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特别重要!) 第一,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的深刻性)
第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的广泛性)
1、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考过材料题)
①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 ②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完善。
③ 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材料)
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有何特点?
我国目前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其具体目标要求是: 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目标)
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政治)
第三,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
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的依据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③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来缩小贫富差距制度。(材料)
原因:
①
②
③
④
原因。 我国原有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宏观调控不完善。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行业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出现。 腐败的存在也是导致贫富悬殊的一大原因,此外还有深刻的历史及其他
如何改善:
1.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
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2.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
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
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趋势扩大趋势。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经济发展的两种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基本要求。
(一)粗放型,实质追求经济发展数量和速度;集约型,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二)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2、我国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能量大量浪费。
3、原有的粗放型发展导致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4、原有的粗放型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技术、质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六、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及基本要求
总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和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村容整洁是新农村面貌的窗口和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基本要求:
一是按照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四是坚持农村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五是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六是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八、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两型社会的必要性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第一,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能源人均拥有量低;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与发展日益突出。
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
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九1、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重要性、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之魂。
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的观点,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论述为什么说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及如何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观点
2、人民群众方法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① 如何理解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② 如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败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十一、结合十八大以来党深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来论述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1、必要性: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走向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强调,新形势下,党面临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
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存在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2、基本要求: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能力提高,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特别重要!) 第一,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的深刻性)
第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的广泛性)
1、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考过材料题)
①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 ②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完善。
③ 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材料)
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有何特点?
我国目前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其具体目标要求是: 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目标)
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政治)
第三,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
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的依据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③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来缩小贫富差距制度。(材料)
原因:
①
②
③
④
原因。 我国原有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宏观调控不完善。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行业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出现。 腐败的存在也是导致贫富悬殊的一大原因,此外还有深刻的历史及其他
如何改善:
1.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
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2.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
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
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趋势扩大趋势。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经济发展的两种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基本要求。
(一)粗放型,实质追求经济发展数量和速度;集约型,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二)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2、我国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能量大量浪费。
3、原有的粗放型发展导致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4、原有的粗放型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技术、质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六、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及基本要求
总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和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村容整洁是新农村面貌的窗口和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基本要求:
一是按照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四是坚持农村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五是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六是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八、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两型社会的必要性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第一,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能源人均拥有量低;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与发展日益突出。
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
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九1、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重要性、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之魂。
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的观点,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论述为什么说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及如何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观点
2、人民群众方法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① 如何理解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② 如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败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十一、结合十八大以来党深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来论述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1、必要性: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走向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强调,新形势下,党面临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
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存在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2、基本要求: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能力提高,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