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言文字[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高中语言文字《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教学博苑

05-08 2334

高中语言文字《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教案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以及方言和方言之间的异同。学习重点包括:普通话的定义,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汉语的方言分区。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学生学好用好普通话,也有利于推动现代汉语规范化。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乡音知多少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用不同方言讲的寓言故事《北风与太阳》,让学生了解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加深对汉语方言的认识。

课堂活动步骤:

(1)朗读故事,体会差别。让学生分别用普通话和当地方言朗读《北风与太阳》。一方面纠正学生普通话发音中的错误;另一方面了解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

(2)组织讨论,归纳特点。比较故事中体现的普通话和当地方言的差异。语音上要特别注意最难掌握的音。词汇上如果方言词语和普通话不同就用当地方言的词语进行同义替换。语法上看当地方言中是否有不同于普通话的句子格式。

(3)比较粤语和普通话,了解粤方言的主要特点。通过教材中的粤语故事,使学生对粤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有一些认识,比如“入声调、卷舌声母、轻声、儿化”等。进而对汉语方言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2.2 补充课堂活动

●“公鸡”和“鸡公”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比较“公鸡、母鸡、小鸡”这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词在方言里的不同说法,了解汉语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1)各个地方怎么称呼“鸡”

下表列出了全国11个方言点对“公鸡、母鸡、小鸡”的不同说法。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并加以思考,总结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2)“公鸡、母鸡、小鸡”的“别名”

先观察表示“公鸡,母鸡”的不同词语。首先可以发现,北京、西安、扬州、苏州都是把表性别的成分放在“鸡”的前面的,如“公鸡、母鸡、雄鸡、雌鸡”,其余的地方则是表性别的成分放在“鸡”的后面,如成都把公鸡叫“鸡公”,母鸡叫“鸡母”或“鸡婆”。有些地方两可,如汉口“鸡公、公鸡”并存,“母鸡、鸡婆”同在。南昌、梅县、广州称呼公鸡时,“鸡”在词中的位置有前有后,对母鸡的称呼却只能“鸡”在前,表性别的成分在后。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北方方言表示动物性别时更倾向于把表性别的成分放在动物名称前面,而大部分东南方言则相反。然而在两种情况内部,仍然存在着有趣的差别:首先,表性别的成分说法各异,前置表雄性的有“公、雄、样”,后置的有“公、角、翁”。前置表雌性的有“母、雌”,后置表雌性的就更丰富了,有“母、婆、媛、项、赖”等,有些还有拟人的色彩。其次,梅县、广州、厦门、潮州还把母鸡里下过蛋的和没下过蛋的再分别命名,反映了各地在概念划分上的差异,这也是很特别的地方。最后,长沙话在“鸡公、鸡婆”后面还加上了词缀“子”,这也是湘方言多用“子”作词缀的一个表现。

再观察表示“小鸡”的不同词语。这些词也可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鸡”在后的,如“小鸡儿”;一类是“鸡”在前的,如“鸡娃”等。把这些词语和“公鸡、母鸡”的词语对照,会发现各地在“公鸡、母鸡、小鸡”的称呼上基本上三者一致,也就是说“鸡”的位置要么都前置,要么都后置。“鸡”后置时,前面是一个形容词,有些方言还要加后缀,如:小鸡子(扬州)、小鸡儿(北京)。“鸡”前置时,后面是一个名词,有的还是带后缀的名词,如:“鸡娃”(西安),“鸡崽子”(长沙、南昌)。至于广州、厦门、潮州的“鸡仔”,其中的“仔”本来也是一个可以独用的名词,但后来虚化成了构词用的后缀。此外,也有“小鸡”的“鸡”位置与“公鸡、母鸡”不一致的,如西安话“公鸡、母鸡、鸡娃”,成都话“鸡公、鸡母/鸡婆、小鸡”。

(3)从“鸡”到别的动物的名称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自己的方言里“公鸡、母鸡、小鸡儿”分别叫什么名称。进一步想想其他动物名称是怎么样的。如果和上面列出的叫法都不同,请试着做些比较和分析。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从题目中给出的陕北民歌歌词中可以看出陕北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些不同点:(1)词汇:普通话“说话”在陕北叫“拉话”;普通话说“看、瞅”等,陕北话叫“瞭”;普通话的“泪珠”陕北话里叫“泪蛋蛋”。(2)语法:普通话中如果量词重叠,前面的数词只能是“一”或者没有数词,如“一个个、个个”,表示“每一个都”;而陕北方言中量词都可以重叠,如“三道道蓝”。普通话只能说“招一招手”,动量词前面不能加别的量词;而陕北方言的动量词后还可以加名量词“个”,如“招一招个手”。普通话里名词有时也能重叠,如“村村”,但表示的意思是每个村子,不能表示特定的村子;但陕北民歌里表示一个特定的村子也可以说“村村”,其他名词也可以重叠,如“面面、话话”。普通话里说“看得见”,陕北话说“得见”,“得”表示“能”。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方言对普通话产生的影响,同时分辨哪些影响已经被普通话正式接受,哪些还没有被普通话所接受。《现代汉语词典》里词条后标有“[方]”标记的,大都是来自方言而已经进入普通话的词语。如何对待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如果方言词语具有普通话词语所没有的意义,或者能使词语更准确、生动,并且为大多数群众了解和接受,那么可以吸收方言词进入普通话,丰富普通话的词汇。例如“揩油(吴语)、硬碰硬(吴语)、吃不消(吴语)、咖喱粉(粤语)、巴士(粤语)、第一时间(粤语)”等;如果方言词的意思在普通话中本来已能够表达,或者大多数群众不能接受和认可这样的词,那么就不应该吸收这样的方言词,例如:葛儿(北京话,“死”)、歇菜(北京话,“结束、失败”)、拎不清(吴语,“弄不清楚”)、小赤佬(吴语,“小孩子”)、呔(粤语,“领带”)、上堂(粤语,“上课”)等。而在语法方面普通话接受方言的影响比较慢,比如“你走

先”,“给钱你”这样的说法就是一些年轻人受港澳、广东文化的影响刻意模仿的说法,但是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普通话和方言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对待方言。学生在辩论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地的方言谈,正方学生要把论说的重点放在我国的方言差异情况,这种情况带来的交往障碍以及推广普通话带来的便利;反方学生则要把论说的重点放在方言萎缩的现状以及方言对地方文化的代表作用。正方可以使用的论点:我国方言种类多,差异大,大到很多地方相互之间不能通话的地步,这种情形无疑给异地人们的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该考虑废弃方言,全国都说普通话。这样做可以彻底消除方言隔阂,让人们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加不同地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国家的团结统一。反方可以使用的论点: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方言词汇、语法的特征都和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方言中还能折射出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当地的自然特点、经济特点。此外影视作品使用方言还能让人倍感亲切,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请大家猜猜下面①-⑤句中画线的方言词是什么意思,⑥-⑧的方言句子是什么意思,然后分别换成普通话的表达方式。

①经过这一次遇难,世界我都睇淡。(黄谷柳《虾球传》)

②蓑衣箬笠挂在金钩上,夹糖麦饼放在饭镬头。(吴语)

③这就是李玉山的婆姨。(杜鹏程《保卫延安》)

④我家今天来了人客,是我童年时的同学。(闽语、粤语)

⑤这种人少跟他搭界。(吴语)

⑥拨本书我。(吴语)

⑦佢高过我。(粤语)

⑧你格认得?(昆明话)

二、用你的方言读下面这几组字,看看同一组字或同一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声母)是否相同,并跟这些字或词在普通话里的读音进行比较,总结其中的规律。

①父亲,胡琴;②脑袋,老戴;③黄,王;

④街道,该到;⑤鞋子,孩子;⑥胡,吴;

⑦李姐,理解;⑧轻松,青松;⑨袜,骂;

⑩日头,一头;姿势,知识

三、各地的方言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和普通话用词不同而意义相当的词。比如“向日葵”,有些地方分别叫“葵花、朝阳花”;“土豆”,有些地方分别叫“山药蛋、洋芋”;“玉米”,有些地方分别叫“棒子、包米、包谷”;“馄饨”,有些地方分别叫“抄手、云吞、清汤”;“喜欢”,有些地方分别说“欢喜、中意”;“这儿”,有些地方分别说“呢度、该搭、这旮”,等等。请你在自己的方言中也找出一些有特色的词汇来。

四、重叠是汉语广泛使用的一种词汇、语法手段。但重叠在方言中的形式不尽相同,比如普通话里说“香喷喷”,在上海话里却变成了“喷喷香”。有的方言中能重叠的词,在别的方言里却不能重叠,如普通话里名词除了表示逐指是不能重叠的,而贵阳话却可以说“铲铲”(意:铲子),“包包”(意:手提袋)。此外福建话有“白雪雪(雪白)”的重叠形式,厦门话还有形容词三叠形式,如“红、红红(很红)、红红红(极红)”。请你找找自己方言里有没有一些特别的重叠形式,并和普通话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形式和意义的差异。

高中语言文字《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教学博苑

05-08 2334

高中语言文字《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教案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以及方言和方言之间的异同。学习重点包括:普通话的定义,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汉语的方言分区。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学生学好用好普通话,也有利于推动现代汉语规范化。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乡音知多少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用不同方言讲的寓言故事《北风与太阳》,让学生了解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加深对汉语方言的认识。

课堂活动步骤:

(1)朗读故事,体会差别。让学生分别用普通话和当地方言朗读《北风与太阳》。一方面纠正学生普通话发音中的错误;另一方面了解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

(2)组织讨论,归纳特点。比较故事中体现的普通话和当地方言的差异。语音上要特别注意最难掌握的音。词汇上如果方言词语和普通话不同就用当地方言的词语进行同义替换。语法上看当地方言中是否有不同于普通话的句子格式。

(3)比较粤语和普通话,了解粤方言的主要特点。通过教材中的粤语故事,使学生对粤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有一些认识,比如“入声调、卷舌声母、轻声、儿化”等。进而对汉语方言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2.2 补充课堂活动

●“公鸡”和“鸡公”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比较“公鸡、母鸡、小鸡”这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词在方言里的不同说法,了解汉语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1)各个地方怎么称呼“鸡”

下表列出了全国11个方言点对“公鸡、母鸡、小鸡”的不同说法。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并加以思考,总结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2)“公鸡、母鸡、小鸡”的“别名”

先观察表示“公鸡,母鸡”的不同词语。首先可以发现,北京、西安、扬州、苏州都是把表性别的成分放在“鸡”的前面的,如“公鸡、母鸡、雄鸡、雌鸡”,其余的地方则是表性别的成分放在“鸡”的后面,如成都把公鸡叫“鸡公”,母鸡叫“鸡母”或“鸡婆”。有些地方两可,如汉口“鸡公、公鸡”并存,“母鸡、鸡婆”同在。南昌、梅县、广州称呼公鸡时,“鸡”在词中的位置有前有后,对母鸡的称呼却只能“鸡”在前,表性别的成分在后。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北方方言表示动物性别时更倾向于把表性别的成分放在动物名称前面,而大部分东南方言则相反。然而在两种情况内部,仍然存在着有趣的差别:首先,表性别的成分说法各异,前置表雄性的有“公、雄、样”,后置的有“公、角、翁”。前置表雌性的有“母、雌”,后置表雌性的就更丰富了,有“母、婆、媛、项、赖”等,有些还有拟人的色彩。其次,梅县、广州、厦门、潮州还把母鸡里下过蛋的和没下过蛋的再分别命名,反映了各地在概念划分上的差异,这也是很特别的地方。最后,长沙话在“鸡公、鸡婆”后面还加上了词缀“子”,这也是湘方言多用“子”作词缀的一个表现。

再观察表示“小鸡”的不同词语。这些词也可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鸡”在后的,如“小鸡儿”;一类是“鸡”在前的,如“鸡娃”等。把这些词语和“公鸡、母鸡”的词语对照,会发现各地在“公鸡、母鸡、小鸡”的称呼上基本上三者一致,也就是说“鸡”的位置要么都前置,要么都后置。“鸡”后置时,前面是一个形容词,有些方言还要加后缀,如:小鸡子(扬州)、小鸡儿(北京)。“鸡”前置时,后面是一个名词,有的还是带后缀的名词,如:“鸡娃”(西安),“鸡崽子”(长沙、南昌)。至于广州、厦门、潮州的“鸡仔”,其中的“仔”本来也是一个可以独用的名词,但后来虚化成了构词用的后缀。此外,也有“小鸡”的“鸡”位置与“公鸡、母鸡”不一致的,如西安话“公鸡、母鸡、鸡娃”,成都话“鸡公、鸡母/鸡婆、小鸡”。

(3)从“鸡”到别的动物的名称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自己的方言里“公鸡、母鸡、小鸡儿”分别叫什么名称。进一步想想其他动物名称是怎么样的。如果和上面列出的叫法都不同,请试着做些比较和分析。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从题目中给出的陕北民歌歌词中可以看出陕北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些不同点:(1)词汇:普通话“说话”在陕北叫“拉话”;普通话说“看、瞅”等,陕北话叫“瞭”;普通话的“泪珠”陕北话里叫“泪蛋蛋”。(2)语法:普通话中如果量词重叠,前面的数词只能是“一”或者没有数词,如“一个个、个个”,表示“每一个都”;而陕北方言中量词都可以重叠,如“三道道蓝”。普通话只能说“招一招手”,动量词前面不能加别的量词;而陕北方言的动量词后还可以加名量词“个”,如“招一招个手”。普通话里名词有时也能重叠,如“村村”,但表示的意思是每个村子,不能表示特定的村子;但陕北民歌里表示一个特定的村子也可以说“村村”,其他名词也可以重叠,如“面面、话话”。普通话里说“看得见”,陕北话说“得见”,“得”表示“能”。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方言对普通话产生的影响,同时分辨哪些影响已经被普通话正式接受,哪些还没有被普通话所接受。《现代汉语词典》里词条后标有“[方]”标记的,大都是来自方言而已经进入普通话的词语。如何对待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如果方言词语具有普通话词语所没有的意义,或者能使词语更准确、生动,并且为大多数群众了解和接受,那么可以吸收方言词进入普通话,丰富普通话的词汇。例如“揩油(吴语)、硬碰硬(吴语)、吃不消(吴语)、咖喱粉(粤语)、巴士(粤语)、第一时间(粤语)”等;如果方言词的意思在普通话中本来已能够表达,或者大多数群众不能接受和认可这样的词,那么就不应该吸收这样的方言词,例如:葛儿(北京话,“死”)、歇菜(北京话,“结束、失败”)、拎不清(吴语,“弄不清楚”)、小赤佬(吴语,“小孩子”)、呔(粤语,“领带”)、上堂(粤语,“上课”)等。而在语法方面普通话接受方言的影响比较慢,比如“你走

先”,“给钱你”这样的说法就是一些年轻人受港澳、广东文化的影响刻意模仿的说法,但是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普通话和方言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对待方言。学生在辩论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地的方言谈,正方学生要把论说的重点放在我国的方言差异情况,这种情况带来的交往障碍以及推广普通话带来的便利;反方学生则要把论说的重点放在方言萎缩的现状以及方言对地方文化的代表作用。正方可以使用的论点:我国方言种类多,差异大,大到很多地方相互之间不能通话的地步,这种情形无疑给异地人们的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该考虑废弃方言,全国都说普通话。这样做可以彻底消除方言隔阂,让人们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加不同地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国家的团结统一。反方可以使用的论点: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方言词汇、语法的特征都和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方言中还能折射出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当地的自然特点、经济特点。此外影视作品使用方言还能让人倍感亲切,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请大家猜猜下面①-⑤句中画线的方言词是什么意思,⑥-⑧的方言句子是什么意思,然后分别换成普通话的表达方式。

①经过这一次遇难,世界我都睇淡。(黄谷柳《虾球传》)

②蓑衣箬笠挂在金钩上,夹糖麦饼放在饭镬头。(吴语)

③这就是李玉山的婆姨。(杜鹏程《保卫延安》)

④我家今天来了人客,是我童年时的同学。(闽语、粤语)

⑤这种人少跟他搭界。(吴语)

⑥拨本书我。(吴语)

⑦佢高过我。(粤语)

⑧你格认得?(昆明话)

二、用你的方言读下面这几组字,看看同一组字或同一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声母)是否相同,并跟这些字或词在普通话里的读音进行比较,总结其中的规律。

①父亲,胡琴;②脑袋,老戴;③黄,王;

④街道,该到;⑤鞋子,孩子;⑥胡,吴;

⑦李姐,理解;⑧轻松,青松;⑨袜,骂;

⑩日头,一头;姿势,知识

三、各地的方言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和普通话用词不同而意义相当的词。比如“向日葵”,有些地方分别叫“葵花、朝阳花”;“土豆”,有些地方分别叫“山药蛋、洋芋”;“玉米”,有些地方分别叫“棒子、包米、包谷”;“馄饨”,有些地方分别叫“抄手、云吞、清汤”;“喜欢”,有些地方分别说“欢喜、中意”;“这儿”,有些地方分别说“呢度、该搭、这旮”,等等。请你在自己的方言中也找出一些有特色的词汇来。

四、重叠是汉语广泛使用的一种词汇、语法手段。但重叠在方言中的形式不尽相同,比如普通话里说“香喷喷”,在上海话里却变成了“喷喷香”。有的方言中能重叠的词,在别的方言里却不能重叠,如普通话里名词除了表示逐指是不能重叠的,而贵阳话却可以说“铲铲”(意:铲子),“包包”(意:手提袋)。此外福建话有“白雪雪(雪白)”的重叠形式,厦门话还有形容词三叠形式,如“红、红红(很红)、红红红(极红)”。请你找找自己方言里有没有一些特别的重叠形式,并和普通话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形式和意义的差异。


相关内容

  • 班级普通话活动策划方案
  • 爱周中学高二(16)班推广普通话活动方案 化学组 梁晓燕 一.活动主题 学好普通话 方便你我他 二.活动目的 1. 通过团队活动,增强班级同学养成在校园内外自觉使用普通话的好习惯. 2. 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3. 通过活动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 ...

  •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
  • 摘 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不开.汉民族共同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无数次复杂的演变中,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下,从雅言.通语.官话.国语,终于偶然又必然地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关键词:民族共同语: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

  •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总述
  • 来源: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1-16页 总述 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生机盎然,语言文字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新事物如雨后春笋,新观念不断涌现,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思想的空前活跃,带来了大量新词语和词语的新用法,带来了话语表达方式的不断更新变化,并围绕社会热点常常形成流行语.伴随着通信. ...

  • 推广普通话宣传资料
  • 推广普通话宣传资料(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2.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十九条) 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 ...

  • 方言是全民族语言的变体
  • 比较中学习方言 方言是全民族语言的变体,这种变体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社会变体,又叫社会方 言,比如行业语.娃娃语.官腔等:一是地域变体,又叫地域方言,如上海话.广东话.平 遥话.临汾话等.就地域方言而言,作为全民族语言的地方性变体,地域方言对该地区的人 来说,具有与共同语等价的交际功能.它是该地 ...

  • 学好普通话的几点方法
  • 学好普通话的几点方法: 1.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 2.多读一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多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 3.不懂就查字典,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相信它能帮助我们: 4.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努力克服方言的影响. 关于普通话小故事 <乡村面馆> 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一个游人因为 ...

  • 试析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
  • [论文关 键 词] 方言:拟声词:构词法:词汇化:语音韵律. [论文内容摘要] 本文从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三大方面:构词法.词汇化及语音韵律对近几十年汉语方 言拟声词研究进行归纳与评述,揭示历史研究.语音研究及类型学研究对方言拟声词研究的 重要性. 语言学界对拟声词的认识较为复杂,因此汉语拟声词 ...

  • 东北话的特点及流行特色
  • 东北文化 2008年第1期 东北话的特点及流行特色 冯常荣 [内容提要]东北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它与普通话的差异很小,而且东北话又具有独特的流行 因素,为此东北话能够通过小品等艺术形式流行于全国各地.本文在分析东北话的特点基础上,探究东北话的流行特色. [关键词]东北话特点流行特色 文化等其他学科 ...

  • 普通话广播稿4
  • 普通话广播稿 五(1)班 1.郭佳怡:敬爱的老师 2.吉彤鑫:亲爱的同学们 合:中午好!"红领巾"广播站又和大家见面了! 1:我是五(1)班的郭佳怡. 2:我是五(1)班的吉彤鑫. 合: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推广普通话特别节目! 1:同学们,今年的9月日至14日----20日是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