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略应对战略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应对战略

曹丽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南京 210044

【摘要】:气候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气候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更是国际政治和安全问题! 国际社会一直为治理这一问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中国应根据国情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并结合气候变化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特点, 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政治 国际合作 中国战略选择

引言:

几个世纪以来, 生态学家一直在关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这样的问题。20世纪以来, 与之相关的书籍和论文迅速增加。“全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罗马俱乐部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本身是个极富争议的话题。气候变化在自然科学界仍有很多争议,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 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已经普遍为各国所接受。通过IPCC 的报告, 可以明确以下几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第一, 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第二, 气候变暖将使部分人面临死亡威胁。第三, 气候变化, 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的影响

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

随着世界各国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利用的快速增加以及人们对环境的日益关注,国际社会加强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1. 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气候变化指的是气候的平均状态及离差两者之间的一个或两个都有出现了统计上面的明显变化。离差值的增大表示气候状态稳定性的减少。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给出的气候变化的定义是指气候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任何变化,这不仅包括由自然原因造成的变化,而且还包括由于人类活动而随之引起的系列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指的则是由于人类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而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过多的温室气体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危害。如破坏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冰川开始融化、洪涝灾害不断发生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现今已经上升为了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也正

牵扯着世界人民的心弦,因为气候变化问题牵涉到了世界人们的利益,甚至关系到了世界人们的生存问题。

2. 气候变化的产生原因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存在着“温室效应说”、“太阳活动说”、“宇宙射线说”、“天文冰期说”等诸多争议。人们比较认同和接受的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进入工业社会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激增,这使得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作用加强,从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大气温室效应增温,牵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我们可以确定两点: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某种程度的责任,二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不只是温室效应,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能排除。但是争论归争论,保护好地球环境、减少污染和防止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关系人类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

二、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特点及对全球政治的影响

1.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公共问题,应对措施会引发国际冲突产生

全球性公共问题具有三大特征:首先是全球公共性。由于全球性公共问题的范围往往超出任何单一主权国家的管辖权,因此在问题的解决或有效治理上,便无法单凭一国之力独立完成。另一方面,也因为议题的全球性,因此,也没用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而不受到影响。其次是超越国界的外部效应。正因为全球议题的公共性,因此,当一国采取了某项行为,其后果则可能是由其他国家和人民承担。工业化国家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等,不但对自身国家人民的生活造成威胁,更会突破国界的限制,而使其他国家的生活品质出现恶化现象。三是政治性。全球事务的公共性以及跨越国界的外部效应,都使得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某种政治性的制度安排来完成。

2. 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应对行动暗藏诸多利益争夺

经济利益是影响各国在气候变化上的立场的重要因素。如果气候变化幅度较小,部分国家可能从中收益,但是大幅度的气候变化势必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由于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目前对于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成本收益分析,还进行不多。正如参与国际贸易一样,各国虽然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净利益,但往往收益和成本分担群体不同。

3. 气候变化涉及主权国家博弈,各国之间的气候谈判存在分歧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公共产品”,因此,无论是发达国

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属于利益共同体。但当前国际气候谈判最大的矛盾正是“南北矛盾”。气候问题本应是超越主权的话题,与之相关的必须是全球意义上的绿色经济、绿色意识、绿色政治。但它必须由一个个主权国家作出妥协甚至牺牲,因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诉求。这当然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但更是一个呈现政治大国气度与远见的最佳窗口。所以,这是一场政治、外交博弈——一场世界各国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穷国与富国之间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外交博弈。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及主要成果

为了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人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大了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被认为是国际社会真正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新的历史起点。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 )。其主要工作是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并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提供决策依据。1992年,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以明确公约附件Ⅰ缔约方在第一个承诺内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缔约方大会上,各缔约方达成了“巴厘岛路线图”,其主要内容包括:在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再次强调国际合作,强调了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即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京都议定书》,十多年来,围绕公约规定的目标原则和缔约方义务等问题,国际社会经过多边谈判! 不断推动着国际气候制度的政治进程。尽管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但各国参与国际合作的程度取决于国家的选择! 单纯顾及本国的短期经济效益仍是制约国家选择的关键因素。

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发展模式与能源安全、关系到对外贸易与经济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因此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近 20 年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如何应对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曾经明确提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这也为保护全球气候贡献了新的力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未来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路会更加艰辛,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谋划与选择。

1.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注重国际气候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参与全球治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国际谈判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意见,并利用普遍适用的全球治理规则推动和实现国家良治,是融入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增加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2. 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而气候变化问题又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解决方案。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后果,我们要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努力开发新技术,并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3. 深入开展气候外交,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团结与稳定

在未来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气候变化将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大重点。迄今为止,中国在气候变化和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应付色彩较浓,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采取更加积极和灵活的外交政策。 在国际上,中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与对话。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是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适度承担国际责任,有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可以促进国内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 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模式

中国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尽管其利用成本比较高,但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鼓励开发探索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目前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农村沼气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方面发展良好;交通运输领域的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不断面世;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处在研发攻坚阶段,相信在不就得将来,我们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五、结语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亟待解决的国际性问题,而其产生的原因却也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人类为了各自的工业化进程,进行的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开采、砍伐森林等自然资源,过度地使用能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等都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气候变化问题也是全球典型的公共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才能得到解决。但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要想国际社会也即世界各国能尽快地走向合作也必然要有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 Jung Ha-won. Ban marks UN Year of Climate Change[N]. Joins News, 2009-02-02.

[2] 马小军. 国际政治“E ”化的战略张力[J]. 现代国际关系,2008(5):4.

[3] 汤姆·泰坦伯格.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

[4] 杨永龙. 气候战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49.

[5] Ban Ki-moon. A Climate Culprit in Darfur[N], Washington Post, 2007-6-16.

[6] 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 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82.

[7] 杨永龙. 气候战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1.

[8] 朱勤军,袁峰. 智者的政治视野[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1:244.

[9] 孙正甲. 生态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

[10] 秦治来. 全球气候变化催生生态政治理念[J].学习月刊,2007(6):13.

[11] 孙正甲. 生态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应对战略

曹丽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南京 210044

【摘要】:气候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气候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更是国际政治和安全问题! 国际社会一直为治理这一问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中国应根据国情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并结合气候变化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特点, 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政治 国际合作 中国战略选择

引言:

几个世纪以来, 生态学家一直在关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这样的问题。20世纪以来, 与之相关的书籍和论文迅速增加。“全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罗马俱乐部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本身是个极富争议的话题。气候变化在自然科学界仍有很多争议,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 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已经普遍为各国所接受。通过IPCC 的报告, 可以明确以下几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第一, 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第二, 气候变暖将使部分人面临死亡威胁。第三, 气候变化, 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的影响

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

随着世界各国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利用的快速增加以及人们对环境的日益关注,国际社会加强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1. 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气候变化指的是气候的平均状态及离差两者之间的一个或两个都有出现了统计上面的明显变化。离差值的增大表示气候状态稳定性的减少。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给出的气候变化的定义是指气候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任何变化,这不仅包括由自然原因造成的变化,而且还包括由于人类活动而随之引起的系列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指的则是由于人类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而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过多的温室气体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危害。如破坏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冰川开始融化、洪涝灾害不断发生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现今已经上升为了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也正

牵扯着世界人民的心弦,因为气候变化问题牵涉到了世界人们的利益,甚至关系到了世界人们的生存问题。

2. 气候变化的产生原因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存在着“温室效应说”、“太阳活动说”、“宇宙射线说”、“天文冰期说”等诸多争议。人们比较认同和接受的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进入工业社会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激增,这使得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作用加强,从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大气温室效应增温,牵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我们可以确定两点: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某种程度的责任,二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不只是温室效应,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能排除。但是争论归争论,保护好地球环境、减少污染和防止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关系人类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

二、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特点及对全球政治的影响

1.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公共问题,应对措施会引发国际冲突产生

全球性公共问题具有三大特征:首先是全球公共性。由于全球性公共问题的范围往往超出任何单一主权国家的管辖权,因此在问题的解决或有效治理上,便无法单凭一国之力独立完成。另一方面,也因为议题的全球性,因此,也没用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而不受到影响。其次是超越国界的外部效应。正因为全球议题的公共性,因此,当一国采取了某项行为,其后果则可能是由其他国家和人民承担。工业化国家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等,不但对自身国家人民的生活造成威胁,更会突破国界的限制,而使其他国家的生活品质出现恶化现象。三是政治性。全球事务的公共性以及跨越国界的外部效应,都使得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某种政治性的制度安排来完成。

2. 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应对行动暗藏诸多利益争夺

经济利益是影响各国在气候变化上的立场的重要因素。如果气候变化幅度较小,部分国家可能从中收益,但是大幅度的气候变化势必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由于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目前对于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成本收益分析,还进行不多。正如参与国际贸易一样,各国虽然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净利益,但往往收益和成本分担群体不同。

3. 气候变化涉及主权国家博弈,各国之间的气候谈判存在分歧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公共产品”,因此,无论是发达国

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属于利益共同体。但当前国际气候谈判最大的矛盾正是“南北矛盾”。气候问题本应是超越主权的话题,与之相关的必须是全球意义上的绿色经济、绿色意识、绿色政治。但它必须由一个个主权国家作出妥协甚至牺牲,因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诉求。这当然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但更是一个呈现政治大国气度与远见的最佳窗口。所以,这是一场政治、外交博弈——一场世界各国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穷国与富国之间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外交博弈。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及主要成果

为了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人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大了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被认为是国际社会真正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新的历史起点。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 )。其主要工作是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并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提供决策依据。1992年,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以明确公约附件Ⅰ缔约方在第一个承诺内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缔约方大会上,各缔约方达成了“巴厘岛路线图”,其主要内容包括:在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再次强调国际合作,强调了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即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京都议定书》,十多年来,围绕公约规定的目标原则和缔约方义务等问题,国际社会经过多边谈判! 不断推动着国际气候制度的政治进程。尽管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但各国参与国际合作的程度取决于国家的选择! 单纯顾及本国的短期经济效益仍是制约国家选择的关键因素。

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发展模式与能源安全、关系到对外贸易与经济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因此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近 20 年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如何应对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曾经明确提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这也为保护全球气候贡献了新的力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未来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路会更加艰辛,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谋划与选择。

1.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注重国际气候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参与全球治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国际谈判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意见,并利用普遍适用的全球治理规则推动和实现国家良治,是融入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增加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2. 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而气候变化问题又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解决方案。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后果,我们要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努力开发新技术,并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3. 深入开展气候外交,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团结与稳定

在未来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气候变化将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大重点。迄今为止,中国在气候变化和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应付色彩较浓,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采取更加积极和灵活的外交政策。 在国际上,中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与对话。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是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适度承担国际责任,有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可以促进国内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 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模式

中国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尽管其利用成本比较高,但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鼓励开发探索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目前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农村沼气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方面发展良好;交通运输领域的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不断面世;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处在研发攻坚阶段,相信在不就得将来,我们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五、结语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亟待解决的国际性问题,而其产生的原因却也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人类为了各自的工业化进程,进行的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开采、砍伐森林等自然资源,过度地使用能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等都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气候变化问题也是全球典型的公共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才能得到解决。但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要想国际社会也即世界各国能尽快地走向合作也必然要有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 Jung Ha-won. Ban marks UN Year of Climate Change[N]. Joins News, 2009-02-02.

[2] 马小军. 国际政治“E ”化的战略张力[J]. 现代国际关系,2008(5):4.

[3] 汤姆·泰坦伯格.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

[4] 杨永龙. 气候战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49.

[5] Ban Ki-moon. A Climate Culprit in Darfur[N], Washington Post, 2007-6-16.

[6] 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 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82.

[7] 杨永龙. 气候战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1.

[8] 朱勤军,袁峰. 智者的政治视野[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1:244.

[9] 孙正甲. 生态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

[10] 秦治来. 全球气候变化催生生态政治理念[J].学习月刊,2007(6):13.

[11] 孙正甲. 生态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


相关内容

  •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
  • 第10卷第1期 2010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Kun m 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Vol 110, No 11Feb 12010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 曾文革, 毛媛媛 (重庆大学法学院, 重庆4 ...

  • [前方观察]全球气候治理里程碑--[巴黎协议]达成!
  • 当地时间12月12日7点多,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巴黎市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历经13天的艰苦谈判,随着大会主席敲下手中的小锤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5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宣告圆满结束. 独家现场 | ...

  • [专业技术人员低碳经济培训教程]课件
  • 低碳经济01 01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 010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温室"作用相似.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而非现在的15℃.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危害: 海 ...

  • 全面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郑国光)
  • 全面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郑国光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15日 12 版) 今年3月25日至30日,在日本横滨召开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38次全会,审议通过了IPCC第五次评估第二工作组的<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报告.报告由来自70个 ...

  •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期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金乐琴,刘 瑞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 ...

  • 低碳发展中的中国国际责任
  • 气候变化引起的粮食安全.水资源稀缺.海平面升高.生态系统崩溃等诸多自然和社会危害,从根本上触及人类的生存,使得人类不得不对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反思,以寻求未来的发展之道.2003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标志着以减缓气候变化为主旨.减少温室 ...

  •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八年十月·北京 目 录 前 言 一.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 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五.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六.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七.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简史
  •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 ...

  • 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经营战略
  • 摘要:绿色金融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不断健全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则是其核心举措之一.构建完善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必须要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市场.培育绿色金融机构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