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赏析

《望洞庭》赏析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这一次,是在秋天。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艨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周笃文高志忠)

《望洞庭》赏析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这一次,是在秋天。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艨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周笃文高志忠)


相关内容

  • [登岳阳楼]2011-2016年中考赏析题合集
  • <登岳阳楼>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思想内容]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 ...

  •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赏析_作者张说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说.其诗词全文如下: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译文] 在巴陵放眼远望洞庭的秋色,每日可见君山孤零零地飘浮在水上.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赏析_作者张说.我和你分别后就像难和神仙相遇一样,怀念的心绪如同这浩瀚的湖水一般悠远深长. [鉴赏] 严羽 ...

  • 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 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 洞庭湖萎缩原因及其景观变迁赏析
  • 摘要:洞庭湖最为我国重要的吞吐调蓄性湖泊,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但随着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等原因,造成湖泊面积缩小.可利用水量减少.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剧增,其治理早已迫在眉睫.本文将讲 ...

  •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李白 赏析
  •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李 白 刬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 醉杀洞庭秋.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这年春 ,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大赦放还 .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两人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 ...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 吞天吐地孟浩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 ...

  •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析
  •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析 范仲淹(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 ...

  • 历年高考写景抒情诗
  • 历年高考诗歌写景抒情诗 例 1 :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1995 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 ."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措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 .&q ...

  • 诗歌鉴赏常用艺术手法大全
  • 表达方式 记叙 [概念]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 (杜甫<漫成一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