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_郭明顺

2008年12月高等教育研究Dec. ,2008

                          

第29卷 第12期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29 No. 12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郭 明 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我国大学

、受教育者的个性需。要以具有鲜明道德意识、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 具有宽厚专业背景的技术人作为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 将追求高深学问与服务社会协调统一起来, 实现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赢。

关键词:大学理念; 本科人才; 培养目标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8) 1220084205

R econsideration on training goal of undergraduates

from the vie w of the university ’s idea

GUO Ming 2shun

(S chool of Education , H uaz hong Universit y of Science &Technology , W uhan 430074, China )

Abstract :The core factor in t he university cult ure , t he university ’s idea , decides t he missio n and t he develop ment target of t he university. There are deviations in location for t raining goal of undergraduate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 namely , inst rumental man has be 2come t he training goal of modern university , individual requirement s of educatees haven ’t been valued , and training goal is consistent among universities. The talent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s should be :social man wit h sharp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healt hy personali 2ty , learning man wit h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ability , technical man wit h abundant profes 2sional background. Wit h t he const ructio n of t he t raining go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a 2dapting to modern university ’s idea , we should coordinate p ursuit s for profound knowledge and serving society , integrate lib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harmo 2nious win 2win between social needs and individual develop ment by diversifying talent t raining goal.

K ey w ords :university ’s idea ; undergraduate talent s ; t raining goal

收稿日期:2008210212

作者简介:郭明顺(1962-) , 男, 辽宁沈阳人, 沈阳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 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84・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 在社会不断发展变革中, 大学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适应社会对大学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责任。大学理念的演化深刻体现了高等教育基本哲学指导思想的变化, 以及大学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融合程度。

几个世纪的大学理念的演化变迁中, 大学最根本的职能和最核心的价值始终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 这也成为所有现代大学理念的基本出发点。现代社会中, 大学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 经济与技术发展不断提出新的任务, 社会和文化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大学被寄予极高的期望。如何在现代大学理念的视角下, 构建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

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课程、人文社科课程等都减少许多, 甚至被取消。“按照这种经过慎重考虑的教

学计划去学习, 学生毕业后, 即可以成为那一门的专

[2]

家, 立即可以担任起工程师或其他相当的职务”。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目光关注于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强调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本科教育的政策, 都从不同角度强调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02年11,7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 “21世纪中国问

[3]题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需要。

我国这种以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学教育在现实中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如文辅相先生系统总结了长期以来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普通教育目标淡化; 二是科学教育目标层次偏低; 三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4]

育分离; 四是个性发展受到忽视。”针对我国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培养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 忽视人文素质和个性发展的现状, 杨叔子先生在相关文章中提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 而非制器, 是培养高

[5]

级人才, 而非制造高档器材。”

2. 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是否应得到重视长期以来, 我国大学对每一个受教育者, 对他们作为一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关注, 是被忽视和弱化了的。而一个把致力于民族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大学, 应该是既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同时也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因为社会就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 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就是为了每个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教育对每个“个体”的关注也在培育着每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 而非单一的。那么,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在大学里接受的培养也应该是多样的, 大学不培养单一类型的大学生。因此, 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 并根据个性需求的不同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在高等农业教育领域, 一方面需要部分从事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发明的研究型人才; 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掌握农业科技前沿知识和实用技术, 着重从事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还需要更多掌握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从事开发推广、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 从教育对象个体发展目标的角度

・85・

一、现代大学理念下本科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的偏差

1. 工具人是否应成为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

大学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几个世纪以来, 关于这一命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以理性主义哲学思想为代表的纽曼、洪堡、雅斯贝尔斯等学者都着重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vollstaendige menschen , 又译为) 或“完全的人”“全(t he whole man ) , 即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的目标

[1]不仅仅是传播事实和技能, 而且要造就全人。”所

谓“完人”就是有修养的人, 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实用主义或工具主义哲学思想的科尔、范・海斯等专家学者则强调大学应在培养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科尔提出:在当今社会, 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者和零售商, 不可避免地要为社会服务。大学应该为民主社会培养有效的公民, 这种有效的公民, 不但是一个积极的公民, 而且还是积极的生产者和积极的消费者。

这一关于人才培养终极目标的争论, 其实质是在探究:大学应该培养作为人的人还是制造工具? 延伸到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则体现为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长期施行的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 为实现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分类, 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对农业本科教育需求的不同, 针对未来就业发展趋向的不同, 可以把农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农业科学研究型人才、农业推广应用型人才、复合经营管理型人才、农业生产实践型人才等, 依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3. 不同院校之间的培养目标是否应保持一致从1998年到2004年, 我国普通高校全日制招生数从108万人增长到447万人,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我国已经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这种形势下, 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然出现变化, 不同院校的分化也逐渐加重。在我国, 。政策的原因, 同时, 表1 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06年) 高校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心系“三农”, 思想品德优良, 基础理论扎实,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先进的学习与研究方法、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 具有国际视野, 能够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某个领域发挥骨干作用的高水平本科人才。

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适应能力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适应国家和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化, 很大程度上, 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也与高等院校对现代大学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有关。以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例,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目前相当一部分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趋同。而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应从实际出发, 客观分析本校在国内的地位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 合理确定具有各自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于现代大学理念的

、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 确立道德作为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必须的。这一人才特征其实包含了三层含义:鲜明道德意识、人格健全、社会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 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给其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藉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 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 对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 才

[6]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对教育而

言, 道德应成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但20世纪下半叶以来, 社会道德问题和道德教育问题成为越来越引人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因为形形色色的道德问题被曝光, 象牙塔内所培养的人才如果在道德上是缺失的, 或许将带来更大更多的问题。综观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许多西方国家提出诸如“把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重新还给学校”之类的口号, 突出表现了全球对人类道德现状及前景的严重焦虑。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本身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且必须进行从未要求它实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 以使我们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 而注重深层次道德和精神问题。”

以农业院校为例, 农科本科人才培养不是要培养仅仅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工具人”, 而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人格健全是指农科本科人才不仅具有专业文化知识, 而且能够正确理解人生和社会问题, 应该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 是在人格中德智、体、美等因素和谐统一发展的, 具有诚信、爱心、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资料来源:各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评估报告。

・86・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公正和奉献精神, 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在民族利益、国家命运、百姓疾苦面前有清醒的认识, 能与人和谐共处, 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如此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也即许多学者提出的培养“全人”的目标, 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真正目的。

社会人则着重强调培养的本科人才要具有社会责任感, 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博耶在《学院———美国本科教育的经验》的报告中指出, 大学教育的目的重点应实行“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移”。“大学生学习的质量最终要根据毕业生是否愿意为社会和公民服务来衡量。”博耶指出“学, 生学习知识以及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 学生必须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运用他们已经获得知识来发现, 形成价值观, 的发展, 能力到承担责任。”, 农科大学生面临的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压力更大,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对农科类本科人才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如果不能成为负责任的社会人, 就无法承担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责任。农业行业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工作回报率低、周期长, 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无论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还是农业推广经营工作等, 都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心态和长久的责任心。

2. 具有持续学习发展能力的学习人

196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 ESCO ) 在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 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现代社会, 尽管人的一生中可能有若干时期需要做出特别的努力进行训练, 可能有些时期比其他时期学习更为有利, 但已“不可能有理由认为某个年龄阶段是专门用于教育的”“人们一致同意教育,

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人的一生之中”。现代社会, 知识总量急剧增大, 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 对于个体来说, 无论怎样增加在学校教育期间的知识学习容量, 都是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 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 学校再也不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基于此, 在现代大学理念的视野下, 本科人才应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学习人, 即在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 要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把这种学习能力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同样, 这一人才特征也包含两层含义: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 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农业学科,

对农业本科大学生而言, 无论是从事研究型工作, 还是从事生产实践经营工作, 都必须把握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脉搏, 只有具有持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 才可以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不被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所淘汰。

3. 具有宽厚专业背景的技术人

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 高深学问体现在大学探索和传播的各种知识之中, 但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当中。当然,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工具, 而是要使学生掌握生存、, 以达到全。“, 当真正反映事物本时。当这一过程完, 科学家的发现就转化为人文科学”, 高深的知识就转化为智慧。

以高等农业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为例, 无论是以专业人才为培养导向, 还是以通才为培养导向, 都应具有一定的农科专业背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多样的, 所以对农科人才所需要的农科专业背景的广博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 本研究中, 笔者借用通识一词来标记农科专业背景, 即应当如通识教育一样, 不在于受教育者学到多少农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在于其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已经开始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能在日后的发展中, 在需要相关知识时能恰当地运用。技术人是这一人才特征的另一定位, 由于农科专业的特殊性, 要求农科本科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 特别是在应用型农科本科人才培养中, 这一人才特征需求将更加明显。

三、构建适应现代大学理念的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核心地位的确立, 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更迫切需要大学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所言“: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处于危机之中。”这种危机更多的是指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明确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大学理念, 构建适应这种理

・87・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念的人才培养目标。

1. 大学目标功能:实现追求高深学问与服务社

素质, 还具有宽阔的人文精神底蕴。

3. 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

会的协调统一

大学既是知识的保管者, 又是知识的创造者, 同时它还是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和科学经验的主要工具。追求高深学问、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探讨一直是大学的目标, 但大学不能成为独立的象牙塔, 仅仅只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进行与社会经济和国家保持距离的纯理论科学研究和高深学问的探讨。大学只有承担更多的社会政治经济责任, 才更具有其存在的价值。现代大学理念就是要使追求高深学问和服务社会协调统一,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教育发展研究热点报告中所倡导的, 要建设新型的进取性大学, 量培训的地方, 活动中, 、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地方, 术革新与发明的地方; 一个基于质量和知识学习的地方, 特别向未来的毕业生灌输立志追求知识的理想; 一个把知识用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的地方; 一个鼓励和积极支持与工业和服务部门进行合作以促进

[7]

地区和国家经济进步的地方。

2. 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直存在着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冲突。这两种价

发展的和谐共赢

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能脱离社会成为真正的象牙塔, 但也不能就此转化为实现社会功利目标的工具。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 在实现大学教育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互融合的基础上, 有必要根据大学的差异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于承担精英教育的少数研究型大学, 更多的大学需要面对的是改变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 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分之一的学生考研究生, 三分之一的学生出国深造或到外资企业工作, 三分之一的学生分配到农业与生命科学有关的部门工作。而发展目标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北京农学院提出培养“弘扬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办学传统,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可以根据不同受教育对象对农科本科教育需求的不同, 进而对未来就业发展趋向的不同而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农业科学研究型人才、农业推广应用型人才、复合经营管理型人才、农业生产实践型人才等。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高校信息与动态简报,

2002, (8) :3.

[2] 杨叔子. 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

值观的背后是培养通才还是培养专才的矛盾。自由

教育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述, 自由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实际有用, 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 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自由) 与和谐发展。自由教育认为, 只有那些陶冶心灵、养成德行的学科才应列入教育内容。自由教育主要包含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专业教育是指专门化的系统知识的培训, 旨在为学生从事某项职业做准备。专业教育主要侧重指实用学科的内容, 更多的是指专业化的内容。

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现代大学理念的视野下, 简单割裂分析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都将使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错误的倾斜,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的职业需要使自由教育已不可能居主导地位, 一味强调专业教育将使大学生的价值观、科学观、社会观遭到削弱“, 知识被分割的支离破碎, 学科专业的划分过于狭窄”。因此, 构建现代大学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必须把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融合, 使大学培养的人才既有良好的科学知识・88・

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7210.

[3] 刁培萼. 教育文化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75276.

[4] 曾昭伦.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J].人民教育,

1952, (9) :629.

[5] 康健. “威斯康星思想”与当今高等教育改革[J].外国

教育, 1998, (4) :21225.

[6] 张艳. 农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5:38.

[7] 刘宝存. 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

比较教育研究, 2004, (9) :17222.

(本文责任编辑 骆四铭)

2008年12月高等教育研究Dec. ,2008

                          

第29卷 第12期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29 No. 12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郭 明 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我国大学

、受教育者的个性需。要以具有鲜明道德意识、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 具有宽厚专业背景的技术人作为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 将追求高深学问与服务社会协调统一起来, 实现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赢。

关键词:大学理念; 本科人才; 培养目标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8) 1220084205

R econsideration on training goal of undergraduates

from the vie w of the university ’s idea

GUO Ming 2shun

(S chool of Education , H uaz hong Universit y of Science &Technology , W uhan 430074, China )

Abstract :The core factor in t he university cult ure , t he university ’s idea , decides t he missio n and t he develop ment target of t he university. There are deviations in location for t raining goal of undergraduate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 namely , inst rumental man has be 2come t he training goal of modern university , individual requirement s of educatees haven ’t been valued , and training goal is consistent among universities. The talent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s should be :social man wit h sharp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healt hy personali 2ty , learning man wit h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ability , technical man wit h abundant profes 2sional background. Wit h t he const ructio n of t he t raining go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a 2dapting to modern university ’s idea , we should coordinate p ursuit s for profound knowledge and serving society , integrate lib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harmo 2nious win 2win between social needs and individual develop ment by diversifying talent t raining goal.

K ey w ords :university ’s idea ; undergraduate talent s ; t raining goal

收稿日期:2008210212

作者简介:郭明顺(1962-) , 男, 辽宁沈阳人, 沈阳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 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84・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 在社会不断发展变革中, 大学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适应社会对大学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责任。大学理念的演化深刻体现了高等教育基本哲学指导思想的变化, 以及大学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融合程度。

几个世纪的大学理念的演化变迁中, 大学最根本的职能和最核心的价值始终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 这也成为所有现代大学理念的基本出发点。现代社会中, 大学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 经济与技术发展不断提出新的任务, 社会和文化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大学被寄予极高的期望。如何在现代大学理念的视角下, 构建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

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课程、人文社科课程等都减少许多, 甚至被取消。“按照这种经过慎重考虑的教

学计划去学习, 学生毕业后, 即可以成为那一门的专

[2]

家, 立即可以担任起工程师或其他相当的职务”。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目光关注于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强调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本科教育的政策, 都从不同角度强调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02年11,7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 “21世纪中国问

[3]题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需要。

我国这种以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学教育在现实中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如文辅相先生系统总结了长期以来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普通教育目标淡化; 二是科学教育目标层次偏低; 三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4]

育分离; 四是个性发展受到忽视。”针对我国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培养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 忽视人文素质和个性发展的现状, 杨叔子先生在相关文章中提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 而非制器, 是培养高

[5]

级人才, 而非制造高档器材。”

2. 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是否应得到重视长期以来, 我国大学对每一个受教育者, 对他们作为一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关注, 是被忽视和弱化了的。而一个把致力于民族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大学, 应该是既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同时也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因为社会就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 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就是为了每个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教育对每个“个体”的关注也在培育着每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 而非单一的。那么,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在大学里接受的培养也应该是多样的, 大学不培养单一类型的大学生。因此, 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 并根据个性需求的不同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在高等农业教育领域, 一方面需要部分从事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发明的研究型人才; 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掌握农业科技前沿知识和实用技术, 着重从事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还需要更多掌握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从事开发推广、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 从教育对象个体发展目标的角度

・85・

一、现代大学理念下本科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的偏差

1. 工具人是否应成为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

大学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几个世纪以来, 关于这一命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以理性主义哲学思想为代表的纽曼、洪堡、雅斯贝尔斯等学者都着重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vollstaendige menschen , 又译为) 或“完全的人”“全(t he whole man ) , 即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的目标

[1]不仅仅是传播事实和技能, 而且要造就全人。”所

谓“完人”就是有修养的人, 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实用主义或工具主义哲学思想的科尔、范・海斯等专家学者则强调大学应在培养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科尔提出:在当今社会, 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者和零售商, 不可避免地要为社会服务。大学应该为民主社会培养有效的公民, 这种有效的公民, 不但是一个积极的公民, 而且还是积极的生产者和积极的消费者。

这一关于人才培养终极目标的争论, 其实质是在探究:大学应该培养作为人的人还是制造工具? 延伸到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则体现为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长期施行的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 为实现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分类, 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对农业本科教育需求的不同, 针对未来就业发展趋向的不同, 可以把农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农业科学研究型人才、农业推广应用型人才、复合经营管理型人才、农业生产实践型人才等, 依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3. 不同院校之间的培养目标是否应保持一致从1998年到2004年, 我国普通高校全日制招生数从108万人增长到447万人,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我国已经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这种形势下, 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然出现变化, 不同院校的分化也逐渐加重。在我国, 。政策的原因, 同时, 表1 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06年) 高校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心系“三农”, 思想品德优良, 基础理论扎实,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先进的学习与研究方法、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 具有国际视野, 能够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某个领域发挥骨干作用的高水平本科人才。

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适应能力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适应国家和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化, 很大程度上, 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也与高等院校对现代大学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有关。以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例,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目前相当一部分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趋同。而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应从实际出发, 客观分析本校在国内的地位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 合理确定具有各自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于现代大学理念的

、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 确立道德作为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必须的。这一人才特征其实包含了三层含义:鲜明道德意识、人格健全、社会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 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给其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藉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 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 对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 才

[6]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对教育而

言, 道德应成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但20世纪下半叶以来, 社会道德问题和道德教育问题成为越来越引人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因为形形色色的道德问题被曝光, 象牙塔内所培养的人才如果在道德上是缺失的, 或许将带来更大更多的问题。综观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许多西方国家提出诸如“把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重新还给学校”之类的口号, 突出表现了全球对人类道德现状及前景的严重焦虑。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本身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且必须进行从未要求它实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 以使我们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 而注重深层次道德和精神问题。”

以农业院校为例, 农科本科人才培养不是要培养仅仅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工具人”, 而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人格健全是指农科本科人才不仅具有专业文化知识, 而且能够正确理解人生和社会问题, 应该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 是在人格中德智、体、美等因素和谐统一发展的, 具有诚信、爱心、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资料来源:各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评估报告。

・86・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公正和奉献精神, 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在民族利益、国家命运、百姓疾苦面前有清醒的认识, 能与人和谐共处, 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如此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也即许多学者提出的培养“全人”的目标, 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真正目的。

社会人则着重强调培养的本科人才要具有社会责任感, 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博耶在《学院———美国本科教育的经验》的报告中指出, 大学教育的目的重点应实行“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移”。“大学生学习的质量最终要根据毕业生是否愿意为社会和公民服务来衡量。”博耶指出“学, 生学习知识以及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 学生必须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运用他们已经获得知识来发现, 形成价值观, 的发展, 能力到承担责任。”, 农科大学生面临的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压力更大,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对农科类本科人才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如果不能成为负责任的社会人, 就无法承担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责任。农业行业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工作回报率低、周期长, 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无论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还是农业推广经营工作等, 都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心态和长久的责任心。

2. 具有持续学习发展能力的学习人

196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 ESCO ) 在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 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现代社会, 尽管人的一生中可能有若干时期需要做出特别的努力进行训练, 可能有些时期比其他时期学习更为有利, 但已“不可能有理由认为某个年龄阶段是专门用于教育的”“人们一致同意教育,

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人的一生之中”。现代社会, 知识总量急剧增大, 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 对于个体来说, 无论怎样增加在学校教育期间的知识学习容量, 都是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 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 学校再也不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基于此, 在现代大学理念的视野下, 本科人才应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学习人, 即在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 要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把这种学习能力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同样, 这一人才特征也包含两层含义: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 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农业学科,

对农业本科大学生而言, 无论是从事研究型工作, 还是从事生产实践经营工作, 都必须把握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脉搏, 只有具有持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 才可以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不被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所淘汰。

3. 具有宽厚专业背景的技术人

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 高深学问体现在大学探索和传播的各种知识之中, 但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当中。当然,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工具, 而是要使学生掌握生存、, 以达到全。“, 当真正反映事物本时。当这一过程完, 科学家的发现就转化为人文科学”, 高深的知识就转化为智慧。

以高等农业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为例, 无论是以专业人才为培养导向, 还是以通才为培养导向, 都应具有一定的农科专业背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多样的, 所以对农科人才所需要的农科专业背景的广博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 本研究中, 笔者借用通识一词来标记农科专业背景, 即应当如通识教育一样, 不在于受教育者学到多少农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在于其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已经开始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能在日后的发展中, 在需要相关知识时能恰当地运用。技术人是这一人才特征的另一定位, 由于农科专业的特殊性, 要求农科本科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 特别是在应用型农科本科人才培养中, 这一人才特征需求将更加明显。

三、构建适应现代大学理念的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核心地位的确立, 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更迫切需要大学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所言“: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处于危机之中。”这种危机更多的是指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明确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大学理念, 构建适应这种理

・87・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念的人才培养目标。

1. 大学目标功能:实现追求高深学问与服务社

素质, 还具有宽阔的人文精神底蕴。

3. 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

会的协调统一

大学既是知识的保管者, 又是知识的创造者, 同时它还是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和科学经验的主要工具。追求高深学问、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探讨一直是大学的目标, 但大学不能成为独立的象牙塔, 仅仅只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进行与社会经济和国家保持距离的纯理论科学研究和高深学问的探讨。大学只有承担更多的社会政治经济责任, 才更具有其存在的价值。现代大学理念就是要使追求高深学问和服务社会协调统一,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教育发展研究热点报告中所倡导的, 要建设新型的进取性大学, 量培训的地方, 活动中, 、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地方, 术革新与发明的地方; 一个基于质量和知识学习的地方, 特别向未来的毕业生灌输立志追求知识的理想; 一个把知识用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的地方; 一个鼓励和积极支持与工业和服务部门进行合作以促进

[7]

地区和国家经济进步的地方。

2. 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直存在着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冲突。这两种价

发展的和谐共赢

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能脱离社会成为真正的象牙塔, 但也不能就此转化为实现社会功利目标的工具。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 在实现大学教育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互融合的基础上, 有必要根据大学的差异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于承担精英教育的少数研究型大学, 更多的大学需要面对的是改变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 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分之一的学生考研究生, 三分之一的学生出国深造或到外资企业工作, 三分之一的学生分配到农业与生命科学有关的部门工作。而发展目标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北京农学院提出培养“弘扬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办学传统,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可以根据不同受教育对象对农科本科教育需求的不同, 进而对未来就业发展趋向的不同而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农业科学研究型人才、农业推广应用型人才、复合经营管理型人才、农业生产实践型人才等。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高校信息与动态简报,

2002, (8) :3.

[2] 杨叔子. 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

值观的背后是培养通才还是培养专才的矛盾。自由

教育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述, 自由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实际有用, 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 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自由) 与和谐发展。自由教育认为, 只有那些陶冶心灵、养成德行的学科才应列入教育内容。自由教育主要包含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专业教育是指专门化的系统知识的培训, 旨在为学生从事某项职业做准备。专业教育主要侧重指实用学科的内容, 更多的是指专业化的内容。

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现代大学理念的视野下, 简单割裂分析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都将使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错误的倾斜,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的职业需要使自由教育已不可能居主导地位, 一味强调专业教育将使大学生的价值观、科学观、社会观遭到削弱“, 知识被分割的支离破碎, 学科专业的划分过于狭窄”。因此, 构建现代大学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必须把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融合, 使大学培养的人才既有良好的科学知识・88・

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7210.

[3] 刁培萼. 教育文化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75276.

[4] 曾昭伦.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J].人民教育,

1952, (9) :629.

[5] 康健. “威斯康星思想”与当今高等教育改革[J].外国

教育, 1998, (4) :21225.

[6] 张艳. 农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5:38.

[7] 刘宝存. 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

比较教育研究, 2004, (9) :17222.

(本文责任编辑 骆四铭)


相关内容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747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 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复旦大学历来重视教学文化的培育和传承.2000年,学校在教务处设立了教学研究办公室,通过教学研究和服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致力于构筑学校数字信息化教学体系,引导教师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融为一体,以更丰富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 ...

  • 本科毕业论文(教育学)1
  • 江西教育学院 函授学生毕业论文 题 目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反思性 专 业班 级学生姓名学 号 [1**********]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反思性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尝试着探索一种较为科学的.动态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为 ...

  • 职业技术教育学[316套]
  • 21世纪初欧盟VET政策研究 ICT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于现代职教路径 STC:21世纪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 WebLog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WY学习法中等职业学校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 "卫星式"校企合作中职办学模式研究--温州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启示 &quo ...

  • 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发展的实践路径 ---基于博耶的"多域学术观"
  • 一.问题的提出 姜洁 自2013年6月28日全国35家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单位共同组建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以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问题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

  • 培养舞蹈学人才的"试验田"
  • 摘要:舞蹈学是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的子学科之一.本文将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任务与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四个阶段相对应,审视舞蹈学专业如何形成以舞蹈历史与理论为支柱.舞蹈理论与实践交相呼应的专业特色和发展格局,反思本科四年的教与学,给舞蹈学专业的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借鉴. 关键词:舞蹈学;舞蹈历史理论; ...

  • 清华大学钱颖一院长谈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
  • 清华大学钱颖一院长谈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这个命题并不是我最先想出来的.1939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弗来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qu ...

  • 电子档案袋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比较研究_刘洋
  • [文章编号]1003-1553(电子档案袋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比较研究 刘 洋1,兰聪花2,马 炅1 (1. 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2.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工程系,甘肃兰州730050) [摘 要]在我国的传统教学评价中,对学习者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比 ...

  • 主旨报告2: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 李志义 1.概述 1.1 什么是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说是一个被经常使用,但没有准确界定或定义的概念.其含义往往取决于被引用的目的:或者被看成是一组要素,或者被看成是一种结构,或者被看成是二者的结合:或者被看成是静态的,或者被看成是动态的,或者被看成是二者的结合.我们借助于ISO9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