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背后的热情与热情背后的冷漠

某论坛上有这样一篇文章:“看苔湾人对日本地震(海啸)救援怎么说”,里面结合汶川地震和苔湾九一二地震,对日本此次救灾全面进行了质疑。文章刻意掩盖自身的不足,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尖锐的抨击了日本的救灾方式,很容易迷惑国人,让我们失去一次很好的自省机会。这样的文章点击率高可以理解,但其中观点却赢得一致赞同,没有人去质疑,这就不得不令人困惑。

正如文中所叙,我们的救灾方式与日本确实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发生如此大的地震,造成如此大的破坏,日本国内为何没有沸腾?为何看不帐棚、简易屋、野战医院,为何没有志愿者?为何没有蜂拥的人群去捐血捐物资? 为何没有十几万救灾部队出动?为何没有失去亲人的痛哭场面?日本的救灾场面怎会如此沉闷? 由此推断: 日本人对外国人冷漠!对本国人冷漠!对自己也冷漠!

首先,我们要知道,日本的房屋都是抗震设计,大量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重量非常轻,墙体由两片轻型合金中间夹着一片稻草枯叶竹片搅拌晒干形成的环保、轻型保温隔热材料,内墙壁也是用的柔韧性较好的装饰材料防止滑倒撞伤。地板全是木制,主梁是用格栅结构的高强度特种钢材,极少使用笨重的混凝土。这样的楼房既坚固,重量又轻,成本也低,就算天崩地裂也只是整体倾斜,一般八九级地震是绝对震不跨的。就算整面墙倒下,一个成年人也可轻松推开,而且这种状况极少会出现,最多也只是结构有点变形。所以,在日本,地震是很少会出现伤亡的,一般都是由公路断裂,桥梁毁坏造成的车祸,也有高速列车因地震脱轨出现的死伤。日本地震极少会有鲜血淋淋的场面,日本国民平时捐的血和储备足够应付大的自然灾害,所以也无需刻意为地震集体捐献。

在地震中如果没有断壁残垣没有粉碎性坍塌,就没有什么救灾任务。如果日本在哪次地震中发现豆腐渣工程导致房屋压死人,那绝对是天大的新闻,可惜这样的新闻日本没有,因此日本的地震很沉闷,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此次9级地震,日本震后立刻发出海啸警报,日本国民从容的从坚固的房子走出来,然后坐上汽车逃往高处,绝大部分人逃了出来。但是,没人预料会出现十米高的大海啸,在800公里/小时的冰冷海水冲击下,巨大的能量足以粉碎一切坚固的建筑,被那样的速度推倒,人基本没有存活可能。那些在船上以及小岛上的居民,也不可能逃过这场劫难。海啸边缘,漂浮在水面的少量幸存者很快就能被赶来的直升机所救。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中国,我们将束手无策,由于大量建筑漂浮物的存在,船只无法开行,也只有直升机能在零度以下海水中同时间赛跑救人。

在日本为何看不帐棚、简易屋、野战医院?这个问题问得太可笑了。在日本,最坚固的建筑就是医院和学校,而且都是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宽敞明亮的学校就是专门的避难所,但像中国这样的地方,地震中最先倒掉的建筑恰恰就是学校和医院。当然也包括耗费巨资,装修豪华的行政大楼,这些公共建筑,很容易因腐败造成豆腐渣。所以在中国,救灾时必须要有野战医院,帐篷和简易屋;汶川地震中就有位落难的乡干部,乡政腐的办公楼倒了,他被埋在里面;当救灾队员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我是张书记,快来救我”!干部的命当然比百姓值钱,这位干部先报官衔,就是想为自己“争取”时间。

为何没有志愿者?日本发生地震,很少有死伤者,国民遵守秩序,志愿者就多余了,大量志愿者跑到灾区反而堵塞交通增加物资供应难度,占用灾民有限的水和粮食。那为何没有十万救灾部队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原始,在交通中断的前提下,一个士兵最多只能背30公斤水、粮食和简易装备,一天时间到达灾区,然后不休息再跑出去运回第二批物资,需要足足三天;其中自己最少也要消耗十公斤水和粮食,因此三天的有效载荷实际是50公斤,一万人的部队,也只能运五十万斤,也就是五百吨。如果用十架直升机不停往返运输,一天就可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十架直升机,可以抵得上三万救灾部队的运力,十万人的队伍,看似强大,但作用不如三十架直升机。习惯人海战术的国家,是很难明白这个道理的。当然,救灾部队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救人,但中国的建筑,都是钢筋水泥预制板加砖块垒起来的,一旦一根横梁倒下压住一面墙整体,重达几吨的重量几十人也抬不动,就算能抬得起也无处使力,不仅于事无补,可能还会给受难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在汶川,我们见得最多的不是救人,而是几十个人围着一栋倒塌的大楼束手无策,只能对埋在里面的人说:兄弟,坚持住,最多再过四十八小时小时,起重机就能开过来了,你就有救了。但到那时,幸存者的血估计早就流干了。少数被压住腿脚的,锯掉手脚才能获救,军人再多 ,志愿者再多也搬不动大石。就算国外赶来的专业救援队,一支队伍能救回一条生命就很不错了,人多有用吗?场面热闹就有保障吗?在日本,楼房不会粉碎性坍塌,墙倒了自己就可推开,需要那么多救援人员吗?一架直升机依靠红外探测装置,很快就可完成一万人一天的搜索任务,少量救援人员配合即可。

至于痛哭的场面,日本人面对的是不可抗拒的天灾,失去的亲人早已被洪水卷进大海或冲到了一个未知的地方,到处乱找也没用,更不可能去海水中寻找,只能等待搜救人员的消息。日本的天灾很少包含“人祸”,所以没有太多对症府情绪上的不满,少了那些不公、责备和怨恨,痛苦会减轻很多。另外,日本人老后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有政府救济,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失去子女就意味着孤苦伶仃下辈子没着落。汶川地震中,学校粉碎性坍塌,劫后余生的灾民,他们的孩子就埋在废墟里面,而那些重达几吨的断壁残垣谁也搬不动,只能嚎啕大哭。中帼严格实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养老防老以及未来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那些中年丧子的夫妻,很多已没有再生育能力,注定孤独终生,症*府对他们也没有福利和救济的义务。看到鲜血淋淋惨死的孩子,那掏心的痛,怎能不让灾民们哭得死去活来。当你翻开一面墙,里面就是一大片被压扁的少年儿童的遗体,谁能不流泪?

日本媒体不煽情,为何?煽情的目的,就是为了激起他人的同情。日本只要受灾,就会有大部分国民自觉利用网上银行打款给专业的慈善机构,不需要志愿者打着红旗挎着募捐箱走街窜巷去号召请求,搞得像一场运动。日本国民在长期的自然灾害中,形成了那种默契。而且,日本地震也没什么好的煽情题材,海啸之前地震的死亡人数总计只有八人,绝大部分直接死于海啸,救人的场面很少,煽情题材难找,也没必要。但在中帼,煽情是必需的。如果群众没被感动,是绝不会伸出援手的。中帼也没什么慈善家或慈善机构。只有一个棺方机构“XX红会”,一千元一顶的救灾帐篷,他们按一万元一顶来算,一顿饭吃掉几万。媒体质疑它还狡辩,说“运作成本高”,咱就扣除他的空运中转费用,一顶帐篷少说也能获利八千五,这不是发国难财吗?这能叫慈善机构?贪棺污吏们也是按照这个算法,把帼家专项救灾款任意克扣挪用中饱私囊,一百元留九十元自用,剩十元留给灾民。捐款后的民众也不会关心那些钱有没有到灾民手上,这就像“人民公射管吃不管饱,梁山好汉管杀不管埋”一样。捐出去就尽到义务了,其他的不管。

而且很多国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才肯多捐一点点。有位干部捐一百元的时候,他还要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磨蹭半天,生怕没有被摄像头记录到自己“慈善”的一瞬间。各大企业都是在专业团队的策划下进行的捐款,扩大企业知名度。

至于日本排队买水就无须诟病了,在中国没人自觉排队,大家一窝蜂跑到超市,最先到的一人通常会买下几十瓶,让绝大部分跑在后面的没水喝。文中还对比了救援物资的多寡,汶川的救援物资堆积得像座小山,志愿者将物资发放在每一位灾民手中。日本为何就没有?这就问得幼稚了。有地方放干嘛还堆在外面?日本的救灾物资基本是早有储备,直接从储存室取出,不够直接用直升机运到学校操场的停机坪。由于断电的原因,灾民吃的食物是冷的,有位老人希望吃上一碗热的饭菜,这也是唯一的美中不足的地方。而汶川地震,很多灾民在饥渴了过了一天一夜, 并且露宿荒野,直到救援物资运到。灾民没地方可以疏散,学校等能避风雨的公共场所也垮了,接着,还要过上三个月蚊虫叮咬,湿热难当的帐篷生活,我们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志愿者把运到的物质挨个分到灾民手中,有必要吗? 怕被人冒领哄抢?

最后一点,日本那么多灾民到哪儿去了,日本人有充足的储蓄,不需要呆在那个宽敞明亮的避难场所,他们可以去日本其它地方住酒店,过舒适的生活,逃生的人,大部分直接开着汽车去了另一个城市,不需要窝在一起。中日救灾方式不同的根源就在于:日本重在防灾,救灾任务小;中国却完全不设防,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再轰轰烈烈的去救。

如果我们的救灾永远只能停留在表演和煽情上,不去对灾难本身进行质疑和反思,把惨绝人寰的悲剧通过媒体煽情、变成领锈伟大、亲民爱民、各部门身先士卒的人间大爱作秀场。通过夸张手法,渲染某个因不专业而在救援中牺牲的公务猿的道德水准,凸显他们的“献身”精神,把灾难中的腐X败,渎职,救援不力等诸多元素一一置换,把缺乏厷民精神的围观群众培养成只会流泪却不会反思的机器。让他们的思维永远停留在原始的人海战术,永远以为自己做得最好,甚至以为日本也要向中国学习,热热闹闹才算救灾,那就太可悲了。这样一来,反思消失了,质问消失了,追责消失了,而悲剧,还会一个接一个的继续上演、、、

说完这些,大家还可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救灾调集十万精锐部队会不会影响国防,是不是人越多作用就越大?军人练的是杀敌本领,并不是专业救援人员,也没有救人经验,派他们救援合适吗?万一外敌入侵怎办?第二,有钱调动一个十万人的部队去救灾,为何没钱动用二、三十架直升机去运送伤员和救灾物资?第三,在成本差不多的前提下,为何不在地震活跃的地区建可以防震的能避难的学校和医疗场所?

智欣园 作于  2011 03 26

某论坛上有这样一篇文章:“看苔湾人对日本地震(海啸)救援怎么说”,里面结合汶川地震和苔湾九一二地震,对日本此次救灾全面进行了质疑。文章刻意掩盖自身的不足,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尖锐的抨击了日本的救灾方式,很容易迷惑国人,让我们失去一次很好的自省机会。这样的文章点击率高可以理解,但其中观点却赢得一致赞同,没有人去质疑,这就不得不令人困惑。

正如文中所叙,我们的救灾方式与日本确实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发生如此大的地震,造成如此大的破坏,日本国内为何没有沸腾?为何看不帐棚、简易屋、野战医院,为何没有志愿者?为何没有蜂拥的人群去捐血捐物资? 为何没有十几万救灾部队出动?为何没有失去亲人的痛哭场面?日本的救灾场面怎会如此沉闷? 由此推断: 日本人对外国人冷漠!对本国人冷漠!对自己也冷漠!

首先,我们要知道,日本的房屋都是抗震设计,大量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重量非常轻,墙体由两片轻型合金中间夹着一片稻草枯叶竹片搅拌晒干形成的环保、轻型保温隔热材料,内墙壁也是用的柔韧性较好的装饰材料防止滑倒撞伤。地板全是木制,主梁是用格栅结构的高强度特种钢材,极少使用笨重的混凝土。这样的楼房既坚固,重量又轻,成本也低,就算天崩地裂也只是整体倾斜,一般八九级地震是绝对震不跨的。就算整面墙倒下,一个成年人也可轻松推开,而且这种状况极少会出现,最多也只是结构有点变形。所以,在日本,地震是很少会出现伤亡的,一般都是由公路断裂,桥梁毁坏造成的车祸,也有高速列车因地震脱轨出现的死伤。日本地震极少会有鲜血淋淋的场面,日本国民平时捐的血和储备足够应付大的自然灾害,所以也无需刻意为地震集体捐献。

在地震中如果没有断壁残垣没有粉碎性坍塌,就没有什么救灾任务。如果日本在哪次地震中发现豆腐渣工程导致房屋压死人,那绝对是天大的新闻,可惜这样的新闻日本没有,因此日本的地震很沉闷,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此次9级地震,日本震后立刻发出海啸警报,日本国民从容的从坚固的房子走出来,然后坐上汽车逃往高处,绝大部分人逃了出来。但是,没人预料会出现十米高的大海啸,在800公里/小时的冰冷海水冲击下,巨大的能量足以粉碎一切坚固的建筑,被那样的速度推倒,人基本没有存活可能。那些在船上以及小岛上的居民,也不可能逃过这场劫难。海啸边缘,漂浮在水面的少量幸存者很快就能被赶来的直升机所救。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中国,我们将束手无策,由于大量建筑漂浮物的存在,船只无法开行,也只有直升机能在零度以下海水中同时间赛跑救人。

在日本为何看不帐棚、简易屋、野战医院?这个问题问得太可笑了。在日本,最坚固的建筑就是医院和学校,而且都是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宽敞明亮的学校就是专门的避难所,但像中国这样的地方,地震中最先倒掉的建筑恰恰就是学校和医院。当然也包括耗费巨资,装修豪华的行政大楼,这些公共建筑,很容易因腐败造成豆腐渣。所以在中国,救灾时必须要有野战医院,帐篷和简易屋;汶川地震中就有位落难的乡干部,乡政腐的办公楼倒了,他被埋在里面;当救灾队员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我是张书记,快来救我”!干部的命当然比百姓值钱,这位干部先报官衔,就是想为自己“争取”时间。

为何没有志愿者?日本发生地震,很少有死伤者,国民遵守秩序,志愿者就多余了,大量志愿者跑到灾区反而堵塞交通增加物资供应难度,占用灾民有限的水和粮食。那为何没有十万救灾部队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原始,在交通中断的前提下,一个士兵最多只能背30公斤水、粮食和简易装备,一天时间到达灾区,然后不休息再跑出去运回第二批物资,需要足足三天;其中自己最少也要消耗十公斤水和粮食,因此三天的有效载荷实际是50公斤,一万人的部队,也只能运五十万斤,也就是五百吨。如果用十架直升机不停往返运输,一天就可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十架直升机,可以抵得上三万救灾部队的运力,十万人的队伍,看似强大,但作用不如三十架直升机。习惯人海战术的国家,是很难明白这个道理的。当然,救灾部队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救人,但中国的建筑,都是钢筋水泥预制板加砖块垒起来的,一旦一根横梁倒下压住一面墙整体,重达几吨的重量几十人也抬不动,就算能抬得起也无处使力,不仅于事无补,可能还会给受难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在汶川,我们见得最多的不是救人,而是几十个人围着一栋倒塌的大楼束手无策,只能对埋在里面的人说:兄弟,坚持住,最多再过四十八小时小时,起重机就能开过来了,你就有救了。但到那时,幸存者的血估计早就流干了。少数被压住腿脚的,锯掉手脚才能获救,军人再多 ,志愿者再多也搬不动大石。就算国外赶来的专业救援队,一支队伍能救回一条生命就很不错了,人多有用吗?场面热闹就有保障吗?在日本,楼房不会粉碎性坍塌,墙倒了自己就可推开,需要那么多救援人员吗?一架直升机依靠红外探测装置,很快就可完成一万人一天的搜索任务,少量救援人员配合即可。

至于痛哭的场面,日本人面对的是不可抗拒的天灾,失去的亲人早已被洪水卷进大海或冲到了一个未知的地方,到处乱找也没用,更不可能去海水中寻找,只能等待搜救人员的消息。日本的天灾很少包含“人祸”,所以没有太多对症府情绪上的不满,少了那些不公、责备和怨恨,痛苦会减轻很多。另外,日本人老后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有政府救济,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失去子女就意味着孤苦伶仃下辈子没着落。汶川地震中,学校粉碎性坍塌,劫后余生的灾民,他们的孩子就埋在废墟里面,而那些重达几吨的断壁残垣谁也搬不动,只能嚎啕大哭。中帼严格实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养老防老以及未来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那些中年丧子的夫妻,很多已没有再生育能力,注定孤独终生,症*府对他们也没有福利和救济的义务。看到鲜血淋淋惨死的孩子,那掏心的痛,怎能不让灾民们哭得死去活来。当你翻开一面墙,里面就是一大片被压扁的少年儿童的遗体,谁能不流泪?

日本媒体不煽情,为何?煽情的目的,就是为了激起他人的同情。日本只要受灾,就会有大部分国民自觉利用网上银行打款给专业的慈善机构,不需要志愿者打着红旗挎着募捐箱走街窜巷去号召请求,搞得像一场运动。日本国民在长期的自然灾害中,形成了那种默契。而且,日本地震也没什么好的煽情题材,海啸之前地震的死亡人数总计只有八人,绝大部分直接死于海啸,救人的场面很少,煽情题材难找,也没必要。但在中帼,煽情是必需的。如果群众没被感动,是绝不会伸出援手的。中帼也没什么慈善家或慈善机构。只有一个棺方机构“XX红会”,一千元一顶的救灾帐篷,他们按一万元一顶来算,一顿饭吃掉几万。媒体质疑它还狡辩,说“运作成本高”,咱就扣除他的空运中转费用,一顶帐篷少说也能获利八千五,这不是发国难财吗?这能叫慈善机构?贪棺污吏们也是按照这个算法,把帼家专项救灾款任意克扣挪用中饱私囊,一百元留九十元自用,剩十元留给灾民。捐款后的民众也不会关心那些钱有没有到灾民手上,这就像“人民公射管吃不管饱,梁山好汉管杀不管埋”一样。捐出去就尽到义务了,其他的不管。

而且很多国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才肯多捐一点点。有位干部捐一百元的时候,他还要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磨蹭半天,生怕没有被摄像头记录到自己“慈善”的一瞬间。各大企业都是在专业团队的策划下进行的捐款,扩大企业知名度。

至于日本排队买水就无须诟病了,在中国没人自觉排队,大家一窝蜂跑到超市,最先到的一人通常会买下几十瓶,让绝大部分跑在后面的没水喝。文中还对比了救援物资的多寡,汶川的救援物资堆积得像座小山,志愿者将物资发放在每一位灾民手中。日本为何就没有?这就问得幼稚了。有地方放干嘛还堆在外面?日本的救灾物资基本是早有储备,直接从储存室取出,不够直接用直升机运到学校操场的停机坪。由于断电的原因,灾民吃的食物是冷的,有位老人希望吃上一碗热的饭菜,这也是唯一的美中不足的地方。而汶川地震,很多灾民在饥渴了过了一天一夜, 并且露宿荒野,直到救援物资运到。灾民没地方可以疏散,学校等能避风雨的公共场所也垮了,接着,还要过上三个月蚊虫叮咬,湿热难当的帐篷生活,我们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志愿者把运到的物质挨个分到灾民手中,有必要吗? 怕被人冒领哄抢?

最后一点,日本那么多灾民到哪儿去了,日本人有充足的储蓄,不需要呆在那个宽敞明亮的避难场所,他们可以去日本其它地方住酒店,过舒适的生活,逃生的人,大部分直接开着汽车去了另一个城市,不需要窝在一起。中日救灾方式不同的根源就在于:日本重在防灾,救灾任务小;中国却完全不设防,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再轰轰烈烈的去救。

如果我们的救灾永远只能停留在表演和煽情上,不去对灾难本身进行质疑和反思,把惨绝人寰的悲剧通过媒体煽情、变成领锈伟大、亲民爱民、各部门身先士卒的人间大爱作秀场。通过夸张手法,渲染某个因不专业而在救援中牺牲的公务猿的道德水准,凸显他们的“献身”精神,把灾难中的腐X败,渎职,救援不力等诸多元素一一置换,把缺乏厷民精神的围观群众培养成只会流泪却不会反思的机器。让他们的思维永远停留在原始的人海战术,永远以为自己做得最好,甚至以为日本也要向中国学习,热热闹闹才算救灾,那就太可悲了。这样一来,反思消失了,质问消失了,追责消失了,而悲剧,还会一个接一个的继续上演、、、

说完这些,大家还可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救灾调集十万精锐部队会不会影响国防,是不是人越多作用就越大?军人练的是杀敌本领,并不是专业救援人员,也没有救人经验,派他们救援合适吗?万一外敌入侵怎办?第二,有钱调动一个十万人的部队去救灾,为何没钱动用二、三十架直升机去运送伤员和救灾物资?第三,在成本差不多的前提下,为何不在地震活跃的地区建可以防震的能避难的学校和医疗场所?

智欣园 作于  2011 03 26


相关内容

  • 人性的冷漠
  • 江苏南通一老人凌晨起来抢购超市便宜菜,不慎摔倒,沿着铁栏杆缓缓倒下,窒息死于此.旁人围观无数,竟无一人伸出援手 当百姓之间的冷漠已经成为常态时,那悲凉比死亡更刺痛 首先回到最开始的彭宇案,年轻人只为帮助老人,老人反咬年轻人一口,双方没有任何有力证据的情况下,中国法律很自信的判救人者赔款给老人10万元 ...

  • 教师随感-天使的救赎
  • 有人说,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人是天使,在芸芸众生中,教师正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中学毕业年级的老师承载着将学生送入高一级学府深造的重任,是将学生送往成功和幸福彼岸的"摆渡人",他们无疑是天使中的一员,然而现在,这群天使急需赎救-- 一.收不到祝福的教 ...

  • "最美赤脚女导游"背后的冷漠游客
  • 2012-05-10 09:31:54 来源:人民网 日前,网友"听雨观涛"在网上发布消息称,自己前两天去湖北麻城龟峰山看杜鹃,看见一位小导游把鞋子让给女游客,自己赤脚爬山爬了4个多小时.(5月9日<深圳晚报>) 游客因为穿着高跟鞋无法爬山欣赏风景,于是小导游把自己的 ...

  • 关于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 关于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小悦悦"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广大大学生更是其中一个十分主要的群体.现在则针对于大学生在面对"小悦悦"这样一个关于道德行为的事件时的各种反应表现从而作出的一系列思考. 关键词:网络 小悦悦 大学 ...

  • 中国人见面为何不打招呼?-
  • 中国在国外最尴尬的一件事 身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海外华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西方人见面,不管认不认识,一般都会互相问候一下!他们即使是和外国人狭路相逢,也会照办.唯独当中国遇上了中国人常常视而不见,很少有人打招呼!中国人不是很爱国吗?怎么会连自己的同胞都不搭理呢? 注意留意这一现象,就发现问题不小了--中国 ...

  • 2017外国人物传记阅读
  • 专题集训2 外国人物传记 (时间:45分钟 分数:50分) , 完成1-4题.(25分)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1893年, 喀山大学竖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数学家雕塑的塑像.这位数学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 罗巴切夫斯基出身贫寒, 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个知识渊博又循循善诱 ...

  • 你辛苦了作文
  • 你辛苦了作文一:你辛苦了 在我那一幅幅记忆的画面中,唯有那清洁工的点点滴滴仍定格在我的脑袋中,久久挥之不去.     不管是在春寒料峭的三月,还是在赤日炎炎的六月,不管是在遍地落叶的九月,还是在寒风凛冽的十一月,有一个身影始终徘徊在我们身边,也许你们都不曾注意到,他,就是我们的老清洁工,我们的老清洁 ...

  • 逆风飞翔作文
  • 逆风飞翔作文 逆风飞翔作文(一) 每个人都拥有童年,快乐.温馨.五彩斑斓的童年.童年,是孩子们向大人撒娇,大人们宠爱孩子的年华.但,看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我才知道,原来,童年不仅仅只有这样的.阿廖沙的童年,是一个苦难的童年. 这本书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阿廖沙于 ...

  • 雨后的晴天
  • 雨后的晴天 下雨了,我听见雨滴落在玻璃窗的声音,那么清晰.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太多带不走的.丢不掉的东西,有太多放不下的牵挂和舍不去的憧憬,太多无法灭掉的冲动和热情,太多无法割舍的情感.这些,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无法浇熄心中那份飞蛾扑火的涌动,和对爱情的执着与热情.即使我们知道,爱情不会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