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 要 本文将以鲁迅作品中对屈原以及屈原诗歌中的论述为依据,以鲁迅笔下的屈原为出发点,从情感、精神浅析他们之间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生死问题的看法,并且试图能在他们相似的爱国思想中探讨出他们的无奈和对孤独的反抗的意义,以及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关键词 鲁迅;屈原;爱国思想   鲁迅和屈原的关系以及鲁迅对屈原的评价在鲁迅的研究中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过,但是多数学者都是以鲁迅旧体诗的用词和意向上将鲁迅和屈原的创作相比较,认为鲁迅和屈原的关系仅仅是在艺术形式上的联系,或者就是将鲁迅杂文中将屈原和贾府的焦大相提并论,并将《离骚》说成是“不得帮忙的不平”,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鲁迅是以屈原的否定者与批评者的面目出现的。日本学者山田敬三在其《鲁迅世界》中以“埋葬屈原”来形容鲁迅和屈原的关系。然而屈原对鲁迅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诗歌艺术上,鲁迅对屈原的评价也不单单是关于屈原辞赋的艺术评价,他们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应该是两者共有的爱国精神。   一、鲁迅对屈原的研究和评价   鲁迅研究屈原、评价屈原是从鲁迅二十多岁开始的,1907年,年轻的鲁迅为了探求真理,追求理想,走上了民主运动和文学革命之路。1907年春,鲁迅邀请了许寿裳、苏曼殊等人创办杂志,鲁迅一开始为杂志取名“赫戏”或“上征”都是《离骚》的诗句,后来众人觉得不易懂,鲁迅才改名为“新生”,意思是新的生命,既有继承也有革新进化的含义。随后写出了著名的文学论著《摩罗诗力说》,鲁迅不仅与拜伦、雪莱、普希金等一同歌颂,也和屈原、嵇康、李贺等一起吟咏。他敬仰这些诗人的“立意在放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鲁迅评价屈原,“则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称赞屈原的作品是奇文,评价屈原的精神超越了前人。鲁迅曾说过,中国的青年必须“大胆的说真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因为“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上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屈原的品质之一就是敢于说真话,鲁迅肯定屈原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批判精神。   鲁迅对屈原的评价,可以从鲁迅的诗词中看出。1931年3月5日,日本友人片山松元在上海女子学校任教时,鲁迅赠《湘灵歌》一首,“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这首诗是在1931年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所作,在这首诗中,引用《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荃不察于之哀情兮”等诗句。愤怒控诉黑暗政治统治的血腥暴行,辛辣讽刺反动政权“太平盛世”的虚假现象。1932年12月31日,鲁迅为郁达夫也赠诗一首:“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战袍,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这首诗写于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鲁迅借此诗怀念屈原,以屈原作品的思想内涵来表达自己抗日救国的爱国之心。   鲁迅对屈原的评价,从杂文中也可以看出。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闲扯》中称赞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鲁迅在文中说,“屈原…..在文学史上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   鲁迅对屈原的评价,在鲁迅的书信中同样可以看出。对于我国新诗的发展,鲁迅与闻一多、徐志摩有多次讨论,鲁迅说到:“譬如《楚辞》罢,《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别古奥,今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他认为《离骚》在体式上采用了楚地民间艺术,使人易读易懂,而西汉的扬雄模仿屈原作品的创作却特别古奥。鲁迅在此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   鲁迅在《汉文学纲要》专论中的《屈原与宋玉》,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评价,堪称鲁迅评价和研究屈原以及作品的力作。该专论是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并出版。鲁迅在《汉文学纲要》中盛誉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屈原以自身的精神和无数的中国人的心发生碰撞。   二、屈原对鲁迅的影响   鲁迅创作的诗歌数量远不如他的杂文,但是在为数不多的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了屈原的作品或者可以说是随处可看到屈原的影子。1903年,鲁迅送给好友许寿裳的《自题小像》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荃不察”直接借用了《离骚》的词汇,同时也拉开了鲁迅拯救中国民族之心的序幕。当时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在日本留学的鲁迅也加入到这一片汪洋中来,在异国留学的七年时间里,对国家切肤之痛的深刻感受,及随后而来的一系列人生转变,影响了鲁迅的一生,而屈原则是鲁迅在日本时期最好的陪伴。据好友许寿裳回忆,鲁迅在日本所看的书籍中便会夹着一本线状的《离骚》。鲁迅在与许寿裳谈起屈原时,说:“《离骚》是一首自叙和托讽的杰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而对于鲁迅和屈原来说,他们对国家有着深深的爱恋,代表了民族血脉里共同的爱国质素。不过关于爱国一说,鲁迅和屈原却有不同的表现,屈原最终选择了死亡,刘小枫说:“屈原精神的标志不是爱国,而是自杀,他的伟大在于他敢自杀。”但是对于鲁迅来说,白白赔上自己的性命,给敌人以谈资和快慰,却是鲁迅不愿意的。在1926年所作的《空谈》中,鲁迅说:“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鲁迅赞扬屈原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节操和人格,然后爱国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屈原选择死亡,而鲁迅选择坚守。   当然屈原带给鲁迅的也不仅仅只有一腔热情和正义。在鲁迅最寂寞孤独的时候,他想到的也是屈原。许寿裳曾说过,在《彷徨》中鲁迅引用《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题辞,这两句正好写了鲁迅升天入地,到处受阻,不胜寂寞彷徨之感。这两句诗正好是爱国之情的体现,是屈原和鲁迅对国家社会前途的担忧,融使命感和责任感于一身的忧患意识。屈原作品中满是“伤怀永哀”、“恐皇舆之败绩”,同样,鲁迅对国民以及社会的批判和忧虑也正是对其政治前途敏感的预见。屈原对国家的爱国情感,已经深入到无意识的传承之中,屈原给予鲁迅的不仅是情感上的共鸣和安慰,还有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鲁迅一生的思想是在变化着的,从留日时候到五四时期,鲁迅思想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思想的消长起伏,在五四退潮之后也有存在主义的荒诞感与虚无感。后来的鲁迅抛弃了进化论,相信了阶级论,到了后期又有了新的感悟。但是有一点我们能够确定的是鲁迅想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爱国主义,从留日时期、五四时期到后期,始终没有任何动摇。或者说,鲁迅一生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怎样拯救中国民族于危难之中的方法有不同的认识,而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如一。同样的,屈原同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不同,他执着的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以自己的死来殉国以惊醒君主和世人,这是何等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鲁迅从《中国地质略论》高扬爱国主义,学医以图促进国人对于维新变法的信仰,到弃医从文试图以文学改造中国国民的精神,无一不是拯救民族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驱动,在这种相似的文化语境中,鲁迅在精神上能够与屈原发生共鸣是合情合理的。   综观鲁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和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对屈原的崇敬,鲁迅对屈原作品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屈原的爱国思想对鲁迅的影响甚深。   参考文献   [1]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3]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5]吴云.鲁迅与屈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77(06).

  摘 要 本文将以鲁迅作品中对屈原以及屈原诗歌中的论述为依据,以鲁迅笔下的屈原为出发点,从情感、精神浅析他们之间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生死问题的看法,并且试图能在他们相似的爱国思想中探讨出他们的无奈和对孤独的反抗的意义,以及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关键词 鲁迅;屈原;爱国思想   鲁迅和屈原的关系以及鲁迅对屈原的评价在鲁迅的研究中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过,但是多数学者都是以鲁迅旧体诗的用词和意向上将鲁迅和屈原的创作相比较,认为鲁迅和屈原的关系仅仅是在艺术形式上的联系,或者就是将鲁迅杂文中将屈原和贾府的焦大相提并论,并将《离骚》说成是“不得帮忙的不平”,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鲁迅是以屈原的否定者与批评者的面目出现的。日本学者山田敬三在其《鲁迅世界》中以“埋葬屈原”来形容鲁迅和屈原的关系。然而屈原对鲁迅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诗歌艺术上,鲁迅对屈原的评价也不单单是关于屈原辞赋的艺术评价,他们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应该是两者共有的爱国精神。   一、鲁迅对屈原的研究和评价   鲁迅研究屈原、评价屈原是从鲁迅二十多岁开始的,1907年,年轻的鲁迅为了探求真理,追求理想,走上了民主运动和文学革命之路。1907年春,鲁迅邀请了许寿裳、苏曼殊等人创办杂志,鲁迅一开始为杂志取名“赫戏”或“上征”都是《离骚》的诗句,后来众人觉得不易懂,鲁迅才改名为“新生”,意思是新的生命,既有继承也有革新进化的含义。随后写出了著名的文学论著《摩罗诗力说》,鲁迅不仅与拜伦、雪莱、普希金等一同歌颂,也和屈原、嵇康、李贺等一起吟咏。他敬仰这些诗人的“立意在放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鲁迅评价屈原,“则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称赞屈原的作品是奇文,评价屈原的精神超越了前人。鲁迅曾说过,中国的青年必须“大胆的说真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因为“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上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屈原的品质之一就是敢于说真话,鲁迅肯定屈原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批判精神。   鲁迅对屈原的评价,可以从鲁迅的诗词中看出。1931年3月5日,日本友人片山松元在上海女子学校任教时,鲁迅赠《湘灵歌》一首,“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这首诗是在1931年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所作,在这首诗中,引用《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荃不察于之哀情兮”等诗句。愤怒控诉黑暗政治统治的血腥暴行,辛辣讽刺反动政权“太平盛世”的虚假现象。1932年12月31日,鲁迅为郁达夫也赠诗一首:“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战袍,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这首诗写于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鲁迅借此诗怀念屈原,以屈原作品的思想内涵来表达自己抗日救国的爱国之心。   鲁迅对屈原的评价,从杂文中也可以看出。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闲扯》中称赞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鲁迅在文中说,“屈原…..在文学史上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   鲁迅对屈原的评价,在鲁迅的书信中同样可以看出。对于我国新诗的发展,鲁迅与闻一多、徐志摩有多次讨论,鲁迅说到:“譬如《楚辞》罢,《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别古奥,今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他认为《离骚》在体式上采用了楚地民间艺术,使人易读易懂,而西汉的扬雄模仿屈原作品的创作却特别古奥。鲁迅在此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   鲁迅在《汉文学纲要》专论中的《屈原与宋玉》,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评价,堪称鲁迅评价和研究屈原以及作品的力作。该专论是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并出版。鲁迅在《汉文学纲要》中盛誉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屈原以自身的精神和无数的中国人的心发生碰撞。   二、屈原对鲁迅的影响   鲁迅创作的诗歌数量远不如他的杂文,但是在为数不多的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了屈原的作品或者可以说是随处可看到屈原的影子。1903年,鲁迅送给好友许寿裳的《自题小像》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荃不察”直接借用了《离骚》的词汇,同时也拉开了鲁迅拯救中国民族之心的序幕。当时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在日本留学的鲁迅也加入到这一片汪洋中来,在异国留学的七年时间里,对国家切肤之痛的深刻感受,及随后而来的一系列人生转变,影响了鲁迅的一生,而屈原则是鲁迅在日本时期最好的陪伴。据好友许寿裳回忆,鲁迅在日本所看的书籍中便会夹着一本线状的《离骚》。鲁迅在与许寿裳谈起屈原时,说:“《离骚》是一首自叙和托讽的杰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而对于鲁迅和屈原来说,他们对国家有着深深的爱恋,代表了民族血脉里共同的爱国质素。不过关于爱国一说,鲁迅和屈原却有不同的表现,屈原最终选择了死亡,刘小枫说:“屈原精神的标志不是爱国,而是自杀,他的伟大在于他敢自杀。”但是对于鲁迅来说,白白赔上自己的性命,给敌人以谈资和快慰,却是鲁迅不愿意的。在1926年所作的《空谈》中,鲁迅说:“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鲁迅赞扬屈原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节操和人格,然后爱国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屈原选择死亡,而鲁迅选择坚守。   当然屈原带给鲁迅的也不仅仅只有一腔热情和正义。在鲁迅最寂寞孤独的时候,他想到的也是屈原。许寿裳曾说过,在《彷徨》中鲁迅引用《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题辞,这两句正好写了鲁迅升天入地,到处受阻,不胜寂寞彷徨之感。这两句诗正好是爱国之情的体现,是屈原和鲁迅对国家社会前途的担忧,融使命感和责任感于一身的忧患意识。屈原作品中满是“伤怀永哀”、“恐皇舆之败绩”,同样,鲁迅对国民以及社会的批判和忧虑也正是对其政治前途敏感的预见。屈原对国家的爱国情感,已经深入到无意识的传承之中,屈原给予鲁迅的不仅是情感上的共鸣和安慰,还有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鲁迅一生的思想是在变化着的,从留日时候到五四时期,鲁迅思想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思想的消长起伏,在五四退潮之后也有存在主义的荒诞感与虚无感。后来的鲁迅抛弃了进化论,相信了阶级论,到了后期又有了新的感悟。但是有一点我们能够确定的是鲁迅想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爱国主义,从留日时期、五四时期到后期,始终没有任何动摇。或者说,鲁迅一生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怎样拯救中国民族于危难之中的方法有不同的认识,而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如一。同样的,屈原同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不同,他执着的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以自己的死来殉国以惊醒君主和世人,这是何等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鲁迅从《中国地质略论》高扬爱国主义,学医以图促进国人对于维新变法的信仰,到弃医从文试图以文学改造中国国民的精神,无一不是拯救民族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驱动,在这种相似的文化语境中,鲁迅在精神上能够与屈原发生共鸣是合情合理的。   综观鲁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和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对屈原的崇敬,鲁迅对屈原作品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屈原的爱国思想对鲁迅的影响甚深。   参考文献   [1]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3]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5]吴云.鲁迅与屈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77(06).


相关内容

  • 小学五年级写字教案
  • 小学三年级写字教案 教师 韩蝶 2017.08.28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汉字 左右结构 的书写规则. 2.正确.规范地书写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汉字. 左右结构 重.难点: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 教学过程: 一. ...

  •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_写字教案
  • 1.掌握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则. 2.正确.规范地书写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汉字. 重.难点: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 教学过程: 一.学习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字的书写规则 1.介绍左右结构的书写规则 2.出示汉字: (请学生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 ...

  • 09年高考语文作文的结构训练教案1
  • 高考作文结构训练教案(一):横式议论文结构式 河北祖冲之中学 李占威 一.结构示意图 二.典型例文 例1."?"的联想 "?"像那科学天空的北斗七星,"?"像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更像是人生道路上的方向盘.&qu ...

  • 世界五千年之妓女的更多相关文章
  • "世界五千年之妓女" 的更多相关文章 -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虫二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虫二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 世界上下五千年wasaihaige 世界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 ]博元 [世界上下五千年 ...

  • 学困转化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论文
  • 学困转化路漫漫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图分类号]g5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089(2012)03-0120-02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受地理.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出现逃学现象,加之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游戏已进村落户 ...

  •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报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虽然去三下乡只有短短的几天,只是很少的几节课,但是当自己真地站在讲台上,听着学生的一声声"老师"时,却发现当一个老师很难,而当一名合格的教师更难. 第一,必须始终拥有饱满激情,同时努力创新. 当一个老师,不许长时间的面对同一班学生,同时也必须将同样的授课内容重复两次.三次,甚至是 ...

  • 职工上下班期间的安全管理制度
  • 职工上下班期间的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我矿考勤管理制度,确保职工上下班期间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工上下班,严格按煤矿考勤管理制度执行. 二.煤矿为职工提供必要的住宿.生活安排,对职工的居住情况进行详细登记. 三.职工应按规定上下班时间准时上下班. 四.职工在上下班期间内,必须加强自身安全意识, ...

  • 哈工大男生寝室安排
  • 男生寝室安排 学院 大一 大二至大四 航天学院 二区五公寓.四人间.有卫生间.上下铺 电信学院 二区五公寓.四人间.有卫生间.上下铺 材料学院 二区五公寓.四人间.有卫生间.上下铺 机电学院 能源学院 一区一公寓.六人间.上下铺 一区一公寓.六人间.上下铺 一区二公寓.六人间.上下铺 二区二公寓.六 ...

  • 上海高架匝道口总汇
  • 上海高架匝道口总汇 内环高架 内环内圈:南浦大桥(上)-南北高架-宛平路(下)-天钥桥路(上)-沪闵高架-吴中路(上下)-新华路(下)-延安高架-武夷路(上)-金沙江路(上下)-武宁路(上下)-镇平路(下)-沪太路(上下)-南北高架-广中路(下)-中山北二路(上下)逸仙高架-四平路(下)-周家嘴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