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新闻

讲三个问题 一是怎样写新闻

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若想写好消息,我们必须对消息的概念有所了解。下面,请允许我首先来谈一谈消息的概念问题。在这里,我们得先“拜访”一下消息的“父亲”——新闻,什么叫新闻。 美国编辑达纳曾经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对于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翻阅了一些资料,我个人认为下面的定义较准确: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新近发现的事实、新近变动的事实、新近消失的事实、新近萌芽的事实,这些事实必须是反映本质的事实,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消息就是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一般由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一条清晰、完整的消息,必须具备5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简称五何或称五w(when,where,who,what,why)。有人认为还得加上如何(how),是六w。但是,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在新闻写作中,何时、何地、何事这三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而何人何故等因素,在许多简明新闻中,即使不出现也不影响消息的完整性。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其作用是:吸引读者阅读;集中反映消息的精华,使读者对内容有概括性的了解。消息的标题往往有三种类型:

一是正题,或叫母题、主题、大标题。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主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最引人注意。 如果标题所表达的内容比较单纯,则采用单一式标题即可。单一式标题没有辅题,只有主题。单一式标题多为一行题,必要时也用两行,但不宜超过两行。

二是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引题文字宜简洁,最好不要超过一行,否则,喧宾夺主,不利于主题的突出。引题引出主题,可以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结果以及具体事实等引出主题。例如:

三是副题,又称子题、副标题。位于主题之后,主题不能完全包括或表述的重要内容,往往由副题来承担。副题主要起补充和解释主题的作用。

标题写作四原则:。“题好一半文”,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突出新闻主要事实;写作要准确、简洁、新颖、有文采;体现立场。导语是新闻的浓缩、概括和提炼,标题则是导语的再浓缩、再概括和再提炼。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在这里,我们还得认识一下直接性导语和延缓性导语这两个概念。从时间的远近点上来分类,我们将导语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性导语,是指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直接性导语开门见山,一语中的;延缓性导语则一语不中的,意在引起受众的“阅读欲”。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此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导语要突出最实质的内容(何人、何事、何时、何地);

导语尚短:一般以100字为限。美联社的要求是35个英文字(1970年代),后来降至25个英文字(1980年代)。“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华社对新闻导语曾提出过三项要求:新闻的高潮应该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开头几句话,就要把主要意思写出,使读者不能不看下去;在第一段里就用生动的语言把读者抓住。

迟发新闻的导语补救:新由头、软导语。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怎样写好消息的主体

写出特色:越具体越易写出与他人不同的特色,越具体越易生动。由小见大,从具体写出一般,从特色反映整体。基层的凡人小事、成功的管理措施、有典型意义的工作经验、围绕中心工作克服某项困难所采取的办法,都是采用率较高的稿件。 主题集中:一般一篇稿件只需要也只能表现一个主题。

表达方式:多用事实,少用概括;多用叙述,少用描写和议论。

切口宜小:切入口越小越容易具体,越容易出特色。

怎样运用老事实:老事实,新角度;新由头,老背景;老事实,新发现。

(四)背景

所谓新闻背景,即:作者在行文中,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成功的背景具有延伸思路,深化主题;注释解说,帮助理解;丰富内容 ,增强可读性等作用。 通常依据写作手法的不同,背景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叫做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

(一)对比性背景材料

在报道某一新闻事实时,为了突出其性质 、特点和意义,运用今——昔——今、正——反——正的的思路,把新闻事实的历史形态或相反情况作一定的介绍,这些与新闻事实形成明显对照和衬托的材料,就是对比性背景材料 。

(二)说明性背景材料

对新闻事实产生的相关条件——主要有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相关条件— —进行交代,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作出阐述的那些文字,就是说明性材料。

(三)注释性背景材料

对概念、术语、著名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的文字,就是注释性材料。

.怎样写消息的背景:不一定每篇都有,但背景一定要能对新闻主体起衬托作用,背景写作宜简明扼要。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二、常见消息简介

那么,我们常见的消息有哪几种呢?按报道内容: 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文艺新闻,社会新闻等.

按媒体:文字消息(报纸),广播消息,电视消息,网络消息等.

按篇幅:长消息(1000字左右),短消息(500字左右),简讯(200字以内)等.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硬新闻和软新闻.

按写作特点:动态消息(包括会议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典型性报道),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新闻公报等. 近几年:解释性消息,预测性消息等.

一,动态消息

也称动态新闻,它迅速,及时,简短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反映新情况,新成就,新问题,新气象等,也包括会议活动在内.

它常常内容较单一,文字较精简,一般以一地一事,一人一事为对象,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有短到几十字,两三句话的,称简讯或简明新闻.

主要特点和写作原则

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主要着眼点;

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以突发性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

以客观叙事为基本特征;

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主要写作原则;

要给人以动感和现场感等.

二,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综合反映带全局性的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报道.

它涉及的面较广,声势较大,能给人较为完整的印象.

要求占有全面,充分,典型的材料,既有面的形势,成就,趋向,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分析.

善于将概貌的介绍与具体事例的叙述结合起来,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讲求点面结合以及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主要特点和写作原则

它所涉及到的新闻事实不像动态新闻那样直观易见,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

它要通过综合新闻事实来表现新闻主题;

注重点面结合,多角度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面貌;

注重背景材料的运用;

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待;

注重分析,但又以客观的方式来表现,作者尽量不直接出面发议论.

三,经验性消息

经验消息是对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目的:推动全局,指导工作.

它既有概括的观点,又有具体的作法,它偏重于交待情况,叙述做法,反映变化,总结经验.

主要特点和写作原则

题材重大,典型,提供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篇幅一般比其他体裁要长.

写作原则:

着眼政策,不宜贪大求全,注意其针对性,避免陷入事物性与技术性之中.

把经验写深,写透.

要注意写出效果.

要注意与经验材料区分开来.

四,人物消息

以人物为主的消息,迅速地反映新闻人物的某种行为或某个侧面.

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选取新鲜,典型的事实材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人物消息的特点:

篇幅短小,叙事单一.

时效性强,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

有一定的故事性,能够打动人心.

人物新闻要求:以人帅事,以事显人.

人物新闻的写作要求

要选准新闻人物 人物新闻一般要求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较强的新闻性.

不要贪大求全 在一篇人物消息中最好只写一人一事一个侧面.

力求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相得益彰重要的关键性的材料需要细加刻画,其余的只要粗笔勾勒,达到

人物新闻的特别注意

新闻报道不允许

抓住人物感情爆发一瞬间的言谈

通过刻画新闻人物的行动,间接反映其内心世界.

通过捕捉人物的神态,语调的变化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性格特征.

五,述评性消息

它是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一种消息.

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 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主要特点和写作要求

主要特点 :

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

述评结合,夹叙夹议;

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写作的基本要求:

述与评要事理交融 ;

议论要精辟,观点要正确,深刻;

述评要自然亲切.

2,新闻躯干的写作要求叙述生动,行文有变化,保持读者的兴趣. 在新闻躯干中,要尽量提供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的各种生动细节,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加以报道,以达到

(一)简明新闻

这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也叫简讯、短讯或快讯。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一般不交代背景,也不写详细内容,篇幅很小。

(二)动态消息

所谓动态消息,就是指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的简短的新闻报道。这种动态新闻比较单一,只反映一个动态。其特点是文字简短,内容广阔,新鲜活泼。

(三)经验消息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下面我列举的这个例子是曾获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的一篇经验消息。

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

本报讯(记者王泽农)果树结果不多怎么办?猪养不肥怎么办?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很难办的问题到了浚县少年手里就不算什么了――少年技术的课堂上早就讲过其中奥秘。在河南省浚县,有80%以上的中小学校同时也是少年技校,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一些劳动技能,大部分学生在走上社会时都拿到了技校合格证和学历毕业证。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育同经济建设脱节问题一直存在,除少数“尖子”之外的学生不能学有所长,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以至于有的农民认为毕业回来既不会干农活,又瞧不上干农活的人,全无用处,不如辍学。因此,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在此背景之下,少年技校应运而生。

浚县的少年技校是从1991年开始办起来的。为了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他们采取一个学校两块牌子、一个讲台两块基地的形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小学每周两课时,初中每周三课时,由专兼职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劳动教育、职业教育,逐步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劳动者。目前该县少年技校总数已达205所,学员总数达42000人。

浚县少年技校7年来的实践证明,它不仅沟通了教育与经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少学生成了农村科技致富的领路人。像该县小河镇小河村少年技校先后培育出的“中华一号”、“红世界”等四个冬桃和“中华巨梨”等三个冬梨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十多个地市;新镇镇胡岸少年技校试验大棚韭菜成功后,很快带出了一个蔬菜种植基地,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迅速提高400多元;城关乡后嘴头村技校学员回家后指导家长饲养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种鱼,全村当年净增收入50多万元;善堂镇利用少年技校的人才优势,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形成了苹果、大枣、蔬菜、西瓜、红薯、花生六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首批“明星镇”等事例都是成功进行素质教育的印证。原国家教委领导视察了浚县少年技校后盛赞其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据有关人士介绍,尤其令人兴奋的是,由于少年技校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全县设有少年技校的学校文化课教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关于消息的写作方法

刚才,我们就消息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几个类型进行了探讨。接下来,有人要问了,怎么才能写好消息呢?第一步我们涉及到的是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这一问题。只要大家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在第一节里,我们知道了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此外,我认为,在写作上还得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内容要新鲜,写作要快,讲究时效性 ;二是事实要准确,不能闭门造车,夸大虚空;三是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四是要对语言进行反复锤炼,讲究逻辑性。下面,我们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一看怎样来写好消息。

(一)结构上:“倒金字塔”式写法

在新闻报道,尤其是消息的写作中,“倒金字塔”是传统的构成方法。新闻同小说和电影的结构完全不同,或者说正好相

反。一部小说或一部电影,作家把绝大部分篇幅用于创造情节和表现人物上,而把高潮放在结尾。特别是目前风行的电视连续剧,一般要到结尾处才有结果。但是,新闻却不是这样。新闻是“倒金字塔”形的,一开头即写到要害处。

早期的新闻也不是采用“倒金字塔”写法的。记者那时是按时间顺序写消息,在报道事件时,把最新的发展写在消息的最后。但是,在美国内战时期,电报是个新发明,性能还不太可靠。消息是通过电报传回报社的,在发生故障或者电线被割裂时,记者的消息就被打断了。结果是,写在最后的最新消息往往传不到报社,于是,记者为寻求出路,开始把最新的情况写在消息的最前面。

“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的价值已为历史所证明,也被众多的记者和编辑所接受。但是,也有不少人对它提出批评,认为这不是一种自然的叙述方法,因为一开头就出现高潮。特别是在视觉新闻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读者已经从广播或者电视里听到了有关新闻,因此应该更多地使用叙事体或描写式导语。 尽管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还可以有把握地说,“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将在“朴素地表述事实方面继续占支配地位”。我们在使用更为复杂的写作技巧之前,要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

(二)语言上:让消息“活”起来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形象和生动。一篇成功的消息,必须体现这一特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让消息“活”起来这个话题。

1、身临其境,耳闻目睹,避免空洞的说教

有人说,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新的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述诉诸于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我们报道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在这里,就要做到“我在现场”,这样才能将受众带到新闻现场,增强受众的了截欲望。目前我们大部分人仍然采用过去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的方法写消息,陷入了传统的口号化、标语化,殊不知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有血有肉, 忌讳过时而机械的口号。

2、采用一些散文的笔法写消息,让读者在阅读后获得审美愉悦

让新闻活起来,增强可读性,采用一些散文的笔法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曾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名篇享誉全国的一代名记者穆青曾在1963年提出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观点,即现在常说的新闻写作散文化。在新闻写作中引进散文写作手法,比如将散文以情感秩序为主的开放式结构引入新闻写作当中,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用以增强新闻作品美学价值的常用手段。尝试散文式消息的写作,也是一种有益尝试。

3、运用口语化表述写消息,增强新闻可读性

语言中最具亲和力的莫过于口语,新闻若能采取口语化表达,能极大地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首先,口语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口语是人们面对面沟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交流语言,若能在新闻作品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这类语言,将能营造一种接受性较强的面对面人际传播情境,使受众感受到浓烈的人情味,吸引住受众的心灵视线。 其次,口语能增强作品的易读性。口语在结构上不似书面语言严谨、规范,多以短句为主,易读、易记、易懂,这种立体声语言如果运用到新闻作品中,将增强作品主体在音韵上的和谐性,使新闻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极强的语言流畅性也从一定意义上有利地拓宽新闻的传播领域。 再者,口语能释缓读者的心理压力。口语多采用人们熟悉的词汇和句式结构,它的随意性能让读者能以一种较为放松的姿态融入到阅读过程中去。

三、内容上,说清事实,突出主题

.“新闻因人而生动”——要把笔触对准人。

“新闻因矛盾而生动”——要在矛盾集中处展现新闻。

媒体宣传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但对正面宣传要全面理解。“以正面宣传为主”不是通篇表扬稿,“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也不等于“仅以正面信息引导人”。这样做对信息环境闭塞、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较低的人会发生作用,而对信息环境开放、素质较高的受众则很难产生“劝服作用”,对他们需要讲“两面理”,既要有正面信息也要有负面信息,在对正反信息的剖析中讲清道理。否则,往往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读者反倒从你提供信息的对立面去判断。现在媒体上许多所谓“正面宣传”是一些常态性的东西,而更能引起读者关注的倒是那些非常态性的东西。

怎样从新闻素材提炼新闻主题。

何谓新闻主题:新闻主题即是这篇新闻要反映和说明什么问题。 .总体上说多数新闻作品是有主题的,但也有无主题新闻,如纯信息类新闻;但新闻作品的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明主题新闻,有暗主题新闻,有单主题新闻,有多主题新闻。从众多新闻素材中提炼正确、准确、明确的新闻主题,是写好新闻作品的前提。

新闻主题与新闻题材的关系:

新闻题材是指所报道的内容,即写作素材的总称;新闻主题是指这篇报道所反映的思想。题材实,主题虚;题材是点,主题是面;题材是基础。主题是中心;主题以题材为基础,题材以主题为统领;题材通过采访得来,主题通过对题材的思考、整理、分析、提炼,“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来。形象地说,提炼主题就像开药方,题材则是指所选的药材,主题是这些药材所起的功效,药方能治病,离不开药材,药材没有药方的配伍,也难以发挥好的疗效。离开了一定主题去采写新闻,罗列一大堆事实,“拣到篮子里都是菜”,新闻是不可能写好的。

怎样从新闻素材中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

提炼新闻主题是新闻写作中难度最大的问题,它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还需要灵感思维,目前还难有一定之规,需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大体有三条路子:

1.主题先行式:即先有主题,后找题材。其好处是采访目的明确,反映目标集中,思考问题容易深刻而不被材料牵着鼻子走;其弊端是可能带着错误的框框去采访和写作,犯主观主义的错误,背离客观实际;避免的方法是从生活中提炼主题,在采访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深化和发展预想的主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检验和修正主题。

2.寻珠穿线式:即在采访或写作过程中通过对素材的分析筛选认识提炼主题。其好处是能够避免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其弊端是对勤奋但缺乏经验的采访者来说容易陷入材料堆而理不清主题的头绪,对急于成稿而思维能力较差的采访者来说容易陷入“观点+例子”的写法,而使新闻主题与新闻事实“硬拗”,缺乏说服力;避免的方法是在采访之初对所采访对象的新鲜感还比较强烈时就要善于抓住自己的“第一感觉”,以此为新闻主题的“线头”,或者对所采访来的新闻事实一一抽出“主线”,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最主要的“线头”,做为新闻主题。

3.对比衬托式:即从所采访中得到的材料中,找出有强烈对比意义的事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报道,将所要反映的主题衬托出来。 新闻素材如何表现新闻主题: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新闻主题要通过素材反映出来,而不是作者“硬说”。为此,需要作者在运用素材时,首先,要从所采访的素材中筛选出最能反映主题的骨干材料,以此为新闻作品的基础;其次,要从所采访的素材中选择生动典型的细节材料,以此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同时,也应用好一般性材料,以“面”衬“点”;新闻背景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样值得注意。

四,形式上,努力创新,吸引受众

怎样才能写得更好呢,要注意新闻体裁,形式的创新。

根据电子媒介时代读者的需求,新闻写作形式也需要紧跟形势,创新出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包括:突出直击现场的视觉新闻,探讨事件前因后果的问题新闻,揭示新闻事件内幕的调查新闻,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组合报道,“用数字说话”的数字新闻,作者参与新闻过程的体验式新闻,围绕具有特殊潜在价值的新闻事实引导讨论的话题新闻,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其中的两类:故事化新闻和问题新闻。因为“讲故事”与“抓问题”已经成为新闻写作创新的主要潮流。 新闻写作形式方面的创新,重点要在“找故事”、“讲故事”和“抓问题”、“谈问题”两个方面下功夫。按照“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真实化”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能避免如今新闻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呆板、陈式化、可读性差等弊病,不仅能反映社会的真实,而且能满足读者的功利需求,即这则新闻是为受众所关心的,是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能够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因而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关于“故事化新闻”:抓住两个要领——“找故事”与“讲故事”。

怎样“找故事”

.为什么许多新闻报道缺乏故事性和吸引力

是不是新闻中都有故事?应当说,事件性(包括人物性)的新闻都应当是带故事性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新闻是具有深刻变动性的事实。而变动性,就为故事化、戏剧化提供了契机。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本身就有故事化、戏剧化的因素。 至于那些没有情节的新闻事实,是否也存在着故事契机呢?答案仍然是肯定的,这是由新闻事实蕴含的变动性因素造就的,新闻事实中本身就存在的动态内涵,诸如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对立等等,以及受众在接受时可能产生的变化的期待新闻,作者对事实(包括事理)的揭秘、释疑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故事的契机。

那么,为什么报纸上会有许多新闻写得枯燥乏味、令人无法逐读呢?当然不是那些新闻事实本身就没故事性、就不生动、就不吸引人,问题出在对这些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时的选择与再加工上。

归纳起来,导致我们写新闻报道缺乏吸引力和故事性,是由于存在着如下一些通病:

①报道者仅仅满足于告知读者某个信息了事,而不是在用心地叙述这个事实。

②没有抓住新闻事实中那些具有变动性的因素。那些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矛盾的东西,往往会给所叙述的故事带来跌宕起伏的效果。

③只介绍事实的梗概和概念性的东西,描述只停留在事实的浅表层,大致地、粗线条地、平直地介绍,而忽略了那些关键的、富于戏剧性的、能吸引读者的因素。

④不注意新闻事实具体情境(人、事、景、物)的提炼和加工,缺少对环境、气氛、情节、细节、形象的内容的描述,而这些,恰恰是故事性赖以产生的基因。

⑤叙述方式呆板、平直,语言概念化、抽象化,不善于运用说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⑥新闻素材只满足于“别人嚼过的馍”,自己没有再采访、再创作。

“找故事”的诀窍之一——找人头

“新闻因人而生动”——把笔触对准人。新闻事件的主体是人,新闻报道的主体也应当对准人,见物不见人的报道是很难做到

生动感人的。

对于那些明显具有故事性的新闻素材自然好办些,但对于那种乍看起来缺乏故事性的新闻事实,譬如会议报道、社会动态、问题揭示、经验推广、服务信息等等,本身就没有故事,难道要编造一个故事不成?当然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通过从与这个新闻事实有关的某个人写起。因为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就有性格、有命运,就可能有某种情节、故事。把笔触对准人,就可能产生故事化的效果,使缺乏活力的新闻事实的记叙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读者对人往往比对事件本身更为关心,对于人们在干什么比对人们在说什么更为关心。受众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他们不可能对每个新闻事实都给予关注,但是人对自己及其他人的生存状态的关心却是共同的,这些东西往往是最能贴近人、最能被人感知、最能引起共鸣的,因而也就是最能产生兴趣的新闻内容。当然,对准人所选取的人的故事,一定是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密切相关、能够蕴含某种新闻意义的,否则,便达不到报道的目的。要尽量写那些具有新闻意义的鲜活的人,写他们的思想、情感、言论、行为、遭遇、命运。

“找故事”的诀窍之二——找矛盾

“冲突最有故事”——在矛盾集中处展现。

“找故事”的诀窍之三——找场景

文字报道视觉化。首先是现场感。

.1.“找故事”的步骤

寻找视点(写什么——宏观):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中有哪些故事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寻找焦点(写什么——中观):这些故事中有哪些人和事最能表现你要讲述的故事?

确定选题(表达什么):能不能“见人之所皆见,思人之所未思”,即找出与众不同的东西,采取独特的报道视角?

设计提问:提问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所提的问题越具体越好、越有个性越好、越有人情味越好、越能反映问题的本质越好。提问既需要事先策划,更需要随机应变(而不能死记硬背)。

寻找细节(写什么——微观): 采访中总会发现一些最能反映主题、反映个性、生动感人的情节、细节,视觉化的场景、个性化的语言,就从这里写起,由小见大,反映主题。

反馈调整:事先预想很难周全,事实往往比设想丰富和生动得多,需要根据采访中所了解的事实进行调整。

2.怎样“讲故事”

故事化表现在它所产生的那种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这种效果的产生有很多途径,譬如:

——讲述曲折:挖掘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中的复杂性因素(包括背景、幕后故事等),将它们巧妙地展开,使叙述显得迭宕起伏。

——设置悬念: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些悬念,使那些具有抽象性的、缺少人物的报道变平直枯燥为曲折生动,增添读者的兴趣。

——捕捉细节:捕捉新闻事件发生时的关键人物、关键场景、关键引语,使读者能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给读者一种“眼见为实”的感觉。

——从场景写起:在电视直播、网络滚动、多媒体的时代,新闻报道增强吸引力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文字新闻的视觉化,通过对某个细节的精彩描述,给人以现场感。这样来迅速攥住读者的心,从某个具体细微的场景入手,再拓展到重要的话题,把新闻的重要意义和新闻价值通过新闻背景报道陈述出来,做到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

——从直接引语(对话)写起:直接引语是表现个性的最好手段,它可以让人物更鲜活。好的语言是记者通讯员编不出来的,它一定是从采访中得到的。

——从某一件能激发读者兴趣的新闻事件的叙述写起。

——从对比写起。

——新闻细节要一事一报、一人一报,不要在一条新闻中笼统地堆砌很多人的细节。现在许多稿件中常见的群口同声的报道,其真实性往往难以令人相信,更罔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要学会在矛盾冲突处寻找故事;在有情节处找故事;在有人情味的地方找故事;见人之所皆见,思人之所未思。 美国新闻学的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在论及如何撰写报道时,也把“讲故事形式”与“倒金字塔”列为同等重要的内容。该书这样论述新闻报道采取“讲故事形式”的重要性:“主编们担心报纸不能吸引新读者。他们认为家常便饭吊不起胃口,而且,随着MTV、15秒电视广告、摇滚乐和纪实片成长起来的一代,追求比大多数报纸所能提供的更多的刺激。结果是,报纸越来越多地采用讲故事或叙述形式。读者被吸引到有趣、让人开心或兴奋的事件报道中,于是,报道营造出一个高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教学大纲》中把“新闻写作艺术”的内容规定为“找故事”与“讲故事”两个方面,并且提出,无论打字机或电脑如何演变,记者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是新闻鼻和讲故事的本领;作为新闻学教育,最大的难题就是教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和普通人的身上寻找故事、找到新闻。为此,他们特意把学生拉到当年红军的长征路上实地采访,在实践中学习“找故事”、写新闻的本领,体会新闻理论的深化,进行了一场被称为“用教育新理念培育新闻人才”的“颠覆式新闻教育”。

国内外的新闻实践,都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当前面对着媒体传播渠道多样化的冲击的情况下,

“讲故事”需要注意避免哪些误区

“故事化”不是一切。在运用“故事化”手法演绎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非事件性新闻的挖掘,影响读者对非故事性的重大题材的关注。

.注意避免流于庸俗浅薄的“新闻娱乐化”倾向。

.要把真实性始终摆在首要地位,注意避免因追求“故事化”而制造假新闻。

讲三个问题 一是怎样写新闻

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若想写好消息,我们必须对消息的概念有所了解。下面,请允许我首先来谈一谈消息的概念问题。在这里,我们得先“拜访”一下消息的“父亲”——新闻,什么叫新闻。 美国编辑达纳曾经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对于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翻阅了一些资料,我个人认为下面的定义较准确: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新近发现的事实、新近变动的事实、新近消失的事实、新近萌芽的事实,这些事实必须是反映本质的事实,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消息就是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一般由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一条清晰、完整的消息,必须具备5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简称五何或称五w(when,where,who,what,why)。有人认为还得加上如何(how),是六w。但是,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在新闻写作中,何时、何地、何事这三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而何人何故等因素,在许多简明新闻中,即使不出现也不影响消息的完整性。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其作用是:吸引读者阅读;集中反映消息的精华,使读者对内容有概括性的了解。消息的标题往往有三种类型:

一是正题,或叫母题、主题、大标题。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主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最引人注意。 如果标题所表达的内容比较单纯,则采用单一式标题即可。单一式标题没有辅题,只有主题。单一式标题多为一行题,必要时也用两行,但不宜超过两行。

二是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引题文字宜简洁,最好不要超过一行,否则,喧宾夺主,不利于主题的突出。引题引出主题,可以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结果以及具体事实等引出主题。例如:

三是副题,又称子题、副标题。位于主题之后,主题不能完全包括或表述的重要内容,往往由副题来承担。副题主要起补充和解释主题的作用。

标题写作四原则:。“题好一半文”,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突出新闻主要事实;写作要准确、简洁、新颖、有文采;体现立场。导语是新闻的浓缩、概括和提炼,标题则是导语的再浓缩、再概括和再提炼。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在这里,我们还得认识一下直接性导语和延缓性导语这两个概念。从时间的远近点上来分类,我们将导语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性导语,是指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直接性导语开门见山,一语中的;延缓性导语则一语不中的,意在引起受众的“阅读欲”。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此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导语要突出最实质的内容(何人、何事、何时、何地);

导语尚短:一般以100字为限。美联社的要求是35个英文字(1970年代),后来降至25个英文字(1980年代)。“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华社对新闻导语曾提出过三项要求:新闻的高潮应该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开头几句话,就要把主要意思写出,使读者不能不看下去;在第一段里就用生动的语言把读者抓住。

迟发新闻的导语补救:新由头、软导语。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怎样写好消息的主体

写出特色:越具体越易写出与他人不同的特色,越具体越易生动。由小见大,从具体写出一般,从特色反映整体。基层的凡人小事、成功的管理措施、有典型意义的工作经验、围绕中心工作克服某项困难所采取的办法,都是采用率较高的稿件。 主题集中:一般一篇稿件只需要也只能表现一个主题。

表达方式:多用事实,少用概括;多用叙述,少用描写和议论。

切口宜小:切入口越小越容易具体,越容易出特色。

怎样运用老事实:老事实,新角度;新由头,老背景;老事实,新发现。

(四)背景

所谓新闻背景,即:作者在行文中,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成功的背景具有延伸思路,深化主题;注释解说,帮助理解;丰富内容 ,增强可读性等作用。 通常依据写作手法的不同,背景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叫做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

(一)对比性背景材料

在报道某一新闻事实时,为了突出其性质 、特点和意义,运用今——昔——今、正——反——正的的思路,把新闻事实的历史形态或相反情况作一定的介绍,这些与新闻事实形成明显对照和衬托的材料,就是对比性背景材料 。

(二)说明性背景材料

对新闻事实产生的相关条件——主要有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相关条件— —进行交代,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作出阐述的那些文字,就是说明性材料。

(三)注释性背景材料

对概念、术语、著名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的文字,就是注释性材料。

.怎样写消息的背景:不一定每篇都有,但背景一定要能对新闻主体起衬托作用,背景写作宜简明扼要。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二、常见消息简介

那么,我们常见的消息有哪几种呢?按报道内容: 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文艺新闻,社会新闻等.

按媒体:文字消息(报纸),广播消息,电视消息,网络消息等.

按篇幅:长消息(1000字左右),短消息(500字左右),简讯(200字以内)等.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硬新闻和软新闻.

按写作特点:动态消息(包括会议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典型性报道),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新闻公报等. 近几年:解释性消息,预测性消息等.

一,动态消息

也称动态新闻,它迅速,及时,简短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反映新情况,新成就,新问题,新气象等,也包括会议活动在内.

它常常内容较单一,文字较精简,一般以一地一事,一人一事为对象,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有短到几十字,两三句话的,称简讯或简明新闻.

主要特点和写作原则

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主要着眼点;

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以突发性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

以客观叙事为基本特征;

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主要写作原则;

要给人以动感和现场感等.

二,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综合反映带全局性的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报道.

它涉及的面较广,声势较大,能给人较为完整的印象.

要求占有全面,充分,典型的材料,既有面的形势,成就,趋向,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分析.

善于将概貌的介绍与具体事例的叙述结合起来,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讲求点面结合以及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主要特点和写作原则

它所涉及到的新闻事实不像动态新闻那样直观易见,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

它要通过综合新闻事实来表现新闻主题;

注重点面结合,多角度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面貌;

注重背景材料的运用;

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待;

注重分析,但又以客观的方式来表现,作者尽量不直接出面发议论.

三,经验性消息

经验消息是对某地区,某单位或某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或典型做法的报道.

目的:推动全局,指导工作.

它既有概括的观点,又有具体的作法,它偏重于交待情况,叙述做法,反映变化,总结经验.

主要特点和写作原则

题材重大,典型,提供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篇幅一般比其他体裁要长.

写作原则:

着眼政策,不宜贪大求全,注意其针对性,避免陷入事物性与技术性之中.

把经验写深,写透.

要注意写出效果.

要注意与经验材料区分开来.

四,人物消息

以人物为主的消息,迅速地反映新闻人物的某种行为或某个侧面.

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选取新鲜,典型的事实材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人物消息的特点:

篇幅短小,叙事单一.

时效性强,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

有一定的故事性,能够打动人心.

人物新闻要求:以人帅事,以事显人.

人物新闻的写作要求

要选准新闻人物 人物新闻一般要求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较强的新闻性.

不要贪大求全 在一篇人物消息中最好只写一人一事一个侧面.

力求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相得益彰重要的关键性的材料需要细加刻画,其余的只要粗笔勾勒,达到

人物新闻的特别注意

新闻报道不允许

抓住人物感情爆发一瞬间的言谈

通过刻画新闻人物的行动,间接反映其内心世界.

通过捕捉人物的神态,语调的变化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性格特征.

五,述评性消息

它是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一种消息.

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 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主要特点和写作要求

主要特点 :

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

述评结合,夹叙夹议;

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写作的基本要求:

述与评要事理交融 ;

议论要精辟,观点要正确,深刻;

述评要自然亲切.

2,新闻躯干的写作要求叙述生动,行文有变化,保持读者的兴趣. 在新闻躯干中,要尽量提供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的各种生动细节,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加以报道,以达到

(一)简明新闻

这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也叫简讯、短讯或快讯。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一般不交代背景,也不写详细内容,篇幅很小。

(二)动态消息

所谓动态消息,就是指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的简短的新闻报道。这种动态新闻比较单一,只反映一个动态。其特点是文字简短,内容广阔,新鲜活泼。

(三)经验消息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下面我列举的这个例子是曾获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的一篇经验消息。

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

本报讯(记者王泽农)果树结果不多怎么办?猪养不肥怎么办?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很难办的问题到了浚县少年手里就不算什么了――少年技术的课堂上早就讲过其中奥秘。在河南省浚县,有80%以上的中小学校同时也是少年技校,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一些劳动技能,大部分学生在走上社会时都拿到了技校合格证和学历毕业证。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育同经济建设脱节问题一直存在,除少数“尖子”之外的学生不能学有所长,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以至于有的农民认为毕业回来既不会干农活,又瞧不上干农活的人,全无用处,不如辍学。因此,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在此背景之下,少年技校应运而生。

浚县的少年技校是从1991年开始办起来的。为了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他们采取一个学校两块牌子、一个讲台两块基地的形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小学每周两课时,初中每周三课时,由专兼职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劳动教育、职业教育,逐步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劳动者。目前该县少年技校总数已达205所,学员总数达42000人。

浚县少年技校7年来的实践证明,它不仅沟通了教育与经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少学生成了农村科技致富的领路人。像该县小河镇小河村少年技校先后培育出的“中华一号”、“红世界”等四个冬桃和“中华巨梨”等三个冬梨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十多个地市;新镇镇胡岸少年技校试验大棚韭菜成功后,很快带出了一个蔬菜种植基地,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迅速提高400多元;城关乡后嘴头村技校学员回家后指导家长饲养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种鱼,全村当年净增收入50多万元;善堂镇利用少年技校的人才优势,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形成了苹果、大枣、蔬菜、西瓜、红薯、花生六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首批“明星镇”等事例都是成功进行素质教育的印证。原国家教委领导视察了浚县少年技校后盛赞其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据有关人士介绍,尤其令人兴奋的是,由于少年技校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全县设有少年技校的学校文化课教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关于消息的写作方法

刚才,我们就消息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几个类型进行了探讨。接下来,有人要问了,怎么才能写好消息呢?第一步我们涉及到的是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这一问题。只要大家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在第一节里,我们知道了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此外,我认为,在写作上还得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内容要新鲜,写作要快,讲究时效性 ;二是事实要准确,不能闭门造车,夸大虚空;三是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四是要对语言进行反复锤炼,讲究逻辑性。下面,我们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一看怎样来写好消息。

(一)结构上:“倒金字塔”式写法

在新闻报道,尤其是消息的写作中,“倒金字塔”是传统的构成方法。新闻同小说和电影的结构完全不同,或者说正好相

反。一部小说或一部电影,作家把绝大部分篇幅用于创造情节和表现人物上,而把高潮放在结尾。特别是目前风行的电视连续剧,一般要到结尾处才有结果。但是,新闻却不是这样。新闻是“倒金字塔”形的,一开头即写到要害处。

早期的新闻也不是采用“倒金字塔”写法的。记者那时是按时间顺序写消息,在报道事件时,把最新的发展写在消息的最后。但是,在美国内战时期,电报是个新发明,性能还不太可靠。消息是通过电报传回报社的,在发生故障或者电线被割裂时,记者的消息就被打断了。结果是,写在最后的最新消息往往传不到报社,于是,记者为寻求出路,开始把最新的情况写在消息的最前面。

“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的价值已为历史所证明,也被众多的记者和编辑所接受。但是,也有不少人对它提出批评,认为这不是一种自然的叙述方法,因为一开头就出现高潮。特别是在视觉新闻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读者已经从广播或者电视里听到了有关新闻,因此应该更多地使用叙事体或描写式导语。 尽管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还可以有把握地说,“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将在“朴素地表述事实方面继续占支配地位”。我们在使用更为复杂的写作技巧之前,要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

(二)语言上:让消息“活”起来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形象和生动。一篇成功的消息,必须体现这一特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让消息“活”起来这个话题。

1、身临其境,耳闻目睹,避免空洞的说教

有人说,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新的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述诉诸于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我们报道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在这里,就要做到“我在现场”,这样才能将受众带到新闻现场,增强受众的了截欲望。目前我们大部分人仍然采用过去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的方法写消息,陷入了传统的口号化、标语化,殊不知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有血有肉, 忌讳过时而机械的口号。

2、采用一些散文的笔法写消息,让读者在阅读后获得审美愉悦

让新闻活起来,增强可读性,采用一些散文的笔法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曾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名篇享誉全国的一代名记者穆青曾在1963年提出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观点,即现在常说的新闻写作散文化。在新闻写作中引进散文写作手法,比如将散文以情感秩序为主的开放式结构引入新闻写作当中,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用以增强新闻作品美学价值的常用手段。尝试散文式消息的写作,也是一种有益尝试。

3、运用口语化表述写消息,增强新闻可读性

语言中最具亲和力的莫过于口语,新闻若能采取口语化表达,能极大地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首先,口语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口语是人们面对面沟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交流语言,若能在新闻作品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这类语言,将能营造一种接受性较强的面对面人际传播情境,使受众感受到浓烈的人情味,吸引住受众的心灵视线。 其次,口语能增强作品的易读性。口语在结构上不似书面语言严谨、规范,多以短句为主,易读、易记、易懂,这种立体声语言如果运用到新闻作品中,将增强作品主体在音韵上的和谐性,使新闻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极强的语言流畅性也从一定意义上有利地拓宽新闻的传播领域。 再者,口语能释缓读者的心理压力。口语多采用人们熟悉的词汇和句式结构,它的随意性能让读者能以一种较为放松的姿态融入到阅读过程中去。

三、内容上,说清事实,突出主题

.“新闻因人而生动”——要把笔触对准人。

“新闻因矛盾而生动”——要在矛盾集中处展现新闻。

媒体宣传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但对正面宣传要全面理解。“以正面宣传为主”不是通篇表扬稿,“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也不等于“仅以正面信息引导人”。这样做对信息环境闭塞、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较低的人会发生作用,而对信息环境开放、素质较高的受众则很难产生“劝服作用”,对他们需要讲“两面理”,既要有正面信息也要有负面信息,在对正反信息的剖析中讲清道理。否则,往往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读者反倒从你提供信息的对立面去判断。现在媒体上许多所谓“正面宣传”是一些常态性的东西,而更能引起读者关注的倒是那些非常态性的东西。

怎样从新闻素材提炼新闻主题。

何谓新闻主题:新闻主题即是这篇新闻要反映和说明什么问题。 .总体上说多数新闻作品是有主题的,但也有无主题新闻,如纯信息类新闻;但新闻作品的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明主题新闻,有暗主题新闻,有单主题新闻,有多主题新闻。从众多新闻素材中提炼正确、准确、明确的新闻主题,是写好新闻作品的前提。

新闻主题与新闻题材的关系:

新闻题材是指所报道的内容,即写作素材的总称;新闻主题是指这篇报道所反映的思想。题材实,主题虚;题材是点,主题是面;题材是基础。主题是中心;主题以题材为基础,题材以主题为统领;题材通过采访得来,主题通过对题材的思考、整理、分析、提炼,“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来。形象地说,提炼主题就像开药方,题材则是指所选的药材,主题是这些药材所起的功效,药方能治病,离不开药材,药材没有药方的配伍,也难以发挥好的疗效。离开了一定主题去采写新闻,罗列一大堆事实,“拣到篮子里都是菜”,新闻是不可能写好的。

怎样从新闻素材中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

提炼新闻主题是新闻写作中难度最大的问题,它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还需要灵感思维,目前还难有一定之规,需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大体有三条路子:

1.主题先行式:即先有主题,后找题材。其好处是采访目的明确,反映目标集中,思考问题容易深刻而不被材料牵着鼻子走;其弊端是可能带着错误的框框去采访和写作,犯主观主义的错误,背离客观实际;避免的方法是从生活中提炼主题,在采访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深化和发展预想的主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检验和修正主题。

2.寻珠穿线式:即在采访或写作过程中通过对素材的分析筛选认识提炼主题。其好处是能够避免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其弊端是对勤奋但缺乏经验的采访者来说容易陷入材料堆而理不清主题的头绪,对急于成稿而思维能力较差的采访者来说容易陷入“观点+例子”的写法,而使新闻主题与新闻事实“硬拗”,缺乏说服力;避免的方法是在采访之初对所采访对象的新鲜感还比较强烈时就要善于抓住自己的“第一感觉”,以此为新闻主题的“线头”,或者对所采访来的新闻事实一一抽出“主线”,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最主要的“线头”,做为新闻主题。

3.对比衬托式:即从所采访中得到的材料中,找出有强烈对比意义的事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报道,将所要反映的主题衬托出来。 新闻素材如何表现新闻主题: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新闻主题要通过素材反映出来,而不是作者“硬说”。为此,需要作者在运用素材时,首先,要从所采访的素材中筛选出最能反映主题的骨干材料,以此为新闻作品的基础;其次,要从所采访的素材中选择生动典型的细节材料,以此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同时,也应用好一般性材料,以“面”衬“点”;新闻背景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样值得注意。

四,形式上,努力创新,吸引受众

怎样才能写得更好呢,要注意新闻体裁,形式的创新。

根据电子媒介时代读者的需求,新闻写作形式也需要紧跟形势,创新出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包括:突出直击现场的视觉新闻,探讨事件前因后果的问题新闻,揭示新闻事件内幕的调查新闻,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组合报道,“用数字说话”的数字新闻,作者参与新闻过程的体验式新闻,围绕具有特殊潜在价值的新闻事实引导讨论的话题新闻,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其中的两类:故事化新闻和问题新闻。因为“讲故事”与“抓问题”已经成为新闻写作创新的主要潮流。 新闻写作形式方面的创新,重点要在“找故事”、“讲故事”和“抓问题”、“谈问题”两个方面下功夫。按照“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真实化”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能避免如今新闻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呆板、陈式化、可读性差等弊病,不仅能反映社会的真实,而且能满足读者的功利需求,即这则新闻是为受众所关心的,是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能够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因而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关于“故事化新闻”:抓住两个要领——“找故事”与“讲故事”。

怎样“找故事”

.为什么许多新闻报道缺乏故事性和吸引力

是不是新闻中都有故事?应当说,事件性(包括人物性)的新闻都应当是带故事性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新闻是具有深刻变动性的事实。而变动性,就为故事化、戏剧化提供了契机。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本身就有故事化、戏剧化的因素。 至于那些没有情节的新闻事实,是否也存在着故事契机呢?答案仍然是肯定的,这是由新闻事实蕴含的变动性因素造就的,新闻事实中本身就存在的动态内涵,诸如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对立等等,以及受众在接受时可能产生的变化的期待新闻,作者对事实(包括事理)的揭秘、释疑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故事的契机。

那么,为什么报纸上会有许多新闻写得枯燥乏味、令人无法逐读呢?当然不是那些新闻事实本身就没故事性、就不生动、就不吸引人,问题出在对这些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时的选择与再加工上。

归纳起来,导致我们写新闻报道缺乏吸引力和故事性,是由于存在着如下一些通病:

①报道者仅仅满足于告知读者某个信息了事,而不是在用心地叙述这个事实。

②没有抓住新闻事实中那些具有变动性的因素。那些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矛盾的东西,往往会给所叙述的故事带来跌宕起伏的效果。

③只介绍事实的梗概和概念性的东西,描述只停留在事实的浅表层,大致地、粗线条地、平直地介绍,而忽略了那些关键的、富于戏剧性的、能吸引读者的因素。

④不注意新闻事实具体情境(人、事、景、物)的提炼和加工,缺少对环境、气氛、情节、细节、形象的内容的描述,而这些,恰恰是故事性赖以产生的基因。

⑤叙述方式呆板、平直,语言概念化、抽象化,不善于运用说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⑥新闻素材只满足于“别人嚼过的馍”,自己没有再采访、再创作。

“找故事”的诀窍之一——找人头

“新闻因人而生动”——把笔触对准人。新闻事件的主体是人,新闻报道的主体也应当对准人,见物不见人的报道是很难做到

生动感人的。

对于那些明显具有故事性的新闻素材自然好办些,但对于那种乍看起来缺乏故事性的新闻事实,譬如会议报道、社会动态、问题揭示、经验推广、服务信息等等,本身就没有故事,难道要编造一个故事不成?当然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通过从与这个新闻事实有关的某个人写起。因为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就有性格、有命运,就可能有某种情节、故事。把笔触对准人,就可能产生故事化的效果,使缺乏活力的新闻事实的记叙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读者对人往往比对事件本身更为关心,对于人们在干什么比对人们在说什么更为关心。受众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他们不可能对每个新闻事实都给予关注,但是人对自己及其他人的生存状态的关心却是共同的,这些东西往往是最能贴近人、最能被人感知、最能引起共鸣的,因而也就是最能产生兴趣的新闻内容。当然,对准人所选取的人的故事,一定是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密切相关、能够蕴含某种新闻意义的,否则,便达不到报道的目的。要尽量写那些具有新闻意义的鲜活的人,写他们的思想、情感、言论、行为、遭遇、命运。

“找故事”的诀窍之二——找矛盾

“冲突最有故事”——在矛盾集中处展现。

“找故事”的诀窍之三——找场景

文字报道视觉化。首先是现场感。

.1.“找故事”的步骤

寻找视点(写什么——宏观):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中有哪些故事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寻找焦点(写什么——中观):这些故事中有哪些人和事最能表现你要讲述的故事?

确定选题(表达什么):能不能“见人之所皆见,思人之所未思”,即找出与众不同的东西,采取独特的报道视角?

设计提问:提问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所提的问题越具体越好、越有个性越好、越有人情味越好、越能反映问题的本质越好。提问既需要事先策划,更需要随机应变(而不能死记硬背)。

寻找细节(写什么——微观): 采访中总会发现一些最能反映主题、反映个性、生动感人的情节、细节,视觉化的场景、个性化的语言,就从这里写起,由小见大,反映主题。

反馈调整:事先预想很难周全,事实往往比设想丰富和生动得多,需要根据采访中所了解的事实进行调整。

2.怎样“讲故事”

故事化表现在它所产生的那种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这种效果的产生有很多途径,譬如:

——讲述曲折:挖掘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中的复杂性因素(包括背景、幕后故事等),将它们巧妙地展开,使叙述显得迭宕起伏。

——设置悬念: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些悬念,使那些具有抽象性的、缺少人物的报道变平直枯燥为曲折生动,增添读者的兴趣。

——捕捉细节:捕捉新闻事件发生时的关键人物、关键场景、关键引语,使读者能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给读者一种“眼见为实”的感觉。

——从场景写起:在电视直播、网络滚动、多媒体的时代,新闻报道增强吸引力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文字新闻的视觉化,通过对某个细节的精彩描述,给人以现场感。这样来迅速攥住读者的心,从某个具体细微的场景入手,再拓展到重要的话题,把新闻的重要意义和新闻价值通过新闻背景报道陈述出来,做到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

——从直接引语(对话)写起:直接引语是表现个性的最好手段,它可以让人物更鲜活。好的语言是记者通讯员编不出来的,它一定是从采访中得到的。

——从某一件能激发读者兴趣的新闻事件的叙述写起。

——从对比写起。

——新闻细节要一事一报、一人一报,不要在一条新闻中笼统地堆砌很多人的细节。现在许多稿件中常见的群口同声的报道,其真实性往往难以令人相信,更罔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要学会在矛盾冲突处寻找故事;在有情节处找故事;在有人情味的地方找故事;见人之所皆见,思人之所未思。 美国新闻学的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在论及如何撰写报道时,也把“讲故事形式”与“倒金字塔”列为同等重要的内容。该书这样论述新闻报道采取“讲故事形式”的重要性:“主编们担心报纸不能吸引新读者。他们认为家常便饭吊不起胃口,而且,随着MTV、15秒电视广告、摇滚乐和纪实片成长起来的一代,追求比大多数报纸所能提供的更多的刺激。结果是,报纸越来越多地采用讲故事或叙述形式。读者被吸引到有趣、让人开心或兴奋的事件报道中,于是,报道营造出一个高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教学大纲》中把“新闻写作艺术”的内容规定为“找故事”与“讲故事”两个方面,并且提出,无论打字机或电脑如何演变,记者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是新闻鼻和讲故事的本领;作为新闻学教育,最大的难题就是教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和普通人的身上寻找故事、找到新闻。为此,他们特意把学生拉到当年红军的长征路上实地采访,在实践中学习“找故事”、写新闻的本领,体会新闻理论的深化,进行了一场被称为“用教育新理念培育新闻人才”的“颠覆式新闻教育”。

国内外的新闻实践,都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当前面对着媒体传播渠道多样化的冲击的情况下,

“讲故事”需要注意避免哪些误区

“故事化”不是一切。在运用“故事化”手法演绎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非事件性新闻的挖掘,影响读者对非故事性的重大题材的关注。

.注意避免流于庸俗浅薄的“新闻娱乐化”倾向。

.要把真实性始终摆在首要地位,注意避免因追求“故事化”而制造假新闻。


相关内容

  • 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
  • 当代新闻采访笔记 第一章 绪论 1. 新闻采访的定义: "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早约三百年.当今对"新闻采访"的定义有百余种,其中比较科学.相对准确是:新闻采访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 ...

  • 浅谈怎样发现新闻线索
  • (教育系统)新闻培训班业务讲座: 一. 浅谈怎样发现新闻线索 很多初搞新闻的同志都感到没有好的新闻线索,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才能找到有价值的新闻,下面我就结合本人从事新闻工作,尤其是进入广电台从事专业新闻工作以来发现新闻线索.采写新闻报道的粗浅体会: 一. 通过各种会议发现新闻 我们好多记者整天奔波于县 ...

  • 1[新闻两则]课堂实录1
  • 广州备课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1<新闻两则>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理解新闻特点,和结构五部分. 2.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 3.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气概,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同目的1 教学难点:同目的2 教学过程: [上课] 师:请坐.大家把书打开,翻 ...

  • 怎样给新闻拟标题
  • 怎样给新闻拟标题 湖北郧西一中 贺德才 ( 发表于<语数外学习>2004.3 ) 给新闻消息拟写一句话标题,目的在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实际上也间接考查了阅 读理解能力.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做这类题目经常出现的错误大致有:1.把握不住主要 信息,以偏概全:2.提炼不出重点信息,眉毛胡子 ...

  • 新闻电视台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 当一名实习记者也是一项很不错的机会了,要是能当一名正式的记者,那我就可以了上天 了,因为我很喜欢记者这项职业!今年暑假,我就开始了我的记者实习过程,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是也足以解我多年的迫切之心了! 200*年7月7日 ,又一个紧张忙碌的学期结束了,而这恰逢又是卢沟桥事变xx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 ...

  • 怎样做好电视新闻节目
  • 浅析怎样做好电视新闻节目 [摘 要] 所谓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 式的总称,也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视的出现,电视 媒介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当前的社会中,电视 新闻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百姓必看的节目.同时也是社会各阶层人们 能够在第一时间来了解最新的国内外大事 ...

  • 大学生电视台实习报告:人在电视台
  •   实习内容:了解电视节目制作过程、电视台的结构及功能,理解新闻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深入实践,了解记者这一个行业,记者需要着怎样的素质,怎样与被采访对象沟通,怎样让新闻真实的呈现给受众,怎样去做新闻。   我在实习期间是被分配到江油电视台民生新闻这一块,即《民生直通车》这个栏目。首先来看一下江油 ...

  • 2002-2010学硕新闻(传播)史论真题
  • 2002年 新闻理论 一.名解: 信息量 硬新闻 大众化报纸 信息反馈 两级传播理论 二.简答: 1. 新闻事实和普通事实的关系怎样 2. 新闻为什么必须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 3. 社会责任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有那些主要观点 三. 论述: 1. 试论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2. ...

  • 夏衍的一篇新闻学轶文
  • 笔者最近翻阅<战时记者>杂志,偶见该刊第3卷第1期载有一篇<新闻杂谈>,该文署名为"夏衍讲.影子记".经查由周巍峙主编的<夏衍全集>,发现未将此文收入,会林.陈坚.绍武同志编的"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夏衍研究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