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瓷,开在帝国与盛世上的繁花

  隋瓷承前启后   尽管隋朝只是父子两朝,短短40年。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   尽管可以认为中国陶瓷史上,隋代陶瓷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却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当时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亦无文献述及。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目前已发现的隋代主要瓷窑有:河南的安阳窑,位于现安阳市北郊洹河安阳桥南岸,是目前发现的隋代青瓷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河北磁县窑位于河北峰矿区西部的贾壁村内;另有位于湖南的湘阴窑;安徽淮南窑;四川邛崃窑及江西丰南窑等。   隋瓷的主要器形有壶、罐、瓶、碗和高足盘等。壶的基本特征是盘口、有颈、系耳都贴附在肩上,盘口较前代高,椭圆腹,系耳多作条状。高足盘在南北墓中均有出土,可见烧造量大,是隋瓷中较为典型的器物。   隋瓷胎釉在各地窑口之间略有差异,在总体上看,其共同点是胎体较为厚重,胎色因烧制地点和原料而各有变化,以灰白居多;釉仍属石灰釉,呈玻璃质,透明度强,多呈现青色,青中泛黄或黄褐色;器体施釉般不到底,多是用支具托垫叠烧;瓶罐类器物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叶纹组成的带状图案。隋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等,其中印花应用最为普及广泛。   唐瓷 新时代来临   唐代是世界史里被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   虽然唐代定都长安,但对陪都洛阳地区也极为重视,特别在武则天时,定洛阳为神都,在此地施政达二十年之久。洛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东汉、魏、晋、北朝五百年来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上,它是首都长安连结关东以及东南地区的枢纽。唐代手工业产业空前繁荣,还在于官方的介入,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操控,为统治者服务。   于是青瓷、白瓷、唐三彩三分大唐的天下。   唐三彩,一枝独放异彩的花   它虽是陶器,却与一般低温釉不同,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各种色调,斑斓绚丽,颇能显示盛唐风采。   长安与洛阳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这与当时这两个地方所处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当时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属于冥器。唐王朝在西安、洛阳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到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世纪初,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色瓷器的烧造。至晚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   这一时期的人俑塑造,因为风格比较明显,非常值得一说。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相的作风,女俑丰满富态,男俑英武得体,形象生动,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景。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海路贸易也日见频繁。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证了当时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原一带生活。   “南青北白”从此定局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发达的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商品来源的保障,而兴盛的商业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型、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它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   此外,�S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河南、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但从商周青铜器发展出来的青瓷审美仍然保持不可撼动的地位。   由于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产品胎质细腻,釉层匀净,造型规整,品种丰富。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釉色装饰为主流,以素面为主,形成独特风格。刻划花装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等花卉,绝无繁琐多余之笔。   而越窑青瓷的大发展,引起许多文人骚客的瞩目,纷纷吟诗作赋对其倍加称颂赞美。其中陆羽的评价比较全面而得体,他形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认为是当代最完美的瓷器。   技术大跃进时代   技术在这一时期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形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残长就达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   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唐代越窑青瓷中已有褐色釉下彩绘装饰,但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湖南长沙窑釉下褐绿彩绘的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唐代“花瓷”的出现是陶瓷工艺的又一新创举。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罐、拍鼓等,窑址在河南境内的鲁山窑、郏县的黄道窑等。   (编辑/雷焕昂)

  隋瓷承前启后   尽管隋朝只是父子两朝,短短40年。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   尽管可以认为中国陶瓷史上,隋代陶瓷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却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当时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亦无文献述及。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目前已发现的隋代主要瓷窑有:河南的安阳窑,位于现安阳市北郊洹河安阳桥南岸,是目前发现的隋代青瓷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河北磁县窑位于河北峰矿区西部的贾壁村内;另有位于湖南的湘阴窑;安徽淮南窑;四川邛崃窑及江西丰南窑等。   隋瓷的主要器形有壶、罐、瓶、碗和高足盘等。壶的基本特征是盘口、有颈、系耳都贴附在肩上,盘口较前代高,椭圆腹,系耳多作条状。高足盘在南北墓中均有出土,可见烧造量大,是隋瓷中较为典型的器物。   隋瓷胎釉在各地窑口之间略有差异,在总体上看,其共同点是胎体较为厚重,胎色因烧制地点和原料而各有变化,以灰白居多;釉仍属石灰釉,呈玻璃质,透明度强,多呈现青色,青中泛黄或黄褐色;器体施釉般不到底,多是用支具托垫叠烧;瓶罐类器物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叶纹组成的带状图案。隋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等,其中印花应用最为普及广泛。   唐瓷 新时代来临   唐代是世界史里被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   虽然唐代定都长安,但对陪都洛阳地区也极为重视,特别在武则天时,定洛阳为神都,在此地施政达二十年之久。洛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东汉、魏、晋、北朝五百年来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上,它是首都长安连结关东以及东南地区的枢纽。唐代手工业产业空前繁荣,还在于官方的介入,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操控,为统治者服务。   于是青瓷、白瓷、唐三彩三分大唐的天下。   唐三彩,一枝独放异彩的花   它虽是陶器,却与一般低温釉不同,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各种色调,斑斓绚丽,颇能显示盛唐风采。   长安与洛阳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这与当时这两个地方所处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当时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属于冥器。唐王朝在西安、洛阳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到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世纪初,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色瓷器的烧造。至晚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   这一时期的人俑塑造,因为风格比较明显,非常值得一说。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相的作风,女俑丰满富态,男俑英武得体,形象生动,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景。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海路贸易也日见频繁。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证了当时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原一带生活。   “南青北白”从此定局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发达的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商品来源的保障,而兴盛的商业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型、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它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   此外,�S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河南、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但从商周青铜器发展出来的青瓷审美仍然保持不可撼动的地位。   由于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产品胎质细腻,釉层匀净,造型规整,品种丰富。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釉色装饰为主流,以素面为主,形成独特风格。刻划花装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等花卉,绝无繁琐多余之笔。   而越窑青瓷的大发展,引起许多文人骚客的瞩目,纷纷吟诗作赋对其倍加称颂赞美。其中陆羽的评价比较全面而得体,他形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认为是当代最完美的瓷器。   技术大跃进时代   技术在这一时期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形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残长就达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   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唐代越窑青瓷中已有褐色釉下彩绘装饰,但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湖南长沙窑釉下褐绿彩绘的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唐代“花瓷”的出现是陶瓷工艺的又一新创举。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罐、拍鼓等,窑址在河南境内的鲁山窑、郏县的黄道窑等。   (编辑/雷焕昂)


相关内容

  • 中国历史十五讲
  • 中华文明制度文明发端于 黄帝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是 河姆渡文化 D 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是 农耕经济的发展 D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是 河姆渡稻谷和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出土 D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朝代兴亡史,其中有个简洁明白的真理是 民心向背是第一位 C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 夏朝 ...

  • 七年级历史4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案人教版
  • 4.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学习目标 1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促使"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2.唐玄宗统治前期,形成"开元盛世"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度. 4.唐 ...

  • Eumskg重庆师范大学
  •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重庆师范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 程 名 称:_中国政治制度史 适 用 专 业:_历史教育.考古与博物馆学 课 程 类 别: 理 论 ...

  • 高中历史第二册整理
  • 第二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道: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 ...

  • 13年新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 八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一.亚非大河文明 1.古代埃及统一的时间.统一者 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2.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3.古代埃及人发明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4.古代 ...

  •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 [日期:2010-10-12] 来源:柳林风声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Ⅰ.考试性质 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 ...

  • "安史之乱"中的京都诗歌创作
  • ‚安史之乱‛中的京都诗歌创作 吕蔚 内容提要:长安与洛阳是唐王朝政治文化中心,在唐诗发展史上处于中心地位.‚安史之乱‛中,两京仍是诗人停留和关注的中心地带之一,他们的创作成为这一区域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两京的诗歌创作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一是沦陷时期的诗歌创作:一是收复时期的诗歌创作.这两个 ...

  • _安史之乱_中的京都诗歌创作_吕蔚
  • 2009年9月第25卷第5期 唐都学刊TangduJournal Sep.2009 Vol.25 No.5 "安史之乱"中的京都诗歌创作 吕 蔚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长安与洛阳是唐王朝政治文化中心,在唐诗发展史上处于中心地位." ...

  • 九年级历史资料(转)
  •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讲 中国古代史 一. 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王朝的更替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 1. 祖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元谋人,约( )万年前,生活在( )省元谋县. 2. 约( )万年之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 )龙骨山的山洞里. 3. 河姆渡原始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