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推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基层农业推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农业推广工作是一项具有大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社会经济工作,对农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农业推广组织是各级农业推广组织联系农民的纽带,与农民关系密切,是农业推广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的问题不少,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探索并制定合理的策略对促进农业推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推广、推广体系、对策

1 引言

农业推广是指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原理和农业社会科学原理,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信息,扩散、并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把潜在生产力尽快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专门化活动。[1]农业推广工作是一项具有大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社会经济工作,对农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广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通过分析探索并制定策略对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基层农技推广组织是各级农业推广组织联系农民的纽带,与农民关系密切,在农民中有威信,是农业推广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抓好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对完善我国农业推广网络,完成推广目标和任务起到积极的作用。[2]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的问题不少,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推广机构设置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农业推广科技投资机制不健全,供给严重不足;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科研、教育、推广协调困难;同时由于基层推广组织在提供推广服务时存在偏重自身经济利益的倾向,难以共同发挥农业推广的作用要搞好农业推广下作首先要强化政府调控,改善农业推广宏观环境,加人政府投入,完善筹资渠道: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推广人员,同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下作,提高农民科技接受率,使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社会化[3]。

2 基层农业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业推广体系,其结构与功能、推广目标主要体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4]。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是

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依靠力量。我国农业推广事业自解放以来发展很快,推广网络建设较全面,但这些推广网络均局限于县级以上国家兴办的推广机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最基层推广网络建设不完善,国家投入少,也没有政策扶持。而它们恰恰是支撑我国农业推广整个体系的强大基础,是联系千家万户、宣传科技知识、落实新技术新成果的最基层服务组织。它们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农业推广效益大小和成果推广速度[6]。

尤其县、乡两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贴近农村、面对农民,在农技推广体系中起着联系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一直存在不足,被多方关注和呼吁,国家还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进行依法保护,相关部门先后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建设。从实践来看,基层队伍不稳、保障措施不力、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工作和生活条件急待改善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

现在的农技推广机构是根据以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按照行政区域设置、计划模式运行、行政方式管理逐级建立起来的,与过去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县级都设立了推广机构,在乡镇级形成了“一乡一站”的格局。这种格局在基层存在不少弊端,以乡镇农技站问题最突出,使乡镇农技站机构分散、力量单薄、服务范围狭小、整体功能不强。主要表现为:事企不分,职能萎缩;工资没有保障,队伍不稳;债务沉重,官司不断;队伍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管理脱节,工作难成体系。

2.2 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

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推广事业的兴衰和推广工作的效益。但由于受当前教育体制的限制,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学科较为单一,所学的知识过细过窄,远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刚毕业从事农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只有书本知识,只会空谈理论,不会调查研究,不会动手实践,更不会亲自试验示范,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

2.3 经营与推广不协调,又是农业推广工作的突出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经营服务正式走进农技推广,并得到《农业推广法》的法律保证。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农技推广人员在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中把握不住自己,为金钱所困,一心搞经营而忽略推广。甚至还出售一些假冒伪劣的农药、化肥或种子坑农害农,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及最终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2.5 基层推广队伍不稳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造成基层推广人员紧缺

这是我国农业推广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本来人员编制就少,再加上经费不足,工作环境又差,甚至有少数乡(镇)农技站在撤区并乡后变成了没有办公地点、没有试验场地、没有住房的“三无”农技站。谈不上推广队伍稳定和发展。况且,我国目前农业推广人员的分布很不合理,城市多,农村少,科研单位多,生产第一线少,呈“倒金字塔”结构比例,给基层农业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2.6 我国当前基层农业推广工作存在很大的被动性

一些基层农技站只是围绕推广搞推广,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成果,不能积极主动走出去,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去寻找项目成果,把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来加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只是坐在办公室等着上级部门下达任务,然后组织实施和完成。即使搞了试验、示范,也不过是停留在表面上。长期以来,就会动摇农业推广在农民心中的地位。还有些推广部门把农业推广看成是简单地传授技术和知识过程,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更不能把当地农业推广计划与地区性长远规划相结合,也不能把农业推广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削弱了农业推广工作效率,也影响农业推广计划的顺利实施。

2.7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制度不够完善

近19年来,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提高的,19年的平均值为9.84%。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似乎并不低。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偏低所造成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制度不够完善、效益与影响比较显著但仍然有待提高;在今天我国农业推广面临着深刻矛盾与巨大挑战的新形势下,需要加强推广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借鉴国内外农业推广改革成功的经验,优化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总量与结构、完善投资制度,从而提高投资效益。

3 加强我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实践证明,国家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是其他各类服务组织难以替代的。目前,随着市场

经济的发展,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主要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企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技术协会,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

3.1.1 打破行政区划,成立区域推广站

县、乡两级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区域推广站。区域站建立以满足需要为标准,合理布点,重点加强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的引进、试验、研究、推广,把区域经济、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带动和辐射全县农户,促进全县科技进步。“这种不完全依行政区划而按地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构建推广网络的做法,既可大大地精简队伍,又保持了体系的相对稳定,不降低推广网络的服务功能,是可取的。”[5]

3.1.2 完善管理方法,加强岗位考评

一是完善人员管理方法。实行从业人员身份备案制度。县级人事管理部门确定推广区域站的人员编制;经费由县级财政纳入预算,进行专户管理;农业部门按编制进行招考或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改变目前人员只能进不能出的状况。二是加强在岗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推广考核结果公示,实现全方位的社会监督。

3.1.3 创新用人机制,引进竞争方法

用人机制太死,人员流动不足,分配办法不活,制约了农技推广机构的生机。创新用人机制,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引进从业资制机制,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参照教师、律师等行业,进行从业资格考试考核,逐步实行执证上岗。二是推行竞争上岗或推广项目招标管理,变人事管理以管人为主为管事为主。三是逐步完善分配办法,推行绩效挂钩,建立多种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3.1.4 增加工作手段,增强服务功能

增强功能,把区域推广站办成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展示窗口,引进、推广的中试基地,培训、教育农民的平台,致富信息发布的窗口,切实解决现有乡镇农技站试验无基地,培训无场所,推广无舞台,信息发布无窗口的落后面貌。

3.1.5 明确投资渠道,保障工作开展

从世界多数国家的实践看,农技推广机构都是政府财政开支的对象,并享受许多特殊政策,一些国家还把农技推广人员视同政府公务员。建立稳定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要充分利用世贸规则,用足“绿箱”政策,用好“黄箱”政策,增加投入,支撑农技推广体系的健康运行。首先要加强县、乡两级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用项目支撑硬件建设,特别是区域推广站,要全面规划,系统设计、纳入国家投入计划。二是保障农技推广的经费。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确定中央、省、县的投资比例,特别对中西部省份、贫困地区,中央

要对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的经费加大转移支付的比重。

3.1.6 启用灵活机制,化解目前乡镇农技站的包袱

成立区域推广站,对于目前乡镇农技站的人员问题,要区分公益性从业人员和经营性从业人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安置。经营性从业人员要推向市场,纳入社会化管理;公益性从业人员要纳入区域站工作人员招考范围,加强业务培训,使其重新上岗,不适应农技推广工作的下岗人员要纳入社保管理。对乡镇农技站负债运行的要依法破产。妥善安排好退休和提前离岗人员的生活。退休和提前离岗退养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应从县财政或养老保险等途径解决。

3.2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3.2.1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3.2.2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

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3.3 抓紧农业推广教育工作基层农业推广培训

基层农业推广科技人员是执行推广工作的核心,常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普及活动,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加强他们职称评定和培训工作,在方法

上采取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分期分批分类有针对性地培训,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农业推广教育的对象是农民,要依靠农业广播学校和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对农民进行理论教学。采用咨询、示范、指导、运用宣传工具等各种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实地教学,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生产中技术方面的要点。

3.4 重视基层农业推广工作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对基层农业推广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强化领导科教意识。同时要求各级推广部门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不失时机地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村生产实践中去,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要求各涉农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基层农业推广工作,加强乡(镇)级政府对基层农技站的行政领导和监督工作,但也要充分保证基层农技人员的推广经费,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3.5 面向市场和农民搞活推广

在确定一个项目或技术时,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社会和经济需要,尽量减少和控制政府行为,政府只能引导和见证、监督,不能代替农民决策。其次要面向市场搞活推广,要改变目前农业推广的现状,开展市场营销服务,基层农业推广人员要关心推广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

3.6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将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7 正确处理好农业推广和经营服务的关系

要遵循“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经营方针。为了防止搞经营影响推广,或以经营代替推广问题的出现,要在人员的数量上和质量上保证技术推广有足够的实力,在人员分配上,应坚持技术骨干搞推广,非技术骨干和招聘人员搞经营,农技人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要,组织好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供应,并要求耐心向农民讲清其特性和使用方法,以提高经营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我国农业推广工作提出了断的挑战,同时也提供崭新的发展机遇。农业推广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的人口不断在增加,而耕地却不断在减少,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只有认清面临的形势,依靠农业科技,提高单产,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出路就在于加大农业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知识的普及。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充分利用现有的推广条件,充分发挥推广人员的作用,才能使农业推广深入广大基层,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范秀荣,马晓旭.培育农业科技推广中介组织的路径探讨[月.酉北农林科技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 5) : 36- 39.

[2] 周可金,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1. 4:81—85

[3] 米晓,张保军,杨改河.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28—31.

[4] f21翟雪玲,范秀荣.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弊端及改革思路.《农业科技管理》.2000.6:17—20

[5]怀化等农业结构调整调查组,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宁德农网》,2002年8月

[6]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基层农业推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农业推广工作是一项具有大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社会经济工作,对农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农业推广组织是各级农业推广组织联系农民的纽带,与农民关系密切,是农业推广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的问题不少,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探索并制定合理的策略对促进农业推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推广、推广体系、对策

1 引言

农业推广是指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原理和农业社会科学原理,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信息,扩散、并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把潜在生产力尽快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专门化活动。[1]农业推广工作是一项具有大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社会经济工作,对农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广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通过分析探索并制定策略对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基层农技推广组织是各级农业推广组织联系农民的纽带,与农民关系密切,在农民中有威信,是农业推广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抓好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对完善我国农业推广网络,完成推广目标和任务起到积极的作用。[2]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的问题不少,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推广机构设置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农业推广科技投资机制不健全,供给严重不足;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科研、教育、推广协调困难;同时由于基层推广组织在提供推广服务时存在偏重自身经济利益的倾向,难以共同发挥农业推广的作用要搞好农业推广下作首先要强化政府调控,改善农业推广宏观环境,加人政府投入,完善筹资渠道: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推广人员,同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下作,提高农民科技接受率,使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社会化[3]。

2 基层农业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业推广体系,其结构与功能、推广目标主要体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4]。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是

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依靠力量。我国农业推广事业自解放以来发展很快,推广网络建设较全面,但这些推广网络均局限于县级以上国家兴办的推广机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最基层推广网络建设不完善,国家投入少,也没有政策扶持。而它们恰恰是支撑我国农业推广整个体系的强大基础,是联系千家万户、宣传科技知识、落实新技术新成果的最基层服务组织。它们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农业推广效益大小和成果推广速度[6]。

尤其县、乡两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贴近农村、面对农民,在农技推广体系中起着联系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一直存在不足,被多方关注和呼吁,国家还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进行依法保护,相关部门先后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建设。从实践来看,基层队伍不稳、保障措施不力、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工作和生活条件急待改善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

现在的农技推广机构是根据以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按照行政区域设置、计划模式运行、行政方式管理逐级建立起来的,与过去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县级都设立了推广机构,在乡镇级形成了“一乡一站”的格局。这种格局在基层存在不少弊端,以乡镇农技站问题最突出,使乡镇农技站机构分散、力量单薄、服务范围狭小、整体功能不强。主要表现为:事企不分,职能萎缩;工资没有保障,队伍不稳;债务沉重,官司不断;队伍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管理脱节,工作难成体系。

2.2 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

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推广事业的兴衰和推广工作的效益。但由于受当前教育体制的限制,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学科较为单一,所学的知识过细过窄,远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刚毕业从事农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只有书本知识,只会空谈理论,不会调查研究,不会动手实践,更不会亲自试验示范,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

2.3 经营与推广不协调,又是农业推广工作的突出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经营服务正式走进农技推广,并得到《农业推广法》的法律保证。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农技推广人员在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中把握不住自己,为金钱所困,一心搞经营而忽略推广。甚至还出售一些假冒伪劣的农药、化肥或种子坑农害农,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及最终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2.5 基层推广队伍不稳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造成基层推广人员紧缺

这是我国农业推广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本来人员编制就少,再加上经费不足,工作环境又差,甚至有少数乡(镇)农技站在撤区并乡后变成了没有办公地点、没有试验场地、没有住房的“三无”农技站。谈不上推广队伍稳定和发展。况且,我国目前农业推广人员的分布很不合理,城市多,农村少,科研单位多,生产第一线少,呈“倒金字塔”结构比例,给基层农业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2.6 我国当前基层农业推广工作存在很大的被动性

一些基层农技站只是围绕推广搞推广,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成果,不能积极主动走出去,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去寻找项目成果,把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来加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只是坐在办公室等着上级部门下达任务,然后组织实施和完成。即使搞了试验、示范,也不过是停留在表面上。长期以来,就会动摇农业推广在农民心中的地位。还有些推广部门把农业推广看成是简单地传授技术和知识过程,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更不能把当地农业推广计划与地区性长远规划相结合,也不能把农业推广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削弱了农业推广工作效率,也影响农业推广计划的顺利实施。

2.7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制度不够完善

近19年来,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提高的,19年的平均值为9.84%。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似乎并不低。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偏低所造成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制度不够完善、效益与影响比较显著但仍然有待提高;在今天我国农业推广面临着深刻矛盾与巨大挑战的新形势下,需要加强推广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借鉴国内外农业推广改革成功的经验,优化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总量与结构、完善投资制度,从而提高投资效益。

3 加强我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实践证明,国家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是其他各类服务组织难以替代的。目前,随着市场

经济的发展,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主要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企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技术协会,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

3.1.1 打破行政区划,成立区域推广站

县、乡两级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区域推广站。区域站建立以满足需要为标准,合理布点,重点加强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的引进、试验、研究、推广,把区域经济、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带动和辐射全县农户,促进全县科技进步。“这种不完全依行政区划而按地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构建推广网络的做法,既可大大地精简队伍,又保持了体系的相对稳定,不降低推广网络的服务功能,是可取的。”[5]

3.1.2 完善管理方法,加强岗位考评

一是完善人员管理方法。实行从业人员身份备案制度。县级人事管理部门确定推广区域站的人员编制;经费由县级财政纳入预算,进行专户管理;农业部门按编制进行招考或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改变目前人员只能进不能出的状况。二是加强在岗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推广考核结果公示,实现全方位的社会监督。

3.1.3 创新用人机制,引进竞争方法

用人机制太死,人员流动不足,分配办法不活,制约了农技推广机构的生机。创新用人机制,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引进从业资制机制,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参照教师、律师等行业,进行从业资格考试考核,逐步实行执证上岗。二是推行竞争上岗或推广项目招标管理,变人事管理以管人为主为管事为主。三是逐步完善分配办法,推行绩效挂钩,建立多种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3.1.4 增加工作手段,增强服务功能

增强功能,把区域推广站办成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展示窗口,引进、推广的中试基地,培训、教育农民的平台,致富信息发布的窗口,切实解决现有乡镇农技站试验无基地,培训无场所,推广无舞台,信息发布无窗口的落后面貌。

3.1.5 明确投资渠道,保障工作开展

从世界多数国家的实践看,农技推广机构都是政府财政开支的对象,并享受许多特殊政策,一些国家还把农技推广人员视同政府公务员。建立稳定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要充分利用世贸规则,用足“绿箱”政策,用好“黄箱”政策,增加投入,支撑农技推广体系的健康运行。首先要加强县、乡两级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用项目支撑硬件建设,特别是区域推广站,要全面规划,系统设计、纳入国家投入计划。二是保障农技推广的经费。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确定中央、省、县的投资比例,特别对中西部省份、贫困地区,中央

要对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的经费加大转移支付的比重。

3.1.6 启用灵活机制,化解目前乡镇农技站的包袱

成立区域推广站,对于目前乡镇农技站的人员问题,要区分公益性从业人员和经营性从业人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安置。经营性从业人员要推向市场,纳入社会化管理;公益性从业人员要纳入区域站工作人员招考范围,加强业务培训,使其重新上岗,不适应农技推广工作的下岗人员要纳入社保管理。对乡镇农技站负债运行的要依法破产。妥善安排好退休和提前离岗人员的生活。退休和提前离岗退养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应从县财政或养老保险等途径解决。

3.2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3.2.1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3.2.2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

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3.3 抓紧农业推广教育工作基层农业推广培训

基层农业推广科技人员是执行推广工作的核心,常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普及活动,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加强他们职称评定和培训工作,在方法

上采取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分期分批分类有针对性地培训,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农业推广教育的对象是农民,要依靠农业广播学校和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对农民进行理论教学。采用咨询、示范、指导、运用宣传工具等各种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实地教学,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生产中技术方面的要点。

3.4 重视基层农业推广工作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对基层农业推广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强化领导科教意识。同时要求各级推广部门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不失时机地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村生产实践中去,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要求各涉农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基层农业推广工作,加强乡(镇)级政府对基层农技站的行政领导和监督工作,但也要充分保证基层农技人员的推广经费,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3.5 面向市场和农民搞活推广

在确定一个项目或技术时,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社会和经济需要,尽量减少和控制政府行为,政府只能引导和见证、监督,不能代替农民决策。其次要面向市场搞活推广,要改变目前农业推广的现状,开展市场营销服务,基层农业推广人员要关心推广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

3.6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将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7 正确处理好农业推广和经营服务的关系

要遵循“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经营方针。为了防止搞经营影响推广,或以经营代替推广问题的出现,要在人员的数量上和质量上保证技术推广有足够的实力,在人员分配上,应坚持技术骨干搞推广,非技术骨干和招聘人员搞经营,农技人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要,组织好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供应,并要求耐心向农民讲清其特性和使用方法,以提高经营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我国农业推广工作提出了断的挑战,同时也提供崭新的发展机遇。农业推广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的人口不断在增加,而耕地却不断在减少,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只有认清面临的形势,依靠农业科技,提高单产,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出路就在于加大农业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知识的普及。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充分利用现有的推广条件,充分发挥推广人员的作用,才能使农业推广深入广大基层,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范秀荣,马晓旭.培育农业科技推广中介组织的路径探讨[月.酉北农林科技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 5) : 36- 39.

[2] 周可金,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1. 4:81—85

[3] 米晓,张保军,杨改河.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28—31.

[4] f21翟雪玲,范秀荣.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弊端及改革思路.《农业科技管理》.2000.6:17—20

[5]怀化等农业结构调整调查组,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宁德农网》,2002年8月

[6]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相关内容

  •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体系建设的对策
  •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体系建设的对策 作者:王新华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撑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现有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本文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明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

  • 部队生产生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摘 要:近年来,部队生产生活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部队后勤工作面临新问题,部队生产生活作为后勤工作的大头,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基础设施水平低.认识偏差等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主要从部队生产生活面临的问题入手,探讨抓好部队生产生活的对策. 关键词:部队生产生活 问题 ...

  • 新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
  • 摘 要: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 ...

  • 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 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赵平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作为基层干部.科学分析新形势下的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并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切实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要科学的分析 农村矛盾很多,小 ...

  • 新农村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不协调.乡镇职能转变不完善.农村社区建设不规范等复杂问题,文章在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 ...

  • 当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 当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程 升 [内容摘要]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突显了新的矛盾,并已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要实现农村和谐稳定,一要增加农民收入途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二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要着眼城乡统筹发展, ...

  •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及解决对策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2015 年)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专 业 公 共 管 理 主考学校 姓 名 xxxx 准考证号 xxxxxx 工作单位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 起止日期 xxxxxxx ...

  • 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乌鲁木齐市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农业信息的实效性,须向每个地区的农户传达最新的农业信息,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由此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快速.有序地发展.各区域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负责向广大农民传输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农村信息员 ...

  • 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1] [2] 36 农业质量标准2008年第5期 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备的内容等. 目前,泸州市农业类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现状是: (1) 潜力 后不能有效发挥效益与作用的问题. (三)整合现有检测机构,设立综合农业检测机构还有泸州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在2002年筹建时,就被确定 市农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