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课时训练

产业转移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 东亚各国竞相建出口加工区的主要原因是

A. 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 扩大消费市场的需求

C. 发挥出口加工区的科技优势 D.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吸引外资

2.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东部地区曾经的“海外接单, 沿海加工”模式, 在新的产业转移中演变为“沿海接单, 内地加工”模式。这主要是因为

A. 劳动力成本的变化 B. 市场需求的变化 C. 内部交易成本的变化 D. 国家政策的变化

读“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完成第3~4题。

3. 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改革开放初期, 国外产业向中国内地转移 B. 20世纪90年代, 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

C. 产业转移的部门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D. 促成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

4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影响主要是

A. 使自然资源不足 B. 使环境污染加重 C. 使失业人口减少 D. 使交通压力减轻

“微笑曲线”是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最早提出的, 它起初被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价值之间的关系, 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据此完成第5~6题。

5. 发达国家优势产业一般处于产业链中的位置是

A. ①⑤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6. 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最近提出了由“江苏制造”转为“江苏创造”的经济发展战略, 其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 制造加工获得的利润较低 B. 制造业的发展大多消耗大量资源, 产生大量污染

C. 科技创新可带来更大效益, 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D.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严重, 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 “环京新城”吸引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 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

C. 两地原有的工业企业类型相同 D. 两地之间交通便利

8.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将

A. 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B. 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 使环渤海地区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D. 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 缓解就业压力

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回答9~10题。

9.据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 ②在产业转移过程中,Ⅱ、Ⅲ类国家环境污染可能加重 ③Ⅱ、Ⅲ类国家产业

升级速度取决于Ⅰ类国家 ④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③ D .②④

10.①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 B .劳动力 C .技术 D .交通

(保分题) 下图为“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向是

A .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环渤海经济区转移 B .海外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

C .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转移D .目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12.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造成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 .促进长三角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C .产业迁出会造成失业率升高,因而不利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D .对迁入地来说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很多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被称为候鸟。市场经济其实就是“候鸟经济”,投资商就是“经济候鸟”,哪个地方“水草丰美”,投资商就飞到哪里。读某“工业候鸟”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转移的产业可能是-

A .钢铁工业 B .电子工业 C .化学工业 D .纺织工业

14.20世纪90年代,新疆吸引该类产业转入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 .原料充足,且品质高 B .交通便利 C .劳动力充足 D .产业协作条件好

15.下列影响该产业转移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有所减弱的是

A .原料 B .交通 C .劳动力数量 D .政策

读下图,回答16~18题。

16.图中“西气东输”线路穿越的省区中,涉及黄河流域的有

A .宁、陕、晋、川、鲁 B .甘、宁、陕、晋、豫 C .青、甘、宁、内蒙古、豫 D .新、青、陕、晋、豫

17.图示区域内全国性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

①西气东输 ②北煤南运 ③南水北调 ④西电东送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8.下列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中,有利于改善输入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工程是

①西气东输 ②北煤南运 ③南水北调 ④西电东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我国东北地区—① B .我国华北地区—②

C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 D .我国西北地区—④

20.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 .①→② B .④→① C .③→④ D .②→③

(2014·江苏六市联考) 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困

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

2014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下图

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增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 .有利于提高晋煤水运的能力

C .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D .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22.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⑤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走向示意图,回答23~24题。

23.二线管道与现有管道两线分界点地名和二线管道到达的最南城市分别是

A .兰州、上海 B .靖边、广州 C .鄯善、南宁 D .中卫、南宁

24.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

A .中亚 B .俄罗斯 C .西亚 D .乌克兰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①~③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A .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B .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

C .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D .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

26.对上述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能改善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B .提高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 .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7. 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 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了三次大型的产业转移, 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产业转移, 目前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前两次产业转移是国际产业中心之间的转移,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参与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

材料二:下图为“世界工业三次转移示意图”。

(1)

(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 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 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简述产业大量转出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28. 读下列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 产量占全国的1/3。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 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 还远销美国和欧盟, 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

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 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 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2)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29阅读资料,完成各小题。(13分)

资料1:中国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阵地。而珠江三角洲又处于中国的前沿阵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资料2:珠江三角洲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示意图。

资料3: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读下图并分析上述案例,完成下列问题。

(1)。(3分)A 是珠江三角洲在第一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的产业,主要为____ ____产业。(2分)

(2)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4分)

(3)90年代以来,“珠三角”的“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逐渐改变。试分析原因。

(4分)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2011年6月30日西气东输二线干线全线投产,它是我国第一条引入境外(中亚) 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 材料二 “西气东输二线”走向示意图

材料三 广东是能源消耗大省,人均能源储备不到全国水平的二十分之一。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在的3.5%提高到5%以上。与用煤相比,每年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这反映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具有哪些意义?(4分)

(2)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南跨过长江后所经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8分)

(3为解决材料二三所反映出的问题,广东省目前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8分)

31. 下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 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的北水南调 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 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 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治理措施。(8分)

【拓展训练】

(2013·海南)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 .泥沙淤积 B .气候变暖

C .排水造田 D .黄河来水量减少

2. 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率下降、湿地萎缩,对该区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1~10 DACDA DABAB 11~20 BDDAC BDDCD 21~26 DBDAD C 27答案:(1)第一次:美国→日本、德国。第二次: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美国→亚洲“四小龙”。第三次:亚洲“四小龙”→我国东南沿海, 日本、德国→我国东南沿海, 美国→我国东南沿海。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源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 利润更高。

(3)中国劳动力成本低, 年工资/年产值比最低; 人口众多, 市场潜力大; 中国资源丰富, 靠近原料产地; 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土地价格低; 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4)失业率有所上升, 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28答案:(1)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 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2)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 人才聚集; 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 或消费市场广阔); 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3)对新疆:增加就业机会;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对浙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速经济发展。

29答案(1)原因: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3分)

A 劳动密集型产业。(2分)

(2)原因: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

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2分);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

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输出产品的经济格局(2分) 。

(3)“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2分) ;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2分) 。

30答案 (1)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2)二线工程主干管道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该区为湿润地区,地表水丰富,山间多河谷,红壤广布,植被覆盖率较高。铺设管道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

(3)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跨地域输入能源,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31答案:(1)东部调出区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原因:河流水量减少, 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治理措施:研究确定合理的调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 做到有灌有排; 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 ③调整种植结构, 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拓展训练】答案:1C 2B

3. (1)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纬度较高, 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 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 地表水不易下渗。

(2)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

产业转移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 东亚各国竞相建出口加工区的主要原因是

A. 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 扩大消费市场的需求

C. 发挥出口加工区的科技优势 D.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吸引外资

2.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东部地区曾经的“海外接单, 沿海加工”模式, 在新的产业转移中演变为“沿海接单, 内地加工”模式。这主要是因为

A. 劳动力成本的变化 B. 市场需求的变化 C. 内部交易成本的变化 D. 国家政策的变化

读“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完成第3~4题。

3. 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改革开放初期, 国外产业向中国内地转移 B. 20世纪90年代, 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

C. 产业转移的部门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D. 促成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

4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影响主要是

A. 使自然资源不足 B. 使环境污染加重 C. 使失业人口减少 D. 使交通压力减轻

“微笑曲线”是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最早提出的, 它起初被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价值之间的关系, 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据此完成第5~6题。

5. 发达国家优势产业一般处于产业链中的位置是

A. ①⑤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6. 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最近提出了由“江苏制造”转为“江苏创造”的经济发展战略, 其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 制造加工获得的利润较低 B. 制造业的发展大多消耗大量资源, 产生大量污染

C. 科技创新可带来更大效益, 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D.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严重, 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 “环京新城”吸引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 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

C. 两地原有的工业企业类型相同 D. 两地之间交通便利

8.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将

A. 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B. 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 使环渤海地区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D. 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 缓解就业压力

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回答9~10题。

9.据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 ②在产业转移过程中,Ⅱ、Ⅲ类国家环境污染可能加重 ③Ⅱ、Ⅲ类国家产业

升级速度取决于Ⅰ类国家 ④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③ D .②④

10.①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 B .劳动力 C .技术 D .交通

(保分题) 下图为“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向是

A .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环渤海经济区转移 B .海外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

C .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转移D .目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12.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造成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 .促进长三角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C .产业迁出会造成失业率升高,因而不利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D .对迁入地来说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很多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被称为候鸟。市场经济其实就是“候鸟经济”,投资商就是“经济候鸟”,哪个地方“水草丰美”,投资商就飞到哪里。读某“工业候鸟”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转移的产业可能是-

A .钢铁工业 B .电子工业 C .化学工业 D .纺织工业

14.20世纪90年代,新疆吸引该类产业转入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 .原料充足,且品质高 B .交通便利 C .劳动力充足 D .产业协作条件好

15.下列影响该产业转移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有所减弱的是

A .原料 B .交通 C .劳动力数量 D .政策

读下图,回答16~18题。

16.图中“西气东输”线路穿越的省区中,涉及黄河流域的有

A .宁、陕、晋、川、鲁 B .甘、宁、陕、晋、豫 C .青、甘、宁、内蒙古、豫 D .新、青、陕、晋、豫

17.图示区域内全国性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

①西气东输 ②北煤南运 ③南水北调 ④西电东送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8.下列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中,有利于改善输入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工程是

①西气东输 ②北煤南运 ③南水北调 ④西电东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我国东北地区—① B .我国华北地区—②

C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 D .我国西北地区—④

20.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 .①→② B .④→① C .③→④ D .②→③

(2014·江苏六市联考) 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困

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

2014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下图

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增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 .有利于提高晋煤水运的能力

C .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D .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22.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⑤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走向示意图,回答23~24题。

23.二线管道与现有管道两线分界点地名和二线管道到达的最南城市分别是

A .兰州、上海 B .靖边、广州 C .鄯善、南宁 D .中卫、南宁

24.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

A .中亚 B .俄罗斯 C .西亚 D .乌克兰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①~③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A .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B .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

C .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D .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

26.对上述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能改善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B .提高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 .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7. 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 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了三次大型的产业转移, 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产业转移, 目前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前两次产业转移是国际产业中心之间的转移,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参与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

材料二:下图为“世界工业三次转移示意图”。

(1)

(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 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 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简述产业大量转出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28. 读下列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 产量占全国的1/3。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 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 还远销美国和欧盟, 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

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 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 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2)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29阅读资料,完成各小题。(13分)

资料1:中国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阵地。而珠江三角洲又处于中国的前沿阵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资料2:珠江三角洲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示意图。

资料3: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读下图并分析上述案例,完成下列问题。

(1)。(3分)A 是珠江三角洲在第一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的产业,主要为____ ____产业。(2分)

(2)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4分)

(3)90年代以来,“珠三角”的“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逐渐改变。试分析原因。

(4分)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2011年6月30日西气东输二线干线全线投产,它是我国第一条引入境外(中亚) 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 材料二 “西气东输二线”走向示意图

材料三 广东是能源消耗大省,人均能源储备不到全国水平的二十分之一。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在的3.5%提高到5%以上。与用煤相比,每年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这反映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具有哪些意义?(4分)

(2)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南跨过长江后所经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8分)

(3为解决材料二三所反映出的问题,广东省目前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8分)

31. 下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 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的北水南调 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 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 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治理措施。(8分)

【拓展训练】

(2013·海南)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 .泥沙淤积 B .气候变暖

C .排水造田 D .黄河来水量减少

2. 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率下降、湿地萎缩,对该区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1~10 DACDA DABAB 11~20 BDDAC BDDCD 21~26 DBDAD C 27答案:(1)第一次:美国→日本、德国。第二次: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美国→亚洲“四小龙”。第三次:亚洲“四小龙”→我国东南沿海, 日本、德国→我国东南沿海, 美国→我国东南沿海。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源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 利润更高。

(3)中国劳动力成本低, 年工资/年产值比最低; 人口众多, 市场潜力大; 中国资源丰富, 靠近原料产地; 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土地价格低; 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4)失业率有所上升, 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28答案:(1)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 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2)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 人才聚集; 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 或消费市场广阔); 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3)对新疆:增加就业机会;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对浙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速经济发展。

29答案(1)原因: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3分)

A 劳动密集型产业。(2分)

(2)原因: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

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2分);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

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输出产品的经济格局(2分) 。

(3)“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2分) ;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2分) 。

30答案 (1)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2)二线工程主干管道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该区为湿润地区,地表水丰富,山间多河谷,红壤广布,植被覆盖率较高。铺设管道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

(3)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跨地域输入能源,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31答案:(1)东部调出区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原因:河流水量减少, 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治理措施:研究确定合理的调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 做到有灌有排; 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 ③调整种植结构, 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拓展训练】答案:1C 2B

3. (1)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纬度较高, 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 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 地表水不易下渗。

(2)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


相关内容

  • 产业转移教案
  • 地理课教案 ●授课题目 第五章 第二节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第一课时) ●授 课 人 兰州三十四中 王明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的类型.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表现. 2.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明白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竞争 的必然结果. 过程 ...

  • 09年江苏省初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评选高中组一等奖作1
  • 09年江苏省初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评选高中组一等奖 作品--<产业转移>(卞海燕) 时间:2009-12-31 点击次数:137 字号:大 中 小 5.2 产 业 转 移 教 学 设 计 作者: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卞海燕 [教材分析] 本章第一节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介绍资源跨区域调配:第 ...

  • 2011党寨中学劳动预备制培训计划
  • 甘州区党寨中学 2011年初中毕业生劳动预备制 培 训 计 划 二零一一年六月 党 寨 中 学 2011年初中毕业生劳动预备制培训 计 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根据<张掖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工作大纲> ...

  • 区域经济联系
  •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2.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意义: 3.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了解和掌握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5.通过读图.析图和案例分析,能正确看待产业转移及 ...

  •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 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的特定文化产物或现象. ①地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 一定地域 ...

  • 2015版导与练一轮复习中国地理课时训练
  • 第十八章 中国地理 第1课时 中国自然地理 课时训练 融知识 提能力 测控导航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14乐山检测)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资料,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横断山区.江南丘 ...

  • 课题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课题]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参赛人:臧小兵 时间: 2012-3-27 班级:高三(17)班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要求]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产业转移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我国的 ...

  • 2011高二地理课时作业 1
  •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 B.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C.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问题 D.整个区 ...

  •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
  • 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兴市张渚高级中学 陈亮 2015.12 一.课标要求: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考点分解: (1)通过分析课本P87图5.7,说出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阅读课本P87-89的图文资料,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资料以及案例举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