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图景

  [摘要]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一直缺乏合理有效的参照标准,职业化理想图景有待建构。辅导员职业化内涵的正确理解是理想图景建构的基础,它是指辅导员职业运动、变化和发展至理想状态的历程。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图景是职业伦理、职业地位、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标准等各方面理想状态的有机综合,总体上可以归纳为物质、精神、制度和技术四个维度,它要求辅导员职业实现社会化、长期化、理念化、标准化、自治化和专业化。政府、高校、社会和职业自身是理想图景的建构主体,履行各自职能并相互依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职业共同体   [作者简介]曾建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湖北武汉430073;钱红亮,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师,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73-04      自1953年清华大学应教育部要求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半个多世纪中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始终未能走出“非职业化”困境。具体表现为工作短期性、知识和技能非专业性、角色定位模糊、专业教育缺位等非正常态势。“非职业化”发展状态产生职业群体不稳定、工作不连续、工作低绩效等负面效应,难以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考量。有鉴于此,职业化已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和辅导员自身合力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探索,譬如创办培训基地、组建行业协会、创办专业刊物、探索职业制度等有益尝试。同时,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也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和阐释对象。关于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外延、推进策略、目标诉求、中外比较等方面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关于辅导员职业化标准的研究和论述却风毛麟角,而且屈指可数的研究成果也缺乏宏观而前瞻式的理性思考,如火如荼的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一直没有合理有效的参照标准。因此,参照标准的建构是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有的放矢的前提和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试图在理解职业化内涵的基础上多维审视和立体构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进而建构职业化的理想图景,期望能对当前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有所助益。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门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成才服务及学生事务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而富有创造性的专门职业。”运用西方职业社会学关于职业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本土经验。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包括辅导员职业共同体职业化和辅导员职业个体职业化。从共同体角度来说,职业化意指辅导员职业在政府、高校、社会和自身四个实体要素合力推动下有序有机运动、变化和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理想状态的历程,职业共同体坚守职业信仰、体现职业素养、掌握专业技能、遵守行业规范、实现职业自治并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并获得社会认可;从个体角度来说,职业化是指辅导员追求职业素质发展并“成为优秀职业人”的过程。无论是从共同体角度还是从个体角度来说,辅导员职业化一词本身即假设一种职业理想状态或理想结构的存在,从而理想图景的建构成为可能和必要。本文旨在建构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国”,至于“理想国”的“国民”――职业个体的素质开发是“理想国”存在的前提条件。   可见,辅导员职业化是理想状态和动态过程的二者结合。从词性上来看,职业化一词具有动词和形容词双重属性,至于何时为动词何时为形容词则视不同语境而定。作为动词,如辅导员职业化,它表达的是一种有的放矢的推进过程;作为形容词,如职业化辅导员,它传递的是一种自信崇高的理想境界。所谓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就是指辅导员职业群体和职业个体向着理想图景――职业化辅导员进化的过程。      二、建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的意义      理想图景为职业化进程提供参照标准。理想图景实际上就是辅导员职业化标准的立体建构和形象描述,它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理想性”,正因为此,它才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参照标准和方向目标。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参照标准和方向目标来不断检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水平,找出不足,寻求对策。   人们在作出是否选择某一职业的决定时,职业发展前景是一个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即是职业发展前景的描绘和期待,基于此,职业共同体和职业个体将产生关于职业发展理想状态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合理期待,期待自己成为一名优秀职业人。同时,基于这种合理期待,辅导员可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和作出行为选择,只要这种行为符合理想图景的要求,合理期待就会成为现实存在,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充分发挥潜能自我实现。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图景      从职业化的内涵分析可知,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图景是职业伦理、职业思维、职业地位、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标准等各方面理想状态的有机综合,任何方面的缺位都将导致“理想国”成为停留在理想中的空中楼阁,而这些有机组成部分从总体上可以归类为物质、精神、制度和技术四个维度。物质维度主要关注辅导员职业成为社会认可的从业人员长期从事的主要谋生手段;精神维度是指辅导员职业理念、职业信仰、职业伦理的确立和坚守;制度维度关注的是职业共同体自身的职业标准和行业自治;技术维度则是指辅导员职业化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一)物质维度――辅导员职业社会化、长期化。所谓辅导员职业社会化,是指随着社会的进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产生了对辅导员这种职业的需求,需要有一些专门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从而辅导员的工作可以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并获得社会认可。与此相对的是“边缘化”,目前辅导员有“边缘人”之称。在社会学上一般把那些没有明确社会地位归属的人群称为边缘人。所以,边缘人的一般特征是没有心理归属感、没有职业价值追求,是一种社会剩余。只有当辅导员职业从一种社会剩余转变为一种社会必须,理想图景的建构才成为可能。   所谓辅导员职业长期化,是指辅导员职业成为一份可以长期从事并追求的工作,同时也是从业者的主要谋生手段和收入来源,因此职业共同体可以维持自身的稳定,共同体成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而职业稳定则是职业化的基本标准。与此相对的是“临时化”。辅导员职业被视为“临时职业”,成为通向高校教师或党政干部的“跳板”,共同体成员“身在曹营心在汉”,缺乏职业认同和价值追求。因此,满足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合理期待的职业发展和流动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基于这种合理期待,辅导员可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      (二)精神维度――辅导员职业理念化。所谓辅导员职业理念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坚守相同的职业信仰和职业价值观,具有相同的终极职业追求,遵守一致认可的职业伦理。辅导员职业理念体现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它的形成以职业发展为基础和载体,而辅导员主要的工作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辅导员的职业理念必然是“以人为本”。与此相对的是就事论事式的“空洞化”,也就是说否认辅导员具体工作的理念追求和价值理想,只负责学生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不关注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格品德的塑造。目前辅导员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即是“空洞化”的体现。理念是职业的灵魂,理念缺失将导致职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制度维度――辅导员职业标准化、自治化。所谓辅导员职业标准化,是指该职业的职业标准甚至是国家标准逐渐完善并获得社会高度认可的过程,同时职业共同体成员能够满足和遵守职业标准直至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辅导员职业标准有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部分内容。职业概况涉及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培训要求和鉴定要求等方面;基本要求为职业道德和基本知识方面的基本条件;工作要求即关于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专业知识方面的标准;而比重表则表示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在职业发展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总之,辅导员职业标准应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而目前辅导员职业发展进程中存在“随意化”的倾向,尤其是社会大众认为辅导员是一份低要求的职业,似乎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以从事并胜任,这与标准化的要求格格不入。   所谓辅导员职业自治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形成并享有充分的自治权。自治专业的成员不受外行的评判和控制,他们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标准,并在帮助国家形成规范这一职业实践的法律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职业自治组织的组建是自治化的关键,它提供平等交谈和论辩平台,从而取得共同体内最低限度的共识,将辅导员个体经验转变为公共话语,构建自主的职业空间。与此相对的是“寄生化”,辅导员没有确定的职业身份,总是依附于某一种社会职业身份(德育专职教师)或几种社会职业身份(教师和管理干部),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和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四)技术维度――辅导员职业专业化。所谓辅导员职业专业化,是指基于众多辅导员职业个体的从业经验,形成专门的深奥且实用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系统,而这种系统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在辅导员职业个体间和共同体内传授和交流。同时只有当个体经验和技艺上升为公共知识和话语时,辅导员职业才会成为社会公众认可的专门职业。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知识垄断,从业人员运用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而这种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非经系统教育和实践无法掌握。辅导员职业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系统是适应学生工作需要的复杂性而发展起来的,非专业人士未经培训难以从事这样兼具技能和理念双重要求的工作。与此相对的是将辅导员职业“低级化“,认为辅导员是“勤杂工”,从事的是无需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低级工作。   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涉及党建团建、日常管理、专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技能结构应当是“1+X”型的。从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说,“1”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而“X”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从能力和技能要求来看,“1”是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技能,而“X”则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的建构主体      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并非辅导员职业自身的“独角戏”,政府、高校、社会和职业自身四个实体共同构成该进化过程的“联系的生态系统”。它们都是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的建构主体,每个主体的行为都要受到其他主体行为的约束,而且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和有序互动。一切社会行为都被系统中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所产生和约束――这些主体并非完全独立地或者有机地演变,而是通过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冲爽与互动而不断发展。政府、高校、社会和职业自身将在理想图景的建构过程中履行各自职能并实现相互之间合理的能量流动。      (一)政府――政策供给和合理规制。根据职业化进程推动主体的不同,职业化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职业自主型,前者如美国法官、律师的职业化,后者如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化。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拥有强大的推动力和控制权,它扮演政策供给者和合理规制者等重要角色。政策供给是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仅是政府治理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工具,更是让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发挥自治自主能力和创造发展的活力源泉之一。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布实施后,辅导员职业化进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规制是政府的天然属性,没有哪个政府可以避免规制,然而合理的规制才具有正当性。合理的最低要求是政府依照法律,如采取职业准入许可、职业标准控制等手段来规制辅导员职业发展。      (二)高校――政策落实与人才培养。高校是辅导员的用人单位,主要职责是落实党和政府关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细则,同时加强职业化理论模型、推进策略、域外经验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为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专业化是理想图景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专业化的实现有赖于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充分发挥。条件成熟时,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上“高起点”建设专业学科(研究生层次,负责培养准职业化辅导员,满足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社会环境和社会认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至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千家万户通过网络等手段汇聚一起形成大的社会环境。辅导员职业化应当放人大的社会环境中来考虑,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工作效果将接受学生、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评判,优异的工作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从而获得社会认可,社会认可反过来又促进辅导员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辅导员职业化。      (四)职业――职业自治和自治组织。职业自治即职业对自身的发展拥有管辖权和控制权,一个职业只用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该专门工作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管辖和控制时,才具有稳固的社会地位。职业自治协会通过对辅导员职业地位的追求和稳固、对辅导员行为的协调和约束、对职业技能的开发和推广等方式来确保职业共同体拥有一致认可的职业标准、集体话语权和符合理想图景的社会认可。   综上所述,从物质、精神、制度和技术四个维度构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参照标准,这些参照标准的有机整合将为我们立体描述一幅理想图景: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从而获得高度的社会认可;是一份可以长期从事的全日制职业;从业人员遵循一致认可的职业理念、职业伦理和职业标准;职业共同体存在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包含深奥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体系。参照著名社会学者提出的“专门职业”的定义,这幅理想图景也可具体化为十个方面:为社会提供不可缺少的服务;具有职业权利;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入职培训;具备一系列专门的“圈内知识”;有职业自主权;有对从事职业成员约束力的社团组织;确立了一套专业守则;获得社会和当事人的信任;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和从事科研活动。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所要寻求的是通往“理想国”的条条大路,选择合理的路径和采取有效的策略,将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责任编辑:荷叶]

  [摘要]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一直缺乏合理有效的参照标准,职业化理想图景有待建构。辅导员职业化内涵的正确理解是理想图景建构的基础,它是指辅导员职业运动、变化和发展至理想状态的历程。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图景是职业伦理、职业地位、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标准等各方面理想状态的有机综合,总体上可以归纳为物质、精神、制度和技术四个维度,它要求辅导员职业实现社会化、长期化、理念化、标准化、自治化和专业化。政府、高校、社会和职业自身是理想图景的建构主体,履行各自职能并相互依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职业共同体   [作者简介]曾建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湖北武汉430073;钱红亮,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师,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73-04      自1953年清华大学应教育部要求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半个多世纪中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始终未能走出“非职业化”困境。具体表现为工作短期性、知识和技能非专业性、角色定位模糊、专业教育缺位等非正常态势。“非职业化”发展状态产生职业群体不稳定、工作不连续、工作低绩效等负面效应,难以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考量。有鉴于此,职业化已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和辅导员自身合力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探索,譬如创办培训基地、组建行业协会、创办专业刊物、探索职业制度等有益尝试。同时,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也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和阐释对象。关于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外延、推进策略、目标诉求、中外比较等方面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关于辅导员职业化标准的研究和论述却风毛麟角,而且屈指可数的研究成果也缺乏宏观而前瞻式的理性思考,如火如荼的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一直没有合理有效的参照标准。因此,参照标准的建构是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有的放矢的前提和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试图在理解职业化内涵的基础上多维审视和立体构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进而建构职业化的理想图景,期望能对当前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有所助益。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门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成才服务及学生事务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而富有创造性的专门职业。”运用西方职业社会学关于职业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本土经验。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包括辅导员职业共同体职业化和辅导员职业个体职业化。从共同体角度来说,职业化意指辅导员职业在政府、高校、社会和自身四个实体要素合力推动下有序有机运动、变化和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理想状态的历程,职业共同体坚守职业信仰、体现职业素养、掌握专业技能、遵守行业规范、实现职业自治并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并获得社会认可;从个体角度来说,职业化是指辅导员追求职业素质发展并“成为优秀职业人”的过程。无论是从共同体角度还是从个体角度来说,辅导员职业化一词本身即假设一种职业理想状态或理想结构的存在,从而理想图景的建构成为可能和必要。本文旨在建构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国”,至于“理想国”的“国民”――职业个体的素质开发是“理想国”存在的前提条件。   可见,辅导员职业化是理想状态和动态过程的二者结合。从词性上来看,职业化一词具有动词和形容词双重属性,至于何时为动词何时为形容词则视不同语境而定。作为动词,如辅导员职业化,它表达的是一种有的放矢的推进过程;作为形容词,如职业化辅导员,它传递的是一种自信崇高的理想境界。所谓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就是指辅导员职业群体和职业个体向着理想图景――职业化辅导员进化的过程。      二、建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的意义      理想图景为职业化进程提供参照标准。理想图景实际上就是辅导员职业化标准的立体建构和形象描述,它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理想性”,正因为此,它才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参照标准和方向目标。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参照标准和方向目标来不断检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水平,找出不足,寻求对策。   人们在作出是否选择某一职业的决定时,职业发展前景是一个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即是职业发展前景的描绘和期待,基于此,职业共同体和职业个体将产生关于职业发展理想状态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合理期待,期待自己成为一名优秀职业人。同时,基于这种合理期待,辅导员可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和作出行为选择,只要这种行为符合理想图景的要求,合理期待就会成为现实存在,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充分发挥潜能自我实现。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图景      从职业化的内涵分析可知,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图景是职业伦理、职业思维、职业地位、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标准等各方面理想状态的有机综合,任何方面的缺位都将导致“理想国”成为停留在理想中的空中楼阁,而这些有机组成部分从总体上可以归类为物质、精神、制度和技术四个维度。物质维度主要关注辅导员职业成为社会认可的从业人员长期从事的主要谋生手段;精神维度是指辅导员职业理念、职业信仰、职业伦理的确立和坚守;制度维度关注的是职业共同体自身的职业标准和行业自治;技术维度则是指辅导员职业化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一)物质维度――辅导员职业社会化、长期化。所谓辅导员职业社会化,是指随着社会的进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产生了对辅导员这种职业的需求,需要有一些专门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从而辅导员的工作可以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并获得社会认可。与此相对的是“边缘化”,目前辅导员有“边缘人”之称。在社会学上一般把那些没有明确社会地位归属的人群称为边缘人。所以,边缘人的一般特征是没有心理归属感、没有职业价值追求,是一种社会剩余。只有当辅导员职业从一种社会剩余转变为一种社会必须,理想图景的建构才成为可能。   所谓辅导员职业长期化,是指辅导员职业成为一份可以长期从事并追求的工作,同时也是从业者的主要谋生手段和收入来源,因此职业共同体可以维持自身的稳定,共同体成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而职业稳定则是职业化的基本标准。与此相对的是“临时化”。辅导员职业被视为“临时职业”,成为通向高校教师或党政干部的“跳板”,共同体成员“身在曹营心在汉”,缺乏职业认同和价值追求。因此,满足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合理期待的职业发展和流动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基于这种合理期待,辅导员可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      (二)精神维度――辅导员职业理念化。所谓辅导员职业理念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坚守相同的职业信仰和职业价值观,具有相同的终极职业追求,遵守一致认可的职业伦理。辅导员职业理念体现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它的形成以职业发展为基础和载体,而辅导员主要的工作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辅导员的职业理念必然是“以人为本”。与此相对的是就事论事式的“空洞化”,也就是说否认辅导员具体工作的理念追求和价值理想,只负责学生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不关注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格品德的塑造。目前辅导员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即是“空洞化”的体现。理念是职业的灵魂,理念缺失将导致职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制度维度――辅导员职业标准化、自治化。所谓辅导员职业标准化,是指该职业的职业标准甚至是国家标准逐渐完善并获得社会高度认可的过程,同时职业共同体成员能够满足和遵守职业标准直至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辅导员职业标准有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部分内容。职业概况涉及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培训要求和鉴定要求等方面;基本要求为职业道德和基本知识方面的基本条件;工作要求即关于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专业知识方面的标准;而比重表则表示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在职业发展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总之,辅导员职业标准应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而目前辅导员职业发展进程中存在“随意化”的倾向,尤其是社会大众认为辅导员是一份低要求的职业,似乎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以从事并胜任,这与标准化的要求格格不入。   所谓辅导员职业自治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形成并享有充分的自治权。自治专业的成员不受外行的评判和控制,他们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标准,并在帮助国家形成规范这一职业实践的法律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职业自治组织的组建是自治化的关键,它提供平等交谈和论辩平台,从而取得共同体内最低限度的共识,将辅导员个体经验转变为公共话语,构建自主的职业空间。与此相对的是“寄生化”,辅导员没有确定的职业身份,总是依附于某一种社会职业身份(德育专职教师)或几种社会职业身份(教师和管理干部),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和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四)技术维度――辅导员职业专业化。所谓辅导员职业专业化,是指基于众多辅导员职业个体的从业经验,形成专门的深奥且实用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系统,而这种系统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在辅导员职业个体间和共同体内传授和交流。同时只有当个体经验和技艺上升为公共知识和话语时,辅导员职业才会成为社会公众认可的专门职业。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知识垄断,从业人员运用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而这种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非经系统教育和实践无法掌握。辅导员职业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系统是适应学生工作需要的复杂性而发展起来的,非专业人士未经培训难以从事这样兼具技能和理念双重要求的工作。与此相对的是将辅导员职业“低级化“,认为辅导员是“勤杂工”,从事的是无需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低级工作。   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涉及党建团建、日常管理、专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技能结构应当是“1+X”型的。从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说,“1”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而“X”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从能力和技能要求来看,“1”是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技能,而“X”则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的建构主体      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并非辅导员职业自身的“独角戏”,政府、高校、社会和职业自身四个实体共同构成该进化过程的“联系的生态系统”。它们都是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的建构主体,每个主体的行为都要受到其他主体行为的约束,而且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和有序互动。一切社会行为都被系统中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所产生和约束――这些主体并非完全独立地或者有机地演变,而是通过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冲爽与互动而不断发展。政府、高校、社会和职业自身将在理想图景的建构过程中履行各自职能并实现相互之间合理的能量流动。      (一)政府――政策供给和合理规制。根据职业化进程推动主体的不同,职业化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职业自主型,前者如美国法官、律师的职业化,后者如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化。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拥有强大的推动力和控制权,它扮演政策供给者和合理规制者等重要角色。政策供给是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仅是政府治理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工具,更是让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发挥自治自主能力和创造发展的活力源泉之一。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布实施后,辅导员职业化进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规制是政府的天然属性,没有哪个政府可以避免规制,然而合理的规制才具有正当性。合理的最低要求是政府依照法律,如采取职业准入许可、职业标准控制等手段来规制辅导员职业发展。      (二)高校――政策落实与人才培养。高校是辅导员的用人单位,主要职责是落实党和政府关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细则,同时加强职业化理论模型、推进策略、域外经验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为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专业化是理想图景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专业化的实现有赖于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充分发挥。条件成熟时,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上“高起点”建设专业学科(研究生层次,负责培养准职业化辅导员,满足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社会环境和社会认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至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千家万户通过网络等手段汇聚一起形成大的社会环境。辅导员职业化应当放人大的社会环境中来考虑,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工作效果将接受学生、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评判,优异的工作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从而获得社会认可,社会认可反过来又促进辅导员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辅导员职业化。      (四)职业――职业自治和自治组织。职业自治即职业对自身的发展拥有管辖权和控制权,一个职业只用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该专门工作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管辖和控制时,才具有稳固的社会地位。职业自治协会通过对辅导员职业地位的追求和稳固、对辅导员行为的协调和约束、对职业技能的开发和推广等方式来确保职业共同体拥有一致认可的职业标准、集体话语权和符合理想图景的社会认可。   综上所述,从物质、精神、制度和技术四个维度构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参照标准,这些参照标准的有机整合将为我们立体描述一幅理想图景: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从而获得高度的社会认可;是一份可以长期从事的全日制职业;从业人员遵循一致认可的职业理念、职业伦理和职业标准;职业共同体存在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包含深奥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体系。参照著名社会学者提出的“专门职业”的定义,这幅理想图景也可具体化为十个方面:为社会提供不可缺少的服务;具有职业权利;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入职培训;具备一系列专门的“圈内知识”;有职业自主权;有对从事职业成员约束力的社团组织;确立了一套专业守则;获得社会和当事人的信任;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和从事科研活动。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所要寻求的是通往“理想国”的条条大路,选择合理的路径和采取有效的策略,将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责任编辑:荷叶]


相关内容

  • 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
  • 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案 (供本.专科使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统一 印发 编写说明: 按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组织人员编写了这份教案,本教案共有16个课内学时,每次课2学时,供本.专科学生使用.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 ...

  • 今天,我们想去哪里上班?(时事观察)
  • < 人民日报 >( 2010年08月05日   06 版) 干什么最吃香?最想去哪里上班?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的回答不一样,每个时代的回答也不一样.从上世纪70年代当兵.当工人受追慕,到上世纪80年代个体户流行,再到上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风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吃香 ...

  • 江苏大学 研究生 职业生涯规划 马克思学院
  • 江苏大学2013级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题 目: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姓 名: 联系方式: [1**********] 大赛决赛作品 用双脚丈量人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 S1301004 王艺潼 2014年3月 前 言 <礼记·中庸>曾有言:"凡事豫则立,不 ...

  • 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 高等学校的学生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是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是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决定 ...

  • 九成高校新辅导员开通个人微博
  • 东方网9月10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今天是教师节,上海市学生德育中心公布一份<初为人师的上海高校新上岗辅导员如何看大学生.岗位.社会和自己>的调查,结果显示,九成高校新辅导员开通个人微博,最大梦想是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形成自己鲜明工作风格.本次调研主要面向2012年度上海 ...

  • 浅谈高校辅导员自我修养对大学生的影响
  • 浅谈高校辅导员自我修养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组成部分,辅导员和大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频繁.时间最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校辅导员的自我修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 ...

  • 专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利弊与完善对策
  • 摘 要:在我国,专职辅导员是高校内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的直接组织者与实施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了解就(创)业政策,熟悉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期望,也具有开展常态化教育指导的便利.然而,辅导员受自身条件和岗位特点的限制,对不同行业的就业状况.发展规律等信息缺乏 ...

  • 辅导员队伍建设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论文
  • 辅导员队伍建设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论文: 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化建设研究 摘 要: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战略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化服务管理的骨干力量.围绕辅导员工作制度化建设.辅导员综合素质建设深入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化建设方向,同时阐述了辅导员发展困境并提出完善 ...

  • 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研究
  • 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发展迅猛.但同时,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与结构规模也不断扩大.于是,在我国,出台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国家领导层高度重视困难生资助工作,强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