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

满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

一、探究题(共15小题)

1. 在电视上的寻宝或探索节目中,常常看到一些铜制文物上有绿色的锈迹,又称铜绿。某学习小组对铜绿产生了浓厚兴趣。

【提出问题】铜绿中除铜元素外还有其它什么元素?

【查阅资料】①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②碳与一般的酸不反应。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找到了一些铜绿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记录分析】I 处绿色物质变黑;

Ⅱ处无水硫酸铜变蓝;

Ⅲ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论】铜绿中除铜元素外还有 、 和碳等元素。

【交流讨论】根据铜绿的组成,小组同学对 I处产生的黑色物质的成分有如下两种不同的猜想:(1)CuO (2)CuO 和C 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取 I处冷却后的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 ,若现象为: ,则证明猜想(1)正确。

【拓展应用】根据铜绿中所含元素,可知铜生锈不仅与空气中的氧气、水有关,还可能与空气中的 等有关;要保护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减缓生锈,我们可以减少青铜器与

2. 一种名为“污渍爆炸盐”的洗涤产品能高效去除衣物上的顽固污渍,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产品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相对分子质量为122),它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碳酸盐和一种强氧化性的物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洗涤助剂之一。

【实验探究一】过碳酸钠的化学组成

为探究过碳酸钠的化学组成,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请按要求完成表格内容:

【实验探究二】:过碳酸钠含量测定

老师给同学们一份含碳酸钠杂质的过碳酸钠样品(不含其它杂质),要求设计方案测定该样品中过碳酸钠的含量,同学们经讨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装置B 盛装氢氧化钠溶液,C 盛装澄清石灰水,D 盛装浓硫酸,E 、F 均装入干燥的碱石灰(主要成分:氧化

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首先关闭活塞K 、K 2,打开活塞K 1、K 3、K 4,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排出锥形瓶中的空气,此时装置B 的作用是 。

(2)依次关闭活塞K 1、K 3、K 4,打开活塞K 2、K ,此时锥形瓶中反应生成的气体

是 ,E 中装入碱石灰的作用是 ,反应完全后关闭活塞K ,再次打开活塞K 1通入氮气的作用是 。

(3)同学们根据E 装置在测定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出了样品中过碳酸钠的含量。装置F 的作

用是 ,如不连接装置F ,测定的过碳酸钠含量会 (填“偏高”或“偏低”)。

3. 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 和NaOH 固体的混合物。同学们为确认一瓶久置的“碱石灰”

样品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1.Ca(OH)2、Na 2CO 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2.CaCl 2+Na2CO 32NaCl+CaCO3↓。

3.CaCl 2溶液呈中性。

(1)滤渣B 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产生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滤液C 成分的探究。

【猜想】滤液C 中的溶质可能为①NaOH ;②Na 2CO 3;③NaOH 和Na 2CO 3;④__________。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滤液C 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则滤液C

中的溶质是Na 2CO 3。

乙同学:取滤液C 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无色酚酞,液体变成红色,则滤液C 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

丙同学:取滤液C 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则滤液C 中的溶质是NaOH 和Na 2CO 3。

【反思与评价】

丁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三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他认为滤液C 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NaOH 。

为进一步确认猜想③正确,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综合对滤液和滤渣成分的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 样品中一定含NaOH ② 样品中一定含Na 2CO 3

③ 样品中含NaOH 、CaO 中的一种或两种

4. 有一包未知粉末,其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生石灰、氯化钠、硫酸铜六种物质中的四种。兴趣小组为确定其组成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甲组同学进行定性探究。

【实验二】乙组同学进行定量探究。

实验测得固体B 中含15 g氯元素。试综合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进行分析。

(1)乙组实验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Na 2CO 3+ 2HCl=2NaCl + H2O+ CO2↑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未知粉末的组成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 。

5. 在小组活动中,王老师演示了一个实验:将烘干的碳酸镁与锌粉按照一定比例研细混匀,按照图1进行实验。然后指导同学们对碳酸镁与锌粉发生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部分含有镁、锌元素物质的相关性质。

①氧化镁、氧化锌:均为白色固体,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盐溶液。

②碳酸镁、碳酸锌:均为白色固体,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盐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1

)实验一: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气体产物是什么?

结论: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②中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二: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固体产物是什么?

王老师将剩余固体分成2份,由甲、乙两组同学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将剩余固体直接按照图2进行实验,观察到A 中有大量气泡生成,B 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产生的气体在C 处验纯后点燃,观察到淡蓝色火焰。C 处点燃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甲组同学获得结论:该反应的固体产物是碳酸锌和镁。

乙组同学将剩余固体先进行了处理,然后也按照图2进行了实验,观察到A 中固体溶解,生成无色溶液,B 中没有明显变化。他们对剩余固体的处理操作

是 _______________ 。乙组同学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实验现象,分析碳酸镁与锌粉发生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_______________,其理由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实验反思:老师看到两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后,确定乙组的结论是正确的,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对甲组的实验过程再次进行了分析,由B 、C 处产生的现象,可以说明甲组放入试管A 中的固体成分含

有 ________________ 。

6. 在户外聚会时,化学老师点燃了一支自制的蜡烛,同学们发现这支蜡烛不易被风吹灭,原来在蜡烛的棉芯里藏了两根相互缠绕的银白色金属丝。老师指出金属丝的成分可能是Mg 、Al 、Fe 中的一种或两种。回校后,老师提供了Mg 、Al 、Fe 三种已知金属和MgSO 4、Al 2(SO4) 3、FeSO 4、CuSO 4四种盐溶液,以及未知金属的样品。指导同学们先进行了参照实验,之后探究未知金属的成分。

(1)三种已知金属的参照实验

用“▲”标记的实验有相同的现象,“▲”处应记录的是 ;表中的“灰黑色固体”的成分为Al 与CuSO 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

(2)未知金属成分的探究

该小组同学将两根未知金属丝分开,如图所示放入CuSO 4

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

通过与参照实验对比,可以获得的结论是:两种金属丝的成分不同,有气泡冒出的金属丝成分是 。用老师提供的试剂再进行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另外一种金属丝的成分,实验方案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实验反思

同学们在反思实验原理时,提出还可将另一种金属直接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金属产生气泡的快慢”这一现象进行判断,有的同学认为这种判断依据不够合理,理由是 。但是“将另一种金属直接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还是可以判断出金属的成分,依据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 。

7. 实验室有一瓶保管不当的试剂(如图所示),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

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小强和小华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研讨】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酸 B. 碱 C. 盐

【查阅资料】

①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 、NaOH 、Na 2CO 3、NaHCO 3。

②Na 2CO 3和NaHCO 3溶液都呈碱性。

③测定室温下(20℃)时,4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物质的溶解度

【得出结论】小华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_____。

【猜想与实验】

①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②可能是Na 2CO 3溶液;③可能是NaCl 溶液。

(1)小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 试纸上,测得pH > 7,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___。

(2)小强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他又进行了如表2所示实验。

表2.

实验记录

【拓展与应用】请你选择与小强不同的试剂来确定该溶液的成分,你选择________溶液。

8. 化学小组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将生石灰放入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 和溶液B 。请完成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NaOH 、Ca(OH)2的溶解度

(1)固体A 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 ;乙同学:CaCO 3,Ca(OH)2。

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的Ca(OH)2理由是 。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实验: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固体A 的成分,理由

是 ;结合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因此确定了固体A 的成分。

(2)溶液B 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丙同学:NaOH 、Na 2CO 3 丁同学:NaOH 、Ca(OH)2 戊同学:NaOH

【表达与交流】

①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丁同学猜想正确,理由

是 。

②同学们欲将溶液B 加热浓缩,加热不久,溶液出现浑浊,只好停止加热,请解释加热时溶液出现浑浊的原因

③同学们立即变换方案,向B 溶液中加入 ,过滤,将滤液加热浓缩至饱和, 、过滤、洗涤、烘干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9. 氢化钙(CaH 2)固体是一种储氢材料,登山运动员常用其作能源提供剂。

【查阅资料】

①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

②钙和氢化钙都能与水反应,均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氢化钙的制备】

氢化钙通常用氢气与钙加热制得。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制取装置如图所示(图中固定

装置省略)。

(1)装置A 中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 。

(2)装置B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

(3)装置D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4)装置C 中制取氢化钙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样品成分的猜想】通过上述方法制得的氢化钙样品的成分有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全部是氢化钙; 猜想二: 。

【设计实验】现有2.1 g氢化钙样品,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二是否成

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操作、数据和结论)。

10. 某同学对“菠菜中富含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与豆腐同食会引起结石”的说法产生了兴趣。

探究一 菠菜里是否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查阅资料】

(1)可溶的草酸盐、碳酸盐能与CaCl 2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CaC 2O 4)、碳酸钙。

(2)醋酸(化学式用HAc 表示)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

【实验流

程】

根据流程回答问题:

(1)操作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足量CaCl 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气体D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菠菜里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探究二 人体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钙,草酸钙高温分解的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

(1)草酸钙高温完全分解得到两种气态氧化物和一种固态氧化物。

(2)12.8 g

的草酸钙分解过程中温度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实验分析】

(1)草酸钙高温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上图数据分析,700℃时剩余固体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700℃时剩余固体的成分。

11. 袋装食品中常用一种“双吸剂”,主要成分是铁粉和生石灰,同学们对一久置的双吸剂固体

样品很好奇,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双吸剂”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久置“双吸剂”中可能有Fe 、Fe 2O 3、CaO 、Ca (OH )2和CaCO 3。

【实验探究1】

取固体样品研磨,用磁铁吸引,磁铁上沾有黑色粉末,说明“双吸剂”中一定有 。再用磁铁反复吸引后,残留固体用于后续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2】

【实验探究3

【实验结论】

步骤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久置的“双吸剂”中含有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步骤③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说明久置的“双吸剂”中含有 和 。

12. 实验室中的药品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里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过氧化钠(Na 2O 2)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1)Na 2O 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O 2+2H2O

性。

【猜想】

I :固体为Na 2O 2、NaOH 、Na 2CO 3的混合物

Ⅱ:固体为NaOH 和Na 2CO 3的混合物

Ⅲ:固体为NaOH

Ⅳ:固体为Na 2CO 3 4NaOH+O2↑,2Na 2O 2+2CO22Na 2CO 3+O2↑。(2)CaCl 2溶液为中

【实验探究】

【反思评价】

(1)实验操作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操作②中“滴加CaCl 2溶液至过量”的目的是 。

13. 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大

试管中,如图所示,结果同学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他们展开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同学们取少量大试管中的液体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 ,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探究二:反应后大试管中的溶液所含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佳佳认为溶质是Na 2CO 3;贝贝认为溶质是Na 2CO 3和NaOH 。

【查阅资料】CaCl 2溶液呈中性。

【实验验证】贝贝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反思】同学们联想到了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也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了确定其反应是否发生,有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先用pH 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 ,然后向其中滴加稀硫酸,边滴边测定混合溶液的pH 。请你分析上述方案中,为什么要“当测定pH 小于或等于7,”才可证明发生反应了,其原因是 。

14. 小强在一次查阅资料时得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若二氧化碳过量,生成的碳酸钠会继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原理为:Na 2CO 3+CO2+H2O 2NaHCO 3。出于好奇,他和同学一起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低温蒸发结晶,得到了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Ⅰ:只有Na 2CO 3;

猜想Ⅱ:可能是Na 2CO 3和NaOH 的混合物;

猜想Ⅲ: 。

【査阅资料】

(1)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 3

(2)Na 2CO 3与NaOH 的热稳定性较好

(3)CaCl 2和NaCl 的水溶液呈中性

【设计实验】

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加热,若固体质量不变,猜想 错误;若固体质量减少,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 过量。

【交流讨论】

小方认为,要想知道白色固体中是否有氢氧化钠,可将白色固体配成溶液后,直接用pH 试纸测试即可作出判断,你认为是否可行? ;理由

是 。

【继续探究】白色固体中是否有氢氧化钠?Na 2CO 3+CO2↑+H2O

【交流与反思】

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一定要注意 。

15. 糕点疏松剂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一】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用pH 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 约为10,由此得出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呈 。

【实验二】碳酸氢钠能否与酸反应: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现象为 。结论: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

【实验三】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3)通过进一步实验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

(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 。

答案部分

1.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质量守恒定律金属资源利用及保护

试题解析:

【记录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难溶的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 (OH )2+CO2CaCO 3↓+H2O 。

【实验结论】Ⅱ处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铜绿受热分解生成了水;Ⅲ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铜绿受热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铜绿中除铜元素外还有氢、氧和碳等元素。

【实验探究】取I 处冷却后的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硫酸,若黑色固体全部溶解,则证明猜想(1)正确。

【拓展应用】根据铜绿中所含元素,可知铜生锈不仅与空气中的氧气、水有关,还可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关;要保护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减缓生锈,我们可以减少青铜器与空气接触。

答案:【记录分析】Ca (OH )2+CO2CaCO 3↓+H2O 【实验结论】氢 氧 【实验探究】稀硫酸 黑色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蓝 【拓展应用】二氧化碳 空气

2.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氧气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 试题解析:

【实验探究一】①向盛有过碳酸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目的是让过碳酸钠溶于水且与水反应;③根据题给条件可知,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碳酸盐和一种强氧化性的物质,判断是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向序号①的所得溶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进一步说明了含有过氧化氢溶液;④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

实验小结:由于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说明过碳酸钠中含氧量比碳酸钠高,并且过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推断过碳酸钠应

为Na 2CO 4。

【实验探究二】(1)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E 装置。

(2)过碳酸钠溶于水时,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当气体通过浓硫酸时被干燥,通入E 中碱石灰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实验完毕后通入氮气的目的是将装置中的气体排出,使其被E 装置完全吸收。

(3)F 装入干燥的碱石灰,可以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E 装置,导致E 装置在测定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计算出了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偏高,过碳酸钠的含量偏低。

答案:【实验探究一】①过碳酸钠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③氧

气 H2O 2 ④Na 2CO 3+CaCl2

Na 2CO 4 Na2CO 4+H2O CaCO 3↓+2NaCl 实验小结:Na 2CO 3+H2O 2 【实验探究二】(1)吸收反应前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和氧气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 将装置中的气体排出,被E 装置完全吸收 (3)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E 装置,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偏低

3.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1)由题给条件可知碱石灰变质后的可能会含有碳酸钙、碳酸钠等物质。实验中我们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气体,判断该滤渣中含有碳酸钙。产生碳酸钙的原因有两个可能:一个是CaO 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然后氢氧化钙再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另一个是CaO 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然后和氢氧化钠变质后产生的碳酸钠反应生成。 (2)【猜想】碳酸钠不可能和氢氧化钙共存,再结合题给的条件可判断为:NaOH 和Ca (OH )2。

【反思与评价】综合分析甲乙丙三位学生得出的结论,我们看出甲同学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气体,说明有碳酸钠,丙同学向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钙后产生沉淀,也说明存在着碳酸钠,因此滤液中一定存在着碳酸钠。

验证滤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我们要先验证碳酸钠的存在,然后在排除碳酸钠干扰的条件下,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详见答案。

(3)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判断出有碳酸钠。由题给条件溶解时放热,而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热,因此②③均正确。

答案:(1)CaCO 3 Ca(OH)2+Na2CO 3CaCO 3↓+2NaOH或Ca(OH)2+CO2CaCO 3↓+H2O (2)【猜想】NaOH 和Ca(OH)2 【反思与评价】

Na 2CO 3

(3)②③

4.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

试题解析:

答案:【实验一】(1)硫酸铜 CaO+H2O

+ H2O+ CO2↑

(2)Na 2CO 3 、NaCl 、CaCO 3、NaOH 或Na 2CO 3 、NaCl 、CaCO 3、CaO Ca(OH)2,Ca(OH)2 + Na2CO 3CaCO 3↓+ CaCl 2 2NaOH (3)有气泡产生,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实验二】(1)CaCO 3+ 2HCl

5.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CO 的性质及用途金属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

试题解析:

(1)气体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燃烧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合物质组成判断该气体为CO ,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2CO +O 22CO 2。

(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 2,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的气体为H 2。

对于加热固体的反应来说,由于题中并没有说明反应进行是否完全,那么反应物有可能剩余,即碳酸镁、锌粉有可能剩余,从而得到了甲组同学对应的现象;而乙组同学经过处理

后,即继续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表明此时反应已经完全,那么此时再向剩余固体中加入盐酸,固体溶解,生成无色溶液,B 中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剩余固体与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反应前有C 、Mg 、Zn 、O 四种元素,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实验现象综合判断,Mg 、Zn 元素对应的固体产物中没有碳酸镁、碳酸锌、镁粉、锌粉存在,所以Mg 、Zn 元素对应固体产物只能是氧化锌和氧化镁。 (3)结合以上结论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生成氧化锌、氧化镁和一氧化碳;甲组同学通过B 、C 处的现象表明,反应物碳酸镁、锌粉还有剩余,因此甲组放入试管A 中的固体成分含有MgCO 3、Zn 、MgO 、ZnO 。

答案:(1)CO 2CO+O 22CO 2(2)H 2 继续按图1方式加热,直至不再产生气体氧化锌和氧化镁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元素有C 、Mg 、Zn 和O 元素,依据实验现象C 元素的产物为CO ,Mg 、Zn 元素对应的固体产物中没有碳酸镁、碳酸锌、镁粉、锌粉存在,所以Mg 、Zn 元素对应固体产物只能是氧化锌和氧化镁 (3)MgCO 3 + Zn MgO + ZnO + CO↑ MgCO3、Zn 、MgO 、ZnO

6.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金属性质的探究

试题解析: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我们可以得出: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K 、Ca 、Na 除外),因此“▲”处应记录的是无明显变化,不能发生化学反应;2Al + 3FeSO 43Fe + Al2(SO4) 3,因此灰黑色固体为Fe ;2Al + 3CuSO43Cu + Al2(SO4) 3 (2)通过表中参照实验,可以得出有气泡冒出的是金属Mg ,两外一种金属丝则是Fe 或Al ,可以利用参照实验来进行设计实验,详见答案。

(3)位于氢前面金属可以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活动性强),它与酸反应的速率就越快(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多),但此时未知金属只有一种,没有用参照金属对比;金属铁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因此可以通过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来判断。

答案:(1)无明显变化 Fe 2Al + 3CuSO43Cu + Al2(SO4) 3(2)Mg 在试管中加入FeSO 4溶液,将另一根金属丝插入其中。若金属丝上无明显变化,则证明该金属丝是铁丝;若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有灰黑色固体析出,则证明该金属丝是铝丝(3)未知金属只有一种,没有用参照金属对比,无法判断金属的种类(或无法判断反应速率的快

慢) 溶液是否变成浅绿色

7.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交流研讨】酸的化学式一般以“H”开头,所以不可能是酸。

【得出结论】室温(20℃)时因为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 ,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所以不可能是碳酸氢钠。

【猜想与实验】pH >7说明溶液显碱性,而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所以不可能是氯化钠。 实验记录详见答案。

【拓展与应用】Na 2CO 3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可以区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答案:【交流研讨】 A 【得出结论】碳酸氢钠 【猜想与实验】 NaCl(或氯化钠)

【拓展与应用】氯化钙(合理即可)

8.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1)【猜想与假设】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如果氢氧化钙过量时,可能有部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一起析出,所以固体A 中可能只有碳酸钙,也可能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的Ca (OH )2理由是:常温下Ca (OH )2微溶于水,可能会有部分Ca (OH )2不能溶解。

【实验与探究】乙同学认为固体A 中含有氢氧化钙,且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即加入的试剂是无色酚酞溶液。

【反思与评价】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固体A 的成分,理由是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有CaCO 3,不能证明有无Ca (OH )2。

(2)【表达与交流】

①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因为固体中有Ca (OH )2,说明溶液为Ca (OH )2的饱和溶液,所以溶液B 中溶质的成分是NaOH 和Ca (OH )2。②加热时溶液出现浑浊,是因为B 溶液为Ca (OH )2的饱和溶液,而Ca (OH )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加热时会析出Ca (OH )2。③可以向B 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其中的氢氧化钙,过滤,将滤液加热浓缩至饱和,降温结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过滤、洗涤、烘干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1)【猜想与假设】只有CaCO 3 常温下Ca (OH )2微溶于水,可能会有部分Ca (OH )2没有溶解

【实验与探究】无色酚酞溶液

【反思与评价】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有CaCO 3,不能证明有无Ca (OH )2 (2)【表达与交流】①因为固体中有Ca (OH )2,说明溶液为Ca (OH )2的饱和溶液 ②B 溶液为Ca (OH )2的饱和溶液,Ca (OH )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加热时 会析出Ca (OH )2 ③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降温结晶

9.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金属化学性质

试题解析:

【氢化钙的制备】

(1)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2)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它可以吸收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与钙反应。 (4)反应方程式是:Ca+H2CaH 2。

【样品成分的猜想】由于钙也是固体,如果钙过量了,氢化钙中会混有钙。

【设计实验】设2.1g 全部是氢化钙生成氢气质量为X

,则:

答案:【氢化钙的制备】(1)Zn+2HClZnCl 2+H2↑ (2)吸收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3)

CaH 2 【样品成分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与钙反应(4)Ca+H2

的猜想】氢化钙和钙【设计实验】取2.1 g样品与足量水反应,收集反应生成的氢气,若生成的氢气质量等于0.2 g,则猜想二不成立;若生成气体的质量小于0.2 g,则猜想二成立

10.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盐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

试题解析:

探究一:(1)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

(2)菠菜中富含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由资料:可溶的草酸盐、碳酸盐能与CaCl 2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CaC 2O 4)、碳酸钙,因此加入足量CaCl 2溶液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草酸根和碳酸根完全沉淀出来。

(3)根据题给条件,反应生成了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 2),判断发生的反应为:

CaCO 3+2HAcCa (Ac )2+H2O+CO2↑。

探究二:(1)根据题给条件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草酸钙中含有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那么生成的气态氧化物就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因此该化学方程式为:

CaC 2O 4CaO+CO↑+CO2↑。

(2)从图表中可以分析出,草酸钙的分解分为两个过程,再结合题给条件可知第一个过程中生成的应该是一氧化碳和碳酸钙,然后碳酸钙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在700℃时正处在碳酸钙的分解过程中,故剩余的固体成分为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要验证碳酸钙和氧化钙可以根据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分别检验,详见答案。

答案:探究一:(1)过滤 (2)将溶液中的草酸根和碳酸根完全沉淀出来

(3)CaCO 3+2HAc

CaC 2O 4

CaO Ca (Ac )2+H2O+CO2↑探究二:(1)CaO+CO↑+CO2↑ (2)CaCO 3和

11.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实验探究1】铁粉能被磁铁吸引且颜色是黑色的,所以用磁铁吸引,磁铁上沾有黑色粉末,说明“双吸剂”中一定有Fe 。

【实验探究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取少量探究实验1的残留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试管外壁不发烫,说明固体中一定没有CaO 。

【实验结论】碳酸钠溶液能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步骤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久置的“双吸剂”中含有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 2CO 3+Ca(OH )2CaCO 3↓+2NaOH。

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盐酸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是黄色的,所以步骤③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说明久置的“双吸剂”中含CaCO 3和Fe 2O 3。

答案:【实验探究1】Fe 【实验探究2】CaO 【实验结论】Ca (OH )2 Na2CO 3+Ca(OH )2CaCO 3↓+2NaOH CaCO3 Fe2O 3

12.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实验探究】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直至完全溶解,如果不产生气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过氧化钠,即猜想I 不成立。

②取少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 2溶液至过量,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即证明有Na 2CO 3存在。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即证明有NaOH 存在。

【反思评价】

(1)实验操作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 2CO 3+CaCl2

NaOH 的鉴定。

答案:【实验探究】

CaCO 3↓+2NaCl。 (2)实验操作②中“滴加CaCl 2溶液至过量”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Na 2CO 3,防止干扰

【反思评

价】 (1)Na 2CO 3+CaCl2

鉴定 CaCO 3↓+2NaCl(2)除去溶液中的Na 2CO 3,防止干扰NaOH 的

13.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探究一:由题意知,氢氧化钠已变质,氢氧化钠变质会变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冒出。

探究二:【实验验证】既然贝贝的猜想正确,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后,其中的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了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再滴

加酚酞,由于存在氢氧化钠,溶液会变成红色。

【实验反思】加入稀硫酸也会导致氢氧化钠溶液变稀,而使溶液的pH 值变小,所以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应该是溶液的pH 值小于7或等于7。

答案:探究一:有气泡冒出 探究二:【实验验证】酚酞 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反思】排除因硫酸的加入,稀释氢氧化钠溶液而引起pH 减小因素的干扰

14.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作出猜想】二氧化碳过量还会生成碳酸氢钠,所以猜想Ⅲ:可能是Na 2CO 3和NaHCO 3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若加热固体质量不变,表明不含碳酸氢钠,猜想Ⅲ错误;若固体质量减少,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二氧化碳过量,生成了碳酸氢钠。

【交流讨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溶液的pH 值都大于7,所以不能用pH 试纸测试即可作出判断。

【继续探究】碳酸钠溶液能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交流与反思】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一定要注意密封保存。

答案:【作出猜想】可能是Na 2CO 3和NaHCO 3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Ⅲ 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不可行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溶液的pH 值都大于7 【继续探究】

【交流与反

思】密封保存

15.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实验一】用pH 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 为10,大于7,显碱性。

【实验二】碳酸氢钠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三】(3)检验生成物是NaOH 还是Na 2CO 3,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可以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沉淀,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固体产物是Na 2CO 3,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红,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根,说明固体产物中不含氢氧化

钠。

(4)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Na 2C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答案:【实验一】碱性 【实验二】产生大量气泡 【实验三】(3)氯化钙 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4)2NaHCO 3Na 2CO 3+CO2↑+H2O Na 2CO 3+CO2↑+H2O 。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

满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

一、探究题(共15小题)

1. 在电视上的寻宝或探索节目中,常常看到一些铜制文物上有绿色的锈迹,又称铜绿。某学习小组对铜绿产生了浓厚兴趣。

【提出问题】铜绿中除铜元素外还有其它什么元素?

【查阅资料】①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②碳与一般的酸不反应。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找到了一些铜绿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记录分析】I 处绿色物质变黑;

Ⅱ处无水硫酸铜变蓝;

Ⅲ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论】铜绿中除铜元素外还有 、 和碳等元素。

【交流讨论】根据铜绿的组成,小组同学对 I处产生的黑色物质的成分有如下两种不同的猜想:(1)CuO (2)CuO 和C 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取 I处冷却后的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 ,若现象为: ,则证明猜想(1)正确。

【拓展应用】根据铜绿中所含元素,可知铜生锈不仅与空气中的氧气、水有关,还可能与空气中的 等有关;要保护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减缓生锈,我们可以减少青铜器与

2. 一种名为“污渍爆炸盐”的洗涤产品能高效去除衣物上的顽固污渍,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产品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相对分子质量为122),它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碳酸盐和一种强氧化性的物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洗涤助剂之一。

【实验探究一】过碳酸钠的化学组成

为探究过碳酸钠的化学组成,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请按要求完成表格内容:

【实验探究二】:过碳酸钠含量测定

老师给同学们一份含碳酸钠杂质的过碳酸钠样品(不含其它杂质),要求设计方案测定该样品中过碳酸钠的含量,同学们经讨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装置B 盛装氢氧化钠溶液,C 盛装澄清石灰水,D 盛装浓硫酸,E 、F 均装入干燥的碱石灰(主要成分:氧化

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首先关闭活塞K 、K 2,打开活塞K 1、K 3、K 4,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排出锥形瓶中的空气,此时装置B 的作用是 。

(2)依次关闭活塞K 1、K 3、K 4,打开活塞K 2、K ,此时锥形瓶中反应生成的气体

是 ,E 中装入碱石灰的作用是 ,反应完全后关闭活塞K ,再次打开活塞K 1通入氮气的作用是 。

(3)同学们根据E 装置在测定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出了样品中过碳酸钠的含量。装置F 的作

用是 ,如不连接装置F ,测定的过碳酸钠含量会 (填“偏高”或“偏低”)。

3. 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 和NaOH 固体的混合物。同学们为确认一瓶久置的“碱石灰”

样品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1.Ca(OH)2、Na 2CO 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2.CaCl 2+Na2CO 32NaCl+CaCO3↓。

3.CaCl 2溶液呈中性。

(1)滤渣B 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产生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滤液C 成分的探究。

【猜想】滤液C 中的溶质可能为①NaOH ;②Na 2CO 3;③NaOH 和Na 2CO 3;④__________。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滤液C 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则滤液C

中的溶质是Na 2CO 3。

乙同学:取滤液C 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无色酚酞,液体变成红色,则滤液C 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

丙同学:取滤液C 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则滤液C 中的溶质是NaOH 和Na 2CO 3。

【反思与评价】

丁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三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他认为滤液C 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NaOH 。

为进一步确认猜想③正确,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综合对滤液和滤渣成分的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 样品中一定含NaOH ② 样品中一定含Na 2CO 3

③ 样品中含NaOH 、CaO 中的一种或两种

4. 有一包未知粉末,其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生石灰、氯化钠、硫酸铜六种物质中的四种。兴趣小组为确定其组成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甲组同学进行定性探究。

【实验二】乙组同学进行定量探究。

实验测得固体B 中含15 g氯元素。试综合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进行分析。

(1)乙组实验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Na 2CO 3+ 2HCl=2NaCl + H2O+ CO2↑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未知粉末的组成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 。

5. 在小组活动中,王老师演示了一个实验:将烘干的碳酸镁与锌粉按照一定比例研细混匀,按照图1进行实验。然后指导同学们对碳酸镁与锌粉发生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部分含有镁、锌元素物质的相关性质。

①氧化镁、氧化锌:均为白色固体,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盐溶液。

②碳酸镁、碳酸锌:均为白色固体,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盐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1

)实验一: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气体产物是什么?

结论: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②中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二: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固体产物是什么?

王老师将剩余固体分成2份,由甲、乙两组同学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将剩余固体直接按照图2进行实验,观察到A 中有大量气泡生成,B 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产生的气体在C 处验纯后点燃,观察到淡蓝色火焰。C 处点燃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甲组同学获得结论:该反应的固体产物是碳酸锌和镁。

乙组同学将剩余固体先进行了处理,然后也按照图2进行了实验,观察到A 中固体溶解,生成无色溶液,B 中没有明显变化。他们对剩余固体的处理操作

是 _______________ 。乙组同学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实验现象,分析碳酸镁与锌粉发生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_______________,其理由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实验反思:老师看到两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后,确定乙组的结论是正确的,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对甲组的实验过程再次进行了分析,由B 、C 处产生的现象,可以说明甲组放入试管A 中的固体成分含

有 ________________ 。

6. 在户外聚会时,化学老师点燃了一支自制的蜡烛,同学们发现这支蜡烛不易被风吹灭,原来在蜡烛的棉芯里藏了两根相互缠绕的银白色金属丝。老师指出金属丝的成分可能是Mg 、Al 、Fe 中的一种或两种。回校后,老师提供了Mg 、Al 、Fe 三种已知金属和MgSO 4、Al 2(SO4) 3、FeSO 4、CuSO 4四种盐溶液,以及未知金属的样品。指导同学们先进行了参照实验,之后探究未知金属的成分。

(1)三种已知金属的参照实验

用“▲”标记的实验有相同的现象,“▲”处应记录的是 ;表中的“灰黑色固体”的成分为Al 与CuSO 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

(2)未知金属成分的探究

该小组同学将两根未知金属丝分开,如图所示放入CuSO 4

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

通过与参照实验对比,可以获得的结论是:两种金属丝的成分不同,有气泡冒出的金属丝成分是 。用老师提供的试剂再进行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另外一种金属丝的成分,实验方案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实验反思

同学们在反思实验原理时,提出还可将另一种金属直接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金属产生气泡的快慢”这一现象进行判断,有的同学认为这种判断依据不够合理,理由是 。但是“将另一种金属直接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还是可以判断出金属的成分,依据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 。

7. 实验室有一瓶保管不当的试剂(如图所示),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

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小强和小华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研讨】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酸 B. 碱 C. 盐

【查阅资料】

①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 、NaOH 、Na 2CO 3、NaHCO 3。

②Na 2CO 3和NaHCO 3溶液都呈碱性。

③测定室温下(20℃)时,4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物质的溶解度

【得出结论】小华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_____。

【猜想与实验】

①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②可能是Na 2CO 3溶液;③可能是NaCl 溶液。

(1)小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 试纸上,测得pH > 7,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___。

(2)小强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他又进行了如表2所示实验。

表2.

实验记录

【拓展与应用】请你选择与小强不同的试剂来确定该溶液的成分,你选择________溶液。

8. 化学小组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将生石灰放入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 和溶液B 。请完成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NaOH 、Ca(OH)2的溶解度

(1)固体A 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 ;乙同学:CaCO 3,Ca(OH)2。

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的Ca(OH)2理由是 。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实验: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固体A 的成分,理由

是 ;结合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因此确定了固体A 的成分。

(2)溶液B 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丙同学:NaOH 、Na 2CO 3 丁同学:NaOH 、Ca(OH)2 戊同学:NaOH

【表达与交流】

①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丁同学猜想正确,理由

是 。

②同学们欲将溶液B 加热浓缩,加热不久,溶液出现浑浊,只好停止加热,请解释加热时溶液出现浑浊的原因

③同学们立即变换方案,向B 溶液中加入 ,过滤,将滤液加热浓缩至饱和, 、过滤、洗涤、烘干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9. 氢化钙(CaH 2)固体是一种储氢材料,登山运动员常用其作能源提供剂。

【查阅资料】

①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

②钙和氢化钙都能与水反应,均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氢化钙的制备】

氢化钙通常用氢气与钙加热制得。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制取装置如图所示(图中固定

装置省略)。

(1)装置A 中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 。

(2)装置B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

(3)装置D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4)装置C 中制取氢化钙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样品成分的猜想】通过上述方法制得的氢化钙样品的成分有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全部是氢化钙; 猜想二: 。

【设计实验】现有2.1 g氢化钙样品,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二是否成

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操作、数据和结论)。

10. 某同学对“菠菜中富含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与豆腐同食会引起结石”的说法产生了兴趣。

探究一 菠菜里是否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查阅资料】

(1)可溶的草酸盐、碳酸盐能与CaCl 2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CaC 2O 4)、碳酸钙。

(2)醋酸(化学式用HAc 表示)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

【实验流

程】

根据流程回答问题:

(1)操作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足量CaCl 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气体D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菠菜里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探究二 人体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钙,草酸钙高温分解的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

(1)草酸钙高温完全分解得到两种气态氧化物和一种固态氧化物。

(2)12.8 g

的草酸钙分解过程中温度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实验分析】

(1)草酸钙高温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上图数据分析,700℃时剩余固体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700℃时剩余固体的成分。

11. 袋装食品中常用一种“双吸剂”,主要成分是铁粉和生石灰,同学们对一久置的双吸剂固体

样品很好奇,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双吸剂”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久置“双吸剂”中可能有Fe 、Fe 2O 3、CaO 、Ca (OH )2和CaCO 3。

【实验探究1】

取固体样品研磨,用磁铁吸引,磁铁上沾有黑色粉末,说明“双吸剂”中一定有 。再用磁铁反复吸引后,残留固体用于后续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2】

【实验探究3

【实验结论】

步骤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久置的“双吸剂”中含有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步骤③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说明久置的“双吸剂”中含有 和 。

12. 实验室中的药品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里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过氧化钠(Na 2O 2)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1)Na 2O 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O 2+2H2O

性。

【猜想】

I :固体为Na 2O 2、NaOH 、Na 2CO 3的混合物

Ⅱ:固体为NaOH 和Na 2CO 3的混合物

Ⅲ:固体为NaOH

Ⅳ:固体为Na 2CO 3 4NaOH+O2↑,2Na 2O 2+2CO22Na 2CO 3+O2↑。(2)CaCl 2溶液为中

【实验探究】

【反思评价】

(1)实验操作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操作②中“滴加CaCl 2溶液至过量”的目的是 。

13. 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大

试管中,如图所示,结果同学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他们展开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同学们取少量大试管中的液体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 ,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探究二:反应后大试管中的溶液所含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佳佳认为溶质是Na 2CO 3;贝贝认为溶质是Na 2CO 3和NaOH 。

【查阅资料】CaCl 2溶液呈中性。

【实验验证】贝贝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反思】同学们联想到了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也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了确定其反应是否发生,有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先用pH 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 ,然后向其中滴加稀硫酸,边滴边测定混合溶液的pH 。请你分析上述方案中,为什么要“当测定pH 小于或等于7,”才可证明发生反应了,其原因是 。

14. 小强在一次查阅资料时得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若二氧化碳过量,生成的碳酸钠会继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原理为:Na 2CO 3+CO2+H2O 2NaHCO 3。出于好奇,他和同学一起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低温蒸发结晶,得到了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Ⅰ:只有Na 2CO 3;

猜想Ⅱ:可能是Na 2CO 3和NaOH 的混合物;

猜想Ⅲ: 。

【査阅资料】

(1)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 3

(2)Na 2CO 3与NaOH 的热稳定性较好

(3)CaCl 2和NaCl 的水溶液呈中性

【设计实验】

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加热,若固体质量不变,猜想 错误;若固体质量减少,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 过量。

【交流讨论】

小方认为,要想知道白色固体中是否有氢氧化钠,可将白色固体配成溶液后,直接用pH 试纸测试即可作出判断,你认为是否可行? ;理由

是 。

【继续探究】白色固体中是否有氢氧化钠?Na 2CO 3+CO2↑+H2O

【交流与反思】

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一定要注意 。

15. 糕点疏松剂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一】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用pH 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 约为10,由此得出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呈 。

【实验二】碳酸氢钠能否与酸反应: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现象为 。结论: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

【实验三】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3)通过进一步实验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

(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 。

答案部分

1.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质量守恒定律金属资源利用及保护

试题解析:

【记录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难溶的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 (OH )2+CO2CaCO 3↓+H2O 。

【实验结论】Ⅱ处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铜绿受热分解生成了水;Ⅲ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铜绿受热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铜绿中除铜元素外还有氢、氧和碳等元素。

【实验探究】取I 处冷却后的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硫酸,若黑色固体全部溶解,则证明猜想(1)正确。

【拓展应用】根据铜绿中所含元素,可知铜生锈不仅与空气中的氧气、水有关,还可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关;要保护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减缓生锈,我们可以减少青铜器与空气接触。

答案:【记录分析】Ca (OH )2+CO2CaCO 3↓+H2O 【实验结论】氢 氧 【实验探究】稀硫酸 黑色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蓝 【拓展应用】二氧化碳 空气

2.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氧气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 试题解析:

【实验探究一】①向盛有过碳酸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目的是让过碳酸钠溶于水且与水反应;③根据题给条件可知,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碳酸盐和一种强氧化性的物质,判断是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向序号①的所得溶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进一步说明了含有过氧化氢溶液;④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

实验小结:由于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说明过碳酸钠中含氧量比碳酸钠高,并且过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推断过碳酸钠应

为Na 2CO 4。

【实验探究二】(1)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E 装置。

(2)过碳酸钠溶于水时,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当气体通过浓硫酸时被干燥,通入E 中碱石灰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实验完毕后通入氮气的目的是将装置中的气体排出,使其被E 装置完全吸收。

(3)F 装入干燥的碱石灰,可以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E 装置,导致E 装置在测定前后的质量差值偏大,计算出了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偏高,过碳酸钠的含量偏低。

答案:【实验探究一】①过碳酸钠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③氧

气 H2O 2 ④Na 2CO 3+CaCl2

Na 2CO 4 Na2CO 4+H2O CaCO 3↓+2NaCl 实验小结:Na 2CO 3+H2O 2 【实验探究二】(1)吸收反应前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和氧气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 将装置中的气体排出,被E 装置完全吸收 (3)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E 装置,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偏低

3.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1)由题给条件可知碱石灰变质后的可能会含有碳酸钙、碳酸钠等物质。实验中我们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气体,判断该滤渣中含有碳酸钙。产生碳酸钙的原因有两个可能:一个是CaO 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然后氢氧化钙再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另一个是CaO 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然后和氢氧化钠变质后产生的碳酸钠反应生成。 (2)【猜想】碳酸钠不可能和氢氧化钙共存,再结合题给的条件可判断为:NaOH 和Ca (OH )2。

【反思与评价】综合分析甲乙丙三位学生得出的结论,我们看出甲同学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气体,说明有碳酸钠,丙同学向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钙后产生沉淀,也说明存在着碳酸钠,因此滤液中一定存在着碳酸钠。

验证滤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我们要先验证碳酸钠的存在,然后在排除碳酸钠干扰的条件下,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详见答案。

(3)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判断出有碳酸钠。由题给条件溶解时放热,而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热,因此②③均正确。

答案:(1)CaCO 3 Ca(OH)2+Na2CO 3CaCO 3↓+2NaOH或Ca(OH)2+CO2CaCO 3↓+H2O (2)【猜想】NaOH 和Ca(OH)2 【反思与评价】

Na 2CO 3

(3)②③

4.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

试题解析:

答案:【实验一】(1)硫酸铜 CaO+H2O

+ H2O+ CO2↑

(2)Na 2CO 3 、NaCl 、CaCO 3、NaOH 或Na 2CO 3 、NaCl 、CaCO 3、CaO Ca(OH)2,Ca(OH)2 + Na2CO 3CaCO 3↓+ CaCl 2 2NaOH (3)有气泡产生,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实验二】(1)CaCO 3+ 2HCl

5.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CO 的性质及用途金属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

试题解析:

(1)气体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燃烧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合物质组成判断该气体为CO ,燃烧的反应方程式为:2CO +O 22CO 2。

(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 2,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的气体为H 2。

对于加热固体的反应来说,由于题中并没有说明反应进行是否完全,那么反应物有可能剩余,即碳酸镁、锌粉有可能剩余,从而得到了甲组同学对应的现象;而乙组同学经过处理

后,即继续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表明此时反应已经完全,那么此时再向剩余固体中加入盐酸,固体溶解,生成无色溶液,B 中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剩余固体与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反应前有C 、Mg 、Zn 、O 四种元素,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实验现象综合判断,Mg 、Zn 元素对应的固体产物中没有碳酸镁、碳酸锌、镁粉、锌粉存在,所以Mg 、Zn 元素对应固体产物只能是氧化锌和氧化镁。 (3)结合以上结论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生成氧化锌、氧化镁和一氧化碳;甲组同学通过B 、C 处的现象表明,反应物碳酸镁、锌粉还有剩余,因此甲组放入试管A 中的固体成分含有MgCO 3、Zn 、MgO 、ZnO 。

答案:(1)CO 2CO+O 22CO 2(2)H 2 继续按图1方式加热,直至不再产生气体氧化锌和氧化镁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元素有C 、Mg 、Zn 和O 元素,依据实验现象C 元素的产物为CO ,Mg 、Zn 元素对应的固体产物中没有碳酸镁、碳酸锌、镁粉、锌粉存在,所以Mg 、Zn 元素对应固体产物只能是氧化锌和氧化镁 (3)MgCO 3 + Zn MgO + ZnO + CO↑ MgCO3、Zn 、MgO 、ZnO

6.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金属性质的探究

试题解析: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我们可以得出: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K 、Ca 、Na 除外),因此“▲”处应记录的是无明显变化,不能发生化学反应;2Al + 3FeSO 43Fe + Al2(SO4) 3,因此灰黑色固体为Fe ;2Al + 3CuSO43Cu + Al2(SO4) 3 (2)通过表中参照实验,可以得出有气泡冒出的是金属Mg ,两外一种金属丝则是Fe 或Al ,可以利用参照实验来进行设计实验,详见答案。

(3)位于氢前面金属可以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活动性强),它与酸反应的速率就越快(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多),但此时未知金属只有一种,没有用参照金属对比;金属铁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因此可以通过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来判断。

答案:(1)无明显变化 Fe 2Al + 3CuSO43Cu + Al2(SO4) 3(2)Mg 在试管中加入FeSO 4溶液,将另一根金属丝插入其中。若金属丝上无明显变化,则证明该金属丝是铁丝;若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有灰黑色固体析出,则证明该金属丝是铝丝(3)未知金属只有一种,没有用参照金属对比,无法判断金属的种类(或无法判断反应速率的快

慢) 溶液是否变成浅绿色

7.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交流研讨】酸的化学式一般以“H”开头,所以不可能是酸。

【得出结论】室温(20℃)时因为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 ,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所以不可能是碳酸氢钠。

【猜想与实验】pH >7说明溶液显碱性,而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所以不可能是氯化钠。 实验记录详见答案。

【拓展与应用】Na 2CO 3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可以区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答案:【交流研讨】 A 【得出结论】碳酸氢钠 【猜想与实验】 NaCl(或氯化钠)

【拓展与应用】氯化钙(合理即可)

8.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1)【猜想与假设】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如果氢氧化钙过量时,可能有部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一起析出,所以固体A 中可能只有碳酸钙,也可能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的Ca (OH )2理由是:常温下Ca (OH )2微溶于水,可能会有部分Ca (OH )2不能溶解。

【实验与探究】乙同学认为固体A 中含有氢氧化钙,且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即加入的试剂是无色酚酞溶液。

【反思与评价】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固体A 的成分,理由是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有CaCO 3,不能证明有无Ca (OH )2。

(2)【表达与交流】

①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因为固体中有Ca (OH )2,说明溶液为Ca (OH )2的饱和溶液,所以溶液B 中溶质的成分是NaOH 和Ca (OH )2。②加热时溶液出现浑浊,是因为B 溶液为Ca (OH )2的饱和溶液,而Ca (OH )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加热时会析出Ca (OH )2。③可以向B 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其中的氢氧化钙,过滤,将滤液加热浓缩至饱和,降温结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过滤、洗涤、烘干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1)【猜想与假设】只有CaCO 3 常温下Ca (OH )2微溶于水,可能会有部分Ca (OH )2没有溶解

【实验与探究】无色酚酞溶液

【反思与评价】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有CaCO 3,不能证明有无Ca (OH )2 (2)【表达与交流】①因为固体中有Ca (OH )2,说明溶液为Ca (OH )2的饱和溶液 ②B 溶液为Ca (OH )2的饱和溶液,Ca (OH )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加热时 会析出Ca (OH )2 ③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降温结晶

9.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金属化学性质

试题解析:

【氢化钙的制备】

(1)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2)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它可以吸收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与钙反应。 (4)反应方程式是:Ca+H2CaH 2。

【样品成分的猜想】由于钙也是固体,如果钙过量了,氢化钙中会混有钙。

【设计实验】设2.1g 全部是氢化钙生成氢气质量为X

,则:

答案:【氢化钙的制备】(1)Zn+2HClZnCl 2+H2↑ (2)吸收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3)

CaH 2 【样品成分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与钙反应(4)Ca+H2

的猜想】氢化钙和钙【设计实验】取2.1 g样品与足量水反应,收集反应生成的氢气,若生成的氢气质量等于0.2 g,则猜想二不成立;若生成气体的质量小于0.2 g,则猜想二成立

10.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盐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

试题解析:

探究一:(1)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

(2)菠菜中富含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由资料:可溶的草酸盐、碳酸盐能与CaCl 2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CaC 2O 4)、碳酸钙,因此加入足量CaCl 2溶液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草酸根和碳酸根完全沉淀出来。

(3)根据题给条件,反应生成了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 2),判断发生的反应为:

CaCO 3+2HAcCa (Ac )2+H2O+CO2↑。

探究二:(1)根据题给条件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草酸钙中含有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那么生成的气态氧化物就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因此该化学方程式为:

CaC 2O 4CaO+CO↑+CO2↑。

(2)从图表中可以分析出,草酸钙的分解分为两个过程,再结合题给条件可知第一个过程中生成的应该是一氧化碳和碳酸钙,然后碳酸钙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在700℃时正处在碳酸钙的分解过程中,故剩余的固体成分为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要验证碳酸钙和氧化钙可以根据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分别检验,详见答案。

答案:探究一:(1)过滤 (2)将溶液中的草酸根和碳酸根完全沉淀出来

(3)CaCO 3+2HAc

CaC 2O 4

CaO Ca (Ac )2+H2O+CO2↑探究二:(1)CaO+CO↑+CO2↑ (2)CaCO 3和

11.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实验探究1】铁粉能被磁铁吸引且颜色是黑色的,所以用磁铁吸引,磁铁上沾有黑色粉末,说明“双吸剂”中一定有Fe 。

【实验探究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取少量探究实验1的残留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试管外壁不发烫,说明固体中一定没有CaO 。

【实验结论】碳酸钠溶液能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步骤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久置的“双吸剂”中含有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 2CO 3+Ca(OH )2CaCO 3↓+2NaOH。

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盐酸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是黄色的,所以步骤③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说明久置的“双吸剂”中含CaCO 3和Fe 2O 3。

答案:【实验探究1】Fe 【实验探究2】CaO 【实验结论】Ca (OH )2 Na2CO 3+Ca(OH )2CaCO 3↓+2NaOH CaCO3 Fe2O 3

12.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实验探究】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直至完全溶解,如果不产生气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过氧化钠,即猜想I 不成立。

②取少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 2溶液至过量,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即证明有Na 2CO 3存在。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即证明有NaOH 存在。

【反思评价】

(1)实验操作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 2CO 3+CaCl2

NaOH 的鉴定。

答案:【实验探究】

CaCO 3↓+2NaCl。 (2)实验操作②中“滴加CaCl 2溶液至过量”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Na 2CO 3,防止干扰

【反思评

价】 (1)Na 2CO 3+CaCl2

鉴定 CaCO 3↓+2NaCl(2)除去溶液中的Na 2CO 3,防止干扰NaOH 的

13.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探究一:由题意知,氢氧化钠已变质,氢氧化钠变质会变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冒出。

探究二:【实验验证】既然贝贝的猜想正确,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后,其中的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了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再滴

加酚酞,由于存在氢氧化钠,溶液会变成红色。

【实验反思】加入稀硫酸也会导致氢氧化钠溶液变稀,而使溶液的pH 值变小,所以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应该是溶液的pH 值小于7或等于7。

答案:探究一:有气泡冒出 探究二:【实验验证】酚酞 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反思】排除因硫酸的加入,稀释氢氧化钠溶液而引起pH 减小因素的干扰

14.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作出猜想】二氧化碳过量还会生成碳酸氢钠,所以猜想Ⅲ:可能是Na 2CO 3和NaHCO 3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若加热固体质量不变,表明不含碳酸氢钠,猜想Ⅲ错误;若固体质量减少,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二氧化碳过量,生成了碳酸氢钠。

【交流讨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溶液的pH 值都大于7,所以不能用pH 试纸测试即可作出判断。

【继续探究】碳酸钠溶液能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交流与反思】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一定要注意密封保存。

答案:【作出猜想】可能是Na 2CO 3和NaHCO 3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Ⅲ 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不可行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溶液的pH 值都大于7 【继续探究】

【交流与反

思】密封保存

15.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盐

试题解析:

【实验一】用pH 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 为10,大于7,显碱性。

【实验二】碳酸氢钠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三】(3)检验生成物是NaOH 还是Na 2CO 3,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可以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沉淀,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固体产物是Na 2CO 3,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红,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根,说明固体产物中不含氢氧化

钠。

(4)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Na 2C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答案:【实验一】碱性 【实验二】产生大量气泡 【实验三】(3)氯化钙 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4)2NaHCO 3Na 2CO 3+CO2↑+H2O Na 2CO 3+CO2↑+H2O 。


相关内容

  • 初中生物试题类型专题复习--实验题型
  • 初中生物试题类型专题复习--实验题型 一.[解题方法]: 探究实验题是近年中考中新出现的一种题型,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题目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中考中所占的比值越来越大,它能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注意探究方法的运用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1)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探究的过程是从发 ...

  •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科学探究
  • 科学探究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5个步骤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巴斯德的肉汤实验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实验. 4.得出结论: 5. 交流表达, 二.科学探究的2个重 ...

  • 广州市天河区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总结
  • 广州市天河区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总结 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郑雪萍 新课程的实施既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也是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契机.从2003年开始,我区<初中生物>学科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4年来我区致力于改变目前的生物学教育状况.特别是围绕生物 ...

  • 初中物理总复习专题 三 力学实验
  • 2015年中考复习物理专题 三 力学实验 1.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小刚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使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分别在 木板.毛巾.棉布表面前进一段距离后停下来的情况. (1)小刚想,之所以要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是 因为物体运动的远近除了与阻力有关,还与其初速度 ...

  •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
  •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初中科学课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浙江省以及广东深圳南山区.湖南长沙开福区.山西临汾曲沃县等七个区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至今已经十年. 2003年,根据教育部 ...

  • 初中化学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 初中化学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学术讲座.专题报告.参与式专题与讨论.专题研讨与交流.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实践探究活动等.培训过程中充分重视了学员的参与和体验,无论是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还是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思想碰撞,都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主动参与到培训中的积极性,让学员在 ...

  • 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 学年第二学期化学学科教研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新课程改革为本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完成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试验,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组织学习工作。 针对我省新高考“3+2方案”,加强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确保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争取在今年 ...

  •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训练
  •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训练 1.天平: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 (1)他把已经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搬到另一实验桌上,则使用前应( ) A.只要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只要调节横梁平衡 C.不需要再调节 D.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再调节横梁平衡 (2)当他把天平重新调好后,就把药品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用 ...

  • 2012中考物理指导: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讲义
  • 2012中考物理指导: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讲义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等,是初中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 ...

  • 初中地理实验教材中"活动"的比较
  • 初中地理实验教材中"活动"的比较 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各版本初中地理实验教材相继出版,其编写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加大了地理学习"活动"的力度(通常在教材中用"活动"二字的图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