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文学史题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

许祖华

第一部分:题目

1. 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2.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4.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5. 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的矛盾

6. 谈谈鲁迅如何面对生命体验中的“绝望”与“虚无”

7. 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8. 略述鲁迅世界观转变的原因

9. 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的读书方法

10. 你如何评价鲁迅?

11. 你如何看待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意识本质?

12. 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13. 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劳动妇女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14. 请以《狂人日记》与《长明灯》比照,分析鲁迅革命思想的发展

15. 请分析《故乡》中闰土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16. 简析《药》的主题思想

17. 简述《一件小事》的主题思想及其深刻意义

18. 鲁迅在小说中是怎样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

19. 论述《呐喊》、《彷徨》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20. 《呐喊》和《彷徨》相比在思想上有何新的发展?

21. 鲁迅的《呐喊》、《彷徨》如何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22. 请谈谈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民族文学的渊源

23. 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4. 简略概括鲁迅艺术思维中民族文化素养的主要来源

25. 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26. 请谈谈鲁迅的诗人气质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7. 简述鲁迅对传统文学中白描手法的借鉴和运用

28. 请根据鲁迅少儿时期的经历谈谈他与民族文化的渊源

29. 请谈谈鲁迅思维方式上与民族传统的密切关系

30. 请谈谈鲁迅是怎样用历史的观点来考察传统思想文化的

31. 为什么说《呐喊》、《彷徨》的用语具有现代化特征?

32. 请谈谈鲁迅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与俄国文学的关系

33. 请比较鲁迅的人道主义与俄国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异同

34. 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35. 《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6. 请谈谈鲁迅文艺思想的基本要点

37. 简述鲁迅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借鉴与运用

38. 试将鲁迅小说人物分为“看/被看”两类,并谈谈鲁迅对这两类人之生存价值的关注

39. 怎样认识鲁迅对《风波》中七斤等农民的态度?

40. 《祝福》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鲁迅?

41. 在《呐喊》、《彷徨》中鲁迅是如何运用讽刺这种艺术技巧的?

42. 简述《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43. 《祝福》这个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44. 《祝福》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45. 《药》的明暗两线联结起来有什么作用?

46. 简要分析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

47. 描写孔乙己那件破长衫有什么作用?

48. 《风波》的题目有什么寓意?

49. 《风波》开头的景物描写是否有象征意义?有什么作用?

50. 《风波》结尾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1. 狂人是一个什么形象?

52. 狂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3. 怎样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小说反封建的思想特色?

54. 简述《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55. 《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56. 分析《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57.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异同?

58. 《狂人日记》为什么要采用日记体裁?

59. 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60. 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彻底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61. 怎样理解阿Q的形象?

62. 阿Q的精神胜利法经历了怎样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63. 略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渊源

64. 简述阿Q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65. 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涵着怎样的历史内容?

66.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67. 《不准革命》与《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联系?

68. 《阿Q正传》开头两段的背景描写有什么意义?

69. 略述《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70. 论述阿Q的性格内涵

71. 简述《伤逝》的思想内容

72. 简析《伤逝》中涓生的形象

73. 简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74.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75. 分析《伤逝》中涓生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

76. 怎样理解涓生“重情”“反省”的个性品质?

77. 分析《伤逝》中子君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

78. 《伤逝》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79. 你怎样理解《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80. 简析《伤逝》的艺术特色?

81. 泛神论是一种什么思想,对郭沫若的《女神》创作有何影响

82. 谈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83. 谈谈《女神》的思想内容

84. 谈谈《女神》的艺术特色

85. 分析《女神》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86. 分析一下《女神》的语言特点

87. 请分析《天狗》这首诗

88. 谈谈《女神》的意象世界

89. 任选《女神》中的一首诗谈谈“泛神论”对这首诗的影响

90. 论述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的诗歌主张

91. 《凤凰涅槃》

92. 《凤凰涅槃》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93. 《凤凰涅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94. 谈谈《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95. 分析一下《凤凰涅槃》的风格特征

96. 为什么有人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97. 分析《凤凰涅槃》的情感特点

98. 分析《凤凰涅槃》与外国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

99. 分析《凤凰涅槃》中凤凰这两个意象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100. 从《凤凰涅槃》看《女神》的美学特征

101. 郭沫若早期戏剧可分为哪几类,分别有何特点

102. 郭沫若早期诗剧有哪些

103. 《女神之再生》赏析

104. 如何评价郭沫若早期诗剧中详写人物的共性情感,略写人物的个性特征? 105. 谈谈何为“夫子自道”的写法

106. 谈谈郭沫若诗剧的结构特点

107. 分析一下《堂棣之花》中的聂嫈形象

108. 分析一下《湘累》中形象塑造的特点

109. 论述郭沫若诗剧的创作特征

110. 论述郭沫若诗剧在艺术形式上有何特色

111. 《三个叛逆的女性》

112. “失事求似”

113. 试析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中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114. 分析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抒情性

115. 《三个叛逆女性》在主题构思上有何特点

116.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设置有何特点

117. 谈谈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创新性

118. 举例谈谈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讽刺艺术

119. 论述一下《三个叛逆的女性》中的女性形象

120. 论述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主要特征及其局限性

121.社会剖析小说

122.《腐蚀》

123.简述《蚀》三部曲的思想主题

124.简析《林家铺子》的思想内涵

125.简析《春蚕》的思想内涵

126.简析《腐蚀》的思想意义及主人公赵惠明复杂的心路历程

127.茅盾与鲁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的艺术追求

128.简析《子夜》的思想主题

129.论述《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30.谈谈茅盾小说的意识本质

131.茅盾小说的艺术特征

132.茅盾小说的史诗的规模

133.简析《蚀》三部曲的艺术特色

134.简析《子夜》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135.简析《春蚕》透视生活的角度

136.简析茅盾的文艺观

137.简析茅盾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贡献

138.论述茅盾小说中的理性色彩

139.结合《蚀》三部曲论述茅盾早期创作的特定思想情绪的艺术表现手法

140.结合《蚀》、《子夜》等作品论述茅盾整个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141.方罗兰

142.《虹》

143.胡国光

144.章秋柳

145.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146.简析《子夜》中屠维岳的形象

147.简析《子夜》中赵伯韬的形象

148.简析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的贡献

149.分析茅盾小说中塑造的资本家的形象

150.分析茅盾小说中塑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

151.《子夜》的“一树千枝”结构法

152.《子夜》的总起与分叙情节安排法

153.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154.简析《子夜》中赵伯韬形象的典型意义

155.简析《子夜》中冯云卿悲剧的社会意义

156.简析《子夜》的结构特点

157.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58.如何理解《子夜》倾向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159.论述《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160.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161.巴金笔名的由来

162.巴金前期小说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

163.巴金小说创作与其思想的关系

164.简述《爱情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165.简述《激流三部曲》的思想主题

166.简述《寒夜》的思想主题

167.简述《憩园》的思想蕴涵

168.巴金前期的小说创作与其思想的关系

169.巴金后期的小说创作与其思想的关系

170.巴金的思想发展与创作的发展

171.高老太爷

172.高觉新

173.为什么说觉慧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174.巴金小说中青年人物形象的塑造

175.巴金小说《家》中的女性形象

176.谈谈巴金塑造人物的独特视角

177.巴金的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的?

178.巴金小说的家园文化意识

179.巴金小说的忏悔意识

180.论析《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为代表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181.《爱情三部曲》

182.《激流三部曲》

183.曾树生

184. 汪文宣

185.为何说巴金是洋溢青春激情的小说家?

186.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家》中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187. 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

188. 简析《家》的思想艺术特点

189. 《家》的主要艺术特色

190.巴金小说题材的特点

191.巴金小说的风格

192.巴金的小说风格形成的原因

193. 试谈巴金小说前后期风格的发展

194.外国文学对巴金小说风格形成的作用

195.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196.《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197.从《寒夜》看巴金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

198.以《家》等作品为例,论析巴金早期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199.以《寒夜》等作品为例,论析巴金后期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00.谈谈《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01. 老舍早期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是什么?表现的主题有哪些 ?

202. 《猫城记》的主旨是什么?

203. 《月牙》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04. 《离婚》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意义是什么?

205. 简要说明老舍前期小说的特征

206. 老舍前期后期小说在艺术风格上有哪些不同?

207. 为什么说老舍前期小说具有时代背景的模糊性特征?

208. 老舍前期小说采用时代背景模糊性的用意何在?

209. 老舍前期小说的幽默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10.举例说明老舍小说风格的讽刺性特征

211.“京味儿”

212.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形象”是指哪些人?

213.老舍小说中的“新派市民形象”是指哪些人?

214.老舍小说中的“底层市民形象”指哪些人?

215. 老舍的小说讽刺批判了哪些市民的心态?

216.简要说说老舍小说里描述了哪几类市民形象

217.老舍小说在取材上有什么特色?

218.简述老舍小说的艺术倾向

219. 论述老舍小说的“京味”与幽默

220. 论述老舍的文学史意义

221. 简要说明西方文学对老舍在创作选材上的影响

222. 简要分析老舍在对西方文学进行吸收中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的

223. 简要说明狄更斯对老舍的影响

224. 老舍对文艺复兴的推崇与吸收的表现是什么?

225. 简要说明老舍幽默风格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226.简要说明老舍对西方文学的选择的过程

227. 简述老舍的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关系

228. 根据《二马》这部小说,简要谈谈英国文化对老舍的影响

229. 试论述老舍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230. 论述老舍是怎样在东西文化的参照中吸取异域营养来创造自己独具民族特色文学的? 231.祥子

232. 虎妞

233. 《骆驼祥子》

234.简要说明《骆驼祥子》的主题

235.简要说明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

236.通过祥子的悲剧,老舍表达了对社会、对祥子这样的下层百姓怎样的思想 237. 7、《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

238. 简要说明《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特色

239. 论述虎妞是不是祥子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240. 论述《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241.《雷雨》

242.《日出》

243.《原野》

244.《北京人》

245.简要分析“曹禺现象”

246.列出曹禺解放前的主要代表剧作加以简要评述

247.简述《原野》中的仇虎形象的典型意义

248.试析《雷雨》的结构特点

249.分析《日出》的戏剧结构艺术

250.试述曹禺的生平及1949年以前的创作历程

251.蘩漪

252.周朴园

253.花金子

254.陈白露

255.简要分析《雷雨》中“蘩漪”这个人物形象

256.简要分析花金子的性格特征

257.简析《日出》的思想艺术特色

258.简析曹禺剧作中的死亡意识

259.论述基督教精神在《雷雨》中的体现

260.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曹禺作品的悲剧美学

261.曹禺“四大杰作”

262.曹禺“五大杰作”

263.侍萍

264.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265.列出对《雷雨》主角是谁的几种不同理解

266.分析曹禺创作的成功及后来创造力的衰退与他的人格心理的关系

267.比较曹禺的《家》与巴金的《家》

268.如何理解《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曹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 269.论述《雷雨》的戏剧冲突

270.结合《雷雨》,《日出》两部作品,分析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

271.古希腊悲剧

272.契诃夫

273.易卜生

274.奥尼尔

275.简述希腊悲剧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

276.简述莎士比亚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

277.易卜生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有什么影响?

278.《原野》对奥尼尔剧作有什么借鉴?

279.论述曹禺的话剧受欧美戏剧的影响

280.比较《原野》与《琼斯皇帝》

281.“人的文学”

282.平民文学

283.美文

284.“文抄公体”

285.简述写实派散文的特征

286.简述周作人“叛徒”与“隐士”的双重性格

287.简述周作人散文的风格

288.简评周作人的文学理想

289.以《乌篷船》为例谈谈周作人小品文的魅力

290.论述周作人提倡的“人道主义”思想

291.人生派散文

292.社会派散文

293.简述朱自清写景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294.简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295.朱自清的散文题材可分为哪些系列?

296.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297.简述朱自清散文的情感基调

298.简评朱自清散文中委婉细腻的笔调

299.《荷塘月色》赏析

300.以《背影》为例,分析朱自清“人生派”散文的特点

301. 冰心体

302. 冰心的爱的哲学

303. 《寄小读者》

304. 简述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

305. 冰心散文的特点

306. 冰心散文的主题

307. 简析冰心散文中为人生的品格

308. 以作品为例分析冰心散文的主题

309.以作品为例分析冰心的特有的为人生的风格

310.“牧歌的情绪”

311.“泛神论”

312.《橄榄》

313.“新浪漫主义”

314.简述浪漫派散文的特征

315.简评郭沫若散文的艺术风格

316.简述郭沫若散文创作中的感伤情绪

317.简述郭沫若散文在风格、思想上前后期的不同 318.试析郭沫若散文中浪漫与向往的情绪

319.郭沫若散文的感伤情绪表现在哪些方面?

320. 创造社

321.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322. 《归航》

323. 《还乡记》和《还乡后记》

324. 简要分析郁达夫感伤情调的积极意味

325. 简述郁达夫散文中的“自叙传”色彩

326.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色? 327.郁达夫早期散文创作的风格

328. 试论述郁达夫散文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329.试析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时代意义

330.杂文

331.“砭锢弊常取类型”

332.《且介亭杂文》

333.简述鲁迅杂文的成就

334. 简述鲁迅杂文的风格

335.简评鲁迅杂文的幽默特点

336.简评鲁迅杂文的老辣特点

337.简评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

338.如何理解鲁迅杂文的“人学”性质?

339.论述鲁迅杂文的史诗品格

340.《名优之死》

341. 《回春之曲》

342.《名优之死》的艺术特点

343.简述《回春之曲》的艺术特色

344.简要分析杨振声的形象

345.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346.田汉三十年代戏剧创作的特点

347.田汉二十年代戏剧的特点

348. 分析田汉戏剧作品中夜的意象

349.以田汉剧作来论述他戏剧创作的转向

350.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351. 《五奎桥》

352. 《这不过是春天》

353. 洪深戏剧创作的特点

354. 李健吾戏剧创作的一般特点

355.《五奎桥》的特色

356.简述洪深戏剧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创作的转向 357. 分析《这不过是春天》中厅长夫人形象:

358. 简述《五奎桥》中李全生形象

359.从《这不过是春天》一剧,看李健吾戏剧创作的一般特点 360.《法西斯细菌》

361.《上海屋檐下》

362. 夏衍剧作艺术特点

363.简析《上海屋檐下》

364.简要分析《法西斯细菌》中俞质夫形象

365. 简述夏衍戏剧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

366. 简析夏衍剧作中的妇女形象

367. 夏衍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发展

368.分析匡复形象

369.新月诗派

370.“三美”原则

371.《死水》和《红烛》

372.“戴着脚镣跳舞”

373.闻一多的诗歌主张

374.谈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375.谈谈《死水》的创作缘起

376.以《死水》为例分析闻一多诗歌中美丑对比的写法 377.分析《死水》中“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味 378.论述三美原则在《死水》中是怎样体现的

379.《再别康桥》

380.简述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两个不同时期

381.徐志摩诗歌的思想主题

382.谈谈“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

383.爱情对于徐志摩的影响

384.如何理解《再别康桥》的感情倾向

385.分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386.谈谈徐志摩对诗歌的理解

387.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388.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389.“雨巷”诗人

390.《雨巷》

391.现代诗派

392.《雨巷》的基本内容

393.分析《雨巷》的意象

394.《雨巷》对西方象征主义抒情手法的运用

395.试述《雨巷》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借鉴

396.简述《雨巷》的艺术成就

397.谈谈《雨巷》的艺术地位

398.分析《雨巷》的音乐美

399.“吹芦笛的诗人”

400.谈谈艾青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

401.艾青的“太阳组诗”和“北方组诗”

402.简述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

403.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这一意象 404.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论述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405.如何理解艾青诗歌的忧郁风格

406.谈谈艾青叙事诗的特点

407.简述艾青诗歌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408.试分析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

409.艾青诗歌的忧郁风格与西方作家的关系

410.“艾青体”长诗(叙事诗)

411.西方印象派绘画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2.分析艾青诗歌的苦难美

413. 波特莱尔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4. 中国古代文化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5.分析艾青诗歌与俄罗斯、苏联诗歌的联系

416.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伦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7.惠特曼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

418.艾青在艺术上是如何借鉴西方象征派诗歌的

419. 沦陷区文学

420. 简述张爱玲作品《金锁记》的基本特色

421. 简要分析《金锁记》中人物曹七巧的性格特征

422. 简述张爱玲与鲁迅创作的异同

423. 简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

424.简述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

425.简述张爱玲作品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

426.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427.试论张爱玲作品中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428.张爱玲小说有无后现代主义色彩?

429.日记体

430.《莎菲女士的日记》

431.丽嘉

432.莎菲女士形象分析

433.简述丁玲三十年代小说的特点

434. 丁玲中篇小说《韦护》的主题是什么?

435.《韦护》尖锐而深刻的思想

436.简要分析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437.《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艺术成就

438.从《韦护》看丁玲小说的革命话语

439. 山药蛋派

440. 《三里湾》

441. “文摊作家”

442. 三仙姑系列

443. 简述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444. 简要分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45. 简述赵树理创造的评书体的现代小说模式

446. 通过作品人物现象的分析,考察赵树理小说中所具有的新的素质

447. 论述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448.你如何看待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色?

1、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三个时期。从青少年时代到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是他的早期,这是他的革命

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期。从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到一九二七年,是他的前期,这是

他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度期。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他的后期,这是他

成为老练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成熟期。

2、“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在全面、深刻地反省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及其弊端。既

彻底地反封建,又科学地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广泛、理智地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

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从而,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具

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崭新文化。

3、你如何评价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人;如

果从文学的角度展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杰出的创造者。

他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与艺术上所达到的完美的境界,他自己也就当之无

愧地成为了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4、你如何看待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意识本质?

关于鲁迅小说的意识本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形象反映”。这种观念在20世纪50~70

年代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从50年代起,在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

政治态度的分析为纲领,以对《呐喊》、《彷徨》客观政治意义的阐释为主体的初具脉络的《呐

喊》、《彷徨》研究系统。这种观念就是这一系统的产物。

一种认为,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此观点1985年由王富仁博

士第一个提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彷徨>综论》。

此后再没有人突破这一观点,也再没有人在《呐喊》、《彷徨》的研究方面,超过王富仁

博士。从一定意义上讲,王富仁博士的这一研究,是关于鲁迅《呐喊》、《彷徨》研究的集大

成和最高成就的代表。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相比较而言,王富仁博士的观点更切合鲁迅《呐喊》、《彷徨》的本

体意义。

前一种观点的缺憾:前一种观点虽也有道理,但却有着明显的缺憾,缺憾表现在两个方

面。

(1)这个缺憾不在于它结论的正确性与否,而在于这种观点中所包含的对鲁迅小说思

想内容的分析,无法统领与这种思想内容相联系的小说的艺术内容;反过来,小说的艺术内

容也难以与所剔析出的思想内容相契合。例如,支撑这种观点的关于阿Q革命的描写,在鲁

迅的作品中原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在这种观点的统辖下却被大大强化了;在原作中居于主要

地位的对阿Q精神弱点的描绘则被降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而在阿Q革命的表现中,其积极

意义被片面地夸大了,其消极意义只剩下了轻描淡写的几笔。这样的结果虽然能说明鲁迅的

小说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内容,但《阿Q正传》中描写阿Q革命的那几章所具有的喜

剧性质便没有了内容上的依据。因为,按鲁迅的说法,“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

看。”显然,《阿Q正传》这几章的喜剧形式是为了满足“批判”、否定的思想内容(无价值的

东西)而采用的,而在“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形象反映”这一观点需要下所进行的这种分析以

及得出的对阿Q革命行动肯定的结论,正好与喜剧艺术形式的否定功能相矛盾。

(2)这种观点也不符合鲁迅五四时期的思想实际。五四时期的鲁迅强调的是思想启蒙,

而不是实际的社会政治革命;他信奉的是个性主义,认为民众只是示众的材料或看客,他当

时还没有认识到民众是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主力军。

所以,相比较而言,王富仁博士的观点更切合鲁迅《呐喊》、《彷徨》的本体意义,也能

从鲁迅当时的思想中得到实际的验证,与鲁迅当时的思想状况也更吻合。

5、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没有知识分子的奋起,就无所谓反封建思想革命,因此,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必然关

注的人物形象之一。在鲁迅的笔下,这些知识分子有些穷途末路,沉迷不悟,成了旧教育、

旧制度的殉葬品,如孔已己。有些则以被迫害、被扭曲的面貌,孑然一身,“叫喊于生人中”,

如狂人。而同是知识者,《药》中的夏瑜既不是病狂者,也不是沉迷者,而是神志清醒的革

命者。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以民族、民主思想宣传群众,在黑暗的王国里

闪露一线曙光。但他的结局却更令人颤栗。又如吕纬甫和魏连殳虽各有个性和经历,或敷衍

度日,或桀骜不逊,但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这是被当时政治斗争的大气候决定了的。

先躯者、革命者本是堂堂正正的人物 ,却不能堂堂正正地出现,有的被扭曲成狂人形

象,有的被埋没在群众的围观和辱骂声中,占据不到正面描写的地位,而是只能居于幕后。

这寄托了鲁迅多么沉痛的生活体验和用心。封建思想所以能在当时蛊惑人心,成为压制知识

分子的一股力量,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它有什么特殊的“关键性意义”,而在于辛亥革命除

了推翻皇帝以外,基本上还保持着封建社会的强权政治和经济基础,这才是封建思想得以逞

威作虐的强大后盾。鲁迅的沉痛与深刻让读者更察觉封建毒害的深重以及反封建思想革命的

艰巨与复杂。

6、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劳动妇女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祝福》与《离婚》都是以劳动妇女形象为聚焦点的。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以揭露夫权为中心,控诉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

把广大被压迫人民逼向绝境。作品的战斗锋芒,直指整个封建社会,在《祝福》的评论中,

人们指出它是礼教吃人,是《狂人日记》所提出的”仁义道德“吃人在妇女身上的体现。

至于《离婚》中的爱姑,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出格“的妇女,她的出格以她的大胆、

泼辣和强烈的反抗性为表现。祥林嫂被“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尤其是夫权的绳索束缚

住,爱姑则敢于挣脱夫权的束缚。在她身上已经具有近代社会平等思想的萌芽。自然,在当

时的社会,爱姑的斗争不能不以失败告终,这是历史的必然。但《离婚》提出了一个新的重

要思想:被压迫人民和妇女要从封建宗法的制度和思想中解放出来,必须把斗争矛头指向一

切权力的中心——以豪绅地主为代表的封建政权,同时必须克服畏惧心理,增强斗争勇气和

信心。这反映了鲁迅反封建革命思想的重大进展。

7、请以《狂人日记》与《长明灯》比照,分析鲁迅革命思想的发展。

《长明灯》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都以被迫害的疯狂者出现。都对封建主义采取反

叛的立场。但就主题思想说,《长明灯》的战斗性却更坚决,更彻底。

《狂人日记》是一篇振聋发聩的新小说,自有它强烈的战斗意义。鲁迅认为它“忧愤深

广”,但对其思想内容似乎不甚满意。若干年后,不仅再取材于病狂者,写了《长明灯》,还

批评前者所发的“救救孩子”的议论,“四平八稳”,“空空洞洞”。这是唯一的对自己小说的

公开批评,不是针对其他作品,而是针对这成名杰作。其原因,就在于它只是“暴露旧礼教

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只有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主题,而且在如何实现思想革命的答案上,又

停留在思想感化和劝转上。

《长明灯》的疯子,却丝毫没有劝转的念头,他蓄意要熄灭那盏象征着封建传统统治的

“长明灯”,当熄灭不了时,他又喊出了一个新的战斗口号:“我放火!”即从反封建传统统

治,到要用一把火来烧掉长明灯的所在地——古老的社庙——黑暗的王国 ,这反映出鲁迅

思想的巨大跃进。如果说“熄灯”比起劝转来,在思想革命的范围内,是一个发展的话,那

么“放火”比起前两者来,更是一个伟大的发展,反映出他从思想革命而进向政治革命。

8、请分析《故乡》中闰土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普通农民的形象,在农村中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他吃苦耐劳,

象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不幸。生活的煎熬使他变得麻木了,他逆来顺受,

默默劳作。然而他所受的精神摧残甚至超过了生活上的苦痛。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在他

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他恪守的生活原则。在他和他的童年伙伴之间,划出了一

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他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

他的命运的悲剧色彩。

9、简析《药》的主题思想。

《药》的深刻主题思想是: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无

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的与个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

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

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对夏瑜的流血牺牲,人们漠不关心,冷淡到

用他的血来为儿子治病,这是多么可悲的无知和麻木!这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

者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剧,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

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10、论述《呐喊》、《彷徨》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文学革命主将鲁迅在“五四”前后创作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真正具有现代色彩的白话小说的杰出代表

作,是“五四”前后小说艺术革新中涌现出的成就最高的小说集。由于它们的先后问世,不

仅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光辉实绩,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

新鲜的创作经验,而且一下子把中国现代小说艺术提高到世界近代进步小说的水平上,使中

国现代白话小说毫不逊色地进入了世界优秀文学之林。

从中国小说发展特别是短篇小说发展来考察,《呐喊》和《彷徨》具有鲜明的特征和

独特的地位。

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丰富,主题开掘深刻。它们描绘了辛亥

革命前后到大革命前夕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两

个集子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革命的一面镜子,也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小说真正摆脱了传统情节小说的旧套,创造了完全崭新

的性格小说,不仅在主要人物系列的成分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些已达

到典型化的高度,成功地刻画出中国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典型性格。

此外,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在结构布局、叙述方法、

表现手法、语言体式诸方面 ,都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革新,为现代新小说的发展积累了丰

富的艺术经验。特别在体式方面,鲁迅的新小说完全打破了旧章回体的程式,批判吸取了古

代小说体式上的合理因素,根据新内容的表达需要,大胆地借鉴外国小说的体式,创造出多

种多样的自由的新体式。

11、《呐喊》和《彷徨》相比在思想上有何新的发展?

《呐喊》在格调上比较明朗、热烈,而《彷徨》在格调上显得冷峻、沉郁。从思想深度

上看,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揭露,《彷徨》显得更深刻、更透彻一些。

《祝福》和《明天》虽然都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歌,但祥林嫂的悲剧内容不限于单四

嫂子丧夫失子,孤苦无依,承受人间的凉薄,而是封建宗法制度及思想统治的万钧重压,萃

于一身。祥林嫂这一悲剧典型,深广地概括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运命。作品的战斗锋芒

不仅指向了封建的族权、夫权,而且指向了被封建社会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权。

《长明灯》的主人公不象狂人对大哥——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代表怀有不切实际的

幻想。他显得坚忍而严冷。在吉光屯这个被保守、迷信所笼罩的黑暗王国里,“疯子”只身

战斗,不怕恐吓和威胁,不时地发出勇猛的战叫:“我放火!”从中可以领悟到鲁迅忧愤的加

深,他对改革的艰难,旧传统的顽固性认识得更加深切了,抗争的意志也更坚决和彻底了。

很显然,就总体而言,从 《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的思想在前进,在发展:对现

实人生更执着,对旧制度的本质剖析得更犀利,对被压迫群众的悲剧根源挖掘得更深刻,对

革命力量、革命道路问题探索得更深入„„。这些都体现出《彷徨》的创作思想的深化,现

实主义的深化。

12、鲁迅的《呐喊》、《彷徨》如何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从鲁迅《呐喊》、《彷徨》的价值目标看。这个价值目标就是“为人生并且要改良这人生”。

这种价值目标在方向上无疑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在本质上却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价值观血脉的

延续。鲁迅一向重视艺术真的品格,并将其视为艺术生命的标识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基本的

品格。但是,鲁迅所强调的“真”并不是“实有的事实”,而是“会有的实情”其本体内涵

也不具有西方经典现实主义所恪守的科学性、可验证性,而是不可量化的“精神”的真切性

与有目的的合目的性。他在《漫谈》中曾说:“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

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又在《的“关”》中说:“纵使写的是妖怪„„

在人类中也未必没有谁和他们精神上相像。”这种精神的真切性的本体目的和最高境界就是

要“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在《阿Q正传》中可以看得很

清楚。阿Q形象的“真”,我们既无法简单地对其作个性与共性的分离和量化,更无法在生活

中进行实践验证。我们对他很熟悉,又确实难以归类或指出他的现实地位,因为这一小说写

的并不是某种客观对象或某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的病态精神,是民族文化的“血和肉”,其目的不在周详的叙述故事,而在“画出国人的魂灵”中对中国伦理文化的种种弊端进行反省与批判。可见,鲁迅小说“真”的兴奋点是在伦理文化方面而并不在科学(知识)文化方面,他小说的艺术本体的价值目的不在“实事”而在“实情”。这一特点正反映出他的小说的价值观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内在的血脉仍是民族的。当我们从文化观念上审视鲁迅小说的价值目标时,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据鲁迅自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这种“启蒙”和“为人生”,在文化观念上无疑是一种实践理性,价值目标是文学的社会效果,重视的是人伦关系;在创作中则孜孜于“揭去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注目的是小说的审美教育价值。这种价值观正是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传统,所谓“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他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有为而发,而且这种“为”的意向针对的也往往是孝敬、人文、风俗等伦理文化。《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明天》与《祝福》揭示礼教与社会的吃人,《肥皂》与《高老夫子》嘲讽正人君子的肮脏„„。尽管鲁迅对中国伦理文化没有给予正向的弘扬,而是进行了反向的否定,但小说题旨的运行轨道仍是中国固有的伦理文化,仍是来自传统的价值意识。勿庸置疑,鲁迅的伦理意识,自有自己的个性内涵和鲜活蓬勃的时代色彩,但是,在文化本质的层次上,又无一不是对传统文学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既有革新,也有“保旧”。正如鲁迅所说:“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虽然有‘蜕变’有比较的偏向,但是,我也以为‘新文学’和‘旧文学’中间不能有截然分界。”这正是新时代特有的现象。鲁迅在小说中是以“新道德”反对了“旧道德”,以“新文化”反对了“旧文化”,但将伦理文化看得重于科学文化,将启蒙和“美人伦”看得重于传播知识的价值观,仍是鲁迅创作小说的内在动力。这正反映了鲁迅小说那种既全力创新,走向现代化,又立足民族化的艺术品格。如果说《狂人日记》等是以天才的发现引起了文坛和思想界的震动,那么,这些小说能受到普遍欢迎,又不能不说是由于它契合了民族的价值观和普遍心理:伦理文化重于科学知识,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

13、《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一,对旧世界的决绝态度和彻底否定。《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具有很强的革命批判性。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反动本质。

第二,对下层劳动群众的深挚热爱和真诚关怀。鲁迅对劳动群众不仅是“哀其不幸”,更重要更根本的是“怒其不争”。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描写下层群众根源于封建主义统治和小生产者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精神病苦。

第三、新世界的曙光的照耀。《呐喊》和《彷徨》的萌生、滋长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激荡。鲁迅热情地称赞十月革命是新世纪的曙光。

14、请谈谈鲁迅文艺思想的基本要点。

在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在“五四”时期就认识到文艺应该“为人生”并且要改良人生。联系鲁迅小说创作便可以发现,他所强调的为人生主要指农民、人力车夫、妇女、市民或不同类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实际上初步解决了文艺为人民大众这个根本问题。

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是个革命功利主义者。早在“五四”时期他把文学视为改良社会的机械,公开申明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强调“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在文学创作与作家世界观的关系这个重要问题上,鲁迅非常重视世界观对革命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他指出革命文学的“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从喷泉里出来

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他不仅明确地认识到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而且也指出“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揭示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

在新文学与中外文学遗产的重要关系上,鲁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观,既反对文学上的“全盘继承”论,又批判了文艺上的虚无主义。

此外,鲁迅对于开展文艺批评、建设革命文艺队伍、采取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多种创作方法等,都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

15.简述《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所谓“杂取种种人”,当然不是人物性格的生拼硬凑,而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是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是性格各异的“这一个”,同时又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包容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

其次,鲁迅善于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所谓白描手法,就是用极简洁的笔墨描绘人物,力避陪衬拖带,并擅长捕捉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如《故乡》中,通过闰土叫“我”为“老爷”,让儿子给“我”磕头,要香炉、烛台等生活细节,就把成年闰土的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写了出来。又如《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的三次眼神的描写,反映出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

再次,鲁迅小说大都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主要是服从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而非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谋篇的。作品中的任一片断和场景,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祝福》没有完整地去描述祥林嫂的一生,而是通过她在鲁四老爷家里的两段生活,以及卫老婆子的一段转述来表现的,这说明了作者在艺术上的精心构思和高度技巧。还有《孔乙己》、《肥皂》等作品的情节发展,也充分显示了这种结构特点。

最后,鲁迅的《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的语言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独特的风格。

16.狂人是一个什么形象?

答:狂人是中国新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形象,也是中外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狂人既是一般的狂人,又不是一般的狂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形态看:在生理上,狂人有一般精神不正常的人所具有的特点:强烈的幻觉、混乱的逻辑、变态的心理等等。所以,狂人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第二,从内涵看:在精神上,狂人又具有一般精神不正常的人所没有的特点:①怀疑精神与研究精神;②抗争与呐喊的勇气与正气;③对于后代特有的关心——救救孩子等。

狂人的这种精神特征告诉我们,狂人,的确不是一般的狂人。狂人既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个精神界反封建的战士。他的典型性包括生理特征与精神特征两个方面。

17.狂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狂人的语言,一方面与精神病患者相似,是狂言疯语;另一方面又体现他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精神,是清醒的战斗的语言。小说通过狂人所发出的似狂非狂的话,巧妙地把这两者交织在一起,从而深刻地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狂人的语言有两个特点:

一是跳跃性大。狂人敏感多疑,联想奇特,甚至思路混乱,表现在语言上是“错杂伦次”,

富于跳跃性。如狂人说:“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些话似乎没头没脑,毫无连贯。又如:“‘海乙那’是狼的亲眷,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过我。”这里从土狼忽而讲到狗,忽而又讲老头子,似乎痴人说梦。再如狂人从别人要吃他,便想到“古来时常吃人”,还想到古代医书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又想到古书上“易子而食”等等,狂人的思想驰骋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联想奇特,跳跃性强,语似错杂混乱,但这正是表现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吃人历史的深刻认识。

二是精炼含蓄。在狂人的语言中有着许多比喻、象征、双关的语言,这些语言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如狂人说的“吃人”就是一种比喻,是指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达到了极为可怕的程度,包括了肉体上的屠杀和精神上的奴役和摧残两个方面,而后者比前者尤为严重。又如“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连用三个比喻,概括地揭露了吃人者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象征的语言也用得很多。如用“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象征中国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吃人”的历史;用将这“薄子”“踹了一脚”象征狂人敢于批判旧传统,把帝王将相的家谱踹在脚下。还有狂人的语言大都带有双重的含义,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表面上看这是狂人的一种狂乱心理的流露,实际上是对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的敏感和多疑,又是在提醒人们要认真研究现实和历史,找出其中的病根来。

总之,狂人的语言看似“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实际上表现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它反映了人物的独特的感受、心理和性格,有力地表现了战斗的主题。

18.怎样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小说反封建的思想特色?

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的突出特色是:坚决、彻底、毫不妥协。这种思想特色在《狂人日记》里有着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彻底地揭露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本质。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通过狂人之口,鞭辟入里地指出,整个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仁义道德”、互敬互爱关系,而是人吃人的关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封建的吃人者具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特点。鲁迅用“吃人”两个字,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本质,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标志着中国思想界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第二,无情地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鲁迅怀着强烈的仇恨和无比的轻蔑,狠狠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把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大哥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他是吃人礼教的宣扬者和执行者,平时他给别人讲“割股疗亲”之类吃人的“孝道”,目的是以封建礼教来“收拾幼者弱者”。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哥”、“赵贵翁”等种种反面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坚决、彻底、毫不妥协的反封建立场。

第三,充分地揭示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广毒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和罪恶,不仅表现在对广大被压迫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还表现在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极力推行愚民政策,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观念来毒害广大人民群众,让被统治者把封建的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指出,在吃人者的行列里,“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笃信“从来如此”的旧观念;“吃人”的传统观念还毒害了孩子——这是为狂人、也是最为鲁迅所忧愤的。因此,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必须从思想上消除封建传统观念对群众的毒害。鲁迅小说尖锐地描写封建思想对广大群众毒害的深重,正是为了强调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以及进行思想革命的紧迫性。

19.简述《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以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本质。狂人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里,因而也被禁锢在封建宗法和礼教的“囚牢”之中,狂人的“狂”,实际上是封建制度迫害的结果。他的大哥作为封建家长时时处处奉行“仁义道德”,实际是迫害“狂人”,甚至策划着吃人——吃掉狂人和他的妹妹。这虽是狂人的疯话,却深刻地揭示了在血缘关系掩盖下,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小说还借狼子村吃人的传闻,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普遍存在着“人吃人”的本质;狂人并由此上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在字里行间也都是歪歪斜斜地写着“吃人”二字,从而表现了作者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当然,狂人的“狂”又是他觉悟的表现。他敏锐地观察到整个封建阶级都有着“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他对他大哥的一切胡言乱语地抗争,是当时中国新旧两种势力——被统治的民主力量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激烈冲突的曲折反映。尽管狂人因精神被害而处于“病态”,但他对于封建制度的憎恨是强烈的,揭露是深刻的,否定是彻底的。

《狂人日记》发表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内容和新颖的构思,最早地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就;它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正确地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战斗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

20.《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现代精神与现代文学意味的白话小说。

首先,《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意义表现为作者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悉中体现的一种空前千古的现代理性精神。鲁迅将他在长时期对封建社会历史文化的沉思中磨锐的理性锋芒,直接刺向被仁义道德一类冠冕堂皇的假面掩盖着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内核,剥露出凶残的“吃人”真相。小说切开历史的纵剖面,活现出旧中国是一个几千年时时吃人的地方,而这种吃人的惨剧如恢恢天网,笼罩社会。从赵贵翁到大哥,从医生到路人,“自己想吃人,又怕别人吃,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吃人的场面又是如此暴戾:“易子而食”,长幼在劫,食肉寝皮,无所不施。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小说实乃一篇囊括数千年宗法制度吃人总罪状的檄文,它以其热烈的憎恶拆穿“从来如此”的封建宗法教义,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完全的体现了“醒来的人的真声音”的理性自觉,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

其次,《狂人日记》的现代精神体现在它所表现的五四启蒙时期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自省精神。所有的人(除去“我”),都是要“吃人”的,无论是社会受益阶层的赵贵翁,作为“礼教”和“家长制”化身的“大哥”,还是社会非受益阶层的“佃户”,“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衙役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还是专业人员的医生,包括自己的母亲,无一例外,特别是青年、小孩,都为人吃人的社会所深深戕害,这样一个吃人者用礼教杀人的凶残严酷与被吃者的麻木不醒是一种何等可怕的民族现实,从中不难看到作者对民族命运忧愤深广的情怀。当然《狂人日记》对民族历史的批判与作家自身文化心理的自省是结合为一体的。当狂人在联想之中觉得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时,便由被害者的恐怖转化为加害者的恐怖,由被害者的控诉转化为加害者的深深自责,从中蕴含了复合在狂人形象中的创作主体人格对自身无情、沉痛的剖析。

21.分析《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狂人日记》创作方法是直接受到人物形象质的规定性所制约的。而鲁迅在小说中所采用的创作方法,又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

优秀之处:内容与形式的完好配合,而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又构成了这篇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作者在小说中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又采用、吸取了象征主义的方法和象征、暗示、双关等手法。之所以采用两结合的方法,是由狂人这一形象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因为狂人是一个真狂人,既有一般真狂人(精神病患者)所具有的多种特点:(1)病态的敏感;(2)病态的精神亢奋;(3)迷离的错觉、幻象等,所以为了真实地写出狂人的生理特点,鲁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现实主义对对象“真实描写”的特点,恰好满足了狂人这种“真狂”的特征。又由于狂人是一个思想界的先驱,他的精神状态和反封建的个性特征又不是一个真狂人所具有的,为表现狂人的这种个性特征,鲁迅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是反封建时代先驱的象征,是一切敢于向封建传统宣战,并深刻地反省封建传统揭示其吃人本质的思想界战士的象征;是所有具有现代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如此,就使作者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狂人“半夜查历史”等行为有了可信性和艺术的依托性;也使作者顺利地揭示了狂人的精神内容: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抗精神、理性精神。狂人这一形象也就在两结合艺术方法的作用下被成功地塑造出来了。

22.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狂人日记》由开头那篇“识”和十三则日记构成。“识”是记的意思,这里相当于“引言”,介绍了“日记”的由来和发表的目的。在介绍时,一方面把人物和“日记”的来历说得实有其事,使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另一方面点出一些情节、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帮助作者把握作品的内容。

在理解这篇“识”时可以注意以下一些词句:

“在中学校时良友”。这说明狂人进过当时新式的中学,受过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熏陶,暗示了狂人反对吃人的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愈后即去某地等候做官,这说明狂人不再是狂人,他已经失去原来那种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不再反对吃人的社会。作者这样的交代,是有深意的,使读者感到斗争道路的曲折,说明鲁迅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已有某种预感。

“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迫害狂”是因受迫害而引起的一种神经错乱症,患者会产生疑惑别人要迫害他的错觉。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因为“日记”是发狂的病人在病中写的,所以说“错杂”、“荒唐”。它暗示读者要在这些语无伦次的“疯话”背后去理解深刻的含义。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这是暗示读者注意狂人被迫害和反迫害这一矛盾的发展。十三则日记,脉络清晰,贯穿着狂人由觉醒到反抗这条线索。

“供医家研究”。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写《狂人日记》的目的。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在“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是为了唤起人们觉醒,起来改造黑暗的旧中国。

“人名”“悉易去”。这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流行把小说当作人身攻击的工具,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把“日记”中的人名“悉易去”。鲁迅曾说过:“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某处的却少得很。„„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了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事,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太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有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答周刊编者信》)

“识”是用文言写的。当时写小说都用文言,而“日记”却用白话来写,意在暗示写“日

记”者是个“狂人”。为了突出“狂人”,所以这篇“识”用文言来写。“识”是一种假托,为作者构成了战斗的“掩体”,表现了鲁迅既敢于战斗又善于战斗的特点。

23.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彻底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是鲁迅奉献给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五月的《新青年》4卷5号上,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它在中国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型的交接点上,竖立起了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说它是彻底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这是与鲁迅关于《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评价是一致的,强调的是小说反封建主义的巨大启蒙意义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格式的特别”即艺术表现的独特。《狂人日记》的主体部分纯粹用现代白话写成;它结构新颖,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以十三则不著年月的日记,连缀一个迫害狂患者的一系列变态心理、幻觉和言行,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狂人形象;更值得重视的是作者以高远立意和精妙的构思,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有机融合,使狂人这个既有高度真实性品格,又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为一个奇特的文学典型。一方面,作者采用现实主义方法,刻画了一个真实的狂人形象——他以病态的敏感感知人们要从肉体上吃他,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幻觉与荒唐言行,都符合迫害狂患者的病理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以象征主义方法及双关、隐喻、暗示等手法,从整体上赋予狂人病态感知、联想、幻觉以及疯言疯语以鲜明的象征意义——狂人所感知的“吃人”幻想,实际上是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从肉体上摧残人,更从精神上奴役人,使人异化成“非人”的象征。而作者关于封建主义的“仁义道德”就是“吃人”的结论,对“吃人”现象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怀疑与质问,对没有“吃人”的社会理想和“救救孩子”呼声等等思想、情感与愿望,都是通过狂人之口呼喊出来的,这显然又表明着小说的浪漫主义因素。

其次,“思想的深切”即历史内容的深厚。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表现为《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而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第二,《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特征。从纵向来看,“吃人”现象贯穿了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横向而言,这些社会中充斥着“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的惨剧,那些被“吃”者,诸如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被衙役占了妻子的、娘老子被债主逼死的人们,不也加入了要“吃”狂人的行列么?所谓“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揭示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多重性格或特点——或似狮子般凶残,或如狐狸般狡猾,或以“翻天妙手”制造舆论,或在“从来如此”的旗号下进行。然而,“吃人”者们总避免不了兔子般怯弱的实质。

第三,《狂人日记》预言了“真的人”的出现。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起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当狂人洞察一切后,就开始规劝、警告吃人者们不得继续“吃人”,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对不吃人的人即“真的人”的社会的向往,当然是作者美好理想的显现。

24.怎样理解阿Q的形象?

答:阿Q这一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地位卑微,却又有着严重精神胜利法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政治上受着压迫,经济上受着剥削,他一贫如洗,寄居未庄村头的土谷祠,靠打短工为生,倍受地主豪绅的任意打骂、剥削和未庄一般人等的欺侮。他因一场“恋爱的悲剧”在未庄无法生存,被迫去城里当了一名小偷;回来后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他又稀里糊涂地闹了一番“革命”,结果被革命后的新县政府诬为抢匪而枪毙!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终其一生,都不敢也不愿正视外来的重重压迫与屈辱,反而以自欺欺人、盲目自大、自轻自贱、以丑为美、健忘、欺凌更弱小者等等畸形的心理与言行,来消解所受的压迫和屈辱,获取精神的自慰,陶醉于物质贫困和精神愚昧的“非人”生活状态。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然,阿Q的性格中还有其他因素,诸如质朴、愚蠢、游手之徒的狡猾,满脑子的封建意识等等。这些与他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特殊的经济、社会地位,构成了阿Q鲜明独特的个性。

25.简述阿Q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在阿Q这一人物形象上,熔铸着鲁迅的历史沉思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解剖,它警醒人们去认识普遍存在于国人的灵魂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麻醉了民众,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历史惰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接连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鲁迅认为这是民族觉醒与振兴的严重阻力,因此以最伟大深刻的自我解剖,警醒国民、寻求民族的希望与道路。这正是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主旨与价值。

同时,阿Q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数具有不朽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典型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鲁迅对人类一种精神弱点的发现与解剖,它表现的不仅是国民心理,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结构,在人们面对不平等、不合理的环境,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时,人人都有可能无可奈何地自我嘲解,在心理幻影中求得心理的平衡。

26.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涵着怎样的历史内容?

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涵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内容。

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腐败无能,在西方列强无耻的侵略面前,一次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统治者为了掩饰失败和维持政权,或向国人吹嘘历代帝王对外的武功,或嘲笑别民族的奴性或亡国,以中国尚未灭亡而自得;同时,又不愿正视西方的先进与发达,却鼓噪什么中国“道德天下第一”、“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最好”等等自欺欺人之谈。统治集团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已坠入万劫不复的精神胜利法深渊。一方面,因为每一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以统治者会通过各种途径,将精神胜利法有意无意地灌输给人民,使部分民众深受其害;另一方面,人民大众如农民等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与落后,本来就易于精神胜利法的滋长,再加上下层人民在近代以来连续的反抗斗争,都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帝、封势力的镇压而失败,这不仅会使部分下层人民产生精神胜利法,而且更利于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在下层人民中流播。

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面对外来侵略的压迫与屈辱,不敢正视和反抗,反而以精神胜利法来掩饰所受压迫与屈辱时,其精神的衰颓及命运的悲惨,是不言而喻的。由阿Q精神胜利法所揭示的近代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悲剧,确乎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鲁迅以健全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强烈的悲愤、焦虑所创造的阿Q这一批判性文学典型,对于揭示近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悲剧,激励国人开辟反省之路,走向觉醒与奋起,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27、谈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奠基之作。《女神》收入了诗人1918年到1921年间写的诗56首,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产物,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它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主调,以“绝端的自主、绝端自由”的新诗形式,唱出了爱国主义的激越壮歌,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它所体现的美学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达到了五四时期中国新诗主潮的峰顶。2、它结束了五四诗坛上的“胡适的时代”,五四的诗歌革命只有到了《女神》异军突起,才显出摧枯拉朽的威力,新诗阵地才有了主将,才充分体现了情感的大解放和诗体的大解放,将自由体诗的格局从胡适的“摹仿自然”阶段推向“表现自我”的阶段。3、《女神》所表现出的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感情,使中国新诗的诗性特征大大加强,其艺术个性对后来诗人影响很大,从冯至、闻一多、徐志摩到蒋光慈、田间、艾青等一大批诗人都受到影响。

28、谈谈《女神》的思想内容

《女神》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主线。郭沫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女神》中所体现的叛逆精神、反抗精神、破坏精神和争取自由解放、向往光明的精神等,都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辐射。2、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显示“自我”的超人力量,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想和创造意识。如《女神之再生》中向往光明与自由的女神,《凤凰涅槃》中集香木自焚以求更生的凤凰,《天狗》等诗中那无所顾忌、大胆狂放、充满自信的“我”。3、对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领袖以及工农大众的由衷歌唱。如《太阳礼赞》、《匪徒颂》、《巨炮之教训》等诗,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革命导师列宁和十月革命,体现了朦胧的社会主义因素。在《晨安》、《地球,我的母亲》、《西湖纪游》等诗中,诗人抒写了对工农大众和劳动的爱慕敬仰之情。4、歌咏大自然。如《梅花树下的醉歌》、《光海》等,在表现“物我合一”的思想的同时,也歌颂了大自然的静谧、温柔和美丽。

29、谈谈《女神》的艺术特色

《女神》在艺术上的成功使自由体的新诗真正达到了“诗”的境界。1、实践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创作主张,因而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诗的格式。它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2、雄奇壮丽的风格。《女神》虽有像《霁月》、《雪朝》、《晨兴》等冲淡秀丽风格的诗,但最能代表《女神》浪漫主义风格特征的还是其雄奇、壮丽的诗及所显示的风格。这种雄奇、壮丽的风格可以从两方面看:从内容上看,重大、雄奇的题材(如《凤凰涅槃》),热烈奔放的爱憎情感(如《晨安》等),鲜明深邃的主题,奇特伟岸的形象(如《天狗》等),广阔生动的意境。从形式上看,奇诡的象征技巧,极度夸张的手法,雄浑奔放的节奏,跳跃自由的句式,色彩瑰丽的语言。3、自由的形式、多样的体裁。《女神》充分体现了郭沫若在诗的形式上所主张的“绝端的自由”。诗句长短随抒情而定不拘格套;节奏的快慢强弱依境界而设,自由奔放。在体裁方面,《女神》采用了自由诗、散文诗、格律诗、古体诗和诗剧等多种形式。在诗剧中,既有韵体诗(如《女神之再生》),又有散文诗体(如《湘累》),也有韵散结合体(如《棠棣之花》)。丰富多样的体裁恰好满足了诗人同样丰富多彩的感情内容,充分显示了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多样神采。

30、析一下《女神》的语言特点

《女神》的语言虽然带有一些新诗初创时期共同缺点,但她的面貌是焕然一新的,显示了新诗语言的高度成就。1、精炼。诗人善于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如“哦,山在那儿燃烧/银在波中舞蹈。”(《光海》),不说山岭披满阳光,而说山在“燃烧”,这就不仅达到了写景的效果,而且赋予山岭热烈的生命蓬勃的精神。2、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女神很注意诗的节奏,而且还很注意韵律。其大多数诗篇是压韵的,而且力求韵律和情绪和谐。3、注重语言的色彩感。诗人喜欢用那种具有鲜明色彩的语言来渲染诗的形象。如:岸草那么青翠/流水这般嫩黄!(《黄浦江口》)色彩明丽,“青翠”与“嫩黄”相映照,衬托祖国山河的美丽。当然,语言的色彩感、音乐性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在诗中结合在塑造形象这一点上,给合在诗人对生活的感受上。郭老曾总结自己对诗的体会说,诗歌形式的完善就“要使韵律、色彩、三者都配合得适当。”善于锤炼符合生活形象的韵律、节奏,善于选择符合生活形象的具有色彩感的语言是《女神》语言艺术的突出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

许祖华

第一部分:题目

1. 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2.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4.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5. 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的矛盾

6. 谈谈鲁迅如何面对生命体验中的“绝望”与“虚无”

7. 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8. 略述鲁迅世界观转变的原因

9. 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的读书方法

10. 你如何评价鲁迅?

11. 你如何看待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意识本质?

12. 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13. 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劳动妇女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14. 请以《狂人日记》与《长明灯》比照,分析鲁迅革命思想的发展

15. 请分析《故乡》中闰土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16. 简析《药》的主题思想

17. 简述《一件小事》的主题思想及其深刻意义

18. 鲁迅在小说中是怎样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

19. 论述《呐喊》、《彷徨》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20. 《呐喊》和《彷徨》相比在思想上有何新的发展?

21. 鲁迅的《呐喊》、《彷徨》如何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22. 请谈谈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民族文学的渊源

23. 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4. 简略概括鲁迅艺术思维中民族文化素养的主要来源

25. 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26. 请谈谈鲁迅的诗人气质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7. 简述鲁迅对传统文学中白描手法的借鉴和运用

28. 请根据鲁迅少儿时期的经历谈谈他与民族文化的渊源

29. 请谈谈鲁迅思维方式上与民族传统的密切关系

30. 请谈谈鲁迅是怎样用历史的观点来考察传统思想文化的

31. 为什么说《呐喊》、《彷徨》的用语具有现代化特征?

32. 请谈谈鲁迅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与俄国文学的关系

33. 请比较鲁迅的人道主义与俄国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异同

34. 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35. 《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6. 请谈谈鲁迅文艺思想的基本要点

37. 简述鲁迅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借鉴与运用

38. 试将鲁迅小说人物分为“看/被看”两类,并谈谈鲁迅对这两类人之生存价值的关注

39. 怎样认识鲁迅对《风波》中七斤等农民的态度?

40. 《祝福》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鲁迅?

41. 在《呐喊》、《彷徨》中鲁迅是如何运用讽刺这种艺术技巧的?

42. 简述《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43. 《祝福》这个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44. 《祝福》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45. 《药》的明暗两线联结起来有什么作用?

46. 简要分析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

47. 描写孔乙己那件破长衫有什么作用?

48. 《风波》的题目有什么寓意?

49. 《风波》开头的景物描写是否有象征意义?有什么作用?

50. 《风波》结尾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1. 狂人是一个什么形象?

52. 狂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3. 怎样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小说反封建的思想特色?

54. 简述《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55. 《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56. 分析《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57.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异同?

58. 《狂人日记》为什么要采用日记体裁?

59. 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60. 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彻底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61. 怎样理解阿Q的形象?

62. 阿Q的精神胜利法经历了怎样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63. 略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渊源

64. 简述阿Q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65. 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涵着怎样的历史内容?

66.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67. 《不准革命》与《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联系?

68. 《阿Q正传》开头两段的背景描写有什么意义?

69. 略述《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70. 论述阿Q的性格内涵

71. 简述《伤逝》的思想内容

72. 简析《伤逝》中涓生的形象

73. 简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74.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75. 分析《伤逝》中涓生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

76. 怎样理解涓生“重情”“反省”的个性品质?

77. 分析《伤逝》中子君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

78. 《伤逝》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79. 你怎样理解《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80. 简析《伤逝》的艺术特色?

81. 泛神论是一种什么思想,对郭沫若的《女神》创作有何影响

82. 谈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83. 谈谈《女神》的思想内容

84. 谈谈《女神》的艺术特色

85. 分析《女神》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86. 分析一下《女神》的语言特点

87. 请分析《天狗》这首诗

88. 谈谈《女神》的意象世界

89. 任选《女神》中的一首诗谈谈“泛神论”对这首诗的影响

90. 论述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的诗歌主张

91. 《凤凰涅槃》

92. 《凤凰涅槃》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93. 《凤凰涅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94. 谈谈《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95. 分析一下《凤凰涅槃》的风格特征

96. 为什么有人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97. 分析《凤凰涅槃》的情感特点

98. 分析《凤凰涅槃》与外国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

99. 分析《凤凰涅槃》中凤凰这两个意象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100. 从《凤凰涅槃》看《女神》的美学特征

101. 郭沫若早期戏剧可分为哪几类,分别有何特点

102. 郭沫若早期诗剧有哪些

103. 《女神之再生》赏析

104. 如何评价郭沫若早期诗剧中详写人物的共性情感,略写人物的个性特征? 105. 谈谈何为“夫子自道”的写法

106. 谈谈郭沫若诗剧的结构特点

107. 分析一下《堂棣之花》中的聂嫈形象

108. 分析一下《湘累》中形象塑造的特点

109. 论述郭沫若诗剧的创作特征

110. 论述郭沫若诗剧在艺术形式上有何特色

111. 《三个叛逆的女性》

112. “失事求似”

113. 试析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中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114. 分析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抒情性

115. 《三个叛逆女性》在主题构思上有何特点

116.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设置有何特点

117. 谈谈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创新性

118. 举例谈谈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讽刺艺术

119. 论述一下《三个叛逆的女性》中的女性形象

120. 论述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主要特征及其局限性

121.社会剖析小说

122.《腐蚀》

123.简述《蚀》三部曲的思想主题

124.简析《林家铺子》的思想内涵

125.简析《春蚕》的思想内涵

126.简析《腐蚀》的思想意义及主人公赵惠明复杂的心路历程

127.茅盾与鲁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的艺术追求

128.简析《子夜》的思想主题

129.论述《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30.谈谈茅盾小说的意识本质

131.茅盾小说的艺术特征

132.茅盾小说的史诗的规模

133.简析《蚀》三部曲的艺术特色

134.简析《子夜》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135.简析《春蚕》透视生活的角度

136.简析茅盾的文艺观

137.简析茅盾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贡献

138.论述茅盾小说中的理性色彩

139.结合《蚀》三部曲论述茅盾早期创作的特定思想情绪的艺术表现手法

140.结合《蚀》、《子夜》等作品论述茅盾整个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141.方罗兰

142.《虹》

143.胡国光

144.章秋柳

145.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146.简析《子夜》中屠维岳的形象

147.简析《子夜》中赵伯韬的形象

148.简析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的贡献

149.分析茅盾小说中塑造的资本家的形象

150.分析茅盾小说中塑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

151.《子夜》的“一树千枝”结构法

152.《子夜》的总起与分叙情节安排法

153.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154.简析《子夜》中赵伯韬形象的典型意义

155.简析《子夜》中冯云卿悲剧的社会意义

156.简析《子夜》的结构特点

157.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58.如何理解《子夜》倾向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159.论述《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160.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161.巴金笔名的由来

162.巴金前期小说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

163.巴金小说创作与其思想的关系

164.简述《爱情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165.简述《激流三部曲》的思想主题

166.简述《寒夜》的思想主题

167.简述《憩园》的思想蕴涵

168.巴金前期的小说创作与其思想的关系

169.巴金后期的小说创作与其思想的关系

170.巴金的思想发展与创作的发展

171.高老太爷

172.高觉新

173.为什么说觉慧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174.巴金小说中青年人物形象的塑造

175.巴金小说《家》中的女性形象

176.谈谈巴金塑造人物的独特视角

177.巴金的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的?

178.巴金小说的家园文化意识

179.巴金小说的忏悔意识

180.论析《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为代表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181.《爱情三部曲》

182.《激流三部曲》

183.曾树生

184. 汪文宣

185.为何说巴金是洋溢青春激情的小说家?

186.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家》中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187. 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

188. 简析《家》的思想艺术特点

189. 《家》的主要艺术特色

190.巴金小说题材的特点

191.巴金小说的风格

192.巴金的小说风格形成的原因

193. 试谈巴金小说前后期风格的发展

194.外国文学对巴金小说风格形成的作用

195.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196.《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197.从《寒夜》看巴金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

198.以《家》等作品为例,论析巴金早期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199.以《寒夜》等作品为例,论析巴金后期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00.谈谈《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01. 老舍早期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是什么?表现的主题有哪些 ?

202. 《猫城记》的主旨是什么?

203. 《月牙》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04. 《离婚》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意义是什么?

205. 简要说明老舍前期小说的特征

206. 老舍前期后期小说在艺术风格上有哪些不同?

207. 为什么说老舍前期小说具有时代背景的模糊性特征?

208. 老舍前期小说采用时代背景模糊性的用意何在?

209. 老舍前期小说的幽默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10.举例说明老舍小说风格的讽刺性特征

211.“京味儿”

212.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形象”是指哪些人?

213.老舍小说中的“新派市民形象”是指哪些人?

214.老舍小说中的“底层市民形象”指哪些人?

215. 老舍的小说讽刺批判了哪些市民的心态?

216.简要说说老舍小说里描述了哪几类市民形象

217.老舍小说在取材上有什么特色?

218.简述老舍小说的艺术倾向

219. 论述老舍小说的“京味”与幽默

220. 论述老舍的文学史意义

221. 简要说明西方文学对老舍在创作选材上的影响

222. 简要分析老舍在对西方文学进行吸收中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的

223. 简要说明狄更斯对老舍的影响

224. 老舍对文艺复兴的推崇与吸收的表现是什么?

225. 简要说明老舍幽默风格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226.简要说明老舍对西方文学的选择的过程

227. 简述老舍的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关系

228. 根据《二马》这部小说,简要谈谈英国文化对老舍的影响

229. 试论述老舍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230. 论述老舍是怎样在东西文化的参照中吸取异域营养来创造自己独具民族特色文学的? 231.祥子

232. 虎妞

233. 《骆驼祥子》

234.简要说明《骆驼祥子》的主题

235.简要说明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

236.通过祥子的悲剧,老舍表达了对社会、对祥子这样的下层百姓怎样的思想 237. 7、《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

238. 简要说明《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特色

239. 论述虎妞是不是祥子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240. 论述《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241.《雷雨》

242.《日出》

243.《原野》

244.《北京人》

245.简要分析“曹禺现象”

246.列出曹禺解放前的主要代表剧作加以简要评述

247.简述《原野》中的仇虎形象的典型意义

248.试析《雷雨》的结构特点

249.分析《日出》的戏剧结构艺术

250.试述曹禺的生平及1949年以前的创作历程

251.蘩漪

252.周朴园

253.花金子

254.陈白露

255.简要分析《雷雨》中“蘩漪”这个人物形象

256.简要分析花金子的性格特征

257.简析《日出》的思想艺术特色

258.简析曹禺剧作中的死亡意识

259.论述基督教精神在《雷雨》中的体现

260.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曹禺作品的悲剧美学

261.曹禺“四大杰作”

262.曹禺“五大杰作”

263.侍萍

264.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265.列出对《雷雨》主角是谁的几种不同理解

266.分析曹禺创作的成功及后来创造力的衰退与他的人格心理的关系

267.比较曹禺的《家》与巴金的《家》

268.如何理解《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曹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 269.论述《雷雨》的戏剧冲突

270.结合《雷雨》,《日出》两部作品,分析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

271.古希腊悲剧

272.契诃夫

273.易卜生

274.奥尼尔

275.简述希腊悲剧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

276.简述莎士比亚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

277.易卜生戏剧对曹禺戏剧创作有什么影响?

278.《原野》对奥尼尔剧作有什么借鉴?

279.论述曹禺的话剧受欧美戏剧的影响

280.比较《原野》与《琼斯皇帝》

281.“人的文学”

282.平民文学

283.美文

284.“文抄公体”

285.简述写实派散文的特征

286.简述周作人“叛徒”与“隐士”的双重性格

287.简述周作人散文的风格

288.简评周作人的文学理想

289.以《乌篷船》为例谈谈周作人小品文的魅力

290.论述周作人提倡的“人道主义”思想

291.人生派散文

292.社会派散文

293.简述朱自清写景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294.简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295.朱自清的散文题材可分为哪些系列?

296.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297.简述朱自清散文的情感基调

298.简评朱自清散文中委婉细腻的笔调

299.《荷塘月色》赏析

300.以《背影》为例,分析朱自清“人生派”散文的特点

301. 冰心体

302. 冰心的爱的哲学

303. 《寄小读者》

304. 简述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

305. 冰心散文的特点

306. 冰心散文的主题

307. 简析冰心散文中为人生的品格

308. 以作品为例分析冰心散文的主题

309.以作品为例分析冰心的特有的为人生的风格

310.“牧歌的情绪”

311.“泛神论”

312.《橄榄》

313.“新浪漫主义”

314.简述浪漫派散文的特征

315.简评郭沫若散文的艺术风格

316.简述郭沫若散文创作中的感伤情绪

317.简述郭沫若散文在风格、思想上前后期的不同 318.试析郭沫若散文中浪漫与向往的情绪

319.郭沫若散文的感伤情绪表现在哪些方面?

320. 创造社

321.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322. 《归航》

323. 《还乡记》和《还乡后记》

324. 简要分析郁达夫感伤情调的积极意味

325. 简述郁达夫散文中的“自叙传”色彩

326.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色? 327.郁达夫早期散文创作的风格

328. 试论述郁达夫散文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329.试析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时代意义

330.杂文

331.“砭锢弊常取类型”

332.《且介亭杂文》

333.简述鲁迅杂文的成就

334. 简述鲁迅杂文的风格

335.简评鲁迅杂文的幽默特点

336.简评鲁迅杂文的老辣特点

337.简评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

338.如何理解鲁迅杂文的“人学”性质?

339.论述鲁迅杂文的史诗品格

340.《名优之死》

341. 《回春之曲》

342.《名优之死》的艺术特点

343.简述《回春之曲》的艺术特色

344.简要分析杨振声的形象

345.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346.田汉三十年代戏剧创作的特点

347.田汉二十年代戏剧的特点

348. 分析田汉戏剧作品中夜的意象

349.以田汉剧作来论述他戏剧创作的转向

350.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351. 《五奎桥》

352. 《这不过是春天》

353. 洪深戏剧创作的特点

354. 李健吾戏剧创作的一般特点

355.《五奎桥》的特色

356.简述洪深戏剧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创作的转向 357. 分析《这不过是春天》中厅长夫人形象:

358. 简述《五奎桥》中李全生形象

359.从《这不过是春天》一剧,看李健吾戏剧创作的一般特点 360.《法西斯细菌》

361.《上海屋檐下》

362. 夏衍剧作艺术特点

363.简析《上海屋檐下》

364.简要分析《法西斯细菌》中俞质夫形象

365. 简述夏衍戏剧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

366. 简析夏衍剧作中的妇女形象

367. 夏衍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发展

368.分析匡复形象

369.新月诗派

370.“三美”原则

371.《死水》和《红烛》

372.“戴着脚镣跳舞”

373.闻一多的诗歌主张

374.谈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375.谈谈《死水》的创作缘起

376.以《死水》为例分析闻一多诗歌中美丑对比的写法 377.分析《死水》中“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味 378.论述三美原则在《死水》中是怎样体现的

379.《再别康桥》

380.简述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两个不同时期

381.徐志摩诗歌的思想主题

382.谈谈“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

383.爱情对于徐志摩的影响

384.如何理解《再别康桥》的感情倾向

385.分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386.谈谈徐志摩对诗歌的理解

387.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388.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389.“雨巷”诗人

390.《雨巷》

391.现代诗派

392.《雨巷》的基本内容

393.分析《雨巷》的意象

394.《雨巷》对西方象征主义抒情手法的运用

395.试述《雨巷》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借鉴

396.简述《雨巷》的艺术成就

397.谈谈《雨巷》的艺术地位

398.分析《雨巷》的音乐美

399.“吹芦笛的诗人”

400.谈谈艾青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

401.艾青的“太阳组诗”和“北方组诗”

402.简述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

403.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这一意象 404.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论述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405.如何理解艾青诗歌的忧郁风格

406.谈谈艾青叙事诗的特点

407.简述艾青诗歌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408.试分析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

409.艾青诗歌的忧郁风格与西方作家的关系

410.“艾青体”长诗(叙事诗)

411.西方印象派绘画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2.分析艾青诗歌的苦难美

413. 波特莱尔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4. 中国古代文化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5.分析艾青诗歌与俄罗斯、苏联诗歌的联系

416.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伦对艾青诗歌的影响

417.惠特曼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

418.艾青在艺术上是如何借鉴西方象征派诗歌的

419. 沦陷区文学

420. 简述张爱玲作品《金锁记》的基本特色

421. 简要分析《金锁记》中人物曹七巧的性格特征

422. 简述张爱玲与鲁迅创作的异同

423. 简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

424.简述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

425.简述张爱玲作品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

426.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427.试论张爱玲作品中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428.张爱玲小说有无后现代主义色彩?

429.日记体

430.《莎菲女士的日记》

431.丽嘉

432.莎菲女士形象分析

433.简述丁玲三十年代小说的特点

434. 丁玲中篇小说《韦护》的主题是什么?

435.《韦护》尖锐而深刻的思想

436.简要分析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437.《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艺术成就

438.从《韦护》看丁玲小说的革命话语

439. 山药蛋派

440. 《三里湾》

441. “文摊作家”

442. 三仙姑系列

443. 简述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444. 简要分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45. 简述赵树理创造的评书体的现代小说模式

446. 通过作品人物现象的分析,考察赵树理小说中所具有的新的素质

447. 论述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448.你如何看待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色?

1、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三个时期。从青少年时代到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是他的早期,这是他的革命

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期。从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到一九二七年,是他的前期,这是

他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度期。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他的后期,这是他

成为老练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成熟期。

2、“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在全面、深刻地反省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及其弊端。既

彻底地反封建,又科学地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广泛、理智地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

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从而,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具

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崭新文化。

3、你如何评价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人;如

果从文学的角度展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杰出的创造者。

他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与艺术上所达到的完美的境界,他自己也就当之无

愧地成为了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4、你如何看待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意识本质?

关于鲁迅小说的意识本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形象反映”。这种观念在20世纪50~70

年代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从50年代起,在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

政治态度的分析为纲领,以对《呐喊》、《彷徨》客观政治意义的阐释为主体的初具脉络的《呐

喊》、《彷徨》研究系统。这种观念就是这一系统的产物。

一种认为,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此观点1985年由王富仁博

士第一个提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彷徨>综论》。

此后再没有人突破这一观点,也再没有人在《呐喊》、《彷徨》的研究方面,超过王富仁

博士。从一定意义上讲,王富仁博士的这一研究,是关于鲁迅《呐喊》、《彷徨》研究的集大

成和最高成就的代表。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相比较而言,王富仁博士的观点更切合鲁迅《呐喊》、《彷徨》的本

体意义。

前一种观点的缺憾:前一种观点虽也有道理,但却有着明显的缺憾,缺憾表现在两个方

面。

(1)这个缺憾不在于它结论的正确性与否,而在于这种观点中所包含的对鲁迅小说思

想内容的分析,无法统领与这种思想内容相联系的小说的艺术内容;反过来,小说的艺术内

容也难以与所剔析出的思想内容相契合。例如,支撑这种观点的关于阿Q革命的描写,在鲁

迅的作品中原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在这种观点的统辖下却被大大强化了;在原作中居于主要

地位的对阿Q精神弱点的描绘则被降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而在阿Q革命的表现中,其积极

意义被片面地夸大了,其消极意义只剩下了轻描淡写的几笔。这样的结果虽然能说明鲁迅的

小说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内容,但《阿Q正传》中描写阿Q革命的那几章所具有的喜

剧性质便没有了内容上的依据。因为,按鲁迅的说法,“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

看。”显然,《阿Q正传》这几章的喜剧形式是为了满足“批判”、否定的思想内容(无价值的

东西)而采用的,而在“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形象反映”这一观点需要下所进行的这种分析以

及得出的对阿Q革命行动肯定的结论,正好与喜剧艺术形式的否定功能相矛盾。

(2)这种观点也不符合鲁迅五四时期的思想实际。五四时期的鲁迅强调的是思想启蒙,

而不是实际的社会政治革命;他信奉的是个性主义,认为民众只是示众的材料或看客,他当

时还没有认识到民众是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主力军。

所以,相比较而言,王富仁博士的观点更切合鲁迅《呐喊》、《彷徨》的本体意义,也能

从鲁迅当时的思想中得到实际的验证,与鲁迅当时的思想状况也更吻合。

5、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没有知识分子的奋起,就无所谓反封建思想革命,因此,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必然关

注的人物形象之一。在鲁迅的笔下,这些知识分子有些穷途末路,沉迷不悟,成了旧教育、

旧制度的殉葬品,如孔已己。有些则以被迫害、被扭曲的面貌,孑然一身,“叫喊于生人中”,

如狂人。而同是知识者,《药》中的夏瑜既不是病狂者,也不是沉迷者,而是神志清醒的革

命者。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以民族、民主思想宣传群众,在黑暗的王国里

闪露一线曙光。但他的结局却更令人颤栗。又如吕纬甫和魏连殳虽各有个性和经历,或敷衍

度日,或桀骜不逊,但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这是被当时政治斗争的大气候决定了的。

先躯者、革命者本是堂堂正正的人物 ,却不能堂堂正正地出现,有的被扭曲成狂人形

象,有的被埋没在群众的围观和辱骂声中,占据不到正面描写的地位,而是只能居于幕后。

这寄托了鲁迅多么沉痛的生活体验和用心。封建思想所以能在当时蛊惑人心,成为压制知识

分子的一股力量,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它有什么特殊的“关键性意义”,而在于辛亥革命除

了推翻皇帝以外,基本上还保持着封建社会的强权政治和经济基础,这才是封建思想得以逞

威作虐的强大后盾。鲁迅的沉痛与深刻让读者更察觉封建毒害的深重以及反封建思想革命的

艰巨与复杂。

6、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劳动妇女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祝福》与《离婚》都是以劳动妇女形象为聚焦点的。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以揭露夫权为中心,控诉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

把广大被压迫人民逼向绝境。作品的战斗锋芒,直指整个封建社会,在《祝福》的评论中,

人们指出它是礼教吃人,是《狂人日记》所提出的”仁义道德“吃人在妇女身上的体现。

至于《离婚》中的爱姑,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出格“的妇女,她的出格以她的大胆、

泼辣和强烈的反抗性为表现。祥林嫂被“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尤其是夫权的绳索束缚

住,爱姑则敢于挣脱夫权的束缚。在她身上已经具有近代社会平等思想的萌芽。自然,在当

时的社会,爱姑的斗争不能不以失败告终,这是历史的必然。但《离婚》提出了一个新的重

要思想:被压迫人民和妇女要从封建宗法的制度和思想中解放出来,必须把斗争矛头指向一

切权力的中心——以豪绅地主为代表的封建政权,同时必须克服畏惧心理,增强斗争勇气和

信心。这反映了鲁迅反封建革命思想的重大进展。

7、请以《狂人日记》与《长明灯》比照,分析鲁迅革命思想的发展。

《长明灯》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都以被迫害的疯狂者出现。都对封建主义采取反

叛的立场。但就主题思想说,《长明灯》的战斗性却更坚决,更彻底。

《狂人日记》是一篇振聋发聩的新小说,自有它强烈的战斗意义。鲁迅认为它“忧愤深

广”,但对其思想内容似乎不甚满意。若干年后,不仅再取材于病狂者,写了《长明灯》,还

批评前者所发的“救救孩子”的议论,“四平八稳”,“空空洞洞”。这是唯一的对自己小说的

公开批评,不是针对其他作品,而是针对这成名杰作。其原因,就在于它只是“暴露旧礼教

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只有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主题,而且在如何实现思想革命的答案上,又

停留在思想感化和劝转上。

《长明灯》的疯子,却丝毫没有劝转的念头,他蓄意要熄灭那盏象征着封建传统统治的

“长明灯”,当熄灭不了时,他又喊出了一个新的战斗口号:“我放火!”即从反封建传统统

治,到要用一把火来烧掉长明灯的所在地——古老的社庙——黑暗的王国 ,这反映出鲁迅

思想的巨大跃进。如果说“熄灯”比起劝转来,在思想革命的范围内,是一个发展的话,那

么“放火”比起前两者来,更是一个伟大的发展,反映出他从思想革命而进向政治革命。

8、请分析《故乡》中闰土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普通农民的形象,在农村中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他吃苦耐劳,

象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不幸。生活的煎熬使他变得麻木了,他逆来顺受,

默默劳作。然而他所受的精神摧残甚至超过了生活上的苦痛。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在他

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他恪守的生活原则。在他和他的童年伙伴之间,划出了一

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他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

他的命运的悲剧色彩。

9、简析《药》的主题思想。

《药》的深刻主题思想是: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无

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的与个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

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

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对夏瑜的流血牺牲,人们漠不关心,冷淡到

用他的血来为儿子治病,这是多么可悲的无知和麻木!这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

者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剧,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

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10、论述《呐喊》、《彷徨》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文学革命主将鲁迅在“五四”前后创作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真正具有现代色彩的白话小说的杰出代表

作,是“五四”前后小说艺术革新中涌现出的成就最高的小说集。由于它们的先后问世,不

仅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光辉实绩,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

新鲜的创作经验,而且一下子把中国现代小说艺术提高到世界近代进步小说的水平上,使中

国现代白话小说毫不逊色地进入了世界优秀文学之林。

从中国小说发展特别是短篇小说发展来考察,《呐喊》和《彷徨》具有鲜明的特征和

独特的地位。

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丰富,主题开掘深刻。它们描绘了辛亥

革命前后到大革命前夕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两

个集子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革命的一面镜子,也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小说真正摆脱了传统情节小说的旧套,创造了完全崭新

的性格小说,不仅在主要人物系列的成分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些已达

到典型化的高度,成功地刻画出中国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典型性格。

此外,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在结构布局、叙述方法、

表现手法、语言体式诸方面 ,都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革新,为现代新小说的发展积累了丰

富的艺术经验。特别在体式方面,鲁迅的新小说完全打破了旧章回体的程式,批判吸取了古

代小说体式上的合理因素,根据新内容的表达需要,大胆地借鉴外国小说的体式,创造出多

种多样的自由的新体式。

11、《呐喊》和《彷徨》相比在思想上有何新的发展?

《呐喊》在格调上比较明朗、热烈,而《彷徨》在格调上显得冷峻、沉郁。从思想深度

上看,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揭露,《彷徨》显得更深刻、更透彻一些。

《祝福》和《明天》虽然都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歌,但祥林嫂的悲剧内容不限于单四

嫂子丧夫失子,孤苦无依,承受人间的凉薄,而是封建宗法制度及思想统治的万钧重压,萃

于一身。祥林嫂这一悲剧典型,深广地概括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运命。作品的战斗锋芒

不仅指向了封建的族权、夫权,而且指向了被封建社会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权。

《长明灯》的主人公不象狂人对大哥——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代表怀有不切实际的

幻想。他显得坚忍而严冷。在吉光屯这个被保守、迷信所笼罩的黑暗王国里,“疯子”只身

战斗,不怕恐吓和威胁,不时地发出勇猛的战叫:“我放火!”从中可以领悟到鲁迅忧愤的加

深,他对改革的艰难,旧传统的顽固性认识得更加深切了,抗争的意志也更坚决和彻底了。

很显然,就总体而言,从 《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的思想在前进,在发展:对现

实人生更执着,对旧制度的本质剖析得更犀利,对被压迫群众的悲剧根源挖掘得更深刻,对

革命力量、革命道路问题探索得更深入„„。这些都体现出《彷徨》的创作思想的深化,现

实主义的深化。

12、鲁迅的《呐喊》、《彷徨》如何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从鲁迅《呐喊》、《彷徨》的价值目标看。这个价值目标就是“为人生并且要改良这人生”。

这种价值目标在方向上无疑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在本质上却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价值观血脉的

延续。鲁迅一向重视艺术真的品格,并将其视为艺术生命的标识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基本的

品格。但是,鲁迅所强调的“真”并不是“实有的事实”,而是“会有的实情”其本体内涵

也不具有西方经典现实主义所恪守的科学性、可验证性,而是不可量化的“精神”的真切性

与有目的的合目的性。他在《漫谈》中曾说:“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

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又在《的“关”》中说:“纵使写的是妖怪„„

在人类中也未必没有谁和他们精神上相像。”这种精神的真切性的本体目的和最高境界就是

要“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在《阿Q正传》中可以看得很

清楚。阿Q形象的“真”,我们既无法简单地对其作个性与共性的分离和量化,更无法在生活

中进行实践验证。我们对他很熟悉,又确实难以归类或指出他的现实地位,因为这一小说写

的并不是某种客观对象或某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的病态精神,是民族文化的“血和肉”,其目的不在周详的叙述故事,而在“画出国人的魂灵”中对中国伦理文化的种种弊端进行反省与批判。可见,鲁迅小说“真”的兴奋点是在伦理文化方面而并不在科学(知识)文化方面,他小说的艺术本体的价值目的不在“实事”而在“实情”。这一特点正反映出他的小说的价值观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内在的血脉仍是民族的。当我们从文化观念上审视鲁迅小说的价值目标时,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据鲁迅自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这种“启蒙”和“为人生”,在文化观念上无疑是一种实践理性,价值目标是文学的社会效果,重视的是人伦关系;在创作中则孜孜于“揭去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注目的是小说的审美教育价值。这种价值观正是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传统,所谓“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他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有为而发,而且这种“为”的意向针对的也往往是孝敬、人文、风俗等伦理文化。《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明天》与《祝福》揭示礼教与社会的吃人,《肥皂》与《高老夫子》嘲讽正人君子的肮脏„„。尽管鲁迅对中国伦理文化没有给予正向的弘扬,而是进行了反向的否定,但小说题旨的运行轨道仍是中国固有的伦理文化,仍是来自传统的价值意识。勿庸置疑,鲁迅的伦理意识,自有自己的个性内涵和鲜活蓬勃的时代色彩,但是,在文化本质的层次上,又无一不是对传统文学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既有革新,也有“保旧”。正如鲁迅所说:“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虽然有‘蜕变’有比较的偏向,但是,我也以为‘新文学’和‘旧文学’中间不能有截然分界。”这正是新时代特有的现象。鲁迅在小说中是以“新道德”反对了“旧道德”,以“新文化”反对了“旧文化”,但将伦理文化看得重于科学文化,将启蒙和“美人伦”看得重于传播知识的价值观,仍是鲁迅创作小说的内在动力。这正反映了鲁迅小说那种既全力创新,走向现代化,又立足民族化的艺术品格。如果说《狂人日记》等是以天才的发现引起了文坛和思想界的震动,那么,这些小说能受到普遍欢迎,又不能不说是由于它契合了民族的价值观和普遍心理:伦理文化重于科学知识,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

13、《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一,对旧世界的决绝态度和彻底否定。《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具有很强的革命批判性。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反动本质。

第二,对下层劳动群众的深挚热爱和真诚关怀。鲁迅对劳动群众不仅是“哀其不幸”,更重要更根本的是“怒其不争”。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描写下层群众根源于封建主义统治和小生产者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精神病苦。

第三、新世界的曙光的照耀。《呐喊》和《彷徨》的萌生、滋长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激荡。鲁迅热情地称赞十月革命是新世纪的曙光。

14、请谈谈鲁迅文艺思想的基本要点。

在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在“五四”时期就认识到文艺应该“为人生”并且要改良人生。联系鲁迅小说创作便可以发现,他所强调的为人生主要指农民、人力车夫、妇女、市民或不同类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实际上初步解决了文艺为人民大众这个根本问题。

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是个革命功利主义者。早在“五四”时期他把文学视为改良社会的机械,公开申明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强调“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在文学创作与作家世界观的关系这个重要问题上,鲁迅非常重视世界观对革命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他指出革命文学的“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从喷泉里出来

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他不仅明确地认识到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而且也指出“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揭示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

在新文学与中外文学遗产的重要关系上,鲁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观,既反对文学上的“全盘继承”论,又批判了文艺上的虚无主义。

此外,鲁迅对于开展文艺批评、建设革命文艺队伍、采取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多种创作方法等,都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

15.简述《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所谓“杂取种种人”,当然不是人物性格的生拼硬凑,而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是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是性格各异的“这一个”,同时又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包容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

其次,鲁迅善于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所谓白描手法,就是用极简洁的笔墨描绘人物,力避陪衬拖带,并擅长捕捉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如《故乡》中,通过闰土叫“我”为“老爷”,让儿子给“我”磕头,要香炉、烛台等生活细节,就把成年闰土的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写了出来。又如《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的三次眼神的描写,反映出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

再次,鲁迅小说大都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主要是服从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而非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谋篇的。作品中的任一片断和场景,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祝福》没有完整地去描述祥林嫂的一生,而是通过她在鲁四老爷家里的两段生活,以及卫老婆子的一段转述来表现的,这说明了作者在艺术上的精心构思和高度技巧。还有《孔乙己》、《肥皂》等作品的情节发展,也充分显示了这种结构特点。

最后,鲁迅的《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的语言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独特的风格。

16.狂人是一个什么形象?

答:狂人是中国新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形象,也是中外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狂人既是一般的狂人,又不是一般的狂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形态看:在生理上,狂人有一般精神不正常的人所具有的特点:强烈的幻觉、混乱的逻辑、变态的心理等等。所以,狂人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第二,从内涵看:在精神上,狂人又具有一般精神不正常的人所没有的特点:①怀疑精神与研究精神;②抗争与呐喊的勇气与正气;③对于后代特有的关心——救救孩子等。

狂人的这种精神特征告诉我们,狂人,的确不是一般的狂人。狂人既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个精神界反封建的战士。他的典型性包括生理特征与精神特征两个方面。

17.狂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狂人的语言,一方面与精神病患者相似,是狂言疯语;另一方面又体现他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精神,是清醒的战斗的语言。小说通过狂人所发出的似狂非狂的话,巧妙地把这两者交织在一起,从而深刻地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狂人的语言有两个特点:

一是跳跃性大。狂人敏感多疑,联想奇特,甚至思路混乱,表现在语言上是“错杂伦次”,

富于跳跃性。如狂人说:“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些话似乎没头没脑,毫无连贯。又如:“‘海乙那’是狼的亲眷,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过我。”这里从土狼忽而讲到狗,忽而又讲老头子,似乎痴人说梦。再如狂人从别人要吃他,便想到“古来时常吃人”,还想到古代医书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又想到古书上“易子而食”等等,狂人的思想驰骋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联想奇特,跳跃性强,语似错杂混乱,但这正是表现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吃人历史的深刻认识。

二是精炼含蓄。在狂人的语言中有着许多比喻、象征、双关的语言,这些语言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如狂人说的“吃人”就是一种比喻,是指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达到了极为可怕的程度,包括了肉体上的屠杀和精神上的奴役和摧残两个方面,而后者比前者尤为严重。又如“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连用三个比喻,概括地揭露了吃人者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象征的语言也用得很多。如用“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象征中国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吃人”的历史;用将这“薄子”“踹了一脚”象征狂人敢于批判旧传统,把帝王将相的家谱踹在脚下。还有狂人的语言大都带有双重的含义,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表面上看这是狂人的一种狂乱心理的流露,实际上是对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的敏感和多疑,又是在提醒人们要认真研究现实和历史,找出其中的病根来。

总之,狂人的语言看似“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实际上表现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它反映了人物的独特的感受、心理和性格,有力地表现了战斗的主题。

18.怎样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小说反封建的思想特色?

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的突出特色是:坚决、彻底、毫不妥协。这种思想特色在《狂人日记》里有着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彻底地揭露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本质。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通过狂人之口,鞭辟入里地指出,整个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仁义道德”、互敬互爱关系,而是人吃人的关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封建的吃人者具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特点。鲁迅用“吃人”两个字,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本质,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标志着中国思想界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第二,无情地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鲁迅怀着强烈的仇恨和无比的轻蔑,狠狠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把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大哥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他是吃人礼教的宣扬者和执行者,平时他给别人讲“割股疗亲”之类吃人的“孝道”,目的是以封建礼教来“收拾幼者弱者”。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哥”、“赵贵翁”等种种反面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坚决、彻底、毫不妥协的反封建立场。

第三,充分地揭示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广毒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和罪恶,不仅表现在对广大被压迫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还表现在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极力推行愚民政策,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观念来毒害广大人民群众,让被统治者把封建的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指出,在吃人者的行列里,“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笃信“从来如此”的旧观念;“吃人”的传统观念还毒害了孩子——这是为狂人、也是最为鲁迅所忧愤的。因此,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必须从思想上消除封建传统观念对群众的毒害。鲁迅小说尖锐地描写封建思想对广大群众毒害的深重,正是为了强调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以及进行思想革命的紧迫性。

19.简述《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以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本质。狂人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里,因而也被禁锢在封建宗法和礼教的“囚牢”之中,狂人的“狂”,实际上是封建制度迫害的结果。他的大哥作为封建家长时时处处奉行“仁义道德”,实际是迫害“狂人”,甚至策划着吃人——吃掉狂人和他的妹妹。这虽是狂人的疯话,却深刻地揭示了在血缘关系掩盖下,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小说还借狼子村吃人的传闻,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普遍存在着“人吃人”的本质;狂人并由此上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在字里行间也都是歪歪斜斜地写着“吃人”二字,从而表现了作者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当然,狂人的“狂”又是他觉悟的表现。他敏锐地观察到整个封建阶级都有着“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他对他大哥的一切胡言乱语地抗争,是当时中国新旧两种势力——被统治的民主力量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激烈冲突的曲折反映。尽管狂人因精神被害而处于“病态”,但他对于封建制度的憎恨是强烈的,揭露是深刻的,否定是彻底的。

《狂人日记》发表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内容和新颖的构思,最早地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就;它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正确地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战斗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

20.《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现代精神与现代文学意味的白话小说。

首先,《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意义表现为作者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悉中体现的一种空前千古的现代理性精神。鲁迅将他在长时期对封建社会历史文化的沉思中磨锐的理性锋芒,直接刺向被仁义道德一类冠冕堂皇的假面掩盖着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内核,剥露出凶残的“吃人”真相。小说切开历史的纵剖面,活现出旧中国是一个几千年时时吃人的地方,而这种吃人的惨剧如恢恢天网,笼罩社会。从赵贵翁到大哥,从医生到路人,“自己想吃人,又怕别人吃,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吃人的场面又是如此暴戾:“易子而食”,长幼在劫,食肉寝皮,无所不施。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小说实乃一篇囊括数千年宗法制度吃人总罪状的檄文,它以其热烈的憎恶拆穿“从来如此”的封建宗法教义,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完全的体现了“醒来的人的真声音”的理性自觉,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

其次,《狂人日记》的现代精神体现在它所表现的五四启蒙时期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自省精神。所有的人(除去“我”),都是要“吃人”的,无论是社会受益阶层的赵贵翁,作为“礼教”和“家长制”化身的“大哥”,还是社会非受益阶层的“佃户”,“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衙役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还是专业人员的医生,包括自己的母亲,无一例外,特别是青年、小孩,都为人吃人的社会所深深戕害,这样一个吃人者用礼教杀人的凶残严酷与被吃者的麻木不醒是一种何等可怕的民族现实,从中不难看到作者对民族命运忧愤深广的情怀。当然《狂人日记》对民族历史的批判与作家自身文化心理的自省是结合为一体的。当狂人在联想之中觉得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时,便由被害者的恐怖转化为加害者的恐怖,由被害者的控诉转化为加害者的深深自责,从中蕴含了复合在狂人形象中的创作主体人格对自身无情、沉痛的剖析。

21.分析《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狂人日记》创作方法是直接受到人物形象质的规定性所制约的。而鲁迅在小说中所采用的创作方法,又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

优秀之处:内容与形式的完好配合,而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又构成了这篇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作者在小说中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又采用、吸取了象征主义的方法和象征、暗示、双关等手法。之所以采用两结合的方法,是由狂人这一形象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因为狂人是一个真狂人,既有一般真狂人(精神病患者)所具有的多种特点:(1)病态的敏感;(2)病态的精神亢奋;(3)迷离的错觉、幻象等,所以为了真实地写出狂人的生理特点,鲁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现实主义对对象“真实描写”的特点,恰好满足了狂人这种“真狂”的特征。又由于狂人是一个思想界的先驱,他的精神状态和反封建的个性特征又不是一个真狂人所具有的,为表现狂人的这种个性特征,鲁迅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是反封建时代先驱的象征,是一切敢于向封建传统宣战,并深刻地反省封建传统揭示其吃人本质的思想界战士的象征;是所有具有现代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如此,就使作者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狂人“半夜查历史”等行为有了可信性和艺术的依托性;也使作者顺利地揭示了狂人的精神内容: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抗精神、理性精神。狂人这一形象也就在两结合艺术方法的作用下被成功地塑造出来了。

22.怎样理解《狂人日记》开头那篇“识”?

《狂人日记》由开头那篇“识”和十三则日记构成。“识”是记的意思,这里相当于“引言”,介绍了“日记”的由来和发表的目的。在介绍时,一方面把人物和“日记”的来历说得实有其事,使作品增强了真实感;另一方面点出一些情节、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帮助作者把握作品的内容。

在理解这篇“识”时可以注意以下一些词句:

“在中学校时良友”。这说明狂人进过当时新式的中学,受过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熏陶,暗示了狂人反对吃人的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愈后即去某地等候做官,这说明狂人不再是狂人,他已经失去原来那种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不再反对吃人的社会。作者这样的交代,是有深意的,使读者感到斗争道路的曲折,说明鲁迅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已有某种预感。

“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迫害狂”是因受迫害而引起的一种神经错乱症,患者会产生疑惑别人要迫害他的错觉。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因为“日记”是发狂的病人在病中写的,所以说“错杂”、“荒唐”。它暗示读者要在这些语无伦次的“疯话”背后去理解深刻的含义。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这是暗示读者注意狂人被迫害和反迫害这一矛盾的发展。十三则日记,脉络清晰,贯穿着狂人由觉醒到反抗这条线索。

“供医家研究”。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写《狂人日记》的目的。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在“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是为了唤起人们觉醒,起来改造黑暗的旧中国。

“人名”“悉易去”。这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流行把小说当作人身攻击的工具,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所以把“日记”中的人名“悉易去”。鲁迅曾说过:“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某处的却少得很。„„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了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事,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太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有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答周刊编者信》)

“识”是用文言写的。当时写小说都用文言,而“日记”却用白话来写,意在暗示写“日

记”者是个“狂人”。为了突出“狂人”,所以这篇“识”用文言来写。“识”是一种假托,为作者构成了战斗的“掩体”,表现了鲁迅既敢于战斗又善于战斗的特点。

23.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彻底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是鲁迅奉献给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五月的《新青年》4卷5号上,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它在中国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型的交接点上,竖立起了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说它是彻底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这是与鲁迅关于《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评价是一致的,强调的是小说反封建主义的巨大启蒙意义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格式的特别”即艺术表现的独特。《狂人日记》的主体部分纯粹用现代白话写成;它结构新颖,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以十三则不著年月的日记,连缀一个迫害狂患者的一系列变态心理、幻觉和言行,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狂人形象;更值得重视的是作者以高远立意和精妙的构思,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有机融合,使狂人这个既有高度真实性品格,又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为一个奇特的文学典型。一方面,作者采用现实主义方法,刻画了一个真实的狂人形象——他以病态的敏感感知人们要从肉体上吃他,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幻觉与荒唐言行,都符合迫害狂患者的病理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以象征主义方法及双关、隐喻、暗示等手法,从整体上赋予狂人病态感知、联想、幻觉以及疯言疯语以鲜明的象征意义——狂人所感知的“吃人”幻想,实际上是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从肉体上摧残人,更从精神上奴役人,使人异化成“非人”的象征。而作者关于封建主义的“仁义道德”就是“吃人”的结论,对“吃人”现象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怀疑与质问,对没有“吃人”的社会理想和“救救孩子”呼声等等思想、情感与愿望,都是通过狂人之口呼喊出来的,这显然又表明着小说的浪漫主义因素。

其次,“思想的深切”即历史内容的深厚。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表现为《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而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第二,《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特征。从纵向来看,“吃人”现象贯穿了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横向而言,这些社会中充斥着“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的惨剧,那些被“吃”者,诸如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被衙役占了妻子的、娘老子被债主逼死的人们,不也加入了要“吃”狂人的行列么?所谓“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揭示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多重性格或特点——或似狮子般凶残,或如狐狸般狡猾,或以“翻天妙手”制造舆论,或在“从来如此”的旗号下进行。然而,“吃人”者们总避免不了兔子般怯弱的实质。

第三,《狂人日记》预言了“真的人”的出现。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起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当狂人洞察一切后,就开始规劝、警告吃人者们不得继续“吃人”,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对不吃人的人即“真的人”的社会的向往,当然是作者美好理想的显现。

24.怎样理解阿Q的形象?

答:阿Q这一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地位卑微,却又有着严重精神胜利法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政治上受着压迫,经济上受着剥削,他一贫如洗,寄居未庄村头的土谷祠,靠打短工为生,倍受地主豪绅的任意打骂、剥削和未庄一般人等的欺侮。他因一场“恋爱的悲剧”在未庄无法生存,被迫去城里当了一名小偷;回来后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他又稀里糊涂地闹了一番“革命”,结果被革命后的新县政府诬为抢匪而枪毙!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终其一生,都不敢也不愿正视外来的重重压迫与屈辱,反而以自欺欺人、盲目自大、自轻自贱、以丑为美、健忘、欺凌更弱小者等等畸形的心理与言行,来消解所受的压迫和屈辱,获取精神的自慰,陶醉于物质贫困和精神愚昧的“非人”生活状态。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然,阿Q的性格中还有其他因素,诸如质朴、愚蠢、游手之徒的狡猾,满脑子的封建意识等等。这些与他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特殊的经济、社会地位,构成了阿Q鲜明独特的个性。

25.简述阿Q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在阿Q这一人物形象上,熔铸着鲁迅的历史沉思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解剖,它警醒人们去认识普遍存在于国人的灵魂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麻醉了民众,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历史惰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接连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鲁迅认为这是民族觉醒与振兴的严重阻力,因此以最伟大深刻的自我解剖,警醒国民、寻求民族的希望与道路。这正是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主旨与价值。

同时,阿Q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数具有不朽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典型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鲁迅对人类一种精神弱点的发现与解剖,它表现的不仅是国民心理,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结构,在人们面对不平等、不合理的环境,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时,人人都有可能无可奈何地自我嘲解,在心理幻影中求得心理的平衡。

26.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涵着怎样的历史内容?

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涵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内容。

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腐败无能,在西方列强无耻的侵略面前,一次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统治者为了掩饰失败和维持政权,或向国人吹嘘历代帝王对外的武功,或嘲笑别民族的奴性或亡国,以中国尚未灭亡而自得;同时,又不愿正视西方的先进与发达,却鼓噪什么中国“道德天下第一”、“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最好”等等自欺欺人之谈。统治集团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已坠入万劫不复的精神胜利法深渊。一方面,因为每一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以统治者会通过各种途径,将精神胜利法有意无意地灌输给人民,使部分民众深受其害;另一方面,人民大众如农民等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与落后,本来就易于精神胜利法的滋长,再加上下层人民在近代以来连续的反抗斗争,都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帝、封势力的镇压而失败,这不仅会使部分下层人民产生精神胜利法,而且更利于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在下层人民中流播。

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面对外来侵略的压迫与屈辱,不敢正视和反抗,反而以精神胜利法来掩饰所受压迫与屈辱时,其精神的衰颓及命运的悲惨,是不言而喻的。由阿Q精神胜利法所揭示的近代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悲剧,确乎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鲁迅以健全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强烈的悲愤、焦虑所创造的阿Q这一批判性文学典型,对于揭示近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悲剧,激励国人开辟反省之路,走向觉醒与奋起,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27、谈谈《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奠基之作。《女神》收入了诗人1918年到1921年间写的诗56首,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产物,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它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主调,以“绝端的自主、绝端自由”的新诗形式,唱出了爱国主义的激越壮歌,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它所体现的美学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达到了五四时期中国新诗主潮的峰顶。2、它结束了五四诗坛上的“胡适的时代”,五四的诗歌革命只有到了《女神》异军突起,才显出摧枯拉朽的威力,新诗阵地才有了主将,才充分体现了情感的大解放和诗体的大解放,将自由体诗的格局从胡适的“摹仿自然”阶段推向“表现自我”的阶段。3、《女神》所表现出的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感情,使中国新诗的诗性特征大大加强,其艺术个性对后来诗人影响很大,从冯至、闻一多、徐志摩到蒋光慈、田间、艾青等一大批诗人都受到影响。

28、谈谈《女神》的思想内容

《女神》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主线。郭沫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女神》中所体现的叛逆精神、反抗精神、破坏精神和争取自由解放、向往光明的精神等,都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辐射。2、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显示“自我”的超人力量,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想和创造意识。如《女神之再生》中向往光明与自由的女神,《凤凰涅槃》中集香木自焚以求更生的凤凰,《天狗》等诗中那无所顾忌、大胆狂放、充满自信的“我”。3、对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领袖以及工农大众的由衷歌唱。如《太阳礼赞》、《匪徒颂》、《巨炮之教训》等诗,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革命导师列宁和十月革命,体现了朦胧的社会主义因素。在《晨安》、《地球,我的母亲》、《西湖纪游》等诗中,诗人抒写了对工农大众和劳动的爱慕敬仰之情。4、歌咏大自然。如《梅花树下的醉歌》、《光海》等,在表现“物我合一”的思想的同时,也歌颂了大自然的静谧、温柔和美丽。

29、谈谈《女神》的艺术特色

《女神》在艺术上的成功使自由体的新诗真正达到了“诗”的境界。1、实践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创作主张,因而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诗的格式。它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2、雄奇壮丽的风格。《女神》虽有像《霁月》、《雪朝》、《晨兴》等冲淡秀丽风格的诗,但最能代表《女神》浪漫主义风格特征的还是其雄奇、壮丽的诗及所显示的风格。这种雄奇、壮丽的风格可以从两方面看:从内容上看,重大、雄奇的题材(如《凤凰涅槃》),热烈奔放的爱憎情感(如《晨安》等),鲜明深邃的主题,奇特伟岸的形象(如《天狗》等),广阔生动的意境。从形式上看,奇诡的象征技巧,极度夸张的手法,雄浑奔放的节奏,跳跃自由的句式,色彩瑰丽的语言。3、自由的形式、多样的体裁。《女神》充分体现了郭沫若在诗的形式上所主张的“绝端的自由”。诗句长短随抒情而定不拘格套;节奏的快慢强弱依境界而设,自由奔放。在体裁方面,《女神》采用了自由诗、散文诗、格律诗、古体诗和诗剧等多种形式。在诗剧中,既有韵体诗(如《女神之再生》),又有散文诗体(如《湘累》),也有韵散结合体(如《棠棣之花》)。丰富多样的体裁恰好满足了诗人同样丰富多彩的感情内容,充分显示了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多样神采。

30、析一下《女神》的语言特点

《女神》的语言虽然带有一些新诗初创时期共同缺点,但她的面貌是焕然一新的,显示了新诗语言的高度成就。1、精炼。诗人善于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如“哦,山在那儿燃烧/银在波中舞蹈。”(《光海》),不说山岭披满阳光,而说山在“燃烧”,这就不仅达到了写景的效果,而且赋予山岭热烈的生命蓬勃的精神。2、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女神很注意诗的节奏,而且还很注意韵律。其大多数诗篇是压韵的,而且力求韵律和情绪和谐。3、注重语言的色彩感。诗人喜欢用那种具有鲜明色彩的语言来渲染诗的形象。如:岸草那么青翠/流水这般嫩黄!(《黄浦江口》)色彩明丽,“青翠”与“嫩黄”相映照,衬托祖国山河的美丽。当然,语言的色彩感、音乐性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在诗中结合在塑造形象这一点上,给合在诗人对生活的感受上。郭老曾总结自己对诗的体会说,诗歌形式的完善就“要使韵律、色彩、三者都配合得适当。”善于锤炼符合生活形象的韵律、节奏,善于选择符合生活形象的具有色彩感的语言是《女神》语言艺术的突出成就。


相关内容

  • _民国_的文学史意义_周维东
  • "民 国 "的 文 学 史 意 义 周维东 "民国视野 " 的出现, 不仅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在史 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 "未完成" "空间 " 学上, 民国在时间上的确定性, 为 的中国现代文学 ...

  • 评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 书评 评朱栋霖等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一l997)> 压文顶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作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体现了该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它站在世纪之交该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前沿,面向新世纪文学教育的新要求,对近百年中国文学进 ...

  • 1现代文学简介
  • 现代文学 概述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 ...

  • 现代性中的_儿童话语_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
  • 2010年第01期 (总第181期)学前教育研究StudiesinPreschoolEducationNo.01,2010SerialNo.181 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 -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 杜传坤**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济南 [摘250014)要]新时期 ...

  • 00. 中文系参考书目
  • 中文系参考书目 一.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三百题>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g ...

  • 8.思潮流派研究
  • 第五章 思潮流派研究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含义.异同及联系 定义: 一般而言,文学流派是由有着共同审美追求与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家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结构.如"竹林七贤"."新月派"."京派"."海派". 文学思潮则是在一定历史 ...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 摘要 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首先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作一历史的回顾,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文学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以及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多维关系,最后对中国三大文学思潮进行定位与评价.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 ...

  • 文学专业考研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
  • 2008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_放飞梦想_百度空间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 放飞梦想自信源于实力.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2008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2008年10月03日 ...

  •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 中國現代文學常識 一.五四时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标志. <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②陈 ...

  • 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贡献
  • 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摘要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中西方文化在中国"五四"时期曾进行了猛烈的撞击,鲁迅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鲁迅在现代文学创作题材.语言.文学体裁以及现代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