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有趣的游戏
一.单元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0 ——75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
相对位置。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
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4、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和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
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
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主动观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
相对位置,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前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重视亲身体验。教材利用学
生熟悉的游戏和身边常遇到的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和视图的初步知识。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信息窗一,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个小朋友“指鼻子、指眼睛”
的游戏画面,引起学生对左、右方位的讨论。在自主练习中,借助“二人听口令击掌”的游戏画面,扩展到对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的学习。信息窗二,是利用几个小朋友一起看照片的现实情境,引起学生对汽车和小兔拍摄位置的讨论,开展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知识的学习。在自主练习中利用小鸟和小猫从不同位置看房子,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巩固。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正确辨认前后左右上下
单元教学难点:在相对面判断左右
五.单元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和措施
单元教学思路设计: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引导学生讨论、亲自
体验来加深对方位的理解、增强判断力,并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源于生活,产生用数学思考观察周围实物的兴趣
单元教学方法:
采用;游戏猜一猜——石头、剪子、布游戏——感知体验——辨认应用——反思数学
采取措施:
1、充分唤起学生的经验意识,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
数学生源于生活,并不高深莫测,并不难。
2、重点让学生充分体验,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学知识。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
设计多种活动,巩固所学知识。除教材提供的游戏外,教师还可联系当地学生实际,
设计结合本课内容的其他游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能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增强学生的
合作意识
六.单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游戏2、方位卡片
学生准备;拍手游戏 贴画游戏 拍照
七、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八.单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列数一下,分左右的情况,并让他们进行拍照比
赛
九.单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 ,及第71页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 后、上下、左右描
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
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3、现实、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知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通过游戏展开活动,将学习内容寓于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既自主探求,独立思考又相互结合,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和体会由知识结构转化为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观察教科书70页信息窗,想一想,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你能帮助图中的小朋友
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请说给爸爸妈妈听。2、把附页中的图案剪下来装在一个小塑料袋里带来。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好!(师用右手向同学们挥手问好)请同学们也挥一挥你的右手向老师问好,
好吗?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游戏。(师可贴示板书)
同学们想玩吗?
二、合作活动,理解知识。
(一)理解左、右。
1、引入游戏:
师:谁玩过“指鼻子、眼”的游戏?(玩过,就请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如没有,
师可课件演示或者请一位同学帮助演示,并讲清游戏规则。)
2、同桌合作,做游戏。
师:现在知道怎么玩了吗?你想玩吗?下面就请你同桌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吧。咱们
还要比一比谁指的又对又快。
(给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知左、右)
3、巧学方法,辨认左右。
师:同学们,咱们先玩到这儿。刚才在玩的时候,谁赢了?(学生会争先恐后的
说是自己)请几个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指的又对又快?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辨清左、右?(学生可能会举生活实例,例:用右手写字、刷牙;走马路,靠右走……)
4、反馈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请举起你的左手。再举起你的右手。再举起你的左手、右手。(强化训练)
师: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
朋友,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你还能找出几对这样的好朋友?找找看。
5、相对左右。
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位握握手。请指一指你同位的左耳朵。
师:刚才在握手、指耳朵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尝试解答)
师:这是因为你和同位是面对面,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伸出手的方向也是相对的。这
也说明了,在不同方向,左右手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6、做游戏。
师:咱们再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听老师发口令,同学们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伸出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摸右耳、指左眼、指右眼。
②向上看、向下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一步、向上跳两跳、向下蹲两下、再往后走
退一步、再往前走两步。(再让几个学生发发指令)
(二)自主探究,上下前后。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左右这两个方位,那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又发现了哪几个方位
呢?(让学生说,师板书。)
反馈练习。
师:那你能说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 、下面分别是什么吗?
(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谁还能结合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说说他们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给予鼓励)
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谁想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三、课间休息:
听音乐,做动作。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
向后蹦一蹦,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师可先演示,然后和学生一起做。
四、巩固练习。
1、第1题是“摆一摆,说一说”,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巩固对“上下、左右” 的辨认。
2、第2题是“小动物排队”,一是让学生巩固对“前后”的认识,二是与前后的知识
相联系,运用“第几”和“左右”一起来定位物体的位置。
3、第三题是“摸鼻子”游戏,目的是巩固对自身左右的认识。
4、第四题是说一说自身周围有哪些同学,让学生能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限时作业:完成72页 第五题:动手操作,让学生按要求把图片贴在指定的位置
上。
六、板书设计:
有趣的游戏
左、右 、上、下、前、后
七、教学随笔: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得到起始阶段,教学内容
里的“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3个方向,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较为紧密,“上下”、“前后”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界定,所以,“左右”的辨认即使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二课时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
2、加深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体验,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第六单元尤其是在游戏中,我们都学会了些什么?
二、展示“我学会了吗?”
1、可以借助挂图或事物投影展示“我学会了吗?”
2、学生自己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并用学过的知识说说图意。教师要及时点评,说明个别答案不唯一。
3、完成“我学会了吗?”下面的3道题目。
(1)第1小题,用彩笔涂色,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检查。
(2)第2小题,把小蚂蚁前面第2只涂上红色,小蚂蚁后面的第3只涂上黄色。第二小题做完后可增加一些相关练习,如把从左边起第4只蚂蚁圈起来,把右边的4只蚂蚁圈起来等等。
(3)第3小题,乌龟是谁看到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可能是小鸟,也有学生回答是太阳,都合理。
三、丰收园
丰收园里谈收获。
现在学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
(1)长本领了吗?你长哪些本领了?
(2)习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
是背,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第四单元 有趣的游戏
一.单元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0 ——75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
相对位置。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
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4、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和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
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
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主动观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
相对位置,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前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重视亲身体验。教材利用学
生熟悉的游戏和身边常遇到的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和视图的初步知识。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信息窗一,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个小朋友“指鼻子、指眼睛”
的游戏画面,引起学生对左、右方位的讨论。在自主练习中,借助“二人听口令击掌”的游戏画面,扩展到对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的学习。信息窗二,是利用几个小朋友一起看照片的现实情境,引起学生对汽车和小兔拍摄位置的讨论,开展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知识的学习。在自主练习中利用小鸟和小猫从不同位置看房子,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巩固。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正确辨认前后左右上下
单元教学难点:在相对面判断左右
五.单元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和措施
单元教学思路设计: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引导学生讨论、亲自
体验来加深对方位的理解、增强判断力,并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源于生活,产生用数学思考观察周围实物的兴趣
单元教学方法:
采用;游戏猜一猜——石头、剪子、布游戏——感知体验——辨认应用——反思数学
采取措施:
1、充分唤起学生的经验意识,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
数学生源于生活,并不高深莫测,并不难。
2、重点让学生充分体验,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学知识。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
设计多种活动,巩固所学知识。除教材提供的游戏外,教师还可联系当地学生实际,
设计结合本课内容的其他游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能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增强学生的
合作意识
六.单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游戏2、方位卡片
学生准备;拍手游戏 贴画游戏 拍照
七、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八.单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列数一下,分左右的情况,并让他们进行拍照比
赛
九.单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 ,及第71页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 后、上下、左右描
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
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3、现实、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知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通过游戏展开活动,将学习内容寓于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既自主探求,独立思考又相互结合,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和体会由知识结构转化为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观察教科书70页信息窗,想一想,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你能帮助图中的小朋友
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请说给爸爸妈妈听。2、把附页中的图案剪下来装在一个小塑料袋里带来。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好!(师用右手向同学们挥手问好)请同学们也挥一挥你的右手向老师问好,
好吗?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游戏。(师可贴示板书)
同学们想玩吗?
二、合作活动,理解知识。
(一)理解左、右。
1、引入游戏:
师:谁玩过“指鼻子、眼”的游戏?(玩过,就请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如没有,
师可课件演示或者请一位同学帮助演示,并讲清游戏规则。)
2、同桌合作,做游戏。
师:现在知道怎么玩了吗?你想玩吗?下面就请你同桌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吧。咱们
还要比一比谁指的又对又快。
(给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知左、右)
3、巧学方法,辨认左右。
师:同学们,咱们先玩到这儿。刚才在玩的时候,谁赢了?(学生会争先恐后的
说是自己)请几个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指的又对又快?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辨清左、右?(学生可能会举生活实例,例:用右手写字、刷牙;走马路,靠右走……)
4、反馈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请举起你的左手。再举起你的右手。再举起你的左手、右手。(强化训练)
师: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
朋友,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你还能找出几对这样的好朋友?找找看。
5、相对左右。
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位握握手。请指一指你同位的左耳朵。
师:刚才在握手、指耳朵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尝试解答)
师:这是因为你和同位是面对面,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伸出手的方向也是相对的。这
也说明了,在不同方向,左右手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6、做游戏。
师:咱们再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听老师发口令,同学们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伸出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摸右耳、指左眼、指右眼。
②向上看、向下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一步、向上跳两跳、向下蹲两下、再往后走
退一步、再往前走两步。(再让几个学生发发指令)
(二)自主探究,上下前后。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左右这两个方位,那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又发现了哪几个方位
呢?(让学生说,师板书。)
反馈练习。
师:那你能说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 、下面分别是什么吗?
(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谁还能结合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说说他们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给予鼓励)
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谁想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三、课间休息:
听音乐,做动作。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
向后蹦一蹦,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师可先演示,然后和学生一起做。
四、巩固练习。
1、第1题是“摆一摆,说一说”,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巩固对“上下、左右” 的辨认。
2、第2题是“小动物排队”,一是让学生巩固对“前后”的认识,二是与前后的知识
相联系,运用“第几”和“左右”一起来定位物体的位置。
3、第三题是“摸鼻子”游戏,目的是巩固对自身左右的认识。
4、第四题是说一说自身周围有哪些同学,让学生能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限时作业:完成72页 第五题:动手操作,让学生按要求把图片贴在指定的位置
上。
六、板书设计:
有趣的游戏
左、右 、上、下、前、后
七、教学随笔: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得到起始阶段,教学内容
里的“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3个方向,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较为紧密,“上下”、“前后”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界定,所以,“左右”的辨认即使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二课时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
2、加深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体验,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第六单元尤其是在游戏中,我们都学会了些什么?
二、展示“我学会了吗?”
1、可以借助挂图或事物投影展示“我学会了吗?”
2、学生自己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并用学过的知识说说图意。教师要及时点评,说明个别答案不唯一。
3、完成“我学会了吗?”下面的3道题目。
(1)第1小题,用彩笔涂色,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检查。
(2)第2小题,把小蚂蚁前面第2只涂上红色,小蚂蚁后面的第3只涂上黄色。第二小题做完后可增加一些相关练习,如把从左边起第4只蚂蚁圈起来,把右边的4只蚂蚁圈起来等等。
(3)第3小题,乌龟是谁看到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可能是小鸟,也有学生回答是太阳,都合理。
三、丰收园
丰收园里谈收获。
现在学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
(1)长本领了吗?你长哪些本领了?
(2)习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
是背,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