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公园旅游规划的基本理念

自然公园旅游规划的基本理念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等)的规划设计中的问题,提出了与城市公园(以传统造园

为主)规划设计不同的理念。对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保护自然资源

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公园规划 地质公园 森林公园 自然景观展示

北京神州旭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李同德

1 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大量自然景区(自然公园)引起旅游者兴趣和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不少园林设计人员、景观设计人员和造园建设者纷至沓来,参与自然保护区、矿山生态修复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这是好事,应该欢迎。但不可避免确实也将其园林、景观专业故有造园理念带到自然公园建设中来,出现了一些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因素,有些假山、假水,城市园林小品、精铺装步道、广场、大面积草皮、移植大树、现代建筑等都进入自然公园内,花大量的资金,去破坏了自然公园的自然美。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问题还是出在专业的局限上。传统园林的主张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垒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学》)这是城市园林的最基本的做法,无可非议。但自然公园是与城市园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自然公园是通过发现、保护、有时是恢复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环境美和景观美,规划建设者所做的是设法创造条件将其展示出来,给人以生态体验、科学启迪和美的享受。与此相反,造园理论是按照某种理念人工刻意创造或仿造自然(假山、假水、植物造型等),形成一种新环境,用这种理论和做法搬到自然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来,带来的是对原生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投资越大对自然破坏越严重。

自然公园规划设计建设者的任务只是创造条件,将自然美、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完美地展示出来,为人类所享用。“自然公园展示规划设计”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本质不同,前者是“展示”,后者是“造园”。自然景

观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大自然千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演化、自然发展造就的,即天然自成的。

2 自然园区旅游规划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本文作者与卢云亭先生十多年来共同主持编制了二百多个旅游规划,其中少部分是区域(省、市、县)的旅游产业规划;其余大部分为自然园区旅游规划,包括地质公园规划、森林公园规划、湿地公园规划、有限自然区域(一条沟谷、一片山场、一片水域、一条海岸带、一个小岛、一块自然荒地以及其它有限自然境域)的旅游规划等,有关自然公园旅游规划的原理、方法及相关内容见卢云亭、李同德近年来的论文和专著中,本文不详细阐述。

2.1 自然园区旅游规划的一般原则

1. 综合平衡原则

本人曾在一次专业学术年会上提出:所谓规划就是“综合平衡各相关元素或相关者的利益,并作出统筹安排。”自然园区规划就是综合国家(资源所有方)、地方政府、当地居民(农民)、旅游者、投资者等多方利益作出的统筹安排。

土地虽为集体所有,但其整个环境及其生态资源影响一个大区域的发展,一旦破坏,难以恢复,规划应该以相关的政策法律为依据,维护其国家整体长远利益。

规划中对于旅游者的利益不能忽视,规划的目标之一是:要为游客提供一个游览方便、设施完善的旅游环境。

其它如农民、投资者以及地方政府利益当然要顾及,这三者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建设自然公园(或某旅游区)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2. 资源保护优先原则

一个自然区域的环境资源不仅对整个大区域的生存环境有影响,同时也是建立该自然公园资源之本。因此无论从国家整体利益、局部区域的长远利益,或是本项目的利益都必须遵守资源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两者利益是一致的,规划时必须坚持这一点。

3. 服务设施在区外原则

任何园区旅游规划,都要根据市场和条件,安排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在景区外,这是在规划布局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在我们所做的各种自然景区中,根据实际环境,我们曾提出:“山上游、山下

住”;“岛上游、岛外住”;“谷中游、沟外住”;“游在景里、吃在景外、住在村中”等类似的规划理念。

4. 与其它规划协调原则

不少自然景区在编制旅游规划之前都曾经或迟或早编制过相关的规划,如国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县域、镇域或新农村规划,这些规划都是经过合法程序的规划。长期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自然景区的旅游规划必须与这些规划相协调,在土地利用安排中,尽可能其吻合。如确有必要对上述规划作调整,就应与相关部们协商,履行相应的程序,做到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能落到实处。我们曾见到一些规划编制单位,在项目策划中,为迎合投资者要求,花了大量精力,编制出创意很新的项目,但最终因落不到实处,正是违背了这一原则。

5. 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就是科学的原则。任何一个自然园区旅游规划中,遇到的情况总是错综复杂的,分析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解决。这方面具体实例不少,恕不一一介绍。

2.2 规划程序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自然园区的旅游规划,机械的照搬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规划通则中规定的分三阶段(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做法是不适宜的。根据我们所做的规划项目,自然园区的范围,小到几十公顷,大到几十平方公里,个别达百平方公里以上;一般为十平方公里上下较多。这样范围的自然园区,绝大部分土地是属于自然状态的生态境域,真正能建设服务设施的只有1~3%的用地,实际用地只有几公顷。

规划可以分为两阶段:对整个自然园区范围可以编制总体规划大纲或总体策划,包括:选择园区范围、资源评价、市场分析、接待规模、景观选择、游线安排、服务区或门区的选址、建设用地规模(或建设强度控制)确定等,编制其相应的成果即可。第二阶段为建设规划,包括两部分:景区外的服务设施,园区内旅游线路及展示系统(见后)。

景区外的服务区或门区可以将传统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结合起来,直接编制详细规划,为区别起见,我们称为“建设规划”。

园区内的绝大部分地区为原有自然状态,除了保护、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安排少量游线和少量观景空间外,建设规划再多做就是破坏。自然园区总体规划有时进行功能区划,主要是划出禁止游览的特级保护区和可供游览的自然景观区,旅游服务区划出景区以外。

3 自然公园景观展示基本概念

3.1 定义

所谓“自然景观展示”是指: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其自然美、原生态美、科学美充分展示出来,供人们欣赏、了解和体验。

3.2 观景

很显然,展示的目的是为了供人们欣赏其美貌(灵秀、奇特)、体验其神奇、壮观、了解其科学知识,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将此简单称之为“观景”。展示与观景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展示为了观景,观景是对所展示的自然景观的感受。

观景分动态观景和静态观景,自然景观是静态的,游客进入自然公园园区内,通过步行和乘座交通工具到达观赏点,在途中就是动态观景,到观赏点停下来即可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景观为静态观景。

3.3 自然景观展示的方式方法

处于自然状态的景观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已经立在大地上,景观展示实际上是搭建可进入的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接受大自然的恩赐营造一个环境,必要时对被展对象命名并作出科学解释。

进入的方法不是步行就是乘各种交通工具(车、船、索道、马等),在行进途中走走停停检阅(游览)山山水水,从被检阅对象角度看,这些景观也就展示出来了。

规划设计的任务就是为自然景观设计游览线路、交通方式、观景平台并对其命名、设立解说牌等。前者是解决游客的可达性问题;后者是给游客愉悦感和丰富知识。

3.4 展示分类

1.

2.

3. 宏观展示。规模宏大的自然景观如山岳峰林地貌可用寻求登高中距离展示。这类自然景观如奇特岩崖、峡谷、河湖类等,可近距离展示,如洞穴、古树、奇花异草、瀑布、微型景观等,平台,展示壮观,或规划游览线进入其中作动态体验。 安排游览线通过崖边、谷中或水边作动态体验观光。 只能进入洞内或就近展示,近距离展示只能停留下来细看。

4 自然公园景观展示规划方法

4.1 定义

所谓“自然景观展示规划”是指:在自然公园园区的范围内,进一步选择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区或景点;并为展示其良好生态环境、奇特景观、优美容貌和最具科学价值的一面,而选择适宜的游赏位置(即观赏点)和安排必要的进入条件(即游览线及其设施)。

4.2 游赏景观的选择

在自然公园总体规划阶段已经确定了各类园区、景区和主要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在进入自然公园建设规划阶段时,应对园区、景区内的自然景观、景点应进一步挖掘、筛选(其选择标准、方法本文略),确定对外开放的游赏景观点,并进行分类,为下一步选择具体观赏点位置提供依据。游赏景观的选择应在现场考察时进行,并作描述记录和标注在地形图上。

4.2 游赏位置的选择

有了众多的自然景观,要能充分地展示给游客,还必须选择合适的观赏地点。这些观赏点位置的选择,要从观赏视距、观赏视域、观赏视角、足够面积、安全性以及可达性等等多方面去分析考虑,才能完成(详见本人其它著作)。

4.3 对自然景观或景点命名

1. 景名的功能

与任何事物一样,要认识它首先要与名称联系起来,自然景观也是如此,面对一个非常美的自然景观,没有景名人们怎么去认识它、传播它。因此景名的主要功能有:识别、联想、传播。

景名要与实际景观相符,是对其升华和高度概括,景名是实景的一面镜子和真实反映,这一功能体现好,其它功能当然很容易实现。

2. 自然景名的类型

景名的类型大体有四类:以景观形象特征命名、以情景加艺术升华命名、以科学特征命名、以地方名加特征来命名。

3. [33]对景名的要求(参见《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1) 能高度概括景观景点特色,充分揭示其内涵,力求恰到好处。

(2) 具有科学性、新颖性与趣味性,能激发游客的游赏兴趣和探索求知热情。

(3) 景名构思应有虚有实,做到意境与形体的完美结合。

(4) 发音能朗朗上口,雅俗共赏,便于传播,不用生疏的科学词汇或孤辟的古文词语。

4. 命名的程序

对地质景观命名实际上从开始策划地质公园项目时就开始,在综合考察、总体规划、建设规划,一直到景观展示设计阶段、甚至开园之前,都在进行,当然命名也是地质公园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好是在现场考察时,由各方面专家、地方人士、文化人、旅游者等共同参与,七嘴八舌,初步选定。再回到室内,结合影像,并综合整个园区景名进行调整、整合,形成全园区的系列化景名群。如有些形成四字一名的八景、十景或多景组合,有些能对仗压韵好记好传播,有些构成一首诗词等。

5. 自然景观解说

一般自然景观,不仅有美学价值,还有科学普及价值。为了便于游客进一步了解景观的这些价值,除对景观景点命名外,还需对其作进一步解释,这就需编写解说词,编写解说词也是自然公园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由相关专业(如生物、地质、文化等)专家和规划设计人员(必要时可邀请语文教师)共同编写,解说词要求科学、准确、简明、通俗易懂。自然景观解说词是制作景观解说牌和未来导游词编写的依据,有些可以原文照搬。

4.4 观赏点的面积确定

观赏点的面积根据总体规划估算的游客量和实际能提供的自然地形可能条件确定。由于不是所有的游客都会到达每一处观赏点,其到达各点的游客数量和停留时间也不同,其规划的面积也不一样。

重点观赏点一般游客必到,且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其面积按高峰时的游客量计算确定。例如某自然公园的某园区,旅游旺季时的日游客量为1000人,高峰每小时为200人,游客在此点停留时间为10分钟,最多停留的游客可能就要达到30人,按人均占地面积5m2计算,需要的面积为150m2。

一般的观赏点停留时间短,可能只需5~7分钟,其面积仅为80m2。 但由于自然地形条件的限制,在狭窄的地带,不可能提供这样大小的面积,可适当缩小,考虑到观赏点能为游客提供留影需要,观赏点的最小面积不能小于50m2。必要时可架设观赏平台。

此外,中近景观的观赏点面积还要考虑合适的视距要求,为游客留出摄影的适当空间。

4.5 进入条件的安排(游览线及其设施规划)

1.观赏线路的选择

观赏线路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是:先选观赏点,再选择观赏线;尽量利用原有山间小路、开阔之地、缓坡之路,少穿林带、耕地;地形图上选线与实际考察复核相结合,两者不能缺一;安全原则,观赏线路必须避开泥石流、滑坡、危岩等危险地带。只有适当了解生物物种、生态环境、地质遗迹等基本知识,懂得工程基础理论、规划原理,有美学休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能掌握这些原则和方法,选择到好的线路,作出切合实际的建设

规划。

2.进入方式

进入自然公园园区后,规划安排游客进入观赏点的方式大体有:步行、乘园内游览车(通常为电瓶车或清洁燃料车)、乘船(自划、漂流或动力等)、乘空中索道、滑索等。

其中步行是优先考虑的最基本的方式,步行道是与观赏点联系最密切的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园区建立完善步行系统,包括:园区大门至各观赏点的步行主路;其它交通工具(车、船、索道等)的站点与观赏点之间的步行的支道;跨越各种障碍的小型设施如跨越河、沟的各种小桥(木桥、石桥、索桥等),跨越浅水面、湿地的汀步、栈道;为保护地质遗迹或生态环境而架设的栈道等等。以上这些除提供游客步行功能外,也与观赏点一起是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对自然景观而言起着“绿叶托红花”的功能作用。因此步行系统应纳入自然景观展示规划设计之中。

3.步道规划四大要素

(1)步行道长度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自然公园内应尽可能少修机动车道,多以人行步道引导游客为宜。当然还应考虑地形地貌实际,考虑一般游客所能承受的体力和心理因素。据调查和笔者亲身体验,身体健康的中老年游客在景观单调的路段(步行纵坡小于15%)步行,体力和心理正常承受的距离为2~3公里,对年轻游客为2.5~3.5公里,因此规划安排的穿越景色单调路段一般不要超过2.5公里。

(2)登山步道坡度高度

在山岳类自然景观的公园内,登山爬坡是一种乐趣,但从游客体力考虑,游客在景色单调的山地爬坡(步行纵坡大于18%),体力和心理正常承受的攀登高度一般不要超过300m为宜。

作者建议在规划自然公园景区的无特色景观的步行道时,其长度不宜超过2500m,或攀高不宜超过300m,一般两个条件都应满足。

(3)步行道宽度

主干步道。由园区大门到各景区的步道称主干步道,其宽度由旺季高峰时人流量决定,还应考虑游客心理和景观,以高峰人流量每分钟20人为一个步道,每个步道宽1.2~0.8m,主干步道至少不少于3个步道,其宽度分别是2.7m、3.4m、4.0m。一般不会超过4m宽,如该园区高峰小时人流超过3600人时可考虑再增加步道。

步行支道。由各种交通工具的停站点或主干步道到各观赏点的步行支道,一般不会像主干步道那样出现十分集中的高峰期,加上越深入景观内,地形空间越窄,不宜修更宽的步道,一般分为三级:1.2m、2.0m、2.7m,

很少出现超过3m宽的步行支道。

(4)步道的线形

步道的线形包括平面和竖向。总的原则是顺其自然,顺坡就弯,以少动土石方,减少对原有地形的破坏。对于景点密度高的区段,要仔细现场考察,不仅要保护景观资源,而且要考虑步移景换的要求,使纷繁的自然景观能逐一展示给步道上游览的游客,这类步道称观景步道或游道。

(本文是2008年由建设部组织在深圳的一次讲座上的讲稿,本次发表作了精简微改)

参考文献:

1. 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自然公园旅游规划的基本理念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等)的规划设计中的问题,提出了与城市公园(以传统造园

为主)规划设计不同的理念。对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保护自然资源

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公园规划 地质公园 森林公园 自然景观展示

北京神州旭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李同德

1 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大量自然景区(自然公园)引起旅游者兴趣和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不少园林设计人员、景观设计人员和造园建设者纷至沓来,参与自然保护区、矿山生态修复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这是好事,应该欢迎。但不可避免确实也将其园林、景观专业故有造园理念带到自然公园建设中来,出现了一些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因素,有些假山、假水,城市园林小品、精铺装步道、广场、大面积草皮、移植大树、现代建筑等都进入自然公园内,花大量的资金,去破坏了自然公园的自然美。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问题还是出在专业的局限上。传统园林的主张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垒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学》)这是城市园林的最基本的做法,无可非议。但自然公园是与城市园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自然公园是通过发现、保护、有时是恢复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环境美和景观美,规划建设者所做的是设法创造条件将其展示出来,给人以生态体验、科学启迪和美的享受。与此相反,造园理论是按照某种理念人工刻意创造或仿造自然(假山、假水、植物造型等),形成一种新环境,用这种理论和做法搬到自然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来,带来的是对原生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投资越大对自然破坏越严重。

自然公园规划设计建设者的任务只是创造条件,将自然美、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完美地展示出来,为人类所享用。“自然公园展示规划设计”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本质不同,前者是“展示”,后者是“造园”。自然景

观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大自然千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演化、自然发展造就的,即天然自成的。

2 自然园区旅游规划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本文作者与卢云亭先生十多年来共同主持编制了二百多个旅游规划,其中少部分是区域(省、市、县)的旅游产业规划;其余大部分为自然园区旅游规划,包括地质公园规划、森林公园规划、湿地公园规划、有限自然区域(一条沟谷、一片山场、一片水域、一条海岸带、一个小岛、一块自然荒地以及其它有限自然境域)的旅游规划等,有关自然公园旅游规划的原理、方法及相关内容见卢云亭、李同德近年来的论文和专著中,本文不详细阐述。

2.1 自然园区旅游规划的一般原则

1. 综合平衡原则

本人曾在一次专业学术年会上提出:所谓规划就是“综合平衡各相关元素或相关者的利益,并作出统筹安排。”自然园区规划就是综合国家(资源所有方)、地方政府、当地居民(农民)、旅游者、投资者等多方利益作出的统筹安排。

土地虽为集体所有,但其整个环境及其生态资源影响一个大区域的发展,一旦破坏,难以恢复,规划应该以相关的政策法律为依据,维护其国家整体长远利益。

规划中对于旅游者的利益不能忽视,规划的目标之一是:要为游客提供一个游览方便、设施完善的旅游环境。

其它如农民、投资者以及地方政府利益当然要顾及,这三者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建设自然公园(或某旅游区)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2. 资源保护优先原则

一个自然区域的环境资源不仅对整个大区域的生存环境有影响,同时也是建立该自然公园资源之本。因此无论从国家整体利益、局部区域的长远利益,或是本项目的利益都必须遵守资源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两者利益是一致的,规划时必须坚持这一点。

3. 服务设施在区外原则

任何园区旅游规划,都要根据市场和条件,安排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在景区外,这是在规划布局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在我们所做的各种自然景区中,根据实际环境,我们曾提出:“山上游、山下

住”;“岛上游、岛外住”;“谷中游、沟外住”;“游在景里、吃在景外、住在村中”等类似的规划理念。

4. 与其它规划协调原则

不少自然景区在编制旅游规划之前都曾经或迟或早编制过相关的规划,如国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县域、镇域或新农村规划,这些规划都是经过合法程序的规划。长期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自然景区的旅游规划必须与这些规划相协调,在土地利用安排中,尽可能其吻合。如确有必要对上述规划作调整,就应与相关部们协商,履行相应的程序,做到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能落到实处。我们曾见到一些规划编制单位,在项目策划中,为迎合投资者要求,花了大量精力,编制出创意很新的项目,但最终因落不到实处,正是违背了这一原则。

5. 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就是科学的原则。任何一个自然园区旅游规划中,遇到的情况总是错综复杂的,分析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解决。这方面具体实例不少,恕不一一介绍。

2.2 规划程序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自然园区的旅游规划,机械的照搬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规划通则中规定的分三阶段(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做法是不适宜的。根据我们所做的规划项目,自然园区的范围,小到几十公顷,大到几十平方公里,个别达百平方公里以上;一般为十平方公里上下较多。这样范围的自然园区,绝大部分土地是属于自然状态的生态境域,真正能建设服务设施的只有1~3%的用地,实际用地只有几公顷。

规划可以分为两阶段:对整个自然园区范围可以编制总体规划大纲或总体策划,包括:选择园区范围、资源评价、市场分析、接待规模、景观选择、游线安排、服务区或门区的选址、建设用地规模(或建设强度控制)确定等,编制其相应的成果即可。第二阶段为建设规划,包括两部分:景区外的服务设施,园区内旅游线路及展示系统(见后)。

景区外的服务区或门区可以将传统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结合起来,直接编制详细规划,为区别起见,我们称为“建设规划”。

园区内的绝大部分地区为原有自然状态,除了保护、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安排少量游线和少量观景空间外,建设规划再多做就是破坏。自然园区总体规划有时进行功能区划,主要是划出禁止游览的特级保护区和可供游览的自然景观区,旅游服务区划出景区以外。

3 自然公园景观展示基本概念

3.1 定义

所谓“自然景观展示”是指: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其自然美、原生态美、科学美充分展示出来,供人们欣赏、了解和体验。

3.2 观景

很显然,展示的目的是为了供人们欣赏其美貌(灵秀、奇特)、体验其神奇、壮观、了解其科学知识,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将此简单称之为“观景”。展示与观景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展示为了观景,观景是对所展示的自然景观的感受。

观景分动态观景和静态观景,自然景观是静态的,游客进入自然公园园区内,通过步行和乘座交通工具到达观赏点,在途中就是动态观景,到观赏点停下来即可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景观为静态观景。

3.3 自然景观展示的方式方法

处于自然状态的景观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已经立在大地上,景观展示实际上是搭建可进入的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接受大自然的恩赐营造一个环境,必要时对被展对象命名并作出科学解释。

进入的方法不是步行就是乘各种交通工具(车、船、索道、马等),在行进途中走走停停检阅(游览)山山水水,从被检阅对象角度看,这些景观也就展示出来了。

规划设计的任务就是为自然景观设计游览线路、交通方式、观景平台并对其命名、设立解说牌等。前者是解决游客的可达性问题;后者是给游客愉悦感和丰富知识。

3.4 展示分类

1.

2.

3. 宏观展示。规模宏大的自然景观如山岳峰林地貌可用寻求登高中距离展示。这类自然景观如奇特岩崖、峡谷、河湖类等,可近距离展示,如洞穴、古树、奇花异草、瀑布、微型景观等,平台,展示壮观,或规划游览线进入其中作动态体验。 安排游览线通过崖边、谷中或水边作动态体验观光。 只能进入洞内或就近展示,近距离展示只能停留下来细看。

4 自然公园景观展示规划方法

4.1 定义

所谓“自然景观展示规划”是指:在自然公园园区的范围内,进一步选择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区或景点;并为展示其良好生态环境、奇特景观、优美容貌和最具科学价值的一面,而选择适宜的游赏位置(即观赏点)和安排必要的进入条件(即游览线及其设施)。

4.2 游赏景观的选择

在自然公园总体规划阶段已经确定了各类园区、景区和主要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在进入自然公园建设规划阶段时,应对园区、景区内的自然景观、景点应进一步挖掘、筛选(其选择标准、方法本文略),确定对外开放的游赏景观点,并进行分类,为下一步选择具体观赏点位置提供依据。游赏景观的选择应在现场考察时进行,并作描述记录和标注在地形图上。

4.2 游赏位置的选择

有了众多的自然景观,要能充分地展示给游客,还必须选择合适的观赏地点。这些观赏点位置的选择,要从观赏视距、观赏视域、观赏视角、足够面积、安全性以及可达性等等多方面去分析考虑,才能完成(详见本人其它著作)。

4.3 对自然景观或景点命名

1. 景名的功能

与任何事物一样,要认识它首先要与名称联系起来,自然景观也是如此,面对一个非常美的自然景观,没有景名人们怎么去认识它、传播它。因此景名的主要功能有:识别、联想、传播。

景名要与实际景观相符,是对其升华和高度概括,景名是实景的一面镜子和真实反映,这一功能体现好,其它功能当然很容易实现。

2. 自然景名的类型

景名的类型大体有四类:以景观形象特征命名、以情景加艺术升华命名、以科学特征命名、以地方名加特征来命名。

3. [33]对景名的要求(参见《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1) 能高度概括景观景点特色,充分揭示其内涵,力求恰到好处。

(2) 具有科学性、新颖性与趣味性,能激发游客的游赏兴趣和探索求知热情。

(3) 景名构思应有虚有实,做到意境与形体的完美结合。

(4) 发音能朗朗上口,雅俗共赏,便于传播,不用生疏的科学词汇或孤辟的古文词语。

4. 命名的程序

对地质景观命名实际上从开始策划地质公园项目时就开始,在综合考察、总体规划、建设规划,一直到景观展示设计阶段、甚至开园之前,都在进行,当然命名也是地质公园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好是在现场考察时,由各方面专家、地方人士、文化人、旅游者等共同参与,七嘴八舌,初步选定。再回到室内,结合影像,并综合整个园区景名进行调整、整合,形成全园区的系列化景名群。如有些形成四字一名的八景、十景或多景组合,有些能对仗压韵好记好传播,有些构成一首诗词等。

5. 自然景观解说

一般自然景观,不仅有美学价值,还有科学普及价值。为了便于游客进一步了解景观的这些价值,除对景观景点命名外,还需对其作进一步解释,这就需编写解说词,编写解说词也是自然公园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由相关专业(如生物、地质、文化等)专家和规划设计人员(必要时可邀请语文教师)共同编写,解说词要求科学、准确、简明、通俗易懂。自然景观解说词是制作景观解说牌和未来导游词编写的依据,有些可以原文照搬。

4.4 观赏点的面积确定

观赏点的面积根据总体规划估算的游客量和实际能提供的自然地形可能条件确定。由于不是所有的游客都会到达每一处观赏点,其到达各点的游客数量和停留时间也不同,其规划的面积也不一样。

重点观赏点一般游客必到,且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其面积按高峰时的游客量计算确定。例如某自然公园的某园区,旅游旺季时的日游客量为1000人,高峰每小时为200人,游客在此点停留时间为10分钟,最多停留的游客可能就要达到30人,按人均占地面积5m2计算,需要的面积为150m2。

一般的观赏点停留时间短,可能只需5~7分钟,其面积仅为80m2。 但由于自然地形条件的限制,在狭窄的地带,不可能提供这样大小的面积,可适当缩小,考虑到观赏点能为游客提供留影需要,观赏点的最小面积不能小于50m2。必要时可架设观赏平台。

此外,中近景观的观赏点面积还要考虑合适的视距要求,为游客留出摄影的适当空间。

4.5 进入条件的安排(游览线及其设施规划)

1.观赏线路的选择

观赏线路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是:先选观赏点,再选择观赏线;尽量利用原有山间小路、开阔之地、缓坡之路,少穿林带、耕地;地形图上选线与实际考察复核相结合,两者不能缺一;安全原则,观赏线路必须避开泥石流、滑坡、危岩等危险地带。只有适当了解生物物种、生态环境、地质遗迹等基本知识,懂得工程基础理论、规划原理,有美学休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能掌握这些原则和方法,选择到好的线路,作出切合实际的建设

规划。

2.进入方式

进入自然公园园区后,规划安排游客进入观赏点的方式大体有:步行、乘园内游览车(通常为电瓶车或清洁燃料车)、乘船(自划、漂流或动力等)、乘空中索道、滑索等。

其中步行是优先考虑的最基本的方式,步行道是与观赏点联系最密切的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园区建立完善步行系统,包括:园区大门至各观赏点的步行主路;其它交通工具(车、船、索道等)的站点与观赏点之间的步行的支道;跨越各种障碍的小型设施如跨越河、沟的各种小桥(木桥、石桥、索桥等),跨越浅水面、湿地的汀步、栈道;为保护地质遗迹或生态环境而架设的栈道等等。以上这些除提供游客步行功能外,也与观赏点一起是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对自然景观而言起着“绿叶托红花”的功能作用。因此步行系统应纳入自然景观展示规划设计之中。

3.步道规划四大要素

(1)步行道长度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自然公园内应尽可能少修机动车道,多以人行步道引导游客为宜。当然还应考虑地形地貌实际,考虑一般游客所能承受的体力和心理因素。据调查和笔者亲身体验,身体健康的中老年游客在景观单调的路段(步行纵坡小于15%)步行,体力和心理正常承受的距离为2~3公里,对年轻游客为2.5~3.5公里,因此规划安排的穿越景色单调路段一般不要超过2.5公里。

(2)登山步道坡度高度

在山岳类自然景观的公园内,登山爬坡是一种乐趣,但从游客体力考虑,游客在景色单调的山地爬坡(步行纵坡大于18%),体力和心理正常承受的攀登高度一般不要超过300m为宜。

作者建议在规划自然公园景区的无特色景观的步行道时,其长度不宜超过2500m,或攀高不宜超过300m,一般两个条件都应满足。

(3)步行道宽度

主干步道。由园区大门到各景区的步道称主干步道,其宽度由旺季高峰时人流量决定,还应考虑游客心理和景观,以高峰人流量每分钟20人为一个步道,每个步道宽1.2~0.8m,主干步道至少不少于3个步道,其宽度分别是2.7m、3.4m、4.0m。一般不会超过4m宽,如该园区高峰小时人流超过3600人时可考虑再增加步道。

步行支道。由各种交通工具的停站点或主干步道到各观赏点的步行支道,一般不会像主干步道那样出现十分集中的高峰期,加上越深入景观内,地形空间越窄,不宜修更宽的步道,一般分为三级:1.2m、2.0m、2.7m,

很少出现超过3m宽的步行支道。

(4)步道的线形

步道的线形包括平面和竖向。总的原则是顺其自然,顺坡就弯,以少动土石方,减少对原有地形的破坏。对于景点密度高的区段,要仔细现场考察,不仅要保护景观资源,而且要考虑步移景换的要求,使纷繁的自然景观能逐一展示给步道上游览的游客,这类步道称观景步道或游道。

(本文是2008年由建设部组织在深圳的一次讲座上的讲稿,本次发表作了精简微改)

参考文献:

1. 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内容

  • 休闲_文化_自然山林_现代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 第3卷第2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No.22005年6月 JournalofSouthwest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Jun.2005 3 休闲・文化・自然山林 ---现代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李 琴,秦 华 (西 ...

  • 城市公园生态水体景观设计的新理念
  • [内容摘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公共空间,既是具有实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游人休息游憩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向在此活动的人群进行文化传播的场所和空间.文章通过分析水体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在水体景观设计时应强调其主题性.情调性.生态性.游乐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 ...

  • 邻里社区游园的营造
  • 摘 要:作为上海浦东三林片区景观功能提升的重要工程,长青公园的整体改造项目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尊重三林传统文化.建设和谐邻里社区.提升公共绿地品质的大前提下,提炼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向公众展示一个现代的.人文的.和谐的社区公园新形象,是公园改造设计的初衷.作为对原有长青公园的改造与升级,设计方案 ...

  • 上海郊野公园设计与建设引导探析_李轶伦
  • Theor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上海郊野公园设计与建设引导探析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Country Parks 李轶伦 / LI Yi-lun朱祥明 / ZHU Xiang-ming ...

  • 郑东新区调研报告
  • 郑东新区CBD 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09-4-28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和参观,对在郑东新区CBD 内活动的人进行随机调查和攀谈, 走访建筑施工现场,并观察和综合分析.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郑东新区CBD 中心的客观评价,希望调查结果对郑 东新区CBD .中心城市设计提供 ...

  •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陈化丽
  •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贵阳市花溪湿地公园生态规划分析 姓 学 号:[1**********]3 班 级:10资环 日 期:2013年6月20号 目录 目录.............................................................1 一. 贵阳市花溪湿地 ...

  • qxx-15(12.9)苏州太湖湿地公园
  •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 一.区域环境分析 1.地理位置 位于苏州高新区镇湖.东渚两镇之间,自古便是太湖的一处湖湾,史称游湖.其名称出自于春秋时吴王来此游湖消夏.与菱湖.莫湖.胥湖.贡湖共称"五湖".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其名称出自于春秋时吴王来此游湖.太湖的水从西南面流经这里,向东进入苏 ...

  • 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理念
  •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Planning for the Hong Kong Wetland Park 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理念 摘 要 香港湿地公园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指定的千禧年基本工程项目之一.它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部,天水围新市镇以北,毗邻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公园 ...

  • 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城市看海"将一去不复返
  • 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城市看海"将一去不复返 --到2017年,全省试点城市要取得成效: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11月23日下午,细雨蒙蒙,记者来到合肥市杏花公园雨水调蓄池工程建设现场.一个深达8米,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巨大深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