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

现研究

刘玉本

(滨州学院城市与环境系,256600,山东滨州)

摘要:随着十七大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生态文明素质培育已经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保护生态的迫切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现实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现可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惊醒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大学生抓起。

引言

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德育之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以期达到培养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最优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目的。

2005年1月15日,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在北京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环境公共政策论坛暨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研讨会。国内外各大高校环境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以及来自环保协会的众多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外学者和专家就如何促进我国环境公共政策制定和在高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一致认为,广泛、深入地开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教育,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基本国策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不仅要大力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更要大力加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环境普及教育,使各个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并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而且还要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备较高社会责任感,能全面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文明认知教育。首先是生态文明现状的认知。其次,生态科学的本知识的普及。(2)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3)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精神教育。乌晓梅在《把生态文明纳入德育教育范畴》中提出,生态文明教育应包括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党在十七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即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要求我们将生态文明提到战略高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生态文明纳入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人生观体系中指导我们的具体行动。我们要对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让大学生充分掌握生态文明知,热心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最终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对我国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现的研究进展

1.1 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000年,云南大学的环保学生社团唤青社在云南大学全校范围内就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内容主要是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知识、生态道德、绿色消费观等。调查的目的旨在以云大学生为例,分析我国大学生目前环保意识的状况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以促进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本次调查以学生宿舍为单位,随机发放,包括了各个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收回89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3%。此外,还对选修《人类生态学》28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作为本次调查的补充。从本次调查中的关于生态教育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生态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宣传为主,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在问及进入大学前,是否接受过有关环保的教育时,有889人回答,回答率为99.55%。其中,有47人选择从未接受过,有45人选择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分别占52.9%和50.6% ;占89.65%的797 人选择,知道一些零碎的知识。从选项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我国对于大学生公共生态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有890人回答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有关环保知识,从选择来看,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选择最多的为广播电视,占86.74%;其次为报刊杂志或书籍,占86.07% ;校园里的宣传栏和海报以及社会团体的宣传也占有比较重要的比例 ( 分别为54.61% 和50.22% ) 。大学生公共生态教育的薄弱,特别体现在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程度上。在自评你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程度时,答案呈正态分布。占52.48%的465人选择知之不多;有326人选择了解很少,占36.79%;选择很多和一无所知的各有22人和73人,分别占24.8%和82.4%。调查对象在进入大学后,大多数都参与过有关环保的活动。其中,参与最多的观看相关影片、展览或墙报,有603人选择该项,占有效回答的68.06%;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听环保讲座以及自己进行环保宣传的比例相对较小,依次30.02%、33.30%、15.12%。另有占15.46%的137人未参加过上述的任何活动。对选修人类生态学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对环保非常关注,但认为学校组织的活动少,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参与。校团委和学生社团唤青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学生渴望参与,也希望学校有关方面能多组织活动。公共场合不应乱扔垃圾,这是生态道德的体现。关于公共场合扔垃圾的问题,共有888人回答,其中,有1个回答相互矛盾,计为无效。在问及假如在公共场合,有垃圾要扔而又没有垃圾桶,你会1时,有644人选择一定要带到有垃圾桶的地方,占7454% ,与现实中的情况显然不符。另有占2072%的 179人选择如果那个环境很干净,就带到其它地方扔;如果那个环境很脏,就随地扔了。这一选项说明,在环境不干净的情况下,乱扔的现象也就更严重。当问及看到别人将垃圾随手扔掉,你怎么办时,在回答该题的864人中,只有不到10%人选择请他 ( 她) 捡起;有230人耸耸肩走开,占2668%;有254人选择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占2947%;最多的选择是在心里骂这个人,很想捡,但嫌脏,有292人,占3387%。

1.2 对云南四所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引起的思考*

2000年云南大学环保学生社团唤青社也对该校在校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2],这次共发问卷1000份,调查包含了大学生生态意识、环境知识、生态道德、绿色消

费观等内容。本文通过对云南省财贸学院、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楚雄师院等4所不同类型的高校,27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环境意识状况及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927份。回收率92 7%。大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远不够强,如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有309人选择了不知道或了解不多,占测评人数的 30.9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了解的仅占总人数的 40.1 %。对世界环境日是那一天,799人参与回答,128人未回答,回答正确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617 %,说明大学生公共环境教育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大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远不够强,如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有309人选择了不知道或了解不多,占测评人数的30 9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了解的仅占总人数的401 %。对世界环境日是那一天,799人参与回答,128人未回答,回答正确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617 %,说明大学生公共环境教育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如能源问题已为世人所关注,但仍有51 0%的学生选择对环境污染最小的是沼气,90 %的学生还认为是煤、煤气和柴。室内装修环境污染的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仍有377人认为石灰是引起的最大因素,旧报纸不能用来包食主要是因为铅的影响,但在此选项中仍有261位学生选择了其它。以上说明学生对在生活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有一定了解但还不够。

1.3中国大学生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分析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本次调查选择云南大学

2000~ 2003 4 个年级的本科生、2001~ 2003 3 个年级的硕士生以及博士生为调查对象[3]。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待生态旅游的态度、行为倾向、环境责任感、对当地社区发展的态度、对景区服务设施的要求、对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态度、对生态环境景区的认识等方面。调查问卷主体部分由18个陈述句组成,从各个角度了解被调查的青年学生的生态意识。问卷等级按照完全同意、同意、不同意也不反对、反对、强烈反对划分为5级,并利用5分制依次给这些选择赋值打分,即5为完全同意; 4 为同意; 3 为不同意也不反对; 2为反对; 1 为强烈反对。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等级,以表达他们对这些陈述句的赞同程度。然后,根据对每一个陈述句计算出全体被调查者的平均分数(均值) ,以了解他们坚持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标准的程度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其中,本科106人( 占412%,男生43人,女生63人) ,硕士生95人(占370% ,男生46 人,女生49 人) ,博士生56 人(占218% ,男生31 人,女生25人) 。综合大学生潜在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调查的5个方面数据,以5分制计,总平均得分为3990(若将5分制换以优、良和差三个等级计,已属于优等级)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初步判定,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旅游者整体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令人可喜。大学生此项调查平均分数为4136,其数值低于玉溪新平哀牢山生态旅游者的得分(4238)。这一结果的出现可能与大学生们的心理因素有关。在调查及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当地社区负有强烈责任感,但要承担起为社区作贡献的重任却感到知识不够。大学生们心理上的不自信可能影响了其关注社区并为社区做出贡献的实际行动。中国大学生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与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同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旅游者的特点,

具体总结如下:大学生生态旅游者具备较强的生态意识,同时,大学生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随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递增,且呈现出男女性别差异性。与国外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调查的对比研究表明,大学生维护环境倾向程度高于拉明顿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者(可能与调查样本的选取有关) 。大学生了解与学习生态旅游景区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愿望强烈,这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之一。

1.4大学生生态道德的现状及教育机制研究

以浙江省高校为例

本文以浙江省12所高校的1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4]。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67%,较为有效地保证了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调查的数据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当前我省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整体情况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行为和生态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生态道德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调研统计显示,当被问及哪一项是最关注的环境问题? 40.64%的人选择全球气候变暖,15.53%的人选择空气污染,11.91%的人选择水污染,14.26% 的人选择固体废弃物污染,8.30%的人选择土地荒漠化,

9.36% 的人选择生物多样性减少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73.83%的人选择愿意参加环保公益活动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的小范围的并且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研统计显示,当被问及如果在你身边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你会怎么做,11.70%的人选择及时制止,7.87%的人选择事不关己,无动于衷,80.43%的人选择心里谴责但不采取行动当被问及您是如何利用分类垃圾箱时,40.85% 的人选择知道分类标准并能严格遵守37.87%的人选择大致了解但并不经常遵守,13.83%的人选择稍微知道点分类标准,但不区分对待,7.45%的人选择根本不知道分类的标准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在生态道德行为方面的整体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同学们愿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并且很希望能够做一些有意义事情但是他们无意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却时有发生,如:攀折花木践踏草坪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乱扔、乱丢、乱倒等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因此,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方面的习惯和行为都有待进一步的养成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通过对人们进行系统的持续的引导,使人们遵循生态道德的基本准则和规范,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最终养成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习惯的教育活动调研统计显示,当被问及你是从什么渠道获取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时,15.32%的人选择学校课程,30.64%的人选择报刊杂志,29.36%的人选择电视广播,24.68%的人选择互联网当被问及你们学校是否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时,

3.83%的人选择有,很多,48.92%的人选择有,很少36.60% 的人选择不知道,10.85% 的人选择没有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生态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一,生态道德教育没有被纳入到道德教育的体系中,无论是教育内容的设计实施等,都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案其二,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课堂上单纯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生动的生态实践活动,不能让学生们体会到热爱自

然热爱生活的快乐。

1.5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道德教

育为例

2012年5月15日21日课题组对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5]。问卷样本配额采用按年级分层抽样法,问卷发放共1000份,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及以上,每个年级200份配额。另外,在问卷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尽量提高问卷测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科学地对被访者的背景资料进行了控制与筛选调查问卷由个人背景和问卷主体两大部36道选择题目组成第一部分是个人背景,包括被访者年级、性别、政治面貌等6个基本情况问题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括四个方面:(1)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调查;(2)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调查;(3)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方式调查;(4)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综合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7份,有效率占90.7%调查统计显示:所有被访者对空气污染指数的英文缩写和绿色食品指的是什么的回答正确率最高,分别为86. 11%和96. 03%,这与社会当前大力宣传大气污染与绿色环保正相关,说明政府的生态环保宣传对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具有作用;但是对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什么的回答正确率只有

26. 13%,其余几个问题的正确回答率都是在50%水平波动,说明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水准仍停留在浅显层次上;被访者的整体平均回答正确率为53. 85%,说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生态知识基础不扎实,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被访者都认为自己对生态问题很感兴趣保护生态与自己密切相关和自己的生态道德意识强(或比较强) ,回答的被访者人数分别有783人812人和856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6. 33%、 89. 53%和 4. 38%,说明被访者主观方面的生态道德意识水平高。但是,被访者对客观生态问题的回答,则反映出大学生客观生态道德意识水平较低,例如对个人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回答小或很小,几乎没有作用的人数为613,占67. 59%;对周围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只8人回答注意过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仅占总人数的9. 15%;对选购精美包装商品的态度的回答,选择反对或极力反对的人数为417,占45. 98%,不到总人数的一半调查统计显示:对你对周围人的不保护生态的行为怎么办回答,不管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和不会要求自己的行为,随大众人数分别为325人和33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5. 83% 和37. 27%;对你会尽量少用含磷洗衣粉吗和你是否有意识拒绝使用一次性产品的回答相差很大,被访者对前者的回答大多选择了一向如此或经常,但是对后者大多数人选择了偶尔和从不,所占比例达67. 59%,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被访者甚至认为一次性产品更卫生;关于废电池的处理回答扔进垃圾桶或随手扔掉的人数共有674人,比例为74. 31%;你是否会从人性角度关注小动物回答会,并收养过小动物或会,但不会收养的人数有475人,占52. 37% 这些数据都充分反映出被访者的生态道德行为存在失范,缺乏主动性,并存在认知误区,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仍处于被动阶段,生态道德认知与生态道德意识水平表现得较低。

1.6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需求、供给与对策

基于陕西省部分高校的调查

按照生态学知识的了解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行为的养成这一逻辑思路设计调查问卷[6]。然后选陕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14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275份,有效率90.07%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客观状况,当被问及您知道公民享有哪些环境权时,被调查者的选择是:不受噪音振动污染的权利,占68.55%;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占37.23%;呼吸新鲜清洁空气的权利,占45.08%;享有饮用清洁卫生水的权利,占54.39%;对污染破坏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占70.77%;16.15%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有哪些权利。另外,知道世界环境日和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大学生分别占被调查者的52.87%和83.08%,阅读过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瓦尔登湖、增长的极限等一批宣扬生态保护的经典著作的学生仅占被调查者的13.33%、6. 48% 17.83% 4.28%,还 64.71%的人没有读过以上任何一部作品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85.68%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危机,影响着人类的未来;54.32%的被调查者认同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大多数大学生意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其中62.82% 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17.45%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具体反映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21.86%的被调查者认为人是主体,应该改造利用自然;24.6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然是主体,人类应该顺从自然;56.4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然和人都是平等主体另外,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优先次序方面,5.7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优先发展经济,然后再保护生态;32.5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优先保护生态,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54.46%的被调查者认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应该兼顾进行。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已经抛弃了工业文明时期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依存相得益彰,98.28%的被调查者不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等;77.46%的被调查者赞成拒用超市塑料袋;90.12%的被调查者赞成禁食野生动物;94.36%的被调查者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62.56%的被调查者希望参加公益性的环保活动;86.14%的被调查者愿意做环保志愿者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不随地吐痰;超过80%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不在公共场合抽烟或大声喧哗;超过75%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不随便践踏草坪,游山玩水时不乱扔废弃物另外,78.36%的被调查者确认曾经主动关掉自习教室的灯管,82.4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按需要使用自来水调查发现,仅有28.88%的被调查者在购物时注意过商品是否有环保标志,15.32%的被调查者在洗衣服时注意过洗衣粉是否含磷成分,35.67%的被调查者到超市购物时拒绝使用过塑料袋。另外,在公益性生态保护活动的参与方面,大学生表现得也并不热心和积极,仅有11.84%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学校环保社团组织的活动,4.24%的被调查者参加过校外的公益性环保活动。

1.7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现状原因及对策

为充分反映我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6-9月对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及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7]。共发放问

卷1200份,回收1160份,最终保留1085份,有效回收率为90.42% [4]调查结论如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觉醒,但还不够健全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差异显著,存在人类中心主义(19.65%的调查对象)生态中心主义(18.86%的调查对象)和生态平等主义(61.49%的调查对象)三种生态伦理倾向,尚未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念大学生对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生态事件关注较少,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仅仅停留于表面,不能将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内在标准;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生态文明相关专业(如环境工程、生态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略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相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学校的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略高于未开设相关课程学校的学生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但还存在缺位现象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超前,生态文明行为滞后,生态文明意识还没有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大学生缺少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其生态文明行为以偶尔会做为主,坚持一直做的较少大学生中既存在保护生态环境勇于担当的积极环保行为,也存在对生态环境漠不关心消极观望现象(71.32%的调查对象面对他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选择不赞成那样做,但不会上去劝阻,15.46%的调查则认为与自己无关)导致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滞后的原因之一则是严重的消极从众心理(73%的调查对象),由于其不愿被他人视为异类,从而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没有采取积极主动保护环境的行为[6]部分大学生还未将生态文明意识直接转化为生态文明行动(49.14%的调查对象从未参加过任何公益性环保活动),观念与行为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较多(报刊杂志和宣传栏占 39.61%;网络占 23.50%;广播电视占13.46%;学校相关课程占9.43%;讲座报告会占6.76%;社会实践占7.34%),但较为零散;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后者尚未成为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接受度满意度并非很高(54.22% 的调查对象表示一般满意;15.64%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没有调查对象表示很满意)一些高校没有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程讲座,使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开展较少,且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1.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目前,区域内高校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类学校,无论是与生态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还是其它人文社科及理工类专业,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都较为欠缺[8]。高校普遍缺乏目标长远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规划,教育内容仅停留在自然科学的生态学课程和形势政策宣讲教育的层面上,生态人文教育内容缺乏,且教材内容陈旧,没有充分反映现代文化的创新;有些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仅仅依靠共青团组织的宣传和志愿者层面的活动。这些不全面、不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造成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和自觉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成效也有限。生态价值观,就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主要

目的在于让区域内大学生认识到: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多样性神圣不可侵犯;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离不开自然界这个良好的生存家园。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来讲,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国家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中,将课程学习评价分成3个组成部分:理论考核占50%,项目实践成绩占30%,考勤、平时作业、实训练习等占20%。项目实践成绩的评定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各占50%。小组成绩为小组中所有成员开发项目的考核成绩,包括各阶段成绩的平均值与最终答辩成绩;个人成绩为小组成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个人的考核成绩。度量因素包括个人分配工作量及难易程度、平时工作态度及项目汇报时表现等。这种评价体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教学效果明显。

1.9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

一直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极其重视,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实施[9]。一方面,“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干净的空气,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工作和学习”的呼声在社会上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的大学生已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3%左右,他们对环保责任的认知将对我国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有责任顺应时代的呼声,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而当前情况大学生环保责任意识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生态知识相当匮乏,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知识欠缺、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等。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也有以下三点:首先,整个社会和大众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不足,乃至于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没有足够的环保观念;其次,由于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未接受过专门有效的环保训练,大学生环保教育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再次,大学生的环保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嘴上,行动力远远不够。利用手机、电脑、阅览室等途径来获取课外知识是许多大学生不二选择,并且媒体一直是对他们进行号召的非常有效的工具。但目前我们社会媒体的绿色报道较少,因此笔者认为,一是有关媒体有必要效仿《南方周末》,通过每期推出的“绿色”刊面等一些固定版面和节目来全面介绍环境保护的知识;二是媒体有意识对学生减少某些时尚生活方式的宣传,尤其是那些以奢侈浪费和资源消耗为主题的话题,避免他们一方面喊。

着“环保”的口号,另一方面却在不知不觉地进行浪费行为。高校里的社团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并且一些环保社团正在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保护组织,并通过各类宣传和活动来推动环保事业。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些社团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责任认知。首先,可对这些环保社团进行较为专业化的指导,避免他们在成长期遭遇枯萎;其次,鼓励环保社团利用自己小、巧、智、精等特点展开操作性强、容易成功的活动,如办黑板报、建立环保网站、开通环保微博,在校园里组织绿植领养等活动;另外,要特别加强高校环保社团与民间环。

保社团的沟通,学习,与交流,逐步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高校环保队伍建设还体现在志愿者组织上。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让更多的人民看到了80后,90后志愿者们的笑容,“利他、自愿、不为报酬”的志愿者逐渐成为了一流行的团体,而在全国8000 万的环保志愿者中,青年大学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有必要要加快在大学校园里建设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队伍的步伐。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因势引导地加强对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们的培训;另一方面,可利用激励机制吸引大学生们热情投入,具体可借鉴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将一定的回报作为志愿服务的奖励,形成类似的奖励机制。

1.10. 浅析对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本文以辽宁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生态文明的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途径。本次调查时间为 2011 年12月,共发放调查问卷 500 份,回收 436 份。问卷共设有题目 10 题,涉及生态文明知识、观念、行为等方面。)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够全面。例如,在生态文明的提出上,能够回答“十七大”的比例较大,但是能完整说出生态文明范畴的比例明显减少。再如,对造成环境问题原因的回答中,多于 3/4 的学生选择了生活垃圾、废水废气,但选择人口问题及城市拥挤的学生不足半数。学生有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但其环保行为滞后于环保意识,同时其行为缺乏自主性。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建设生态文明,但是在回答“环境问题应由谁负责”时选择全体社会公民的仅为 22%。这说明,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良好行为对环境保护的积极面。同时,参与过环保公益活动的学生很少。值得欣慰的是,多数学生希望能加大对生态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并多开展相关活动,对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是比较高的。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当代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知识大多数是来源于影视作品和各类书籍,通过课堂掌握的知识少之又少。这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还远远不足。 [10]

1.11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初步研究 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反映社会道德水准和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11]。截止2008年,新疆师范大学共有26097名学生,其中研究有723名,普通本科生13819名,成教本专科有11555名。本次调查研究针对新疆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800份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是本研究的基础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08年2月至7月中旬。发放问卷的时段一般选在宿舍人数较多时间,或图书馆、食堂等随机的发放与回收。按照性别比例和年级确定具体样本量,最后到宿舍发放并回收问卷。发放时注意了分散性和随机性,并且提醒被调查者注意本次调查的严肃性,要求其实事求是地填写,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672份,回收率84%;其中有效问卷656份,有效率97. 6%。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强,有愿意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同学占51%。还有35%的大学生把环境教育误解为环境卫生、环境美化。58%的大学生认为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主依靠公众监督,29%的大学生认为依靠正规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95%的大学生认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说明他们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假如在某个公共场所,你把用过的

废纸、饮料瓶、一次性饭盒之类的东西要扔掉,但你却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请问你通常会怎么做随手扔掉( 13 人/ 2%) ;趁没人注意时扔掉( 20 人/ 3%) ;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 20人/ 3%) ;带回家( 39 人/ 6%) ;暂时拿( 46 人/ 7%) ;找到垃圾箱再扔( 348人/ 53%)。因此,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环保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大学生自身的环境意识也会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1.12贵州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本文以贵州省部分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态意识和高校的生态意识教育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12]。收回的419份有效问卷中,在问及你觉得你所处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怎样时,其中认为环境继续恶化的占65 . 03 %;在问及如果条件允许,是否愿意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时74. 22 %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有57 . 54 %的学生表示经常想过有关环境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多数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下面例举了调查问卷中的几个问题,从中也大致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生活中比较注重自身的行为,有生态环保意识,对生态方面的知识也有一些了解。题。在调查问卷中,70 . 68 %的学生对贵州省自然资源的情况有所了解。72. 50 %的学生认为以目前的情况,贵州省内的自然资源应该得到保护,而不是一味去开发。一方面学生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依然有40 . 63 % 的学生认为贵州省环境保护程度一般急迫, 8 . 68 %的学生认为贵州省环境保护程度不急迫。39 . 51 %的学生认为贵州省生态立省策略在生活环境中贯彻一般,不知道有这个口号,说明这种认识仅限于感性的层面,认识水平有待提升。对于贵阳地区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从初高中开始就从学校当中接受生态意识教育,高校当中也有生态教育的有关选修课程,而其他地州市则显得相当匮乏。在一些地方高校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很少有高校和生态相关的专业以及选修课程,也很少有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生对生态的了解鲜少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渠道获得的,这种现象尤其以地方师范类学校为甚。四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环境污染的治理瓶颈主要在于法律体制的不健全,教育宣传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响;大四学生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环境治理的瓶颈。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四学生看待问题时较理智。另外,文科生认为法律体制不健全,政策疲软和教育宣传匮乏影响环境污染治理的比例比理科生略大。这是由于文科生对受专业影响,对法律政策、政府宣传、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关注较多些。理科生更多看成是一项技术问题。

1.13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00年6月,我们对东北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如下:学生环境伦理意识较好[13]。所谓环境伦理,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究竟以何种关系相处的问题。许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人是宇宙中心,是万物主宰,信仰人类的价值和人的创造性潜力,自然界成了人类征服的对象。全球生态的恶化迫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究竟应该如何相处。

调查表明,广大同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其中 95%的调查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而仅有5% 还坚持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这表明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较强。学生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的了解不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大学生应当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有相当的了解。但调查显示,仅有33.13%的同学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80%的同学对环境科技常识仅仅是停留听说的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知,这就影响了同学对环境问题的判断,降低了对环境的敏感度。学生环境心理意识淡薄。环境心理意识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美的鉴赏和感悟,人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同时努力使环境意识转化为一种心理自觉,使人每时每地都感受着环保之必要的存在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自觉维护生存环境。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对环境要求较高,但不能形成一种心理自觉,不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总的来看,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同学虽有较明确的环保价值观念,但在行为上表现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的作用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也就是说,在知和行上差距较大。

1.14当前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 原因及对策探析

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对学生生态德育的培养笔者在2007年10月对上海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调查中发现[14]。很多学校都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态德育的培养,仅有4.1%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对生态德育很重视,31.8%的学生认为他们学校不重视,50.9%的学生认为其学校有所重视,但是重视程度不够虽然,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有的学校也陆续开展了一些相关课程,但是总体效果仍是不佳,要么就是课程的设置过于死板僵化,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么就是教授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相应的配套实践环节,结果只能使得这种教育流于形式. 学校生态德育氛围极度缺乏,学生生态意识淡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态知识是来源于学校,并且只有2.6%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好地掌握了生态知识,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态知识很匮乏同时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47.2%的学生认为消费物品(和服务)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经济的趋利性往往成为人们的主要思想和行为的目标,因而造成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这必然会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极度不好的影响. 学校生态德育跟家庭,社会教育相脱节,由此造成学生价值判断混乱的局面由于认知水平,利益得失以及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容易使学生在学校树立起来的价值观在家庭教育跟社会环境下发生转变或者就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价值观在家里被家长一句话就全盘否定掉了,于是便出现了价值混乱失范状态

1.15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 基于大学生对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为中心的专科学生现阶段对生态文明意识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概念的了解程度[15]。可

再生资源的分类情况日常生活中使用塑制品的机会,对政府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对高校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满随意度。大学生希望高校采用何种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等。此次问卷共发放1500份,回收1421份,有效率94.68% 其中大一年级共提交问卷601份,大二年级共提交问卷525份,校外其它院校同学共调查300人。被调查对象中采用不记名随机调查男女比例适中,校内被调查同学中包含本学院7个大小院系。问卷调查结果双人审查加使用软件进行计算统计分析数据准确率达84.68%。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绿色节能成了当今时代的热本话题,解决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根治思想。在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伟大使命。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中依旧存在少数大学生对社会的冷漠、毫不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也参与身边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活动。可见,在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上没有根治思想问题导致极少数大学生存在思想问题。没有将这些群众团结到共同创建生态文明家园的队伍当中去。他们有着最新的想法和见解。通过调查不难发现现在大学生希望以不同方式的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同的形式的学生团体有利于想法相同的大学生团结到一起,更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当然对于高校开展的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合理且支持高校继续开展内容新颖的理论知识教育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应该重视当今大学生想法。只有符合大学生想法的时间方案才能更好的被大学生所接受。

2 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现状况中好的方面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道德,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已经抛弃了工业文明时期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依存相得益彰,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生态保护的意识,赞成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做法,并愿意投身到生态保护实践之中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多数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观值得欣慰的是,多数学生希望能加大对生态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并多开展相关活动,对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是比较高的。

无论是专业、年级不同的大学生,还是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到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性,显示出关注环保、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大学生获取生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别,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获取生态方面的信息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学习年限的增长,大学生中的多数能清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了解到不能一味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的保护

3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现中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开设的课程较少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知,高达82.4%的同学进入大学后从未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或仅知道些零碎知识,6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55.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相应课程较少,52.7%的同学认为教师上课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说明目前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较少,生态文明教育没有满足大多数同学们的需求,生态文明教育还不完善。

3.2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调查中发现,高达92.6%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了解的不多、很少、甚至一无所知,50%的同学不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对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仅有38.2%的同学认为其破坏森林而不用。说明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比较重视理论知识,但仍比较缺乏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缺乏在生活中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意识。目前虽然大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对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人数极低。大部分同学忽略了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性。

3.3 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态度比较冷漠

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生态文明成了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同时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根治思想,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努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依旧存在少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冷漠,毫不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例如6.1%的同学对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不感兴趣,4.1%的同学对教师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活动。可见,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没有全面根治思想问题,还没有从思想上将大学生全面团结到共创生态文明的队伍中来。

3.4生态问题的滞后性和复杂性

生态危机的出现是经过长时间叠加,复合后逐渐形成的,即使破换生态的行为停止了,但其危害并不能立即停止,有的需要上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显现,这种滞后性使得高校忽视了生态德育的教育,另外,自然环境又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危机往往是有众多的程度不一性质各异的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这种复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生态德育的难度。

3.5. 传统文化的惯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明确的公私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私无公自我理性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在中国人中间代代传承,并不断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在面对一系列生态危机的时候,不少人总是认为是国家的事情,并且单靠自身的努力是无济于事的,于是依然我行我素,这对高校生态德育的开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4 改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现的途径

4.1 完善生态文明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因此学校有必要完善生态文明的课程设置,例如可以在本科专业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性质的公共课,并且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样每个专

业的学生都可以学到生态文明知识。还可以考虑增加生态文明类课程的课时量,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学习的深度。在生态文明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可以通过教研项目立项等途径鼓励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便确保生态文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此外,在普通课的讲授过程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为学生穿插讲解一些生态文明的常识性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4.2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心理教育,扩大学校的宣传力度

本次调查显示,在大学中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甚至是整个社会环境漠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表现的比较消极,忽视生态文明对自身和他人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心理教育消除部分同学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得这部分同学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次调查还发现,大学生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海报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仅占16.9%。因此,学校应扩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宣传栏中展示更多的生态文明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热情,以利于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氛围。

4.3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

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及其它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高校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这些实践活动中去,让大学生充分接触自然环境,实地考察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和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弥补长期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漏洞,增强学生独自面对不和谐现象时的应对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生态和谐的实践行为,也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4.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往往会导致人的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在校大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要优于其实际行动,和高校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制造机会使理论联系实践,让意识指导行为,再通过行为加深意识,并产生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多开展校园活动。可以组建专门的环保协会,负责组织各类活动) 可以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学校的评优体系中,在评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同时,增设“环保标兵”、“生态文明先进集体”等称号,以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各类环保活动中。

4.5建设生态型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良好

行为习惯。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其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绿色校园,在校园中建立起爱护花草、保护环境、尊重生态、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等优良传统,使校园文化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影子,让学生校园生活中时刻与生态文明相接触,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观念以及行为培养。古人云: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良好行为会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但如果身为师长,反而不能践行生态文明观,就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教师要注

重自己的生态文明观及行为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氛围,以更好的巩固教育成果。此外,要设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以监督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人是一种有惰性的动物,因此完整严格的监督体制是培养并深化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有力武器,可以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4.6大学生生态教育是国民生态素质提高的关键。

面对人类的生态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人类的文化已从人类历史上的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向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演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绿色文化手段就是依靠科学进步和普及教育,特别是普及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既是全民教育,又是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教育的对象除了广大的公众以外,尤其重要的是各级决策者和高层次的骨干人才。而大学正是为国家培养决策者和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摇篮,因而,大学生的生态教育是我国国民生态意识水平提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愉,周鸿. 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 2002) 02- 0061- 04

[2]韦薇1吴丹丹郭子义对云南四所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

的调查引起的思考[J]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9 - 0046 - 05

[3]钟洁,杨桂华,中国大学生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分析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J]旅游学刊;( 2005) 01- 0053- 05

[4胡榕,大学生生态道德的现状及教育机制研究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4 -04(32)-0103 - 02.

[5]董杜斌.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道德教育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6]刘建伟;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需求供给与对策基于陕西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兰州学刊;( 2012) 10 - 0166 - 06

[7]王淑英,孙克俭,郭岩.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 (2013) 01-0049-04.

[8]张志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科技教育,(2012)10(c) -0145-02

[9]陈张婷,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J]前沿探索.

[10]王秀玉. 浅析对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0104-03[11]阿斯卡尔江#司迪克,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初步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9)3-35-044-4.

[12]石 迪. 贵州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 2011) 04- 0043- 05

[13孙 萍 刘 钊. 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0065-2.

[14]张芳芳. 当前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 原因及对策探析[J]科学发展,( 2009 ) 20 0267 02

[15]蔡玉慧,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 基于大学生对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态文明调查报告][J]文化万象,(2012)10-0333-02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

现研究

刘玉本

(滨州学院城市与环境系,256600,山东滨州)

摘要:随着十七大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生态文明素质培育已经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保护生态的迫切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现实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现可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惊醒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大学生抓起。

引言

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德育之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以期达到培养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最优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目的。

2005年1月15日,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在北京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环境公共政策论坛暨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研讨会。国内外各大高校环境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以及来自环保协会的众多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外学者和专家就如何促进我国环境公共政策制定和在高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一致认为,广泛、深入地开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教育,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基本国策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不仅要大力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更要大力加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环境普及教育,使各个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并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而且还要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备较高社会责任感,能全面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文明认知教育。首先是生态文明现状的认知。其次,生态科学的本知识的普及。(2)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3)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精神教育。乌晓梅在《把生态文明纳入德育教育范畴》中提出,生态文明教育应包括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党在十七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即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要求我们将生态文明提到战略高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生态文明纳入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人生观体系中指导我们的具体行动。我们要对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让大学生充分掌握生态文明知,热心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最终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对我国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现的研究进展

1.1 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000年,云南大学的环保学生社团唤青社在云南大学全校范围内就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内容主要是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知识、生态道德、绿色消费观等。调查的目的旨在以云大学生为例,分析我国大学生目前环保意识的状况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以促进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本次调查以学生宿舍为单位,随机发放,包括了各个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收回89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3%。此外,还对选修《人类生态学》28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作为本次调查的补充。从本次调查中的关于生态教育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生态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宣传为主,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在问及进入大学前,是否接受过有关环保的教育时,有889人回答,回答率为99.55%。其中,有47人选择从未接受过,有45人选择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分别占52.9%和50.6% ;占89.65%的797 人选择,知道一些零碎的知识。从选项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我国对于大学生公共生态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有890人回答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有关环保知识,从选择来看,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选择最多的为广播电视,占86.74%;其次为报刊杂志或书籍,占86.07% ;校园里的宣传栏和海报以及社会团体的宣传也占有比较重要的比例 ( 分别为54.61% 和50.22% ) 。大学生公共生态教育的薄弱,特别体现在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程度上。在自评你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程度时,答案呈正态分布。占52.48%的465人选择知之不多;有326人选择了解很少,占36.79%;选择很多和一无所知的各有22人和73人,分别占24.8%和82.4%。调查对象在进入大学后,大多数都参与过有关环保的活动。其中,参与最多的观看相关影片、展览或墙报,有603人选择该项,占有效回答的68.06%;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听环保讲座以及自己进行环保宣传的比例相对较小,依次30.02%、33.30%、15.12%。另有占15.46%的137人未参加过上述的任何活动。对选修人类生态学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对环保非常关注,但认为学校组织的活动少,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参与。校团委和学生社团唤青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学生渴望参与,也希望学校有关方面能多组织活动。公共场合不应乱扔垃圾,这是生态道德的体现。关于公共场合扔垃圾的问题,共有888人回答,其中,有1个回答相互矛盾,计为无效。在问及假如在公共场合,有垃圾要扔而又没有垃圾桶,你会1时,有644人选择一定要带到有垃圾桶的地方,占7454% ,与现实中的情况显然不符。另有占2072%的 179人选择如果那个环境很干净,就带到其它地方扔;如果那个环境很脏,就随地扔了。这一选项说明,在环境不干净的情况下,乱扔的现象也就更严重。当问及看到别人将垃圾随手扔掉,你怎么办时,在回答该题的864人中,只有不到10%人选择请他 ( 她) 捡起;有230人耸耸肩走开,占2668%;有254人选择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占2947%;最多的选择是在心里骂这个人,很想捡,但嫌脏,有292人,占3387%。

1.2 对云南四所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引起的思考*

2000年云南大学环保学生社团唤青社也对该校在校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2],这次共发问卷1000份,调查包含了大学生生态意识、环境知识、生态道德、绿色消

费观等内容。本文通过对云南省财贸学院、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楚雄师院等4所不同类型的高校,27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环境意识状况及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927份。回收率92 7%。大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远不够强,如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有309人选择了不知道或了解不多,占测评人数的 30.9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了解的仅占总人数的 40.1 %。对世界环境日是那一天,799人参与回答,128人未回答,回答正确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617 %,说明大学生公共环境教育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大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远不够强,如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有309人选择了不知道或了解不多,占测评人数的30 9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了解的仅占总人数的401 %。对世界环境日是那一天,799人参与回答,128人未回答,回答正确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617 %,说明大学生公共环境教育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如能源问题已为世人所关注,但仍有51 0%的学生选择对环境污染最小的是沼气,90 %的学生还认为是煤、煤气和柴。室内装修环境污染的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仍有377人认为石灰是引起的最大因素,旧报纸不能用来包食主要是因为铅的影响,但在此选项中仍有261位学生选择了其它。以上说明学生对在生活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有一定了解但还不够。

1.3中国大学生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分析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本次调查选择云南大学

2000~ 2003 4 个年级的本科生、2001~ 2003 3 个年级的硕士生以及博士生为调查对象[3]。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待生态旅游的态度、行为倾向、环境责任感、对当地社区发展的态度、对景区服务设施的要求、对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态度、对生态环境景区的认识等方面。调查问卷主体部分由18个陈述句组成,从各个角度了解被调查的青年学生的生态意识。问卷等级按照完全同意、同意、不同意也不反对、反对、强烈反对划分为5级,并利用5分制依次给这些选择赋值打分,即5为完全同意; 4 为同意; 3 为不同意也不反对; 2为反对; 1 为强烈反对。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等级,以表达他们对这些陈述句的赞同程度。然后,根据对每一个陈述句计算出全体被调查者的平均分数(均值) ,以了解他们坚持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标准的程度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其中,本科106人( 占412%,男生43人,女生63人) ,硕士生95人(占370% ,男生46 人,女生49 人) ,博士生56 人(占218% ,男生31 人,女生25人) 。综合大学生潜在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调查的5个方面数据,以5分制计,总平均得分为3990(若将5分制换以优、良和差三个等级计,已属于优等级)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初步判定,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旅游者整体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令人可喜。大学生此项调查平均分数为4136,其数值低于玉溪新平哀牢山生态旅游者的得分(4238)。这一结果的出现可能与大学生们的心理因素有关。在调查及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当地社区负有强烈责任感,但要承担起为社区作贡献的重任却感到知识不够。大学生们心理上的不自信可能影响了其关注社区并为社区做出贡献的实际行动。中国大学生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与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同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旅游者的特点,

具体总结如下:大学生生态旅游者具备较强的生态意识,同时,大学生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随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递增,且呈现出男女性别差异性。与国外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调查的对比研究表明,大学生维护环境倾向程度高于拉明顿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者(可能与调查样本的选取有关) 。大学生了解与学习生态旅游景区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愿望强烈,这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之一。

1.4大学生生态道德的现状及教育机制研究

以浙江省高校为例

本文以浙江省12所高校的1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4]。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67%,较为有效地保证了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调查的数据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当前我省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整体情况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行为和生态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生态道德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调研统计显示,当被问及哪一项是最关注的环境问题? 40.64%的人选择全球气候变暖,15.53%的人选择空气污染,11.91%的人选择水污染,14.26% 的人选择固体废弃物污染,8.30%的人选择土地荒漠化,

9.36% 的人选择生物多样性减少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73.83%的人选择愿意参加环保公益活动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的小范围的并且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研统计显示,当被问及如果在你身边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你会怎么做,11.70%的人选择及时制止,7.87%的人选择事不关己,无动于衷,80.43%的人选择心里谴责但不采取行动当被问及您是如何利用分类垃圾箱时,40.85% 的人选择知道分类标准并能严格遵守37.87%的人选择大致了解但并不经常遵守,13.83%的人选择稍微知道点分类标准,但不区分对待,7.45%的人选择根本不知道分类的标准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在生态道德行为方面的整体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同学们愿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并且很希望能够做一些有意义事情但是他们无意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却时有发生,如:攀折花木践踏草坪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乱扔、乱丢、乱倒等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因此,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方面的习惯和行为都有待进一步的养成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通过对人们进行系统的持续的引导,使人们遵循生态道德的基本准则和规范,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最终养成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习惯的教育活动调研统计显示,当被问及你是从什么渠道获取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时,15.32%的人选择学校课程,30.64%的人选择报刊杂志,29.36%的人选择电视广播,24.68%的人选择互联网当被问及你们学校是否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时,

3.83%的人选择有,很多,48.92%的人选择有,很少36.60% 的人选择不知道,10.85% 的人选择没有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生态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一,生态道德教育没有被纳入到道德教育的体系中,无论是教育内容的设计实施等,都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案其二,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课堂上单纯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生动的生态实践活动,不能让学生们体会到热爱自

然热爱生活的快乐。

1.5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道德教

育为例

2012年5月15日21日课题组对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5]。问卷样本配额采用按年级分层抽样法,问卷发放共1000份,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及以上,每个年级200份配额。另外,在问卷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尽量提高问卷测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科学地对被访者的背景资料进行了控制与筛选调查问卷由个人背景和问卷主体两大部36道选择题目组成第一部分是个人背景,包括被访者年级、性别、政治面貌等6个基本情况问题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括四个方面:(1)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调查;(2)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调查;(3)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方式调查;(4)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综合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7份,有效率占90.7%调查统计显示:所有被访者对空气污染指数的英文缩写和绿色食品指的是什么的回答正确率最高,分别为86. 11%和96. 03%,这与社会当前大力宣传大气污染与绿色环保正相关,说明政府的生态环保宣传对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具有作用;但是对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什么的回答正确率只有

26. 13%,其余几个问题的正确回答率都是在50%水平波动,说明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水准仍停留在浅显层次上;被访者的整体平均回答正确率为53. 85%,说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生态知识基础不扎实,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被访者都认为自己对生态问题很感兴趣保护生态与自己密切相关和自己的生态道德意识强(或比较强) ,回答的被访者人数分别有783人812人和856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6. 33%、 89. 53%和 4. 38%,说明被访者主观方面的生态道德意识水平高。但是,被访者对客观生态问题的回答,则反映出大学生客观生态道德意识水平较低,例如对个人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回答小或很小,几乎没有作用的人数为613,占67. 59%;对周围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只8人回答注意过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仅占总人数的9. 15%;对选购精美包装商品的态度的回答,选择反对或极力反对的人数为417,占45. 98%,不到总人数的一半调查统计显示:对你对周围人的不保护生态的行为怎么办回答,不管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和不会要求自己的行为,随大众人数分别为325人和33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5. 83% 和37. 27%;对你会尽量少用含磷洗衣粉吗和你是否有意识拒绝使用一次性产品的回答相差很大,被访者对前者的回答大多选择了一向如此或经常,但是对后者大多数人选择了偶尔和从不,所占比例达67. 59%,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被访者甚至认为一次性产品更卫生;关于废电池的处理回答扔进垃圾桶或随手扔掉的人数共有674人,比例为74. 31%;你是否会从人性角度关注小动物回答会,并收养过小动物或会,但不会收养的人数有475人,占52. 37% 这些数据都充分反映出被访者的生态道德行为存在失范,缺乏主动性,并存在认知误区,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仍处于被动阶段,生态道德认知与生态道德意识水平表现得较低。

1.6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需求、供给与对策

基于陕西省部分高校的调查

按照生态学知识的了解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行为的养成这一逻辑思路设计调查问卷[6]。然后选陕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14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275份,有效率90.07%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客观状况,当被问及您知道公民享有哪些环境权时,被调查者的选择是:不受噪音振动污染的权利,占68.55%;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占37.23%;呼吸新鲜清洁空气的权利,占45.08%;享有饮用清洁卫生水的权利,占54.39%;对污染破坏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占70.77%;16.15%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有哪些权利。另外,知道世界环境日和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大学生分别占被调查者的52.87%和83.08%,阅读过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瓦尔登湖、增长的极限等一批宣扬生态保护的经典著作的学生仅占被调查者的13.33%、6. 48% 17.83% 4.28%,还 64.71%的人没有读过以上任何一部作品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85.68%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危机,影响着人类的未来;54.32%的被调查者认同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大多数大学生意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其中62.82% 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17.45%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具体反映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21.86%的被调查者认为人是主体,应该改造利用自然;24.6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然是主体,人类应该顺从自然;56.4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然和人都是平等主体另外,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优先次序方面,5.7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优先发展经济,然后再保护生态;32.5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优先保护生态,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54.46%的被调查者认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应该兼顾进行。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已经抛弃了工业文明时期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依存相得益彰,98.28%的被调查者不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等;77.46%的被调查者赞成拒用超市塑料袋;90.12%的被调查者赞成禁食野生动物;94.36%的被调查者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62.56%的被调查者希望参加公益性的环保活动;86.14%的被调查者愿意做环保志愿者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不随地吐痰;超过80%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不在公共场合抽烟或大声喧哗;超过75%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不随便践踏草坪,游山玩水时不乱扔废弃物另外,78.36%的被调查者确认曾经主动关掉自习教室的灯管,82.4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按需要使用自来水调查发现,仅有28.88%的被调查者在购物时注意过商品是否有环保标志,15.32%的被调查者在洗衣服时注意过洗衣粉是否含磷成分,35.67%的被调查者到超市购物时拒绝使用过塑料袋。另外,在公益性生态保护活动的参与方面,大学生表现得也并不热心和积极,仅有11.84%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学校环保社团组织的活动,4.24%的被调查者参加过校外的公益性环保活动。

1.7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现状原因及对策

为充分反映我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6-9月对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及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7]。共发放问

卷1200份,回收1160份,最终保留1085份,有效回收率为90.42% [4]调查结论如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觉醒,但还不够健全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差异显著,存在人类中心主义(19.65%的调查对象)生态中心主义(18.86%的调查对象)和生态平等主义(61.49%的调查对象)三种生态伦理倾向,尚未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念大学生对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生态事件关注较少,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仅仅停留于表面,不能将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内在标准;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生态文明相关专业(如环境工程、生态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略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相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学校的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略高于未开设相关课程学校的学生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但还存在缺位现象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超前,生态文明行为滞后,生态文明意识还没有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大学生缺少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其生态文明行为以偶尔会做为主,坚持一直做的较少大学生中既存在保护生态环境勇于担当的积极环保行为,也存在对生态环境漠不关心消极观望现象(71.32%的调查对象面对他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选择不赞成那样做,但不会上去劝阻,15.46%的调查则认为与自己无关)导致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滞后的原因之一则是严重的消极从众心理(73%的调查对象),由于其不愿被他人视为异类,从而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没有采取积极主动保护环境的行为[6]部分大学生还未将生态文明意识直接转化为生态文明行动(49.14%的调查对象从未参加过任何公益性环保活动),观念与行为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较多(报刊杂志和宣传栏占 39.61%;网络占 23.50%;广播电视占13.46%;学校相关课程占9.43%;讲座报告会占6.76%;社会实践占7.34%),但较为零散;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后者尚未成为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接受度满意度并非很高(54.22% 的调查对象表示一般满意;15.64%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没有调查对象表示很满意)一些高校没有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程讲座,使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开展较少,且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1.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目前,区域内高校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类学校,无论是与生态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还是其它人文社科及理工类专业,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都较为欠缺[8]。高校普遍缺乏目标长远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规划,教育内容仅停留在自然科学的生态学课程和形势政策宣讲教育的层面上,生态人文教育内容缺乏,且教材内容陈旧,没有充分反映现代文化的创新;有些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仅仅依靠共青团组织的宣传和志愿者层面的活动。这些不全面、不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造成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和自觉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成效也有限。生态价值观,就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主要

目的在于让区域内大学生认识到: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多样性神圣不可侵犯;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离不开自然界这个良好的生存家园。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来讲,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国家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中,将课程学习评价分成3个组成部分:理论考核占50%,项目实践成绩占30%,考勤、平时作业、实训练习等占20%。项目实践成绩的评定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各占50%。小组成绩为小组中所有成员开发项目的考核成绩,包括各阶段成绩的平均值与最终答辩成绩;个人成绩为小组成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个人的考核成绩。度量因素包括个人分配工作量及难易程度、平时工作态度及项目汇报时表现等。这种评价体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教学效果明显。

1.9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

一直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极其重视,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实施[9]。一方面,“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干净的空气,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工作和学习”的呼声在社会上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的大学生已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3%左右,他们对环保责任的认知将对我国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有责任顺应时代的呼声,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而当前情况大学生环保责任意识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生态知识相当匮乏,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知识欠缺、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等。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也有以下三点:首先,整个社会和大众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不足,乃至于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没有足够的环保观念;其次,由于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未接受过专门有效的环保训练,大学生环保教育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再次,大学生的环保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嘴上,行动力远远不够。利用手机、电脑、阅览室等途径来获取课外知识是许多大学生不二选择,并且媒体一直是对他们进行号召的非常有效的工具。但目前我们社会媒体的绿色报道较少,因此笔者认为,一是有关媒体有必要效仿《南方周末》,通过每期推出的“绿色”刊面等一些固定版面和节目来全面介绍环境保护的知识;二是媒体有意识对学生减少某些时尚生活方式的宣传,尤其是那些以奢侈浪费和资源消耗为主题的话题,避免他们一方面喊。

着“环保”的口号,另一方面却在不知不觉地进行浪费行为。高校里的社团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并且一些环保社团正在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保护组织,并通过各类宣传和活动来推动环保事业。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些社团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责任认知。首先,可对这些环保社团进行较为专业化的指导,避免他们在成长期遭遇枯萎;其次,鼓励环保社团利用自己小、巧、智、精等特点展开操作性强、容易成功的活动,如办黑板报、建立环保网站、开通环保微博,在校园里组织绿植领养等活动;另外,要特别加强高校环保社团与民间环。

保社团的沟通,学习,与交流,逐步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高校环保队伍建设还体现在志愿者组织上。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让更多的人民看到了80后,90后志愿者们的笑容,“利他、自愿、不为报酬”的志愿者逐渐成为了一流行的团体,而在全国8000 万的环保志愿者中,青年大学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有必要要加快在大学校园里建设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队伍的步伐。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因势引导地加强对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们的培训;另一方面,可利用激励机制吸引大学生们热情投入,具体可借鉴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将一定的回报作为志愿服务的奖励,形成类似的奖励机制。

1.10. 浅析对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本文以辽宁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生态文明的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途径。本次调查时间为 2011 年12月,共发放调查问卷 500 份,回收 436 份。问卷共设有题目 10 题,涉及生态文明知识、观念、行为等方面。)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够全面。例如,在生态文明的提出上,能够回答“十七大”的比例较大,但是能完整说出生态文明范畴的比例明显减少。再如,对造成环境问题原因的回答中,多于 3/4 的学生选择了生活垃圾、废水废气,但选择人口问题及城市拥挤的学生不足半数。学生有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但其环保行为滞后于环保意识,同时其行为缺乏自主性。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建设生态文明,但是在回答“环境问题应由谁负责”时选择全体社会公民的仅为 22%。这说明,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良好行为对环境保护的积极面。同时,参与过环保公益活动的学生很少。值得欣慰的是,多数学生希望能加大对生态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并多开展相关活动,对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是比较高的。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当代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知识大多数是来源于影视作品和各类书籍,通过课堂掌握的知识少之又少。这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还远远不足。 [10]

1.11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初步研究 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反映社会道德水准和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11]。截止2008年,新疆师范大学共有26097名学生,其中研究有723名,普通本科生13819名,成教本专科有11555名。本次调查研究针对新疆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800份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是本研究的基础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08年2月至7月中旬。发放问卷的时段一般选在宿舍人数较多时间,或图书馆、食堂等随机的发放与回收。按照性别比例和年级确定具体样本量,最后到宿舍发放并回收问卷。发放时注意了分散性和随机性,并且提醒被调查者注意本次调查的严肃性,要求其实事求是地填写,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672份,回收率84%;其中有效问卷656份,有效率97. 6%。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强,有愿意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的同学占51%。还有35%的大学生把环境教育误解为环境卫生、环境美化。58%的大学生认为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主依靠公众监督,29%的大学生认为依靠正规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95%的大学生认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说明他们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假如在某个公共场所,你把用过的

废纸、饮料瓶、一次性饭盒之类的东西要扔掉,但你却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请问你通常会怎么做随手扔掉( 13 人/ 2%) ;趁没人注意时扔掉( 20 人/ 3%) ;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 20人/ 3%) ;带回家( 39 人/ 6%) ;暂时拿( 46 人/ 7%) ;找到垃圾箱再扔( 348人/ 53%)。因此,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环保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大学生自身的环境意识也会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1.12贵州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本文以贵州省部分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态意识和高校的生态意识教育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12]。收回的419份有效问卷中,在问及你觉得你所处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怎样时,其中认为环境继续恶化的占65 . 03 %;在问及如果条件允许,是否愿意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时74. 22 %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有57 . 54 %的学生表示经常想过有关环境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多数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下面例举了调查问卷中的几个问题,从中也大致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生活中比较注重自身的行为,有生态环保意识,对生态方面的知识也有一些了解。题。在调查问卷中,70 . 68 %的学生对贵州省自然资源的情况有所了解。72. 50 %的学生认为以目前的情况,贵州省内的自然资源应该得到保护,而不是一味去开发。一方面学生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依然有40 . 63 % 的学生认为贵州省环境保护程度一般急迫, 8 . 68 %的学生认为贵州省环境保护程度不急迫。39 . 51 %的学生认为贵州省生态立省策略在生活环境中贯彻一般,不知道有这个口号,说明这种认识仅限于感性的层面,认识水平有待提升。对于贵阳地区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从初高中开始就从学校当中接受生态意识教育,高校当中也有生态教育的有关选修课程,而其他地州市则显得相当匮乏。在一些地方高校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很少有高校和生态相关的专业以及选修课程,也很少有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生对生态的了解鲜少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渠道获得的,这种现象尤其以地方师范类学校为甚。四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环境污染的治理瓶颈主要在于法律体制的不健全,教育宣传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响;大四学生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环境治理的瓶颈。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四学生看待问题时较理智。另外,文科生认为法律体制不健全,政策疲软和教育宣传匮乏影响环境污染治理的比例比理科生略大。这是由于文科生对受专业影响,对法律政策、政府宣传、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关注较多些。理科生更多看成是一项技术问题。

1.13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00年6月,我们对东北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如下:学生环境伦理意识较好[13]。所谓环境伦理,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究竟以何种关系相处的问题。许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人是宇宙中心,是万物主宰,信仰人类的价值和人的创造性潜力,自然界成了人类征服的对象。全球生态的恶化迫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究竟应该如何相处。

调查表明,广大同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其中 95%的调查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而仅有5% 还坚持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这表明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较强。学生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的了解不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大学生应当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有相当的了解。但调查显示,仅有33.13%的同学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80%的同学对环境科技常识仅仅是停留听说的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知,这就影响了同学对环境问题的判断,降低了对环境的敏感度。学生环境心理意识淡薄。环境心理意识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美的鉴赏和感悟,人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同时努力使环境意识转化为一种心理自觉,使人每时每地都感受着环保之必要的存在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自觉维护生存环境。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对环境要求较高,但不能形成一种心理自觉,不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总的来看,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同学虽有较明确的环保价值观念,但在行为上表现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的作用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也就是说,在知和行上差距较大。

1.14当前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 原因及对策探析

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对学生生态德育的培养笔者在2007年10月对上海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调查中发现[14]。很多学校都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态德育的培养,仅有4.1%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对生态德育很重视,31.8%的学生认为他们学校不重视,50.9%的学生认为其学校有所重视,但是重视程度不够虽然,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有的学校也陆续开展了一些相关课程,但是总体效果仍是不佳,要么就是课程的设置过于死板僵化,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么就是教授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相应的配套实践环节,结果只能使得这种教育流于形式. 学校生态德育氛围极度缺乏,学生生态意识淡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态知识是来源于学校,并且只有2.6%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好地掌握了生态知识,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态知识很匮乏同时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47.2%的学生认为消费物品(和服务)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经济的趋利性往往成为人们的主要思想和行为的目标,因而造成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这必然会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极度不好的影响. 学校生态德育跟家庭,社会教育相脱节,由此造成学生价值判断混乱的局面由于认知水平,利益得失以及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容易使学生在学校树立起来的价值观在家庭教育跟社会环境下发生转变或者就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价值观在家里被家长一句话就全盘否定掉了,于是便出现了价值混乱失范状态

1.15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 基于大学生对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为中心的专科学生现阶段对生态文明意识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概念的了解程度[15]。可

再生资源的分类情况日常生活中使用塑制品的机会,对政府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对高校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满随意度。大学生希望高校采用何种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等。此次问卷共发放1500份,回收1421份,有效率94.68% 其中大一年级共提交问卷601份,大二年级共提交问卷525份,校外其它院校同学共调查300人。被调查对象中采用不记名随机调查男女比例适中,校内被调查同学中包含本学院7个大小院系。问卷调查结果双人审查加使用软件进行计算统计分析数据准确率达84.68%。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绿色节能成了当今时代的热本话题,解决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根治思想。在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伟大使命。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中依旧存在少数大学生对社会的冷漠、毫不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也参与身边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活动。可见,在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上没有根治思想问题导致极少数大学生存在思想问题。没有将这些群众团结到共同创建生态文明家园的队伍当中去。他们有着最新的想法和见解。通过调查不难发现现在大学生希望以不同方式的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同的形式的学生团体有利于想法相同的大学生团结到一起,更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当然对于高校开展的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合理且支持高校继续开展内容新颖的理论知识教育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应该重视当今大学生想法。只有符合大学生想法的时间方案才能更好的被大学生所接受。

2 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现状况中好的方面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道德,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已经抛弃了工业文明时期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依存相得益彰,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生态保护的意识,赞成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做法,并愿意投身到生态保护实践之中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多数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观值得欣慰的是,多数学生希望能加大对生态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并多开展相关活动,对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是比较高的。

无论是专业、年级不同的大学生,还是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到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性,显示出关注环保、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大学生获取生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别,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获取生态方面的信息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学习年限的增长,大学生中的多数能清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了解到不能一味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的保护

3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现中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开设的课程较少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知,高达82.4%的同学进入大学后从未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或仅知道些零碎知识,6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55.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相应课程较少,52.7%的同学认为教师上课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说明目前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较少,生态文明教育没有满足大多数同学们的需求,生态文明教育还不完善。

3.2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调查中发现,高达92.6%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了解的不多、很少、甚至一无所知,50%的同学不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对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仅有38.2%的同学认为其破坏森林而不用。说明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比较重视理论知识,但仍比较缺乏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缺乏在生活中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意识。目前虽然大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对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人数极低。大部分同学忽略了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性。

3.3 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态度比较冷漠

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生态文明成了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同时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根治思想,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努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依旧存在少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冷漠,毫不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例如6.1%的同学对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不感兴趣,4.1%的同学对教师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活动。可见,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没有全面根治思想问题,还没有从思想上将大学生全面团结到共创生态文明的队伍中来。

3.4生态问题的滞后性和复杂性

生态危机的出现是经过长时间叠加,复合后逐渐形成的,即使破换生态的行为停止了,但其危害并不能立即停止,有的需要上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显现,这种滞后性使得高校忽视了生态德育的教育,另外,自然环境又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危机往往是有众多的程度不一性质各异的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这种复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生态德育的难度。

3.5. 传统文化的惯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明确的公私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私无公自我理性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在中国人中间代代传承,并不断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在面对一系列生态危机的时候,不少人总是认为是国家的事情,并且单靠自身的努力是无济于事的,于是依然我行我素,这对高校生态德育的开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4 改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施程度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化表现的途径

4.1 完善生态文明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因此学校有必要完善生态文明的课程设置,例如可以在本科专业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性质的公共课,并且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样每个专

业的学生都可以学到生态文明知识。还可以考虑增加生态文明类课程的课时量,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学习的深度。在生态文明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可以通过教研项目立项等途径鼓励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便确保生态文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此外,在普通课的讲授过程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为学生穿插讲解一些生态文明的常识性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4.2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心理教育,扩大学校的宣传力度

本次调查显示,在大学中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甚至是整个社会环境漠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表现的比较消极,忽视生态文明对自身和他人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心理教育消除部分同学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得这部分同学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次调查还发现,大学生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海报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仅占16.9%。因此,学校应扩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宣传栏中展示更多的生态文明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热情,以利于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氛围。

4.3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

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及其它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高校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这些实践活动中去,让大学生充分接触自然环境,实地考察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和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弥补长期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漏洞,增强学生独自面对不和谐现象时的应对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生态和谐的实践行为,也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4.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往往会导致人的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在校大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要优于其实际行动,和高校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制造机会使理论联系实践,让意识指导行为,再通过行为加深意识,并产生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多开展校园活动。可以组建专门的环保协会,负责组织各类活动) 可以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学校的评优体系中,在评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同时,增设“环保标兵”、“生态文明先进集体”等称号,以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各类环保活动中。

4.5建设生态型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良好

行为习惯。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其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绿色校园,在校园中建立起爱护花草、保护环境、尊重生态、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等优良传统,使校园文化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影子,让学生校园生活中时刻与生态文明相接触,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观念以及行为培养。古人云: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良好行为会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但如果身为师长,反而不能践行生态文明观,就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教师要注

重自己的生态文明观及行为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氛围,以更好的巩固教育成果。此外,要设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以监督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人是一种有惰性的动物,因此完整严格的监督体制是培养并深化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有力武器,可以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4.6大学生生态教育是国民生态素质提高的关键。

面对人类的生态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人类的文化已从人类历史上的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向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演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绿色文化手段就是依靠科学进步和普及教育,特别是普及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既是全民教育,又是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教育的对象除了广大的公众以外,尤其重要的是各级决策者和高层次的骨干人才。而大学正是为国家培养决策者和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摇篮,因而,大学生的生态教育是我国国民生态意识水平提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愉,周鸿. 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 2002) 02- 0061- 04

[2]韦薇1吴丹丹郭子义对云南四所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

的调查引起的思考[J]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9 - 0046 - 05

[3]钟洁,杨桂华,中国大学生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分析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J]旅游学刊;( 2005) 01- 0053- 05

[4胡榕,大学生生态道德的现状及教育机制研究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4 -04(32)-0103 - 02.

[5]董杜斌.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道德教育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6]刘建伟;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需求供给与对策基于陕西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兰州学刊;( 2012) 10 - 0166 - 06

[7]王淑英,孙克俭,郭岩.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 (2013) 01-0049-04.

[8]张志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科技教育,(2012)10(c) -0145-02

[9]陈张婷,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J]前沿探索.

[10]王秀玉. 浅析对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0104-03[11]阿斯卡尔江#司迪克,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初步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9)3-35-044-4.

[12]石 迪. 贵州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 2011) 04- 0043- 05

[13孙 萍 刘 钊. 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0065-2.

[14]张芳芳. 当前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 原因及对策探析[J]科学发展,( 2009 ) 20 0267 02

[15]蔡玉慧,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 基于大学生对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态文明调查报告][J]文化万象,(2012)10-0333-02


相关内容

  •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综述 唐春夏 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与区域发展 S20115208 摘要: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自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本文从农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如何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综述 ...

  •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_基于内容分析法
  • 资源 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专辑 Special edition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 ■ 李华姣/安海忠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2.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 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 ...

  •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评价和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前沿与热点.此文将梳理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思想和内涵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简要分析目前国内外的指标体系:综合国内外的评价方法,归纳为社会经济法.生态学方法.系统学方法与新兴方法并描 ...

  • 如何写文献述评
  • 如何写出文献述评 文献综述的类型.特点及作用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

  • 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韩文艺 (武汉轻工大学,武汉430023)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综述通过对近年来研究新型城镇化的论文进行总结,梳理了中国学界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 -------- ...

  •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 2012年5月第31卷第3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SocialSciencesEdition)May.2012Vol.31No.3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周常春,杨光明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 ...

  • 2013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要求
  • 共青团山东交通学院委员会文件 鲁交院团发„2012‟115号 山东交通学院团委关于组织开展2013年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 各学院分团委(团总支).学生会.社团联合会: -------------------------------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挥好实践育人作用,引导广大团员青 ...

  •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
  • 论文题目:关于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的文献综述 专 业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 学位层次 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 潘 雪 丽 学生学号 [1**********]9 任课教师 来仪教授 关于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的文献综述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潘雪丽 [1**********]9 摘 要:随 ...

  • iData_国内_宜居城市_概念研究综述_赵勇
  • 总第147期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10-0076-04 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 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赵 勇 [摘 要] 对国内宜居城市的概念研究进行了描述,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