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参考资料

关于修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方案的通知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我司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安排,拟在2009年12月上旬召开有关高校参加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方案第二次研讨会。请参与研讨会的高校修改完善本校方案,并准备提交第二次研讨会交流,现将修改意见通知如下:

1.至少补充一个专业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包括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参会高校应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拟订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

2.补充学校培养标准。参会高校至少应拟订一个专业的本科阶段学校培养标准初稿,并将学校培养标准所规定的能力要求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实现。

为便于参与研讨会的高校修改完善本校方案,提供附件材料请高校参考。附件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编制要求(讨论稿),提出高校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示意学校培养标准的表述方式和详细程度,以及能力要求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实现的

表述方式。参会高校应参照这个格式,但可以采用不同的能力体系。附件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讨论稿),是引导性的标准,学校培养标准应高于国家通用标准。附件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机械样例讨论稿),是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高校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学校培养标准。附件4:“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是对关键问题的说明。

请参会高校在12月7日8:00前,将修改后的完整方案发到高教司理工处。联系人:都昌满,侯永峰,电话:010-66096262,邮件地址:[email protected]。收到邮件请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有问题请尽可能通过电子邮件反馈,或通过QQ(15308239)联系。

有关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方案第二次研讨会的正式通知将于近期发出。

附件: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编制要求(讨论稿)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讨论稿)

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机械样例讨论稿)

4.“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讨论稿)

理工处

二OO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

编制要求

(讨论稿)

一、制定学校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

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应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本校的工程师培养标准。学校培养标准应高于行业专业标准和国家通用标准。

二、学校培养标准的表述形式示例

以下为培养标准的表述形式示例,目的是使学校了解培养标准分解表述的方法,具体的学校培养标准由学校制定,分解的内容也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确定。

1 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

1.1 基础科学知识

1.2 核心工程基础知识

1.3 高级工程基础知识

2 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

2.1.1认识和系统表述问题

2.1.2 建立模型

2.1.3 判断和定性分析

2.1.4 带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2.1.5 解决方法和建议

2.2 实验中探寻知识

2.2.1 建立假设

2.2.2 查询相关书刊或者电子文献

2.2.3 实验探索

2.2.4 假设检验和论证

2.3 系统思维

2.3.1 整体思维

2.3.2 系统内的紧急性和互交性

2.3.3 确定优先级和焦点

2.3.4 决议时权衡、判断和平衡

2.4 个人技能和态度

2.4.1 主动和愿意冒险

2.4.2 执着与变通

2.4.3 创造性思维

2.4.4 批评性思维

2.4.5 自省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

2.4.6 求知欲和终生学习

2.4.7 时间和资源的管理

2.5 职业技能和道德

2.5.1 职业道德、正直、责任感和负责任

2.5.2 职业行为

2.5.3 主动规划个人职业

2.5.4 与世界工程界保持同步

3 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

3.1 团队精神

3.1.1 组建高效团队

3.1.2 团队工作运行

3.1.3 团队成长和演变

3.1.4 领导能力

3.1.5 技术协作

3.2 交流

3.2.1 交流战略

3.2.2 交流结构

3.2.3 写作交流

3.2.4 电子和多媒体交流

3.2.5 图表交流

3.2.6 口头表达和人际交流

3.3 外语交流

3.3.1 英语

3.3.2 其他欧洲语言

3.3.3 其他外语

4 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

4.1 外部和社会环境

4.1.1 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

4.1.2 工程界对社会的影响

4.1.3 社会对工程界的规范

4.1.4 历史和文化环境

4.1.5 现时的焦点和价值观

4.1.6 发展全球观

4.2 企业及商业环境

4.2.1 认识不同的企业文化

4.2.2 企业策略,目标和计划

4.2.3 技术创业

4.2.4 成功地在一个团队中工作

4.3 构思与工程系统

4.3.1 设立系统目标和要求

4.3.2 定义功能,概念和体系结构

4.3.3 系统建模并确保目标可能达成

4.3.4 项目发展的管理

4.4 设计

4.4.1 设计过程

4.4.2 设计过程分期与方法

4.4.3 设计中对知识的利用

4.4.4学科专业设计

4.4.5 跨学科专业设计

4.4.6 多体综合设计

4.5 实施

4.5.1 设计实施的过程

4.5.2 硬件制造过程

4.5.3 软件实现过程

4.5.4 硬件,软件的结合

4.5.5 测试,验证,认证以及取得证书

4.5.6 实施过程管理

4.6 运行

4.6.1 设计和优化操作

4.6.2 培训及操作

4.6.3 支持系统的生命周期

4.6.4 系统改进和演变

4.6.5 弃置处理与产品报废问题

4.6.6 运行管理

三、学校培养标准细化表述形式示例

以下为学校培养标准细化表述形式示例,目的是使学校了解学校培养标准细化表述的形式及细化到的程度。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制定细化内容与细化程度。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1 认识和系统表述问题

评估数据和问题表像

分析假设和偏差源

把握总体目标、分清事情的主次

制定解决方案(包括建模、求解析解和数字解、定性分

析、实验、不确定性分析)

2.1.2 建立模型

应用假设简化复杂的系统和环境

选择并应用概念性和定性模型

选择并应用定量模型与模拟

2.1.3 判断和定性分析

估计量级、范围、趋势

应用实验验证一致性和误差(范围、单位等)

展示解析解的一般性

2.1.4 带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提取不完整和不清晰的信息

应用事件和序列的概率统计模型

工程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

讨论决策分析

安排裕量和储备

2.1.5 解决方法和建议

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

分析解决方案的关键结果和测试数据

分析并调整结果中的偏差

形成总结性建议

评估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

四、学校培养标准实现表述形式示例

建立“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将学校培养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落实到各具体的教学环节。因为矩阵可操作性的限制,这个矩阵中所列目标的细化程度只需到学校培养标准所列目标的第三级。

下表中的“能力”列应为学校培养方案细化到的最后一级,但本次修改只需要达到第三级即可。“实现(课程名称)”列,应为相应的能力培养通过哪些课程(包括理论、实验、实践等各种课程)中的哪些具体环节(如讲授,学生自学,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来实现,但本次修改只需达到课程即可。

3.2 交流

注:引自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对3.2交流的实现

五、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在第二次研讨会之前,参会学校需要初步拟定一个专业的本科培养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在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后,需拟定各个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在学生入学之前需拟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学校培养标准所规定的条目都应该能从课程大纲中找到其落实的地方、落实的方式和落实的程度。

“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和教学计划需要根据课程整合要求和各门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反复调整。在“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和教学计划编制完成之后,再按照“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编制每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不仅要包含知识点的要求,还应该包含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设计必要的环节,将本门课程所承担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按照学校培养标准的详细目标落到实处。对每门课程,需要确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即还需要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这些能力的实现方式。

附件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

(讨论稿)

一、 工程师培养类型

工程师的类型主要分为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三种。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设计型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应用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设计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如下表所示。

二、工程师培养标准构成

表1.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

国家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关系:国家通用标准作为国家标准,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不仅是对国家通用标准的具体化,还应体现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因此行业专业标准要高于国家通用标准;学校培养标准则是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以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结合本校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的满足社会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的培养标准,因此,学校培养标准应高于行业专业标准。

三、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

工科院校以应用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本科毕业生应到达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

职业道德;

2、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

的经济管理知识;

3、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 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

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

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6、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

新的初步能力;

7、 具有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8、 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9、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

队合作的能力;

10、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四、设计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

工科院校以设计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工程硕士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

职业道德;

2、 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

衡和可持续发展;

3、 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

管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

4、 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5、 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和

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7、 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工程

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8、 具有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和处理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基本能力;

9、 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意识;

10、 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1、 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2、 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

团队合作的能力;

13、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基本

能力;

五、研究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

工科院校以研究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工程博士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

道德和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

2、 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 具有从事大型工程研究和开发、工程科学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

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 系统深入地掌握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和本专业的理论

知识,熟悉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制造系统以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

5、 具有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并解决

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7、 具有复杂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复杂工程项目集成能力以及处理

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能力;

8、 具有工程项目研究和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能力和工

程科学研究能力;

9、 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

10、 具有知识更新、知识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1、 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2、 具有大型工程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

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3、 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

力。

附件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

(机械样例讨论稿)

应用型机械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

应用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

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学士,达到了见习机械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见习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

一、 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使用现有技术,了解新兴技

术。

1、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2)

1.1工程科学以数学、自然科学、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为基础, 一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测试与试验的应用。

1.2 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力学,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以及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侧重于应用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3 工程制图: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各种机械工程图样表示方法。熟悉机械工程相关标准。

1.4 人文和社会科学: 具备较丰富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律、环境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技术相关的沟通和交流。

2、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应国家通用标准4、6、8)

2.1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

(1)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能用计算机进行零、部件的辅助设计。

(3)了解实用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

2.2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

(1)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方法。能够针对零部件性能要求合理选材。

(2)熟悉本岗位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熟练进行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以及参与生产线和车间平面布置设计。能够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工艺问题。

(3)掌握制订其他相关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特种加工、表面工程技术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

(4)熟悉机械制造主要设备的工艺范围、设计原则与程序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熟悉工艺装备验证的有关知识。

2.3 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

(1)熟悉常用传动与控制技术,能够进行常用传动与控制设备、零部件的选择、调试和维护。

(2)掌握流体传动、电机、电器、拖动控制等原理,具备初步分析、处理机电液传动与控制系统的能力。

(3)了解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2.4 机械系统检测与质量管理:

(1)熟悉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检测技术及机械精度的检测方法。

(2)了解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3)了解过程控制的方法和基本工具。

2.5 计算机应用及数控技术:

(1)熟悉本岗位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基本知识。

(2)了解计算机辅助技术。

(3)掌握计算机数控(CNC)系统的构成、作用,能够进行数控编程、调试和维护。

(4)掌握计算机网络常用软件的特点及应用。

3、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8)

二、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对应国家通用标准3、5、6)

1、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能够编制支持产品

形成过程的策划和改进方案;

2、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考虑成本、质量、环保性、安全性、可靠性、外形、适应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找出、评估和选择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工艺和方法,确定解决方案;

3、参与制定实施计划;

4、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并参与相关评价;

5、参与改进建议的提出,并主动从结果反馈中学习;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三、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8、9、10)

1、具有一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

2、使用合适的管理方法,管理计划和预算,组织任务、人力和资源;

3、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能够发现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行动;

4、参与管理、协调工作、团队,确保工作进度;

5、参与评估项目,提出改进建议。

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应国家通用标准9、11)

1、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

2、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3、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

4、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5、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6、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3、7)

1、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3、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设计型机械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

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工程硕士达到了机械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经过两年的工程实践,可申请获得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

一、具备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的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1、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3)

1.1工程科学以数学、自然科学、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为基础, 一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模拟、仿真和测试与试验的应用。

1.2 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力学,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以及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注重原理性知识的掌握与探究,并侧重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3 工程制图: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各种机械工程图样表示方法。熟悉机械工程相关标准。

1.4 人文科学: 具备较丰富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律、环境等人文知识。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技术交流。

2、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应国家通用标准4、11)

2.1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

(1)掌握机械设计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

(2)掌握机械产品、过程设计的知识、方法与技术。

(3)能熟练进行零、部件、以及机械系统的设计,并能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4)熟悉实用设计方法、创新设计和现代设计方法。

2.2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

(1)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方法。具有针对零部件性能要求合理选材。掌握本工作领域最新工程材料的种类及应用。了解工程材料的发展。

(2)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本领域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并掌握某些重点。熟悉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的设计知识。

(3)熟悉特种加工、表面工程技术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

(4)熟悉机械制造主要设备的工艺范围、设计原则与程序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熟悉工艺装备验证的有关知识。

(5)熟悉生产线设计和车间平面布置与设计。

2.3 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

(1)掌握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能够分析、设计、改进模拟电路和设计电路。

(2)掌握常用传动与控制技术,掌握机械传动、流体传动、电机、电器、拖动控制等原理,能够进行机电液传动与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调试与维护。

(3)掌握机械系统信号采集、描述、分析、控制的知识与技术。

(4)熟悉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2.4 机械系统检测与质量管理

(1)熟悉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检测技术及机械精度的检测方法,熟悉现代数字化检测技术。

(2)熟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3)熟悉过程控制的方法和基本工具。

2.5 计算机应用及数控技术:

(1)熟悉本岗位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基本知识。

(2)了解计算机辅助技术。

(3)了解计算机数控(CNC)系统的构成、作用。

(4)掌握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常用软件的特点及应用。

(5)掌握CAPP/CAM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和工作流程。

3、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1)

二、应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对应国家通

用标准1、2、5、6、7、8)

1、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提出改善工程产品、系统、服务效能的方案,探索和发现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领域;

2、整合资源,主持综合性工程任务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考虑成本、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外形、适应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能够创造性地发现、评估和选择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方法和技术,确定解决方案;

3、在考虑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制定实施计划;

4、主导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制定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

5、对实施结果与原定指标进行对比评估;

6、主动汲取从结果反馈的信息,进而改进未来的设计方案;

7、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三、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7、9、11、12)

1、掌握本行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按确定的质量标准、程序开展工作;

2、与项目相关方(委托人、承包商、供应商等)协商、约定;

3、建立和使用合适的管理体系,组织并管理计划和预算,协调组织任务、人力和资源,提升项目组工作质量;

4、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洞察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措施,确保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5、指导和主持项目或工程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0、12、13)

1、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

2、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3、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

4、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5、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6、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8、10)

1、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知识。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3、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研究型机械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

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

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工程博士达到了高级机械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经过两年的工程实践,可申请获得高级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

一、具备从事大型或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和系统产品设计开发的基本技能,系统深入地掌握了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理论,了解本专业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具有从事大型或复杂工程问题研究和系统产品设计开发、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1.1具有宽厚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

1.2境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并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责任等有较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2、系统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专门性的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

2.1掌握机械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和本专业的系统理论和方法;

2.2

社会问题、对工程与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关系等有独自的认识;

2.3 熟悉机械工程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制造系统以及本专业的最新状况和发展趋势。

3、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二、具备从复杂系统中发现并提取关键技术进而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掌握采用最优化技术路线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具有确立市场、发现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力。能够在本职领域内,预测市场开发所需要核心技术的归纳能力;掌握综合评估成本、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外形、适应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的系统分析方法。

2、具有系统运用机械工程领域一般性原理及本专业理论与方法的综合能力,有将新兴技术或其它行业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构思、设计以及技术完善等的研究过程并获得成功的经历。

3、掌握在复杂系统中发现并筛选出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方法;掌握开展工程研究所需的测试、验证、探索,假设检验和论证,收集、分析、评估相关数据;起草、陈述、判断和优化设计方案的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

4、主导实施解决方案,确保方案产生预期的结果;

5、制定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

6、对实施结果与原定指标进行对比评估;

7、主动汲取从结果反馈的信息,进而改进未来的设计方案。

三、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

1

内,按确定的质量标准、程序开展工作;

2、具有组织协调、衔接本项目适应技术和管理变化需求的能力;

3人力和资源的基本能力

4、能够建立适宜的管理系统;认可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组织并领导项目组,协调项目活动,完成任务;

5、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洞察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指导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6、领导并支持团队及个人的发展;评估团队和个人工作表现,并提供反馈意见。

7理水平。

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1通与表达:

2、能够制定工程文件,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3、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

4、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

5、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

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6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1、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知识。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3、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附件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

(讨论稿)

一、相关概念

1.卓越

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卓越,卓越工程师就只能是最杰出的那一个类型工程师。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卓越是用相对概念,意思是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很优秀。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可以包括若干类型的工程师培养。

2.工程师

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工程师,那只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的或者评上工程师职称的人才才能称为工程师。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师用的是相对概念,是指培养有能力承担工程师所做工作的人才,并有资格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评上工程师职称。

3.应用

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应用,那么除了纯自然科学之外的科学技术都是应用。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应用是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在研究院和大学从事研究、在设计院和实验室从事设计开发而言,在工程现场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现场应用工作。

二、工程师分类

1.应用型工程师

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建议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不同类别的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可以不同,但在本科阶段都应完成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任务,为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

2.设计型工程师

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建议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

3.研究型工程师

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建议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

四、培养标准

1.国家通用标准

国家通用标准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国家层面的标准,是引导性的标准,所有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都应该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培养工程师。拟由工程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布。

2.行业专业标准

行业专业标准是在通用标准指导下,规定一个具体专业的工程师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拟由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部门制定并发布。

3.学校培养标准

学校培养标准是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以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

高校根据本校情况制订的一个具体专业的培养标准,应体现本校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一般而言,学校培养标准要高于行业专业标准和国家通用标准。

五、培养模式

1.本科培养模式

推荐“3+1”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2.硕士培养模式

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推荐“1+1”模式,累计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

3.博士培养模式

工程博士3-5年,应主要在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各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自主设计培养模式。

六、企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所谓“企业培养方案”就是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七、招生与教学管理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建立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三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与传统的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双向互通的并行体系。学生可以多级进入工程师培养体系,分流培养各类工程

技术人才。可以通过高考招收学生,也可以从校内各年级中选拔学生转到工程师培养体系中去。对不适应的学生可以转出到相应的院系继续学习。本科升入硕士、硕士升入博士可以在工程师培养体系和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双向保送。

八、成熟度评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遴选参与高校,采用成熟度评估的方式进行。凡是希望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应先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研讨会,并拟定本校试点方案,经过多次研讨,经评估方案趋于成熟后即可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方案成熟的基本特点是:(1)具有符合要求的学校培养标准,学校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2)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实现;(3)培养模式要包括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部分,在企业学习阶段要有初步的“企业培养方案”。

如试点方案评估未成熟,可以继续参与研讨,直到方案成熟为止,即可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在正式启动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须公布本校的培养标准和具体培养方案。

关于修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方案的通知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我司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安排,拟在2009年12月上旬召开有关高校参加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方案第二次研讨会。请参与研讨会的高校修改完善本校方案,并准备提交第二次研讨会交流,现将修改意见通知如下:

1.至少补充一个专业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包括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参会高校应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拟订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

2.补充学校培养标准。参会高校至少应拟订一个专业的本科阶段学校培养标准初稿,并将学校培养标准所规定的能力要求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实现。

为便于参与研讨会的高校修改完善本校方案,提供附件材料请高校参考。附件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编制要求(讨论稿),提出高校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示意学校培养标准的表述方式和详细程度,以及能力要求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实现的

表述方式。参会高校应参照这个格式,但可以采用不同的能力体系。附件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讨论稿),是引导性的标准,学校培养标准应高于国家通用标准。附件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机械样例讨论稿),是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高校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学校培养标准。附件4:“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是对关键问题的说明。

请参会高校在12月7日8:00前,将修改后的完整方案发到高教司理工处。联系人:都昌满,侯永峰,电话:010-66096262,邮件地址:[email protected]。收到邮件请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有问题请尽可能通过电子邮件反馈,或通过QQ(15308239)联系。

有关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方案第二次研讨会的正式通知将于近期发出。

附件: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编制要求(讨论稿)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讨论稿)

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机械样例讨论稿)

4.“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讨论稿)

理工处

二OO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

编制要求

(讨论稿)

一、制定学校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

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应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本校的工程师培养标准。学校培养标准应高于行业专业标准和国家通用标准。

二、学校培养标准的表述形式示例

以下为培养标准的表述形式示例,目的是使学校了解培养标准分解表述的方法,具体的学校培养标准由学校制定,分解的内容也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确定。

1 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

1.1 基础科学知识

1.2 核心工程基础知识

1.3 高级工程基础知识

2 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

2.1.1认识和系统表述问题

2.1.2 建立模型

2.1.3 判断和定性分析

2.1.4 带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2.1.5 解决方法和建议

2.2 实验中探寻知识

2.2.1 建立假设

2.2.2 查询相关书刊或者电子文献

2.2.3 实验探索

2.2.4 假设检验和论证

2.3 系统思维

2.3.1 整体思维

2.3.2 系统内的紧急性和互交性

2.3.3 确定优先级和焦点

2.3.4 决议时权衡、判断和平衡

2.4 个人技能和态度

2.4.1 主动和愿意冒险

2.4.2 执着与变通

2.4.3 创造性思维

2.4.4 批评性思维

2.4.5 自省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

2.4.6 求知欲和终生学习

2.4.7 时间和资源的管理

2.5 职业技能和道德

2.5.1 职业道德、正直、责任感和负责任

2.5.2 职业行为

2.5.3 主动规划个人职业

2.5.4 与世界工程界保持同步

3 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

3.1 团队精神

3.1.1 组建高效团队

3.1.2 团队工作运行

3.1.3 团队成长和演变

3.1.4 领导能力

3.1.5 技术协作

3.2 交流

3.2.1 交流战略

3.2.2 交流结构

3.2.3 写作交流

3.2.4 电子和多媒体交流

3.2.5 图表交流

3.2.6 口头表达和人际交流

3.3 外语交流

3.3.1 英语

3.3.2 其他欧洲语言

3.3.3 其他外语

4 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

4.1 外部和社会环境

4.1.1 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

4.1.2 工程界对社会的影响

4.1.3 社会对工程界的规范

4.1.4 历史和文化环境

4.1.5 现时的焦点和价值观

4.1.6 发展全球观

4.2 企业及商业环境

4.2.1 认识不同的企业文化

4.2.2 企业策略,目标和计划

4.2.3 技术创业

4.2.4 成功地在一个团队中工作

4.3 构思与工程系统

4.3.1 设立系统目标和要求

4.3.2 定义功能,概念和体系结构

4.3.3 系统建模并确保目标可能达成

4.3.4 项目发展的管理

4.4 设计

4.4.1 设计过程

4.4.2 设计过程分期与方法

4.4.3 设计中对知识的利用

4.4.4学科专业设计

4.4.5 跨学科专业设计

4.4.6 多体综合设计

4.5 实施

4.5.1 设计实施的过程

4.5.2 硬件制造过程

4.5.3 软件实现过程

4.5.4 硬件,软件的结合

4.5.5 测试,验证,认证以及取得证书

4.5.6 实施过程管理

4.6 运行

4.6.1 设计和优化操作

4.6.2 培训及操作

4.6.3 支持系统的生命周期

4.6.4 系统改进和演变

4.6.5 弃置处理与产品报废问题

4.6.6 运行管理

三、学校培养标准细化表述形式示例

以下为学校培养标准细化表述形式示例,目的是使学校了解学校培养标准细化表述的形式及细化到的程度。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制定细化内容与细化程度。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1 认识和系统表述问题

评估数据和问题表像

分析假设和偏差源

把握总体目标、分清事情的主次

制定解决方案(包括建模、求解析解和数字解、定性分

析、实验、不确定性分析)

2.1.2 建立模型

应用假设简化复杂的系统和环境

选择并应用概念性和定性模型

选择并应用定量模型与模拟

2.1.3 判断和定性分析

估计量级、范围、趋势

应用实验验证一致性和误差(范围、单位等)

展示解析解的一般性

2.1.4 带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提取不完整和不清晰的信息

应用事件和序列的概率统计模型

工程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

讨论决策分析

安排裕量和储备

2.1.5 解决方法和建议

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

分析解决方案的关键结果和测试数据

分析并调整结果中的偏差

形成总结性建议

评估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

四、学校培养标准实现表述形式示例

建立“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将学校培养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落实到各具体的教学环节。因为矩阵可操作性的限制,这个矩阵中所列目标的细化程度只需到学校培养标准所列目标的第三级。

下表中的“能力”列应为学校培养方案细化到的最后一级,但本次修改只需要达到第三级即可。“实现(课程名称)”列,应为相应的能力培养通过哪些课程(包括理论、实验、实践等各种课程)中的哪些具体环节(如讲授,学生自学,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来实现,但本次修改只需达到课程即可。

3.2 交流

注:引自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对3.2交流的实现

五、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在第二次研讨会之前,参会学校需要初步拟定一个专业的本科培养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在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后,需拟定各个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在学生入学之前需拟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学校培养标准所规定的条目都应该能从课程大纲中找到其落实的地方、落实的方式和落实的程度。

“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和教学计划需要根据课程整合要求和各门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反复调整。在“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和教学计划编制完成之后,再按照“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编制每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不仅要包含知识点的要求,还应该包含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设计必要的环节,将本门课程所承担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按照学校培养标准的详细目标落到实处。对每门课程,需要确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即还需要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这些能力的实现方式。

附件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

(讨论稿)

一、 工程师培养类型

工程师的类型主要分为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三种。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设计型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应用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设计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如下表所示。

二、工程师培养标准构成

表1.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

国家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关系:国家通用标准作为国家标准,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不仅是对国家通用标准的具体化,还应体现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因此行业专业标准要高于国家通用标准;学校培养标准则是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以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结合本校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的满足社会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的培养标准,因此,学校培养标准应高于行业专业标准。

三、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

工科院校以应用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本科毕业生应到达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

职业道德;

2、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

的经济管理知识;

3、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 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

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

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6、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

新的初步能力;

7、 具有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8、 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9、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

队合作的能力;

10、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四、设计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

工科院校以设计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工程硕士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

职业道德;

2、 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

衡和可持续发展;

3、 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

管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

4、 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5、 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和

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7、 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工程

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8、 具有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和处理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基本能力;

9、 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意识;

10、 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1、 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2、 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

团队合作的能力;

13、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基本

能力;

五、研究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

工科院校以研究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工程博士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

道德和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

2、 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 具有从事大型工程研究和开发、工程科学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

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 系统深入地掌握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和本专业的理论

知识,熟悉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制造系统以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

5、 具有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并解决

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7、 具有复杂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复杂工程项目集成能力以及处理

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能力;

8、 具有工程项目研究和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能力和工

程科学研究能力;

9、 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

10、 具有知识更新、知识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1、 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2、 具有大型工程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

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3、 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

力。

附件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

(机械样例讨论稿)

应用型机械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

应用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

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学士,达到了见习机械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见习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

一、 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使用现有技术,了解新兴技

术。

1、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2)

1.1工程科学以数学、自然科学、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为基础, 一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测试与试验的应用。

1.2 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力学,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以及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侧重于应用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3 工程制图: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各种机械工程图样表示方法。熟悉机械工程相关标准。

1.4 人文和社会科学: 具备较丰富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律、环境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技术相关的沟通和交流。

2、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应国家通用标准4、6、8)

2.1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

(1)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能用计算机进行零、部件的辅助设计。

(3)了解实用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

2.2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

(1)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方法。能够针对零部件性能要求合理选材。

(2)熟悉本岗位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熟练进行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以及参与生产线和车间平面布置设计。能够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工艺问题。

(3)掌握制订其他相关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特种加工、表面工程技术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

(4)熟悉机械制造主要设备的工艺范围、设计原则与程序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熟悉工艺装备验证的有关知识。

2.3 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

(1)熟悉常用传动与控制技术,能够进行常用传动与控制设备、零部件的选择、调试和维护。

(2)掌握流体传动、电机、电器、拖动控制等原理,具备初步分析、处理机电液传动与控制系统的能力。

(3)了解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2.4 机械系统检测与质量管理:

(1)熟悉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检测技术及机械精度的检测方法。

(2)了解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3)了解过程控制的方法和基本工具。

2.5 计算机应用及数控技术:

(1)熟悉本岗位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基本知识。

(2)了解计算机辅助技术。

(3)掌握计算机数控(CNC)系统的构成、作用,能够进行数控编程、调试和维护。

(4)掌握计算机网络常用软件的特点及应用。

3、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8)

二、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对应国家通用标准3、5、6)

1、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能够编制支持产品

形成过程的策划和改进方案;

2、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考虑成本、质量、环保性、安全性、可靠性、外形、适应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找出、评估和选择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工艺和方法,确定解决方案;

3、参与制定实施计划;

4、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并参与相关评价;

5、参与改进建议的提出,并主动从结果反馈中学习;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三、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8、9、10)

1、具有一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

2、使用合适的管理方法,管理计划和预算,组织任务、人力和资源;

3、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能够发现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行动;

4、参与管理、协调工作、团队,确保工作进度;

5、参与评估项目,提出改进建议。

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应国家通用标准9、11)

1、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

2、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3、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

4、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5、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6、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3、7)

1、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3、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设计型机械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

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工程硕士达到了机械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经过两年的工程实践,可申请获得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

一、具备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的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1、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3)

1.1工程科学以数学、自然科学、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为基础, 一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模拟、仿真和测试与试验的应用。

1.2 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力学,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以及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注重原理性知识的掌握与探究,并侧重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3 工程制图: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各种机械工程图样表示方法。熟悉机械工程相关标准。

1.4 人文科学: 具备较丰富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律、环境等人文知识。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技术交流。

2、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应国家通用标准4、11)

2.1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

(1)掌握机械设计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

(2)掌握机械产品、过程设计的知识、方法与技术。

(3)能熟练进行零、部件、以及机械系统的设计,并能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4)熟悉实用设计方法、创新设计和现代设计方法。

2.2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

(1)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方法。具有针对零部件性能要求合理选材。掌握本工作领域最新工程材料的种类及应用。了解工程材料的发展。

(2)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本领域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并掌握某些重点。熟悉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的设计知识。

(3)熟悉特种加工、表面工程技术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

(4)熟悉机械制造主要设备的工艺范围、设计原则与程序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熟悉工艺装备验证的有关知识。

(5)熟悉生产线设计和车间平面布置与设计。

2.3 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

(1)掌握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能够分析、设计、改进模拟电路和设计电路。

(2)掌握常用传动与控制技术,掌握机械传动、流体传动、电机、电器、拖动控制等原理,能够进行机电液传动与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调试与维护。

(3)掌握机械系统信号采集、描述、分析、控制的知识与技术。

(4)熟悉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2.4 机械系统检测与质量管理

(1)熟悉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检测技术及机械精度的检测方法,熟悉现代数字化检测技术。

(2)熟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3)熟悉过程控制的方法和基本工具。

2.5 计算机应用及数控技术:

(1)熟悉本岗位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基本知识。

(2)了解计算机辅助技术。

(3)了解计算机数控(CNC)系统的构成、作用。

(4)掌握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常用软件的特点及应用。

(5)掌握CAPP/CAM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和工作流程。

3、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1)

二、应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对应国家通

用标准1、2、5、6、7、8)

1、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提出改善工程产品、系统、服务效能的方案,探索和发现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领域;

2、整合资源,主持综合性工程任务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考虑成本、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外形、适应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能够创造性地发现、评估和选择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方法和技术,确定解决方案;

3、在考虑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制定实施计划;

4、主导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制定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

5、对实施结果与原定指标进行对比评估;

6、主动汲取从结果反馈的信息,进而改进未来的设计方案;

7、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三、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7、9、11、12)

1、掌握本行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按确定的质量标准、程序开展工作;

2、与项目相关方(委托人、承包商、供应商等)协商、约定;

3、建立和使用合适的管理体系,组织并管理计划和预算,协调组织任务、人力和资源,提升项目组工作质量;

4、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洞察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措施,确保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5、指导和主持项目或工程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0、12、13)

1、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

2、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3、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

4、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5、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6、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8、10)

1、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知识。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3、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研究型机械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

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

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工程博士达到了高级机械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经过两年的工程实践,可申请获得高级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

一、具备从事大型或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和系统产品设计开发的基本技能,系统深入地掌握了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理论,了解本专业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具有从事大型或复杂工程问题研究和系统产品设计开发、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1.1具有宽厚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

1.2境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并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责任等有较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2、系统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专门性的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

2.1掌握机械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和本专业的系统理论和方法;

2.2

社会问题、对工程与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关系等有独自的认识;

2.3 熟悉机械工程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制造系统以及本专业的最新状况和发展趋势。

3、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二、具备从复杂系统中发现并提取关键技术进而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掌握采用最优化技术路线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具有确立市场、发现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力。能够在本职领域内,预测市场开发所需要核心技术的归纳能力;掌握综合评估成本、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外形、适应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的系统分析方法。

2、具有系统运用机械工程领域一般性原理及本专业理论与方法的综合能力,有将新兴技术或其它行业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构思、设计以及技术完善等的研究过程并获得成功的经历。

3、掌握在复杂系统中发现并筛选出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方法;掌握开展工程研究所需的测试、验证、探索,假设检验和论证,收集、分析、评估相关数据;起草、陈述、判断和优化设计方案的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

4、主导实施解决方案,确保方案产生预期的结果;

5、制定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

6、对实施结果与原定指标进行对比评估;

7、主动汲取从结果反馈的信息,进而改进未来的设计方案。

三、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

1

内,按确定的质量标准、程序开展工作;

2、具有组织协调、衔接本项目适应技术和管理变化需求的能力;

3人力和资源的基本能力

4、能够建立适宜的管理系统;认可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组织并领导项目组,协调项目活动,完成任务;

5、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洞察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指导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6、领导并支持团队及个人的发展;评估团队和个人工作表现,并提供反馈意见。

7理水平。

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1通与表达:

2、能够制定工程文件,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3、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

4、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

5、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

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6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1、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知识。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3、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附件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

(讨论稿)

一、相关概念

1.卓越

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卓越,卓越工程师就只能是最杰出的那一个类型工程师。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卓越是用相对概念,意思是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很优秀。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可以包括若干类型的工程师培养。

2.工程师

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工程师,那只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的或者评上工程师职称的人才才能称为工程师。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师用的是相对概念,是指培养有能力承担工程师所做工作的人才,并有资格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评上工程师职称。

3.应用

如果用绝对概念理解应用,那么除了纯自然科学之外的科学技术都是应用。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应用是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在研究院和大学从事研究、在设计院和实验室从事设计开发而言,在工程现场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现场应用工作。

二、工程师分类

1.应用型工程师

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建议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不同类别的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可以不同,但在本科阶段都应完成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任务,为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

2.设计型工程师

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建议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

3.研究型工程师

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建议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

四、培养标准

1.国家通用标准

国家通用标准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国家层面的标准,是引导性的标准,所有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都应该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培养工程师。拟由工程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布。

2.行业专业标准

行业专业标准是在通用标准指导下,规定一个具体专业的工程师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拟由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部门制定并发布。

3.学校培养标准

学校培养标准是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以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

高校根据本校情况制订的一个具体专业的培养标准,应体现本校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一般而言,学校培养标准要高于行业专业标准和国家通用标准。

五、培养模式

1.本科培养模式

推荐“3+1”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2.硕士培养模式

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推荐“1+1”模式,累计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

3.博士培养模式

工程博士3-5年,应主要在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各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自主设计培养模式。

六、企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所谓“企业培养方案”就是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七、招生与教学管理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建立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三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与传统的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双向互通的并行体系。学生可以多级进入工程师培养体系,分流培养各类工程

技术人才。可以通过高考招收学生,也可以从校内各年级中选拔学生转到工程师培养体系中去。对不适应的学生可以转出到相应的院系继续学习。本科升入硕士、硕士升入博士可以在工程师培养体系和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双向保送。

八、成熟度评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遴选参与高校,采用成熟度评估的方式进行。凡是希望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校,应先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研讨会,并拟定本校试点方案,经过多次研讨,经评估方案趋于成熟后即可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方案成熟的基本特点是:(1)具有符合要求的学校培养标准,学校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2)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实现;(3)培养模式要包括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部分,在企业学习阶段要有初步的“企业培养方案”。

如试点方案评估未成熟,可以继续参与研讨,直到方案成熟为止,即可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在正式启动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须公布本校的培养标准和具体培养方案。


相关内容

  •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建议
  • [摘要]通过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学院卓越班人才培养现状开展问卷调查,探讨了教学改革现阶段已有成果和面临的问题,调研结果将作为改进卓越班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依据,并为探索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路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学院 ...

  • 卓越计划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 [摘 要]目前创新教育已延伸到世界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创新型工程人才教育引起各国关注.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创新性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并适应我国当前快速发展地经济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从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质入手,在创新观念.创新 ...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
  • 高教信息参考 第 17 期 主办: 西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主办: 出版日期: 10. 2010 出版日期: 10.8.30 20 本 期 目 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 一.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

  •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摘 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核心内涵之一.本科"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创新性知识的积累.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 ...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中文名: 划" 简称: "卓越计划" 创办时2010年6月 间: 类别: 部属高校.省属高校 主管部门: 人才培养: 具体实施: 使命宗 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各行业高质量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教育部" ...

  • 关于印发[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信息类别:规章制度信息索引:生成日期:2011-9-2 发文字号:长大教[2011]214号 信息来源:教务处 浏览量:102 关于印发<长安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

  • 卓越计划.
  •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简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为服务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 ...

  • 2016填志愿:"低分"考生也能上的9所211名校
  • 考研择校很多人想选名校,211.985之类的,不过名校中的选择率也不是均等的,有些211工程院校不太受青睐,比如北京邮电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辽宁大学等,下面小编为你详细解读解读. 1.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 ...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教学模式思考
  • 摘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力求做到立足本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以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