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研究报告

《雷雨》研究报告

——如何理解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

从《雷雨》诞生的那一天始,周朴园作为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虚伪矫情的资本家的角色形象就已经定位。但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的没有一丝真实情感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三十多年前,还是二十出头的青年,较早地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曾到德国留学,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玩弄女佣侍萍,并跟她生了两个孩子,为了赶娶有钱有地位的小姐,又把侍萍遗弃了。鲁侍萍当年漂亮, “很贤慧,也很规矩”,在周家当女佣,被周朴园诱骗,生了两个儿子。三十多年后,周朴园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当“死去”多年的侍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的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而鲁侍萍饱经风霜、年老色衰。挣扎在社会最底层,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为了孩子,嫁过两次人,“但遇人都很不如意”。尝尽了人间的酸辛,磨炼坚强勇敢,对冷酷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充满了仇恨,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首先,封建文化传统要求赋予男人以绝对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性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认可。全剧中周朴园还未出场时,就已经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气势。剧中安排了三次关于周朴园的议论,大致勾勒出他的家庭地位:鲁贵最怕的主子,周冲畏惧的父亲,繁漪觉得压抑,自己的丈夫。他们三人的叙述分别在主与奴、父与子、夫与妻三个关系层面上对周朴园的绝对权威作出确认,及至剧情的发展再一步确认他至高无上的唯一家长身份。周朴园家庭统治者的权力延续着其社会地位的权威。因此,周朴园对于社会与家庭权威地位的追求是封建文化所异化的男人成家立业的责任,他正是在这种对内对外的统治中完成封建文化道德下男人的价值确认。

其次,浓厚的封建性是周朴园形象的突出的本质性的特点。在他身上几乎嗅不到什么资产阶级“文明”气息,甚至连他的生活习惯也都保留着一种遗老的臭味。他要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其实不过是一个专横、冷

酷的封建王国。在家庭生活中,他就是一个专制暴君,“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任何人都不得违反。他与蘩漪的冲突反映着资产阶级对婚姻、家庭的民主要求与封建势力禁锢的斗争;他与周冲的矛盾也同样反映着向往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与封建专制的冲突;他残酷剥削、镇压工人,毫无资产阶级“文明”可言,他的“兴家立业”史,就带着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 然而,这却不能解释对着照片发呆的那个周朴园。其实文化总是戴着两张面目的怪物,封建文化一方面宣扬男人的绝对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以诗礼教化人伦情感,使一切异化了的人又能暂时回归到人的本位。

其一,文化主张“守理”,一切都要合乎人伦天理。这就可以理解当侍萍身份最终被揭穿,周朴园无奈让周萍认母,而周萍惊恐于与四凤的乱伦而坚决否定时,周朴园厉喝:“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甚而指责周萍忘了“人伦天性”。对于基本人伦道德的尊崇,周朴园并不是虚伪的,文化的潜移默化召唤着统治者周朴园人性的暂时回归。

其二,文化推崇“守清”,顺乎人情,合乎人的天性。因而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乃至于一切照旧的家居布置、生活习惯也并非矫情。我们认为周朴园是会怀念侍萍的。侍萍年轻时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也很能干,他确曾“爱”过她;况且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回忆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些美好的记忆。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侍萍的怀念便成为他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有些人用他三十年后重见侍萍时的冷漠、惶恐、羞怒态度,否定他过去对侍萍怀念的真实性,这是把人物思想感情简单化的结果。 但话又说回来,他毕竟还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因此,当活着的侍萍一旦站在他面前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将会破坏他现在家庭的“圆满”和“平静”,将使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对侍萍的无情态度,正是作者成功的现实主义的表现。由此可见,当鲁侍萍站在他面前时的翻脸,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自己的阶级传统斗争的懦弱的表现。但即使是在这个时候,他对侍萍也并不是毫无情义的。他先是准备给侍萍一笔钱养老;这一行动被侍萍义正辞严地否定后,他又主动地签好“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侍萍;当支票也被侍萍“固执地”撕掉以后,他还是预备背地

里给侍萍邮寄“两万块钱”。他的这些行动虽然也“暴露了他金钱万能”、妄图以金钱“息事宁人”的卑鄙灵魂,但其间又何尝没有“弥补”一下他过去的“罪过”的因素在内呢?最后,当侍萍又一次出现在周家时,周朴园果断地要萍儿承认她是生母,他也无法考虑这将给自己声誉地位带来如何的影响。这些,都显示出了这一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总之,周朴园暂时的人性复归并非虚伪矫饰,乃是传统文化的情感熏陶。合理的人性人情也能给予他一时的精神寄托。他与所生长的文化环境一样具有“温柔敦厚”的另一面。 因而,我所理解的周朴园在文化传统塑形下有着双重人格:绝对权威的统治者与守理守情的文化人。尽管他的罪恶远远超过暂时复归的善性良知,但是起码对鲁侍萍的怀念还是存在着真实情感的。

汉语言文学131班101-103

2014年2月

《雷雨》研究报告

——如何理解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

从《雷雨》诞生的那一天始,周朴园作为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虚伪矫情的资本家的角色形象就已经定位。但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的没有一丝真实情感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三十多年前,还是二十出头的青年,较早地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曾到德国留学,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玩弄女佣侍萍,并跟她生了两个孩子,为了赶娶有钱有地位的小姐,又把侍萍遗弃了。鲁侍萍当年漂亮, “很贤慧,也很规矩”,在周家当女佣,被周朴园诱骗,生了两个儿子。三十多年后,周朴园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当“死去”多年的侍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的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而鲁侍萍饱经风霜、年老色衰。挣扎在社会最底层,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为了孩子,嫁过两次人,“但遇人都很不如意”。尝尽了人间的酸辛,磨炼坚强勇敢,对冷酷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充满了仇恨,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首先,封建文化传统要求赋予男人以绝对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性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认可。全剧中周朴园还未出场时,就已经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气势。剧中安排了三次关于周朴园的议论,大致勾勒出他的家庭地位:鲁贵最怕的主子,周冲畏惧的父亲,繁漪觉得压抑,自己的丈夫。他们三人的叙述分别在主与奴、父与子、夫与妻三个关系层面上对周朴园的绝对权威作出确认,及至剧情的发展再一步确认他至高无上的唯一家长身份。周朴园家庭统治者的权力延续着其社会地位的权威。因此,周朴园对于社会与家庭权威地位的追求是封建文化所异化的男人成家立业的责任,他正是在这种对内对外的统治中完成封建文化道德下男人的价值确认。

其次,浓厚的封建性是周朴园形象的突出的本质性的特点。在他身上几乎嗅不到什么资产阶级“文明”气息,甚至连他的生活习惯也都保留着一种遗老的臭味。他要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其实不过是一个专横、冷

酷的封建王国。在家庭生活中,他就是一个专制暴君,“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任何人都不得违反。他与蘩漪的冲突反映着资产阶级对婚姻、家庭的民主要求与封建势力禁锢的斗争;他与周冲的矛盾也同样反映着向往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与封建专制的冲突;他残酷剥削、镇压工人,毫无资产阶级“文明”可言,他的“兴家立业”史,就带着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 然而,这却不能解释对着照片发呆的那个周朴园。其实文化总是戴着两张面目的怪物,封建文化一方面宣扬男人的绝对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以诗礼教化人伦情感,使一切异化了的人又能暂时回归到人的本位。

其一,文化主张“守理”,一切都要合乎人伦天理。这就可以理解当侍萍身份最终被揭穿,周朴园无奈让周萍认母,而周萍惊恐于与四凤的乱伦而坚决否定时,周朴园厉喝:“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甚而指责周萍忘了“人伦天性”。对于基本人伦道德的尊崇,周朴园并不是虚伪的,文化的潜移默化召唤着统治者周朴园人性的暂时回归。

其二,文化推崇“守清”,顺乎人情,合乎人的天性。因而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乃至于一切照旧的家居布置、生活习惯也并非矫情。我们认为周朴园是会怀念侍萍的。侍萍年轻时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也很能干,他确曾“爱”过她;况且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回忆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些美好的记忆。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侍萍的怀念便成为他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有些人用他三十年后重见侍萍时的冷漠、惶恐、羞怒态度,否定他过去对侍萍怀念的真实性,这是把人物思想感情简单化的结果。 但话又说回来,他毕竟还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因此,当活着的侍萍一旦站在他面前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将会破坏他现在家庭的“圆满”和“平静”,将使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对侍萍的无情态度,正是作者成功的现实主义的表现。由此可见,当鲁侍萍站在他面前时的翻脸,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自己的阶级传统斗争的懦弱的表现。但即使是在这个时候,他对侍萍也并不是毫无情义的。他先是准备给侍萍一笔钱养老;这一行动被侍萍义正辞严地否定后,他又主动地签好“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侍萍;当支票也被侍萍“固执地”撕掉以后,他还是预备背地

里给侍萍邮寄“两万块钱”。他的这些行动虽然也“暴露了他金钱万能”、妄图以金钱“息事宁人”的卑鄙灵魂,但其间又何尝没有“弥补”一下他过去的“罪过”的因素在内呢?最后,当侍萍又一次出现在周家时,周朴园果断地要萍儿承认她是生母,他也无法考虑这将给自己声誉地位带来如何的影响。这些,都显示出了这一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总之,周朴园暂时的人性复归并非虚伪矫饰,乃是传统文化的情感熏陶。合理的人性人情也能给予他一时的精神寄托。他与所生长的文化环境一样具有“温柔敦厚”的另一面。 因而,我所理解的周朴园在文化传统塑形下有着双重人格:绝对权威的统治者与守理守情的文化人。尽管他的罪恶远远超过暂时复归的善性良知,但是起码对鲁侍萍的怀念还是存在着真实情感的。

汉语言文学131班101-103

2014年2月


相关内容

  • [雷雨]观课报告
  • <雷雨>观课报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本课设计便以"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串起了读.背.品.悟的心智活动.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丝丝入扣.清新自然.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老师在 ...

  •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 说不尽的<雷雨> ---------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09级中基班 [1**********]6 沈诗萌 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

  • XX污水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3 第三章 事故报告···························4 第四章 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方案···············5 第五章 ...

  • 浅析[雷雨]的主题 陈寿德
  • 浅析<雷雨>的主题 陈寿德 内容提要:关于<雷雨>的主题众说纷纭,我从主题的多义性角度来理解,认为<雷雨>具有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的双重意蕴,二者不能偏废.<雷雨>主题的社会悲剧的一面表现在: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来暴露封建大家庭 ...

  • 二年级下雷雨第二课时
  •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进而理解感悟课文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不同的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预设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雷雨(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并学习了生字词 ...

  • 雷雨说课稿
  •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 ...

  •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苏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雷雨(板书课题)生齐读. ...

  • 曹禺经典戏剧演出文本的解读与创新
  • 经典戏剧演出文本的解读创新,其实是观众的一种需求,也是戏剧家在面对当代观众呈现经典作品时的一种使命.由我导演的<原野>在天津.北京.韩国演出,口碑还是不错的,用童道明先生的话说:"<原野>获得大成功之后,王延松又排了<雷雨>."<雷雨&g ...

  • 雷雨大风应急预案
  • 西郊村住宅项目征地(第一期)(AL0205017) 防雷雨大风应急救援演练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我司建筑施工的防雷雨大风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制定本方案. 2.适用范围 一般事故以上因雷雨大风造成的重大建筑施工事故. 二.组织机构 2.1. ...

  • 王佐良翻译观小议兼_雷雨_译文赏析.docx
  • 一.引言 (一)王佐良简介 王佐良是中国杰出的外国文学评沦家.比较文学专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王佐良出版了大量优秀的译作,主要以散文和诗歌为主,尤其他翻译的罗伯特•彭斯苏格兰诗歌堪称经典.王佐良不仅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译到中国,同时也将许多汉语诗歌.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