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汉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诸部在塞外强大起来,部落首领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蒙古铁骑席卷欧亚,攻城略地,基本统一了欧亚大陆。次子窝阔台继位后,灭掉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军南宋。从西元1235-1279年,南宋顽抗了40多年,直至君臣军民蹈海殉天下。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壮烈的民族存亡抗击战争相始终。他是一个永远被载入历史的爱国将领和著名诗人。   状元及第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酷爱读书,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他的学问却十分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医、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文仪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被取为一甲第一名。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   开庆元年(阳历1259年),蒙古人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战争。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文天祥遂向皇帝上书,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蒙救国。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景定四年(1263),文天祥到曾被蒙古人蹂躏的瑞州任职。他实行宽惠政策,尽力安抚百姓,恢复地方秩序。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废俱兴。但不久因得罪权臣贾似道被免去了所有职务。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他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征途。   戎马征途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赵显继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由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归降。各地宋军将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兵败如山倒。   理宗的妻子,皇太后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然而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三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德祐元年(洋历1275年)八月,文天祥的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声望大增。   十月,常州(今江苏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两千兵增援常州。但张全卑鄙自私,当文天祥派去的三位将领与蒙元苦战时,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在战斗中又乘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   蒙古铁骑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丞相陈宜中加紧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张世杰对朝廷绝望,转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顽抗。兵临城下,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先后逃走,小朝廷乱成一团。   出生入死   德祐二年(洋历1276年)正月,蒙古铁骑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城内城外,宋朝将官降的降、逃的逃。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蒙元大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态度和蒙古交涉,却被蒙古统帅伯颜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终于向蒙古投降。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蒙元决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 靠岸,文天祥等十二人趁机逃走。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   从真州到通州,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个。他们沿途多次遭遇蒙古军,九死一生,最后终于到达通州。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蒙,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回到南宋统治的地方。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南宋。   兵败被俘   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是为端宗。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都比去年的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蒙事行动的一大障碍。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蒙元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紧急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景炎二年(1277)初,蒙元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铁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天祥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蒙。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药自尽,但因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过零丁洋   蒙元的元帅汉奸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汉族人的楷模。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民族主义诗篇。   在蒙元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十一岁的端宗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八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军视死如归,对蒙古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幼年皇帝蹈海殉国。   慷慨就义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广州。再次拒绝了蒙元对他的招降之后,被押赴元大都。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殉难后,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公元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公元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历程评述:   在抗元过程里,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的关系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坚持不降。后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南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他批评大宋“守内虚外”(即镇内媚外)的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由此可见,文天祥的政治主张,不但表达了时代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汉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诸部在塞外强大起来,部落首领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蒙古铁骑席卷欧亚,攻城略地,基本统一了欧亚大陆。次子窝阔台继位后,灭掉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军南宋。从西元1235-1279年,南宋顽抗了40多年,直至君臣军民蹈海殉天下。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壮烈的民族存亡抗击战争相始终。他是一个永远被载入历史的爱国将领和著名诗人。   状元及第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酷爱读书,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他的学问却十分渊博,对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医、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文仪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被取为一甲第一名。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   开庆元年(阳历1259年),蒙古人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战争。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文天祥遂向皇帝上书,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蒙救国。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景定四年(1263),文天祥到曾被蒙古人蹂躏的瑞州任职。他实行宽惠政策,尽力安抚百姓,恢复地方秩序。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废俱兴。但不久因得罪权臣贾似道被免去了所有职务。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他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征途。   戎马征途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赵显继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由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归降。各地宋军将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兵败如山倒。   理宗的妻子,皇太后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然而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三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德祐元年(洋历1275年)八月,文天祥的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声望大增。   十月,常州(今江苏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两千兵增援常州。但张全卑鄙自私,当文天祥派去的三位将领与蒙元苦战时,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在战斗中又乘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   蒙古铁骑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丞相陈宜中加紧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张世杰对朝廷绝望,转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顽抗。兵临城下,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先后逃走,小朝廷乱成一团。   出生入死   德祐二年(洋历1276年)正月,蒙古铁骑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城内城外,宋朝将官降的降、逃的逃。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蒙元大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态度和蒙古交涉,却被蒙古统帅伯颜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终于向蒙古投降。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蒙元决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 靠岸,文天祥等十二人趁机逃走。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   从真州到通州,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个。他们沿途多次遭遇蒙古军,九死一生,最后终于到达通州。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蒙,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回到南宋统治的地方。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南宋。   兵败被俘   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是为端宗。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都比去年的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蒙事行动的一大障碍。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蒙元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紧急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景炎二年(1277)初,蒙元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铁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天祥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蒙。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药自尽,但因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过零丁洋   蒙元的元帅汉奸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汉族人的楷模。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民族主义诗篇。   在蒙元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十一岁的端宗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八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军视死如归,对蒙古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幼年皇帝蹈海殉国。   慷慨就义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广州。再次拒绝了蒙元对他的招降之后,被押赴元大都。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殉难后,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公元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公元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历程评述:   在抗元过程里,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的关系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坚持不降。后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南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他批评大宋“守内虚外”(即镇内媚外)的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由此可见,文天祥的政治主张,不但表达了时代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相关内容

  • 素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不朽诗句.两句合璧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坐落在诗人故乡江西省吉安县的"文天祥纪念馆"内,伟人毛泽东手书的楹联,正是这千古名句. 这是铭刻于中华历史长廊的两句诗,这是闪耀在神州烈 ...

  • 2013国考面试模拟题(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是怎么理解的?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 名言警句类 [此题考核核心] 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主线] 分析+意义+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 这句话是文天祥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要死得伟大,死得光荣.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 ...

  • 过零丁洋_原文_翻译_赏析
  • 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创作背景 1. 端宗继位 2. 流亡政府 3. 赣南奏 ...

  • 八上古诗文经典考题
  • 春望 一.诗中"草木深"表面上是写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写 . 答案:表面写(城春).实际写(国家沦陷.城空人稀) 二.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请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忧国思家)的感情 三."烽火连三月" ...

  • 过零丁洋阅读
  •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填空题 1.<过零丁洋>是 爱国诗人 在被俘获经过 时所作. 2.孟子在&l ...

  •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练习
  • 鱼我所欲也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每个人都有"本心&q ...

  • 鱼我所欲也试题与答案
  • 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 ) 2.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1)... 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 ...

  • [鱼我所欲也(节选)][过零丁洋]对对比阅读答案
  • 文言文阅读(11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 ...

  • 文天祥[过零丁洋]
  •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1.零丁洋:在今广东省中山县南,珠江口内,一作"伶仃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