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语言转向

哲学的历史演进,是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性变化密不可分的。一般认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则是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就其理论内涵而言,这两次转向都是转换了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的通常解释如下: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本体论】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对于这二者不同的回答则分为不同的哲学流派。

卡尔波普曾经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世界1"指的是物理自然世界;"世界2"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即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化所构成的世界。从这个理论框架中,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哲学在三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古代哲学中,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讨论世界的本源为何物;近代哲学通过“认识论转向”,从“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出发探求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则是通过“语言转向”,从“世界3”出发,探讨“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从语言文化出发探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他所批判的是,离开对人类“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所要求的是,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作为“文化的水库”的“语言”作为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所谓的“语言转向”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中,显示出对“思维和存在”、“任何世界”的“中介环节”的寻求,显示出现代西方哲学对“思维”、“语言”和“存在”三者关系的总体理解。即:人类必须而且只能用“语言”理解“世界”和自己的“意识”,并用语言去描述对“世界”和自己“意识”的理解;虽然“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之中;“语言”既是人类“存在”的消极界限,又是人类“存在”的积极界限;语言中凝聚着“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因而也是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文化结晶。

早期的韦伯对理性推崇备至,他认为经历了除魅过程,确认了“科学-技术”、“形而上-伦理”和“实际”三个面向的人本位理性主义的现代社会,是历来社会发展中最理性的一个体系。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却使得韦伯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似乎开始对理性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也使得他对理性主义与社会的理性化产生了困惑与失望,这种困惑与失望使他看到,理性主义导致的整个社会官僚化、等级化、程式化、法律化……理性铁笼预示着现代人的命运,从“宗教-神本位”的理性主义解脱出来的现代人,因为失去了灵魂与心灵的依托,使得整个生活状态处于没有根的“漂浮状态”,职业的分化造就了一批“没有灵魂的专家”,而完全专业化、非人格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运作,使得现代人受到了“为赚钱而赚钱”的经济秩序的奴役,同时还受到了科层制普遍化的奴役,人不仅成为只

顾赚钱的行尸走肉,也成为组织机器中的无生命螺丝钉。Mr. Power(权力)与Ms. Money(金钱)互为经纬,形成了现代人的理性“铁笼”。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社会的特征是官僚化体制化的法治社会(法理型统治),但是这种社会内在导致理性的僵化,人们会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被理性的铁笼钳制自由。

哲学的历史演进,是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性变化密不可分的。一般认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则是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就其理论内涵而言,这两次转向都是转换了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的通常解释如下: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本体论】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对于这二者不同的回答则分为不同的哲学流派。

卡尔波普曾经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世界1"指的是物理自然世界;"世界2"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即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化所构成的世界。从这个理论框架中,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哲学在三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古代哲学中,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讨论世界的本源为何物;近代哲学通过“认识论转向”,从“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出发探求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则是通过“语言转向”,从“世界3”出发,探讨“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从语言文化出发探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他所批判的是,离开对人类“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所要求的是,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作为“文化的水库”的“语言”作为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所谓的“语言转向”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中,显示出对“思维和存在”、“任何世界”的“中介环节”的寻求,显示出现代西方哲学对“思维”、“语言”和“存在”三者关系的总体理解。即:人类必须而且只能用“语言”理解“世界”和自己的“意识”,并用语言去描述对“世界”和自己“意识”的理解;虽然“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之中;“语言”既是人类“存在”的消极界限,又是人类“存在”的积极界限;语言中凝聚着“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因而也是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文化结晶。

早期的韦伯对理性推崇备至,他认为经历了除魅过程,确认了“科学-技术”、“形而上-伦理”和“实际”三个面向的人本位理性主义的现代社会,是历来社会发展中最理性的一个体系。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却使得韦伯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似乎开始对理性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也使得他对理性主义与社会的理性化产生了困惑与失望,这种困惑与失望使他看到,理性主义导致的整个社会官僚化、等级化、程式化、法律化……理性铁笼预示着现代人的命运,从“宗教-神本位”的理性主义解脱出来的现代人,因为失去了灵魂与心灵的依托,使得整个生活状态处于没有根的“漂浮状态”,职业的分化造就了一批“没有灵魂的专家”,而完全专业化、非人格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运作,使得现代人受到了“为赚钱而赚钱”的经济秩序的奴役,同时还受到了科层制普遍化的奴役,人不仅成为只

顾赚钱的行尸走肉,也成为组织机器中的无生命螺丝钉。Mr. Power(权力)与Ms. Money(金钱)互为经纬,形成了现代人的理性“铁笼”。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社会的特征是官僚化体制化的法治社会(法理型统治),但是这种社会内在导致理性的僵化,人们会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被理性的铁笼钳制自由。


相关内容

  • 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中的意义再生
  • 2011年第6期 总第190期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No.6General No.190 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中的意义再生 李晓红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浙江杭州311231) [,"再现"摘要]长期以来,翻译的宗旨是忠实地再现作者在原文 ...

  • 江怡: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第二次革命" -
  • 江怡: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第二次革命"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09-11-19 19:29    作者: 江怡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查看: 278次 作者简介:江怡(1961- ),男,四川宜宾人,哲学博士, ...

  •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两种视角_与俞吾金先生商榷
  • <探索>2008年第4期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两种视角 ---与俞吾金先生商榷 黄斌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重庆沙坪坝400030) 摘 要:恩格斯并未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 俞吾金对恩格斯的批评是不公允的.观察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有两个视角:一种是本体论的视角, 是以思维与存在的 ...

  • 德里达: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邓晓芒
  • 其实在德里达看来,两千年的西方哲学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语言学转向",而是从巴门尼德以来一直受到强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统治.所谓"语言学转向"的说法,只不过表明现代哲学开始意识到并重视自己的这一传统而已:但这并不说明现代哲学在这一点 ...

  • 教育哲学的新开端
  • 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7卷第1期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09.Vol.7,No.1 ·专题· 教育哲学的新开端 [美]沃尔特·范博格1著,应建庆2译 (1. 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教育哲学系,美国伊利诺伊61820:2.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 ...

  • 什么缺失了?
  • 作者:埃里克·S.尼尔森 翻译:王佳鑫/李大强 王佳鑫,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 长春 130012):李大强,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 130012). 社会科学辑刊 2015年04期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 ...

  • 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
  • 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 作者:冯俊 发布时间:2005-7-17 10:40:06 点击数:169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内容摘要] 从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现代主义哲学之间的分歧和对立中来把握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有助于认清哲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转向的理论实质.与&q ...

  • 情感语言学: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学领域
  • 情感语言学: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学领域 一.引言 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情感语言学(эмотология) 在国外(尤其是俄罗斯) 就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它自成体系,研究人员众多,在国外语言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这一领域我国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拟对国外(主要是俄罗斯) 情感语言学 ...

  • 后现代主义和历史认识理论
  • 作者:于沛 历史研究 2014年02期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今天虽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但要概括回答"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仍是一件难事.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70年代末.80年代初,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