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有感

中原油田职工读书成果发布之

感悟曾国藩的工作学习之道

最近单位人员一直在传看《曾国藩家训》一书,读到深处我不禁被曾国藩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所打动,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为官,他清正廉明,兴洋务,重机械,创建中国第一个机械制造厂——江南制造局;为帅,他招团练,组湘军,东征西讨,平复内乱,使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又得以延命数十年。我们不仅要问,成就了这样丰功伟业的曾国藩,平时是怎样工作学习的,而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会对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就是我的一点收获。

一、要“恒”,就是要有一颗恒心

年轻时期的曾国藩也曾有过很多麻烦,也曾令其特别苦恼,比如其中特别困扰他的一件事——戒烟。“还在书院读书的曾国藩,由于周围朋友的影响,养成了抽烟叶的习惯,一时间烟瘾大的惊人,他也知道这不是好事,但经过几次的努力,还是无法摆脱烟瘾的折磨最后功亏一篑,曾国藩也十分懊恼,在一次因为吸烟被疼爱他的书院校长痛骂之后,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痛定思痛,一定要摆脱烟瘾,他每天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搞得很充实,不与其他烟友来往太密,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终于战胜了烟瘾。”曾国藩在家训

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但有恒,无事不成。”这句话也是对上面故事的有力诠释。作为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困难,比如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清理居民门前菜地,拆除小区内的乱搭乱建等等,在做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一些居民的阻力,如果我们知难而退,不敢向前,那么对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将极为不利,所以我们不能退缩,不能遇到阻力就退缩不前,要想创造一个文明的和谐社区,就必须要像曾国藩“戒烟”一样,保持一颗恒心,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那么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难住我们。

二、要“学”,就是要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

曾国藩不但养成了三十多年坚持记日记习惯,而且无一日不读书。曾国藩之所以被誉为继宋代朱熹之后第一个儒家大师,晚清文坛的文学领袖,都与他爱读书,爱学习有关。其实小时候的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他是个“笨小孩”。“公元1826年隆冬的一个深夜,十五岁的曾国藩在认真的背诵着一篇不太难的文章,然而就是这篇不难的文章,让年少的他一直背诵到了第二天的凌晨,但还是磕磕巴巴。不过让人更可笑的是,在他家的房梁上,一直趴着一个贼,本以为这个孩子背的课文并不难,等他背熟之后好行偷盗之事,但就是这个大智如愚的曾国藩,让这个贼在房梁上睡了一觉又一觉,眼看就要天亮了,这个贼一拍大腿,不偷了!但还是气不过啊,毕竟没有得手嘛,于是便从房梁上跳下来,对着

还在磕磕巴巴背课文的曾国藩一顿大骂:“就你这样的笨蛋还读什么书啊?这么简单的课文一宿都背不下来,还活着个什么劲儿啊你。”说完,在曾国藩面前流利的将那篇课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这个小故事虽然有点好笑,但说明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日后的成就,并不是他聪明,而正是他的努力和不断学习。在日常的工作中,单位是不是也要像曾国藩一样,经常组织学习,不断为员工充电呢?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到了群众来找你办事之后,才知道这个不懂那个不明白的,不但自己很尴尬,而且百姓也不满意。所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才能准确的为居民答疑解惑,服务居民。

三、要“勤“,就是要雷厉风行,不懒不惰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五勤“,分别是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曾国藩在家训中也一再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定要做到“不懒不惰”,虽然他已经位极人臣,家族势力在湖南当地也十分显赫,家里佣人丫鬟一大堆,但他还是要求曾家所有的男女老幼每天必须清扫自己房间,然后为所有人都划分了自己的清扫区,必须按时清扫,自己也以身作则,虽然公务繁忙,但每天早起还是坚持清扫自己的卧室,扫扫地,叠叠被等等,曾家人也都按照他的办法去实施,不但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习惯,而且还保持了身心的健康。作为基层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就是为居民多办事,办实事。特别作为居民管理者,小区的环境好坏,居民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居

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好的环境要靠平时的营造,小区的和谐稳定,文明氛围,要靠日常的宣传教育引导,还要未雨绸缪,及时发现不文明行为,比如乱扔垃圾和私搭乱建等。必须及时找到住户,将问题解决,以免问题矛盾扩大化。曾国藩在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断无易处之境地,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既然没有空闲的光阴,那我们更要“戒懒戒惰”,以更加充沛的热情履行好为居民服务的职责。

四、要“柔”,就是处理事情要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精神

这是一种经验,也是内心是否强大的一种体现。我们工作中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事是我们乐意处理的,也有些事是我们不愿去处理的,比如说民事纠纷中有的人胡搅蛮缠等等,但无论是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曾国藩告诉我们都要“多化解,少拒绝。”就是要用智慧去化解,而不是直接回绝他人。直接回绝不但会激化矛盾,而且也不利于辖区的稳定团结。有一个例子,虽然不是发生在曾国藩的身上,但却是这个观点的一个有力佐证。“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名字天下皆知,而其中的嵇康更是世间少有,不但才华出众,而且相貌非凡,身为司马氏集团得力干将的钟会,特别欣赏嵇康的文采,钟会自己完成了一部作品,想请嵇康给写个“序”,但几次登门都是“尽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一天,钟会带领他手下的很多文人一起来到嵇康的住所,直到钟会一帮人走到跟前,正在打铁的嵇康仍然视而不见,钟会感到非常羞愧,正要转身离开,

此时的嵇康突然说了一声:“你何必自讨苦吃呢,我是不会帮你的。”这一下让钟会在众人面前一点面子也没有,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人虽然走了,但是仇恨还在,终于钟会抓到一次机会,将嵇康斩首示众,虽然当时三千太学生跪地请愿,但钟会仍然没有手下留情,杀死了大学士嵇康。”可以想象这件事对钟会的内心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啊,让钟会不顾太学生的请愿,毅然杀之而后快呢?就是因为嵇康在处理这件事上执拗的态度,如果他能用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去处理,那么,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了。这个例子虽然严重一些,但也很说明问题,碰到事情不能硬碰硬,要用四两拨千斤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将外力化解为最小,然后找到最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才是我们这个工作责任的核心所在。

通过对《曾国藩家训》这本书的阅读,使员工学会了很多有用的知识。用他教给我们的智慧去工作学习,为辖区的居民牟取更高的福利,是我们每个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特别是今年,社区提出了“建成美丽的家园”的工作目标,将民生工程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基层单位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辖区居民提供一个和谐美满的生活环境,一步步的将民生工程改善为民心工程。只有这样,社区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居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中原油田职工读书成果发布之

感悟曾国藩的工作学习之道

最近单位人员一直在传看《曾国藩家训》一书,读到深处我不禁被曾国藩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所打动,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为官,他清正廉明,兴洋务,重机械,创建中国第一个机械制造厂——江南制造局;为帅,他招团练,组湘军,东征西讨,平复内乱,使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又得以延命数十年。我们不仅要问,成就了这样丰功伟业的曾国藩,平时是怎样工作学习的,而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会对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就是我的一点收获。

一、要“恒”,就是要有一颗恒心

年轻时期的曾国藩也曾有过很多麻烦,也曾令其特别苦恼,比如其中特别困扰他的一件事——戒烟。“还在书院读书的曾国藩,由于周围朋友的影响,养成了抽烟叶的习惯,一时间烟瘾大的惊人,他也知道这不是好事,但经过几次的努力,还是无法摆脱烟瘾的折磨最后功亏一篑,曾国藩也十分懊恼,在一次因为吸烟被疼爱他的书院校长痛骂之后,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痛定思痛,一定要摆脱烟瘾,他每天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搞得很充实,不与其他烟友来往太密,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终于战胜了烟瘾。”曾国藩在家训

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但有恒,无事不成。”这句话也是对上面故事的有力诠释。作为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困难,比如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清理居民门前菜地,拆除小区内的乱搭乱建等等,在做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一些居民的阻力,如果我们知难而退,不敢向前,那么对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将极为不利,所以我们不能退缩,不能遇到阻力就退缩不前,要想创造一个文明的和谐社区,就必须要像曾国藩“戒烟”一样,保持一颗恒心,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那么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难住我们。

二、要“学”,就是要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

曾国藩不但养成了三十多年坚持记日记习惯,而且无一日不读书。曾国藩之所以被誉为继宋代朱熹之后第一个儒家大师,晚清文坛的文学领袖,都与他爱读书,爱学习有关。其实小时候的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他是个“笨小孩”。“公元1826年隆冬的一个深夜,十五岁的曾国藩在认真的背诵着一篇不太难的文章,然而就是这篇不难的文章,让年少的他一直背诵到了第二天的凌晨,但还是磕磕巴巴。不过让人更可笑的是,在他家的房梁上,一直趴着一个贼,本以为这个孩子背的课文并不难,等他背熟之后好行偷盗之事,但就是这个大智如愚的曾国藩,让这个贼在房梁上睡了一觉又一觉,眼看就要天亮了,这个贼一拍大腿,不偷了!但还是气不过啊,毕竟没有得手嘛,于是便从房梁上跳下来,对着

还在磕磕巴巴背课文的曾国藩一顿大骂:“就你这样的笨蛋还读什么书啊?这么简单的课文一宿都背不下来,还活着个什么劲儿啊你。”说完,在曾国藩面前流利的将那篇课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这个小故事虽然有点好笑,但说明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日后的成就,并不是他聪明,而正是他的努力和不断学习。在日常的工作中,单位是不是也要像曾国藩一样,经常组织学习,不断为员工充电呢?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到了群众来找你办事之后,才知道这个不懂那个不明白的,不但自己很尴尬,而且百姓也不满意。所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才能准确的为居民答疑解惑,服务居民。

三、要“勤“,就是要雷厉风行,不懒不惰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五勤“,分别是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曾国藩在家训中也一再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定要做到“不懒不惰”,虽然他已经位极人臣,家族势力在湖南当地也十分显赫,家里佣人丫鬟一大堆,但他还是要求曾家所有的男女老幼每天必须清扫自己房间,然后为所有人都划分了自己的清扫区,必须按时清扫,自己也以身作则,虽然公务繁忙,但每天早起还是坚持清扫自己的卧室,扫扫地,叠叠被等等,曾家人也都按照他的办法去实施,不但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习惯,而且还保持了身心的健康。作为基层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就是为居民多办事,办实事。特别作为居民管理者,小区的环境好坏,居民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居

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好的环境要靠平时的营造,小区的和谐稳定,文明氛围,要靠日常的宣传教育引导,还要未雨绸缪,及时发现不文明行为,比如乱扔垃圾和私搭乱建等。必须及时找到住户,将问题解决,以免问题矛盾扩大化。曾国藩在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断无易处之境地,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既然没有空闲的光阴,那我们更要“戒懒戒惰”,以更加充沛的热情履行好为居民服务的职责。

四、要“柔”,就是处理事情要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精神

这是一种经验,也是内心是否强大的一种体现。我们工作中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事是我们乐意处理的,也有些事是我们不愿去处理的,比如说民事纠纷中有的人胡搅蛮缠等等,但无论是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曾国藩告诉我们都要“多化解,少拒绝。”就是要用智慧去化解,而不是直接回绝他人。直接回绝不但会激化矛盾,而且也不利于辖区的稳定团结。有一个例子,虽然不是发生在曾国藩的身上,但却是这个观点的一个有力佐证。“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名字天下皆知,而其中的嵇康更是世间少有,不但才华出众,而且相貌非凡,身为司马氏集团得力干将的钟会,特别欣赏嵇康的文采,钟会自己完成了一部作品,想请嵇康给写个“序”,但几次登门都是“尽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一天,钟会带领他手下的很多文人一起来到嵇康的住所,直到钟会一帮人走到跟前,正在打铁的嵇康仍然视而不见,钟会感到非常羞愧,正要转身离开,

此时的嵇康突然说了一声:“你何必自讨苦吃呢,我是不会帮你的。”这一下让钟会在众人面前一点面子也没有,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人虽然走了,但是仇恨还在,终于钟会抓到一次机会,将嵇康斩首示众,虽然当时三千太学生跪地请愿,但钟会仍然没有手下留情,杀死了大学士嵇康。”可以想象这件事对钟会的内心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啊,让钟会不顾太学生的请愿,毅然杀之而后快呢?就是因为嵇康在处理这件事上执拗的态度,如果他能用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去处理,那么,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了。这个例子虽然严重一些,但也很说明问题,碰到事情不能硬碰硬,要用四两拨千斤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将外力化解为最小,然后找到最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才是我们这个工作责任的核心所在。

通过对《曾国藩家训》这本书的阅读,使员工学会了很多有用的知识。用他教给我们的智慧去工作学习,为辖区的居民牟取更高的福利,是我们每个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特别是今年,社区提出了“建成美丽的家园”的工作目标,将民生工程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基层单位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辖区居民提供一个和谐美满的生活环境,一步步的将民生工程改善为民心工程。只有这样,社区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居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相关内容

  •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 好久没有定下心来读读书,想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希望能从先贤的著作中得到启示,网上评论<曾国藩家训>是一本好书,于是就到新华书店把它买回家,阅读之后感触颇深. 曾国藩在家训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 ...

  • 金石镌家训,铁笔颂家风--我的曾国藩家训.家规系列印
  • 曾国藩,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双峰县)人,汉族,初名子成,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他首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誉之则为圣相,毁之则为元凶",史学界历来对曾国藩的功过是 ...

  • 国门副刊曾国藩和中国的家训文化
  • 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责编/赵南南新闻热线:(010)59194128 E-mail:[email protected] 曾国藩和中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然而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 ...

  • 家训文化琐谈
  •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五帝时代就已萌芽.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家训文化也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从隋唐时期的<颜氏家训>.<帝范>发展到宋以后的<袁氏家范>以及范仲淹的<义庄规矩>.陆游的<放翁家训>.朱熹的<朱子家训>.朱伯 ...

  • 读[曾国藩家训]感悟工作学习之道
  • 读<曾国藩家训>感悟工作学习之道 单位:荆家镇荆三小学 姓名: 荆 超 读<曾国藩家训>感悟工作学习之道 荆家镇荆三小学 荆超 读了<曾国藩家训>一书,读到深处不禁被曾国藩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所打动,作为晚晴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为官,他清正廉明,兴洋务,重机械,创建 ...

  •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 一直不愿读晚清这段历史,也不愿了解那时代的人物.毕竟这是段国势日渐衰弱.列强虎视眈眈.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屈辱历史,读来让人心情沉重.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这边书,竟然有种相见很晚的感觉. 现代人有多少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心烦,有多少人为家庭事务所累,心力交瘁,不妨读读郦波教授评说的曾 ...

  • 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白泥中学 陈琪 [论文摘要]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个体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家训家风漫谈
  • 栏目前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体现,是一个家庭的立家之本.幸福之源,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石.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继续积极探索,广泛深入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 ...

  •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晚清的一代大儒,在晚清史上是具有传奇性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少年时却资质平平,甚至有点愚钝,这点曾国藩在他对后辈的家属中也予以承认.民间有个传说,说一蟊贼夜入曾国藩家中,见一少年正在挑灯背诵文章,这少年就是少年曾国藩.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蟊贼心想此少年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