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马斯洛(1908—1970)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智商高达194的天才。1934年马斯洛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1年被聘为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斯洛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担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斯洛在其心理学理论中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如果说弗洛伊德精神学派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本能乃至病态的一面,华生行为主义学派展示了物理、化学的一面,那么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则展示了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从而,马斯洛心理学又被称为“第三思潮”。

作为任何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是不得不知、不得不研究的一个学派。在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及华生、斯金纳为首的行为主义学派大行其道非此即彼的时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异军突起,可以说在第三思潮崛起之后,各种以开发潜能激发动机的书籍充斥着整个书籍市场。《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的代表作,它阐述了动机与人格之间的关系。马斯洛对人格的理解(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二十岁成年以后人格是否会变化)有和其他两个老牌的学派有不同的见地,并且更能为大众接受和获益。

特质心理学的发起人戈登奥尔波特强调人是可以战胜这些可怕影响的人。他写道:“人格并非仅仅是一种存在。”他认为人们从未停止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持这种观点的还有马斯洛。马斯洛作为和奥尔波特同一时代的人,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心理学家不应花太多的精力来研究受损的心灵,他们应该从健康的人格入手,特比是那些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格。马斯洛从研究人性好的一面入手。1954年,他写成了一本叫《动机与人格》的书,阐述自己关于人格的见解。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 他认为,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诚美好的愿望,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友谊、宁静和幸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而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却一直未能获得满足。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社会值得信仰和为之终身奉献的东西太少了,人人都为物质财富的目标而奋斗,一旦得到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追求的虚幻性,进而陷入了精神崩溃的绝望。马斯洛指出许多“成功人士”患有“成功精神症”,惊呼在我们的时代,“文明已¾¬发展到了一个真正濒临灾难的阶段了”。马斯洛在探讨人性能够达到多高境界的新问题时,他深深意识到,传统科学是否让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和全部科学非道德技术化的严重后果。他发现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他认为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当涉及人性对事实的认识时,科学常常表现出一种对潜能、对理想可能性的盲目性。

马斯洛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能充分利用和开发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潜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自己。马斯洛提出,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的关键不在于基因或者童年经历,而在于他的动机与需要以及他如何去满足这些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描述他的观点,而这一学说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把人们的生活经历做一个组织和概括。就最基础的要求而言,人类必须首先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如食物、饮水、睡眠、性欲;然后,人们才会去追求安全感、爱情;最后才会有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愿望。除了以上这些最基本的动机,只

有完成了自我实现的人才能有那种高层次的需求——追求真理、追求完美、追求公平。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完成自我实现必须首先满足各个层次上的需求。但也有少数的一些人,越过种种基本需求,直抵最高层次。例如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们,他们不在乎生活有多贫困也要直接追求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曾出于人生的巅峰。可惜的是这不意味这人人都实现了自我实现,原因是大多数人对人生巅峰的宝贵时刻熟视无睹。

马斯洛要求科学不能排斥价值,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和理想。 马斯洛认为一般科学模式都是承启于事物、物体、动物以及局部过程的非人格科学,因此我们认识和理解整体与单个的人物和文化时,它是有限的、不充足的。非人格模式的科学不能解决个人、单个和整体的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人的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它应具有目标、目的、伦理、道德、意图等因素,认为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主张将价值如事实般得到科学的研究,将价值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将价值研究转向人性内部,使价值研究深深植根于人性现实的土壤。马斯洛认为传统科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一般地解决个人的问题,以及价值、个性、意识、美、超越和伦理的问题。从Ô¬则上讲,科学应产生出各种规范的心理学,诸如心理治疗心理学、个人发展心理学、乌托邦社会心理学,以及宗教、工作、娱乐、闲暇、美学、¾¬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心理学。这种科学是采取心理分析,使其潜力充分发挥。马斯洛的真正意图是在扩展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将科学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马斯洛致力于有关人性的科学事实的搜集,试图使价值论的研究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而成为“价值科学”,以使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根本有别于古典的人道主义。马斯洛科学与价值的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他的深刻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马斯洛(1908—1970)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智商高达194的天才。1934年马斯洛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1年被聘为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斯洛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担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斯洛在其心理学理论中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如果说弗洛伊德精神学派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本能乃至病态的一面,华生行为主义学派展示了物理、化学的一面,那么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则展示了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从而,马斯洛心理学又被称为“第三思潮”。

作为任何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是不得不知、不得不研究的一个学派。在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及华生、斯金纳为首的行为主义学派大行其道非此即彼的时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异军突起,可以说在第三思潮崛起之后,各种以开发潜能激发动机的书籍充斥着整个书籍市场。《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的代表作,它阐述了动机与人格之间的关系。马斯洛对人格的理解(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二十岁成年以后人格是否会变化)有和其他两个老牌的学派有不同的见地,并且更能为大众接受和获益。

特质心理学的发起人戈登奥尔波特强调人是可以战胜这些可怕影响的人。他写道:“人格并非仅仅是一种存在。”他认为人们从未停止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持这种观点的还有马斯洛。马斯洛作为和奥尔波特同一时代的人,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心理学家不应花太多的精力来研究受损的心灵,他们应该从健康的人格入手,特比是那些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格。马斯洛从研究人性好的一面入手。1954年,他写成了一本叫《动机与人格》的书,阐述自己关于人格的见解。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 他认为,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诚美好的愿望,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友谊、宁静和幸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而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却一直未能获得满足。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社会值得信仰和为之终身奉献的东西太少了,人人都为物质财富的目标而奋斗,一旦得到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追求的虚幻性,进而陷入了精神崩溃的绝望。马斯洛指出许多“成功人士”患有“成功精神症”,惊呼在我们的时代,“文明已¾¬发展到了一个真正濒临灾难的阶段了”。马斯洛在探讨人性能够达到多高境界的新问题时,他深深意识到,传统科学是否让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和全部科学非道德技术化的严重后果。他发现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他认为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当涉及人性对事实的认识时,科学常常表现出一种对潜能、对理想可能性的盲目性。

马斯洛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能充分利用和开发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潜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自己。马斯洛提出,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的关键不在于基因或者童年经历,而在于他的动机与需要以及他如何去满足这些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描述他的观点,而这一学说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把人们的生活经历做一个组织和概括。就最基础的要求而言,人类必须首先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如食物、饮水、睡眠、性欲;然后,人们才会去追求安全感、爱情;最后才会有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愿望。除了以上这些最基本的动机,只

有完成了自我实现的人才能有那种高层次的需求——追求真理、追求完美、追求公平。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完成自我实现必须首先满足各个层次上的需求。但也有少数的一些人,越过种种基本需求,直抵最高层次。例如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们,他们不在乎生活有多贫困也要直接追求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曾出于人生的巅峰。可惜的是这不意味这人人都实现了自我实现,原因是大多数人对人生巅峰的宝贵时刻熟视无睹。

马斯洛要求科学不能排斥价值,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和理想。 马斯洛认为一般科学模式都是承启于事物、物体、动物以及局部过程的非人格科学,因此我们认识和理解整体与单个的人物和文化时,它是有限的、不充足的。非人格模式的科学不能解决个人、单个和整体的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人的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它应具有目标、目的、伦理、道德、意图等因素,认为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主张将价值如事实般得到科学的研究,将价值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将价值研究转向人性内部,使价值研究深深植根于人性现实的土壤。马斯洛认为传统科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一般地解决个人的问题,以及价值、个性、意识、美、超越和伦理的问题。从Ô¬则上讲,科学应产生出各种规范的心理学,诸如心理治疗心理学、个人发展心理学、乌托邦社会心理学,以及宗教、工作、娱乐、闲暇、美学、¾¬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心理学。这种科学是采取心理分析,使其潜力充分发挥。马斯洛的真正意图是在扩展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将科学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马斯洛致力于有关人性的科学事实的搜集,试图使价值论的研究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而成为“价值科学”,以使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根本有别于古典的人道主义。马斯洛科学与价值的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等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他的深刻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相关内容

  •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带着对现实的更多个人的迷惑以及本着工作上的需要,我参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活动.通过<人格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自觉心灵有所成长,而对于人格心理学理论常识也有所增加和深化.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收获及感想. 在学习之初,课本中"人格 ...

  • [恶意]读后感
  • <恶意>读后感 <恶意>是一部手记体叙事性的推理小说,是日本天王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它与<白夜行>齐名,同享荣耀与光辉.引人注目的是<恶意>与<白夜行>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 ...

  •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近来,有幸阅读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的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讲述了在课堂上每个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作者通过观察和思考,对这些问题做了多角度的分析,给了我们许多不一样的启发!书中每一篇都会给我们 ...

  • 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成绩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指 导 老 师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毕 业 时 间 xxxxxx xxxxxx xxxxx xx : : : : :网络教育学院 :教育管理 : 原 创 承 诺 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 ...

  •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 读孙瑞雪<爱和自由> 事情总是这样,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很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很不容易.就像所有的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更多的爱,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具体怎么去爱孩子,比如说教育缺乏耐心.按照自己的意志约束孩子的生活.对于这些行为,与其说是在照料孩子,不如说是在照顾 ...

  • 名师谈教育读后感
  • 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 高二生物组:曹瑞荣 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为了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

  • 班主任之友
  • <班主任之友>读后感 这几周,我阅读了一本好书<班主任之友>,获益良多,从而也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尤其是书中提到的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理念让我深受感触. 自古以来,我国有"师道尊严"的传统,尊师是一种社会美德,但有时候不免会把学生置于被 ...

  • 303-读[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 读<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必读的专业书籍.但是当我走出大学的校门,成为老师之后,却很少再继续认真研读它.为了课题研究,暑假又重新研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读后感想深刻. 一.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这本书强调了教师通过认真 ...

  •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 ...