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解析

初中生逆反心理最重

认为自己有逆反心理,会为了某一件事或者因为家长没达到自己的要求,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听家长话,与家长“对着干”想法的,25%表示经常有,59%偶尔有过,16%为其他。

调查中,10%的人从小学时开始有逆反感觉,67%从初中开始逆反,23%在高中时逆反。

长春市金钥匙心理咨询教育中心主任孟宪忠说,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岁~5岁是第一反抗期。

12岁~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

孩子从初一开始逆反父母和朋友亲密

对于孩子来说,最亲密的应该是父母,但是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第一个选择倾诉的对象却不是他们。58%的孩子会在第一时间找朋友倾诉,5%会找家长说,而23%的孩子则选择憋在心里,14%为其他。

当遇到自己想做,但父母却不允许做的事时,38%选择了不做;48%虽然害怕批评,但也会偷偷去做;14%的孩子即使不被支持也会执意要做。

孟宪忠解释,孩子虽然跟家长逆反,但对于同龄的伙伴却变得亲密,这就引出一个话题——伙伴关系。从初一开始,孩子对家庭的依恋会向伙伴群体转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形成比较稳定的小圈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爱好、打扮都受伙伴们的影响,信任伙伴胜过家长和老师。

孩子因家长管得严而逆反

对于自己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52%的孩子认为和家长管教过严有关,40%认为与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关,8%是因为学习负担过重。

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和父母产生矛盾呢?61%的孩子选择因成绩没达到父母的要求,34%觉得自己的自由被限,5%因消费和父母发生矛盾。

长春二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矫颖老师称,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独立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对父母的权威也逐渐产生怀疑,他们不想受约束,也想要摆脱家长的监护和束缚。

另外,现在很多父母都自认为很关心孩子,可是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他们似乎对孩子一点都不了解,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难沟通。

大多孩子不会离家出走

对于离家出走的想法,73%表示从来没有过,24%偶尔产生过这种想法,3%常想离家出走。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离家出走呢?65%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选择离家出走,19%认为如果和父母之间有严重矛盾会选择离家出走,16%会因父母管得太严,被父母打骂选择离家出走。

矫颖称,绝大多数孩子能很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离家出走有时只是冲动下产生的想法,而现在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好,许多孩子即使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也不会选择这么做。

逆反是孩子在说“我长大了”

每天,长春二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会有3个小时向同学们开放,同学们都是提前预约再来,平均每周都有20多个孩子来咨询。

矫颖说,来这里的孩子,一般都是心情不好,或是遇到什么难题,有心事,不想和父母说,又不能和同学说。他们把咨询当成是陪伴和帮助。

她感觉,孩子出现逆反的高峰期是在初中二年级。孩子们的想法很多,很想摆脱束缚,感觉不到尊重和信任时,就会闹情绪,任性,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其实,孩子逆反,是在向家长或者老师提出一个信号“我长大了”。

要随孩子变化改变教育方法

去找矫颖咨询的孩子,有一半是和家长之间有矛盾的。她说,进入青春期后,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没有随着孩子的变化而改变教育的方法。即使发现孩子变了,但家长还延用童年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的成长时时更新。

她提出,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当孩子说出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时,家长首先要表达出“我看到你具备了哪些能力”,得到认可后,孩子肯定会感觉欣喜。然后跟孩子具体说,这件事合适在哪,不妥的地方在哪,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老师和孩子沟通前先教育家长

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最长,而在教育青春期孩子时,矫颖认为,老师一定要细心,首先教育家长。她说:“其实孩子们都想听家长的话,得让家长先学会改变。多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多搞一些亲子之间沟通的班会。”

孩子出现消极心理时才会找老师,和孩子沟通时,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支持和理解,不能让孩子认为老师和爸爸妈妈是“一伙儿”的,就是管自己的人。

老师的高度要可调节,该高的时候高,学生得认为你有能力,才能听老师的指导。用平等的视角和孩子交流,适当还要放低一点身段,让孩子更容易接纳你。

初中生逆反心理最重

认为自己有逆反心理,会为了某一件事或者因为家长没达到自己的要求,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听家长话,与家长“对着干”想法的,25%表示经常有,59%偶尔有过,16%为其他。

调查中,10%的人从小学时开始有逆反感觉,67%从初中开始逆反,23%在高中时逆反。

长春市金钥匙心理咨询教育中心主任孟宪忠说,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岁~5岁是第一反抗期。

12岁~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

孩子从初一开始逆反父母和朋友亲密

对于孩子来说,最亲密的应该是父母,但是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第一个选择倾诉的对象却不是他们。58%的孩子会在第一时间找朋友倾诉,5%会找家长说,而23%的孩子则选择憋在心里,14%为其他。

当遇到自己想做,但父母却不允许做的事时,38%选择了不做;48%虽然害怕批评,但也会偷偷去做;14%的孩子即使不被支持也会执意要做。

孟宪忠解释,孩子虽然跟家长逆反,但对于同龄的伙伴却变得亲密,这就引出一个话题——伙伴关系。从初一开始,孩子对家庭的依恋会向伙伴群体转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形成比较稳定的小圈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爱好、打扮都受伙伴们的影响,信任伙伴胜过家长和老师。

孩子因家长管得严而逆反

对于自己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52%的孩子认为和家长管教过严有关,40%认为与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关,8%是因为学习负担过重。

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和父母产生矛盾呢?61%的孩子选择因成绩没达到父母的要求,34%觉得自己的自由被限,5%因消费和父母发生矛盾。

长春二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矫颖老师称,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独立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对父母的权威也逐渐产生怀疑,他们不想受约束,也想要摆脱家长的监护和束缚。

另外,现在很多父母都自认为很关心孩子,可是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他们似乎对孩子一点都不了解,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难沟通。

大多孩子不会离家出走

对于离家出走的想法,73%表示从来没有过,24%偶尔产生过这种想法,3%常想离家出走。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离家出走呢?65%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选择离家出走,19%认为如果和父母之间有严重矛盾会选择离家出走,16%会因父母管得太严,被父母打骂选择离家出走。

矫颖称,绝大多数孩子能很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离家出走有时只是冲动下产生的想法,而现在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好,许多孩子即使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也不会选择这么做。

逆反是孩子在说“我长大了”

每天,长春二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会有3个小时向同学们开放,同学们都是提前预约再来,平均每周都有20多个孩子来咨询。

矫颖说,来这里的孩子,一般都是心情不好,或是遇到什么难题,有心事,不想和父母说,又不能和同学说。他们把咨询当成是陪伴和帮助。

她感觉,孩子出现逆反的高峰期是在初中二年级。孩子们的想法很多,很想摆脱束缚,感觉不到尊重和信任时,就会闹情绪,任性,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其实,孩子逆反,是在向家长或者老师提出一个信号“我长大了”。

要随孩子变化改变教育方法

去找矫颖咨询的孩子,有一半是和家长之间有矛盾的。她说,进入青春期后,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没有随着孩子的变化而改变教育的方法。即使发现孩子变了,但家长还延用童年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的成长时时更新。

她提出,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当孩子说出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时,家长首先要表达出“我看到你具备了哪些能力”,得到认可后,孩子肯定会感觉欣喜。然后跟孩子具体说,这件事合适在哪,不妥的地方在哪,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老师和孩子沟通前先教育家长

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最长,而在教育青春期孩子时,矫颖认为,老师一定要细心,首先教育家长。她说:“其实孩子们都想听家长的话,得让家长先学会改变。多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多搞一些亲子之间沟通的班会。”

孩子出现消极心理时才会找老师,和孩子沟通时,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支持和理解,不能让孩子认为老师和爸爸妈妈是“一伙儿”的,就是管自己的人。

老师的高度要可调节,该高的时候高,学生得认为你有能力,才能听老师的指导。用平等的视角和孩子交流,适当还要放低一点身段,让孩子更容易接纳你。


相关内容

  • 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 30分.) 1.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 ...

  • 教育类基础知识考试综合练习题一
  •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文化教育的公民观点的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 D.实质教育 2.( )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A.波斯纳 B.特韦尔克 C. ...

  • 10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

  • 2015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预测卷及答案(5)
  •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预测卷 (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 A.社会适应能力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按智力水平由低 ...

  • 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的解析
  • 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的解析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越来越超越"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逐渐摆脱工具化倾向,而追求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1.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 ...

  • 2009-2014历年河南特岗考试真题及答案
  • 09年河南特岗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2分/20题)注:单选判断可能个别有误如发现请留言 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C ) A发展B全面协调可持续C以人为本D统筹兼顾 2. 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B ) A遗传B学校教育C环境D家庭教育 3. 心里断乳期是指(C ) A幼儿期B儿童 ...

  • 从自我意识概念来解析
  • 以自我意识解析自我 摘要:自我意识不仅是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社会个体研究自身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尤其是对于处在心理发展较复杂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本文主要从自我意识的角度,分别从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三个层次来分析以我自身为例的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与情感特点.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 ...

  • 初中记叙文教学感悟
  • 在初中语文学科文章体裁中,记叙文占有较大比例,教好.学好记叙文,对于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赏析能力.综合语言能力.潜词造句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写景状物能力.刻划人物能力以及分析.理解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在记叙文教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解析课题,感知全文 课题如同一扇 ...

  • 社工考试真题
  • 201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社会工作师(初级) 社会工作实务真题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小郑在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精神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希望重新就业.经医院转介,小郑进人一家机构接受职业康复服务.小郑属于( )服务对象. A.自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