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三:中考实验表格、图像、次数、规律及结论。

一、 表格设计

1. 实验次数2、控制变量。3、数据(前)4、表头信息5、相关直、间接物理量

(1) 实验次数根据不同实验而定。见下文

(2) 有的实验控变有的则不用。控制变量实验中查找可在表内,也可在表外。

(3) 实验有要求请填写实验前数据。

(4) 表头信息、物理量、符号(角标)/单位。单位由测量工具而定。 (5) 直间接物理量是得出最终数据的关键。相同的化多项为一项。

二、 探究型实验

1.一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多次实验目的是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得等量关系都属于这种类行:

(1) 探究反射现象中,反角与入角的关系。

(2)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3) 探究浮力与G 排的关系。

2. 一次实验得不出结论,多次实验目的是得出二者的关系。

(1) 电阻一定,I 与U 的关系。

(2) U一定,I 与R 的关系。 (3) 一定,F 浮与V 排关系等。

三、结论:

1.测量型实验:测量数据,有定值和变值两种。 3次实验。

定值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目的减小误差。(使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变值无须取平均值,变化物理量取平均值无意义。

2探究型实验:(1)探究是否有关。(2)探究有什么关系。

1. 探究是否有关:二者关系未知。最终是有或无关系。实验次数3次。结论不控变,只写有无关系。

2. 探究有什么关系,关系已经初步确定。具体关系未知。

(1) 若物理量不可测量,3次实验结论:控变,得出…….….越……

(2) 若物理量可测量,6次实验。结论:(1)若有正反比关系,控变得正反比结论。(2)若无正反比关系,控变得越……..越……加变化趋势。 注意:得结论控不控制变量要根据实验而定。

变化趋势是指在一个物理量的变化量相同时,另一个物理量变化不同,可能越来越大,也可能越来越小。

热点问题七: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1. 滑动变阻器工作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路中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 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变阻器的铭牌上标出的是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3. 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一上一下原则。变阻情况:与下接柱有关与上接柱无关,近小远大。

4. 滑动变阻器不变阻的情况

(1) 两上接柱同时接入电路。

(2) 两下接柱同时接入电路。

(3) 与滑片相连导线串联了电压表。

5.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共同作用是保护电路作用。

变阻、限流、分压在电路中通常有这几个方面作用,但不同的电路利用的侧重点不同。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与实验目的有关。 实验名称 作 用 一次实验缺陷 多次实验目的 变阻器选择

1.

探究电阻一定时,

电流与电压关系

改变定值电阻,

两端电压和通过电流

找不出规律

便于得出电流

随电压变化的规律 选择电阻两端电压变化范围大的

变阻器。以便选取多组电压值完

成多次实验。

2.

探究小灯泡电流与

电压温度关系。

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

找不出规律

便于得出电流

随电压变化的规律 选择电阻两端电压变化范围大的

变阻器。以便选取多组电压值完

成多次实验。

3.

探究电压一定时,

电流与电阻关系。

使电阻两端电压一定

找不出规律

便于得出电流随

电阻变化规律 选择变阻器不易过小、过大。变阻器

最大阻值过小,不能使每次电阻电压

相同(分压能力弱)变阻器最大阻值过

大,很难调节每次实验电压相等

(操作困难)

4.

伏安法测定值电阻 改变电阻两端电压

和通过电流。 可能偏大或

偏小,误差大。 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减小误差。

5.

测小灯泡额定电功率

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

不能进行比较 测量(或比较)不

同电压下的功率。 确保能使小灯泡的电压调到额定

电压。

热点问题:平面镜成像特点

1.光屏的作用:判断像的虚实。

2.刻度尺的作用:用来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用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玻璃具有透光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4.玻璃在选取中的要求及原因:玻璃要薄一些,像距偏差小。

5.选择A 、B 两个蜡烛的要求是:A 、B 应大小相等。

6.选择两个等大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7.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玻璃应竖直放置。

8.外侧的蜡烛与内侧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正立等大像。

9.怎样说明平面镜成虚像:在记录外侧蜡烛位置放光屏,光屏没有像。

10.平面镜成像一次实验就可以得出结论,多次实验可以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11.将A 蜡烛点燃的目的:使成像更清楚。

12.实验的物体是不含用烛焰的蜡烛。

13.A 蜡烛有两个像,这两个像的距离是由玻璃的厚度决定的。是玻璃板厚度的2倍。

14.若将B 蜡烛点燃看到的像不清楚是因为:像的亮度一定,点燃B 蜡烛像的背景变亮,像与背景的亮度差异变小。

15.探究平面镜成像时,采用是替代的方法。

16.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17.若无论怎样移动B 蜡烛,都不能与A 的像重合,原因玻璃向成像区一侧倾斜。

18.若水平面上无论怎样B 蜡烛,都不能与A 的像重合,原因玻璃没有竖直放置。

19.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A 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B 实际是光的折射远离玻璃板的虚像。看见A 较远的像是来自于A 的反射光线经过玻璃板一次反射,两次折射的虚像。

20.平面镜成像实验在暗的环境中进行:像的高度一定,环境暗,成像区变暗,二者亮度差异变大,成像更清楚。

热点问题三:中考实验表格、图像、次数、规律及结论。

一、 表格设计

1. 实验次数2、控制变量。3、数据(前)4、表头信息5、相关直、间接物理量

(1) 实验次数根据不同实验而定。见下文

(2) 有的实验控变有的则不用。控制变量实验中查找可在表内,也可在表外。

(3) 实验有要求请填写实验前数据。

(4) 表头信息、物理量、符号(角标)/单位。单位由测量工具而定。 (5) 直间接物理量是得出最终数据的关键。相同的化多项为一项。

二、 探究型实验

1.一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多次实验目的是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得等量关系都属于这种类行:

(1) 探究反射现象中,反角与入角的关系。

(2)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3) 探究浮力与G 排的关系。

2. 一次实验得不出结论,多次实验目的是得出二者的关系。

(1) 电阻一定,I 与U 的关系。

(2) U一定,I 与R 的关系。 (3) 一定,F 浮与V 排关系等。

三、结论:

1.测量型实验:测量数据,有定值和变值两种。 3次实验。

定值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目的减小误差。(使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变值无须取平均值,变化物理量取平均值无意义。

2探究型实验:(1)探究是否有关。(2)探究有什么关系。

1. 探究是否有关:二者关系未知。最终是有或无关系。实验次数3次。结论不控变,只写有无关系。

2. 探究有什么关系,关系已经初步确定。具体关系未知。

(1) 若物理量不可测量,3次实验结论:控变,得出…….….越……

(2) 若物理量可测量,6次实验。结论:(1)若有正反比关系,控变得正反比结论。(2)若无正反比关系,控变得越……..越……加变化趋势。 注意:得结论控不控制变量要根据实验而定。

变化趋势是指在一个物理量的变化量相同时,另一个物理量变化不同,可能越来越大,也可能越来越小。

热点问题七: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1. 滑动变阻器工作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路中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 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变阻器的铭牌上标出的是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3. 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一上一下原则。变阻情况:与下接柱有关与上接柱无关,近小远大。

4. 滑动变阻器不变阻的情况

(1) 两上接柱同时接入电路。

(2) 两下接柱同时接入电路。

(3) 与滑片相连导线串联了电压表。

5.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共同作用是保护电路作用。

变阻、限流、分压在电路中通常有这几个方面作用,但不同的电路利用的侧重点不同。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与实验目的有关。 实验名称 作 用 一次实验缺陷 多次实验目的 变阻器选择

1.

探究电阻一定时,

电流与电压关系

改变定值电阻,

两端电压和通过电流

找不出规律

便于得出电流

随电压变化的规律 选择电阻两端电压变化范围大的

变阻器。以便选取多组电压值完

成多次实验。

2.

探究小灯泡电流与

电压温度关系。

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

找不出规律

便于得出电流

随电压变化的规律 选择电阻两端电压变化范围大的

变阻器。以便选取多组电压值完

成多次实验。

3.

探究电压一定时,

电流与电阻关系。

使电阻两端电压一定

找不出规律

便于得出电流随

电阻变化规律 选择变阻器不易过小、过大。变阻器

最大阻值过小,不能使每次电阻电压

相同(分压能力弱)变阻器最大阻值过

大,很难调节每次实验电压相等

(操作困难)

4.

伏安法测定值电阻 改变电阻两端电压

和通过电流。 可能偏大或

偏小,误差大。 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减小误差。

5.

测小灯泡额定电功率

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

不能进行比较 测量(或比较)不

同电压下的功率。 确保能使小灯泡的电压调到额定

电压。

热点问题:平面镜成像特点

1.光屏的作用:判断像的虚实。

2.刻度尺的作用:用来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用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玻璃具有透光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4.玻璃在选取中的要求及原因:玻璃要薄一些,像距偏差小。

5.选择A 、B 两个蜡烛的要求是:A 、B 应大小相等。

6.选择两个等大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7.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玻璃应竖直放置。

8.外侧的蜡烛与内侧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正立等大像。

9.怎样说明平面镜成虚像:在记录外侧蜡烛位置放光屏,光屏没有像。

10.平面镜成像一次实验就可以得出结论,多次实验可以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11.将A 蜡烛点燃的目的:使成像更清楚。

12.实验的物体是不含用烛焰的蜡烛。

13.A 蜡烛有两个像,这两个像的距离是由玻璃的厚度决定的。是玻璃板厚度的2倍。

14.若将B 蜡烛点燃看到的像不清楚是因为:像的亮度一定,点燃B 蜡烛像的背景变亮,像与背景的亮度差异变小。

15.探究平面镜成像时,采用是替代的方法。

16.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17.若无论怎样移动B 蜡烛,都不能与A 的像重合,原因玻璃向成像区一侧倾斜。

18.若水平面上无论怎样B 蜡烛,都不能与A 的像重合,原因玻璃没有竖直放置。

19.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A 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B 实际是光的折射远离玻璃板的虚像。看见A 较远的像是来自于A 的反射光线经过玻璃板一次反射,两次折射的虚像。

20.平面镜成像实验在暗的环境中进行:像的高度一定,环境暗,成像区变暗,二者亮度差异变大,成像更清楚。


相关内容

  • 2017年中考物理备考方案
  • 2017年中考物理备考方案 永福庄中学 2016年的中考备考工作按照县育局对九年级复习备考工作的精神和学校工作计划中对毕业班工作的要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考纲>指导,以中考动向为方向,加强中考备考,在"讲辅练并进.整理与强记结合.统筹时间与侧重倾斜相辅"的教学模 ...

  • 2013年中考复习计划
  • 通过对2012年中考试题的仔细分析,从中获益很多。更主要的是它为我们今后的备考指明了方向。 一、科学制定计划 稳步扎实复习。 第一阶段: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结构,过基础知识点关。 按物理学科特点分板块复习“双基”,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复习所有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基本技能,按知识 ...

  • 中考物理各知识点要求提纲
  • 中考物理各知识点要求提纲 第一部分声现象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这是中考中出现很多的一个考点.要正确解答这类考题就必须掌握:(1)声音的产生条件,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介质中声传播的速度不同:(3)回声及其应用. 考 ...

  • 2010安徽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 来源:中考网整合 2010-09-03 14:17:27 [标签:安徽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2010年安徽省中考结束了,从今年的物理试题来看,试卷更加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察,以及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察.由于没有学生的成绩和学生作答的试卷,只能对本试卷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如下:. 一.试卷 ...

  • 物理教学论文
  • 安徽省中考物理试卷特点研究 及命题趋势分析 休宁县临溪中学 程群美 2015.4. 一.安徽省中考物理试卷特点 试卷总体结构稳定,在继承的基础上稳中求新.求进.整卷知识点考查覆盖面广,重难点突出. 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的知识均与课程标准一致:试题紧扣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所有的考查内容均 ...

  • 第一节质点直线运动
  • 第一章 质点的直线运动 一 .主干知识梳理 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命题热点二.匀变速直线的运动基本公式 [例1].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1s内位移为10m,停止运动前最后1s内位移为2m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________m/s2,初速度大小为υ0=__________m/s ...

  • 2015国考时政热点:赞赏丁肇中先生的"一问三不知"
  • 2015国考时政热点:赞赏丁肇中先生的"一问三不 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日前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主题是自己对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随后20分钟的问答环节里,有心人发现,丁先生一共回答了五个"我不知道".都是些什么问题呢?" ...

  • 专家预测2011高考命题
  • 2011高考大纲下发 专家预测高考命题 语文:课外阅读篇目将成命题选材热点 预测教师:哈六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李富壮 根据<考纲>,2011年高考的语文试题将充分考虑高中语文新课程开设大量选修课的教学实际,将"能力立意"作为高考语文命题的主旋律,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 ...

  • 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
  • 第8卷第3期2001年9月 EarthScienceFrontier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Vol.8No.3Sep.2001 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 ---对中国西南部的探讨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