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摘 要】教育不能透支学生的未来,不能透支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能用今天获得的分数换取短暂的满足。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观念。本文就课堂形态、教师思维、教学时空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乐学物理、会学物理、学会物理,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课堂形态 教师思维 教学时空 高中物理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高效课堂”会有不同的判断与理解。如果我们只是功利地把“课堂”当作快速传播知识的场所,或者把“高效”当作追求考试高分的利器,那就绝不可能有真正的“高效课堂”。   一则在意大利服装店里发生的故事:一位有经验的新营业员,业绩斐然,工作能力出众,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创下了翻番的销售业绩。但其老板却毫不犹豫地辞退了她。为什么?营业员功利性的推荐,使得许多老顾客不好意思拒绝;很多人买回了自己不喜欢的衣服,到家便闲置在衣柜里,心情因此受到挫伤;为了避免尴尬,很多老顾客开始去光顾其他商店了。功利性的营销手段透支了未来的生意。   同样,教育不能透支学生的未来,不能透支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能用今天获得的分数换取短暂的满足。   二、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本文就课堂形态、教师思维、教学时空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乐学物理、会学物理 、学会物理。   (一)大道至简――课堂形态:回归本真   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传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给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揭示:复杂运动的后面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   大道至简,大凡最普遍、最本真的东西都是最简洁的――这是我们识别事物真伪的一条准则,也可以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课堂要回归本真,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让学生乐学物理。   【例1】功与内能的关系   能量、做功、做功与内能变化等都是较抽象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一个重难点。实践表明,物理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最有效的手段。做好演示实验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使学生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在教学中,如能采用简单的实验,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下面这一学生实验。   双手将一根橡皮筋迅速拉伸,同时将它紧贴在自己的额头上,感觉有点热;再让橡皮筋迅速缩短,并让它与自己的额头接触,感觉有点凉。   学生能很直观地得出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正如麦克斯韦所言:“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复杂程度成反比。”   (二)大智若愚――教师思维:还原稚化   人家老中医越老越吃香,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受学生待见?   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老教师离教材越来越近了,但离学生却越来越远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做到还原稚化,让学生会学物理。   1. 还原――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   【例2】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涉及万有引力定律时,在阐述由“苹果落地”到“天上与地上是同一种力”时,可向同学展示如下思维过程。   要注意,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者比学生更聪明地思考。   如上例,展示教师的思维,引导学生体会如何以一个苹果为线索,将苹果受地球的力与月球受地球的力和太阳与行星的引力联系起来的巧妙构想,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   2. 稚化――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我们教学过程中也应与此相匹配,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在教学中用问题等方式引导思考,就像剥笋那样,一层一层,直至中心。   【例3】高中物理必修1中构建“位移”概念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疑虑:我们在初中已学过“路程”,为什么还要学“位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回归学生思维起点设计问题:   根据下面的条件,你能确定B点的位置吗?   一位同学从A点出发,走了100 m后到达B点;   这位同学从A点出发,向东走了50 m后到达B点;   这位同学从A点出发,向东沿直线走了50m 到达B点。   从而得出确定物体位置变化的三个要素:方向、直线、距离,进而很自然地构建出位移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大智若愚”, 如果一开始想弄搞得一清二楚,到头来反而都不清楚;倒不如站在学生的角度先犯点糊涂,再引导学生从糊涂走向清楚,那才是真正的清楚。负责任的老师会经常“给学生找麻烦”,而最高明的教法就是“先犯迷糊,再教明白”。   (三)大成若缺――教学时空:留有余地   完美的东西要有一点空缺,不能求全求美,这样才有生命的张力。   【例4】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中提到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为: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但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四种。为此,很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没有公开公认的研究结论。这正如牛顿所说,“真理的大海”依然在我们面前,但却尚未发现。   如牛顿这般杰出科学家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的教学同样不应片面地追求完美无缺,要学会运用留白艺术,为学生腾出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当代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教育家罗杰斯有一句名言: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时间。细细想来,生活如此,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那么,在我们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在什么时候闭上自己的嘴呢?   1. 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   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和主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情景,把握好“度”的问题。   【例5】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涉及一个古老的话题: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   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抛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然后“闭嘴”, 做到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让学生能自主感悟得出结论。   其次,提问:如果将重物和轻物绑在一起下落……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的不平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在此环节,教师不要提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去求证,凡是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插手。   最后,介绍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此环节因涉及研究物理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把实验与理论和谐地结合起来,这对高一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作必要的点拨或讲授,即做到只有集体或小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去帮助学生解决。在上述所有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做到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   2. 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   【例6】对“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这一古老话题,还可以介绍现代版“比萨斜塔”实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通过“坠落”原子精确测算出了单个原子所受的重力加速度,并发现这一重力加速度与由数十亿原子组成的宏观尺度物理所受重力加速度相同,即微观原子与宏观物体下落的速度也与其重量无关。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能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物理教学除了课堂,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理课外活动,它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拓展,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利用课外时间,扩大学生物理知识的视野,是我们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环节。可以定期安排科普知识阅读,结合教学内容和当下时事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可组织学生阅读有关人造卫星和天体运动的书籍;利用电影《穿越时空》,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相对论、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起源的书籍等。   3. 了解后续知识的发展。   16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保持了2000多年的理论,因而在近代物理学史上传为佳话。可是问题并没有就此完结,1986年,世界物理学界在认真研究不同材料物质在真空下落实验时,结果得到了令人更为吃惊的结论:在真空中,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时,羽毛竟然比铁球先着地!400年前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现在伽利略的猜想,居然又被实验推翻了。   经过细致的研究,现代的物理学家们做出了如下结论:正在下落的物体,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还有一个较小的、与重力相反的“排斥力”在捣乱。现代物理学中,把这种“排斥力”称为“超负载力”(也称为“超电荷力”), 而这种“超负载力”不能归于四类中的任何一类,只能独立成“第五种力”。“第五种力”是不是存在,物理学界尚有争论,人类对这种“超负载力”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探索还在进行……   总之,在教学之余,介绍相关物理知识的后续发展,发挥学科特色,展现学科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根本之举。我们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学会物理,会用物理。   三、结束语   一直以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总是希望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最少的时间显得到最多的知识,往往采取“满堂灌”或“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似乎这样才算尽到教师的职责,才不会误人子弟。殊不知,学生是富有生命的个体,对于你期待他掌握并努力灌输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他真实需要的。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成若缺,我们应该改变课堂形态、教师思维,拓展教学时空,从而使学生乐学物理、会学物理、学会物理,努力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3]高中物理(必修1)[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4]高中物理(必修2)[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5]王红顺.2015年中小学课改风向标――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六大新视域[J].教师教育论坛,2015(04).

  【摘 要】教育不能透支学生的未来,不能透支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能用今天获得的分数换取短暂的满足。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观念。本文就课堂形态、教师思维、教学时空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乐学物理、会学物理、学会物理,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课堂形态 教师思维 教学时空 高中物理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高效课堂”会有不同的判断与理解。如果我们只是功利地把“课堂”当作快速传播知识的场所,或者把“高效”当作追求考试高分的利器,那就绝不可能有真正的“高效课堂”。   一则在意大利服装店里发生的故事:一位有经验的新营业员,业绩斐然,工作能力出众,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创下了翻番的销售业绩。但其老板却毫不犹豫地辞退了她。为什么?营业员功利性的推荐,使得许多老顾客不好意思拒绝;很多人买回了自己不喜欢的衣服,到家便闲置在衣柜里,心情因此受到挫伤;为了避免尴尬,很多老顾客开始去光顾其他商店了。功利性的营销手段透支了未来的生意。   同样,教育不能透支学生的未来,不能透支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能用今天获得的分数换取短暂的满足。   二、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本文就课堂形态、教师思维、教学时空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乐学物理、会学物理 、学会物理。   (一)大道至简――课堂形态:回归本真   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传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给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揭示:复杂运动的后面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   大道至简,大凡最普遍、最本真的东西都是最简洁的――这是我们识别事物真伪的一条准则,也可以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课堂要回归本真,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让学生乐学物理。   【例1】功与内能的关系   能量、做功、做功与内能变化等都是较抽象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一个重难点。实践表明,物理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最有效的手段。做好演示实验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使学生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在教学中,如能采用简单的实验,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下面这一学生实验。   双手将一根橡皮筋迅速拉伸,同时将它紧贴在自己的额头上,感觉有点热;再让橡皮筋迅速缩短,并让它与自己的额头接触,感觉有点凉。   学生能很直观地得出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正如麦克斯韦所言:“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复杂程度成反比。”   (二)大智若愚――教师思维:还原稚化   人家老中医越老越吃香,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受学生待见?   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老教师离教材越来越近了,但离学生却越来越远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做到还原稚化,让学生会学物理。   1. 还原――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   【例2】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涉及万有引力定律时,在阐述由“苹果落地”到“天上与地上是同一种力”时,可向同学展示如下思维过程。   要注意,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者比学生更聪明地思考。   如上例,展示教师的思维,引导学生体会如何以一个苹果为线索,将苹果受地球的力与月球受地球的力和太阳与行星的引力联系起来的巧妙构想,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   2. 稚化――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我们教学过程中也应与此相匹配,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在教学中用问题等方式引导思考,就像剥笋那样,一层一层,直至中心。   【例3】高中物理必修1中构建“位移”概念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疑虑:我们在初中已学过“路程”,为什么还要学“位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回归学生思维起点设计问题:   根据下面的条件,你能确定B点的位置吗?   一位同学从A点出发,走了100 m后到达B点;   这位同学从A点出发,向东走了50 m后到达B点;   这位同学从A点出发,向东沿直线走了50m 到达B点。   从而得出确定物体位置变化的三个要素:方向、直线、距离,进而很自然地构建出位移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大智若愚”, 如果一开始想弄搞得一清二楚,到头来反而都不清楚;倒不如站在学生的角度先犯点糊涂,再引导学生从糊涂走向清楚,那才是真正的清楚。负责任的老师会经常“给学生找麻烦”,而最高明的教法就是“先犯迷糊,再教明白”。   (三)大成若缺――教学时空:留有余地   完美的东西要有一点空缺,不能求全求美,这样才有生命的张力。   【例4】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中提到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为: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但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四种。为此,很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没有公开公认的研究结论。这正如牛顿所说,“真理的大海”依然在我们面前,但却尚未发现。   如牛顿这般杰出科学家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的教学同样不应片面地追求完美无缺,要学会运用留白艺术,为学生腾出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当代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教育家罗杰斯有一句名言: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时间。细细想来,生活如此,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那么,在我们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在什么时候闭上自己的嘴呢?   1. 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   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和主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情景,把握好“度”的问题。   【例5】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涉及一个古老的话题: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   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抛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然后“闭嘴”, 做到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让学生能自主感悟得出结论。   其次,提问:如果将重物和轻物绑在一起下落……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的不平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在此环节,教师不要提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去求证,凡是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插手。   最后,介绍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此环节因涉及研究物理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把实验与理论和谐地结合起来,这对高一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作必要的点拨或讲授,即做到只有集体或小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去帮助学生解决。在上述所有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做到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   2. 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   【例6】对“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这一古老话题,还可以介绍现代版“比萨斜塔”实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通过“坠落”原子精确测算出了单个原子所受的重力加速度,并发现这一重力加速度与由数十亿原子组成的宏观尺度物理所受重力加速度相同,即微观原子与宏观物体下落的速度也与其重量无关。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能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物理教学除了课堂,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理课外活动,它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拓展,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利用课外时间,扩大学生物理知识的视野,是我们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环节。可以定期安排科普知识阅读,结合教学内容和当下时事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可组织学生阅读有关人造卫星和天体运动的书籍;利用电影《穿越时空》,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相对论、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起源的书籍等。   3. 了解后续知识的发展。   16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保持了2000多年的理论,因而在近代物理学史上传为佳话。可是问题并没有就此完结,1986年,世界物理学界在认真研究不同材料物质在真空下落实验时,结果得到了令人更为吃惊的结论:在真空中,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时,羽毛竟然比铁球先着地!400年前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现在伽利略的猜想,居然又被实验推翻了。   经过细致的研究,现代的物理学家们做出了如下结论:正在下落的物体,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还有一个较小的、与重力相反的“排斥力”在捣乱。现代物理学中,把这种“排斥力”称为“超负载力”(也称为“超电荷力”), 而这种“超负载力”不能归于四类中的任何一类,只能独立成“第五种力”。“第五种力”是不是存在,物理学界尚有争论,人类对这种“超负载力”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探索还在进行……   总之,在教学之余,介绍相关物理知识的后续发展,发挥学科特色,展现学科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根本之举。我们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学会物理,会用物理。   三、结束语   一直以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总是希望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最少的时间显得到最多的知识,往往采取“满堂灌”或“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似乎这样才算尽到教师的职责,才不会误人子弟。殊不知,学生是富有生命的个体,对于你期待他掌握并努力灌输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他真实需要的。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成若缺,我们应该改变课堂形态、教师思维,拓展教学时空,从而使学生乐学物理、会学物理、学会物理,努力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3]高中物理(必修1)[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4]高中物理(必修2)[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5]王红顺.2015年中小学课改风向标――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六大新视域[J].教师教育论坛,2015(04).


相关内容

  •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
  •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 低调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的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 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获的谋略.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 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一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低调是谦卑,学会在适当 ...

  • 武汉好吃大全
  • 武汉好吃大全  面食篇: 1.汉口江汉北路九运大厦对门牛肉粉 2.汉口兰陵路顶好牛肉面 3.汉口兰陵路三狗牛肉面,牛肉炒面最好吃,炒好了还可以自取一些腌菜,它家的绿豆汤也挺好喝 4.万松园路上的好运牛肉粉,开了蛮多年了,现在卖8块钱一碗,里面有牛肉.牛筋.牛杂 5.也是万松园路上面,就在成都耕耘酒 ...

  • 中华五千年文明
  • 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出的十大智慧 在中国国学文化中,经典的名句比比 皆是.这些经典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人品质和内涵的一种代表,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十句最具智慧的国学精语. 一.上善若水,处下不争--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 ...

  • 我的兄弟王小波
  • 我的兄弟王小波 作者:王小平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3年第02期 细想起来,人们为什么会喜欢他的作品呢?他的东西不太驯顺,不易得到身居要津人物的提倡,又包含一些率性而为.啸傲自娱的成分.人们喜欢他,是因为他的那种独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他就像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可以进入世界的另一层 ...

  • 弘一法师语录
  • (2013-01-18 23:27:21) 转载▼ 标签: 文化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 ...

  • 正说大智若愚
  • 信息来源:http://www.tyc91.com 大智若愚好像就是叫我们要装纯,因为这样有城府,我看这好像是阴谋家的意思,不是有大智慧的人的所为.其实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是崇尚自然本色的,怎么会去装呢?多劳心费神.大家还记得<财神客栈>里那个闻问切吗?他文韬武略,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 ...

  • [文心雕龙·原道·第一]诠释
  • 2014-04-04 句读原文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為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萬品,動植 ...

  • 武汉小吃全攻略
  • 武汉地处华中九省通衢地利之便,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不仅商业繁荣,同时给武汉餐饮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武汉不仅有当地特色的鄂菜馆,川,鲁,粤,浙各菜系餐厅也遍布全城,素有"不届武汉城,尝遍天下菜"的佳话 . 这里的鱼席颇为著名,以团头鲂.鮰. 鳜.鳡.鲫.青鱼.鳝.乌鳢.春鱼.甲鱼等1 ...

  • 江南新城-城市营销策划推广方案
  • 江南新城 城市营销推广策划方案框架 推广背景 江南新城将与两江新区.西部新城成三足鼎立: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基本完成主城战略布局,形成主城北部有两江新区,西部有西部新城的战略格局,而独在东南部缺乏支撑.重庆南部片区的南岸.巴南两区,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商缘相连.利益相关,民间交往和经济社会交流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