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中考-空气成分的探究

1.(2008杭州31)小明在研究人体呼吸过程中吸入、呼出的气体成分变化,他从网上查到

以下数据:

器和药品有:水槽、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请帮助小明设计两个

简单且现象明显的实验来区别那瓶装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简要写出实验的步骤和观察到

的现象。

实验一步骤: ▲ ,根据 ▲ 现象加以区别

实验二步骤: ▲ ,根据 ▲

现象加以区别

1.(2008杭州31)实验一:往两个饮料瓶中倒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旋紧振荡饮料瓶被

压扁程度的石蕊试液颜色变化的 (每空2分)

1.(2005厦门22)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为减少二氧化碳而制定的国际公约。某研

究小组为监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实验:用50mL 注射器吸取红色含酚酞

的稀氨水(氨水是一种碱,具有碱的性质)10mL ,并密封,然后在下列地点分别抽取空气到

50 ml 刻度处,堵住注射器吸入口,振荡后,将注射器吸入口向下,小心地将余气排出。重

2(2)这个实验中使红色褪去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提出一个能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防止温室效应的可行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1.(2005厦门22)(1)0.045%(1分) 0.060%(1分)

(2)二氧化碳与碱反应后溶液的碱性减弱,至接近中性时。使酚酞褪色 (1分)

(3)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只要有利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有一定的可行性的措施

均可给分。可能的答案:

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类:使用H 2等新能源;控制汽车增多等。

②增加二氧化碳消耗类:植树造林;设法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等。

2.(2005厦门23) (12分) 右图是市场上销售的充气包装的食品,它使用的是什

么气体呢? 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

(1)经访问有关人员,了解到这样包装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食品挤压变形或食品

腐烂,且从经济性、环保等因素考虑,工厂使用的包装气体是空气或空气

的成分之一。请你以此调查结果为依据,对包装气体的成分提出一种猜想,并

________________。

2.(2005厦门23) (1)本题有多种答案,只要符号如下要求均参照给分,每空1分。

①气体“猜想”只要是空气或空气中的成分之一,写名称或正确的符号均给分。

②回答“依据”时,只要是“猜想”来源于题给的调查结果的正确说法均可得分(若含氧气的

物质说成能防止食品

1.(2005安徽16)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见下图)产生了兴趣。他拟定“探

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

氧气约占四分之一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

(1)测量鳔内气体的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 :用医

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

B :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如

图)。

你认为其中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一种方法是 ,理由

是 。与理由有关的化

学方程式

(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现有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1.(2005安徽16)

2.(2008陕西18)用下图A 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

红磷继续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

(2)小倩设计了如下图B 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 不污染空气或操作简便或实验误

差较小 (只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 1 处(填“1”、“2”、

“3”、“4”),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 白磷量不足或未冷却到室温就观察 .

(只写一条

3.(2013十堰48)某实验小组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只有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 ,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 mL,

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

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

是 ,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新 课标 第一 网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注射器中的

水自动喷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4 mL时停止下流。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是 ;

【得出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2004重庆3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定量测定装置,其中B 是圆筒状玻璃

容器(带密封盖子) ,上面标有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其他夹持装置

已略去。小玲同学用这套装置按下列操作过程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容器A 、B 中加入水,使B 中的液面在15cm 处。

③将过量的铁粉平铺在电热板上,盖好容器。

④通电加热铁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A 的高度使容器A 、B 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操作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最佳方法是。

A .双手握住B 容器,观察A 中液面是否上升

B .双手握住B 容器,观察A 中是否有气泡产生

C .调整A 的高度,观察A 、B 中的液体是否出现液面差,且保持不变

(2)该反应中,铁粉发生了 反应。

(3)在该同学的实验中,下列物质能代替铁粉的有。

A .红磷 B .木炭, C .铜粉 D .硫粉

(4)操作④结束时,装置B 中的液面最接近的刻度是 。

4.(2004重庆32) (1)C(2)氧化 (3)A、C(4)12cm

2.(2013北京33)四硫化钠(Na 2S 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

2Na 2S 4 + O2+ 2H 2O==8S↓+ 4NaOH

【实验资料】

①Na 2S 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 ②硫代硫酸钠(Na 2S 2O 3)可溶于水,常温下与NaOH 溶液不反应。

【实验过程】

①取0.5g 碳酸钠、0.2g 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热(如图1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得Na 2S 4,反应为:4Na 2CO 3+12S+X2Na 2S 4+2Na2S 2O 3+4 CO2, X 的化学式为,蘸有浓NaOH 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 ②冷却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时间,再

向该试管中加入10mL 水,迅速塞紧橡胶塞,

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

录数据h 1(如图2所示)

③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示),拔下

橡胶塞,观察到 ,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 记录数据h 2, 理论上h 1:h 2= 。

④ 按照①~③再重复实验2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反思与评价】若实验过程②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会影响测定结果。

请说明有何影响,并阐述理由: 。

2.(2013北京33)(1)O2 , 吸收CO 2和Na 2S 4受热产生的有毒气体H 2S

(2)试管内液面上升, 有色固体产生

(3)4:5

(4)20.9 ,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需要一定时间吸收,若不吸收二氧化碳溶于水,则测 定结果偏大。

1.(2009•鞍山二模)同学们对竹子中气体成分展

开了探究。

探究活动一: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

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A 、B 两瓶(瓶子容

积均为200mL )气体。

探究活动二:小明同学按甲图装置探究A 瓶中氧气

的体积分数。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实验结束时,冷却到室温,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A 瓶的水为20mL .这说明竹子里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比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 (填“大”、“小”)

探究活动三:小兰同学探究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 ; ②操作:向B 瓶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③实验现象: ; ④结论:竹子里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并且其含量较空中高.判断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空气中高的依据是: ; 探究活动四:小立同学探究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他用探究活动三中的B 瓶组装出乙装置。

①液体C 可能是浓度较大的 (写溶质的

化学式)溶液;

②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 瓶的水为

6mL ,竹子里的气体二氧化碳的提积分数约

为 ;

③老师指出小立测定的结果明显小于真实的二氧化碳

的体积分数,并指出“偏小”与前面三个探究活动有关,请你帮小立分析“偏小”的原因(答2点)。 ; 。

18. (2010鞍山18)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中,小强采用了右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

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 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

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

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

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

(2)写出该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l%(填“>”、“=”、“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③加入铜丝量太少;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4)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 。

解析:(1)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目的是使空气中的成分充分反应;(2)该反应的反应物为Cu 和O 2,生成物为CuO ,反应条件为“加热”或“△”;(3)根据表中数据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3mL ,其体积分数=3mL ×100%=12%<21%,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氧气没有充25mL

分反应掉,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读数,加入的铜丝量不足;(4)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可利用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的变化,从而得出该成分的含量。

答案:(1)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2)2Cu+O

(4)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 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1.(2008杭州31)小明在研究人体呼吸过程中吸入、呼出的气体成分变化,他从网上查到

以下数据:

器和药品有:水槽、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请帮助小明设计两个

简单且现象明显的实验来区别那瓶装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简要写出实验的步骤和观察到

的现象。

实验一步骤: ▲ ,根据 ▲ 现象加以区别

实验二步骤: ▲ ,根据 ▲

现象加以区别

1.(2008杭州31)实验一:往两个饮料瓶中倒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旋紧振荡饮料瓶被

压扁程度的石蕊试液颜色变化的 (每空2分)

1.(2005厦门22)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为减少二氧化碳而制定的国际公约。某研

究小组为监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实验:用50mL 注射器吸取红色含酚酞

的稀氨水(氨水是一种碱,具有碱的性质)10mL ,并密封,然后在下列地点分别抽取空气到

50 ml 刻度处,堵住注射器吸入口,振荡后,将注射器吸入口向下,小心地将余气排出。重

2(2)这个实验中使红色褪去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提出一个能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防止温室效应的可行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1.(2005厦门22)(1)0.045%(1分) 0.060%(1分)

(2)二氧化碳与碱反应后溶液的碱性减弱,至接近中性时。使酚酞褪色 (1分)

(3)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只要有利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有一定的可行性的措施

均可给分。可能的答案:

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类:使用H 2等新能源;控制汽车增多等。

②增加二氧化碳消耗类:植树造林;设法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等。

2.(2005厦门23) (12分) 右图是市场上销售的充气包装的食品,它使用的是什

么气体呢? 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

(1)经访问有关人员,了解到这样包装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食品挤压变形或食品

腐烂,且从经济性、环保等因素考虑,工厂使用的包装气体是空气或空气

的成分之一。请你以此调查结果为依据,对包装气体的成分提出一种猜想,并

________________。

2.(2005厦门23) (1)本题有多种答案,只要符号如下要求均参照给分,每空1分。

①气体“猜想”只要是空气或空气中的成分之一,写名称或正确的符号均给分。

②回答“依据”时,只要是“猜想”来源于题给的调查结果的正确说法均可得分(若含氧气的

物质说成能防止食品

1.(2005安徽16)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见下图)产生了兴趣。他拟定“探

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

氧气约占四分之一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

(1)测量鳔内气体的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 :用医

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

B :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如

图)。

你认为其中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一种方法是 ,理由

是 。与理由有关的化

学方程式

(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现有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1.(2005安徽16)

2.(2008陕西18)用下图A 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

红磷继续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

(2)小倩设计了如下图B 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 不污染空气或操作简便或实验误

差较小 (只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 1 处(填“1”、“2”、

“3”、“4”),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 白磷量不足或未冷却到室温就观察 .

(只写一条

3.(2013十堰48)某实验小组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只有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 ,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 mL,

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

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

是 ,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新 课标 第一 网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注射器中的

水自动喷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4 mL时停止下流。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是 ;

【得出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2004重庆3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定量测定装置,其中B 是圆筒状玻璃

容器(带密封盖子) ,上面标有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其他夹持装置

已略去。小玲同学用这套装置按下列操作过程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容器A 、B 中加入水,使B 中的液面在15cm 处。

③将过量的铁粉平铺在电热板上,盖好容器。

④通电加热铁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A 的高度使容器A 、B 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操作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最佳方法是。

A .双手握住B 容器,观察A 中液面是否上升

B .双手握住B 容器,观察A 中是否有气泡产生

C .调整A 的高度,观察A 、B 中的液体是否出现液面差,且保持不变

(2)该反应中,铁粉发生了 反应。

(3)在该同学的实验中,下列物质能代替铁粉的有。

A .红磷 B .木炭, C .铜粉 D .硫粉

(4)操作④结束时,装置B 中的液面最接近的刻度是 。

4.(2004重庆32) (1)C(2)氧化 (3)A、C(4)12cm

2.(2013北京33)四硫化钠(Na 2S 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

2Na 2S 4 + O2+ 2H 2O==8S↓+ 4NaOH

【实验资料】

①Na 2S 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 ②硫代硫酸钠(Na 2S 2O 3)可溶于水,常温下与NaOH 溶液不反应。

【实验过程】

①取0.5g 碳酸钠、0.2g 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热(如图1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得Na 2S 4,反应为:4Na 2CO 3+12S+X2Na 2S 4+2Na2S 2O 3+4 CO2, X 的化学式为,蘸有浓NaOH 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 ②冷却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时间,再

向该试管中加入10mL 水,迅速塞紧橡胶塞,

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

录数据h 1(如图2所示)

③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示),拔下

橡胶塞,观察到 ,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 记录数据h 2, 理论上h 1:h 2= 。

④ 按照①~③再重复实验2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反思与评价】若实验过程②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会影响测定结果。

请说明有何影响,并阐述理由: 。

2.(2013北京33)(1)O2 , 吸收CO 2和Na 2S 4受热产生的有毒气体H 2S

(2)试管内液面上升, 有色固体产生

(3)4:5

(4)20.9 ,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需要一定时间吸收,若不吸收二氧化碳溶于水,则测 定结果偏大。

1.(2009•鞍山二模)同学们对竹子中气体成分展

开了探究。

探究活动一: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

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A 、B 两瓶(瓶子容

积均为200mL )气体。

探究活动二:小明同学按甲图装置探究A 瓶中氧气

的体积分数。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实验结束时,冷却到室温,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A 瓶的水为20mL .这说明竹子里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比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 (填“大”、“小”)

探究活动三:小兰同学探究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 ; ②操作:向B 瓶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③实验现象: ; ④结论:竹子里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并且其含量较空中高.判断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空气中高的依据是: ; 探究活动四:小立同学探究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他用探究活动三中的B 瓶组装出乙装置。

①液体C 可能是浓度较大的 (写溶质的

化学式)溶液;

②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 瓶的水为

6mL ,竹子里的气体二氧化碳的提积分数约

为 ;

③老师指出小立测定的结果明显小于真实的二氧化碳

的体积分数,并指出“偏小”与前面三个探究活动有关,请你帮小立分析“偏小”的原因(答2点)。 ; 。

18. (2010鞍山18)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中,小强采用了右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

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 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

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

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

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

(2)写出该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l%(填“>”、“=”、“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③加入铜丝量太少;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4)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 。

解析:(1)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目的是使空气中的成分充分反应;(2)该反应的反应物为Cu 和O 2,生成物为CuO ,反应条件为“加热”或“△”;(3)根据表中数据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3mL ,其体积分数=3mL ×100%=12%<21%,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氧气没有充25mL

分反应掉,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读数,加入的铜丝量不足;(4)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可利用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的变化,从而得出该成分的含量。

答案:(1)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2)2Cu+O

(4)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 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相关内容

  • 2017年化学中考考点与复习
  • 2011年化学中考考点与复习 今年中考方案调整简介 语文.数学.英语各150分 文综(政.史.地:60.50.40)共150分 理综(理.化.生:60.50.40)共150分 体育50分 合计总分:800分 文化考试全部闭卷 中考试题结构 1.选择题6个(每题2分,12分,单项选择) 2.填空简答题 ...

  • 中考化学综合应用题
  • 中考化学试卷中综合应用题的解答技巧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凤梅 综合应用题主要考查元素的性质.酸碱盐的知识.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用语(如化学式.化合价.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探究.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分析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发 ...

  • 2015 年山西省中考试卷(化学部分)
  • 2015 年山西省中考试卷(化学部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 小题 2分,共 20 分)., 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香水挥发 B. 蜡烛燃烧 C. 食物变质 D. 铁钉生锈 2.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 ...

  • 第一讲生物和生物圈
  • 第一讲 生物与生物圈 知识装备 [考点1]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1.我们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进行_______ --这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可以发现: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 ...

  • 酸碱盐的大连市中考题
  • 1.(10年甘区一摸)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NaHCO3)的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10,由此可知碳酸氢钠溶液呈 性. 实验二: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小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到铜片上加热,如右图所示. 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 ...

  • 中考经典-热点考向例析: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
  • 热点考向例析: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 考向一 探究物质成分的实验设计 [例1]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与碳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受热的条件下草酸也会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我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遇水变成蓝色硫酸铜晶体.化 ...

  • 2013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化学试题
  • 2013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学试题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O B.Si C.Na D .Fe 2.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瓷碗破碎 B.酒精挥发 C.钢铁生锈 D.干冰升华 3. 绿色碘盐.高薪高钙奶粉中的"碘""锌" ...

  • 中考化学考点知识梳理与疑难突破(三)制取氧气
  • 制取氧气 知识梳理 1.实验室制氧气 (1)在实验室里可用________溶液来制取氧气 ①原理:(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 过氧化氢 ______ 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来源:学科网ZXXK] 实 验结论 Ⅰ[来源:学|科|网Z|X|X| ...

  • 陕西实验中考真题
  • 三08.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12分) 20.(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5分)下图是实验室中几种常用的实验装 置.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猛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用上述 原理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 (2)某学生利用上述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