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

第一章 兽医药理学

药物和毒物的定义

药物

的化学物质均属药物范畴。兽药还包括促进动物生长繁殖和提高生产性能的物质。

毒物

对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都有可能成为毒物。

:植物、动物、矿物或微生物发酵产物

药物分类 合成药物 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抗菌药

生物技术药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制品

1. 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 (含病原体) 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2. 兽医药理学(Veteirinary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剂型:药物经加工制成适合于兽医临床应用的形式。如而今的片剂、注射剂、散剂、舐剂等。

制剂:根据兽药典、兽药规范或处方手册等收载的处方而制成的成品

处方:是医疗和药剂配制的一项重要的书面文件,也是兽医师或药剂师为畜禽等动物预防或

治疗某种疾病的需要而开写或设计的药方。

1. 名词解释:药效学、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作用、受体、激动药、阻

断药、量效曲线、效能、效价强度、常用量、极量、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半

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

2. 试述药物的作用机制。

1. 药物、毒物的定义?

药物:用于诊断、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毒物:对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 药效学

药物作用机制:受体机制、非受体机制

药物效应动力学

目的意义:阐明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本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

避免毒副作用;有助于新药设计及了解生命本质。

一、药物作用

肾上腺素 → 激动血管平滑肌 受体→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上升

(药物作用) (药理效应)

洋地黄→心脏→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血液循环加快,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多水肿减轻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 :松节油、普鲁卡因

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 (全身作用):抗生素

2. 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 (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 (继发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在适当的剂量时对某一组织或某一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很少发生或几乎不发生作用,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治疗作用的基础。药物作用选择性低,则副作用多。

【 药物选择性作用的原因】

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不同

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

不同组织代谢酶的分布和活性有较大差别

受体在组织器官的分布数量和类型不同

治疗作用(Therapeutical action)

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对防治疾病有利的作用(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改善症状,不能消除病因,又称治标。危重病例

重要,起效快。如:剧痛引起休克,镇痛药;高热引起惊厥,解热镇痛药。

对因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消除致病因子,又称治本。起效慢。如:抗生

素。

原则:急则治其标(对症),缓则治其本(对因),标本兼治。

(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作用

毒性作用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继发性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反应

不良反应(Adverse effect)

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有损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

副作用(Side effect)

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为药物所固有,可预知,随用药目的而变。是药物选择性低、作用广泛产生的。如:麻黄碱、阿托品。

阿托品→口干、扩瞳、心率↑、解痉

毒性作用(Toxic effect)

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危害较重,可预知,应避免。 “瘦肉精事件”“灰婴综合征” “反应停事件” “海豹肢畸形”

变态反应(Allergic effect)

药物小分子进入机体后,可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

性的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该药物或结构与之相似的药物时,会在机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不可预知,仅发生于少数个体;致敏物:药物、代谢产物、杂质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肠道正常菌群被破坏,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或耐药菌大量繁殖,轻者引起VE 、VK 缺乏,重者引起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又称为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残存的药理效应。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机体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也称反跳(Rebound reaction) 。如高血压病人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急剧升高。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高敏质的个体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的现象。如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个体服用磺胺后可致溶血;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病人,常规剂量琥珀胆碱可引起骨骼肌瘫痪。

(五)药物的构效关系(Structure-response relationship)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活性的关系。

① 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产生相似(拟似药)或相反(拮抗药)的作用。如noradrenaline 、isoprenaline 为拟肾上腺素药;普萘洛尔为抗肾上腺素药。

② 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因光学异构体不同,药理作用差异很大。左旋体有活性,右旋体无活性,如左旋氯霉素、左旋咪唑。

研究构效关系的意义: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预测药物作用,寻找和合成新药

(六)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或浓度的增高药理效应也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最大效应或效能(Maximum efficacy ,Emax )

效应强度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效应

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

增强,此时的效应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反映药物

的内在活性。

效价强度(potency)

效应性质相同的两个药物引起相等效应强度时的剂量称为效价强度。达到相等效应时所需剂量小的药物效价强度大,反之亦然。反应了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利尿药的效能和效价强度比较

效能:呋塞米>环戊噻嗪=氢氯噻嗪=氯噻嗪

效价强度:环戊噻嗪>氢氯噻嗪>呋塞米>氯噻

安全性评价指标

1.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LD50/ED50

2. 安全范围

ED95 ~ LD5之间的距离

95%有效量 5%致死量

药物作用时间—效应的关系,简称时效关系。表

征药物效应随时间的变化。在时效关系曲线上,

药物效应可分为潜伏期、高峰期、持效期及残留期。

⏹ 潜伏期(Latent period)

自机体用药至药物开始出现效应的时间。

⏹ 高峰期(Peak time)

体内药物到达最大浓度并呈现最强效应的时

间。

⏹ 持效期(Persistent period)

体内药物维持最小有效浓度或基本疗效的时

间。

⏹ 残留期(Residual period)

体内药物降到有效浓度以下,直至在体内完全

消除的时间。

药物和特异性受体结合方式: ①离子键( ionic bonds )②氢键( hydrogen bonds )

③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s) ④共价键(covalent bonds)

受体的特性

①高敏感性(Sensitivity) 含量极微的配体(10pg/1g组织) 引起效应

②高特异性(Specificity )特定受体和特定配体结合产生特定效应。

③高亲和力 (Affinity )1pmol-1nmol/L浓度配体即可引起效应 ④可饱和性 (Saturable): 受体数量有限

⑤可逆性 (Reversible):结合后可解离;可置换

⑥多样性

受体类型

G 蛋白偶联受体

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具酪氨酸激酶活性受体

细胞内受体

受体的作用方式

配体结合受体并激活→受体构型改变→激活下游蛋白质→产生第二信使物质(cAMP 、cGMP 、IP3、DG 、Ca2+)→启动信号级联反应。

如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膜上的α受体结合→激活与受体偶联的GTP 酶→激活AC →ATP 分解为cAMP →激活一系列的下游蛋白激酶→使糖原分解、血管收缩等。

①脱敏(desensitization):受体向下调节

长期使用受体激动剂而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降低的现象。

如:长期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使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下调,疗效逐渐降低。 ②增敏(hypersensitization):受体向上调节

长期使用受体阻断剂而使受体数目增加或亲和力增高的现象。

如:长期使用普萘洛尔治疗高血压,引起β受体上调,突然停药引起反跳现象。

亲和力 (Affinity):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α)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α=1表示内在活性最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最大效应;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Agonist ) α = 100%

又称兴奋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如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结合。

拮抗药(Antagonist ) α = 0%

又称阻断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没有内在活性。如阿托品阻断M-胆碱受体。

部分激动药 (Partial agonist) 0%

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如丁丙诺非是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二)非受体机制

影响酶的活性

酶抑制 酶诱导 酶复活 酶激活

影响离子通道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维生素、微量元素、激素等。

影响神经递质或体内自体活性物质

影响免疫功能

改变理化条件 影响pH :胃舒平(NaHCO3)渗透压改变:甘露醇

与体液或血液中的离子相互作用 螯合剂如去铁敏、依地酸钙钠(铅中毒)等。 氧化还原作用 如消毒药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蛋白变性 如消毒药酚类、醇类、醛类等;收敛药铝盐、鞣酸等

吸附作用 药用炭等

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清洁剂(新洁尔灭)

第三章 药动学

1、名词解释

药动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首过效应、肝药酶、肝肠循环、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药时曲线下面积、表观分布容积、一室(二室)模型

2、药物跨膜转运有哪些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的因素各有哪些?

4、生物转化的类型及意义?

6、常用的药动学参数有哪些?各个参数的定义和意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Passive diffusion)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特点: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成正比; 顺浓度差,不耗能。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 (pKa) 有关。

离子障(ion trapping):

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易通过细胞膜。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容易转运;在碱性环境中容易解离,难以转运。

2. 滤过(Filtration )

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

3.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需特异性载体转运

特点: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4.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药物的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胃肠道给药

(1) 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

药→口腔→胃→小肠→门静脉→肝脏→体循环

优点:①停留时间长 ②经绒毛吸收面积大③毛细血管壁孔道大

④血流丰富 ⑤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缺点:吸收较慢、欠完全;存在首过效应。

(2)舌下(sublingual)及直肠(per rectum)给药

药→舌下/直肠→体循环

优点: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

缺点:吸收少而不规则,较少应用。

药物剂型:水溶液剂>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药物溶解度

药物分子极性

排空率

pH 值:酸性药物在胃液不解离容易吸收。

药物的相互作用:Ca2+、Mg2+、Fe3+与四环素等螯合

肠道外给药

呼吸道吸入给药 (Inhalation)

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率

静注>腹腔注(吸入)>肌注 >皮下注>舌下>直肠>口服>皮肤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某些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酶和肝药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壁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大分子、极性较高的药物不能通过

脂溶度较高的药物以被动转运方式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脑膜炎症时,通透性↑,大剂量青霉素有效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

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更有利于排泄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将脂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

1.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2. 步骤:

I 相反应(Phase I):为氧化(苯巴比妥)、还原(水合氯醛)、水解(普鲁卡因)。使药物分子产生极性基团,如-OH 、-COOH 、-NH2等,有利于第二步反应。

II 相反应(Phase II):为结合。与内源性化合物如葡萄糖醛酸、醋酸、硫酸、和氨基酸进行,生成极性更强,更易溶于水,更利于从尿液或胆汁排出的代谢产物。药物活性完全消失。 催化酶

①非专一性酶

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 。

②专一性酶

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胺氧化酶,分别转化Ach 和单胺类药物。

肝药酶

机体内多种酶参与了药物生物转化。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肝药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cytochrome P450,CYP450),又称单加氧酶。

CYP450(因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在波长450nm 处有最大吸收峰故名)

肝药酶的特点

◆ 专一性低:同一种酶如CYP2D6能催化多种药物代谢。

◆ 活性有限:数种药物合用后易达饱和,会发生竞争抑制现象。

◆ 个体差异很大:除先天性遗传性的差异外,生理因素(年龄、营养状态、应激反应

等)、病理因素(肝脏疾病等)均可影响它的活性。

◆ 酶的活性受某些药物的诱导或抑制,活性增加(肝药酶诱导)或减弱(肝药酶抑制

剂)。

非微粒体酶系

类似于机体正常物质、脂溶性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多在其他组织中被非微粒体酶催化转化。

⏹ 细胞浆中的酶系:醇脱氢酶、醛脱氢酶等

⏹ 线粒体中的酶系:单胺氧化酶、双胺氧化酶等

⏹ 血浆中的酶系:酰胺酶、磷酸酶、胆碱酯酶等

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 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和(或)增加其活性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

钠、水合氯醛、氨基比林、保泰松、苯海拉明等。(如苯巴比妥和双香豆素)

⏹ 药酶抑制剂:能减少肝药酶合成和(或)降低其活性的药物。如有机磷杀虫剂、氯

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和异烟肼。(如西咪替丁和双香豆素)

⏹ 受年龄、性别、种属、个体、肝脏疾病及药物等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

药物的排泄

排泄(Excretion )是指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形通过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与生物转化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

肾脏排泄:极性高(离子化)的代谢 产物或原形药的主要排泄途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主动分泌;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肾小球滤过

胆汁排泄

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如四环素)可被重吸收,葡糖苷酸结合物可被肠道微生物的β-葡糖苷酸酶所水解并释放出原形药物,然后被重吸收,这就是肝肠循环(延长半衰期)。(肝细胞-胆汁-十二指肠-粪便)

◆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中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达到小肠后

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房室模型 (Compartment Model)

一室模型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立即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器 官中,并迅速达到动态平衡。

二室模型

药物首先快速进入中央室,然后缓慢分布到周边室。

中央室:血液和血液供应丰富的组织如心、肝、肾、脑、肺等

周边室:血液供应少、血流缓慢的组织如脂肪、肌肉、骨骼、皮肤等

*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分布符合二室模型

◆ 速率过程

药物进入机体后,药物转运、转化和作用发生或持续的时间都受速率过程的控制。根据药物转运速率与药量或浓度之间的关系,可分为:

一级速率过程(一级消除动力学)

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或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成正比,即血药浓度高,药物消除速率快,随血药浓度降低,消除速率按比例下降。dc/dt=-KC(C 为药物浓度,K 为一级速率常数) *大多数药物的转运和消除属一级动力学过程。

零级速率过程

体内药物的消除或转运速率与浓度或药量的零次方成正比。即血中药物按恒定消除速率消除:dc/dt=-K0零级速率过程是载体转运的特点。当药物的剂量过大时,即出现饱和限速,而成为零级速率过程。

米-曼式速率过程

指一级速率与零级速率过程混合的一种速率过程,在低浓度时为一级速率过程,在高浓度时因消除能力饱和,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再改变,为零级速率过程。

-dC/dt=Vm·C/Km+C

半衰期(t1/2,血浆半衰期/生物半衰期/消除半衰期,t1/2β,t1/2ke)

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级速率过程中,半衰期是一常数,t1/2=0.693/K,与剂量无关,与给药途径无关。 零级速率过程中,t1/2=0.5Co/Ko,剂量越大,半衰期越长。

生物利用度(F)

指药物以一定剂型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可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计算,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第五章 抗微生物药物

1. 化学治疗药(chemotherapeutic agents):凡是对侵袭性的病原体具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宿主)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抗微生物药(细菌、真菌、病毒等)、抗寄生虫药、抗癌药 。

2.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简称化疗。

3.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 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CI = LD50 / ED50。

4.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药物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不仅对细菌,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有抑制作用。

5.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

抑菌药:仅抑制病原菌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既能抑菌, 又能杀菌的药物。

6. 最低抑菌浓度(MIC ):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

7. 抗菌药后效应(PAE ):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能产生PAE 的药物主要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PAE 的意义:在治疗中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8.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寄生虫、肿瘤等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而获得。

9. 抗生素的效价通常以重量或国际单位(IU )来表示,效价是评价抗生素效能的指标,也是衡量抗生素活性成分含量的尺度。

处方药,简称Rx 药,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的,需凭医师或其它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处方药大多属于:

1、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或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2、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催眠安定药物等。

3、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癌药物等。

4、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需的特殊药品,如心脑血管疾病。

非处方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非处方药在美国又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 ),简称OTC 药。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

【根据化学结构分】

(1)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

(2)大环内酯类:红、泰乐、替米考星、螺旋等。

(3)林可胺类:林可、克林

(4)多肽类:杆菌肽、多粘菌素等。

(5)氨基糖苷类:链、卡那、庆大、大观、阿米卡星等。

(6)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等。

(7)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

(8)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等。

(9)含磷多糖类:黄、大碳、喹北等,用作饲料添加剂。

(10)大环内酯类的阿维菌素类和聚醚类离子载体属抗寄生虫药。

【根据抗菌谱分】

(1)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 酯类、林可霉素类及杆菌肽。

(2)主要抗革兰氏阴性菌: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

(3)广谱抗生素: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原虫均可产生抑制作用。

(4)抗真菌抗生素:多烯类的二性霉素B 、制霉菌素、克霉唑等。

(5)主要抗支原体的抗生素:硫黏菌素、泰乐菌素等。

抗生素分类

抑菌药: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

杀菌药: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多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脂蛋白层/周质层,磷脂层和脂多糖层。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结构的肽链直接交联在一起。

氨基糖苷类→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四环素类 →30S 亚基抑制药

氯霉素、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50S 亚基抑制药

三、耐药性机制

(一)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的概念和分类

是指病原菌在多次接触化疗药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功能的改变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遗传的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①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②合成酶(钝化酶):使药物的羟基乙酰化、磷酸化、腺苷化而失去抗菌活性 。

2. 改变靶位结构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改变

(2)链霉素耐药菌株核蛋白体30s 亚基上的链霉素受体(P10蛋白)构型改变

(3)红霉素耐药菌株50s 亚基蛋白质突变

3.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4. 改变代谢途径 如: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直接利用叶酸转化为二氢叶酸

5. 外排泵机制

细菌耐药质粒在微生物间转移方式

1. 转化:耐药菌基因与敏感菌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

2. 转导:由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给敏感菌。

3. 接合:耐药菌与敏感菌直接接触。

- 10 - 作者:lilin 编辑:

4. 易位(转座) :耐药基因从质粒到质粒,从质粒到染色体或染色体到噬菌体。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 )

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是: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1) 化学结构相似2) 有交叉过敏反应

3) 抗菌机理相同4)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相同

青霉素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生物合成,有F 、G 、K 、X 及双氢F 等成分,

其中以青霉素G 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代天然青霉素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如苯唑西林、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等

天然青霉素:优点:杀菌力强、毒性低、价廉。

缺点:抗菌谱较窄、易被胃酸和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水解破坏、金黄色葡

萄球菌易产生耐药性。

半合成青霉素:耐酸、耐酶、广谱。

理化性质:是一种有机酸,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其干粉在室温保存数年仍有抗菌活性,但溶

于水后极不稳定,易被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不耐热,室温放置24h

大部分降解失效,还可生成具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应现用现配。

作用机理:阻碍粘肽交联,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抗菌谱对G+和G-球菌、G+杆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高度敏感,常作为首选药。

抗菌特点1. 青霉素属窄谱繁殖期杀菌性抗生素。

2. 对处于繁殖期正大量合成细胞壁的细胞作用强,而对已合成细胞壁,处于静止

期的细菌作用弱。

3. 对G+菌作用强,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弱。

4. 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故对动物毒性小。

【抗菌作用】

G+球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化脓棒状杆菌、丹毒杆菌、炭疽杆菌、李氏杆菌、破伤风梭菌、

魏氏梭菌、产气夹膜梭菌+ 螺旋体:梅毒、钩端螺旋体 +放线菌 但对大多数G-杆菌无效。

【临床应用】

1. 用于G+球菌所致的马腺疫、葡萄球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丹毒、

猩红热、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产褥热及败血症等;

2.G+杆菌感染如白喉、破伤风、炭疽、气肿疽、猪丹毒等

3.G-球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

菌血症等;

5. 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

6. 放线菌病

7.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不良反应】

(1)主要是过敏反应。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的基本成分是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

等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抗原而致敏,表现:抽搐,头晕、 头痛、 呼吸困难,紫绀,

血压骤降,脉博快细而弱等。严重者静注或肌注肾上腺素,5%葡萄糖或萄萄生理盐水,必

要时加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等)和抗组胺药(异丙嗪、苯海拉明、扑尔敏等),增强或

稳定疗效。

(2)赫氏反应:应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或炭疽时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

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可能是大量病原体被杀死释放毒素引起。

青霉素歌诀

窄谱杀菌青霉素,竞争菌体转肽酶;

粘肽合成受干扰,阳性细菌杀灭掉;

过敏反应危险大,一问二试三观察。

(一问:询问过敏史;二试:用药前做皮敏;三观 察:用药后观察30分钟。)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①青霉素是窄谱繁殖期杀菌剂,对已合成细胞壁,处于静止期者作用弱;

②水溶液在室温放置易失效,临床应用时应新鲜配制;

③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临床给药采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局部应用;

④用药后应注意观察,若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对症治疗,严重者注射肾上腺素,必要时可加

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氨苄西林(Ampicillin) (氨苄青霉素)

① 耐酸不耐酶,内服和肌注均易吸收;

② 对大多数G+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对G-菌有 较强的作用,但不如卡那霉素、庆大霉

素、多粘菌素;

③ 对耐药金葡菌、绿脓杆菌无效。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肺部、尿道感染和G-引起的某些感染

等 ,如驹、犊牛肺炎,牛巴氏杆菌病、肺炎、乳腺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鸡白痢、伤寒

注 意

严重感染时,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合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 (羟氨苄青霉素)

特点

① 耐酸不耐酶,可透入脑脊液;

② 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对肠球菌、沙门氏菌的作用比氨苄西林强;

③ 与氨苄西林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应用

对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及肝胆系统等感染疗效较好。如与强的松合用,治疗猪的乳

腺炎-子宫炎-无如乳综合征疗效极佳。

青霉素类对胃酸和青霉素酶的稳定性

不耐酸不耐酶:青霉素(苄青霉素、青霉素G )

不耐酸耐酶:甲氧西林

耐酸不耐酶:青霉素Ⅴ、新青霉素Ⅲ

耐酸不耐酶、广谱: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耐酸耐酶: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不耐酶、广谱、抗绿脓杆菌:羧苄西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 ),与

青霉素类抗生素化学结构相同之处是均有一个β_内酰胺环,与青霉素相比它有如下特点:

1. 抗菌谱广,作用强 2. 对酸和 -内酰胺酶比青霉素稳定 3. 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抗菌谱:

第一代:对G+强于二、三、四代,G-较差,绿脓杆菌无效,对β-内酰胺酶较敏感。

第二代:G+↓,G-↑,绿脓杆菌无效,较能耐β-内酰胺酶。

第三代:G+↓↓,G-↑↑,对绿脓杆菌、肠杆菌属、厌氧菌有很好作用,对β-内酰胺酶有

很高的耐受力。

第四代:G+↓↓,G-↑↑↑,抗菌谱更广,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作用原理:与青霉素类同

抗菌谱

与广谱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螺旋体有效(对金葡菌、链球菌、肺炎球

菌、破伤风梭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伤寒杆菌等有较

强作用)。

主要用于宠物、种畜禽及贵重动物。

治疗耐药金葡菌及某些G-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巴氏杆菌

等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感染,乳腺炎和预防术后败血症等。

如果是G+引起的感染,选第一代比第三代好。

① 过敏反应——皮疹,与青霉素偶有交叉过敏反应。犬肌注、静注头孢拉啶,常出

现严重过敏反应,引起死亡。

② 刺激性——注射部位疼痛。

③ 肾功能不全的动物,用药量要调整。

头孢唑啉

别名:先锋唑啉、先锋霉素Ⅴ、先锋5号

特点:耐酶、高效、低毒,对G+及G-均有效,临床适应证广泛。

应用: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胆囊炎、肝脓肿、心内膜炎、败血症及软组

织及耳部感染等。

头孢拉定

别名:先锋霉素Ⅵ、头孢菌素Ⅵ、先锋6号

本品为第一代半合成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与头孢氨苄相似。

特点:耐酸可口服;耐β内酰胺酶;对耐药性金葡菌及其它多种对广谱抗生素耐药的杆菌等

有迅速可靠的杀菌作用。

应用:用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等的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肾盂肾炎,膀胱

炎,耳鼻咽喉感染、肠炎及痢疾等。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抗菌谱广,对多数G+、G-菌有效,对厌氧菌有强效(亚胺培南作用最强);

2、不仅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且有抑酶作用;

3、 亚胺培南易被肾脱氢肽酶降解,需与此酶的特异性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

4、 临床用于G+、G-菌及厌氧菌所致的感染。

小 结(一)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两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β-内酰胺环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

4. 青霉素类分为哪几类?

5. 天然青霉素为 窄 谱 繁殖 期 杀菌 剂

6. 青霉素的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7. 青霉素的抗菌谱?首选用于哪些疾病?

8. 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过敏反应; 首选抢救药物:肾上腺素

9. 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相比的特点?

10. 各代头孢菌素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11.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哪几类?

第六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概述

• 传出神经分类(按解剖学、按递质分)

• 传出神经的突触

• 传出神经的递质

• 传出神经的受体

• 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分类

拟胆碱药 (毛果芸香碱)

抗胆碱药(阿托品)

拟肾上腺素药(肾上腺素)

抗肾上腺素药 (普萘洛尔)

神经系统 传出神经 交感神经

传出神经 副交感神经

植物神经: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的活动(不随意的活动)。

运动神经:无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支配骨骼肌的运动(随意的活动)。

交感神经自丘脑下部下行→脊髓胸腰段→交感神经节→更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效应器。

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脑干和脊髓骶部→副交感神经节(效应器附近或效应器)→更换神经元→

节后纤维→效应器。

传出神经分类(按递质分)

1. 胆碱能神经:

2.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神经冲动的传递是一种突触传递,依靠化学传递物, 即递质传递。

递质(transmitter):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从末梢释放的化学传递物。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 胆碱能神经兴奋

心脏: 兴奋 抑制

血管: 收缩 扩张

血压: 升高 下降

胃肠平滑肌: 舒张 收缩

支气管平滑肌: 舒张 收缩

膀胱逼尿肌: 舒张 收缩

瞳孔: 扩大 缩小

唾液: 稠 稀

汗腺: 手心脚心分泌 全身分泌

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 进行休整和积蓄能量

突触: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功能接触点。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1)胆碱受体:与ACh 结合的受体

① M 受体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

细胞膜上的受体,对以毒蕈碱为代表的拟胆碱药敏感,命名为毒蕈碱型受体,简称M 受体;

该受体兴奋产生的效应称为M 样作用。

② N 受体位于神经节细胞膜和骨骼肌细胞膜的胆碱受体,对烟碱敏感,命名为烟碱型受体,

简称N 受体。该受体兴奋引起的效应称N 样作用。

M-受体兴奋,抑制ACh 释放(负反馈)

N-受体兴奋,促进ACh 释放(正反馈)

N1(NN)受体:神经节受体。N1受体兴奋引起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兴奋—交感和副交感兴奋。

N2(NM)受体: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受体。N2受体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

(2) 肾上腺素受体:与AD/NA结合的受体

α1受体:血管、皮肤、粘膜

α2受体:突触前膜

β1受体:心脏

胆碱能神经:N1受体——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N2——骨骼肌;其余各处为M 受体;

肾上腺素能神经:

β1受体——心脏;

β2受体——内脏、骨骼肌和冠状血管、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膀胱、子宫平滑肌、睫状

肌、唾液腺;

α受体——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血管、括约肌、子宫平滑肌、虹膜辐射肌、汗腺、唾

液腺;

N1受体兴奋—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兴奋—交感和副交感兴奋;

N2兴奋—骨骼肌收缩;

M 受体—抑制状态—心率、血压↓,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等;

β1受体—心脏兴奋—收缩力、心率、传导↑;

β2受体—血管扩张、平滑肌舒张、远视、唾液腺分泌;

α受体—血管收缩、括约肌、子宫平滑肌收缩、近视、汗腺、唾液腺分泌;

小结

1. 传出神经按解剖学分类:植物神经和运动神经

2. 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3. 传出神经的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间隙、后膜

4. 传出神经的递质分为: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5. 传出神经的受体分为: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

6. 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机理:作用于受体和作用于递质

7. 传出神经药物的分类: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

M 胆碱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匹鲁卡品 pilocarpine)

理化性质:毛果芸香属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属叔胺类化合物,水溶液稳定,, 刺激性小。

药理作用:对腺体、胃肠平滑肌和瞳孔有强烈兴奋作用。

a. 对腺体:对多种腺体(唾液腺、泪腺、支气管腺、胃肠腺、 胰腺和汗腺)强烈兴奋作用。

b. 对平滑肌:对胃肠平滑肌有强烈兴奋作用,蠕动增加。

c. 缩瞳。兴奋虹膜上的M 受体→导致虹膜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前房角间隙增加→房水

易于通过巩膜静脉窦进入循环→降低眼内压

N 胆碱受体激动药

烟碱(nicotine)

拟胆碱药(歌诀)

拟胆碱药分两类,兴奋受体抑制酶;

匹罗卡品作用眼,外用治疗青光眼;

新斯的明抗酯酶,主治重症肌无力;

毒扁豆碱毒性大,作用眼科降眼压。

抗胆碱药(胆碱受体阻断药)

M 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品、东莨菪碱。

抗胆碱药 N 胆碱受体阻断药:N2受阻药-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筒箭毒

碱、泮库溴铵N1受阻药-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六甲双铵

中枢性抗胆碱药:二苯羟乙酸奎宁酯。

阿托品(歌诀)

莨菪碱类阿托品,抑制腺体平滑肌;

瞳孔扩大眼压升,调节麻痹心率快;

大量改善微循环,中枢兴奋须防范;

作用广泛有利弊,应用注意心血管。

临床用途有六点,胃肠绞痛立即缓;

抑制分泌麻醉前,散瞳配镜眼底检;

防止“虹晶粘”, 能治心动缓;

感染休克解痉挛,有机磷中毒它首选。

东莨菪碱(歌诀)

镇静显著东莨菪碱,能抗晕动是特点;

可治哮喘和“震颤”,其余都像阿托品,

只是不用它点眼。

N2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

琥珀胆碱 筒箭毒碱

1:去氧肾上腺素

α受体激动药 α2:可乐定

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麻黄碱

β受体激动药β1:多巴酚丁胺 异丙肾上腺素

β2:克仑特罗

1. α、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Adrenaline,AD )

① 心血管系统

a. 心脏:β1受体兴奋—心肌收缩↑、传导↑、心率↑—心脏兴奋—代谢和耗氧增加,若剂

量过大, 引起心律失常, 如早博, 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

b. 血管:冠状血管扩张,供血增加—β2受体兴奋; 骨骼肌血管扩张—β2受体兴奋;皮肤、

粘膜、内脏血管收缩—α1受体兴奋;

c. 血压:肾上腺素出现典型的血压急剧升高。

肾上腺素(歌诀)

α、β受体兴奋药, 肾上腺素是代表;

血管收缩血压升, 局麻用它延时间,

局部止血效明显, 过敏休克当首选,

心脏兴奋气管扩, 哮喘持续它能缓,

心跳骤停用“三联”,应用注意心血管,

α受体被阻断, 升压作用能翻转。

2. α受体激动药

① 血管:兴奋α1受体—血管收缩,主要是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其中皮肤黏膜处血管收

缩最明显,惟独冠状血管扩张;

② 心脏:兴奋β1受体—心肌收缩力↑、传导、心率↑;

③ 血压:升高α受体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舒张压↑↑;

β1受体兴奋—收肌收缩力↑—收缩压↑

去甲肾上腺素(歌诀)

去甲强烈缩血管,升压作用不翻转,

只能静滴要缓慢,引起肾衰很常见,

用药期间看尿量,休克早用间羟胺。

3. β受体激动药

① 心脏:β1受体兴奋—心力↑、传导↑、心率↑

② 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

β1受体兴奋—心力↑—收缩BP ↑

β2受体兴奋—骨骼肌、内脏、冠状血管舒张—舒张压↓—脉压↑

③ 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β2—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④ 其他:组织耗氧量—脂肪分解↑,糖元分解↑

异丙肾上腺素(歌诀)

异丙扩张支气管, 哮喘急发它能缓,

扩张血管治“感染”,血容补足效才显。

兴奋心脏复心跳, 加速传导律不乱,

哮喘耐受防猝死, 甲亢冠心切莫选。

抗肾上腺素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按对受体的选择性分:

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α1和 α2)、哌唑嗪( α1)、育亨宾(α2)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心得安)

α、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第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 前列腺素

● 解热、镇痛、抗炎机理

● 苯胺类药物

● 吡唑酮类药物

● 有机酸类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退高热、减轻局部钝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本类药物化学结构虽不同类,但都具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共同作用。通过作用于环氧酶而

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这一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缺乏激素所具有的甾环,故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一. 解热作用

可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

使病畜的体温恢复正常。

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二. 镇痛作用

1. 对中等强度如头痛、肌肉痛等慢性钝痛的镇痛

2. 对锐痛无效:创伤痛,平滑肌绞痛等

3. 无成瘾性(无欣快感和呼吸抑制;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三. 抗炎作用

消炎、抗风湿

治疗/控制风湿性

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 )

发热机理

细菌或病毒感染时,病原体及其毒素或其他致热原(抗原-抗体反应、炎症、组织损伤和癌

症等)刺激机体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释放内热原 (现认为是白介素-1) ;

内热原作用于下丘脑前部,促使PGE 大量合成和释放;

PGE 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提高,致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解热作用

解热镇痛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PG 生物合成过程中的PG 合成酶,减少PG 的生成、释

放,使异常升高的体温调定点恢复至正常水平,散热增加,如体表血管扩张、出汗增多等,

因而退热。

本类药物只能使过高的体温下降到正常,而不使正常体温下降,与氯丙嗪等不同。

疼痛机理

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和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 (或称致痛物质) ,如:缓激肽、组

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

镇痛作用

解热镇痛药主要作用于外周系统,抑制炎症局部PG 的合成,阻止其增敏及致痛作用。

本类药物对由炎症引起的持续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等有良好的

镇痛效果,而对创伤、内脏平滑肌痉挛等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的锐痛多无效。

分类

• 苯胺类:非那西汀、扑热息痛

• 吡唑酮类:氨基比林、保泰松、安乃近、羟布宗

• 有机酸类

• 甲酸类: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

• 芬钠酸类:甲芬那酸(扑湿痛)、甲氯芬酸

• 乙酸类:吲哚类:吲哚美辛(消炎痛)、苄达明

• 丙酸类:含苯丙酸类:布洛芬(芬必得)、酮洛芬

• 萘丙酸类:萘普生(萘洛芬、消炎灵)

• 以解热为主的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 以镇痛为主的吡唑酮类: 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

• 以抗风湿为主的水杨酸类: 阿斯匹林、水杨酸钠。

• 以消炎为主的吲哚乙酸类: 吲哚美辛、苄达明、萘普生。

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吸入性麻醉药:挥发性液体:麻醉乙醚、氟烷。气体:氧化亚氮、环丙烷

1. 全身麻醉药 非吸入性麻醉药:戊巴比妥、硫喷妥钠、氯胺酮

2. 镇静药

与抗惊厥药 抗惊厥药:硫酸镁、巴比妥类 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比尼、埃托啡

3. 镇痛药 其它镇痛药:赛拉嗪、赛拉唑 大脑兴奋药:咖啡因等

4. 中枢兴奋药 脊髓兴奋药:士的宁等

全身麻醉药

全麻药:可逆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消失、骨骼肌

松弛等

麻醉机理: 入中枢神经细胞膜脂质层内∀与蛋白质疏水部分结合∀ 扰乱了双层脂质子分子

排列∀使膜蛋白变构,改变受体或钠、钾离子通道闸门的活动∀提高神经细胞兴奋阈∀影响

神经细胞除极化∀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全身麻醉

氟烷

药理作用

A: 诱导短,麻醉强,苏醒快,肌松及镇痛作用较弱。

B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支,使R 道阻力减少。无刺激性

C: 当R 中枢逐渐抑制时,R 浅快,潮气量与通气量下降.

D :随麻深血压↓、心率↓,心肌收缩力↓,诱发心律↓

应用

全麻前给予琥珀胆碱,地西泮做辅助麻及基麻,以增强肌

松效果,以便动物平稳进入麻醉期,氟烷可与乙醚混合使

用,以减轻两药的毒副作用,并有协同作用。

麻醉乙醚 (Anesthetic Ether, Diethyl Ether)

作用与应用

弱麻。毒性小、完全范围广,骨骼松弛强。用于中小或实验动物等全麻。可用开放式,半封闭或封闭式的R 吸入法。

用法与用量

犬吸入乙醚前注射硫喷妥钠、硫酸阿托品,然后用麻醉口罩吸入乙醚,直至出现麻醉体征。猫、兔、大鼠、小鼠、蛙类、鸡、鸽等可直接吸入乙醚,至达到麻醉体征为止。 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 (笑气)

优点:麻强为乙醚的1/7,毒性小作用快,无兴奋期,镇痛作用强,

缺点:肌松程度差。应用于诱导麻醉或与全麻药配伍使用。

应用:用于各种手术病人,以及休克和重危病人的麻醉等。

戊巴比妥 (Pentobarbital)

中效巴比妥类药物,选择性地抑制脑干网状结

构上行激活系统所致,无镇痛作用。

应用:中、小动物的全麻,成年牛马的复合麻

醉。镇静、基麻、抗惊厥、解救中枢兴奋药中毒。

硫喷妥钠

药理作用:

A :静注速抑大脑皮层,无兴奋期, 速麻。

B :中枢抑制是易化或增强脑内r-氨基丁酸(抑性递质)的突触作用∀使突触后电位抑制延长,同时阻断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的突触作用∀大脑皮质兴奋性∀抑制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而全麻。

C :本品肌松差,镇痛弱。

D :能明显抑制R 中枢,抑制程度与用量与注射速度有关。

E :能直接抑制心脏和血管运动中枢,血压下降。

F :可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血液循环及R

氯胺酮(开他敏)(Ketamine)

作用:镇痛麻醉药,肌注或静注作用快速,续时短。

“分离麻醉”:能阻断感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能兴奋脑干和边缘系统,引起感觉和意识分离。

“木僵样麻醉”:动物意识不完全丧失,麻期睁眼、咽喉反射存在,肌肉张力增加,呈木僵 应用:基础麻醉及化学保定药。

镇静药

能使中枢N 系统产生轻度的抑制作用,减弱机能活动, 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的药物。氯丙嗪(氯普马嗪、冬眼灵)(Chlorpromazine)

Ⅰ对中枢N 系统作用

A :中枢镇静:安静、嗜睡、驯服

B :镇吐作用: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所致。

C :增强中枢抑药作用:催眠、麻醉、镇痛、抗惊厥。

D :对体温调节:抑下丘脑温调中枢,温调失常,增强散热过程。

Ⅱ对植物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作用

Ⅲ对内分泌系统作用

Ⅳ抗休克作用

地西泮(安定)(Diazepam)①抗焦虑作用②镇静作用 ③肌肉松弛作用

④抗惊厥与抗癫痫作用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应用:各种动物镇静催眠、保定、抗惊厥、抗癫痫、基麻及术前给药。治疗犬癫痫、破伤风及士的宁中毒、防止水貂等野生动物攻击、牛和猪麻前给药等。

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 : 促进精力恢复,做梦

苯二氮卓类

1. 抗焦虑2. 镇静催眠3. 抗惊厥4.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巴比妥类

1、 镇静2、 催眠3、 抗惊厥4、 抗癫痫

水合氯醛

①镇静、解痉:

A. 用于马属动物急性胃扩张、肠阻塞、痉挛性腹痛。

B. 子宫及直肠脱出。

C. 食道、隔肌、肠管、膀胱痉挛等。

D. 抗惊厥时酌情加量。

E. 破伤风、脑炎、士的宁及其它中枢兴奋药中毒所致的惊厥。

②麻醉:马驴骡驼猪犬各类麻醉药或基础麻醉药(牛羊不用)

MgSO4注射液 (Magnesium Sulfate Injection) 中毒时立即静脉注钙剂解救

A. 抑制中枢N 系统

B. 骨骼肌松弛,因运动N 梢Ach 减少和Ach 在终板处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膜的兴奋性下降;

C. 对平滑肌舒张、解痉,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苯巴比妥(鲁米那)(Phenobarbital)

A. 抑制中枢N 系统

B.

C. 无镇痛作用。

D. 增强GABA 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

A.

B. 镇静:做犬猫的镇静药。

C. 抗癫痫,用于马、犬、猫的癫痫

第三节 镇痛药

镇痛药: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作用中枢N 系统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镇静作用。

非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肌肉、 N 等疼痛。

成瘾的治疗--------美沙酮

第四节 中枢兴奋药

(1)大脑兴奋药:提高大脑皮层Nc 的兴奋性,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大脑机能, 如咖啡因。

(2)延髓兴奋药:兴奋延髓R 中枢、R 频加深快,如尼可刹米、回苏灵、戊四氮。

(3)脊髓兴奋药:阻止抑制性N 递质对N 元的抑制所致, 如士的宁。

第十章 传入神经药物

一、传入神经概述

二、局麻药作用特点及作用机理

三、局麻方法

四、常用局麻药

局麻药作用机理:

局麻药通过其解离型与钙离子竞争,牢固占据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的钙离子结合点,引起通道的关闭,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麻醉作用。

当神经兴奋到达时,局麻药不能脱离结合点,因而阻碍了钠离子内流,动作电位不能产生 (即膜稳定作用) ,神经传导受阻,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表面麻醉

将穿透力较强的局麻药撒滴、涂布或喷雾于黏膜表面,使黏膜下感觉神经末稍产生麻醉。 适用于眼、鼻、咽喉、气管、尿道等黏膜部位的浅表手术。

用于表面麻醉的药物要求穿透力强,对黏膜无损害作用。常用药物:丁卡因。

浸润麻醉

将药液注射于手术部位的皮内、皮下、肌层组织、浆膜,使用药部位的感觉神经纤维及末稍麻醉,感觉不到疼痛的刺激。

此法适用于各种浅表小手术,兽医临床常用。常用药物: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传导麻醉

又称区域麻醉或神经干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区域麻醉。

此法用药量少,麻醉范围较广。常用于跋行诊断、四肢手术及腹壁部外科手术等。常用药物: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常用局麻药可分为酯类和酰胺类两大类。

普鲁卡因(procaine,奴佛卡因)

【药理作用】

为酯类短效局麻药;对组织无刺激性,但亲脂性低,粘膜穿透力弱,不能用于表面麻醉;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注射给药后,吸收快,给药1~3分钟内开始作用,维持30~45分钟,加入少量肾上腺素能延长作用时间。

【不良反应】

毒性小;避免与琥珀胆碱合用,会增加琥珀胆碱的毒性(两具有竞争血浆AchE 作用);避免与磺胺药物合用(代谢物PABA 能对抗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人偶见过敏反应。

【临床应用】

常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

丁卡因(tetracaine,地卡因,dicaine)

【药理作用】

为酯类长效局麻药。脂溶性高,组织穿透力强,与神经组织结合快而牢。麻醉作用强度是普鲁卡因的10~15倍。麻醉时效比普鲁卡因长1倍,可达3小时左右。

【不良反应】

毒性大,安全范围小,毒性比普鲁卡因大2-4倍。因药物穿透力强,易吸收,而且代谢慢,

易发生毒性反应。

【临床应用】

1)表面麻醉 0.5~1%等渗溶液用于眼科;1~2%溶液用于鼻、咽部喷雾;0.1~0.5%溶液用于泌尿道黏膜麻醉。

2)硬膜外麻醉 用0.2~0.3%等渗溶液。

3)丁卡因可与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可配成混合液应用。

利多卡因(lidocaine,赛罗卡因,xylocaine)

【药理作用】

属酰胺类中效局麻药。局麻作用为普鲁卡因的1~3倍,穿透力强,作用快,扩散广,对组织无刺激性,扩张血管作用不明显,作用时间长(约1~2小时) 。

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抑制作用,还能抑制心室自律性,缩短不应期,故可治疗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对患有严重心传导阻滞动物禁用,肝、肾功能不全及充血性心衰动物慎用。

【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种局部麻醉,应用时常加入1:10万的盐酸肾上腺素;静滴或静注用于抗心律失常。

局麻药(歌诀)

丁卡表麻毒性大,普卡安全不表麻;

利多全能要慎选,室性律乱常用它。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药物

高效利尿药: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

(利尿酸)、布美他尼、吡咯他尼

(作用髓袢升枝粗段的髓质和皮质部)

中效利尿药:氢氯噻嗪、氯肽酮、苄氟噻嗪

(作用远曲小管近端 ) 利尿药

低效利尿药:螺内酯(安体舒通)、氨苯喋啶、阿米洛利 (作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第一节 利尿药

一. 泌尿生理及利尿药的作用机理

1. 肾小球:增加有效滤过压(咖啡因、氨茶碱、洋地黄等)

2. 肾小管: (1)近曲小管:原尿中的NaHCO3、NaCl 在此重吸收

(2)髓袢升枝粗段的髓质和皮质部

高效利尿药:抑制髓质和皮质的Na+、Cl -重吸收利尿。

中效利尿药:抑制髓袢升枝粗段皮质部的Na+ Cl-重吸收利尿。

(3)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保钾利尿药)

脱水药:甘露醇、山梨醇、尿素和高渗葡萄糖

利尿药的分类

高效利尿药:呋塞米, 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枝的髓质部与皮质部

中效利尿药:噻嗪类, 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皮质部(远曲小管开始部位) ,抑制NaCl 的重吸收 低效利尿药:螺内酯、氨苯喋啶

排钾利尿药:呋塞米

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喋啶

第二节 脱水药

脱水药是一类在体内不易被代谢、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易经肾小管滤过而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低分子量化合物。

这类药物静注后,能增加血浆渗透压而引起组织脱水,能使尿液渗透压升高而产生利尿作用。又称渗透性利尿药。

该类药物脱水作用迅速,而利尿作用较弱。主要用于局部组织水肿脱水。如脑水肿、肺水肿等代表药有甘露醇、山梨醇、高渗葡萄糖等。

第十二章 血液循环系统药物

强心苷: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毒毛花苷K 、G

心脏药

抗心律失常: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促凝血药:VK 、酚磺乙胺、氨甲苯酸与 促抗凝血药 氨甲环酸、安特诺新

抗凝血药:肝素、枸橼酸钠、华法林

抗贫血药:铁制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等)

强心药:

咖啡因——抑制PDE---cAMP ↑; 拟肾上腺素药—兴奋β受体; 强心苷—直接兴奋心肌

强心苷是通过增加心肌中可利用的Ca2+量,增强心肌收缩力

二.抗心律失常药

症状: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扑动、房室性心动过速或早搏

快速型

心律失常

缓慢型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据阻滞钠通道程度分Ⅰa. Ⅰb. Ⅰc 三亚类

Ⅰa 类 适度阻钠,减慢传导;轻度阻钾延长复极: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Ⅰb 类 轻度阻钠,传导略减慢/不变,加速复极: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Ⅰc 类 重度阻钠,明显减慢传导,对复极影响小

氟卡尼、普罗帕酮

Ⅱ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Ⅲ类 延长APD药:胺碘酮、索他洛尔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

心肌梗死急性期—利多卡因;强心苷中毒—苯妥英钠

影响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形成——肝素和香豆素,主要用于体内抗凝

体外抗凝血药——枸椽酸钠,用于体外血样检查的抗凝。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链激酶、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主要用于急性血栓性疾病。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潘生丁) 、右旋糖酐等,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第十三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三类: 1、盐皮质激素2、糖皮质激素3、氮皮质激素

药理作用:1. 抗炎:

2. 抗免疫: (1)减少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2)抑制抗体生成

3. 抗毒素:抗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坏

4. 抗休克:(1)稳定生物膜(2)保护心血管系统

5. 影响代谢:(1)升高血糖、促进糖原形成(2)增加分解、抑制合成(3)促脂肪分解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是: “一进、一退、六诱发,突然停药病复发”

“一进”为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一退”为药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

“六诱发”为感染、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精神失常等症状;

第十四章 抗组胺药

抗过敏药物种类

⑴糖皮质激素:各种过敏反应

⑵拟肾上腺素药物:伴有组胺、慢反应物质释放的过敏反应。

⑶钙制剂: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和水肿,作辅助药物。

⑷抗组胺药:直接拮抗组胺的作用而减轻或消除过敏反应的症状。

1. H1受体阻断药 选择性地对抗组胺兴奋H1受体所致的血管扩张及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常用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

应 用:用于皮肤、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

2. H2受体阻断药

药 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作 用:组胺作用于H2受体,激活碳酸酐酶,催化C02和H20生成H2C03,后者解离释放H+,使胃酸分泌量↑。H2受体阻断药争夺胃壁腺细胞上的H2受体,阻断组胺与之结合,抑制胃酸分泌。

应 用:治疗胃炎,胃肠溃疡,应激或药物引起的糜烂性胃炎等。

抗凝血药分类

第十五章 消化系统药物

苦味健胃药:龙胆(龙胆科植物)

马钱子酊(士的宁)

健胃药

健胃药

助消化药 芳香健胃药:陈皮、桂皮、豆蔻、姜、 大蒜、辣椒 盐类健胃药:NaCl 、人工盐

(卡尔斯泉盐)

助消化药 稀盐酸、稀醋酸、乳酸、胃蛋白酶、乳酶生、胰酶、干酵母

抗酸药 能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药 ↓胃内PH 的弱碱性无机药物。碳酸氢钠 止吐药 氯苯甲嗪 甲氧氯普胺 舒必利

瘤胃兴奋药

一.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酯E 药

氨甲酰甲胆碱 、毛果芸香碱 直接作用于M受体产生胆碱能N 效应

水杨酸毒扁豆碱 浓NaCl 注射液

泻药

容积性泻药:硫酸镁、硫酸钠(用于大肠便秘)

润滑性泻药:液状石蜡、植物油(用于小肠阻塞)

刺激性泻药:大黄、蓖麻油(使肠蠕动排便)

第一章 兽医药理学

药物和毒物的定义

药物

的化学物质均属药物范畴。兽药还包括促进动物生长繁殖和提高生产性能的物质。

毒物

对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都有可能成为毒物。

:植物、动物、矿物或微生物发酵产物

药物分类 合成药物 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抗菌药

生物技术药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制品

1. 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 (含病原体) 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2. 兽医药理学(Veteirinary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剂型:药物经加工制成适合于兽医临床应用的形式。如而今的片剂、注射剂、散剂、舐剂等。

制剂:根据兽药典、兽药规范或处方手册等收载的处方而制成的成品

处方:是医疗和药剂配制的一项重要的书面文件,也是兽医师或药剂师为畜禽等动物预防或

治疗某种疾病的需要而开写或设计的药方。

1. 名词解释:药效学、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作用、受体、激动药、阻

断药、量效曲线、效能、效价强度、常用量、极量、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半

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

2. 试述药物的作用机制。

1. 药物、毒物的定义?

药物:用于诊断、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毒物:对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 药效学

药物作用机制:受体机制、非受体机制

药物效应动力学

目的意义:阐明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本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

避免毒副作用;有助于新药设计及了解生命本质。

一、药物作用

肾上腺素 → 激动血管平滑肌 受体→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上升

(药物作用) (药理效应)

洋地黄→心脏→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血液循环加快,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多水肿减轻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 :松节油、普鲁卡因

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 (全身作用):抗生素

2. 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 (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 (继发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在适当的剂量时对某一组织或某一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很少发生或几乎不发生作用,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治疗作用的基础。药物作用选择性低,则副作用多。

【 药物选择性作用的原因】

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不同

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

不同组织代谢酶的分布和活性有较大差别

受体在组织器官的分布数量和类型不同

治疗作用(Therapeutical action)

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对防治疾病有利的作用(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改善症状,不能消除病因,又称治标。危重病例

重要,起效快。如:剧痛引起休克,镇痛药;高热引起惊厥,解热镇痛药。

对因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消除致病因子,又称治本。起效慢。如:抗生

素。

原则:急则治其标(对症),缓则治其本(对因),标本兼治。

(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作用

毒性作用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继发性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反应

不良反应(Adverse effect)

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有损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

副作用(Side effect)

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为药物所固有,可预知,随用药目的而变。是药物选择性低、作用广泛产生的。如:麻黄碱、阿托品。

阿托品→口干、扩瞳、心率↑、解痉

毒性作用(Toxic effect)

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危害较重,可预知,应避免。 “瘦肉精事件”“灰婴综合征” “反应停事件” “海豹肢畸形”

变态反应(Allergic effect)

药物小分子进入机体后,可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

性的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该药物或结构与之相似的药物时,会在机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不可预知,仅发生于少数个体;致敏物:药物、代谢产物、杂质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肠道正常菌群被破坏,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或耐药菌大量繁殖,轻者引起VE 、VK 缺乏,重者引起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又称为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残存的药理效应。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机体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也称反跳(Rebound reaction) 。如高血压病人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急剧升高。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高敏质的个体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的现象。如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个体服用磺胺后可致溶血;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病人,常规剂量琥珀胆碱可引起骨骼肌瘫痪。

(五)药物的构效关系(Structure-response relationship)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活性的关系。

① 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产生相似(拟似药)或相反(拮抗药)的作用。如noradrenaline 、isoprenaline 为拟肾上腺素药;普萘洛尔为抗肾上腺素药。

② 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因光学异构体不同,药理作用差异很大。左旋体有活性,右旋体无活性,如左旋氯霉素、左旋咪唑。

研究构效关系的意义: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预测药物作用,寻找和合成新药

(六)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或浓度的增高药理效应也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最大效应或效能(Maximum efficacy ,Emax )

效应强度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效应

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

增强,此时的效应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反映药物

的内在活性。

效价强度(potency)

效应性质相同的两个药物引起相等效应强度时的剂量称为效价强度。达到相等效应时所需剂量小的药物效价强度大,反之亦然。反应了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利尿药的效能和效价强度比较

效能:呋塞米>环戊噻嗪=氢氯噻嗪=氯噻嗪

效价强度:环戊噻嗪>氢氯噻嗪>呋塞米>氯噻

安全性评价指标

1.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LD50/ED50

2. 安全范围

ED95 ~ LD5之间的距离

95%有效量 5%致死量

药物作用时间—效应的关系,简称时效关系。表

征药物效应随时间的变化。在时效关系曲线上,

药物效应可分为潜伏期、高峰期、持效期及残留期。

⏹ 潜伏期(Latent period)

自机体用药至药物开始出现效应的时间。

⏹ 高峰期(Peak time)

体内药物到达最大浓度并呈现最强效应的时

间。

⏹ 持效期(Persistent period)

体内药物维持最小有效浓度或基本疗效的时

间。

⏹ 残留期(Residual period)

体内药物降到有效浓度以下,直至在体内完全

消除的时间。

药物和特异性受体结合方式: ①离子键( ionic bonds )②氢键( hydrogen bonds )

③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s) ④共价键(covalent bonds)

受体的特性

①高敏感性(Sensitivity) 含量极微的配体(10pg/1g组织) 引起效应

②高特异性(Specificity )特定受体和特定配体结合产生特定效应。

③高亲和力 (Affinity )1pmol-1nmol/L浓度配体即可引起效应 ④可饱和性 (Saturable): 受体数量有限

⑤可逆性 (Reversible):结合后可解离;可置换

⑥多样性

受体类型

G 蛋白偶联受体

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具酪氨酸激酶活性受体

细胞内受体

受体的作用方式

配体结合受体并激活→受体构型改变→激活下游蛋白质→产生第二信使物质(cAMP 、cGMP 、IP3、DG 、Ca2+)→启动信号级联反应。

如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膜上的α受体结合→激活与受体偶联的GTP 酶→激活AC →ATP 分解为cAMP →激活一系列的下游蛋白激酶→使糖原分解、血管收缩等。

①脱敏(desensitization):受体向下调节

长期使用受体激动剂而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降低的现象。

如:长期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使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下调,疗效逐渐降低。 ②增敏(hypersensitization):受体向上调节

长期使用受体阻断剂而使受体数目增加或亲和力增高的现象。

如:长期使用普萘洛尔治疗高血压,引起β受体上调,突然停药引起反跳现象。

亲和力 (Affinity):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α)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α=1表示内在活性最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最大效应;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Agonist ) α = 100%

又称兴奋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如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结合。

拮抗药(Antagonist ) α = 0%

又称阻断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没有内在活性。如阿托品阻断M-胆碱受体。

部分激动药 (Partial agonist) 0%

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如丁丙诺非是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二)非受体机制

影响酶的活性

酶抑制 酶诱导 酶复活 酶激活

影响离子通道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维生素、微量元素、激素等。

影响神经递质或体内自体活性物质

影响免疫功能

改变理化条件 影响pH :胃舒平(NaHCO3)渗透压改变:甘露醇

与体液或血液中的离子相互作用 螯合剂如去铁敏、依地酸钙钠(铅中毒)等。 氧化还原作用 如消毒药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蛋白变性 如消毒药酚类、醇类、醛类等;收敛药铝盐、鞣酸等

吸附作用 药用炭等

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清洁剂(新洁尔灭)

第三章 药动学

1、名词解释

药动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首过效应、肝药酶、肝肠循环、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药时曲线下面积、表观分布容积、一室(二室)模型

2、药物跨膜转运有哪些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的因素各有哪些?

4、生物转化的类型及意义?

6、常用的药动学参数有哪些?各个参数的定义和意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Passive diffusion)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特点: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成正比; 顺浓度差,不耗能。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 (pKa) 有关。

离子障(ion trapping):

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易通过细胞膜。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容易转运;在碱性环境中容易解离,难以转运。

2. 滤过(Filtration )

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

3.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需特异性载体转运

特点: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4.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药物的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胃肠道给药

(1) 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

药→口腔→胃→小肠→门静脉→肝脏→体循环

优点:①停留时间长 ②经绒毛吸收面积大③毛细血管壁孔道大

④血流丰富 ⑤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缺点:吸收较慢、欠完全;存在首过效应。

(2)舌下(sublingual)及直肠(per rectum)给药

药→舌下/直肠→体循环

优点: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

缺点:吸收少而不规则,较少应用。

药物剂型:水溶液剂>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药物溶解度

药物分子极性

排空率

pH 值:酸性药物在胃液不解离容易吸收。

药物的相互作用:Ca2+、Mg2+、Fe3+与四环素等螯合

肠道外给药

呼吸道吸入给药 (Inhalation)

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率

静注>腹腔注(吸入)>肌注 >皮下注>舌下>直肠>口服>皮肤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某些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酶和肝药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壁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大分子、极性较高的药物不能通过

脂溶度较高的药物以被动转运方式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脑膜炎症时,通透性↑,大剂量青霉素有效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

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更有利于排泄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将脂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

1.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2. 步骤:

I 相反应(Phase I):为氧化(苯巴比妥)、还原(水合氯醛)、水解(普鲁卡因)。使药物分子产生极性基团,如-OH 、-COOH 、-NH2等,有利于第二步反应。

II 相反应(Phase II):为结合。与内源性化合物如葡萄糖醛酸、醋酸、硫酸、和氨基酸进行,生成极性更强,更易溶于水,更利于从尿液或胆汁排出的代谢产物。药物活性完全消失。 催化酶

①非专一性酶

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 。

②专一性酶

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胺氧化酶,分别转化Ach 和单胺类药物。

肝药酶

机体内多种酶参与了药物生物转化。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肝药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cytochrome P450,CYP450),又称单加氧酶。

CYP450(因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在波长450nm 处有最大吸收峰故名)

肝药酶的特点

◆ 专一性低:同一种酶如CYP2D6能催化多种药物代谢。

◆ 活性有限:数种药物合用后易达饱和,会发生竞争抑制现象。

◆ 个体差异很大:除先天性遗传性的差异外,生理因素(年龄、营养状态、应激反应

等)、病理因素(肝脏疾病等)均可影响它的活性。

◆ 酶的活性受某些药物的诱导或抑制,活性增加(肝药酶诱导)或减弱(肝药酶抑制

剂)。

非微粒体酶系

类似于机体正常物质、脂溶性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多在其他组织中被非微粒体酶催化转化。

⏹ 细胞浆中的酶系:醇脱氢酶、醛脱氢酶等

⏹ 线粒体中的酶系:单胺氧化酶、双胺氧化酶等

⏹ 血浆中的酶系:酰胺酶、磷酸酶、胆碱酯酶等

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 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和(或)增加其活性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

钠、水合氯醛、氨基比林、保泰松、苯海拉明等。(如苯巴比妥和双香豆素)

⏹ 药酶抑制剂:能减少肝药酶合成和(或)降低其活性的药物。如有机磷杀虫剂、氯

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和异烟肼。(如西咪替丁和双香豆素)

⏹ 受年龄、性别、种属、个体、肝脏疾病及药物等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

药物的排泄

排泄(Excretion )是指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形通过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与生物转化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

肾脏排泄:极性高(离子化)的代谢 产物或原形药的主要排泄途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主动分泌;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肾小球滤过

胆汁排泄

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如四环素)可被重吸收,葡糖苷酸结合物可被肠道微生物的β-葡糖苷酸酶所水解并释放出原形药物,然后被重吸收,这就是肝肠循环(延长半衰期)。(肝细胞-胆汁-十二指肠-粪便)

◆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中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达到小肠后

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房室模型 (Compartment Model)

一室模型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立即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器 官中,并迅速达到动态平衡。

二室模型

药物首先快速进入中央室,然后缓慢分布到周边室。

中央室:血液和血液供应丰富的组织如心、肝、肾、脑、肺等

周边室:血液供应少、血流缓慢的组织如脂肪、肌肉、骨骼、皮肤等

*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分布符合二室模型

◆ 速率过程

药物进入机体后,药物转运、转化和作用发生或持续的时间都受速率过程的控制。根据药物转运速率与药量或浓度之间的关系,可分为:

一级速率过程(一级消除动力学)

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或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成正比,即血药浓度高,药物消除速率快,随血药浓度降低,消除速率按比例下降。dc/dt=-KC(C 为药物浓度,K 为一级速率常数) *大多数药物的转运和消除属一级动力学过程。

零级速率过程

体内药物的消除或转运速率与浓度或药量的零次方成正比。即血中药物按恒定消除速率消除:dc/dt=-K0零级速率过程是载体转运的特点。当药物的剂量过大时,即出现饱和限速,而成为零级速率过程。

米-曼式速率过程

指一级速率与零级速率过程混合的一种速率过程,在低浓度时为一级速率过程,在高浓度时因消除能力饱和,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再改变,为零级速率过程。

-dC/dt=Vm·C/Km+C

半衰期(t1/2,血浆半衰期/生物半衰期/消除半衰期,t1/2β,t1/2ke)

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级速率过程中,半衰期是一常数,t1/2=0.693/K,与剂量无关,与给药途径无关。 零级速率过程中,t1/2=0.5Co/Ko,剂量越大,半衰期越长。

生物利用度(F)

指药物以一定剂型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可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计算,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第五章 抗微生物药物

1. 化学治疗药(chemotherapeutic agents):凡是对侵袭性的病原体具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宿主)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抗微生物药(细菌、真菌、病毒等)、抗寄生虫药、抗癌药 。

2.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简称化疗。

3.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 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CI = LD50 / ED50。

4.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药物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不仅对细菌,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有抑制作用。

5.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

抑菌药:仅抑制病原菌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既能抑菌, 又能杀菌的药物。

6. 最低抑菌浓度(MIC ):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

7. 抗菌药后效应(PAE ):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能产生PAE 的药物主要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PAE 的意义:在治疗中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8.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寄生虫、肿瘤等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而获得。

9. 抗生素的效价通常以重量或国际单位(IU )来表示,效价是评价抗生素效能的指标,也是衡量抗生素活性成分含量的尺度。

处方药,简称Rx 药,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的,需凭医师或其它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处方药大多属于:

1、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或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2、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催眠安定药物等。

3、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癌药物等。

4、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需的特殊药品,如心脑血管疾病。

非处方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非处方药在美国又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 ),简称OTC 药。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

【根据化学结构分】

(1)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

(2)大环内酯类:红、泰乐、替米考星、螺旋等。

(3)林可胺类:林可、克林

(4)多肽类:杆菌肽、多粘菌素等。

(5)氨基糖苷类:链、卡那、庆大、大观、阿米卡星等。

(6)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等。

(7)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

(8)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等。

(9)含磷多糖类:黄、大碳、喹北等,用作饲料添加剂。

(10)大环内酯类的阿维菌素类和聚醚类离子载体属抗寄生虫药。

【根据抗菌谱分】

(1)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 酯类、林可霉素类及杆菌肽。

(2)主要抗革兰氏阴性菌: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

(3)广谱抗生素: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原虫均可产生抑制作用。

(4)抗真菌抗生素:多烯类的二性霉素B 、制霉菌素、克霉唑等。

(5)主要抗支原体的抗生素:硫黏菌素、泰乐菌素等。

抗生素分类

抑菌药: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

杀菌药: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多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脂蛋白层/周质层,磷脂层和脂多糖层。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结构的肽链直接交联在一起。

氨基糖苷类→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四环素类 →30S 亚基抑制药

氯霉素、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50S 亚基抑制药

三、耐药性机制

(一)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的概念和分类

是指病原菌在多次接触化疗药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功能的改变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遗传的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①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②合成酶(钝化酶):使药物的羟基乙酰化、磷酸化、腺苷化而失去抗菌活性 。

2. 改变靶位结构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改变

(2)链霉素耐药菌株核蛋白体30s 亚基上的链霉素受体(P10蛋白)构型改变

(3)红霉素耐药菌株50s 亚基蛋白质突变

3.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4. 改变代谢途径 如: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直接利用叶酸转化为二氢叶酸

5. 外排泵机制

细菌耐药质粒在微生物间转移方式

1. 转化:耐药菌基因与敏感菌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

2. 转导:由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给敏感菌。

3. 接合:耐药菌与敏感菌直接接触。

- 10 - 作者:lilin 编辑:

4. 易位(转座) :耐药基因从质粒到质粒,从质粒到染色体或染色体到噬菌体。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 )

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是: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1) 化学结构相似2) 有交叉过敏反应

3) 抗菌机理相同4)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相同

青霉素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生物合成,有F 、G 、K 、X 及双氢F 等成分,

其中以青霉素G 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代天然青霉素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如苯唑西林、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等

天然青霉素:优点:杀菌力强、毒性低、价廉。

缺点:抗菌谱较窄、易被胃酸和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水解破坏、金黄色葡

萄球菌易产生耐药性。

半合成青霉素:耐酸、耐酶、广谱。

理化性质:是一种有机酸,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其干粉在室温保存数年仍有抗菌活性,但溶

于水后极不稳定,易被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不耐热,室温放置24h

大部分降解失效,还可生成具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应现用现配。

作用机理:阻碍粘肽交联,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抗菌谱对G+和G-球菌、G+杆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高度敏感,常作为首选药。

抗菌特点1. 青霉素属窄谱繁殖期杀菌性抗生素。

2. 对处于繁殖期正大量合成细胞壁的细胞作用强,而对已合成细胞壁,处于静止

期的细菌作用弱。

3. 对G+菌作用强,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弱。

4. 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故对动物毒性小。

【抗菌作用】

G+球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化脓棒状杆菌、丹毒杆菌、炭疽杆菌、李氏杆菌、破伤风梭菌、

魏氏梭菌、产气夹膜梭菌+ 螺旋体:梅毒、钩端螺旋体 +放线菌 但对大多数G-杆菌无效。

【临床应用】

1. 用于G+球菌所致的马腺疫、葡萄球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丹毒、

猩红热、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产褥热及败血症等;

2.G+杆菌感染如白喉、破伤风、炭疽、气肿疽、猪丹毒等

3.G-球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

菌血症等;

5. 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

6. 放线菌病

7.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不良反应】

(1)主要是过敏反应。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的基本成分是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

等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抗原而致敏,表现:抽搐,头晕、 头痛、 呼吸困难,紫绀,

血压骤降,脉博快细而弱等。严重者静注或肌注肾上腺素,5%葡萄糖或萄萄生理盐水,必

要时加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等)和抗组胺药(异丙嗪、苯海拉明、扑尔敏等),增强或

稳定疗效。

(2)赫氏反应:应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或炭疽时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

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可能是大量病原体被杀死释放毒素引起。

青霉素歌诀

窄谱杀菌青霉素,竞争菌体转肽酶;

粘肽合成受干扰,阳性细菌杀灭掉;

过敏反应危险大,一问二试三观察。

(一问:询问过敏史;二试:用药前做皮敏;三观 察:用药后观察30分钟。)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①青霉素是窄谱繁殖期杀菌剂,对已合成细胞壁,处于静止期者作用弱;

②水溶液在室温放置易失效,临床应用时应新鲜配制;

③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临床给药采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局部应用;

④用药后应注意观察,若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对症治疗,严重者注射肾上腺素,必要时可加

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氨苄西林(Ampicillin) (氨苄青霉素)

① 耐酸不耐酶,内服和肌注均易吸收;

② 对大多数G+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对G-菌有 较强的作用,但不如卡那霉素、庆大霉

素、多粘菌素;

③ 对耐药金葡菌、绿脓杆菌无效。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肺部、尿道感染和G-引起的某些感染

等 ,如驹、犊牛肺炎,牛巴氏杆菌病、肺炎、乳腺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鸡白痢、伤寒

注 意

严重感染时,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合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 (羟氨苄青霉素)

特点

① 耐酸不耐酶,可透入脑脊液;

② 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对肠球菌、沙门氏菌的作用比氨苄西林强;

③ 与氨苄西林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应用

对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及肝胆系统等感染疗效较好。如与强的松合用,治疗猪的乳

腺炎-子宫炎-无如乳综合征疗效极佳。

青霉素类对胃酸和青霉素酶的稳定性

不耐酸不耐酶:青霉素(苄青霉素、青霉素G )

不耐酸耐酶:甲氧西林

耐酸不耐酶:青霉素Ⅴ、新青霉素Ⅲ

耐酸不耐酶、广谱: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耐酸耐酶: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不耐酶、广谱、抗绿脓杆菌:羧苄西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 ),与

青霉素类抗生素化学结构相同之处是均有一个β_内酰胺环,与青霉素相比它有如下特点:

1. 抗菌谱广,作用强 2. 对酸和 -内酰胺酶比青霉素稳定 3. 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抗菌谱:

第一代:对G+强于二、三、四代,G-较差,绿脓杆菌无效,对β-内酰胺酶较敏感。

第二代:G+↓,G-↑,绿脓杆菌无效,较能耐β-内酰胺酶。

第三代:G+↓↓,G-↑↑,对绿脓杆菌、肠杆菌属、厌氧菌有很好作用,对β-内酰胺酶有

很高的耐受力。

第四代:G+↓↓,G-↑↑↑,抗菌谱更广,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作用原理:与青霉素类同

抗菌谱

与广谱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螺旋体有效(对金葡菌、链球菌、肺炎球

菌、破伤风梭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伤寒杆菌等有较

强作用)。

主要用于宠物、种畜禽及贵重动物。

治疗耐药金葡菌及某些G-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巴氏杆菌

等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感染,乳腺炎和预防术后败血症等。

如果是G+引起的感染,选第一代比第三代好。

① 过敏反应——皮疹,与青霉素偶有交叉过敏反应。犬肌注、静注头孢拉啶,常出

现严重过敏反应,引起死亡。

② 刺激性——注射部位疼痛。

③ 肾功能不全的动物,用药量要调整。

头孢唑啉

别名:先锋唑啉、先锋霉素Ⅴ、先锋5号

特点:耐酶、高效、低毒,对G+及G-均有效,临床适应证广泛。

应用: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胆囊炎、肝脓肿、心内膜炎、败血症及软组

织及耳部感染等。

头孢拉定

别名:先锋霉素Ⅵ、头孢菌素Ⅵ、先锋6号

本品为第一代半合成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与头孢氨苄相似。

特点:耐酸可口服;耐β内酰胺酶;对耐药性金葡菌及其它多种对广谱抗生素耐药的杆菌等

有迅速可靠的杀菌作用。

应用:用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等的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肾盂肾炎,膀胱

炎,耳鼻咽喉感染、肠炎及痢疾等。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抗菌谱广,对多数G+、G-菌有效,对厌氧菌有强效(亚胺培南作用最强);

2、不仅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且有抑酶作用;

3、 亚胺培南易被肾脱氢肽酶降解,需与此酶的特异性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

4、 临床用于G+、G-菌及厌氧菌所致的感染。

小 结(一)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两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β-内酰胺环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

4. 青霉素类分为哪几类?

5. 天然青霉素为 窄 谱 繁殖 期 杀菌 剂

6. 青霉素的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7. 青霉素的抗菌谱?首选用于哪些疾病?

8. 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过敏反应; 首选抢救药物:肾上腺素

9. 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相比的特点?

10. 各代头孢菌素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11.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哪几类?

第六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概述

• 传出神经分类(按解剖学、按递质分)

• 传出神经的突触

• 传出神经的递质

• 传出神经的受体

• 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分类

拟胆碱药 (毛果芸香碱)

抗胆碱药(阿托品)

拟肾上腺素药(肾上腺素)

抗肾上腺素药 (普萘洛尔)

神经系统 传出神经 交感神经

传出神经 副交感神经

植物神经: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的活动(不随意的活动)。

运动神经:无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支配骨骼肌的运动(随意的活动)。

交感神经自丘脑下部下行→脊髓胸腰段→交感神经节→更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效应器。

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脑干和脊髓骶部→副交感神经节(效应器附近或效应器)→更换神经元→

节后纤维→效应器。

传出神经分类(按递质分)

1. 胆碱能神经:

2.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神经冲动的传递是一种突触传递,依靠化学传递物, 即递质传递。

递质(transmitter):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从末梢释放的化学传递物。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 胆碱能神经兴奋

心脏: 兴奋 抑制

血管: 收缩 扩张

血压: 升高 下降

胃肠平滑肌: 舒张 收缩

支气管平滑肌: 舒张 收缩

膀胱逼尿肌: 舒张 收缩

瞳孔: 扩大 缩小

唾液: 稠 稀

汗腺: 手心脚心分泌 全身分泌

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 进行休整和积蓄能量

突触: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功能接触点。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1)胆碱受体:与ACh 结合的受体

① M 受体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

细胞膜上的受体,对以毒蕈碱为代表的拟胆碱药敏感,命名为毒蕈碱型受体,简称M 受体;

该受体兴奋产生的效应称为M 样作用。

② N 受体位于神经节细胞膜和骨骼肌细胞膜的胆碱受体,对烟碱敏感,命名为烟碱型受体,

简称N 受体。该受体兴奋引起的效应称N 样作用。

M-受体兴奋,抑制ACh 释放(负反馈)

N-受体兴奋,促进ACh 释放(正反馈)

N1(NN)受体:神经节受体。N1受体兴奋引起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兴奋—交感和副交感兴奋。

N2(NM)受体: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受体。N2受体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

(2) 肾上腺素受体:与AD/NA结合的受体

α1受体:血管、皮肤、粘膜

α2受体:突触前膜

β1受体:心脏

胆碱能神经:N1受体——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N2——骨骼肌;其余各处为M 受体;

肾上腺素能神经:

β1受体——心脏;

β2受体——内脏、骨骼肌和冠状血管、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膀胱、子宫平滑肌、睫状

肌、唾液腺;

α受体——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血管、括约肌、子宫平滑肌、虹膜辐射肌、汗腺、唾

液腺;

N1受体兴奋—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兴奋—交感和副交感兴奋;

N2兴奋—骨骼肌收缩;

M 受体—抑制状态—心率、血压↓,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等;

β1受体—心脏兴奋—收缩力、心率、传导↑;

β2受体—血管扩张、平滑肌舒张、远视、唾液腺分泌;

α受体—血管收缩、括约肌、子宫平滑肌收缩、近视、汗腺、唾液腺分泌;

小结

1. 传出神经按解剖学分类:植物神经和运动神经

2. 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3. 传出神经的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间隙、后膜

4. 传出神经的递质分为: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5. 传出神经的受体分为: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

6. 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机理:作用于受体和作用于递质

7. 传出神经药物的分类: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

M 胆碱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匹鲁卡品 pilocarpine)

理化性质:毛果芸香属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属叔胺类化合物,水溶液稳定,, 刺激性小。

药理作用:对腺体、胃肠平滑肌和瞳孔有强烈兴奋作用。

a. 对腺体:对多种腺体(唾液腺、泪腺、支气管腺、胃肠腺、 胰腺和汗腺)强烈兴奋作用。

b. 对平滑肌:对胃肠平滑肌有强烈兴奋作用,蠕动增加。

c. 缩瞳。兴奋虹膜上的M 受体→导致虹膜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前房角间隙增加→房水

易于通过巩膜静脉窦进入循环→降低眼内压

N 胆碱受体激动药

烟碱(nicotine)

拟胆碱药(歌诀)

拟胆碱药分两类,兴奋受体抑制酶;

匹罗卡品作用眼,外用治疗青光眼;

新斯的明抗酯酶,主治重症肌无力;

毒扁豆碱毒性大,作用眼科降眼压。

抗胆碱药(胆碱受体阻断药)

M 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品、东莨菪碱。

抗胆碱药 N 胆碱受体阻断药:N2受阻药-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筒箭毒

碱、泮库溴铵N1受阻药-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六甲双铵

中枢性抗胆碱药:二苯羟乙酸奎宁酯。

阿托品(歌诀)

莨菪碱类阿托品,抑制腺体平滑肌;

瞳孔扩大眼压升,调节麻痹心率快;

大量改善微循环,中枢兴奋须防范;

作用广泛有利弊,应用注意心血管。

临床用途有六点,胃肠绞痛立即缓;

抑制分泌麻醉前,散瞳配镜眼底检;

防止“虹晶粘”, 能治心动缓;

感染休克解痉挛,有机磷中毒它首选。

东莨菪碱(歌诀)

镇静显著东莨菪碱,能抗晕动是特点;

可治哮喘和“震颤”,其余都像阿托品,

只是不用它点眼。

N2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

琥珀胆碱 筒箭毒碱

1:去氧肾上腺素

α受体激动药 α2:可乐定

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麻黄碱

β受体激动药β1:多巴酚丁胺 异丙肾上腺素

β2:克仑特罗

1. α、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Adrenaline,AD )

① 心血管系统

a. 心脏:β1受体兴奋—心肌收缩↑、传导↑、心率↑—心脏兴奋—代谢和耗氧增加,若剂

量过大, 引起心律失常, 如早博, 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

b. 血管:冠状血管扩张,供血增加—β2受体兴奋; 骨骼肌血管扩张—β2受体兴奋;皮肤、

粘膜、内脏血管收缩—α1受体兴奋;

c. 血压:肾上腺素出现典型的血压急剧升高。

肾上腺素(歌诀)

α、β受体兴奋药, 肾上腺素是代表;

血管收缩血压升, 局麻用它延时间,

局部止血效明显, 过敏休克当首选,

心脏兴奋气管扩, 哮喘持续它能缓,

心跳骤停用“三联”,应用注意心血管,

α受体被阻断, 升压作用能翻转。

2. α受体激动药

① 血管:兴奋α1受体—血管收缩,主要是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其中皮肤黏膜处血管收

缩最明显,惟独冠状血管扩张;

② 心脏:兴奋β1受体—心肌收缩力↑、传导、心率↑;

③ 血压:升高α受体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舒张压↑↑;

β1受体兴奋—收肌收缩力↑—收缩压↑

去甲肾上腺素(歌诀)

去甲强烈缩血管,升压作用不翻转,

只能静滴要缓慢,引起肾衰很常见,

用药期间看尿量,休克早用间羟胺。

3. β受体激动药

① 心脏:β1受体兴奋—心力↑、传导↑、心率↑

② 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

β1受体兴奋—心力↑—收缩BP ↑

β2受体兴奋—骨骼肌、内脏、冠状血管舒张—舒张压↓—脉压↑

③ 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β2—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④ 其他:组织耗氧量—脂肪分解↑,糖元分解↑

异丙肾上腺素(歌诀)

异丙扩张支气管, 哮喘急发它能缓,

扩张血管治“感染”,血容补足效才显。

兴奋心脏复心跳, 加速传导律不乱,

哮喘耐受防猝死, 甲亢冠心切莫选。

抗肾上腺素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按对受体的选择性分:

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α1和 α2)、哌唑嗪( α1)、育亨宾(α2)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心得安)

α、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第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 前列腺素

● 解热、镇痛、抗炎机理

● 苯胺类药物

● 吡唑酮类药物

● 有机酸类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退高热、减轻局部钝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本类药物化学结构虽不同类,但都具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共同作用。通过作用于环氧酶而

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这一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缺乏激素所具有的甾环,故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一. 解热作用

可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

使病畜的体温恢复正常。

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二. 镇痛作用

1. 对中等强度如头痛、肌肉痛等慢性钝痛的镇痛

2. 对锐痛无效:创伤痛,平滑肌绞痛等

3. 无成瘾性(无欣快感和呼吸抑制;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三. 抗炎作用

消炎、抗风湿

治疗/控制风湿性

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 )

发热机理

细菌或病毒感染时,病原体及其毒素或其他致热原(抗原-抗体反应、炎症、组织损伤和癌

症等)刺激机体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释放内热原 (现认为是白介素-1) ;

内热原作用于下丘脑前部,促使PGE 大量合成和释放;

PGE 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提高,致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解热作用

解热镇痛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PG 生物合成过程中的PG 合成酶,减少PG 的生成、释

放,使异常升高的体温调定点恢复至正常水平,散热增加,如体表血管扩张、出汗增多等,

因而退热。

本类药物只能使过高的体温下降到正常,而不使正常体温下降,与氯丙嗪等不同。

疼痛机理

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和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 (或称致痛物质) ,如:缓激肽、组

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

镇痛作用

解热镇痛药主要作用于外周系统,抑制炎症局部PG 的合成,阻止其增敏及致痛作用。

本类药物对由炎症引起的持续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等有良好的

镇痛效果,而对创伤、内脏平滑肌痉挛等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的锐痛多无效。

分类

• 苯胺类:非那西汀、扑热息痛

• 吡唑酮类:氨基比林、保泰松、安乃近、羟布宗

• 有机酸类

• 甲酸类: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

• 芬钠酸类:甲芬那酸(扑湿痛)、甲氯芬酸

• 乙酸类:吲哚类:吲哚美辛(消炎痛)、苄达明

• 丙酸类:含苯丙酸类:布洛芬(芬必得)、酮洛芬

• 萘丙酸类:萘普生(萘洛芬、消炎灵)

• 以解热为主的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 以镇痛为主的吡唑酮类: 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

• 以抗风湿为主的水杨酸类: 阿斯匹林、水杨酸钠。

• 以消炎为主的吲哚乙酸类: 吲哚美辛、苄达明、萘普生。

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吸入性麻醉药:挥发性液体:麻醉乙醚、氟烷。气体:氧化亚氮、环丙烷

1. 全身麻醉药 非吸入性麻醉药:戊巴比妥、硫喷妥钠、氯胺酮

2. 镇静药

与抗惊厥药 抗惊厥药:硫酸镁、巴比妥类 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比尼、埃托啡

3. 镇痛药 其它镇痛药:赛拉嗪、赛拉唑 大脑兴奋药:咖啡因等

4. 中枢兴奋药 脊髓兴奋药:士的宁等

全身麻醉药

全麻药:可逆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消失、骨骼肌

松弛等

麻醉机理: 入中枢神经细胞膜脂质层内∀与蛋白质疏水部分结合∀ 扰乱了双层脂质子分子

排列∀使膜蛋白变构,改变受体或钠、钾离子通道闸门的活动∀提高神经细胞兴奋阈∀影响

神经细胞除极化∀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全身麻醉

氟烷

药理作用

A: 诱导短,麻醉强,苏醒快,肌松及镇痛作用较弱。

B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支,使R 道阻力减少。无刺激性

C: 当R 中枢逐渐抑制时,R 浅快,潮气量与通气量下降.

D :随麻深血压↓、心率↓,心肌收缩力↓,诱发心律↓

应用

全麻前给予琥珀胆碱,地西泮做辅助麻及基麻,以增强肌

松效果,以便动物平稳进入麻醉期,氟烷可与乙醚混合使

用,以减轻两药的毒副作用,并有协同作用。

麻醉乙醚 (Anesthetic Ether, Diethyl Ether)

作用与应用

弱麻。毒性小、完全范围广,骨骼松弛强。用于中小或实验动物等全麻。可用开放式,半封闭或封闭式的R 吸入法。

用法与用量

犬吸入乙醚前注射硫喷妥钠、硫酸阿托品,然后用麻醉口罩吸入乙醚,直至出现麻醉体征。猫、兔、大鼠、小鼠、蛙类、鸡、鸽等可直接吸入乙醚,至达到麻醉体征为止。 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 (笑气)

优点:麻强为乙醚的1/7,毒性小作用快,无兴奋期,镇痛作用强,

缺点:肌松程度差。应用于诱导麻醉或与全麻药配伍使用。

应用:用于各种手术病人,以及休克和重危病人的麻醉等。

戊巴比妥 (Pentobarbital)

中效巴比妥类药物,选择性地抑制脑干网状结

构上行激活系统所致,无镇痛作用。

应用:中、小动物的全麻,成年牛马的复合麻

醉。镇静、基麻、抗惊厥、解救中枢兴奋药中毒。

硫喷妥钠

药理作用:

A :静注速抑大脑皮层,无兴奋期, 速麻。

B :中枢抑制是易化或增强脑内r-氨基丁酸(抑性递质)的突触作用∀使突触后电位抑制延长,同时阻断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的突触作用∀大脑皮质兴奋性∀抑制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而全麻。

C :本品肌松差,镇痛弱。

D :能明显抑制R 中枢,抑制程度与用量与注射速度有关。

E :能直接抑制心脏和血管运动中枢,血压下降。

F :可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血液循环及R

氯胺酮(开他敏)(Ketamine)

作用:镇痛麻醉药,肌注或静注作用快速,续时短。

“分离麻醉”:能阻断感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能兴奋脑干和边缘系统,引起感觉和意识分离。

“木僵样麻醉”:动物意识不完全丧失,麻期睁眼、咽喉反射存在,肌肉张力增加,呈木僵 应用:基础麻醉及化学保定药。

镇静药

能使中枢N 系统产生轻度的抑制作用,减弱机能活动, 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的药物。氯丙嗪(氯普马嗪、冬眼灵)(Chlorpromazine)

Ⅰ对中枢N 系统作用

A :中枢镇静:安静、嗜睡、驯服

B :镇吐作用: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所致。

C :增强中枢抑药作用:催眠、麻醉、镇痛、抗惊厥。

D :对体温调节:抑下丘脑温调中枢,温调失常,增强散热过程。

Ⅱ对植物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作用

Ⅲ对内分泌系统作用

Ⅳ抗休克作用

地西泮(安定)(Diazepam)①抗焦虑作用②镇静作用 ③肌肉松弛作用

④抗惊厥与抗癫痫作用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应用:各种动物镇静催眠、保定、抗惊厥、抗癫痫、基麻及术前给药。治疗犬癫痫、破伤风及士的宁中毒、防止水貂等野生动物攻击、牛和猪麻前给药等。

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 : 促进精力恢复,做梦

苯二氮卓类

1. 抗焦虑2. 镇静催眠3. 抗惊厥4.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巴比妥类

1、 镇静2、 催眠3、 抗惊厥4、 抗癫痫

水合氯醛

①镇静、解痉:

A. 用于马属动物急性胃扩张、肠阻塞、痉挛性腹痛。

B. 子宫及直肠脱出。

C. 食道、隔肌、肠管、膀胱痉挛等。

D. 抗惊厥时酌情加量。

E. 破伤风、脑炎、士的宁及其它中枢兴奋药中毒所致的惊厥。

②麻醉:马驴骡驼猪犬各类麻醉药或基础麻醉药(牛羊不用)

MgSO4注射液 (Magnesium Sulfate Injection) 中毒时立即静脉注钙剂解救

A. 抑制中枢N 系统

B. 骨骼肌松弛,因运动N 梢Ach 减少和Ach 在终板处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膜的兴奋性下降;

C. 对平滑肌舒张、解痉,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苯巴比妥(鲁米那)(Phenobarbital)

A. 抑制中枢N 系统

B.

C. 无镇痛作用。

D. 增强GABA 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

A.

B. 镇静:做犬猫的镇静药。

C. 抗癫痫,用于马、犬、猫的癫痫

第三节 镇痛药

镇痛药: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作用中枢N 系统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镇静作用。

非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肌肉、 N 等疼痛。

成瘾的治疗--------美沙酮

第四节 中枢兴奋药

(1)大脑兴奋药:提高大脑皮层Nc 的兴奋性,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大脑机能, 如咖啡因。

(2)延髓兴奋药:兴奋延髓R 中枢、R 频加深快,如尼可刹米、回苏灵、戊四氮。

(3)脊髓兴奋药:阻止抑制性N 递质对N 元的抑制所致, 如士的宁。

第十章 传入神经药物

一、传入神经概述

二、局麻药作用特点及作用机理

三、局麻方法

四、常用局麻药

局麻药作用机理:

局麻药通过其解离型与钙离子竞争,牢固占据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的钙离子结合点,引起通道的关闭,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麻醉作用。

当神经兴奋到达时,局麻药不能脱离结合点,因而阻碍了钠离子内流,动作电位不能产生 (即膜稳定作用) ,神经传导受阻,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表面麻醉

将穿透力较强的局麻药撒滴、涂布或喷雾于黏膜表面,使黏膜下感觉神经末稍产生麻醉。 适用于眼、鼻、咽喉、气管、尿道等黏膜部位的浅表手术。

用于表面麻醉的药物要求穿透力强,对黏膜无损害作用。常用药物:丁卡因。

浸润麻醉

将药液注射于手术部位的皮内、皮下、肌层组织、浆膜,使用药部位的感觉神经纤维及末稍麻醉,感觉不到疼痛的刺激。

此法适用于各种浅表小手术,兽医临床常用。常用药物: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传导麻醉

又称区域麻醉或神经干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区域麻醉。

此法用药量少,麻醉范围较广。常用于跋行诊断、四肢手术及腹壁部外科手术等。常用药物: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常用局麻药可分为酯类和酰胺类两大类。

普鲁卡因(procaine,奴佛卡因)

【药理作用】

为酯类短效局麻药;对组织无刺激性,但亲脂性低,粘膜穿透力弱,不能用于表面麻醉;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注射给药后,吸收快,给药1~3分钟内开始作用,维持30~45分钟,加入少量肾上腺素能延长作用时间。

【不良反应】

毒性小;避免与琥珀胆碱合用,会增加琥珀胆碱的毒性(两具有竞争血浆AchE 作用);避免与磺胺药物合用(代谢物PABA 能对抗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人偶见过敏反应。

【临床应用】

常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

丁卡因(tetracaine,地卡因,dicaine)

【药理作用】

为酯类长效局麻药。脂溶性高,组织穿透力强,与神经组织结合快而牢。麻醉作用强度是普鲁卡因的10~15倍。麻醉时效比普鲁卡因长1倍,可达3小时左右。

【不良反应】

毒性大,安全范围小,毒性比普鲁卡因大2-4倍。因药物穿透力强,易吸收,而且代谢慢,

易发生毒性反应。

【临床应用】

1)表面麻醉 0.5~1%等渗溶液用于眼科;1~2%溶液用于鼻、咽部喷雾;0.1~0.5%溶液用于泌尿道黏膜麻醉。

2)硬膜外麻醉 用0.2~0.3%等渗溶液。

3)丁卡因可与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可配成混合液应用。

利多卡因(lidocaine,赛罗卡因,xylocaine)

【药理作用】

属酰胺类中效局麻药。局麻作用为普鲁卡因的1~3倍,穿透力强,作用快,扩散广,对组织无刺激性,扩张血管作用不明显,作用时间长(约1~2小时) 。

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抑制作用,还能抑制心室自律性,缩短不应期,故可治疗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对患有严重心传导阻滞动物禁用,肝、肾功能不全及充血性心衰动物慎用。

【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种局部麻醉,应用时常加入1:10万的盐酸肾上腺素;静滴或静注用于抗心律失常。

局麻药(歌诀)

丁卡表麻毒性大,普卡安全不表麻;

利多全能要慎选,室性律乱常用它。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药物

高效利尿药: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

(利尿酸)、布美他尼、吡咯他尼

(作用髓袢升枝粗段的髓质和皮质部)

中效利尿药:氢氯噻嗪、氯肽酮、苄氟噻嗪

(作用远曲小管近端 ) 利尿药

低效利尿药:螺内酯(安体舒通)、氨苯喋啶、阿米洛利 (作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第一节 利尿药

一. 泌尿生理及利尿药的作用机理

1. 肾小球:增加有效滤过压(咖啡因、氨茶碱、洋地黄等)

2. 肾小管: (1)近曲小管:原尿中的NaHCO3、NaCl 在此重吸收

(2)髓袢升枝粗段的髓质和皮质部

高效利尿药:抑制髓质和皮质的Na+、Cl -重吸收利尿。

中效利尿药:抑制髓袢升枝粗段皮质部的Na+ Cl-重吸收利尿。

(3)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保钾利尿药)

脱水药:甘露醇、山梨醇、尿素和高渗葡萄糖

利尿药的分类

高效利尿药:呋塞米, 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枝的髓质部与皮质部

中效利尿药:噻嗪类, 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皮质部(远曲小管开始部位) ,抑制NaCl 的重吸收 低效利尿药:螺内酯、氨苯喋啶

排钾利尿药:呋塞米

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喋啶

第二节 脱水药

脱水药是一类在体内不易被代谢、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易经肾小管滤过而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低分子量化合物。

这类药物静注后,能增加血浆渗透压而引起组织脱水,能使尿液渗透压升高而产生利尿作用。又称渗透性利尿药。

该类药物脱水作用迅速,而利尿作用较弱。主要用于局部组织水肿脱水。如脑水肿、肺水肿等代表药有甘露醇、山梨醇、高渗葡萄糖等。

第十二章 血液循环系统药物

强心苷: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毒毛花苷K 、G

心脏药

抗心律失常: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促凝血药:VK 、酚磺乙胺、氨甲苯酸与 促抗凝血药 氨甲环酸、安特诺新

抗凝血药:肝素、枸橼酸钠、华法林

抗贫血药:铁制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等)

强心药:

咖啡因——抑制PDE---cAMP ↑; 拟肾上腺素药—兴奋β受体; 强心苷—直接兴奋心肌

强心苷是通过增加心肌中可利用的Ca2+量,增强心肌收缩力

二.抗心律失常药

症状: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扑动、房室性心动过速或早搏

快速型

心律失常

缓慢型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据阻滞钠通道程度分Ⅰa. Ⅰb. Ⅰc 三亚类

Ⅰa 类 适度阻钠,减慢传导;轻度阻钾延长复极: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Ⅰb 类 轻度阻钠,传导略减慢/不变,加速复极: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Ⅰc 类 重度阻钠,明显减慢传导,对复极影响小

氟卡尼、普罗帕酮

Ⅱ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Ⅲ类 延长APD药:胺碘酮、索他洛尔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

心肌梗死急性期—利多卡因;强心苷中毒—苯妥英钠

影响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形成——肝素和香豆素,主要用于体内抗凝

体外抗凝血药——枸椽酸钠,用于体外血样检查的抗凝。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链激酶、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主要用于急性血栓性疾病。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潘生丁) 、右旋糖酐等,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第十三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三类: 1、盐皮质激素2、糖皮质激素3、氮皮质激素

药理作用:1. 抗炎:

2. 抗免疫: (1)减少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2)抑制抗体生成

3. 抗毒素:抗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坏

4. 抗休克:(1)稳定生物膜(2)保护心血管系统

5. 影响代谢:(1)升高血糖、促进糖原形成(2)增加分解、抑制合成(3)促脂肪分解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是: “一进、一退、六诱发,突然停药病复发”

“一进”为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一退”为药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

“六诱发”为感染、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精神失常等症状;

第十四章 抗组胺药

抗过敏药物种类

⑴糖皮质激素:各种过敏反应

⑵拟肾上腺素药物:伴有组胺、慢反应物质释放的过敏反应。

⑶钙制剂: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和水肿,作辅助药物。

⑷抗组胺药:直接拮抗组胺的作用而减轻或消除过敏反应的症状。

1. H1受体阻断药 选择性地对抗组胺兴奋H1受体所致的血管扩张及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常用药物: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

应 用:用于皮肤、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

2. H2受体阻断药

药 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作 用:组胺作用于H2受体,激活碳酸酐酶,催化C02和H20生成H2C03,后者解离释放H+,使胃酸分泌量↑。H2受体阻断药争夺胃壁腺细胞上的H2受体,阻断组胺与之结合,抑制胃酸分泌。

应 用:治疗胃炎,胃肠溃疡,应激或药物引起的糜烂性胃炎等。

抗凝血药分类

第十五章 消化系统药物

苦味健胃药:龙胆(龙胆科植物)

马钱子酊(士的宁)

健胃药

健胃药

助消化药 芳香健胃药:陈皮、桂皮、豆蔻、姜、 大蒜、辣椒 盐类健胃药:NaCl 、人工盐

(卡尔斯泉盐)

助消化药 稀盐酸、稀醋酸、乳酸、胃蛋白酶、乳酶生、胰酶、干酵母

抗酸药 能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药 ↓胃内PH 的弱碱性无机药物。碳酸氢钠 止吐药 氯苯甲嗪 甲氧氯普胺 舒必利

瘤胃兴奋药

一.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酯E 药

氨甲酰甲胆碱 、毛果芸香碱 直接作用于M受体产生胆碱能N 效应

水杨酸毒扁豆碱 浓NaCl 注射液

泻药

容积性泻药:硫酸镁、硫酸钠(用于大肠便秘)

润滑性泻药:液状石蜡、植物油(用于小肠阻塞)

刺激性泻药:大黄、蓖麻油(使肠蠕动排便)


相关内容

  • 题 目 谈谈你所认识的兽医药理学
  • 题 目 谈谈你所认识的兽医药理学 系 别 动物医学系 专 业 动物药学1班 年 级 2011级 学 号 [**************] 姓 名 甘存思 指 导 教 师 魏述永 成 绩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谈谈你所认识的兽医药理学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 402460 甘存思 摘要 ...

  • 职业兽医师
  •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第4号 2010年5月28日 --------------------------------------------------------------------------------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 (第4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 ...

  • 临床兽医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简介
  • 临床兽医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简介 作者: 来源: 时间:2008-3-3 18:18:10 点击:773 一.学位名称.一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代码: 临床兽医学.0906.090603 二.获得授予权时间:2006.01.25 三.发展历史: 河南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科目前主要包括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 ...

  • 2013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
  • 2013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 1.基础科目 2013动物病理学考试大纲-兽医全科类大纲 2013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考试大纲-兽医全科类大纲 2013年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兽医全科类大纲 2013兽医药理学考试大纲-兽医全科类大纲 2013兽医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考试大纲-兽医全科类大纲 2. ...

  • 畜牧兽医类中利用标本的重要性分析
  • 摘要:概述标本的概念分类.畜牧兽医学科的特点,并以此看出标本对于该学科的重要意义. 对于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兽医病理学,动物标本有着极其重要的素材作用.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标本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

  • 2013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库
  • 2012执业兽医查分入口 2013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库>根据2013年最新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编写,适用于执业兽医考试(兽医全科类)考试.名师专家编写,内部权威资料.软件根据考试大纲收录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临 ...

  • 我国兽药研究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 Proce.eAlinlsofthe2006SvmoosmmofVeterinaryDruiBranch.ChineseAssociationofAnimalandVetetinatwScience 我国兽药研究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扬志强,李建喜,王学智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 ...

  • 黄芪多糖的药理学功效及在兽医临床的应用
  • 广东饲料第19卷第6期2010年6月添加剂 黄芪多糖的药理学功效及在兽医临床的应用 刘保光1,吴华1,徐利纳1,肖尚修2,许瑞1,张贵悦3 (1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郑州450002:2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河南商丘476000) (3河南省辉县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辉县453600) [中 ...

  • 动物医学专业
  • 动物医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农学 门类:动物医学类 专业名称:动物医学专业 本专业学习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由于兽医学的科学研究领域很多,除了防治畜禽疾病是兽医工作中的一项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 同行评议分组目录及说明 (试行)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04-3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 同行评议分组目录及说明(试行) 一.信息与工程科学 1.电子学与信息系统1 包括:信息论,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检测与估计,传感技术及其系统,探测和成象技术等. 2.电子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