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养父"是贺龙

我的“养父”是贺龙

我们知道的贺龙是那个为民族大业出生入死,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的伟大军人,可同时,他又是个粗犷、慈爱的柔情铁汉。

文/本刊记者 田小妮

今年3月初的一天,《家人》编辑部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说今年是贺龙诞辰115周年,他想跟我们讲讲他与贺龙之间的一些往事。

老人叫贺兴桐,是原深圳市的宣传部副部长。他与贺龙是一个大家族的,按辈分,他应该称贺龙爷爷,但全国解放后,贺龙收养了他,两人间更多的是父子情。

随后记者见到了贺兴桐,他大概70岁左右,坐在轮椅上,穿着唐装,行动不便,精神却很饱满。在他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讲述中,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浮现出来。

有人情味的人

贺兴桐出生在湖南省的芭茅溪,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跟着贺龙闹革命了,他成了没人管的野娃。正好有一户人家有个和他年龄相当的女娃,于是他就被领回去做了上门女婿,“那个女娃叫仙云,不知是名字没取好呢,还是怎么的,没过两天,她就真的‘云游’去了。”贺兴桐被赶了出来,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老尼姑,“她认识我,我也认识她,我们都哭。”

老尼姑叫向媛姑,是贺龙的原配夫人,贺兴桐该称呼奶奶。南昌起义时,她被蒋介石抓进了监狱,日寇入侵时把监狱的城墙炸垮了,她就跑出来了。”但她不能去延安,因为国民党不准,后来她就回到老家了。”偶遇贺兴桐,奶奶把他带回了尼姑庵,相依为命多年。

1949年,向媛姑走完了辛酸的一生。临终前,她对他说,“我见不到解放军了,也见不到他了,以后你见到他,告诉他我做了我该做的,不该做的是老天爷不让我做了……”

1951年,贺兴桐的叔叔回到老家,准备把他带到北京读书。路经重庆时,在曾家岩见到了贺龙,贺兴桐把奶奶的话带给了他。“那天夕阳西下,晚霞照在老人的脸上,我能看见他眼中的泪花。

正好这时,电话铃响了,老人接起电话哽咽道,‘没什么娱乐的,搓一盘吧。’那天,是邓小平、刘伯承陪着他度过了伤心的一夜。”沉默半晌,贺兴桐说,“或许,正是念及她对我的照顾,爷爷才让我留在他的身边吧。”

除了贺兴桐,贺龙还收养了10个孩子,有不少是烈士遗孤。加上自己的4个子女,一家人生活很艰苦。到1954年,国家出台了一个文件,说烈士子女可以找公家抚养。但贺龙不让,“他们的娘老子都是跟着我干革命牺牲的,我现在有饭吃了,我不能让他们去讨饭,更不能向国家伸手啊。”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贺龙也没藏过私心。一个苹果,他会平分成15份,让孩子们一人一块。直到现在,贺兴桐每次看到苹果就会想起贺龙,他说,贺龙虽然是个大老粗,却很慈爱。

贺龙不护短

上中学时,贺兴桐很调皮。学校里有一棵黄桷树,树上有一个鸟窝。一天,他爬上树梢掏鸟窝,他在树上爬,同学们在树下鼓掌,他特别得意。同学们的掌声和尖叫把教导主任引来了,教导主任一看他爬了几十米高了,就不敢喊他,怕把他惊吓到了。等他掏完鸟窝,拿着鸟蛋炫耀时,教导主任早气得脸红脖子粗,狠狠地在他屁股上踹了一脚。这一脚把校长吓坏了,生怕贺龙护短。

不到两小时,这事就真告到贺龙那里去了。贺龙一听,火了:“好啊,把校长叫来,把贺兴桐也叫来,把教导主任也叫来。”

他们低着头站在贺龙的办公室。贺龙问,“主任啊,你刚才是怎么踹他的?”教导主任的声音像蚊子,“我就踹了他屁股。”贺龙突然提高嗓门:“贺兴桐,你过来,主任你看着啊,要是我踹就不这么踹。”他一脚把贺兴桐踹出了两三米远。“要打就要打疼,哪有这样调皮捣蛋的,摔伤了怎么办?”贺龙瞪着贺兴桐说。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坏了,贺兴桐也吓坏了,连哭都忘记了。

长大后,贺兴桐承认,贺龙的教育方法虽然有些粗鲁,心中却满是对他的关爱。

服从命令

1957年的一天,高中生贺兴桐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到大坪红楼去,说周总理和贺老总来看他了。

他到的时候,重庆市委书记任白戈正在给周总理和贺老总作报告。他一跨进去,任白戈就说,“这是兴桐,是我管的学生。兴桐啊,你想考哪个大学?”贺兴桐只笑没吭声。贺龙说,“你说嘛,考什么大学?”“考北大,中文系。”贺龙一拍大腿,“兴桐,你龟儿是不是想当作家嘛,我就是作家,但是我没上过大学。”

几天后,贺龙回到北京,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他时问他,“听说贺兴桐想考北大,当作家?”“是啊,他想考北大,我就让他去北大荒。想当作家,我就让他先种庄稼。”就是贺龙的这句话,贺兴桐被派去了北大荒种庄稼。

“我当时虽然不高兴,但也得服从命令。”贺兴桐说贺家人都跟着贺龙干革命,他指到那,他们就走到那。

也是这一年,贺兴桐的父亲突然被抓了,罪名是用马刀杀死了一名共产党员。“贺老总没有跟我划清界限,他告诉我,‘兴桐,你要跟着党走,你要相信我们党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粉碎四人帮后,我父亲才平反,因为这个被杀的人还活着。”他说就是从贺龙身上学会了坚韧和不屈,他才度过了那些苦难的岁月。

1958年,贺兴桐到了北大荒,天天吃蘑菇和红薯,他觉得虽然艰苦却很幸福。1960年,贺龙生日前夕,他寄回去一个熊掌。没过几天,贺龙的秘书打来电话,说贺龙喊他回家过年。吃完团年饭,贺龙问他,“北大荒好不好啊?”“好。”“有什么想法吗?”贺龙又问。贺兴桐想了想,“没什么想法啊,十万官兵在那里,吃得好啊。”

贺兴桐没有想到,他前脚一到北大荒,贺龙后脚就找到农业部长王震,“王胡子,你这个人不简单啊。”王部长不知就里,只是睁大眼睛盯着贺龙。贺龙哈哈大笑,“我们贺兴桐以老革命的思想要考北大,当作家,老子硬要他去北大荒劳动,现在不回来了!你给老子把他抓回来。”

于是贺兴桐报考了莫斯科大学。但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破裂,这所大学不再招收中国的高干子弟。无奈他又报考了人大中文系。一考考了个状元。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他被安排到北戴河。到的时候贺龙正在钓鱼,贺兴桐给他穿鱼饵,两人拉了好半天的家常。贺兴桐说那是他最幸福的一天,因为贺龙始终在微笑,他从他的眼中看到了慈祥。

不装进口袋精心呵护

贺兴桐大学毕业被分到新华社国际新闻部。他很高兴,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就回去了。在离家几百米远的地方,碰到正在散步的贺龙,“兴桐,你怎么这么高兴啊?”“今天分配了。”“分到哪了?”贺龙关切地问。贺兴桐有几分得意,“新华社国际新闻部。”贺龙轻轻地“哦”了一声继续往前走,贺兴桐把自行车锁好后,继续吹着口哨朝家门口走。

这下不得了啦,贺龙立马回家,喊他的秘书王部长给人民大学新闻系应届毕业生分配小组打电话。王部长很诧异,“怎么了?”“问问他们哪里最艰苦?”王部长打完电话,说甘肃最艰苦。贺龙烟一灭,说:“我看贺兴桐到甘肃去比较合适,分配个工作都吹口哨,小人得志啊。”

贺兴桐便去了甘肃,“我很不高兴,可后来想想,他讲得有道理啊,我是吹了口哨啊,是小人得志的表现啊。”

与贺兴桐同去的还有贺龙的亲儿子贺鹏飞。在贺兴桐眼里,贺龙不是一个把子女装在口袋里精心呵护的人,而是把孩子放在最艰苦的地方去打磨,让他们体味真正的人生。

用一生来铭记

1969年,贺龙被迫害致死,听到这个噩耗时,贺兴桐在甘肃,“那一整天,我都是恍惚的。”说到这里,他哽咽了,眼中闪烁着泪花。

那一代的精神和情怀,让后人崇敬和缅怀,而他们对后代特殊的关爱方式,却随着年岁日增体会愈深。“没有贺老总,我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贺兴桐肯定地说。他从政、做慈善、写诗、钻研书法……每一件事,都会想一想,贺老总会怎么看?爷爷不骂他,就是最大的奖励了。

我的“养父”是贺龙

我们知道的贺龙是那个为民族大业出生入死,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的伟大军人,可同时,他又是个粗犷、慈爱的柔情铁汉。

文/本刊记者 田小妮

今年3月初的一天,《家人》编辑部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说今年是贺龙诞辰115周年,他想跟我们讲讲他与贺龙之间的一些往事。

老人叫贺兴桐,是原深圳市的宣传部副部长。他与贺龙是一个大家族的,按辈分,他应该称贺龙爷爷,但全国解放后,贺龙收养了他,两人间更多的是父子情。

随后记者见到了贺兴桐,他大概70岁左右,坐在轮椅上,穿着唐装,行动不便,精神却很饱满。在他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讲述中,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浮现出来。

有人情味的人

贺兴桐出生在湖南省的芭茅溪,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跟着贺龙闹革命了,他成了没人管的野娃。正好有一户人家有个和他年龄相当的女娃,于是他就被领回去做了上门女婿,“那个女娃叫仙云,不知是名字没取好呢,还是怎么的,没过两天,她就真的‘云游’去了。”贺兴桐被赶了出来,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老尼姑,“她认识我,我也认识她,我们都哭。”

老尼姑叫向媛姑,是贺龙的原配夫人,贺兴桐该称呼奶奶。南昌起义时,她被蒋介石抓进了监狱,日寇入侵时把监狱的城墙炸垮了,她就跑出来了。”但她不能去延安,因为国民党不准,后来她就回到老家了。”偶遇贺兴桐,奶奶把他带回了尼姑庵,相依为命多年。

1949年,向媛姑走完了辛酸的一生。临终前,她对他说,“我见不到解放军了,也见不到他了,以后你见到他,告诉他我做了我该做的,不该做的是老天爷不让我做了……”

1951年,贺兴桐的叔叔回到老家,准备把他带到北京读书。路经重庆时,在曾家岩见到了贺龙,贺兴桐把奶奶的话带给了他。“那天夕阳西下,晚霞照在老人的脸上,我能看见他眼中的泪花。

正好这时,电话铃响了,老人接起电话哽咽道,‘没什么娱乐的,搓一盘吧。’那天,是邓小平、刘伯承陪着他度过了伤心的一夜。”沉默半晌,贺兴桐说,“或许,正是念及她对我的照顾,爷爷才让我留在他的身边吧。”

除了贺兴桐,贺龙还收养了10个孩子,有不少是烈士遗孤。加上自己的4个子女,一家人生活很艰苦。到1954年,国家出台了一个文件,说烈士子女可以找公家抚养。但贺龙不让,“他们的娘老子都是跟着我干革命牺牲的,我现在有饭吃了,我不能让他们去讨饭,更不能向国家伸手啊。”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贺龙也没藏过私心。一个苹果,他会平分成15份,让孩子们一人一块。直到现在,贺兴桐每次看到苹果就会想起贺龙,他说,贺龙虽然是个大老粗,却很慈爱。

贺龙不护短

上中学时,贺兴桐很调皮。学校里有一棵黄桷树,树上有一个鸟窝。一天,他爬上树梢掏鸟窝,他在树上爬,同学们在树下鼓掌,他特别得意。同学们的掌声和尖叫把教导主任引来了,教导主任一看他爬了几十米高了,就不敢喊他,怕把他惊吓到了。等他掏完鸟窝,拿着鸟蛋炫耀时,教导主任早气得脸红脖子粗,狠狠地在他屁股上踹了一脚。这一脚把校长吓坏了,生怕贺龙护短。

不到两小时,这事就真告到贺龙那里去了。贺龙一听,火了:“好啊,把校长叫来,把贺兴桐也叫来,把教导主任也叫来。”

他们低着头站在贺龙的办公室。贺龙问,“主任啊,你刚才是怎么踹他的?”教导主任的声音像蚊子,“我就踹了他屁股。”贺龙突然提高嗓门:“贺兴桐,你过来,主任你看着啊,要是我踹就不这么踹。”他一脚把贺兴桐踹出了两三米远。“要打就要打疼,哪有这样调皮捣蛋的,摔伤了怎么办?”贺龙瞪着贺兴桐说。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坏了,贺兴桐也吓坏了,连哭都忘记了。

长大后,贺兴桐承认,贺龙的教育方法虽然有些粗鲁,心中却满是对他的关爱。

服从命令

1957年的一天,高中生贺兴桐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到大坪红楼去,说周总理和贺老总来看他了。

他到的时候,重庆市委书记任白戈正在给周总理和贺老总作报告。他一跨进去,任白戈就说,“这是兴桐,是我管的学生。兴桐啊,你想考哪个大学?”贺兴桐只笑没吭声。贺龙说,“你说嘛,考什么大学?”“考北大,中文系。”贺龙一拍大腿,“兴桐,你龟儿是不是想当作家嘛,我就是作家,但是我没上过大学。”

几天后,贺龙回到北京,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他时问他,“听说贺兴桐想考北大,当作家?”“是啊,他想考北大,我就让他去北大荒。想当作家,我就让他先种庄稼。”就是贺龙的这句话,贺兴桐被派去了北大荒种庄稼。

“我当时虽然不高兴,但也得服从命令。”贺兴桐说贺家人都跟着贺龙干革命,他指到那,他们就走到那。

也是这一年,贺兴桐的父亲突然被抓了,罪名是用马刀杀死了一名共产党员。“贺老总没有跟我划清界限,他告诉我,‘兴桐,你要跟着党走,你要相信我们党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粉碎四人帮后,我父亲才平反,因为这个被杀的人还活着。”他说就是从贺龙身上学会了坚韧和不屈,他才度过了那些苦难的岁月。

1958年,贺兴桐到了北大荒,天天吃蘑菇和红薯,他觉得虽然艰苦却很幸福。1960年,贺龙生日前夕,他寄回去一个熊掌。没过几天,贺龙的秘书打来电话,说贺龙喊他回家过年。吃完团年饭,贺龙问他,“北大荒好不好啊?”“好。”“有什么想法吗?”贺龙又问。贺兴桐想了想,“没什么想法啊,十万官兵在那里,吃得好啊。”

贺兴桐没有想到,他前脚一到北大荒,贺龙后脚就找到农业部长王震,“王胡子,你这个人不简单啊。”王部长不知就里,只是睁大眼睛盯着贺龙。贺龙哈哈大笑,“我们贺兴桐以老革命的思想要考北大,当作家,老子硬要他去北大荒劳动,现在不回来了!你给老子把他抓回来。”

于是贺兴桐报考了莫斯科大学。但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破裂,这所大学不再招收中国的高干子弟。无奈他又报考了人大中文系。一考考了个状元。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他被安排到北戴河。到的时候贺龙正在钓鱼,贺兴桐给他穿鱼饵,两人拉了好半天的家常。贺兴桐说那是他最幸福的一天,因为贺龙始终在微笑,他从他的眼中看到了慈祥。

不装进口袋精心呵护

贺兴桐大学毕业被分到新华社国际新闻部。他很高兴,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就回去了。在离家几百米远的地方,碰到正在散步的贺龙,“兴桐,你怎么这么高兴啊?”“今天分配了。”“分到哪了?”贺龙关切地问。贺兴桐有几分得意,“新华社国际新闻部。”贺龙轻轻地“哦”了一声继续往前走,贺兴桐把自行车锁好后,继续吹着口哨朝家门口走。

这下不得了啦,贺龙立马回家,喊他的秘书王部长给人民大学新闻系应届毕业生分配小组打电话。王部长很诧异,“怎么了?”“问问他们哪里最艰苦?”王部长打完电话,说甘肃最艰苦。贺龙烟一灭,说:“我看贺兴桐到甘肃去比较合适,分配个工作都吹口哨,小人得志啊。”

贺兴桐便去了甘肃,“我很不高兴,可后来想想,他讲得有道理啊,我是吹了口哨啊,是小人得志的表现啊。”

与贺兴桐同去的还有贺龙的亲儿子贺鹏飞。在贺兴桐眼里,贺龙不是一个把子女装在口袋里精心呵护的人,而是把孩子放在最艰苦的地方去打磨,让他们体味真正的人生。

用一生来铭记

1969年,贺龙被迫害致死,听到这个噩耗时,贺兴桐在甘肃,“那一整天,我都是恍惚的。”说到这里,他哽咽了,眼中闪烁着泪花。

那一代的精神和情怀,让后人崇敬和缅怀,而他们对后代特殊的关爱方式,却随着年岁日增体会愈深。“没有贺老总,我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贺兴桐肯定地说。他从政、做慈善、写诗、钻研书法……每一件事,都会想一想,贺老总会怎么看?爷爷不骂他,就是最大的奖励了。


相关内容

  • 我的"漂母"们
  • 三春晖 我的"漂母"们 一个地方,因为一个人而扬名天下的,淮阴当是其中之一.我想,如果没有西汉名将韩信,没有太史公司马迁对韩信充满钦羡语调的传世名篇<淮阴侯列传>,恐怕淮阴与中国数千个平凡的小县一样,注定不会有那么高的知名度.然而,<淮阴侯列传>让我感动的 ...

  •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贺龙故居导游词
  • 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贺龙元帅的故乡--洪家关参观游览.贺龙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奋斗,出生入死,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桑植人民的优秀儿子,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 (贺龙故居)这是一 ...

  • 贺龙与彭水袍哥龚渭清的生死之交
  • 在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中,贺龙是一位传奇人物.民主革命时期,贺龙3次进入四川省彭水县(今重庆市彭水县),并在带领红三军征战川东南(今渝东南)的过程中与彭水袍哥龚渭清结下了感人肺腑的生死情谊.他们之间的传奇故事,在重庆民间广为流传. 初次相识 贺龙14岁时,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向大姐贺英和大姐夫谷绩廷 ...

  • [长征之路](六十)两把菜刀闹革命
  • 贺龙18岁时由执教于桑植高小的留日学生陈图南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并跟随姐夫谷吉廷跑马帮,来往川东和桑植驮盐巴卖.两年多来,他们受尽税卡的气,血气方刚的贺龙早就想砸了盐局举旗暴动. 1916年春节刚过,贺龙拉着好友韦寿云来到了一个没有娶上媳妇的贺锦斋家里. 一进门,贺龙劈头就说:&quo ...

  • 共和国十大元帅(五):贺龙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简介 --谨以此贴向共和国开国元勋致以崇高的敬礼! 贺龙元帅 (1896.03.22-1969.06.09) 悼词评价:当时根本就没有开追悼会,自然就没有悼词. 彻底平反时评价:我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是我军的创始者之一. 毛泽东主席评价:&qu ...

  • 近现代史中的家乡名人之贺龙
  • 近现代史中的家乡名人之贺龙 --两把菜刀闹革命 摘要: 贺龙,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湖南桑植人,是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 ...

  • 贺龙吟作对联的故事
  • 贺龙,字云卿,湖南桑植人.青少年时期由于出身贫苦等原因失去了求学机会,为此,贺龙后来常常自谦地对人们说:"我是没吃墨砚水的粗人,只晓得打仗,不懂得文字."事实上,贺龙天资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而且善于从丰富的实践中.从社会"大学"里学习,触类旁通,不断提高自己 ...

  • 草帽计教学设计3
  • <草帽计>教学设计 和盛小学校 高小兰 教材分析: <草帽计>是"智谋"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在上有敌机的轰炸,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设下计策,迷惑敌军,不费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这篇课文脉络清楚,对事情过 ...

  • 贺龙扔草帽
  • 自从红军开始长征以后,蒋介石就派出大批人马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也得到了蒋介石给予的同等"待遇".蒋介石不仅派军队在后面追赶,而且还派出飞机从空中实施轰炸. 有一天,正是火热的天气.太阳一露头就晒得人如火烤一般.贺龙命令红军战士戴上草帽遮太阳,加速前进. 不一会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