授徒,整理典籍,他的言论被其弟子收集于《论语》中。

孔子的思想精华在于“仁政”和“德治”即“节用爱人”。在《论语?述而》中记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集中体现了其廉政思想。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温、良、恭、俭、让”,把“俭”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之一。“节用”,即不奢侈,是指生活上革奢务俭,经济上节约财政开支,宽厚民力,使民以时,不掠夺农民,奖励生产等。“节用”的经济思想也是治国施政的根本基础,因为为政奢侈,必导致伤财,伤财必害民,故爱民必先节用。节用之后,实施仁政才会有丰厚的经济基础。“节用”是薄敛的前提,孔子反对官府对民众过多的压榨,要求他们“惠民”、“敛以从薄”,这样百姓才能“近者悦,远者来”,国家也才能“足食、足民、民信之”。

孔子认为,“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指出,做官的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爱人”二字是孔子以德治天下廉政思想的高度浓缩。“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直接把“仁”与“爱”结合,反映了孔子要求执政者从自身做起的思想,“政者正也,子帅不正,孰敢不正”。孔子还具体指出了做官者应当具备的五种美德:一是施民以实惠而自己不贪求;二是使民劳作有度而不生怨言;三是行仁政;四是安泰自若而不傲慢;五是容貌威严但不让人生畏。同时应该摒弃的四种恶政是:“虐、暴、贼、有习(小气)”。

孔子的“节用爱人”思想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宝贵财富,我国历代廉吏无不以此为其廉政的基本出发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内涵,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激励了许多从政者廉洁自励,拒贿反贪,对后代臣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铁面无私丹心忠——包拯

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为官30多年,视廉洁为做官之根本,清心寡欲,刚正不阿,即便是皇上所送生日礼物也一概退回,表现出了他的崇高节操和无私品格,千古传为美谈,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教益。包拯60岁寿辰,提前叮嘱其儿包贵一律不收任何寿礼。未曾想到,第一个送礼的竟是仁宗皇上。包贵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请代皇上送礼来的太监写几句话,劝父亲收下这份特殊礼物。太监觉得言之有理,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拯看了这首诗后,当即复诗一首,并将礼品退了回去。他在《拒寿礼》诗中这样写道:“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不可贪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好一个“拒礼为开廉洁风”!竟然拒到了皇帝头上,真乃难能可贵。包拯拒收皇礼并非作秀,他的《书端州郡斋壁》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包拯传世的诗只有《拒寿礼》和《书端州郡斋壁》两首,可谓弥足珍贵。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端州以产端砚(贡品)著名,历任端州地方官员趁进贡之机,向砚工额外索取数十倍以中饱私囊,或以遗权贵,作攀附进身之资。包拯到任后,为了表明心态,即作《书端州郡斋壁》为箴,郡斋即郡守的府第。壁箴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木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诗中虽只字未提端砚,却为端砚有感而发,表明了包拯刚正无邪、对贪官污吏憎恶如仇的严正心绪,既是个人居官之箴,也对后来到此为官者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据史载,他在端州知州任上,只以朝廷规定的数量制作端砚,按实际数目征收,深受百姓欢迎。直到离任时,仍是“不持一砚归”。包拯深刻认识到“廉洁之官,乃民之表率;贪赃之吏,害民之贼。”治国,他曾上疏《乞不用赃官》;治家,他更是以身作则,训诫严明。为将清廉之风遗传后世,曾作《家训》刻于石碑之上,立在庐州故居。《家训》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犯赃滥者,生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于大茔,非为包氏子孙,寥寥数语,措辞严厉,态度清风两袖朝天去。

“两袖清风” 明代吴应箕

“两袖清风”,《辞海》上解释为“居官廉洁,除两袖清风外别无所有。”明代吴应箕在《楼山堂集·忠烈杨睫传》中这么说:“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至明代于谦,“两袖清风”与为官清廉紧密相联在一起。都穆《都公谭纂》卷上曰:“于少保(谦)尝为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其还京日,不持一物,人传其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入京》诗,意谓绢帕、蘑菇和线香,本来是老百姓的所用之物,如果搜刮奉官就会造成祸殃;两袖清风,不持一物进京城,可以免去老百姓说短道长。这样,“两袖清风”或“清风两袖”渐成为官清廉的固定评语。 “况青天”的苏州知府况钟

无独有偶,明代曾被称为“况青天”的苏州知府况钟,任满赴京考绩时,群众送的礼物他一律拒收,并作诗云:“清风两袖 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鲜明,子孙岂敢有悖乎!

慎独鬼服神钦的李汰、叶存仁

不畏人知畏己知。慎独被古人看作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礼记·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慎独的关键在于正心、诚意、寡欲、克己,不搞“暗箱操作”,不持侥幸心理,无论私居独处之时,还是在心曲隐微之地,都能做到“暗室不欺”、内省不疚。在慎独方面,载入史册的堪称明朝李汰和清朝叶存仁。李汰因在文章上很有功夫受到朝廷重用。有一年,他去福建主持秋闱考试,考试前一天夜里,有一名书生推门而进,从怀里掏出一百两白银放在案桌上。李汰厉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书生倾吐苦衷:“李大人,这非本人意愿。穷人家孩子读书不易,中举人更难,听人传说,科场中不走这条路,再好的学问也行不通。”李汰联想到以往考

生行贿通路子、国家选才不当的弊端,便斩钉截铁地对书生说:“这一回由我主持考试,金钱是打不开通路的,你把银子收起来,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试上罢。”第二天,在考场的门上,高悬着一幅大匾,上面题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真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清朝雍正年间的叶存仁,先后在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任教官,历时三十多载,毫无苟取。有一次离任时,僚属相送,船却迟迟不发,待到月明星高时,方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送馈赠的。叶当即题诗婉拒:“月月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表现出了钱财难移其志,慎独鬼服神钦的高尚情操。视金子如粪土——清代学者戴远山

官到能贫乃是清。清贫乃淡泊、俭朴、寡欲、知足,“视金子如粪土”。清代学者戴远山曾撰过一副对联:“诗堪如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能贫就是安于贫穷,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物欲所动。

北魏三朝元老长孙道生

北魏三朝元老长孙道生,坚持俭朴自恃,不慕奢华。他的府第矮小简陋,与朱门连街的华宅高院相比,简直残如破庙。他的儿子觉得有失体面,多次劝说父亲修缮未果,只好趁父亲出征之机,对原有住宅进行大规模改建,筑成四周带有廓屋的堂庑和高大华美的门楼。长孙道生得胜归来,看到修建后的府第,动用家法严厉惩罚了儿子,并拆毁了新建的堂庑和门楼。还有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季文子,曾辅佐过鲁国三代国君,从政为官三十四年之久,但临死时,竟然家无藏金,室无重器,就连备葬的私人积蓄也没有。在“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封建社会,位居一人之下,能够不入流俗,安居陋舍,不讲享受,甘愿清贫,实属难能可贵。 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

官罢囊空两袖寒。古代为政清廉者,深知“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之道理,“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做到“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与子孙谋。”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乾隆年间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由于他深深体谅民间疾苦,因此在为官上非常清廉。后因呈请赈济灾民而惹怒上司,被强加一个子虚乌有的罪名而罢官。回到扬州以后卖字画为生,对贫苦穷人慷慨解囊,而自己过着十分贫穷和清苦的生活,以至于女儿出嫁而难置一点嫁妆。他在赠女儿嫁奁诗中写道:“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廉石”故事——陆绩

早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个流传颇广的“廉石”故事。在东吴孙权治下做过几年郁林太守的陆绩,任期满后奏准返乡,全部家当不满一小船,因怕船轻遇风翻沉,只好压了一块七八百斤重的大石头,陆绩用巨石压船返乡之事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那块大石头收藏起来,取名“廉石”,吟诗赞颂。

明朝宰相李春芳

明朝嘉靖年间,宰相李春芳回兴化老家过生日,庆贺七十大寿。被当时皇上旌表为“东海贤人”的“江淮高士”韩乐吾自然被李宰相作为社会名流邀请至李府参加祝寿。

韩乐吾接到请柬思索了良久,即让伙计找来两个大瓦罐,两块红布,一副担篇二: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2007-08-16 12:04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 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

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 ,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篇三:古代名人故事

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类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坚持自我信念,不向强势力量屈服类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邱吉尔》

俗话说:“有一种成功源于坚持。”一点儿也没有错,英国首相邱吉尔就是这样成功的。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成功秘诀”的演讲,邀请了当时声誉响彻世界的邱吉尔来演讲。邱吉尔说:“我成功的秘诀有三个,第一是never give up!第二是never, never give up!第三是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全场沉默了一分种后,听众猛然醒悟,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邱吉尔的人生信条令人佩服,正是他“决不放弃”的坚持,支撑了他一生的信念,支撑他经历三起三落并在最后取得了成功。

天外有天,戒除骄傲,谦虚才能进步类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却还立在雪中。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冲出环境限制,发奋图强最终成才类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学会坚强,在命运面前百折不屈类

《贝多芬》

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贝多芬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等等。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使他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霍金》

霍金,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研究宇宙起源问题,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译成几十种语言。

《林肯奋斗的故事》

第十六任的美国总统林肯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

求学。他买不起算术书,特地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他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上学的日子不过十二个月左右。林肯能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奋读书,是林肯不向命运屈服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向林肯学习的地方。 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的历程,成功的关键在奋发向上。「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林肯不屈服命运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一同向困难挑战,创造出佳绩

篇一:古代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廉政故事

陈寿:“三不喜”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魏书》

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因其祖父戌卫辽东,遂入籍宁远。历任户科给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

早在他少年时期,有一次拾到金子,但他分文未拿,坐守一个晚上,终于将金子交还给失主。1472年,他考中进士,授官户科给事中,从此登上官路,他一生做官四十年,直做到尚书,他都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他有三不喜:一是不喜随意弹劾官吏;二是不喜为子弟亲友争功或谋取好处;三是不喜金钱财物。他初为官时任给事中,给事中是言官,纠劾百官是其分内的事情,可是陈寿却从不弹劾朝廷官吏,他的这种做法让人感到奇怪,他为此解释说:“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

弘治年间,他到陕西做官,当时的陕西地区经常遭到边地少数民族的骚扰,他到之后,整顿了军务,使地方上安定了下来,有一次,各部族首领率众来战,派出少数骑兵来诱敌,有些明朝将领不知道是计谋,准备出击,陈寿却不准,他独自来到帐外,与数十名骑士坐在凳子上吃东西,敌军见了,怕有埋伏,连忙退却,陈寿乘机下令出击,结果大获全胜。当他向朝廷保捷报时,有人说让他在捷报上写下战士的名字,他说:“吾子弟不事弓马,安得以欺朝廷?”他的公正无私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护和爱戴。

陈寿从小便不爱财,至有守夜还金之举,当官后不改初衷,清正廉洁到底,他当了右副都御史那样的大官,因为得罪了专权的太监刘瑾,被命罚米二千三百石,布一千五百匹,陈寿平时清廉不取,除去俸禄外,一无所有,被命罚米布,贫苦不能偿,只好上书自诉,刘瑾也知道他的清贫,只好免去了处罚。陈寿自己从不爱财,同时他对贪污的官吏也敢于严厉惩办,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在他调任南京兵部侍郎时,在陕西要离开时,整整一天,车轿也没能前进一步,史书上记载说,“军民数千人,拥集抚台,泣留公(指陈寿)。公曰:君命也。出城之日,号呼之声震地。”

陈寿为官四十年,为官清廉,家无余钱,以至于家贫无家可归,只得流离失所,住所不蔽风雨,甚至在死后也无钱下葬。但他“三不喜”却永远的留在了后人的心中。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入京》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不畏强暴,刚正不阿。著有《于忠肃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围攻北京,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成为“救时宰相”。此后一直主持朝政。天顺元年(1457年),“守门之变”后被害。

宣德初年,他受命巡抚按江西,他到任后,平反冤狱,打击富豪,为民请命,安抚流离,政绩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视,亲自手书于谦之名授与吏部,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当时他年仅三十三岁。正统六年,于谦上书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于谦居官三十五年,一直兢兢业业,不贪私利,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深为后人称颂。当时,官场腐败,贿赂公行。尤其是英宗即位后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勾结内外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进京,必须馈送重金厚礼,否则后果难堪。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决不随波逐流。他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装。好心人怕他遭殃,劝说:“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带点土特产品送一送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我带有两袖清风!”于谦身居兵部尚书大任后,“口不言功”,“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所居仅蔽风雨”,常被“错认野人家”。他曾作诗形容他的床“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他遭诬谄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资”。抄家者见正屋紧闭,还上了锁,认为必是钱财藏其内,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皇帝赏赐的物品。

于谦死后,石享的党羽陈汝言代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贪脏累计巨万,英宗召集大臣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受重用,死时没有剩余财产,陈汝言为什么那么多。” 石享低下头不能回答,天顺三年(1459年),石享被关进监狱,第二年死在那里。天顺五年,曹吉祥谋反全族被处死,于谦的冤案才真相大白。

他曾经在16岁那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表明了他一生为官的原则:不与世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理想,清廉刚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节用爱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始祖,被尊称为“圣人”和“万世师表”。 孔子自幼家境贫寒,3岁丧父,是母亲颜氏将他抚养长大。后做小官,官职最高到主管鲁国的司法,此后便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进行讲学授徒,整理典籍,他的言论被其弟子收集于《论语》中。

孔子的思想精华在于“仁政”和“德治”即“节用爱人”。在《论语?述而》中记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集中体现了其廉政思想。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温、良、恭、俭、让”,把“俭”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之一。“节用”,即不奢侈,是指生活上革奢务俭,经济上节约财政开支,宽厚民力,使民以时,不掠夺农民,奖励生产等。“节用”的经济思想也是治国施政的根本基础,因为为政奢侈,必导致伤财,伤财必害民,故爱民必先节用。节用之后,实施仁政才会有丰厚的经济基础。“节用”是薄敛的前提,孔子反对官府对民众过多的压榨,要求他们“惠民”、“敛以从薄”,这样百姓才能“近者悦,远者来”,国家也才能“足食、足民、民信之”。

孔子认为,“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指出,做官的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爱人”二字是孔子以德治天下廉政思想的高度浓缩。“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直接把“仁”与“爱”结合,反映了孔子要求执政者从自身做起的思想,“政者正也,子帅不正,孰敢不正”。孔子还具体指出了做官者应当具备的五种美德:一是施民以实惠而自己不贪求;二是使民劳作有度而不生怨言;三是行仁政;四是安泰自若而不傲慢;五是容貌威严但不让人生畏。同时应该摒弃的四种恶政是:“虐、暴、贼、有习(小气)”。

孔子的“节用爱人”思想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宝贵财富,我国历代廉吏无不以此为其廉政的基本出发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内涵,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激励了许多从政者廉洁自励,拒贿反贪,对后代臣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铁面无私丹心忠——包拯

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为官30多年,视廉洁为做官之根本,清心寡欲,刚正不阿,即便是皇上所送生日礼物也一概退回,表现出了他的崇高节操和无私品格,千古传为美谈,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教益。包拯60岁寿辰,提前叮嘱其儿包贵一律不收任何寿礼。未曾想到,第一个送礼的竟是仁宗皇上。包贵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请代皇上送礼来的太监写几句话,劝父亲收下这份特殊礼物。太监觉得言之有理,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拯看了这首诗后,当即复诗一首,并将礼品退了回去。他在《拒寿礼》诗中这样写道:“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不可贪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好一个“拒礼为开廉洁风”!竟然拒到了皇帝头上,真乃难能可贵。包拯拒收皇礼并非作秀,他的《书端州郡斋壁》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包拯传世的诗只有《拒寿礼》和《书端州郡斋壁》两首,可谓弥足珍贵。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端州以产端砚(贡品)著名,历任端州地方官员趁进贡之机,向砚工额外索取数十倍以中饱私囊,或以遗权贵,作攀附进身之资。包拯到任后,为了表明心态,即作《书端州郡斋壁》为箴,郡斋即郡守的府第。壁箴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木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诗中虽只字未提端砚,却为端砚有感而发,表明了包拯刚正无邪、对贪官污吏憎恶如仇的严正心绪,既是个人居官之箴,也对后来到此为官者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据史载,他在端州知州任上,只以朝廷规定的数量制作端砚,按实际数目征收,深受百姓欢迎。直到离任时,仍是“不持一砚归”。包拯深刻认识到“廉洁之官,乃民之表率;贪赃之吏,害民之贼。”治国,他曾上疏《乞不用赃官》;治家,他更是以身作则,训诫严明。为将清廉之风遗传后世,曾作《家训》刻于石碑之上,立在庐州故居。《家训》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犯赃滥者,生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于大茔,非为包氏子孙,寥寥数语,措辞严厉,态度清风两袖朝天去。

“两袖清风” 明代吴应箕

“两袖清风”,《辞海》上解释为“居官廉洁,除两袖清风外别无所有。”明代吴应箕在《楼山堂集·忠烈杨睫传》中这么说:“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至明代于谦,“两袖清风”与为官清廉紧密相联在一起。都穆《都公谭纂》卷上曰:“于少保(谦)尝为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其还京日,不持一物,人传其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入京》诗,意谓绢帕、蘑菇和线香,本来是老百姓的所用之物,如果搜刮奉官就会造成祸殃;两袖清风,不持一物进京城,可以免去老百姓说短道长。这样,“两袖清风”或“清风两袖”渐成为官清廉的固定评语。 “况青天”的苏州知府况钟

无独有偶,明代曾被称为“况青天”的苏州知府况钟,任满赴京考绩时,群众送的礼物他一律拒收,并作诗云:“清风两袖 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鲜明,子孙岂敢有悖乎!

慎独鬼服神钦的李汰、叶存仁

不畏人知畏己知。慎独被古人看作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礼记·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慎独的关键在于正心、诚意、寡欲、克己,不搞“暗箱操作”,不持侥幸心理,无论私居独处之时,还是在心曲隐微之地,都能做到“暗室不欺”、内省不疚。在慎独方面,载入史册的堪称明朝李汰和清朝叶存仁。李汰因在文章上很有功夫受到朝廷重用。有一年,他去福建主持秋闱考试,考试前一天夜里,有一名书生推门而进,从怀里掏出一百两白银放在案桌上。李汰厉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书生倾吐苦衷:“李大人,这非本人意愿。穷人家孩子读书不易,中举人更难,听人传说,科场中不走这条路,再好的学问也行不通。”李汰联想到以往考

生行贿通路子、国家选才不当的弊端,便斩钉截铁地对书生说:“这一回由我主持考试,金钱是打不开通路的,你把银子收起来,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试上罢。”第二天,在考场的门上,高悬着一幅大匾,上面题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真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清朝雍正年间的叶存仁,先后在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任教官,历时三十多载,毫无苟取。有一次离任时,僚属相送,船却迟迟不发,待到月明星高时,方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送馈赠的。叶当即题诗婉拒:“月月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表现出了钱财难移其志,慎独鬼服神钦的高尚情操。视金子如粪土——清代学者戴远山

官到能贫乃是清。清贫乃淡泊、俭朴、寡欲、知足,“视金子如粪土”。清代学者戴远山曾撰过一副对联:“诗堪如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能贫就是安于贫穷,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物欲所动。

北魏三朝元老长孙道生

北魏三朝元老长孙道生,坚持俭朴自恃,不慕奢华。他的府第矮小简陋,与朱门连街的华宅高院相比,简直残如破庙。他的儿子觉得有失体面,多次劝说父亲修缮未果,只好趁父亲出征之机,对原有住宅进行大规模改建,筑成四周带有廓屋的堂庑和高大华美的门楼。长孙道生得胜归来,看到修建后的府第,动用家法严厉惩罚了儿子,并拆毁了新建的堂庑和门楼。还有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季文子,曾辅佐过鲁国三代国君,从政为官三十四年之久,但临死时,竟然家无藏金,室无重器,就连备葬的私人积蓄也没有。在“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封建社会,位居一人之下,能够不入流俗,安居陋舍,不讲享受,甘愿清贫,实属难能可贵。 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

官罢囊空两袖寒。古代为政清廉者,深知“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之道理,“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做到“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与子孙谋。”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乾隆年间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由于他深深体谅民间疾苦,因此在为官上非常清廉。后因呈请赈济灾民而惹怒上司,被强加一个子虚乌有的罪名而罢官。回到扬州以后卖字画为生,对贫苦穷人慷慨解囊,而自己过着十分贫穷和清苦的生活,以至于女儿出嫁而难置一点嫁妆。他在赠女儿嫁奁诗中写道:“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廉石”故事——陆绩

早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个流传颇广的“廉石”故事。在东吴孙权治下做过几年郁林太守的陆绩,任期满后奏准返乡,全部家当不满一小船,因怕船轻遇风翻沉,只好压了一块七八百斤重的大石头,陆绩用巨石压船返乡之事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那块大石头收藏起来,取名“廉石”,吟诗赞颂。

明朝宰相李春芳

明朝嘉靖年间,宰相李春芳回兴化老家过生日,庆贺七十大寿。被当时皇上旌表为“东海贤人”的“江淮高士”韩乐吾自然被李宰相作为社会名流邀请至李府参加祝寿。

韩乐吾接到请柬思索了良久,即让伙计找来两个大瓦罐,两块红布,一副担篇二: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2007-08-16 12:04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 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

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 ,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篇三:古代名人故事

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类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坚持自我信念,不向强势力量屈服类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邱吉尔》

俗话说:“有一种成功源于坚持。”一点儿也没有错,英国首相邱吉尔就是这样成功的。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成功秘诀”的演讲,邀请了当时声誉响彻世界的邱吉尔来演讲。邱吉尔说:“我成功的秘诀有三个,第一是never give up!第二是never, never give up!第三是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全场沉默了一分种后,听众猛然醒悟,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邱吉尔的人生信条令人佩服,正是他“决不放弃”的坚持,支撑了他一生的信念,支撑他经历三起三落并在最后取得了成功。

天外有天,戒除骄傲,谦虚才能进步类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却还立在雪中。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冲出环境限制,发奋图强最终成才类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学会坚强,在命运面前百折不屈类

《贝多芬》

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贝多芬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等等。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使他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霍金》

霍金,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研究宇宙起源问题,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译成几十种语言。

《林肯奋斗的故事》

第十六任的美国总统林肯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

求学。他买不起算术书,特地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他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上学的日子不过十二个月左右。林肯能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奋读书,是林肯不向命运屈服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向林肯学习的地方。 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的历程,成功的关键在奋发向上。「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林肯不屈服命运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一同向困难挑战,创造出佳绩


相关内容

  • 经典诗词饱览 ,背后故事飘香!(下)
  • 风流才子杜牧的诗与故事 帝王的诗词,当然不简单 唐朝女性爱低胸装,有诗文作证! 宋朝十一位女词人 趣谈苏东坡的哲理诗 柳宗元:大起大落的"名门之后" 唐朝诗人宋之问的悲剧:卷入政治漩涡的牺牲品 孟浩然:白驴王子风流记 唐伯虎在孤独和忧郁中死去 诗者:文学桂冠之明珠 鹧鸪是只伤情鸟 ...

  • 郑州历史名人
  • [郑虔](692-764)唐代画家.文学家.字羽齐.郑州荥阳人.天宝初,为协律郎,后任广文馆博士.水部郎中等职.能诗,擅书画,尤工山水.因其诗.书.画并妙,被玄宗誉为"郑虔三绝".郑虔还长于地理,著有<天宝军防录>,记述各地山川险要方物,诸儒称服,时号"郑广 ...

  • 知识竞赛题目(中外名人故事.伊索寓言)
  • 课外知识竞赛 --<中外名人故事><伊索寓言>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编写<春秋>,弟子将他的言论编成<论语>."皇帝"的尊号,统一了中国,曾焚书坑儒. 3. 发明了麻沸散,创有称为"五禽戏"的保健体操,是东汉末年 ...

  •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
  • 返回 作文网写作素材 登录 频道 小学 初中 高中 小考 中考 高考 指导 素材 话题 单元 英语 成语 小学作文网站导航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小升初 初中作文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高中作文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话题作文 艺术 学会 收获 诚信 环保 自信 成功 ...

  • 第五单元四[我的历史名人档案]
  • 第五单元 活动主题四:我的历史名人档案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珍视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挖掘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中的积极因素,分析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3.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 活动准备: ...

  •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苏教版)4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体验我国优秀文化瑰宝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感悟中国是一个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竹片.木块.布片等可书写的材料,有关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相关资料,土豆.彩你泥.肥皂等制作印章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中国是被 ...

  • 美国教科书这样介绍中国名人
  • 不同的眼睛里自然有不同的天空,但历史,毕竟是无法改变的. 在美国人眼中,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古人又是何种面目?从美国的教科书入手,我们或许可以有较为直观的了解. 老子曾和佛祖辩论? 在美国教科书作者秋花・罗・巫婆雪尔的<世界历史>中,讲到孔子时,巫婆雪尔强调孔子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自幼 ...

  • 一起来看看小学阶段[古代文学]包含哪些内容?
  •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如何了解并学习好这些古代文学知识呢? 首先读一读下方朝代歌,了解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其次 ...

  • 中考语文复习:第十四讲(文学常识专题)
  •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对文学常识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在中外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了解教材涉及的文学流派及中外著名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了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