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唐庆莉城镇化:带动铜仁跨越腾飞.doc

城镇化:带动铜仁跨越腾飞

铜仁地区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辖10个县(市、特区),总人口421.7万。新中国成立之初,铜仁地区城镇规模很小,城镇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全区城镇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镇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2002年,地委行署提出了“三个重点、三个带动”发展战略,把城镇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来抓。2008年,地委行署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制定了“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城镇建设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截至2010年底,全区城镇人口达129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9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0.1%,其中铜仁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1.5万人,城镇化率达56.5%。

一、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基本形成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形象和发展。近五年,各地坚持以道路建设引领城市建设,铜仁市完成了金麟大道、河滨大道和西外环道路建设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总长度达48公里;石阡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18公里,在县城龙川河西岸新城区建成了笔直的10里长街;思南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总长度达36公里;玉屏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总长度达15公里;松桃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20公里,形成了“内部成网、外部成环、节点相通、层次分明”的道路骨架;江口县按

照“四纵五横”的道路框架规划,开工建设了环西路二期、滨河大道、沿江大道、梵净山大道等道路,新建和改建县城道路38公里;沿河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15公里,在河东新区基本建成了“三纵十二横”城市道路骨架;印江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53条,总长35公里;德江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总长度34公里,其中主次干道26公里;万山特区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8公里。截至2010年,全区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269公里,新建城市桥梁60余座,城市建成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5.88平方米,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尺为街,五尺为巷”的旧有街道形象。目前,全区共发放了城市出租车牌照1119个,均开行了城市公交车,城市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已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畅通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二、创建园林城市显成效

2005年以来,各县(市、特区)以创建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大力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先后建设了18个城市广场、公园。其中铜仁市建设了三江公园、世纪公园、花果山广场、火车站广场;松桃县建设了世昌广场、七星广场;沿河县建设了乌江文化广场、红军渡广场、县委新址广场;江口县建设了梵净山公园、龙井广场,万山特区建设了麻音塘休闲广场、中心广场、矿山公园;石阡县建设了人民广场;印江县建设了中心广场、文昌公园;思南县建设了

长坝石林广场。这些广场和公园,不仅为城市增姿添彩,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个休闲娱乐场所,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截至2010年,全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0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3%。

三、城镇功能日趋完善

2005年以来,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日供水能力达39.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全区20多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0.4万吨,铜仁市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吨,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为28.45%。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部开工建设并相继建成,日处理垃圾655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5.52%。全区城市新建公厕86个,新建农贸市场13个

7.9万平方米。城市燃气供应日趋稳定,其中铜仁市新建城市居住小区全部建成管道燃气,城市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以上。铜仁市建成民族文化风情园、大剧院、游泳馆和体育馆,城市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全区城市亮化也异彩纷呈,以城市道路、广场、公园为重点,新安装路灯8000余盏,改造路灯7600盏,如今全区城区路灯达23000余盏,各县城主次干道亮灯率超过95%。

与此同时,全区各县(市)积极开展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完善城市环卫等配套设施,强化城市管理,铜仁、石阡、印江、玉屏、江口、德江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铜仁市先后被评为“中国西部名城”、“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四、城镇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铜仁地区住宅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末全区共有住宅355.7万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前的1.8倍。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区各县(市、特区)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城市房屋建设由单体楼盘建设为主转变为以连片开发建设为主,实行“连片开发、连片拆迁、连片改造”,着力抓道路、抓配套、抓环境建设,改善了旧城区的居住环境,促进了城市新区的发展。截至2010年,全区累计建成各类住房建筑面积2184.43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6年的19.07平方米提高到27.32

平方米。同时,全区积极抓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建成廉租住房8000余套。各地高度重视和扎实抓好城市物业管理,我区已实行物业管理的各类房屋面积358万平方米,市场化、社会化物业管理格局正逐步形成。

五.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日益凸显

跨入新世纪,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体现独具民族、生态、文化、现代特色的城镇化建设理念逐渐确立,纳入规划,予以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石阡倾力打造“中国夜郎古城”,成就斐然。“夜郎风情一条街”古民居的马头墙、吊脚楼、飞檐翘脚、坡屋顶彰显徽派建筑风格。沿河围绕建设“乌江旅游大县”、“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对旧城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并建成了6000多平方米的红军渡广场,突出了红色文化的城镇特色。松桃围绕建设典型丹霞地貌民族文化旅游县城,在城镇建设中,处处透着文化气息,提升了城市品位,树立了城市形象。江口围绕打造梵净山绿色生态、旅游文化走向世界,正在快马加鞭。德江紧紧围绕“三高四铁”,打造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翻开了城镇建设的新篇章。与此同时,印江做足书法佛教文化文章;思南做足历史文化花灯文章;玉屏做足萧城侗城文章;万山做足国家矿山公园文章;铜仁市,作为全区经济文化中心,正在倾力建设“大明边城”,城市发展突出“民族、生态、文化、现代”的理念,努力把铜仁打造成为最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唐庆莉执笔)

城镇化:带动铜仁跨越腾飞

铜仁地区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辖10个县(市、特区),总人口421.7万。新中国成立之初,铜仁地区城镇规模很小,城镇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全区城镇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镇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2002年,地委行署提出了“三个重点、三个带动”发展战略,把城镇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来抓。2008年,地委行署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制定了“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城镇建设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截至2010年底,全区城镇人口达129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9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0.1%,其中铜仁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1.5万人,城镇化率达56.5%。

一、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基本形成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形象和发展。近五年,各地坚持以道路建设引领城市建设,铜仁市完成了金麟大道、河滨大道和西外环道路建设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总长度达48公里;石阡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18公里,在县城龙川河西岸新城区建成了笔直的10里长街;思南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总长度达36公里;玉屏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总长度达15公里;松桃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20公里,形成了“内部成网、外部成环、节点相通、层次分明”的道路骨架;江口县按

照“四纵五横”的道路框架规划,开工建设了环西路二期、滨河大道、沿江大道、梵净山大道等道路,新建和改建县城道路38公里;沿河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15公里,在河东新区基本建成了“三纵十二横”城市道路骨架;印江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53条,总长35公里;德江县城新建和改扩建道路总长度34公里,其中主次干道26公里;万山特区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8公里。截至2010年,全区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269公里,新建城市桥梁60余座,城市建成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5.88平方米,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尺为街,五尺为巷”的旧有街道形象。目前,全区共发放了城市出租车牌照1119个,均开行了城市公交车,城市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已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畅通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二、创建园林城市显成效

2005年以来,各县(市、特区)以创建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大力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先后建设了18个城市广场、公园。其中铜仁市建设了三江公园、世纪公园、花果山广场、火车站广场;松桃县建设了世昌广场、七星广场;沿河县建设了乌江文化广场、红军渡广场、县委新址广场;江口县建设了梵净山公园、龙井广场,万山特区建设了麻音塘休闲广场、中心广场、矿山公园;石阡县建设了人民广场;印江县建设了中心广场、文昌公园;思南县建设了

长坝石林广场。这些广场和公园,不仅为城市增姿添彩,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个休闲娱乐场所,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截至2010年,全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0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3%。

三、城镇功能日趋完善

2005年以来,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日供水能力达39.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全区20多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0.4万吨,铜仁市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吨,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为28.45%。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部开工建设并相继建成,日处理垃圾655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5.52%。全区城市新建公厕86个,新建农贸市场13个

7.9万平方米。城市燃气供应日趋稳定,其中铜仁市新建城市居住小区全部建成管道燃气,城市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以上。铜仁市建成民族文化风情园、大剧院、游泳馆和体育馆,城市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全区城市亮化也异彩纷呈,以城市道路、广场、公园为重点,新安装路灯8000余盏,改造路灯7600盏,如今全区城区路灯达23000余盏,各县城主次干道亮灯率超过95%。

与此同时,全区各县(市)积极开展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完善城市环卫等配套设施,强化城市管理,铜仁、石阡、印江、玉屏、江口、德江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铜仁市先后被评为“中国西部名城”、“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四、城镇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铜仁地区住宅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末全区共有住宅355.7万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前的1.8倍。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区各县(市、特区)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城市房屋建设由单体楼盘建设为主转变为以连片开发建设为主,实行“连片开发、连片拆迁、连片改造”,着力抓道路、抓配套、抓环境建设,改善了旧城区的居住环境,促进了城市新区的发展。截至2010年,全区累计建成各类住房建筑面积2184.43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6年的19.07平方米提高到27.32

平方米。同时,全区积极抓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建成廉租住房8000余套。各地高度重视和扎实抓好城市物业管理,我区已实行物业管理的各类房屋面积358万平方米,市场化、社会化物业管理格局正逐步形成。

五.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日益凸显

跨入新世纪,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体现独具民族、生态、文化、现代特色的城镇化建设理念逐渐确立,纳入规划,予以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石阡倾力打造“中国夜郎古城”,成就斐然。“夜郎风情一条街”古民居的马头墙、吊脚楼、飞檐翘脚、坡屋顶彰显徽派建筑风格。沿河围绕建设“乌江旅游大县”、“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对旧城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并建成了6000多平方米的红军渡广场,突出了红色文化的城镇特色。松桃围绕建设典型丹霞地貌民族文化旅游县城,在城镇建设中,处处透着文化气息,提升了城市品位,树立了城市形象。江口围绕打造梵净山绿色生态、旅游文化走向世界,正在快马加鞭。德江紧紧围绕“三高四铁”,打造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翻开了城镇建设的新篇章。与此同时,印江做足书法佛教文化文章;思南做足历史文化花灯文章;玉屏做足萧城侗城文章;万山做足国家矿山公园文章;铜仁市,作为全区经济文化中心,正在倾力建设“大明边城”,城市发展突出“民族、生态、文化、现代”的理念,努力把铜仁打造成为最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唐庆莉执笔)


相关内容

  • 大生态跨越工程助推铜仁绿色崛起
  • 喜看黔东新气象 一城山水满城绿 --大生态跨越工程助推铜仁绿色崛起 乌江 麻阳河黑叶猴 松桃腊尔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核心提示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良好的生态历来是铜仁引以为傲的"家底",是最具后发优势的一块"长板"之一."生态优势就是铜仁最大的发展优 ...

  • 2喻刚工业:引领铜仁跨越腾飞
  • 工业:引领铜仁跨越腾飞 在建国以来的相当长时间里,我区的工业由于受到自然地理位置.国家经济布局以及自身思想认识局限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工业化的进程一直落后于全国.全省和周边地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区上下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时 ...

  • 中央2号文件
  • 目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 3 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 ...

  • 2015年贵州省情(地域文化)平时作业答案
  • <贵州省情教程>第四版 第一次平时作业 (第一.二.三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 发展规 律 )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 )系统. 2. 20世纪60年代初 ...

  • 奋力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新跨越
  • "十三五"时期,思南县将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二五"以来,思南县经济发展条件日益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生态.石材. ...

  •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贵州实际,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就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 ...

  • 南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任务书
  • 南通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产业集群的概念: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产业集聚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 ...

  • 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最新)
  • 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目 录 序 言 -------------------------.4 第一章 基本情况 ---------------------.5 第一节 规划范围--.---------..--------5 第二节 自然条件--.---------..--------5 第三 ...

  • 贵州省情(地域文化)第四版平时作业
  • <贵州省情教程>第四版 平时作业册 教师签名:▁▁▁▁▁▁▁▁ 所属院校: ▁▁▁▁▁▁▁▁▁▁▁▁▁▁▁▁▁▁▁ 所学专业: ▁▁▁▁▁▁▁▁▁▁▁▁▁▁▁▁▁▁▁ 学生姓名: ▁▁▁▁▁▁▁▁▁▁▁▁▁▁▁▁▁▁▁ 学生学号: ▁▁▁▁▁▁▁▁▁▁▁▁▁▁▁▁▁▁▁ 第一次平时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