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遗脉之徐世昌后人

徐世昌不仅与袁世凯交好,且能与新旧人物同时交好,不新不旧,亦新亦旧。仿佛是命中注定,其玄孙徐定茂最终也干了政治。

文_萧三匝

徐世昌后人徐定茂

摄影师提了个绝妙建议:“咱去景山上拍张照片吧。”

不出我所料,徐定茂同意了。采访了他两三个小时,我知道他是个好说话的人。

他供职的单位在沙滩后街,去景山一箭之遥。摄影师鼓动他辛苦一趟,是为了取故宫全景。当徐定茂背对着故宫站定的时候,我恍惚间觉得,徐世昌穿越了晴好春光,正向着景山上的游客走来——这位民国大总统是徐定茂的高祖。他们的身形、相貌,甚至性格,都像极了。

时间退回到百年前,徐世昌的政治生涯在紫禁城及其旁边的中南海走向巅峰。现如今,旧宫阙犹在,换了人间。

徐世昌与袁世凯是一对莫逆。

1879年,徐世昌24岁,任准宁县知事身边文案。徐、袁相识,袁见徐虽衣衫寒素、不修边幅,却满腹经纶抱负,神采飞扬,赞道:“菊人(徐号菊人),真妙才也!”遂结为兄弟。徐世昌、世光兄弟没钱赴应天府应乡试,袁即赠银百两以为川资,徐氏昆仲因此同时中举。4年之后,徐世昌又中进士,入翰林院。

翰林院的冷板凳徐世昌坐了9年,到第十个年头,他向掌院学士李鸿藻介绍了袁世凯。通过李鸿藻,袁又受到李鸿章赏识,李鸿章遂向朝廷荐袁督练新军。这不仅改变了袁世凯的命运,也间接改变了徐世昌的命运。

袁督练新军伊始,就奏请调徐兼任新军秘书长及参谋长,总揽全军文案并参与机密,袁不在军中时且代理其职。徐由此成为袁最重要的智囊,袁称徐为“大哥”,对徐言听计从。

戊戌那年,当康有为决定发动政变,并力请袁助力时,徐及时向袁进言:“帝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浅,势力薄弱;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预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袁拜服其言,遂选择了站在后党一边,并得以直上青云。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帝后西狩,徐护驾在侧。张之洞、袁世凯均上折保荐徐,徐由是渐受重用,先后任巡警部尚书、满兵部尚书、东三省总督。1911年5月,清廷设皇族内阁,徐成为仅有的4名汉人内阁成员之一,并任协理大臣(副总理)。

辛亥革命爆发,清廷震恐,徐力主起用已被黜3年的袁世凯出山对付革命党。皇族无能,不得不同意了徐的提议。此后,袁徐联手,一逼载沣归政,再逼清帝退位,对革命党则先剿、后抚、终和,直到袁接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止。

1914年5月,袁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任徐为国务卿。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仍起用徐为国务卿。

徐与袁,一文一武,一刚一柔,互为盟友,相辅相成,用徐定茂的话说,“历史上凡是徐世昌支持或者出主意,让袁世凯干的,没有干不成的。”

徐世昌不仅与袁世凯交好,且能与新旧人物同时交好。于新派,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多有过从。他既大办新政,又不自命新党。于旧派,他与奕劻、那桐等交情不浅。入民国后,为避“不忠”之谤,他力辞太保衔,隐居数年。他反对张勋复辟,复辟失败后,又竭力为溥仪卸罪。在私人日记里,只要提及“圣上”、“太后”、“恩赏”等词,他必出格、空行,以示毕恭毕敬。更绝的是,1918年,他当选总统当日,居然还托人请示逊帝溥仪,询其是否恩准。溥仪的意思是,你赶快,你上去了,我们就踏实了,他才就任总统。

他秉持中庸之道,不新不旧,亦新亦旧。他祖籍浙江,后迁天津,再迁河南卫辉,凡遇以上三地同僚,他皆自称同乡。行事风格如此,使他左右逢源,官运亨通。有清一代,李鸿章被公认是最会做官之人,慈禧却对荣禄说,“徐世昌或足继李鸿章后乎?”

作为方法论,中庸强调的是平衡、和平与分寸感。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几度爆发府院之争,徐世昌都成为不二的调停人,先是调停黎(元洪)、段(祺瑞)之争,继以调停冯(国璋)、段(祺瑞)矛盾。他之所以能当上总统,实因他是北洋各派都能接受的人物。他当选总统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南北休兵,文治天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舆论颇为大胆,他没有镇压运动,查封媒体,而是顺应民意,免去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他甚至还保护过蔡和森、张国焘。

中庸不是骑墙,不是无可无不可,真懂中庸的人必须是有定见、有底线的人。前引徐定茂对徐、袁关系的评论只是前半句,后半句是,“凡是徐世昌反对的事,袁世凯没有干成的”。这主要是指徐反对袁称帝一事。

徐世昌任国务卿后,位高权重,人称“徐相国”,但不久袁世凯逆流而动,图谋称帝。徐见袁主意已定,无可更改,遂选择了缄默,并坚决辞职。在日记里,他表明了自己对兄弟称帝的态度:

世界上有三种有志之人:一为有志仙佛之人,一为有志圣贤之人,一为有志帝王之人。求为仙佛之人多则国弱,求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求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世之操治化教育之权者盍审诸?

那段时间,他常嘲笑鼓吹帝制的筹安会发起人杨度。听闻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的消息时,他甚至鼓掌欢迎。

对于徐世昌性格的形成,徐定茂的看法颇值得参考。“他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并不是政治家。他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本身性格就比较温和,不是那种喜欢耍性子的人。他是一步一步起来的,不像官二代或富二代。有人说,辛亥那年,他要是请缨带兵,后来就没有袁世凯什么事儿了。冯国璋、段祺瑞会不会听他的?会。但他极力帮助袁世凯出来,是给袁一个机会,他不会给哥们儿下绊子。说好听点,这是个人品素质的问题。当然,他本身出身贫贱,还是希望国富民强。”

客观而论,中国数千年帝制崩溃之后,必然经历持久的大动荡,稳健者必不能成为乱世中的弄潮儿。乱世英雄,要么手提重兵,要么满口主义,徐世昌这个渐进改良派实无长握国柄的可能。1922年,直奉大战爆发,得胜的直系军人在曹锟、吴佩孚的领导下步步逼宫,徐世昌留下一首述怀诗后,从容归隐林下:

诗坛酒垒厌江湖,眼底纵横见此图。

花月多情如梦幻,川原有恨入榛芜。

客来关辅三霄路,臣本烟波一钓徒。

徐世昌晚年,曾受到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和汉奸金梁等人多次邀请出山,均被其拒绝。1938年冬,他患膀胱癌日重,若遵医嘱,必须到北京做手术。他担心去北京遭日本人暗算,没有答应,终死津门。

徐世昌无子,过继其弟世光长子绪直为子。绪直生延东、延同,延东生保厘、保善(女)、保慈,保厘生定茂、定一。

1949年如一把利刃,割断了很多家族的历史。徐定茂是1949年生人,完全在红旗下长大,父母从来没给他讲过家族故事。只是因为他家住天津著名的五大道,此地遗老遗少云集,相互间不是邻居就是同学、亲戚,这样他才逐渐知道自己的祖上是徐世昌。

徐保厘生于1928年,燕京大学古典文学系毕业,夫妇俩一生都在天津教书。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是:做人要自食其力,政治上要跟党走。

建国后,这个家庭在努力适应新时代,但并没有因此抛弃老规矩。徐定茂小时候,父母就训练他要守规矩,比如,过年要给老人鞠躬;老人过生日,头一天要温寿,第二天要拜寿;用餐时自己要有自己的碟、碗;到别人家做客,进门要先在门边跺跺脚,要脱掉外套抱在怀里;自己家来客了,要起身迎候。“现在有客人来,我都会站起来迎。人家说你别那么客气,我不是客气,我是不由自主的。”徐定茂说。

行事恭谨使徐家人没有在反右运动中陷落,即便是在文革期间,虽然抄家难免,但徐保厘夫妇受的冲击不大,没有挨打,没有剃阴阳头,没有进牛棚。而在1965年,文革尚未爆发,徐定茂就已经从天津考到北京上学了,他也由此躲过了抄家的压力。

徐定茂初中毕业没考高中,上的是中专,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学管理。文革爆发后,他才中专一年级,学校里就不再上课了。

那是一个讲出身的年代,对徐定茂来说,家庭出身一直是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初中毕业时,要填家庭出身,出身“黑五类”,就休想躲过历次政治运动。母亲带着他找到了学校政教部主任刘琨——著名歌星刘欢的父亲。“刘琨参加过第一批援藏部队,当时刚从西藏回来,方脸、连毛胡子、很瘦,人非常好。我们问他,我出身算什么。他说,你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你就填‘教员’吧。这人不左,要左就麻烦了,按解放前三年算出身就麻烦了。填‘教员’,虽不是红五类,但也不是黑五类,我就躲过了文革一劫。”徐定茂说。

但他为人实在,在入团申请书上写过一句话,“我出身教员,祖上五代是官僚”——他不敢不跟党交心。

文革中,教员子弟没有资格参加红卫兵,但徐定茂文笔好,脾气也好,军宣队、工宣队都争抢着请他写批判文章、出大字报、画宣传画,他都不拒绝。不过,就因为他那笔“祖上五代是官僚”,给他带来了麻烦,红卫兵问:你们家官僚,什么官?他就说:先祖是徐世昌。那会儿红卫兵知识非常浅薄,知道袁世凯,看过电影《甲午风云》,知道邓世昌、丁汝昌,反正名讳里都有个“昌”字,就搞混了,以为他祖上是邓世昌。红卫兵又问:你家先人抗不抗日?反不反对李鸿章?徐世昌的确反对日本入侵,且弹劾过李鸿章,徐定茂又不能说他祖上不是邓世昌,只能说抗日、反对李鸿章。红卫兵就说:那行,没你们家事了,你们家是好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李鸿章!

让人称奇的是,就徐定茂这出身,中专毕业那一年还被评为“五好战士”,这使他毕业的时候,居然被分在了北京,而他那一批同学,三分之二去了偏僻省份。

他去的单位是北京电力建设工程公司,当年叫150信箱二大队二连五排三班,这个名称需要作如下翻译:150信箱,公司当时承建邯郸涉县发电厂,代号150工程;二大队就是第二工程处;二连就是锅炉工地;五排是焊接队;三班就是电焊组。他在工程公司干了五六年,建完150工程就建别的电厂,四处跑。

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到华北电业管理局物资公司。到了1987年,电力部已经撤销,他厌倦了电力系统复杂的人际关系,想在40岁以前闯出一番天地就得另寻出路。他就去应考亚运会工程指挥部,应聘成功后,负责整个亚运村的工地组织计划。但亚运村工程指挥部不是独立法人,工程结束后,他有两个选择,要么留在即将成立的北辰集团,要么去北京城市开发集团。两边都想留他,从便利家庭考虑,他选择了去开发集团。

在开发集团,他先是干业务,做到集团信息公司法人代表、经理。1998年,集团成立监察处,他被派去当首任处长。

2005年10月,北京城市开发集团与北京天鸿集团合并为首都开发控股集团,中层以上干部人多职少,徐定茂主动提出退职闲处,此举让首开集团首任董事长刘希模无限感慨。

仿佛是命中注定,与他的先祖一样,徐定茂还是干了政治。

1992年,单位通知徐定茂参加一个北京市组织的党外干部学习班。学习班开会,就一个话题:你们都是党外人士,为什么不入党?

“在我前面发言的人有两种:一种人发言就说:党啊,真是妈妈,我真是特别特别想入,但我自己条件特别差,入不上,我老反省。另一种人就说:你看我们单位的书记,孙子似的,绝对不如我,看着他我也不想入党。轮到我发言,我就说:我从小受党的教育,50年代就学习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我一直认为我得跟党走。我没入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我入团就非常难,入党,就不费那劲了。我支持党、拥护党,但现在不想入,一个黑麻雀掺合进白鹤群里干嘛?”徐定茂说。

没想到,会上有北京市委统战部的人。徐定茂发完言,那人就问旁坐者:这人叫什么?听了这么多发言,就他的发言特别真实、到位。由此因缘,1995年,徐定茂被北京市委统战部推荐聘为北京市政府监察员,他由此“开始步入政界”。

北京市监察员可以参加北京市监察局组织的活动,可以参加信访接待,可以检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比如,城管执法不当,监察员可以当场拦住。或许有人不拿监察员当回事,但徐定茂很看重监察员应该承担的职责。在他办公室里,放满了各行各业邀请他当监察员的聘书,“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包括北京金融系统,我都监察过”。

按规定,北京市监察员顶多只能干4年,监察部监察员可以任两届,5年一届。徐定茂的北京市监察员任期届满后,又被推荐担任监察部监察员。从2000年到2010年,他又担任了10年监察部监察员。2010年后,他成了中国监察学会理事。

因为徐定茂认真履行监察员职责,办了几个重要的案子,1998年,北京市政府又推荐他当政协委员。他是北京市政协九届、十届、十一届委员,十二届特邀委员。在十届、十一届政协期间,他分属经济界,跟毛大庆、任志强等人是一个组。他关于政务分开、货币拆迁等提要,社会反响极大。

“你觉不觉得自己和高祖徐世昌特别像?”我忍不住问。

他还真想过这个问题。“我不是一个很有创新精神的人,但办事比较认真,考虑得比较全面,能替对方着想。我喜欢找平衡,政治敏感性强,不知道这一点是不是家传?”徐定茂答。

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徐定茂的性格。他还在亚运村工程指挥部的时候,施工单位都愿意用琉璃河产的水泥,因为便宜,但琉璃河水泥厂生产不过来,指挥部要求必须用一些价格稍贵的唐山水泥。徐的前任处不好与施工单位的关系,老是与对方吵。徐接任后,与施工单位谈,讲了必须用唐山水泥的理由,让对方自己定用两种水泥的比例,双方由此皆大欢喜。

徐世昌有记日记的习惯,从1885年(光绪十一年)始,一直到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去世前的10余天,历时54年,从未间断,集为《韬养斋日记》100卷,藏于徐定茂家,文革中因故遗失一卷。

《韬养斋日记》时间跨度极长,在中国近现代的关键时点(如甲午、戊戌、庚子、辛亥、五四等),作为当事人,徐世昌均有对相关事件的记录,史料价值自不待言。但徐氏后人均非史学家,也不想以先祖名望炫世,更考虑到不知袁家、冯家后人的态度,故本无公布、出版日记的计划。

辛亥百年纪念之际,北京市政协找到徐定茂,希望他写一篇纪念文章,他不便推脱,就根据高祖日记写了一篇《辛亥革命时期的徐世昌》。没想到,写作过程中,他发现,历史教科书及胡绳名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书存在一个重要失误:这些书都讲袁世凯当年退职彰德时,清廷派徐世昌亲自去劝他出山,并带回了袁开出的条件,但据《韬养斋日记》记载,那段时间徐世昌根本没有去彰德,而是在朝廷上班。一百多年前的徐世昌不可能为一百年后造假,徐定茂就在文章中对史书的记载提出了质疑。政协见稿,评价甚高,并建议他再写几篇,出一本书,他就又写了几篇,2011年出版了《读辛亥前后的徐世昌日记》一书。在书中,他还认为,戊戌政变那年,康有为派出的代表并未见到袁世凯本人。

去年,北京出版集团看到徐定茂出的那本书,极愿出版全套《韬养斋日记》,徐定茂同意出版,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出就出全套影印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为历史存真,留待后人评说,因为老先生的日记经常以行草书写,提及人物时称字号不称名,且时常简写名讳。再者,日记无标点符号。此种种情况叠加,若只出编辑、点校本,极易歪曲史实。

北京出版集团接受徐定茂的建议,将于今年年内出版24卷本《韬养斋日记》,前20卷是影印版,后4卷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做的点校版。但对普通读者来说,24卷书价格不菲,徐定茂就建议,仿他的《读辛亥前后的徐世昌日记》再出重要年份的分卷日记,每本书邀请、收集专业、半专业及业余人士写上十来篇文章,后面附上影印的当年日记,读者可各取所需。

“历史是真正的教科书,温故而知新,但现在一些史书不可信。比如戊戌变法,现在流行的都是康梁的叙述,但康梁叙述的真实性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举例来说,光绪是否给过康有为衣带诏?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拿出铁证来证死它。只有像当事人日记这样的东西大量问世,我们才能对历史有一个全面地认识。”徐定茂说。

显然,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继承先祖中庸遗风的徐定茂并非无可无不可。

徐世昌不仅与袁世凯交好,且能与新旧人物同时交好,不新不旧,亦新亦旧。仿佛是命中注定,其玄孙徐定茂最终也干了政治。

文_萧三匝

徐世昌后人徐定茂

摄影师提了个绝妙建议:“咱去景山上拍张照片吧。”

不出我所料,徐定茂同意了。采访了他两三个小时,我知道他是个好说话的人。

他供职的单位在沙滩后街,去景山一箭之遥。摄影师鼓动他辛苦一趟,是为了取故宫全景。当徐定茂背对着故宫站定的时候,我恍惚间觉得,徐世昌穿越了晴好春光,正向着景山上的游客走来——这位民国大总统是徐定茂的高祖。他们的身形、相貌,甚至性格,都像极了。

时间退回到百年前,徐世昌的政治生涯在紫禁城及其旁边的中南海走向巅峰。现如今,旧宫阙犹在,换了人间。

徐世昌与袁世凯是一对莫逆。

1879年,徐世昌24岁,任准宁县知事身边文案。徐、袁相识,袁见徐虽衣衫寒素、不修边幅,却满腹经纶抱负,神采飞扬,赞道:“菊人(徐号菊人),真妙才也!”遂结为兄弟。徐世昌、世光兄弟没钱赴应天府应乡试,袁即赠银百两以为川资,徐氏昆仲因此同时中举。4年之后,徐世昌又中进士,入翰林院。

翰林院的冷板凳徐世昌坐了9年,到第十个年头,他向掌院学士李鸿藻介绍了袁世凯。通过李鸿藻,袁又受到李鸿章赏识,李鸿章遂向朝廷荐袁督练新军。这不仅改变了袁世凯的命运,也间接改变了徐世昌的命运。

袁督练新军伊始,就奏请调徐兼任新军秘书长及参谋长,总揽全军文案并参与机密,袁不在军中时且代理其职。徐由此成为袁最重要的智囊,袁称徐为“大哥”,对徐言听计从。

戊戌那年,当康有为决定发动政变,并力请袁助力时,徐及时向袁进言:“帝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浅,势力薄弱;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预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袁拜服其言,遂选择了站在后党一边,并得以直上青云。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帝后西狩,徐护驾在侧。张之洞、袁世凯均上折保荐徐,徐由是渐受重用,先后任巡警部尚书、满兵部尚书、东三省总督。1911年5月,清廷设皇族内阁,徐成为仅有的4名汉人内阁成员之一,并任协理大臣(副总理)。

辛亥革命爆发,清廷震恐,徐力主起用已被黜3年的袁世凯出山对付革命党。皇族无能,不得不同意了徐的提议。此后,袁徐联手,一逼载沣归政,再逼清帝退位,对革命党则先剿、后抚、终和,直到袁接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止。

1914年5月,袁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任徐为国务卿。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仍起用徐为国务卿。

徐与袁,一文一武,一刚一柔,互为盟友,相辅相成,用徐定茂的话说,“历史上凡是徐世昌支持或者出主意,让袁世凯干的,没有干不成的。”

徐世昌不仅与袁世凯交好,且能与新旧人物同时交好。于新派,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多有过从。他既大办新政,又不自命新党。于旧派,他与奕劻、那桐等交情不浅。入民国后,为避“不忠”之谤,他力辞太保衔,隐居数年。他反对张勋复辟,复辟失败后,又竭力为溥仪卸罪。在私人日记里,只要提及“圣上”、“太后”、“恩赏”等词,他必出格、空行,以示毕恭毕敬。更绝的是,1918年,他当选总统当日,居然还托人请示逊帝溥仪,询其是否恩准。溥仪的意思是,你赶快,你上去了,我们就踏实了,他才就任总统。

他秉持中庸之道,不新不旧,亦新亦旧。他祖籍浙江,后迁天津,再迁河南卫辉,凡遇以上三地同僚,他皆自称同乡。行事风格如此,使他左右逢源,官运亨通。有清一代,李鸿章被公认是最会做官之人,慈禧却对荣禄说,“徐世昌或足继李鸿章后乎?”

作为方法论,中庸强调的是平衡、和平与分寸感。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几度爆发府院之争,徐世昌都成为不二的调停人,先是调停黎(元洪)、段(祺瑞)之争,继以调停冯(国璋)、段(祺瑞)矛盾。他之所以能当上总统,实因他是北洋各派都能接受的人物。他当选总统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南北休兵,文治天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舆论颇为大胆,他没有镇压运动,查封媒体,而是顺应民意,免去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他甚至还保护过蔡和森、张国焘。

中庸不是骑墙,不是无可无不可,真懂中庸的人必须是有定见、有底线的人。前引徐定茂对徐、袁关系的评论只是前半句,后半句是,“凡是徐世昌反对的事,袁世凯没有干成的”。这主要是指徐反对袁称帝一事。

徐世昌任国务卿后,位高权重,人称“徐相国”,但不久袁世凯逆流而动,图谋称帝。徐见袁主意已定,无可更改,遂选择了缄默,并坚决辞职。在日记里,他表明了自己对兄弟称帝的态度:

世界上有三种有志之人:一为有志仙佛之人,一为有志圣贤之人,一为有志帝王之人。求为仙佛之人多则国弱,求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求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世之操治化教育之权者盍审诸?

那段时间,他常嘲笑鼓吹帝制的筹安会发起人杨度。听闻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的消息时,他甚至鼓掌欢迎。

对于徐世昌性格的形成,徐定茂的看法颇值得参考。“他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并不是政治家。他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本身性格就比较温和,不是那种喜欢耍性子的人。他是一步一步起来的,不像官二代或富二代。有人说,辛亥那年,他要是请缨带兵,后来就没有袁世凯什么事儿了。冯国璋、段祺瑞会不会听他的?会。但他极力帮助袁世凯出来,是给袁一个机会,他不会给哥们儿下绊子。说好听点,这是个人品素质的问题。当然,他本身出身贫贱,还是希望国富民强。”

客观而论,中国数千年帝制崩溃之后,必然经历持久的大动荡,稳健者必不能成为乱世中的弄潮儿。乱世英雄,要么手提重兵,要么满口主义,徐世昌这个渐进改良派实无长握国柄的可能。1922年,直奉大战爆发,得胜的直系军人在曹锟、吴佩孚的领导下步步逼宫,徐世昌留下一首述怀诗后,从容归隐林下:

诗坛酒垒厌江湖,眼底纵横见此图。

花月多情如梦幻,川原有恨入榛芜。

客来关辅三霄路,臣本烟波一钓徒。

徐世昌晚年,曾受到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和汉奸金梁等人多次邀请出山,均被其拒绝。1938年冬,他患膀胱癌日重,若遵医嘱,必须到北京做手术。他担心去北京遭日本人暗算,没有答应,终死津门。

徐世昌无子,过继其弟世光长子绪直为子。绪直生延东、延同,延东生保厘、保善(女)、保慈,保厘生定茂、定一。

1949年如一把利刃,割断了很多家族的历史。徐定茂是1949年生人,完全在红旗下长大,父母从来没给他讲过家族故事。只是因为他家住天津著名的五大道,此地遗老遗少云集,相互间不是邻居就是同学、亲戚,这样他才逐渐知道自己的祖上是徐世昌。

徐保厘生于1928年,燕京大学古典文学系毕业,夫妇俩一生都在天津教书。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是:做人要自食其力,政治上要跟党走。

建国后,这个家庭在努力适应新时代,但并没有因此抛弃老规矩。徐定茂小时候,父母就训练他要守规矩,比如,过年要给老人鞠躬;老人过生日,头一天要温寿,第二天要拜寿;用餐时自己要有自己的碟、碗;到别人家做客,进门要先在门边跺跺脚,要脱掉外套抱在怀里;自己家来客了,要起身迎候。“现在有客人来,我都会站起来迎。人家说你别那么客气,我不是客气,我是不由自主的。”徐定茂说。

行事恭谨使徐家人没有在反右运动中陷落,即便是在文革期间,虽然抄家难免,但徐保厘夫妇受的冲击不大,没有挨打,没有剃阴阳头,没有进牛棚。而在1965年,文革尚未爆发,徐定茂就已经从天津考到北京上学了,他也由此躲过了抄家的压力。

徐定茂初中毕业没考高中,上的是中专,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学管理。文革爆发后,他才中专一年级,学校里就不再上课了。

那是一个讲出身的年代,对徐定茂来说,家庭出身一直是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初中毕业时,要填家庭出身,出身“黑五类”,就休想躲过历次政治运动。母亲带着他找到了学校政教部主任刘琨——著名歌星刘欢的父亲。“刘琨参加过第一批援藏部队,当时刚从西藏回来,方脸、连毛胡子、很瘦,人非常好。我们问他,我出身算什么。他说,你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你就填‘教员’吧。这人不左,要左就麻烦了,按解放前三年算出身就麻烦了。填‘教员’,虽不是红五类,但也不是黑五类,我就躲过了文革一劫。”徐定茂说。

但他为人实在,在入团申请书上写过一句话,“我出身教员,祖上五代是官僚”——他不敢不跟党交心。

文革中,教员子弟没有资格参加红卫兵,但徐定茂文笔好,脾气也好,军宣队、工宣队都争抢着请他写批判文章、出大字报、画宣传画,他都不拒绝。不过,就因为他那笔“祖上五代是官僚”,给他带来了麻烦,红卫兵问:你们家官僚,什么官?他就说:先祖是徐世昌。那会儿红卫兵知识非常浅薄,知道袁世凯,看过电影《甲午风云》,知道邓世昌、丁汝昌,反正名讳里都有个“昌”字,就搞混了,以为他祖上是邓世昌。红卫兵又问:你家先人抗不抗日?反不反对李鸿章?徐世昌的确反对日本入侵,且弹劾过李鸿章,徐定茂又不能说他祖上不是邓世昌,只能说抗日、反对李鸿章。红卫兵就说:那行,没你们家事了,你们家是好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李鸿章!

让人称奇的是,就徐定茂这出身,中专毕业那一年还被评为“五好战士”,这使他毕业的时候,居然被分在了北京,而他那一批同学,三分之二去了偏僻省份。

他去的单位是北京电力建设工程公司,当年叫150信箱二大队二连五排三班,这个名称需要作如下翻译:150信箱,公司当时承建邯郸涉县发电厂,代号150工程;二大队就是第二工程处;二连就是锅炉工地;五排是焊接队;三班就是电焊组。他在工程公司干了五六年,建完150工程就建别的电厂,四处跑。

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到华北电业管理局物资公司。到了1987年,电力部已经撤销,他厌倦了电力系统复杂的人际关系,想在40岁以前闯出一番天地就得另寻出路。他就去应考亚运会工程指挥部,应聘成功后,负责整个亚运村的工地组织计划。但亚运村工程指挥部不是独立法人,工程结束后,他有两个选择,要么留在即将成立的北辰集团,要么去北京城市开发集团。两边都想留他,从便利家庭考虑,他选择了去开发集团。

在开发集团,他先是干业务,做到集团信息公司法人代表、经理。1998年,集团成立监察处,他被派去当首任处长。

2005年10月,北京城市开发集团与北京天鸿集团合并为首都开发控股集团,中层以上干部人多职少,徐定茂主动提出退职闲处,此举让首开集团首任董事长刘希模无限感慨。

仿佛是命中注定,与他的先祖一样,徐定茂还是干了政治。

1992年,单位通知徐定茂参加一个北京市组织的党外干部学习班。学习班开会,就一个话题:你们都是党外人士,为什么不入党?

“在我前面发言的人有两种:一种人发言就说:党啊,真是妈妈,我真是特别特别想入,但我自己条件特别差,入不上,我老反省。另一种人就说:你看我们单位的书记,孙子似的,绝对不如我,看着他我也不想入党。轮到我发言,我就说:我从小受党的教育,50年代就学习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我一直认为我得跟党走。我没入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我入团就非常难,入党,就不费那劲了。我支持党、拥护党,但现在不想入,一个黑麻雀掺合进白鹤群里干嘛?”徐定茂说。

没想到,会上有北京市委统战部的人。徐定茂发完言,那人就问旁坐者:这人叫什么?听了这么多发言,就他的发言特别真实、到位。由此因缘,1995年,徐定茂被北京市委统战部推荐聘为北京市政府监察员,他由此“开始步入政界”。

北京市监察员可以参加北京市监察局组织的活动,可以参加信访接待,可以检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比如,城管执法不当,监察员可以当场拦住。或许有人不拿监察员当回事,但徐定茂很看重监察员应该承担的职责。在他办公室里,放满了各行各业邀请他当监察员的聘书,“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包括北京金融系统,我都监察过”。

按规定,北京市监察员顶多只能干4年,监察部监察员可以任两届,5年一届。徐定茂的北京市监察员任期届满后,又被推荐担任监察部监察员。从2000年到2010年,他又担任了10年监察部监察员。2010年后,他成了中国监察学会理事。

因为徐定茂认真履行监察员职责,办了几个重要的案子,1998年,北京市政府又推荐他当政协委员。他是北京市政协九届、十届、十一届委员,十二届特邀委员。在十届、十一届政协期间,他分属经济界,跟毛大庆、任志强等人是一个组。他关于政务分开、货币拆迁等提要,社会反响极大。

“你觉不觉得自己和高祖徐世昌特别像?”我忍不住问。

他还真想过这个问题。“我不是一个很有创新精神的人,但办事比较认真,考虑得比较全面,能替对方着想。我喜欢找平衡,政治敏感性强,不知道这一点是不是家传?”徐定茂答。

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徐定茂的性格。他还在亚运村工程指挥部的时候,施工单位都愿意用琉璃河产的水泥,因为便宜,但琉璃河水泥厂生产不过来,指挥部要求必须用一些价格稍贵的唐山水泥。徐的前任处不好与施工单位的关系,老是与对方吵。徐接任后,与施工单位谈,讲了必须用唐山水泥的理由,让对方自己定用两种水泥的比例,双方由此皆大欢喜。

徐世昌有记日记的习惯,从1885年(光绪十一年)始,一直到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去世前的10余天,历时54年,从未间断,集为《韬养斋日记》100卷,藏于徐定茂家,文革中因故遗失一卷。

《韬养斋日记》时间跨度极长,在中国近现代的关键时点(如甲午、戊戌、庚子、辛亥、五四等),作为当事人,徐世昌均有对相关事件的记录,史料价值自不待言。但徐氏后人均非史学家,也不想以先祖名望炫世,更考虑到不知袁家、冯家后人的态度,故本无公布、出版日记的计划。

辛亥百年纪念之际,北京市政协找到徐定茂,希望他写一篇纪念文章,他不便推脱,就根据高祖日记写了一篇《辛亥革命时期的徐世昌》。没想到,写作过程中,他发现,历史教科书及胡绳名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书存在一个重要失误:这些书都讲袁世凯当年退职彰德时,清廷派徐世昌亲自去劝他出山,并带回了袁开出的条件,但据《韬养斋日记》记载,那段时间徐世昌根本没有去彰德,而是在朝廷上班。一百多年前的徐世昌不可能为一百年后造假,徐定茂就在文章中对史书的记载提出了质疑。政协见稿,评价甚高,并建议他再写几篇,出一本书,他就又写了几篇,2011年出版了《读辛亥前后的徐世昌日记》一书。在书中,他还认为,戊戌政变那年,康有为派出的代表并未见到袁世凯本人。

去年,北京出版集团看到徐定茂出的那本书,极愿出版全套《韬养斋日记》,徐定茂同意出版,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出就出全套影印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为历史存真,留待后人评说,因为老先生的日记经常以行草书写,提及人物时称字号不称名,且时常简写名讳。再者,日记无标点符号。此种种情况叠加,若只出编辑、点校本,极易歪曲史实。

北京出版集团接受徐定茂的建议,将于今年年内出版24卷本《韬养斋日记》,前20卷是影印版,后4卷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做的点校版。但对普通读者来说,24卷书价格不菲,徐定茂就建议,仿他的《读辛亥前后的徐世昌日记》再出重要年份的分卷日记,每本书邀请、收集专业、半专业及业余人士写上十来篇文章,后面附上影印的当年日记,读者可各取所需。

“历史是真正的教科书,温故而知新,但现在一些史书不可信。比如戊戌变法,现在流行的都是康梁的叙述,但康梁叙述的真实性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举例来说,光绪是否给过康有为衣带诏?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拿出铁证来证死它。只有像当事人日记这样的东西大量问世,我们才能对历史有一个全面地认识。”徐定茂说。

显然,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继承先祖中庸遗风的徐定茂并非无可无不可。


相关内容

  • 开封名人故居
  • 开封名人故居 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 作者:蕙的风 要走多少老街巷.看多少老门楼.访多少四合院,才可以把这座城市绘入心中?要喝多少碗羊肉汤.吃多少块花生糕.喝多少坛纯粮酒,才可以把乡 音说得跟开封话一样亲切?要走过多少小桥.游过多少寺庙.观过多少亭台和楼阁.听过多少祥符调儿,才可以在虹桥遇到倾国倾城的李 ...

  • 民国总统的袁世凯后代们2010年03月17日 星期三 8:28
  • 民国总统的后代们 2010年03月17日 星期三 8:28 孙中山:孙子孙治平,任联合发展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孙女孙穗芬,原上海大使馆商务参赞,后在香港创立咨询公司:重孙孙国升,在美国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袁世凯:孙袁家骝,著名物理学家:孙媳妇吴健雄,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居里夫人:其他后代有地质学家. ...

  • 邓世昌的妻子是谁?他的后人现状如何?
  • 邓世昌,是晚清著名海军将领.公元1894年晚清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专营茶叶的商人,邓世昌从小随父亲移居上海,并在此学习了西方的算术和英语.后来邓世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技术,成为了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毕业之后被派到"建威"练船,随船巡 ...

  • 中国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 <中国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记得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讲清王朝洋务运动时,有提及到马尾船政.当时我只知道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敲开了清廷闭关自守的大门,迫使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受林泽徐,魏延等有识之士的影响,1866年左宗棠在提交给皇上的奏折中提出了开办的船政学堂以及相应的造船厂舰 ...

  • 张氏家谱字辈
  • 张氏家谱字辈 2011-03-25 21:08 张氏家谱字辈 1.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摘自<张氏族谱>) 2.摘自:<张氏三修族谱>民国13年 孝友堂 43册(派语: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 ...

  • 历史教学顺口溜
  • 八年级历史教学(新编)顺口溜 第一课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 自从输入中国后,大清腐朽更加剧. 一八三九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 沉重打击侵略者,民族英雄后人记. 一八四零英开战,清廷腐败军事乱. 忽战忽和无主见,一八四二条约签. 南京条约割香港,赔款两千一百万. 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中国 ...

  • 邓世昌简介
  •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 ),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在黄海与日寇海战中为国捐躯.民族英雄.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其后人多为仁人志士,汉族,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 ...

  • 初中[历史]巧记歌诀
  • 初中<历史>巧记歌诀 一. 学习<历史>的意义 知古而不知今,谓之愚: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陋: 不知古今而言未来者,必陷于妄. 二.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 ...

  • 八年级历史(上册)学习笔记(学生版)
  • <八年级历史(上册)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①使许多 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 :②严重摧残了 ,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列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③使清政府的官僚机构更加腐败,统治阶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