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设计实验报告

评分: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 验 报 告

实验题目: 班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学号:

物理系 大学物理实验室

实验日期:200 9 年 12 月 4 日

实验24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提要

实验课题及任务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课题任务是:当入射光不是单色光并且入射到三棱镜上时,虽然入射角对各种波长的光都相同,但出射角并不相同,表明折射率也不相同。对于一般的透明材料来说,折射率随波长的减小而增大。如紫光波长短,折射率大,光线偏折也大;红光波长长,折射率小,光线偏折小。折射率n随波长又而变的现象称为色散。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在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设计出《光的色散研究》的整体方案,内容包括:写出实验原理和理论计算公式,研究测量方法,写出实验内容和步骤,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做好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也可按书写科学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

设计要求

⑴ 通过查找资料,并到实验室了解所用仪器的实物以及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找出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⑵ 选择实验的测量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要具有可操作性。

⑶ 掌握用分光计测定三棱镜顶角和最小偏向角的原理和方法,并求出物质的折射率。

⑷ 用分光计观察谱线,并测定玻璃材料的色散曲线n~; ⑸ 应该用什么方法处理数据,说明原因。

⑹ 实验结果用标准形式表达,即用不确定度来表征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

实验仪器

给定分光仪、平面镜、三棱镜、高压汞灯、钠光灯

实验提示

最小偏向角min。与入射光的波长有关,折射率也随不同波长而变化。折射率n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色散曲线。本实验以高压汞灯为光源,各谱线的波长见附录。用汞灯的光谱谱线的波长作为已知数据,测量其通过三棱镜后所对应的各最小偏向角,算出与min对应的n值,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三棱镜的n~色散曲线。用同一个三棱镜测出钠光谱谱线的最小偏向角,计算相对应的折射率,用图解插值法即可在三棱镜的色散曲线上求出钠光谱谱线的波长。

教师指导(开放实验室)和开题报告1学时;实验验收,在4学时内完成实验;

提交整体设计方案时间

学生自选题后2~3周内完成实验整体设计方案并提交。提交整体设计方案,要求用纸质版(电子版用电子邮件发送到指导教师的电子邮箱里)供教师修改。

思考题

证明i1i4(i1为入射角,i4为折射角)时的偏向角为最小偏向角。

光的色散研究

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光计的调整技术,学习用分光观察棱镜光谱

2.握用分光仪测量棱镜的顶角的方法 3.握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棱镜的折射率 4.会用分光仪观察光谱,研究光的色散

实验仪器:

分光仪、平面镜、三棱镜、高压汞灯

实验原理:

1.光的色散和色散曲线

光在物质中的传播速度v随波长而改变的现象,称为色散。因为物质的折射率n可以表示为

,

式中c是真空中的光速。由上式可见,色散现象也表现为物质的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即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函数形式

上式所表示的关系曲线,也就是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称为色散曲线。物质的折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状况和程度,常用色散率dn/d来表征。

2、最小偏向角法测量三棱镜玻璃材料的折射率

测量玻璃材料折射率的方法很多,这里用的是最小偏向角法。如图1所示,三角形ABC表示三棱镜的主截面,AB和AC是透光面(又称为折射面)。设有一束单色光LD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从AC面沿ER方向射出。入射线LD和出射线ER间的夹角δ称为偏向角。根据图1,由几何关系,偏向角δ为

FDEFED(i1i2)(i4i3)

图1

(1)

因i2i3,为三棱镜的顶角,故有

i1i4 (2)

对于给定的棱镜来说,顶角 是固定的。由式2可知,δ随i1和i4而变化。其中,i4与i3、i2、i1依次相关,由折射率决定。因此,i4是i1的函数。归结到底,偏向角δ也就仅随i1变化。由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当i1变化时,δ有一极小值,称为最小偏向角δmin。下面用求极值的方法来推倒δ去极值的条件。

d

令di1

di4di1

0

,由式(2)得

(3)

sini1nsini2

1

再利用i2i3及两折射面处的折射条件

nsini3sini4 (4) 得到

di4di1

di4di3

di3di2

2

di2di1

2

ncosi3cosi4

2

(1)

cosi1ncosi2

2



2

cosi3nsincosi2nsini2i3

2

22

i2i3

2



seci2ntanseci3ntan

2

2

i2i3

2



(1n)tan(1n)tan

2

2

(5)

比较式(3)和式(5),有tani2tani3。而在棱镜折射的情形下,i2和i3均小于π/2,故i2=i3。由式(4)可知,i1=i4。可见,δ取极值的条件为

i2i3或i1i4 (6) 显然,这时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方向相对于棱镜是对称的,光线在棱镜内平行于底边。同

d

2

样可证当i1i4时,di

21

0

,即δ取得极小值。此时得到

min2i1 (7)

而i2i3,i2/2。于是,棱镜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

n

sini1sini2

sin

1sin/2

min



(8)

180min由于是常数,且,故n与min是一一对应的。

由式(8)可知,实验上只要测得三棱镜的顶角和某单色光通过三棱镜后所对应的最小偏向角min,则该单色光在玻璃材料中的折射率n即可求。

3、(1) 用反射法测三棱镜顶角A

转动载物台,使三棱镜顶角对准平行光管,让平行光管射出的光束照在三棱镜两个折射面上(见图2)。将望远镜转至I处观测反射光,调节望远镜微调螺丝,使望远镜竖直叉丝对准狭缝像中心线。再分别从两个游标(设左游标为1右游标为2读出反射光的方位角1,1'然后将望远镜转至Ⅱ处观测反射光,相同方法读出反射光的方位角2,2'。由图2以证明顶角为:

A[(21)(2'1')]/4

要求测量3次以上,求平均值和不确定度,数据表格自拟。每次测量完后可以稍微变动载物台位置,再测下一次。

(2)用自准法测量三棱镜顶角A

利用望远镜自身的平行光及阿贝自准系统来进行测量的,测量光路如图3所示,使望远镜光轴垂直于AB面,读出角度θM和θN,再将望远镜垂直于AC面读出角度θ’M和θ’N。望远镜转过角度



12

[(MM)(NN)]。

'

'

由几何关系可得:三棱镜顶角 A=180o-φ. 4.最小偏向角的测量方法

测定棱镜的顶角后,把顶角A放到载物平台的中心,棱镜的磨沙面向外,使从平行光管出来的汞灯光能经过棱镜色散后形成光谱。先用眼睛直接观察平行光经过折射后的出射方向,再将望远镜移到该处,使在望远镜中能清楚地看到光谱。然后缓缓地转动平台,使光谱的偏向角逐渐减小,调节望远镜,使当平台转动时保证能看到光谱。当载物平台转到某一位置时谱线不随平台转动而移动,而且当继续转动平台谱线会向相反方向移动,也即偏向角反而增大。谱线移动改变的位置就是棱镜对该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反复转动平台,准确找到该位置,然后固定平台,转动望远,使十字叉丝的竖线与光谱线重合,记录在该位置的游标读数1和1'。

移去三棱镜,再转动望远镜,使十字叉丝竖线对准平行光管的狭缝像,记录两游标的读数2和2'。

与望远镜的两个位置相应游标之差,即为最小偏向角 

min

min

[(21)(2'1')]/2

实验步骤:

1. 调节分光仪

先用目测法进行粗调,平行光管锁紧螺钉,调节平行光管倾斜度调节螺钉与望远镜倾斜度调节螺钉,使两者目测呈水平。再完全松开载物台倾斜度调节螺钉,使上圆盘紧贴着下圆盘,使载物台呈水平。

(1)调节望远镜聚焦无穷远

打开小灯泡开关照亮目镜中的双十字叉丝,前后移动目镜,使双十字叉丝位于目镜的焦平面上,使该十字最清晰。然后,将一平面反射镜按图放在载物台上,使平面镜的反射面与平台下的两个螺丝a2和a3的连线垂直,当调节镜面的俯仰时只需调节a2和a3就行了。缓慢地左右转动平台,使由透明十字叉丝线经物镜发出的平行绿光经镜面反射后,又回到物镜镜筒中并行成一模糊的小十字像。若看不见像或光斑,说明镜面对望远镜的倾斜度不合适,应调节望远镜的螺丝或调节平台下的螺丝a2和a3以找到光斑。找到光斑后,前后移动目镜套筒,使十字像最清晰。这时候望远镜就已经聚焦

无穷远。

(2)调节望远镜光轴与仪器转轴垂直

撤去平面镜,把三棱镜放在平台上,顶角A与平台圆心重合,一条边与平台底下的两个螺丝a2和a3的连线的中垂线重合,而且一个光学面正对望远镜,另一光学面对着平行光管。左右转动平台,观察望远镜中是否能观察到十字像,若没有,就调节望远镜倾斜度螺丝和平台调节螺丝a2和a3,使在望远镜中能看到反射回来的十字叉丝。若看到的十字像如下图,采用各调一半法进行处理,即调节望远镜倾斜度螺丝,使十字像与上叉丝的距离移近一半,调节靠近望远镜这一端的平台调节螺丝,使十字像与上叉丝

oo

重合。旋转平台180,重复刚才的步骤,使十字像与上叉丝重合为止,接着旋转平台90,调节平台下的螺丝a1,使十字像与上叉丝最终重合。

(3)调整平行光管,使其产生平行光,并使其光轴与仪器转轴平行

用前面已经调整好的望远镜调节平行光管。当平行光管射出平行光时,则狭缝成像于望远镜物镜的焦平面上,在望远镜中就能清楚地看到狭缝像,并与准线无视差。

•• ①调整平行光管产生平行光。取下载物台上的平面镜,关掉望远镜中的照明小灯,用钠灯照亮狭缝,从望远镜中观察来自平行光管的狭缝像,同时调节平行光管狭缝与透镜间的距离,直至能在望远镜中看到清晰的狭缝像为止,然后调节缝宽使望远镜视场中的缝 宽约为1mm。

•• ②调节平行光管的光轴与分光计中心轴相垂直。望远镜中看到清晰的狭缝像后,转动狭缝(但不能前后移动)至水平状态,调节平行光管倾斜螺丝,使狭缝水平像被分划板的中央十字线上、下平分。这时平行光管的光轴已与分光计中心轴相垂直。再把狭缝转至铅直位置,并需保持狭缝像最清晰而且无视差。

2.测量三棱镜的顶角

打开汞灯,用反射法测量三棱镜的顶角A,重复测量4次,求顶角及其平均值和不确定度。

3.测量不同光谱的最小偏向角

(1)按照图4放置三棱镜,转动望远镜找到出射光的位置,反复转动平台,准确找到谱线移动改变的位置,然后固定平台,转动望远镜,使十字叉丝的竖线首先与红色谱线重合,记录两游标的读数1和1'。

(2)移动望远镜,依次对准其他谱线,分别记录在该位置的游标读数。

(3)移去三棱镜,再转动望远镜,使十字叉丝竖线对准平行光管的狭缝像,记录两游标的读数2和2'。

(4)分别求出各谱线的最小偏向角(5)求出对应的相对不确定度。

4、求汞灯各种光谱的折射率n及不确定度。

5、根据折射率n与波长作出玻璃材料的色散曲线n~。

min

和

min

的不确定度 U

注意事项:

(1)三棱镜要轻拿轻放,要注意保护光学表面,不要用手触摸折射面。

(2)用反射法测顶角时,三棱镜顶角应靠近载物台中央放置(即离平行光管远一些)否则反射光不能进入望远镜。

(3)在计算望远镜转角时,要注意望远镜转动过程中是否经过刻度盘零点,如经过零点,应在相应读数加上360°(或减去360°)后再计算。

思考题:

证明i1i4(i1为入射角,i4为折射角)时的偏向角为最小偏向角。

数据处理:

1、用反射法测三棱镜顶角的数据记录:

棱镜顶角:

A1[(12)(1'2')]/4

=[(50°25′15″+360°-290°25′30″)+( 230°25′30″-110°26′00″)]/4 =59°59′49″

同理得:

A2=60°00′08″ A3=59°59′56″ A4=60°00′04″

棱镜顶角的平均值:

A

(A1A2A3A4)

4

=(59°59′49″+60°00′08″+59°59′56″+60°00′04″)/4 = 59°59′59″

棱镜顶角的A类不确定度 :

n

S

A

1n1

(AiA)

i1

2

=

141

26000′25959′25959′49″- 5959′59″08″-5959′59″56″-5959′59″

2

6000′04″-5959′59″

=8″

=0.00004

棱镜顶角的B类不确定度: uA棱镜顶角的不确定度 :

23

=0.0003

U

S

2A

2

0.00030.00004=uA

2

2

=0.0003

2、测量最小偏向角数据记录:

(21)(2'1')

2

光谱的最小偏向角 

min

红色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min

=

(35010′30″29926′30″)(17010′15″11926′15″)

2

min

=50°44′00″

同理得:黄色(1)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黄色(2)谱线的最小偏向角绿色谱线的最小偏向角青色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min

=51°01′08″ =51°02′45″

min

=51°24′08″ =52°13′08″

min

min

蓝紫色谱线的最小偏向角=53°35′30″

min

紫色(1)谱线的最小偏向角紫色(2)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54°35′00″ =54°42′15″

min

各光谱偏向角的不确定度 UKinst2,K=1

U

inst2=0.0006

3、三棱镜对于不同光谱的折射率

sini1sini2

sin

minA

2

Asin2

n

5044′00″5959′59sin

2

红色:n1=

59″5959′

sin

2

= 1.6456

同理得:黄色(1)n2=1.6484 , 黄色(2)n3=1.6487 绿色n4=1.6522 青色n5=1.6602 蓝紫n6=1.6734 紫色(1)n7=1.6828 , 紫色(2)n8=1.6840 三棱镜对于不同光谱的折射率的不确定度

U

n

=

(

nA

2

A)

min

(

n

A2

2

)

2

2

2

=1

sin2

2

(sin

)UA]

[

12

cos(

min

A

2

)(sin

A2

1

)U]

红色光谱折射率的不确定度:

U

n

=

11A[sinmin(sinUA][cos(2222

2

2

min

A

2

)(sin

A2

1

2

)U]

=

15044′00″15044′00″5959′59″5959′59″5959′59″

sin)(sin(sin0.0003][cos()0.0006]222222

2

2

1

2

=0.0004

同理得:黄色(1):Un= 0.0004 黄色(2):Un= 0.0004

绿色:Un= 0.0004 青色:Un= 0.0004 蓝紫:Un= 0.0004

紫色(1):Un= 0.0004 紫色(2):Un= 0.0004

相对不确定度:U

红色:U



n

n

rn

100%

=rn

0.00041.6456

rn

100%

=0.02%

rn

同理得:黄色(1):U 绿色:U

rn

=0.02% 黄色(2):U

rn

=0.02%

rn

=0.02% 青色:U

rn

=0.02% 蓝紫:U

rn

=0.02%

紫色(1):U= 0.02% 紫色(2):U

=0.02%

实验结果:

红色:n =(1.64560.0004) U

rn

=0.02%

rn

黄色(1):n =(1.64840.0004) U黄色(2):n =(1.64870.0004) U绿色:n =(1.65220.0004) U青色:n =(1.66020.0004) U蓝紫:n =(1.67340.0004) U

rn

=0.02% =0.02%

rn

=0.02% =0.02% =0.02%

rn

rn

rn

紫色(1):n =(1.68280.0004) U紫色(2):n =(1.68400.0004) U

=0.02% =0.02%

rn

4、作出玻璃材料的色散曲线n~(坐标纸)

思考题:

证明i1i4(i1为入射角,i4为折射角)时的偏向角为最小偏向角。 证明:根据图1,由几何关系,偏向角δ为

FDEFED(i1i2)(i4i3) (1)

因i2i3,为三棱镜的顶角,故有

i1i4 (2)

对于给定的棱镜来说,顶角 是固定的。由式2可知,δ随i1和i4而变化。其中,i4与i3、i2、i1依次相关,由折射率决定。因此,i4是i1的函数。归结到底,偏向角δ也就仅随i1变化。由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当i1变化时,δ有一极小值,称为最小偏向角δmin。下面用求极值的方法来推倒δ去极值的条件。

d

图1

di1

0

,由式(2)得

di4di1

1

(3)

再利用i2i3及两折射面处的折射条件

sini1nsini2

nsini3sini4 (4) 得到

di4di1

di4di3

di3di2

2

di2di1

2

ncosi3cosi4

2

(1)

cosi1ncosi2

2



2

cosi3nsincosi2nsini2i3

2

22

i2i3

2



seci2ntanseci3ntan

2

2

i2i3

2



(1n)tan(1n)tan

2

2

(5)

比较式(3)和式(5),有tani2tani3。而在棱镜折射的情形下,i2和i3均小于π/2,故i2=i3。由式(4)可知,i1=i4。可见,δ取极值的条件为

i2i3或i1i4 (6)

显然,这时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方向相对于棱镜是对称的,光线在棱镜内平行于底边。同

d

2

样可证当i1i4时,di

21

0

,即δ取得极小值。

评分: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 验 报 告

实验题目: 班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学号:

物理系 大学物理实验室

实验日期:200 9 年 12 月 4 日

实验24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提要

实验课题及任务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课题任务是:当入射光不是单色光并且入射到三棱镜上时,虽然入射角对各种波长的光都相同,但出射角并不相同,表明折射率也不相同。对于一般的透明材料来说,折射率随波长的减小而增大。如紫光波长短,折射率大,光线偏折也大;红光波长长,折射率小,光线偏折小。折射率n随波长又而变的现象称为色散。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在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设计出《光的色散研究》的整体方案,内容包括:写出实验原理和理论计算公式,研究测量方法,写出实验内容和步骤,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做好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也可按书写科学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

设计要求

⑴ 通过查找资料,并到实验室了解所用仪器的实物以及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找出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⑵ 选择实验的测量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要具有可操作性。

⑶ 掌握用分光计测定三棱镜顶角和最小偏向角的原理和方法,并求出物质的折射率。

⑷ 用分光计观察谱线,并测定玻璃材料的色散曲线n~; ⑸ 应该用什么方法处理数据,说明原因。

⑹ 实验结果用标准形式表达,即用不确定度来表征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

实验仪器

给定分光仪、平面镜、三棱镜、高压汞灯、钠光灯

实验提示

最小偏向角min。与入射光的波长有关,折射率也随不同波长而变化。折射率n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色散曲线。本实验以高压汞灯为光源,各谱线的波长见附录。用汞灯的光谱谱线的波长作为已知数据,测量其通过三棱镜后所对应的各最小偏向角,算出与min对应的n值,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三棱镜的n~色散曲线。用同一个三棱镜测出钠光谱谱线的最小偏向角,计算相对应的折射率,用图解插值法即可在三棱镜的色散曲线上求出钠光谱谱线的波长。

教师指导(开放实验室)和开题报告1学时;实验验收,在4学时内完成实验;

提交整体设计方案时间

学生自选题后2~3周内完成实验整体设计方案并提交。提交整体设计方案,要求用纸质版(电子版用电子邮件发送到指导教师的电子邮箱里)供教师修改。

思考题

证明i1i4(i1为入射角,i4为折射角)时的偏向角为最小偏向角。

光的色散研究

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光计的调整技术,学习用分光观察棱镜光谱

2.握用分光仪测量棱镜的顶角的方法 3.握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棱镜的折射率 4.会用分光仪观察光谱,研究光的色散

实验仪器:

分光仪、平面镜、三棱镜、高压汞灯

实验原理:

1.光的色散和色散曲线

光在物质中的传播速度v随波长而改变的现象,称为色散。因为物质的折射率n可以表示为

,

式中c是真空中的光速。由上式可见,色散现象也表现为物质的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即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函数形式

上式所表示的关系曲线,也就是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称为色散曲线。物质的折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状况和程度,常用色散率dn/d来表征。

2、最小偏向角法测量三棱镜玻璃材料的折射率

测量玻璃材料折射率的方法很多,这里用的是最小偏向角法。如图1所示,三角形ABC表示三棱镜的主截面,AB和AC是透光面(又称为折射面)。设有一束单色光LD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从AC面沿ER方向射出。入射线LD和出射线ER间的夹角δ称为偏向角。根据图1,由几何关系,偏向角δ为

FDEFED(i1i2)(i4i3)

图1

(1)

因i2i3,为三棱镜的顶角,故有

i1i4 (2)

对于给定的棱镜来说,顶角 是固定的。由式2可知,δ随i1和i4而变化。其中,i4与i3、i2、i1依次相关,由折射率决定。因此,i4是i1的函数。归结到底,偏向角δ也就仅随i1变化。由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当i1变化时,δ有一极小值,称为最小偏向角δmin。下面用求极值的方法来推倒δ去极值的条件。

d

令di1

di4di1

0

,由式(2)得

(3)

sini1nsini2

1

再利用i2i3及两折射面处的折射条件

nsini3sini4 (4) 得到

di4di1

di4di3

di3di2

2

di2di1

2

ncosi3cosi4

2

(1)

cosi1ncosi2

2



2

cosi3nsincosi2nsini2i3

2

22

i2i3

2



seci2ntanseci3ntan

2

2

i2i3

2



(1n)tan(1n)tan

2

2

(5)

比较式(3)和式(5),有tani2tani3。而在棱镜折射的情形下,i2和i3均小于π/2,故i2=i3。由式(4)可知,i1=i4。可见,δ取极值的条件为

i2i3或i1i4 (6) 显然,这时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方向相对于棱镜是对称的,光线在棱镜内平行于底边。同

d

2

样可证当i1i4时,di

21

0

,即δ取得极小值。此时得到

min2i1 (7)

而i2i3,i2/2。于是,棱镜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

n

sini1sini2

sin

1sin/2

min



(8)

180min由于是常数,且,故n与min是一一对应的。

由式(8)可知,实验上只要测得三棱镜的顶角和某单色光通过三棱镜后所对应的最小偏向角min,则该单色光在玻璃材料中的折射率n即可求。

3、(1) 用反射法测三棱镜顶角A

转动载物台,使三棱镜顶角对准平行光管,让平行光管射出的光束照在三棱镜两个折射面上(见图2)。将望远镜转至I处观测反射光,调节望远镜微调螺丝,使望远镜竖直叉丝对准狭缝像中心线。再分别从两个游标(设左游标为1右游标为2读出反射光的方位角1,1'然后将望远镜转至Ⅱ处观测反射光,相同方法读出反射光的方位角2,2'。由图2以证明顶角为:

A[(21)(2'1')]/4

要求测量3次以上,求平均值和不确定度,数据表格自拟。每次测量完后可以稍微变动载物台位置,再测下一次。

(2)用自准法测量三棱镜顶角A

利用望远镜自身的平行光及阿贝自准系统来进行测量的,测量光路如图3所示,使望远镜光轴垂直于AB面,读出角度θM和θN,再将望远镜垂直于AC面读出角度θ’M和θ’N。望远镜转过角度



12

[(MM)(NN)]。

'

'

由几何关系可得:三棱镜顶角 A=180o-φ. 4.最小偏向角的测量方法

测定棱镜的顶角后,把顶角A放到载物平台的中心,棱镜的磨沙面向外,使从平行光管出来的汞灯光能经过棱镜色散后形成光谱。先用眼睛直接观察平行光经过折射后的出射方向,再将望远镜移到该处,使在望远镜中能清楚地看到光谱。然后缓缓地转动平台,使光谱的偏向角逐渐减小,调节望远镜,使当平台转动时保证能看到光谱。当载物平台转到某一位置时谱线不随平台转动而移动,而且当继续转动平台谱线会向相反方向移动,也即偏向角反而增大。谱线移动改变的位置就是棱镜对该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反复转动平台,准确找到该位置,然后固定平台,转动望远,使十字叉丝的竖线与光谱线重合,记录在该位置的游标读数1和1'。

移去三棱镜,再转动望远镜,使十字叉丝竖线对准平行光管的狭缝像,记录两游标的读数2和2'。

与望远镜的两个位置相应游标之差,即为最小偏向角 

min

min

[(21)(2'1')]/2

实验步骤:

1. 调节分光仪

先用目测法进行粗调,平行光管锁紧螺钉,调节平行光管倾斜度调节螺钉与望远镜倾斜度调节螺钉,使两者目测呈水平。再完全松开载物台倾斜度调节螺钉,使上圆盘紧贴着下圆盘,使载物台呈水平。

(1)调节望远镜聚焦无穷远

打开小灯泡开关照亮目镜中的双十字叉丝,前后移动目镜,使双十字叉丝位于目镜的焦平面上,使该十字最清晰。然后,将一平面反射镜按图放在载物台上,使平面镜的反射面与平台下的两个螺丝a2和a3的连线垂直,当调节镜面的俯仰时只需调节a2和a3就行了。缓慢地左右转动平台,使由透明十字叉丝线经物镜发出的平行绿光经镜面反射后,又回到物镜镜筒中并行成一模糊的小十字像。若看不见像或光斑,说明镜面对望远镜的倾斜度不合适,应调节望远镜的螺丝或调节平台下的螺丝a2和a3以找到光斑。找到光斑后,前后移动目镜套筒,使十字像最清晰。这时候望远镜就已经聚焦

无穷远。

(2)调节望远镜光轴与仪器转轴垂直

撤去平面镜,把三棱镜放在平台上,顶角A与平台圆心重合,一条边与平台底下的两个螺丝a2和a3的连线的中垂线重合,而且一个光学面正对望远镜,另一光学面对着平行光管。左右转动平台,观察望远镜中是否能观察到十字像,若没有,就调节望远镜倾斜度螺丝和平台调节螺丝a2和a3,使在望远镜中能看到反射回来的十字叉丝。若看到的十字像如下图,采用各调一半法进行处理,即调节望远镜倾斜度螺丝,使十字像与上叉丝的距离移近一半,调节靠近望远镜这一端的平台调节螺丝,使十字像与上叉丝

oo

重合。旋转平台180,重复刚才的步骤,使十字像与上叉丝重合为止,接着旋转平台90,调节平台下的螺丝a1,使十字像与上叉丝最终重合。

(3)调整平行光管,使其产生平行光,并使其光轴与仪器转轴平行

用前面已经调整好的望远镜调节平行光管。当平行光管射出平行光时,则狭缝成像于望远镜物镜的焦平面上,在望远镜中就能清楚地看到狭缝像,并与准线无视差。

•• ①调整平行光管产生平行光。取下载物台上的平面镜,关掉望远镜中的照明小灯,用钠灯照亮狭缝,从望远镜中观察来自平行光管的狭缝像,同时调节平行光管狭缝与透镜间的距离,直至能在望远镜中看到清晰的狭缝像为止,然后调节缝宽使望远镜视场中的缝 宽约为1mm。

•• ②调节平行光管的光轴与分光计中心轴相垂直。望远镜中看到清晰的狭缝像后,转动狭缝(但不能前后移动)至水平状态,调节平行光管倾斜螺丝,使狭缝水平像被分划板的中央十字线上、下平分。这时平行光管的光轴已与分光计中心轴相垂直。再把狭缝转至铅直位置,并需保持狭缝像最清晰而且无视差。

2.测量三棱镜的顶角

打开汞灯,用反射法测量三棱镜的顶角A,重复测量4次,求顶角及其平均值和不确定度。

3.测量不同光谱的最小偏向角

(1)按照图4放置三棱镜,转动望远镜找到出射光的位置,反复转动平台,准确找到谱线移动改变的位置,然后固定平台,转动望远镜,使十字叉丝的竖线首先与红色谱线重合,记录两游标的读数1和1'。

(2)移动望远镜,依次对准其他谱线,分别记录在该位置的游标读数。

(3)移去三棱镜,再转动望远镜,使十字叉丝竖线对准平行光管的狭缝像,记录两游标的读数2和2'。

(4)分别求出各谱线的最小偏向角(5)求出对应的相对不确定度。

4、求汞灯各种光谱的折射率n及不确定度。

5、根据折射率n与波长作出玻璃材料的色散曲线n~。

min

和

min

的不确定度 U

注意事项:

(1)三棱镜要轻拿轻放,要注意保护光学表面,不要用手触摸折射面。

(2)用反射法测顶角时,三棱镜顶角应靠近载物台中央放置(即离平行光管远一些)否则反射光不能进入望远镜。

(3)在计算望远镜转角时,要注意望远镜转动过程中是否经过刻度盘零点,如经过零点,应在相应读数加上360°(或减去360°)后再计算。

思考题:

证明i1i4(i1为入射角,i4为折射角)时的偏向角为最小偏向角。

数据处理:

1、用反射法测三棱镜顶角的数据记录:

棱镜顶角:

A1[(12)(1'2')]/4

=[(50°25′15″+360°-290°25′30″)+( 230°25′30″-110°26′00″)]/4 =59°59′49″

同理得:

A2=60°00′08″ A3=59°59′56″ A4=60°00′04″

棱镜顶角的平均值:

A

(A1A2A3A4)

4

=(59°59′49″+60°00′08″+59°59′56″+60°00′04″)/4 = 59°59′59″

棱镜顶角的A类不确定度 :

n

S

A

1n1

(AiA)

i1

2

=

141

26000′25959′25959′49″- 5959′59″08″-5959′59″56″-5959′59″

2

6000′04″-5959′59″

=8″

=0.00004

棱镜顶角的B类不确定度: uA棱镜顶角的不确定度 :

23

=0.0003

U

S

2A

2

0.00030.00004=uA

2

2

=0.0003

2、测量最小偏向角数据记录:

(21)(2'1')

2

光谱的最小偏向角 

min

红色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min

=

(35010′30″29926′30″)(17010′15″11926′15″)

2

min

=50°44′00″

同理得:黄色(1)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黄色(2)谱线的最小偏向角绿色谱线的最小偏向角青色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min

=51°01′08″ =51°02′45″

min

=51°24′08″ =52°13′08″

min

min

蓝紫色谱线的最小偏向角=53°35′30″

min

紫色(1)谱线的最小偏向角紫色(2)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54°35′00″ =54°42′15″

min

各光谱偏向角的不确定度 UKinst2,K=1

U

inst2=0.0006

3、三棱镜对于不同光谱的折射率

sini1sini2

sin

minA

2

Asin2

n

5044′00″5959′59sin

2

红色:n1=

59″5959′

sin

2

= 1.6456

同理得:黄色(1)n2=1.6484 , 黄色(2)n3=1.6487 绿色n4=1.6522 青色n5=1.6602 蓝紫n6=1.6734 紫色(1)n7=1.6828 , 紫色(2)n8=1.6840 三棱镜对于不同光谱的折射率的不确定度

U

n

=

(

nA

2

A)

min

(

n

A2

2

)

2

2

2

=1

sin2

2

(sin

)UA]

[

12

cos(

min

A

2

)(sin

A2

1

)U]

红色光谱折射率的不确定度:

U

n

=

11A[sinmin(sinUA][cos(2222

2

2

min

A

2

)(sin

A2

1

2

)U]

=

15044′00″15044′00″5959′59″5959′59″5959′59″

sin)(sin(sin0.0003][cos()0.0006]222222

2

2

1

2

=0.0004

同理得:黄色(1):Un= 0.0004 黄色(2):Un= 0.0004

绿色:Un= 0.0004 青色:Un= 0.0004 蓝紫:Un= 0.0004

紫色(1):Un= 0.0004 紫色(2):Un= 0.0004

相对不确定度:U

红色:U



n

n

rn

100%

=rn

0.00041.6456

rn

100%

=0.02%

rn

同理得:黄色(1):U 绿色:U

rn

=0.02% 黄色(2):U

rn

=0.02%

rn

=0.02% 青色:U

rn

=0.02% 蓝紫:U

rn

=0.02%

紫色(1):U= 0.02% 紫色(2):U

=0.02%

实验结果:

红色:n =(1.64560.0004) U

rn

=0.02%

rn

黄色(1):n =(1.64840.0004) U黄色(2):n =(1.64870.0004) U绿色:n =(1.65220.0004) U青色:n =(1.66020.0004) U蓝紫:n =(1.67340.0004) U

rn

=0.02% =0.02%

rn

=0.02% =0.02% =0.02%

rn

rn

rn

紫色(1):n =(1.68280.0004) U紫色(2):n =(1.68400.0004) U

=0.02% =0.02%

rn

4、作出玻璃材料的色散曲线n~(坐标纸)

思考题:

证明i1i4(i1为入射角,i4为折射角)时的偏向角为最小偏向角。 证明:根据图1,由几何关系,偏向角δ为

FDEFED(i1i2)(i4i3) (1)

因i2i3,为三棱镜的顶角,故有

i1i4 (2)

对于给定的棱镜来说,顶角 是固定的。由式2可知,δ随i1和i4而变化。其中,i4与i3、i2、i1依次相关,由折射率决定。因此,i4是i1的函数。归结到底,偏向角δ也就仅随i1变化。由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当i1变化时,δ有一极小值,称为最小偏向角δmin。下面用求极值的方法来推倒δ去极值的条件。

d

图1

di1

0

,由式(2)得

di4di1

1

(3)

再利用i2i3及两折射面处的折射条件

sini1nsini2

nsini3sini4 (4) 得到

di4di1

di4di3

di3di2

2

di2di1

2

ncosi3cosi4

2

(1)

cosi1ncosi2

2



2

cosi3nsincosi2nsini2i3

2

22

i2i3

2



seci2ntanseci3ntan

2

2

i2i3

2



(1n)tan(1n)tan

2

2

(5)

比较式(3)和式(5),有tani2tani3。而在棱镜折射的情形下,i2和i3均小于π/2,故i2=i3。由式(4)可知,i1=i4。可见,δ取极值的条件为

i2i3或i1i4 (6)

显然,这时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方向相对于棱镜是对称的,光线在棱镜内平行于底边。同

d

2

样可证当i1i4时,di

21

0

,即δ取得极小值。


相关内容

  • 光的色散研究
  • 评分: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验 报 告 实验题目: 光 的 色 散 研 究 班 级: 应 化 姓 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物理系 大学物理实验室 实验日期:200 9 年 12 月 2 日 实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提要 实验课题及任务 <光的色散研究> ...

  • 北航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旋光色散
  • 旋光色散 [实验目的]:观察旋光色散现象. [实验仪器]:旋光色散演示仪. [实验原理]: 图1 旋光色散原理图 旋光色散是研究光学活性材料的偏振角随波长变化的一种色散效应.当偏振光通过某些物质(如石英.氯酸钠等晶体或食糖水溶液.松节油等),光矢量的振动面将以传播方向为轴发生转动,这一现象称为旋光现 ...

  •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光的色散"一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学习光的色散的产生条件及其相关知识.虽然"光的色散"知识在光学知识体系中不是重点内容,但是对"光的色散" ...

  • [光纤通信]实验1-5
  • 周4(第8-15周):1-2节,8B201-202 <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实验讲义 第一部分 实验简介 1.OptiSystem光子学仿真软件使用 1.1.软件简介 OptiSystem是一款创新的光通讯系统模拟软件包,它集设计.测试和优化各种类型宽带光网络物理层的虚拟光连接等功能于一身 ...

  •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 §4.5"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力图展现光学是有用的.在光的传播规律学习之后,通过感性认识的丰富,表现光学知识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结合展现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了的活 ...

  • 媒质折射率与波长关系研究实验报告
  • 媒质折射率与波长关系研究 [实验目的] 1. 熟悉分光计,并会使用: 2. 用光栅测定汞灯中各谱线的波长,已知汞绿线的波长为546.1nm: 3. 用最小偏向角法测定汞灯中各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4. 计算出三棱镜对汞灯中各谱线的折射率,作出n - λ曲线,用直线拟合求出所用材料(三棱镜)的系数A.B ...

  • 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 光的色散(Dispersion of light)指的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牛顿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镜观察到光的色散,把白色的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从而让人们认识到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1.设计并进行三棱镜实验 牛顿从笛卡儿的棱镜实验得到启发,又借鉴胡 ...

  • "双三棱镜色散与复合实验"辨析
  • "双三棱镜色散与复合实验"双三棱镜色散与复合实验"辨析 --对教学中某些实验的质疑之二--对教学中某些实验的质疑之二 Analysis of "Double prism dispersion and compounding experiment" - ...

  • 光子晶体光纤原理及应用
  • 光纤通信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光子晶体光纤原理及应用 姓名:肖善心 学号:2012415041 班级:2012级电子一班 光子晶体光纤原理及应用 光子晶体(PC)是一种介电常数随空间周期性变化的新型光学微结构材料,其概念是1987年分别由S. Jo n和E. Yablonovitch提出来的,就是将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