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农村教师

作者:吴华

上海教育科研 2008年03期

  农村教师是由公办教师和一部分代课教师组成的群体。据联合国统计,中国政府用占世界0.78%的基础教育经费,完成了占世界19.81%的适龄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教师功不可没。教育研究人员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理应成为教育界的良心,充满感情的对待他们,同情他们的不利处境,为他们的利益鼓与呼。但令人遗憾的是,近来一些影响因子很高的CSSCI教育类期刊上出现了部分对农村教师定性不实、感情冷漠、态度生硬、意见草率的言论,需要认真加以对待,否则容易伤害农村教师的感情,误导民众舆论,甚至误导政府决策。

  一、部分教育研究人员对农村教师的错误认识

  从部分CSSCI期刊里的相关文章来看,一些教育研究人员对农村教师能力、素质持怀疑态度,某些论断很武断。他们认为农村教师:(一)学历低、素质差、年龄老化;(二)盲目追求自身学历提高,却“上不好课教不好书……严重影响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①;(三)(因此)要打破农村教师“吃皇粮”的管理体制,坚决辞退“不合格”教师。这些论断反映了他们对农村教师的感情是冷漠的、态度是功利的、措施是幼稚的。

  二、对错误认识的讨论

  (一)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农村教师的素质

  农村教师是“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科学技术素养差、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弱,他们的素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②”吗?“学历低”就表示“能力低”?“年龄大”就代表“素质差”③吗?

  我们认为,首先,个别教师的素质不高不能掩盖教师整体的辉煌业绩。农村教师对我国政府能在上世纪末顺利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发挥了“基石”性的作用,他们的贡献是巨大的。不能一味强调、放大他们的缺点,否则容易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实际上,部分农村教师的“低素质”是与农村条件差、社会提供的支持性资源少、拥有的“文化资本”(布迪厄)少分不开的,并不是他们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努力不如人。

  其次,对农村教师的“素质”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农村教师的素质产生于他们所处的环境里,并受环境的制约与暗示。他们的素质结构最终要和农村的“要求”相适应。强大的外部期望(农村强烈的升学欲望)决定了农村教师的素质具有朴实无华、务实的特征,虽然缺少现代科技和新思想的“点缀”,但能适应乡亲们质朴的需要。因此,教育研究人员要看到农村教师“素质”的复杂性,不能简单的用学历、年龄等简单的标准来衡量。比如汪来九就学历很低(中师),年龄很大(1951年出生),但确是教师的优秀代表。

  (二)尊重农村教师的“非科班”学历,认同他们追求学历的行为

  学历不达标是部分教育研究人员诟病农村教师的主要借口。但当农村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了学历时,却仍然受歧视,说他们的学历不是原始学历,是“第二学历”,是“有学历无水平④”。究竟该如何看待农村教师的学历与追求学历的行为?

  首先,农村教师追求学历反映了他们是一个富有上进心的群体,是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明证。当前国家为农村教师提供的发展手段是很匮乏的,他们的事业上升空间也是很有限的。学历的提升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社会声望与上升的机会,这无可厚非。

  其次,接受在职学历教育仍能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部分教育研究者认为自考和函授只是一种“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收效甚微”⑤。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反映了他们缺乏起码的教育原理知识。任何一本教育学教材都告诉我们,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后发性的、迟滞性的、长效性的,它通过熏陶、陶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能期望教师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这些“非科班”教育形式存在种种不足,但仍然是农村教师接受再培训的主要渠道,对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眼界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际上,歧视农村教师的“非科班学历”正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一次性教育”的落后观点,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先进理念背道而驰。而农村教师参加自学考试、接受函授教育却是贯彻“终身教育”的生动例子。

  (三)有感情的、成熟的管理农村教师,特别是“不合格”教师

  至于如何管理农村教师,特别是所谓“不合格”的教师,部分论者开出的药方是 “辞退”、“提前退休”、“退养”等。如有文章说要“建议国家采取提前退休和买断工龄等方式,将部分……不合格教师所占的岗位腾出来,以引进高校毕业生”⑥。还有的说要“退养”不合格教师,让“国家出台政策让全国所有‘民转公’教师一次性退出教师岗位,国家按其现有工资水平提供退养补贴,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问题。”⑦这种“砸饭碗”的管理逻辑是部分教育研究人员对农村教师感情冷漠的极端体现,它表明了对农村教师的误解和偏见已实实在在的危及到了他们的“生计”,有必要深入批驳。

  首先,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当初国家在缺教师的情况下,就默认这些学历不合格、能力不合格的人成为“教师”。这些农村教师顶着“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另类称呼,领着极其微薄的工资,为农村孩子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而当现在师资储备充足了,他们“老了”,“不行了”,就对他们“动手”,这极大地伤害了农村教师及社会的感情。

  某些论者未经周全考虑就将农村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淡漠、知识的老化和教学质量的下滑。不少多年从教的农村教师职业理想缺乏,工作倦怠,漠视学校的管理”与“吃皇粮”的管理体制直接对应起来,并认为这一体制“已成为农村教师发展的重要障碍”,要坚决“打破”。⑧农村教师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公务职能,当然应该“吃皇粮”!让教师吃“社会救济粮”、吃“农民粮”,只能是历史的严重倒退!这种极端的、“革命”式的改革方法已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教师管理的趋势是要强化教师的“体制内”身份。如日本、法国赋予了教师“国家公务员”的身份。

  其次,这种做法不具备操作性。首先,假使真如部分论者所言,要腾出“不合格”教师所占据的岗位,那么,“不合格”教师由谁来认定,认定标准是什么?辞退程序是什么?会不会助长“群众斗群众”、领导借机会“整群众”,会不会产生“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就当前现实来看,是很有可能的!其次,如部分论者所言,让“全国所有‘民转公’教师一次性退出教师岗位,国家按现有工资水平提供退养补贴”。给他们一切待遇,还不让他们工作,这极不现实也不必要,这既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脆弱的农村教育财政也根本无力承担!

  三、坚守“教育人”立场,正确的对待农村教师

  教育研究人员作为知识分子,由于其丰富的学养、悲悯的情怀以及专业的视角,决定了他们在对待农村教师时需要坚守“教育人”的立场,即既要坚守“感情立场”,又要坚守“专业立场”。教育研究人员是站在政府和社会中间的“第三方”,公义决定了他们要站在“博弈双方”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农村教师)。另外,教育研究人员作为专业人员,他们的所能使用的“话语”就是“教育”和“培训”,而绝不是“辞退”和“下岗”。

  任何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体现为人的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然体现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事业的发展的“三位一体”。只有牢牢把握这种科学的发展观,才不会在农村教师问题上犯错误。

  注释:

  ①②④⑦⑧于伟,张力跃等.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结构性困境与破解[J].教育研究,2007,(3):32,33,32,34,34.

  ③⑥刘理,涂艳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4):9,11.

  ⑤史静寰,延建林.聚焦农村中小学教师,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0.

作者介绍:吴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30024)

作者:吴华

上海教育科研 2008年03期

  农村教师是由公办教师和一部分代课教师组成的群体。据联合国统计,中国政府用占世界0.78%的基础教育经费,完成了占世界19.81%的适龄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教师功不可没。教育研究人员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理应成为教育界的良心,充满感情的对待他们,同情他们的不利处境,为他们的利益鼓与呼。但令人遗憾的是,近来一些影响因子很高的CSSCI教育类期刊上出现了部分对农村教师定性不实、感情冷漠、态度生硬、意见草率的言论,需要认真加以对待,否则容易伤害农村教师的感情,误导民众舆论,甚至误导政府决策。

  一、部分教育研究人员对农村教师的错误认识

  从部分CSSCI期刊里的相关文章来看,一些教育研究人员对农村教师能力、素质持怀疑态度,某些论断很武断。他们认为农村教师:(一)学历低、素质差、年龄老化;(二)盲目追求自身学历提高,却“上不好课教不好书……严重影响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①;(三)(因此)要打破农村教师“吃皇粮”的管理体制,坚决辞退“不合格”教师。这些论断反映了他们对农村教师的感情是冷漠的、态度是功利的、措施是幼稚的。

  二、对错误认识的讨论

  (一)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农村教师的素质

  农村教师是“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科学技术素养差、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弱,他们的素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②”吗?“学历低”就表示“能力低”?“年龄大”就代表“素质差”③吗?

  我们认为,首先,个别教师的素质不高不能掩盖教师整体的辉煌业绩。农村教师对我国政府能在上世纪末顺利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发挥了“基石”性的作用,他们的贡献是巨大的。不能一味强调、放大他们的缺点,否则容易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实际上,部分农村教师的“低素质”是与农村条件差、社会提供的支持性资源少、拥有的“文化资本”(布迪厄)少分不开的,并不是他们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努力不如人。

  其次,对农村教师的“素质”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农村教师的素质产生于他们所处的环境里,并受环境的制约与暗示。他们的素质结构最终要和农村的“要求”相适应。强大的外部期望(农村强烈的升学欲望)决定了农村教师的素质具有朴实无华、务实的特征,虽然缺少现代科技和新思想的“点缀”,但能适应乡亲们质朴的需要。因此,教育研究人员要看到农村教师“素质”的复杂性,不能简单的用学历、年龄等简单的标准来衡量。比如汪来九就学历很低(中师),年龄很大(1951年出生),但确是教师的优秀代表。

  (二)尊重农村教师的“非科班”学历,认同他们追求学历的行为

  学历不达标是部分教育研究人员诟病农村教师的主要借口。但当农村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了学历时,却仍然受歧视,说他们的学历不是原始学历,是“第二学历”,是“有学历无水平④”。究竟该如何看待农村教师的学历与追求学历的行为?

  首先,农村教师追求学历反映了他们是一个富有上进心的群体,是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明证。当前国家为农村教师提供的发展手段是很匮乏的,他们的事业上升空间也是很有限的。学历的提升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社会声望与上升的机会,这无可厚非。

  其次,接受在职学历教育仍能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部分教育研究者认为自考和函授只是一种“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收效甚微”⑤。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反映了他们缺乏起码的教育原理知识。任何一本教育学教材都告诉我们,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后发性的、迟滞性的、长效性的,它通过熏陶、陶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能期望教师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这些“非科班”教育形式存在种种不足,但仍然是农村教师接受再培训的主要渠道,对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眼界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际上,歧视农村教师的“非科班学历”正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一次性教育”的落后观点,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先进理念背道而驰。而农村教师参加自学考试、接受函授教育却是贯彻“终身教育”的生动例子。

  (三)有感情的、成熟的管理农村教师,特别是“不合格”教师

  至于如何管理农村教师,特别是所谓“不合格”的教师,部分论者开出的药方是 “辞退”、“提前退休”、“退养”等。如有文章说要“建议国家采取提前退休和买断工龄等方式,将部分……不合格教师所占的岗位腾出来,以引进高校毕业生”⑥。还有的说要“退养”不合格教师,让“国家出台政策让全国所有‘民转公’教师一次性退出教师岗位,国家按其现有工资水平提供退养补贴,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问题。”⑦这种“砸饭碗”的管理逻辑是部分教育研究人员对农村教师感情冷漠的极端体现,它表明了对农村教师的误解和偏见已实实在在的危及到了他们的“生计”,有必要深入批驳。

  首先,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当初国家在缺教师的情况下,就默认这些学历不合格、能力不合格的人成为“教师”。这些农村教师顶着“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另类称呼,领着极其微薄的工资,为农村孩子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而当现在师资储备充足了,他们“老了”,“不行了”,就对他们“动手”,这极大地伤害了农村教师及社会的感情。

  某些论者未经周全考虑就将农村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淡漠、知识的老化和教学质量的下滑。不少多年从教的农村教师职业理想缺乏,工作倦怠,漠视学校的管理”与“吃皇粮”的管理体制直接对应起来,并认为这一体制“已成为农村教师发展的重要障碍”,要坚决“打破”。⑧农村教师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公务职能,当然应该“吃皇粮”!让教师吃“社会救济粮”、吃“农民粮”,只能是历史的严重倒退!这种极端的、“革命”式的改革方法已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教师管理的趋势是要强化教师的“体制内”身份。如日本、法国赋予了教师“国家公务员”的身份。

  其次,这种做法不具备操作性。首先,假使真如部分论者所言,要腾出“不合格”教师所占据的岗位,那么,“不合格”教师由谁来认定,认定标准是什么?辞退程序是什么?会不会助长“群众斗群众”、领导借机会“整群众”,会不会产生“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就当前现实来看,是很有可能的!其次,如部分论者所言,让“全国所有‘民转公’教师一次性退出教师岗位,国家按现有工资水平提供退养补贴”。给他们一切待遇,还不让他们工作,这极不现实也不必要,这既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脆弱的农村教育财政也根本无力承担!

  三、坚守“教育人”立场,正确的对待农村教师

  教育研究人员作为知识分子,由于其丰富的学养、悲悯的情怀以及专业的视角,决定了他们在对待农村教师时需要坚守“教育人”的立场,即既要坚守“感情立场”,又要坚守“专业立场”。教育研究人员是站在政府和社会中间的“第三方”,公义决定了他们要站在“博弈双方”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农村教师)。另外,教育研究人员作为专业人员,他们的所能使用的“话语”就是“教育”和“培训”,而绝不是“辞退”和“下岗”。

  任何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体现为人的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然体现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事业的发展的“三位一体”。只有牢牢把握这种科学的发展观,才不会在农村教师问题上犯错误。

  注释:

  ①②④⑦⑧于伟,张力跃等.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结构性困境与破解[J].教育研究,2007,(3):32,33,32,34,34.

  ③⑥刘理,涂艳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4):9,11.

  ⑤史静寰,延建林.聚焦农村中小学教师,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0.

作者介绍:吴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30024)


相关内容

  • 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 农 村 体 育 学 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时代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产业,乃至产业化都在不断的提高.,无论是什么发展,在前进的方向上都会遇到被阻碍的问题发生. 在众多的发展中,体育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不管是社会体育还是学校体育也都在紧跟 ...

  • 农村小学校长论文
  • 做农村小学校长的感悟 卡西巴克小学„.校长热孜万古丽.巴拉提 大家都知道,农村的普通小学与乡镇中心小学及城市小学从教学条件.师资配备.办学水平等诸多方面是没法比的.但是,作为学生,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是一样的.普通小学办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那么,作为农 ...

  • 做农村小学校长的感悟
  • .论文. 做农村小学校长的感悟 济南市商河县孙集乡寨子小学校长 王法吉 邮编:251607 电话:1396408898 2010年4月7日 做农村小学校长的感悟 济南市商河县孙集乡寨子小学校长 王法吉 大家都知道,农村的普通小学与乡镇中心小学及城市小学从教学条件.师资配备.办学水平等诸多方面是没法比 ...

  • [教师如何立德树人]读后感
  • <教师如何立德树人>读后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协同努力. 而<教师如何立德树人>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时期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如何通过课改来达 ...

  • 一中教师王勇:我有一个梦想
  • 我有一个梦想 教育改革,这应该是算不上新名词了,今天我们重新提起,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再提出来,它给我们这些农村教师和农村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它的再次提出,带给了我们全中国广大的农民子弟以以新的梦想.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以"升学率&quo ...

  • 中学生恋爱危害案例
  • 关于中学生谈恋爱问题的处理――写给张海静及孙冲同学的一封信 今天早自习后,班级中的一名学生给我递了一张纸条,是向我请教她现在的"恋爱困境"问题,希望能得到我的帮助,她的内心处于比较矛盾的状态,其实这事我早已发现了,但的确没有想到最佳的处理方法,所以就一拖再拖,终于拖到她来主动找我 ...

  •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彭州市磁峰中远学校 廖忠建 [内容摘要]自音乐课程改革以来,广大音乐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到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并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音乐课程标准>.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对当前的音乐课堂乐理知识教学进一步反思时,我们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 ...

  • 学习盲人女教师刘芳感人事迹的心得体会
  • 学习教师刘芳感人事迹的心得体会 龙广一中教师:曹佐舜 通过媒体.电视新闻等相关报道关于贵阳市白云三中盲人女教师刘芳老师的感人事迹,刘芳老师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她拥有着太多的不平凡,我从中学习到很多,虽然刘老师眼睛看不见,但她从没有放弃过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她付出了超过常人无数倍的努力,坚守在 ...

  • 农村教师留校值班学习心得体会
  • 最近,为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继五条禁令之后,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师留校值班学习制度,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行的.因为一个单位,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纪律,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服从,单位将会溃不成军,何谈竞争和生存. 那么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