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渐渐消散的炊烟]

小说阅读:《渐渐消散的炊烟》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

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 .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 .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D .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 .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4)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6分)

(1)C3分,E2分,D1

(A 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B 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 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2)老态龙钟。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每点两分)

(3)这一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表现了老木活着的状态,透露出人物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内容、形象)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内心的担忧。(主旨)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照应开头的1、2段的描写,使文章结构完整(结构)。

(4)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渐渐消散的炊烟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朝代变迁的感叹。引发读者的思考:农村到底该怎样发展。增强形象性,给全文罩上了一层淡淡幽怨之色,更易感染读者。

(答出任意4点给满分)

小说阅读:《渐渐消散的炊烟》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

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 .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 .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D .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 .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4)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6分)

(1)C3分,E2分,D1

(A 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B 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 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2)老态龙钟。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每点两分)

(3)这一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表现了老木活着的状态,透露出人物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内容、形象)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内心的担忧。(主旨)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照应开头的1、2段的描写,使文章结构完整(结构)。

(4)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渐渐消散的炊烟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朝代变迁的感叹。引发读者的思考:农村到底该怎样发展。增强形象性,给全文罩上了一层淡淡幽怨之色,更易感染读者。

(答出任意4点给满分)


相关内容

  • 记叙文专题
  • 记叙文阅读专题 一.文体类型: 名著片段(2014,2016).叙事散文(2008,2011-2015).小说(2010,2016). 抒情散文(2009) 二.基本题型: 1. 词语赏析及含义理解:2. 写作手法赏析:3. 对文章内容的感知:4. 对文章标题的 理解 三.选材: "文质兼 ...

  • 渐行渐远的炊烟
  • 渐行渐远的炊烟 王本道 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友人馈赠的油画,画面上是典型的北方乡村冬天的景象:皑皑白雪覆盖了田野山川,近处的一幢茅草房几乎被大雪淹没,然而屋顶却升腾着一股炊烟,丝丝缕缕,袅袅娜娜,渐次化入苍茫的天际.读书写作的间隙,我常常面对那幅油画发呆,对于炊烟的种种怀想也随之丝丝缕缕漫上心头 ...

  • 小说标题的作用
  • 小说标题的作用 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如鲁迅的<药>:同时也是高考小说 ...

  • 品茶阅读答案夜幕降临
  • 篇一:品茶阅读答案夜幕降临 小编整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品茶>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对<品茶>一文有更深的理解. ①滚烫的水刚一冲进杯子,原来那些干巴巴的茶叶忽然如惊飞的蝴蝶,在水中上下翻舞起来.卷曲的叶片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都是最嫩的芽叶,透过水,可以看见它们暗暗的 ...

  • 别让书香渐渐消散
  • 据说,世界读书日起源于勇士乔治屠龙救出公主.公主赠书以报的故事,可见古人将书籍看得是何等重要,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几千年来,读书是我们获得精神滋养的最重要的方式.在阅读中,我们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q ...

  • 脚步与大地的吻痕
  • 如果看到炊烟醉倒在夕阳里,奔走的脚步也会感受到大地的温暖.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少年的我离家出走,在渐渐荒芜的大草甸中,就像一叶枯草湮没于天地间,似乎只有脚步的移动还漾起一丝涟漪.当心里的怨气随着道路的遥远而消散,疲惫开始漫过身心,就在这时,与斜阳炊烟相遇.于是长长的风挟裹着落晖,洗去一身的乏累,将心绪 ...

  • 天净沙秋思扩写200字
  • 天净沙秋思扩写200字(一)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 ...

  • 梦里炊烟诗中境阅读答案
  • 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炊 ...

  • 初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临淄区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初二语文试卷 说明:试题中带"※"的为选做题,供有能力的同学选做 一.默写填空(15分) (一)文言文(6分) 1. 船头坐三人, 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2.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 . 3. 居右者 ,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