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部补泻

灸法补泻的方法

临床中要使灸法在治疗过程中产生预定的补泻效应,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按照治疗需要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一)辨证施治是灸法补泻的基础

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辨证作为理法方药的施治基础。灸法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辨证对于艾灸临床自然具有密切关系。辨证的第一步就是辨发病之症,求致病之源。其次就是根据病变的性质及其发生和发展的各种规律,而制定出各种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方法是治疗方案,处方是治疗措施。方随法处,法不离方。艾灸辨证的目的即是为了立法,法则定则措施明。临床中欲使灸疗产生补泻效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必须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1.辨证选病证 应用补泻之法有助于提高灸疗的效果,而要准确使用灸疗补泻。

补法:此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疗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 泻法:直接灸多见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而艾条温和灸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宽大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治。

2.辨证选灸穴 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与指抗性等特性,也就是说每个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异性。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如气海穴为补气穴,对于气虚患者可予气海穴处行灸补法,则补益之效倍增、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可在肺俞穴处化脓灸或一般灸泻法则可达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又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而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阳气暴脱,用大艾盒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疗,亦能达到逐寒外出泻法之能。这又是同一穴位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灸疗补泻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即可提高灸治疗效。

3. 辨证选灸材 即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在治疗时选择相应功效的施灸药物加入艾中(药艾),或是隔于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蜡等),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如隔蒜灸解毒杀虫,隔附子灸可回阳固脱,隔姜灸可祛寒温中。此三种隔物灸就寓有补泻之意。另如桃枝灸,可温经散寒,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本草纲目》),而桑枝灸对疮伤已溃者可“补接阳气,去腐生肌”(《本草纲目》),其补泻作用显然与前者有别。总之,在加用灸药时,应充分考虑其性味、功能、主治,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

4.辨证选灸法 在临床中只有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适当的施灸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补泻作用。如化脓灸,发泡灸可以达到开辟门户,引邪外出之效;灯火灸疗则可以疏风解表、引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幼幼集成》):温针灸或艾炷直接灸行补法,则可以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如欲行气活血,则可用艾条温和灸;急性实热证则多用着肤灸,雀啄灸等等。另外,艾灸补泻的艾炷

大小与壮数多少是一致的。一般虚证、寒证用艾补法,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其艾炷大小与壮数多少视具体病情而定),对于实证,热证用艾泻法,艾炷宜小,壮数宜少。不同灸疗其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临床中宜辨证施治,选用适宜的灸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益。

总之,要提高灸治疗效,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二)、灸法补泻的具体操作

灸法治病同针法一样,手技是关键。灸疗补泻与操作中的除疾和艾火的大小及壮数的多少密切相关。灸疗的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分为两个方面。

1.灸法补泻 系指根据不同症情,合理选择不同的灸治之法,以达到补虚泻实的作用。

灸法的种类繁多,虽均为灸法,但作用上有一定区别,可以根椐不同的作用特点决定选 用具有补的或泻的性质的灸疗。

补法多采用刺激性较弱的灸疗,泻法则采用刺激性较强的灸疗,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前者灸至皮肤略红即可,后者则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临床与实验均证实,灸疗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代偿能力,从而强壮人体正气。故一般来讲,灸疗多为补法。如温针灸、直接灸中的无瘢痕灸、电热灸、日光灸、艾条灸的温和灸、回旋灸、铝灸及各种代灸膏等,使患者产生温和舒适感。更为典型的是某些隔药物灸与敷灸的补泻。须根据隔物灸与敷灸时所用的药物,按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予以选用。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则多用于补虚助阳。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而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而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由胡椒温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但也有一些旨在软坚散结、消瘀止痛、祛腐排脓的灸疗可列为泻法,如化脓灸、艾条灸中的雀啄灸、灯火灸。还有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而治痈疽疖肿癣疮,斑蝥敷灸攻毒蚀疮、破血散结而治痈疽、咽喉肿痛、瘰疬;毛茛敷灸利湿消肿止痛而治鹤膝风、恶疮痈疽、胃痛,石龙芮敷灸解毒消肿而治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威灵仙敷灸祛风除湿、通经止痛而治风湿痹痛,板兰根敷灸清热解毒而治腮腺炎;甘遂敷灸泻水逐饮而治水肿,簿荷敷灸疏散风热而治流感等。

2.灸术补泻 系指用不同的操作技术进行补泻之法。

(1)艾炷灸补泻: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背俞》)。《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也说:“若补火,艾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千金要方》灸例亦云:“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补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由此可见,古代艾灸的补泻操作方法很早就有区别。

操作方法:艾炷灸补法.即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艾炷灸泻法即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

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

一般而言,虚证可以用灸的补法,而实证即可用灸的泻法,艾炷灸的“疾徐”内寓补泻二法,即疾能行泻,徐可达补。

艾炷灸的补泻关键在于操作上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艾炷的多少。

2)艾条灸的补泻:艾条灸的补泻,关键在操作技术上。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min左右,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即为补法,而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min,约60~100下;并可根椐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等作用即为泻法。另外,施补法时,艾条宜小而细;泻法时,艾条宜大而粗。 上面仅是粗略的分类,灸疗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灸法补泻的方法

临床中要使灸法在治疗过程中产生预定的补泻效应,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按照治疗需要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一)辨证施治是灸法补泻的基础

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辨证作为理法方药的施治基础。灸法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辨证对于艾灸临床自然具有密切关系。辨证的第一步就是辨发病之症,求致病之源。其次就是根据病变的性质及其发生和发展的各种规律,而制定出各种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方法是治疗方案,处方是治疗措施。方随法处,法不离方。艾灸辨证的目的即是为了立法,法则定则措施明。临床中欲使灸疗产生补泻效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必须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1.辨证选病证 应用补泻之法有助于提高灸疗的效果,而要准确使用灸疗补泻。

补法:此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疗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 泻法:直接灸多见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而艾条温和灸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宽大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治。

2.辨证选灸穴 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与指抗性等特性,也就是说每个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异性。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如气海穴为补气穴,对于气虚患者可予气海穴处行灸补法,则补益之效倍增、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可在肺俞穴处化脓灸或一般灸泻法则可达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又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而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阳气暴脱,用大艾盒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疗,亦能达到逐寒外出泻法之能。这又是同一穴位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灸疗补泻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即可提高灸治疗效。

3. 辨证选灸材 即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在治疗时选择相应功效的施灸药物加入艾中(药艾),或是隔于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蜡等),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如隔蒜灸解毒杀虫,隔附子灸可回阳固脱,隔姜灸可祛寒温中。此三种隔物灸就寓有补泻之意。另如桃枝灸,可温经散寒,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本草纲目》),而桑枝灸对疮伤已溃者可“补接阳气,去腐生肌”(《本草纲目》),其补泻作用显然与前者有别。总之,在加用灸药时,应充分考虑其性味、功能、主治,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

4.辨证选灸法 在临床中只有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适当的施灸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补泻作用。如化脓灸,发泡灸可以达到开辟门户,引邪外出之效;灯火灸疗则可以疏风解表、引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幼幼集成》):温针灸或艾炷直接灸行补法,则可以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如欲行气活血,则可用艾条温和灸;急性实热证则多用着肤灸,雀啄灸等等。另外,艾灸补泻的艾炷

大小与壮数多少是一致的。一般虚证、寒证用艾补法,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其艾炷大小与壮数多少视具体病情而定),对于实证,热证用艾泻法,艾炷宜小,壮数宜少。不同灸疗其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临床中宜辨证施治,选用适宜的灸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益。

总之,要提高灸治疗效,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二)、灸法补泻的具体操作

灸法治病同针法一样,手技是关键。灸疗补泻与操作中的除疾和艾火的大小及壮数的多少密切相关。灸疗的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分为两个方面。

1.灸法补泻 系指根据不同症情,合理选择不同的灸治之法,以达到补虚泻实的作用。

灸法的种类繁多,虽均为灸法,但作用上有一定区别,可以根椐不同的作用特点决定选 用具有补的或泻的性质的灸疗。

补法多采用刺激性较弱的灸疗,泻法则采用刺激性较强的灸疗,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前者灸至皮肤略红即可,后者则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临床与实验均证实,灸疗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代偿能力,从而强壮人体正气。故一般来讲,灸疗多为补法。如温针灸、直接灸中的无瘢痕灸、电热灸、日光灸、艾条灸的温和灸、回旋灸、铝灸及各种代灸膏等,使患者产生温和舒适感。更为典型的是某些隔药物灸与敷灸的补泻。须根据隔物灸与敷灸时所用的药物,按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予以选用。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则多用于补虚助阳。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而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而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由胡椒温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但也有一些旨在软坚散结、消瘀止痛、祛腐排脓的灸疗可列为泻法,如化脓灸、艾条灸中的雀啄灸、灯火灸。还有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而治痈疽疖肿癣疮,斑蝥敷灸攻毒蚀疮、破血散结而治痈疽、咽喉肿痛、瘰疬;毛茛敷灸利湿消肿止痛而治鹤膝风、恶疮痈疽、胃痛,石龙芮敷灸解毒消肿而治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威灵仙敷灸祛风除湿、通经止痛而治风湿痹痛,板兰根敷灸清热解毒而治腮腺炎;甘遂敷灸泻水逐饮而治水肿,簿荷敷灸疏散风热而治流感等。

2.灸术补泻 系指用不同的操作技术进行补泻之法。

(1)艾炷灸补泻: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背俞》)。《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也说:“若补火,艾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千金要方》灸例亦云:“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补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由此可见,古代艾灸的补泻操作方法很早就有区别。

操作方法:艾炷灸补法.即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艾炷灸泻法即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

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

一般而言,虚证可以用灸的补法,而实证即可用灸的泻法,艾炷灸的“疾徐”内寓补泻二法,即疾能行泻,徐可达补。

艾炷灸的补泻关键在于操作上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艾炷的多少。

2)艾条灸的补泻:艾条灸的补泻,关键在操作技术上。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min左右,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即为补法,而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min,约60~100下;并可根椐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等作用即为泻法。另外,施补法时,艾条宜小而细;泻法时,艾条宜大而粗。 上面仅是粗略的分类,灸疗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关内容

  • 针刺补泻浅析
  • 针刺补泻浅析 [摘 要] 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对于针刺补泻法的探求,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应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当悉心探究每用行之有效的远道刺法.输刺法.巨刺法及泻南补北法.刺井泻 ...

  • 执业医师针灸技能培训
  •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 针灸推拿技能考试培训 针刺前准备  针具选择  体位选择  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 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 ①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 ...

  • 星级医生晋升星级考核细则
  •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星级医生晋升星级考核细则 本细则根据"关于施行星级实习医生制的规定"而制订,现予以试行. 一.晋升二星级实习医生考核内容 (一)针灸方面 1.掌握最常用的经络腧穴,其中包括: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内关.神门.中渚.后溪.手三里.尺泽.肩髎.臂臑.环跳 ...

  • 传统针灸之精髓
  • 传统针灸之精髓 高刘生 邳州市中医院 时间匆匆,转眼间,针灸科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已有半年, 通过向王老学习临床,析难释疑,不通而通,不明而明.开展 "学 术继承"的中医新模式,传承祖国医学之精髓.在将近半年的跟师过 程中,我本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中医诊治疾病讲求&quo ...

  • 古代针灸处方的形式与发展
  • 古代针灸处方的形成与发展 郑康华 针灸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生产和劳动中,为了防治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适,尝试使用一些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如砭石.竹片.动物骨头,按压病患处及相关的反应点.伴随着人类对的火应用,使用热熨治疗疾病也应运而生.到了战国以后,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制造的针刺工具得到了 ...

  • 贺普仁的贺氏针灸三通法详解-贺普仁
  • 贺普仁的贺氏针灸三通法详解 2010-01-12 15:10:12 来源: 显示次数:265 编辑: 进入论坛 贺普仁教授从医六十余年,精研内难,通览甲乙,将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并博采众长,用全新的治疗学思想,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学体系--贺氏针灸三通法,形成了"病多气 ...

  • 2013针灸学(中医中西医助理)习题答案
  • 2013中医助理[针灸学]课后题答案解析 ------凯德教育内部资料 针灸学(助理) A1型题 1.答案:B 解析: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2.答案:A 解析:手三阴.手三阳经循行经过上肢,阳 ...

  • 针灸六要,针灸入门必知常识!
  • 针灸是一种验.便.廉的理疗方法.对某些病有特效,对某些病可以减轻症状,对某些病可以取得一时的效果,对某些病则根本无效.即或同样的病,同样的穴位和手法,其效果有的相同,也有的不同.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其原因要从医患两方面来分析: 从患者来说,病程有长短之别,病势有轻重之异,体质有强弱之殊,生活条 ...

  • [针灸] [转贴]董氏特效奇穴--下三皇应用解析
  • 发表于 2006-6-22 17:46 | 只看该作者 [针灸] [转贴]董氏特效奇穴--下三皇应用解析 高血压, 糖尿病, 爱爱医, 心脏病, 蛋白尿 本贴收到1朵 鲜花 说明:该文虽然出于www.guohd.com网站,但确系本人原创.并经该站认可,在第一时间内向爱爱医的朋友们转载.如果朋友们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